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早已展开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新近的事。
准确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学好这一学科具有深进而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当前,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发展的历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坚持好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历程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必须经历-个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不例外。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就多次对自己的思想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1859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就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学术道路作了系统总结,对指导其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和研究斱法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早在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幵丐部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该研究所还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史》,1-4卷,、《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等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幵丐培养了一批丏门的研究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共中央党校等也都先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所和研究室。
中共中央编译局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复旦大学偏重于西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五个研究领域戒斱向有着比较固定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比较明确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通史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规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到中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初创阶段、二国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
1. 初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创阶段主要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二国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俄国和德国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中心。
列宁在俄国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同时,在德国,马克思主义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斯大林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对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
这些理论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它不仅适用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21世纪的世界。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历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 主义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史学。
抗日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得到 进一步发展,成为引导民族解放的重要思 想武器。
以翦伯赞、范文澜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推动了中国通史研究和断代史研究 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强调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
阶级斗争学说
02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
动力,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理论
03
马克思主义史学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强调各民
族平等和团结的原则。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成果
多元化史学的挑战
全球化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史学 流派逐渐兴起,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竞争和挑战。
03
跨学科研究的挑战
全球化时代,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这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丰富和
完善自身的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机遇
新文化运动时期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 机的压力下,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过程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宣传马克思 主义思想,创办了《新青年》等杂志 和社团组织。
改革开放后的传播
改革开放后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文化,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
20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
• 思想史是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 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 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二、李大钊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要论》
• 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学灯》和《社 会科学季刊》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试图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问题。
• 《史学要论》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李守常。这是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阐发他的史学思想的史学名 著,本书不仅介绍阐述了他的史学思想,而且是一部从理论 上给中国马克思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
——李守常《史学要论》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四、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李大 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 • 首先,强调思想变动的原因应当到经济变动中去寻
找。 • 其次,重视阶级斗争学说。 • 再次,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最后,对 “历史”的新概括。
——《毛泽东选集》第2卷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二、郭沫若、吕振羽的史学贡献
• 抗战时期在重庆期间,郭沫若加强了对先秦社会和学术思 想史的研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达20余篇。
• 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同他重视史家确立正确的 世界观的认识是一致的。
• 吕振羽是最先投入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著名史家之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当前任务 《史学概论》 马工程
3、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 大力振奋民 族精神, 推进史学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 强调支流 而否定主流, 透过个别现象而否定本质, 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性错误而否定整体 过程, 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突出危害,是民族自信 心、民族精神的腐蚀剂, 也是中华民族通过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而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 的绊脚石。
民 战 争
文 中 ,
处 理 若
翦”强干
老。调历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前任务
1、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 作用,进一步认识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 全局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历史学的新发 展。
2、积极推进历史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 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 历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
2、“文化大革命” 中, 史学的名义被林彪、 江青等阴谋集团所利用, 大搞所谓“影射史 学”, 玷污了历史学的名誉, 更是一个值得 永远记取的沉痛历史教训
1961
的这“史
“篇要问
罪 行 ”
针 砭 时
历 史 主
题 的 初
年 , 翦
之弊义步伯
一
的 论 文
地 对 待
意 见 》
赞 在 《
后农一对
来 成 为
2文化大革命中史学的名义被林彪江青等阴谋集团所利用大搞所谓影射史学玷污了历史学的名誉更是一个值得永远记取的沉痛历史教训1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全局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历史学的新发2积极推进历史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历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贡献了许多对社会科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观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发展阶段,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思考与合作之中。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他们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这些著作揭示了私有制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限制,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作的《资本论》。
这部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通过对国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讨,为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探讨和丰富,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独特而复杂的历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情的变革。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阶段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在不断调整和丰富。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探索在当代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并对全球化、环境问题等新情况进行思考。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传播与发展、中国化和当代五个阶段。
全面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着作
文献研究法:通 过对历史文献的 搜集、整理、分 析和研究,探究 历史的真相和发 展规律。
唯物史观: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分析历 史事件和现象, 揭示历史的本质 和规律。
阶级分析法: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理论,分析 不同阶级在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和 相互关系。
比较研究法:通 过对不同历史时 期、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的比较 研究,深入探究 历史的演变和发 展。
文化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口述历史等,旨 在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和演变过程。
文化史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 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民族史研究
民族史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旨在研 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规律。
加速了中国现代 化进程和改革开 放的深入发展
为中国未来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指导和历史 借鉴
对世界历史学发展的贡献
推动世界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丰富世界历史学的研究内容 促进世界历史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引领世界历史学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内容: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人口分布等 目的:揭示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 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文化史研究
文化史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中国历 史上的文化现象、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文化史研究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旨在揭示文化与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05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的影响和意义
THEME TEMPLATE
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早已展开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新近的事。
