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_何晓明

合集下载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文化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中,郭沫若墨学批判就是他思想成果之一,这一派思想强调墨的笔画、结构、意境对于画面的独特艺术价值,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个分支学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郭沫若墨学批判进行商榷,认为其存在诸多缺陷。

本文将对郭沫若墨学批判理论进行商榷,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在墨学批判中过度强调墨的笔画对画面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墨是绝对的,笔画则是相对的,而并不是所有观众或艺术家都认可这种看法。

有些人认为,结构和意境是同等重要的,而笔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因此,郭沫若的学派会让观众或艺术家对于画面的其他方面失去关注,导致墨画师的创作可能存在刻板、单一的风险。

第二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学派忽略了中国画史上许多其他的传统派系。

墨学与其他学派的差异可能不明显,但是它们的差异在文化和艺术上都非常重要。

因此,只关注墨学会导致缩小对于中国画史上其他传统派系的了解范围。

这种缺点可能妨碍中国画的发展,使之可能失去变化和创新的机会。

第三个例子是郭沫若墨学批判过于注重旧址的规范性。

他认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传统方面,严格遵循传统的规范是必要的。

而一些人则认为,纯粹追求规范性往往会削弱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

因此,郭沫若的墨学批判批评家认为,旧址过于过时,不能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第四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墨学批判在学术性层面上不够严谨。

郭沫若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和表达性,但是没有针对其他因素的客观分析。

正如很多批评家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和基准,艺术成就可能会无从衡量,并且任何艺术创作都可能成为一种空洞的自我表达。

第五个例子是郭沫若忽略了中国画的技术和器材上的变化。

由于工业化生产集中了成千上万的画笔和纸张,艺术家们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郭沫若学派强调的墨画笔画和它们创造的墨迹只是其中的一种。

对郭沫若与“唯物史观”的国学探究

对郭沫若与“唯物史观”的国学探究

对郭沫若与“唯物史观”的国学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郭沫若所开创的唯物史观派史学在20世纪中国出现,可谓中国史学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始登上中国现代史学舞台,郭沫若之后,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卢等一大批唯物史观派的学者纷纷出现在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与成果都蔚为大观,唯物史观派的史学研究一跃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潮。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随着学术研究中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学术与政治的逐渐分离,唯物史观派的史学研究不再是史学的主潮,反而进入了低谷。

各种名目的西方史学大量涌入,同时,中国固有的传统国学再度复兴,唯物史观派的史学研究越来越受冷落。

世纪之交的今天,唯物史观派的奠基者郭沫若的治史思路与学术成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我们不否认中国史学研究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作为极具创造力的一代史学宗师,郭沫若的出现,是站在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的。

郭沫若所开创的唯物史观派史学出现在中国现代史学界’自有着他不容忽视的学术史意义和价值。

唯物史观史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和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加以界定:1.从学术理念上看,唯物史观派特别强调史学与生活、时代、社会的联系,尤其是注重释放史学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这在基本原则上没有错。

2.从历史理念上看,唯物史观派更注重经济因素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把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变革视为社会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这一原因出发,整个史学界才得以展开了对经济史的广泛深入的研究。

从乾嘉以来就存在的经济史方面的研究空白被填补,这是唯物史观派对20世纪中国学术的最大贡献。

3.从治史路数的取向上看,唯物史观派追求跨学科研究,采用新理论、新方法,致力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在史学领域里的引进和应用。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作者:戴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摘要:郭沫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中国社会实质性的探索和研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对文艺考古等方面的实质运用,对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行贴切的辨析,这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以及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031-0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就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保留全部富有活力和传承意义的内容,并且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进行民族文化整合,郭沫若通过自身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对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是通过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西方的优秀理论认知糅合而成的。

通过这样的创新结合的方式,经过一段创造过程,集合成为丰富且优秀的理论成果。

而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我国拥有自身特色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的体系。

可以说中国现代研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而在此阶段由郭沫若作为杰出代表的各个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郭沫若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直接参与这一研究体系的构建过程,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20世纪前叶所产生的关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指导的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通过这样的命名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是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认可。

而在20年代一大批著名的史学专家为了构建创新出新的研究体系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郭沫若对其中国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郭沫若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郭沫若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郭沫若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化名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

他的历史学研究涵盖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生平、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一、郭沫若的生平郭沫若(1892-1978),字士元,江苏无锡人。

他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在此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毕业后,他曾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从事过教育工作,并积极参加了中国革命运动。

