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代中国面临困境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困境

2009年9月上旬初稿摘要: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应历史的看待。以往由于我们在思想上存在偏见,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不清。其实就历史的看,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前期自主、中期受控、后期反思的三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影响也经历了一定影响——全面影响——一定影响的往复历程。就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危机,我们应历史的看待,加深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史学早日走出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学,顾名思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种社会历史认知。它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史学俨然就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唯一理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形势,故而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面临困境进行研究,以期找到限制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原因,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继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历史学自身的理论被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取代”的局面不再存在,代之以多种理论的竞争。

①而在相互之间的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史观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被加以排挤,甚至是被否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部分是基于历史有太多的沉重包袱被背负,一部分是基于现实所面临着新情况。

首先就历史来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的成因在里面,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自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中国的史学不断的摆脱以往僵硬的、固定化的形式,向着适应社会新形势方向发展。加之中国面临的危难局面,使得中国学人不断的引进外来学说,以达到救国的目的。表现在史学领域就是,以新的史观来指导对以往历史的认知。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史学的现实功用。由于将各种思想与史学结合,故而当时的史学领域呈现的

是百家争鸣的景象。不过虽然各家的治史方法不同,但以史为用的目的却是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入中国的。

李大钊是较早的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人。这得益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政权。代表工农的党取得政权,对于同样处于生活极端困苦下的中国民众是一个大的激励。加之俄国也似中国般贫弱,使李大钊看到俄国革命实践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故而他不惜余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写有《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就当时来说,也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就马克思主义史观来说,它本身并没有被多数人深入认识,有的只是被人当作新奇事物关注一时。如“日后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的廖仲恺、朱执信,和右派中坚戴传贤(季陶)、胡汉民,以及三十年代倡导生物史观以抗衡唯物史观的青年党理论家常乃惠”等,都曾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②可见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政治色彩远不如后来那般浓重。

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史学上“不仅要修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且也不当它是说明历史变迁的‘唯一的科学’原理”。③这是由于李大钊的意图是救中国的危难,而不是像后来郭沫若那样带有政治目的的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后来共产党的史学理论家郭沫若、范文澜等人的唯物史观作品,不像先期马克思主义史家那样求真求实,而是政治因素过多的参杂在历史著作中。加之当时的史学流派众多,后人许冠三将这一时期的史学,分为史学新意、考证学派、方法学派、史料学派、史观学派等派别。因此唯物史观在史学界中所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有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影响较大的不是唯物史观。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传播,固然有历史的因素在里面,但与其他的史学流派并无本质不同。都是先进中国人从外来引进的新的价值观,目的都是使中国能够尽快的摆脱受压制的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虽在后来有了政治色彩,但还不是很浓重,基本上是与其它的价值导向的史观在共同发展。这种竞争的关系,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促使了史学全面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有利时机。史学研究的方法变得单一,唯物史观变成不变的真理。史学研究开始向唯物主义靠拢,在这期间以往的非唯物主义者面临着人格的分裂。为了适应新社会,这些人进行了积极的

自我改造。但思维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改变也注定是漫长的,不是短时间内能释怀的。故而出现“想和过处诀别,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又积重难返,步履维艰;想努力学习新东西,但有总是陷入东施效颦的可笑境地;想在新发起各种运动、各种斗争中冲锋陷阵,表现自己,但又往往表演的过火、过分,让人生疑;想与过去的恩师一刀两断、划清界限,但又难以承受良知的折磨”。④这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困惑。造成这种结果不是由于这些人幡然悔悟,心甘情愿的皈依于马克思主义史观,而是政治使然。政治的更迭,使史学研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以往的历史观念被生生的砍断,造成后来史学工作者对唯物史观的过激反应。

应该说在长期非正常的政治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处于被独尊的地位。但它的发展却被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史学长期关注的是政治斗争,较少的关注事实中的历史。没能以马克思主义史观去认识历史,而是人为的冠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进行非马的研究。这种单一的,战时史学气息很浓的研究导向,被后人指责为缺乏事实求是。战时史学就是指“在战争中产生的,以‘战时历史观念’为灵魂,从属于救亡与战争的史学规范,它由‘战时历史框架’‘战时学术导向’‘战时文化心理’和‘战时历史观念’等几重内容构成”。⑤总之,它的政治气息较浓重,以至于很多问题都是被现行确定,然后再去加以补充讨论。如历史上的‘五朵金花’的问题,长期是中国史学界讨论的重点。五个问题是中国古史的分期、农民战争问题、近代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就这些问题来说,是否在中国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就值得讨论的问题。不过由于政治的诉求,这些问题就变成了讨论的基点。事实上“这些问题背后都有明确的非学术诉求,所以有关它们的讨论,动辄牵连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有时会直接演化为社会政治事件”。⑥不过就史学来说,还是有一定贡献的。王学典教授认为这是假问题,但是是真学术,有很多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认识。

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那种各种史观并行存在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以唯物史观一统天下。原有的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在尽力的学习唯物史观,向“真理”靠齐。这种人为的强行改变人的思想,对人进行洗脑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知识分子的原有价值导向,相反,激起了其内在的反抗情绪。正是由于环境处于不利的地位,使得这些“被改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