1927年,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领袖人物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沫若担任了多个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领导职务,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郭沫若的学术思想郭沫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学术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影响。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反映。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立足于实证研究,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要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郭沫若主张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他还主张历史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如文学、美术、哲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郭沫若的学术成就郭沫若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研究。

郭沫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十分深入,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画史》等多部专著,这些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对近现代中国史的研究。

郭沫若对近现代中国史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多部专著和论文,这些著作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郭沫若史学的两极评判问题

郭沫若史学的两极评判问题

• 除了以上若干宏观理论方面的论题外,郭氏在某些具体 问题的分析方面所暴露的逻辑结构方面的种种疑难也被 学术界一一揭发。 • 王扶生针对郭氏‚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 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正是一 样。……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 社会不应该有甚么不同‛ 的理论前提进行反驳:‚世界 各国现行的语言文字习惯礼节等,有……色色的不同; 依据地理学的解释,是从风土气候的不同而变异……而 且各种不同的民族经过接触以后,都不少同化的事例。 可见人类只有从异到同的倾向,不会有先同而后异的历 史了;又何从去证明他们的发展是相同的呢?‛
• 在材料运用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也 暴露出不少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熊得山批评 郭氏‚据卜词中关于‘田’(狩猎)的占有 ‘一二三’的大数,以为尚还是盛行畜牧‛, 根据‚未免太薄弱‛。张荫麟(素痴)更在 对‚锻‛字的语义进行解析后指出:‚周初 发明铁耕之说,尚无丝毫证据。我们不能遽 认为事实,以解释殷周间的史象。铁耕之记 录始见于《管子》及《孟子》。《管子》绝 非管仲时代产物可以断言,言铁器的历史, 吾人在史料 审查与运用方面的缺失,似并不在少 数。 •王礼锡批评郭氏拿来作原始共产制度 的证明的材料的来源,‚一些也不加 以考证‛。梁园栋批评郭氏‚对于古 书的态度,没有‘考取的标准’。对 于地下材料,却完全认为直接证据‛。
• 王伯平更屡屡批评郭沫若诸如以尧皇帝的两 个女儿同样嫁给舜皇帝一类的神话式的故事 证明‚他们或她们正是互为‘彭那鲁亚’‛, 又以‚尧皇帝不能传位给丹朱,舜皇帝不能 传位给商均,禹也不能直接传位给启‛来作 ‚父权还没有成立,父子还不能相承‛的论 据,他把《考工记》用来证明周已有铁;把 《周官》来证明周代也有郡县。‚周初是否 有铁和铁的应用,绝对不能从《考工记》上 找证据‛。‚《古文尚书》固是伪作,《今 文尚书》亦不可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刍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刍议

错误的判断,一直到现在还留下相当深刻的影响”①,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1954年新版引言”中又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②。

范文澜曾对《中国通史简编》多次“自我检讨”,强调由于理论修养不够、材料不足、撰写时间仓促而使该书“写得不好”,对书中的“片面的‘反封建’和‘借古说今’所造成的非历史观点的错误”、“因‘借古说今’而损害了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点”以及“缺乏分析”“头绪紊乱”的叙述方法等不足作了专门讨论,他甚至措辞严厉地直言这部通史“不久就可以丢掉”③。

近几十年来的基本情况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价出现了各种观点,否定、贬低、漠视或无视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学术价值的言论并不少见,即使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各种观点,也存在着大而化之或一厢情愿的倾向,情绪化或绝对化的态度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各方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判断水准。

时代语境既对大众舆情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也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某种走向。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两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和范文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著作的。

同样的态度,今人在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史家的时候不妨借鉴与反思。

(本文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 北京 100875)O)*+,-./010P QR郭 若 平 从中共党史的学科范畴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本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反而成为一颗学术遗珠。

现在将其重新纳入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或可期待成为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规范化限制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理所当然的想象可能成为学术进步的障碍。

为此,本文不妨刍议一二。

一、名称提法辨析及其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这个名称的提法,似乎很眼熟但又很新鲜,因为以此命名的研究成果极为鲜见④。

这个提法,过往在学术价值判断的陈述中较为常见,如类似于“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等便是,而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论题则极为罕见。

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
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以郭沫若为主题展开研究和调研。

通过这次实践,我从郭沫若身上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郭沫若的精神韧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研究郭沫若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从不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他在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这让我明白,只有极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其次,郭沫若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郭沫若在其一生中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将中华民族的瑰宝传递给后世。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当代学子,我们也应该珍爱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够创造出更加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此外,郭沫若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为人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他在生活中一直秉持着诚信、正直、勤奋的原则,对待他人真诚友善。

他对待学术的态度严谨认真,对待人生的追求顽强执著。

这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学生,要做到真诚对待他人,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与钻研,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建树。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郭沫若及其思想和精神有了深入
的了解,也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他的追求和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郭沫若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

郭沫若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
在 《十批 判 书》的最 后有 一 篇 《后 记 》,副 题 为《我 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写 于1945年5月5 日。其 中郭 沫若 回顾 了他 自己早 年对 学 问兴趣 的养 成和后来 留学 日本之后获得 近代学术启蒙 的经历 , 特别 讲 述 了作 为他 思想 史 研 究 的起 点 和篇 章著 述 展 开 上 的阶段 性历 程 。
《我 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一文 ,应该就是 郭沫 若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最早的作品。这是一篇未完稿 , 1921年5月刊载于《学艺》第3卷第1号上 。在十几年后 的1933年3月删去 了导言部分 ,沫若最早讨论中国古代思想史 问题 的篇章 ,其思 路则是以思想史考古 的形式 ,进行了一次历史挖掘 和梳理 ,也呈现出郭沫若早期对 中国思想史之源头 的基本 认识 。
历程、成就 -9贡献做 学术史 的梳理和考察 ,在今天思想史研 究中也就是十分必要和有多重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郭沫若 ;思想史研 究;学术贡献
中图 分 类 号 :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987(2018)05—0034—22
在 20世 纪学 术 史上 ,作 为马 克思 主 义历 史 学 家 而在 思 想史 研究 中有所 成 就 和贡 献 的 ,郭 沫若 可 以 说是一位突出的代表 ,他不仅与侯外庐 、杜 国庠等 同 时代 的学者之间有着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 ,在学术 上也是秉承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宗 旨。从一个早年 即 从文学 的角度来抒发思想情怀的史家 ,到一个保持 了文 学思 维 和语 言并 善 于运 用 考证 和 思辨 的思想 史 家 ,同时 坚守 唯物 史 观和 马 克思 主义 的立 场 ,从 历史 研究跨领域拓展到思想史研究 ,在总结和批判古代 思想文化 中倡导有时代价值 的优秀传统 ,成为包括 郭沫 若在 内的一 批 史学 家 的神圣 使命 。

试论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

试论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

郭沫若学刊2019年第2期(总第128期)作品研究试论郭$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董仕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70)摘要:现代作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众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做出贡献作家当中,郭沫若尤为重要。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作的贡献,一方面体现为对《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大部头理论著作的翻译,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通过政论文章与文学作S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是同自身的世界观改造与创造性系统哲学建构同步进行的。

郭沫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出贡献,其传播效果在同时代人以及后辈们的回忆与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郭沫若;翻译;文学;传播效果中国分类号:A1文献标识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9)02-0046-08曾彦修晚年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轨迹时,认为使自己思想觉悟的关键人物是郭沫若、鲁迅、茅盾,他直言不讳:“我不是读马克思的东西觉悟的,我是读这些人的书觉悟的。

”而且他相信,这种情况应该是当时中国青年思想界的普遍现象:“说当时的青年,抗战前受了的马的,了,不。

很人,都读过郭老、鲁迅的书。

”①由可见,当马克思中国的问时,了关的外,现代的-而为马克思中国当中,郭沫若的学的思,为。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郭沫若曾当时的国界“我听说的主义,的书呢。

只消多读东西的了。

”#这样的的,郭沫若马克思的,为马克思、的,这、国外报刊上的绍、评文章的马克思者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沫若的第一部马克思便是日政治济学河上肇的《社会组织社会革命》。

于河上肇,中国读者陌生,据日学者石川祯浩的统计,仅1919至1922年之间,被翻译成中文的河上肇的品已经有:《贫乏物语《VWXYZ 〈资〉》《共生_寄生生》《妇女漫谈》《VWXYZ社会主义Z的》《思索Z必_研究Z态度《VWXYZ唯物史》《劳动_资》《社会Z进化》《利己_利他》《资家的思想z—例》《vwxyz唯物史p关qr—考察》《盟怠业Z道德的批判p z》《资p见作者简介:董仕衍,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美术、历史学家和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见证了中国的革命和变革,也被时代影响和塑造。

在他的自传《夜长梦多》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时代的反思和深刻思考。

一、早年的探索和思考在自传中,郭沫若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他在家中是唯一受教育的孩子,这也让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

这一点也使得他在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他在自传中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认为“过去的文化是很多元的、很自由的、包含巨大的人文特色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需要改革的必要性。

郭沫若在早期就开始涉猎文艺创作,他在文学、美术和戏剧等领域突显了自己的才华。

他认为文艺创作是表现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力量。

因此,他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实践,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反思郭沫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但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提出了许多富于思想性和人文性的观点。

在自传中,郭沫若提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过去跟现在,全是富于人文性、民族性的”。

他也关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形财产是历史深沉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但又由于太过悠久而受限于时代,面对现代的挑战和发展需要,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

在现代文明方面,郭沫若吸取了西方文明和科技的先进性,但又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思想,即要同时兼顾中西文化的特点,取其精华糅合,创造出中国式的现代文明。

他强调“先学西洋而不失中国”,既拥抱现代文明,又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三、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形势的反思郭沫若在自传中也谈到了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形势的反思,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临夏事业编招聘2019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

临夏事业编招聘2019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

凯恩斯说,市场的非理性比理性的寿命还长。 红嘴鸥被授予“春城”昆明的“荣誉市民”,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来 到昆明越冬,与昆明市民人鸥同乐,其乐融融。 6: 据报道,环境垃圾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中国约有 2/3 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处理的首要环节是实行垃圾的分选, 如对城市垃圾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分选方法进行分选,其主要是根据 废弃物( )的差别来进行的。 单项选择题 体积大小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转化类型 7:“身教”的意思是( )。 单项选择题 身体教学 用身体动作教人 身体教学比言语教学重要 用自己的行动作榜样 8:甲乙丙三人从法学专业毕业后,一人当上律师,一人当上法官, 一人当上检察官,对三人的职业存在以下三种猜测:(1)甲当上律师, 乙当上法官(2)甲当上法官,丙当上律师(3)甲当上检察官,乙当上律 师如果上述三种猜测都只是对了一半,则以下选项必然成立的是:
食的文化,透过媒体来表演,已成了唯一的标准,立名也取代了立德、 立功、立言,虚已取代了实。文段意在说明的是()。
单项选择题 市场时代,立名比立德、立功、立言来得容易 市场时代滋生了轻薄速食文化,立名成了追求的标准 市场时代只要成了名,就可以得到徒众和媒体的追捧 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其所造就的文化浮夸而浅薄 12:文中[]处的“同命”一词指的是( ) 单项选择题 细胞核里携带大量的 DNA 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有着 从一个单一细胞演化而来 原始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 13:下列句子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 ) 单项选择题 她留了一个极新潮的运动头 几十位遇难矿工的家属“哗”地就把矿长的小车围住了 我只认识这三个人中的两个 我们正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4:某大型律师事务所招聘工作人员,最不可能被招聘上的是没有 通过我国司法考试,或者完全没有办理过法律事务实践经验的人。在 可能被招聘的人中,懂外语或硕士以上学历的人被聘用的可能性将大

郭沫若金文古史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郭沫若金文古史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史研 究之 一 斑 。
关 键 词 : 沫 若 ; 文 古 史研 究 ; 据 性 研 究 ; 郭 金 考 阐释 性 研 究 中 国分 类 号 : 8 7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3 7 2 ( 0 9 0 — 0 7 0 K 7. A 1 0 — 25 2 0 )2 0 3 — 8
有学者 强调 “ 李大钊虽是 历史唯 物论 的引荐人 , 奉马克 但
思 、恩格斯学说为经典 ,用它 来研究 中国古代社 会史 , 又


( ) 一 唯物史观
晚清 以来 , 为挽 救 日益 加剧 的社会与 民族危 机 , 由学
开始便把路引错 的 ’却是生性浪漫 而且 爱好文艺 的郭 ,
人发 起 的各 种思潮 此起彼伏 , 且有 一共 同特征 , 即以学术
13 9 0年 3月由上海联合书店 出版 。该书试 图“ 用科学 的历 史观点研究 和解释历史” “ ,可以说 就是恩格斯 的《 家庭 、 私
收 稿 日期 :09 0 - 0 2 0 - 5 2
作者简介 : 侯书 勇(9 8 , 河南新 乡人 , 史学博士 , 17 一)男, 历 河南科技 大学政 治与社会发展 学院讲师。
3 7
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 的续篇 。研究 的方法便 是以他为 向导 , 而于他所 知道 的美洲 的印地安人 、 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 外, 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 中国的古代” 《 。 家庭 、 私有制 和国家 的起源》 是恩格斯十九世纪美 国著名 的人类 学家的研究成果而作 的 ,l [ 刖故郭氏不仅受唯物史观影响 , 1 O 亦深受人类学 的影 响 , 这在其 古文字 、 古史研 究 中都有所
学术 发展 的背景 中作全面的评价 。关于郭 氏将唯物史观引

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造性贡献

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造性贡献

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造性贡献
吴建良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31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郭沫若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内容,并且其对考古资料的应用,对"封建"概念的辨析,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及家庭结构的演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吴建良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及其基本特点 [J], 侯云灏
2.侯外庐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殊贡献[J], 周鑫;高洁
3.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J], 杜裕根
4.略论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J], 卢山红
5.略论翦伯赞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J], 陈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和革命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发挥了
巨大的影响。

他的自传《我的传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语
言风格而著名。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郭沫若对自己生命经历和时代的深刻反思。

首先,郭沫若对自己的反思体现在他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上。

在自传中,郭沫若回顾了
自己的成长历程,他说:“我的成长始终取决于自己的力量,这是我最大的回报。

”这句
话说明了郭沫若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是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他的青年时期,郭沫若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从而为自己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其次,郭沫若对时代的反思体现在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上。

他深刻地认识到,当
时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和危机,需要有强有力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他的
眼中,只有通过进步和革新,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和强大。

因此,他投身于革命事业,不断
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努力。

第三,郭沫若对自己的反思还体现在他对文化自觉的认识上。

他认为,文化自觉是一
个民族自我认知的基础,也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

在自传中,他强调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深刻反思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中西文化之间应该有相互尊
重和包容的态度,中国的文化传统应该成为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支撑。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V ol.38N o.6Ju n.2017第38卷第6期2017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 al of C h ifen g U n iversity (Soc.Sci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戴波(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郭沫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中国社会实质性的探索和研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对文艺考古等方面的实质运用,对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行贴切的辨析,这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以及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031-0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就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保留全部富有活力和传承意义的内容,并且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进行民族文化整合,郭沫若通过自身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对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是通过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西方的优秀理论认知糅合而成的。

通过这样的创新结合的方式,经过一段创造过程,集合成为丰富且优秀的理论成果。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我国拥有自身特色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的体系。

可以说中国现代研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而在此阶段由郭沫若作为杰出代表的各个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郭沫若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直接参与这一研究体系的构建过程,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20世纪前叶所产生的关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指导的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通过这样的命名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是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认可。

郭沫若唯物史观接受史_李勇

郭沫若唯物史观接受史_李勇

郭沫若唯物史观接受史李勇(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作用,以往学界研究成果颇丰,对此不再赘述。

这里,就他早年接受唯物史观相关的四个问题提出讨论,即郭沫若是在什么时间节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1924年5月之前他多次发表的激进言论,哪些学理促成郭沫若转向接受唯物史观,何种语言本子是他拟译《资本论》的底本。

以下详述。

一、郭沫若在什么时间节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郭沫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渐进过程,当是不争事实。

然历史认知和写作,则需具体时间节点以标志这一转变。

据目前所见文献,这个节点应定为1924年5、6月间。

1961年,郭沫若为《杜国庠文集》作《序》,其中说:“杜老的专业是经济学,因此,他接触马克思主义比较早。

记得是1924年,上海的孤军社曾经讨论过中国的经济路线问题。

由于该社社员多是日本留学生的关系,也曾经分别向杜老和我征文。

结果,只有他和我主张实行科学的社会主义,而其他的人都和我们相反。

”①这一说法在其《创造十年续编》中有类似表述。

据他所述,《醒狮》、《孤军》曾组织讨论中国经济政策问题,郭沫若说他心仪苏联新经济政策,“讨论的结果,主张采仿苏联的办法厉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就只有我和林伯修(当年的杜国庠)两人,其余都是反对派。

”②看来,郭沫若可能于1924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这一推测可在其书信中找到证据。

1924年7月22日,他致信何公敢:“弟于社会经济诸科素来本无深到之研究,惟对于马克斯主义有一种信心,近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完后,此信心益见坚固了。

弟深信社会生活之向共产制度之进行,如百川之朝宗于海,这是必然的径路。

”③次日他致信滕固:“我近来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于马克思列宁的信仰愈见深固了。

”④8月9日,他致信成仿吾:“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斯主义的信徒了!马克斯主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一的宝筏。

”⑤以上三条材料表明,郭沫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晚不过7月底8月初。

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研究成果述评

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研究成果述评

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研究成果述评侯孟琦从研究价值上看,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态,是关系到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基础性问题。

从内涵层次上看,国家形态不是单一表象,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包含国家的组织结构、内部关系、管理形式(权力所属)、以及自身特性等等。

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采取涉及多种理论,跨越不同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给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态下一个准确定义,并进一步探索出它的变化轨迹。

但由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理解程度和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各不相同。

相对于缺少确切材料的夏代,以及研究成果不足的商代,西周时期的出土材料和文献资料则更为丰富。

所以,本文归纳学界诸多观点,将不同学者关于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应比较。

应该如何看待西周的国家形态,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正如赵伯雄在其专著《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绪论中所说“这本书所要回答的,是‘中国早期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西周国家形态的研究,或受材料所限,或困于理论桎梏,或限于视角狭小,故而导致了学者们在观点上的分歧。

一、城邦国家在进行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研究时,有很多学者学习西方相关理论,参照古希腊罗马模式,提出中国早期国家是奴隶制城邦国家的说法。

代表学者有郭沫若、吕振羽、林志纯、许倬云、何兹全等等。

首先,郭沫若迈出了利用马克思主义探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第一步,并明确指出周代是奴隶制国家(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8-15页)。

而他提出理论时,正是学界针对马克思主义能否适用于中国而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刻,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试图打破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阶段进行划分。

在与反对马克思主义,持有“国情特殊论”观点的学者争论过程中,他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但彼时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普遍真理。

后来,郭沫若在对自己的早期研究进行总结之时,曾客观地指出:“我的初期的研究方法,毫无讳言,是犯了公式主义的毛病的。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是我国新诗的代表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出现一点争论,就不去研究了。

有些问题要讲清楚,是需要深入展开讨论的。

”说到社会经济形态问题,他说:“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即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问题,以及中国历史为什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要停留在字面上、概念上,要深入一些、实际一些。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学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

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到今天已经九十多年了。

史学的成绩在哪?大家共同的认识都有哪些?不要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

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历史上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

不能一切肯定,也不能一切否定。

实际上,用某一种意见、观点来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主张历史学要“百家争鸣”,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讨论。

他呼吁:“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中国的历史学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像现在这样冷清,不正常。

”他认为,老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哪些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讨论。

有的研究不一定能得出大家都同意的结论,但是大家共同来建设,共同来研讨,是有好处的。

①林甘泉先生讲的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个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哪些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讨论”,这就是一种辩证地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态度,这就意味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老一辈史学家的学术观点也是可以讨论、可以总结的。

今天,我们研讨郭沫若,不仅仅是要公正地确认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结合具体的史学家来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比空泛的研究更能深入,对推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更有实效。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要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何晓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郭沫若是毫无疑义的开山式人物和人格化代表。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辉煌成就与不足,在他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都有典型的体现。

第一,郭沫若是第一位主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学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

一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都是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讲起。

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坛率先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那么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指导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郭沫若是最早提倡唯物史观指导地位的学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对此大事件,郭沫若“虽然没有见到太阳,但对太阳的热与光已经感受到了”,并且“对于这新社会生出了作进一步了解的要求”。

②1919年,在诗歌《匪徒颂》中,他热烈赞颂包括列宁在内的“古今中外的真正的匪徒们”,为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学说革命”的“匪徒们”三呼“万岁”。

1921年,在《女神》序诗中,郭沫若称“我是个无产阶级者”,愿意把“私有”的《女神》“公开”,去唤起“可爱的兄弟姐妹”。

1922年10月,他明确①②参见林甘泉:《让史学研究热络起来》,《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5期。

《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文学知识》1959年6月号。

表示:“唯物史观的见解,我相信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

”①1923年4月,在诗歌《上海的清晨》里,郭沫若表示厌恶“富儿们”,愿与“男女工人们”相亲,相信“就在这静安寺路的马路中央,终会有剧烈的火山爆发”。

5月,在给宗白华的信中,郭沫若认定“马克思与列宁终竟是我辈青年所当钦崇的杰士”。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25日,郭沫若作诗歌《太阳没了》以示悼念,表示要“秉着赤诚的炬火,前走”。

5月,翻译完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他自认为从此“初步转向马克思主义方面来”,②“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③1925年底,郭沫若即以小说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在《马克斯进文庙》里,通过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我的思想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是彻底肯定的,就是说我不和一般宗教家一样把宇宙人生看成虚无,看成罪恶的。

我们既生存在这个世界里面,我们应当探求的,便是我们的生存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最高的幸福,我们的世界要怎样能够适合于我们的生存”。

“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

“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

郭沫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思想的异同,“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④1927年8月,郭沫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南昌起义”,被委任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

8月17日,在江西广昌,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郭沫若与贺龙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专事学术研究。

1930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横空出世,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

随后几年间,《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卜辞通纂》等相继问世。

郭沫若凭借一己之力,极大地振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声威。

第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内涵是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指导,以社会形态研究为理论纲领,以人民本位为根本立场,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为活力机制。

在这些方面,郭沫若都是史学工作者的楷模。

20世纪30年代,针对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新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偏见,郭沫若凛然回应:“你们除饱读戴东原、王念孙、章学诚之外,也应该知道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没有辩证唯物论的观念,连‘国故’都不好让你们轻谈。

”⑤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明确的锋芒所向,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原则立场的痛快表白。

他公开声明,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地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的中国的古代”。

⑥他特别强调,研究历史,“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点非常重要,这是先决问题。

”⑦“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我从学习着使用这个①②③④⑤⑥⑦《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45页。

《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文学知识》1959年6月号。

《孤鸿———致仿吾的一封信》,《沫若文集》第10卷,第288页。

《马克斯进文庙》,《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70页。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第9页。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沫若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钥匙,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了。

我才认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意义。

”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典著作中,《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次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四种社会形态。

其后几十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几经曲折坎坷,无论具体的学术观点之间有何争论辨析,但是坚持运用社会形态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是始终未曾改变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构架。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宏观历史研究、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化规律研究的理论利器,不可须臾离弃。

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纯客观”的。

其价值评判的标准,取决于研究者基于事实之上的根本立场。

郭沫若说:“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我就在这人民本位的标准下边从事研究,也从事创作。

”②他对“人民本位”的理解是:“人民本位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

它的反面是一切变相的帝王本位,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以谋少数人的尊荣。

”③根据这一标准,郭沫若认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大体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

④“仁者爱人”的“人”,即人民大众。

孔子的“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

⑤同样根据这一标准,郭沫若比较了同处明末清初的李岩和顾炎武、王船山,认为李岩出身于地主阶级,但参加了农民革命,“一定是一位怀抱人民思想的人”。

而“顾炎武在前是被视为承先启后的一大鸿儒,特别被人尊重的是他有民族思想,他不受清廷的羁縻,而且还有组织地下运动的传说。

但他对于李自成是反对的,可以证明他只有民族思想而无人民思想”。

王船山“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近来是够被强调着,骎骎乎驾诸顾炎武之上了。

他的民族思想也异常强烈”,“然而在我看来,他也只富于民族气节而贫于人民思想”。

郭沫若认为,李岩是“人民思想的体验者、实践者”,“虽然关于他的资料已经遭了湮灭,在思想史上也应该有他的卓越的地位的”。

⑥这些人物评价方面的具体结论当然可以商榷,但是郭沫若坚持的“人民本位”价值立场,今天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石。

身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者,郭沫若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超越。

他的名著《十批判书》,头一篇就是《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谴责自己”的“太草率,太性急”,“其中有好些未成熟的或甚至错误的判断”。

⑦郭沫若不仅多次严格反省、修正自己的学术观点,例如奴隶社会上下限及封建社会开端的认定,检讨以往著作“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

这些本质上的错误,二十几年来我在逐步地加以清算”,⑧而且真诚地希望后来者“彻底清算干净”自己曾经的谬误,促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新发展。

对此,曾有论者不无讥讽地称为“反反覆覆”,“令人生不可信赖之心”,“学术闹剧”,⑨这不仅是对郭沫若个人的不够厚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意义的明显误读,应当予以批判,予以澄清。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重要成就,是它基于事实的基础之上,科学地研究并解剖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使我们更能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十批判书·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5页。

《历史人物·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答教育之问》,《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3页。

《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第87页。

《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第89页。

《历史人物·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第6页。

《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第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