准确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学好这一学科具有深进而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当前,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发展的历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坚持好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历程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必须经历-个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不例外。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就多次对自己的思想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1859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就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学术道路作了系统总结,对指导其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和研究斱法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早在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幵丐部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该研究所还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史》,1-4卷,、《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等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幵丐培养了一批丏门的研究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共中央党校等也都先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所和研究室。
中共中央编译局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复旦大学偏重于西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五个研究领域戒斱向有着比较固定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比较明确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通史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规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其中之一,“就是他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①,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历史学置于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逝世三十多年以后,他的学说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运用,我国历史学也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极其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并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完成推翻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为开创历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历史学带来的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①原文曾作为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印发,后经修改,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编者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
一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①。
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历史学带来深刻变革,简要回顾和总结我国史学自产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优良传统,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之后,就有了历史记载,其后,编纂成书,逐渐产生了史学。
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学走过几千年的历程。
我国的历史学,从其产生之日始,就同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所谓“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史官“掌官书以赞治”,“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都清楚地表明,“史”与“治”、“史官”与“国君”有休戚相关的联系。
司马迁著《史记》,就明白地提出“述往事,思来者”,“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到了司马光,一部《资治通鉴》更成了“皇帝的教科书”。
地主阶级的杰出史家,从其阶级立场和利益出发,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
他们有的着重总结前朝政权的盛衰得失,有的系统探索政治统治经验,还有的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考察求得巩固统治的方略,等等。
浅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浅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者:李响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1期【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在涵义、研究历程及其原则进行探究分析,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内容及其精华所在,对加强社会主义尤其是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原则【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29-02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历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很早以前马克思就已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充分的言明了其研究形式和学术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系统的归纳了自身的学术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
他们批判、回应了那些像修正主义否定以及歪曲他们思想的社会思潮。
同时一些始终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化的建设和改革,并将相关的实践信息尽可能详尽的传递给世界,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学者也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为基础进行具体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规律、进程以及其具有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进行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情况和发展经历进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每一历史阶段及其过程进行调查,并揭示了其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及一般规律性,特别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开创新思路。
所以说,我们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研究范围必须清楚明确从马恩共同创设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阶段,时至今日发展为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延续和创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要研究的范畴,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进程。
而若是想要单独研究发展史的某个历史阶段的话,就会形成如不同国家的发展史、特殊发展规律、不同专题等诸多的研究对象。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也是集体智慧的具体表现。
准确、深刻、系统的剖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学好该门学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征出发,对其内涵及基本研究原则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涵;研究原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独立领域的研究在很早就进行了,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较短。
准确深入的认识该学科对学好和发展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其它学科而言,有着鲜明的历史性、综合性、实践性。
现阶段,明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征,了解其学科内涵,坚持好基本的研究原则,是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关键。
马克思发展史特征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其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
(1)综合性,因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相关内容,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体现。
此外,综合性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些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能成为内容丰富、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基础[1]。
(2)批判性,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看,是一个不断批判和修正的过程。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重要的奠基人,在19世纪近50年的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凭借惊人毅力及渊博学识,为创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科学奉献毕生精力。
但在此过程中要明确的是,两者对这一理论发展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并概括了社会发展经验及创造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实现巨大变革。
同时在首次揭示人类发展史的客观规律。
(3)实践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极高的实践价值,该价值可以说是无法衡量。
具体体现在该理论自对资本主义发展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内涵,进而极为准确、深刻的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有着无法调和矛盾,随着发展最终科学社会主义将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提供有力论证。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总结词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进行深入探 讨,揭示其在指导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 深入探讨,充分展示了其在指导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通过研究,学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能够深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中国的史学研 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还能 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解释历史现象,为解决现实问 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其他史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分 析其异同点及优劣性。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了比 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异同点及优劣性。通过比较, 学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为它能够充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各种类型 的史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相比之下,西方史学理论往 往只关注某些特定的历史现象,缺乏对历史规律的深入探 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关注社会史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方式和相互关系,揭示社会变迁的历 史根源。
03
历史人物评价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强调以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简单贴标签或片 面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 历史认识。
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经济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广泛应用于经济史研究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角度分析 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03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实践中 的应用
在历史编纂中的应用
坚持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历史编纂中坚持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工人阶级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社会问题愈加尖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等。
在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初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初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立的。
革命的先锋族群必须认识到自己处在这个社会颠倒的时代中,必须利用正义的、革命的手段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关注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剪除资本根源等理论思想,影响了19世纪的世界,启发了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通过斗争获得自己合法权利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他们把革命战略更进一步,认为只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才有可能成为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力量。
因此,他们发展了一整套理论来阐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包括了先锋党、国家权力、民主和暴力斗争等。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在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带领下,俄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走出了独有的一条路线。
他们结合俄国的特殊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条件,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成为人类思想进步的一面重要旗帜。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必然会继续发生变化和发展。
当前,马克思主义的当前发展包括了信仰终极解决方案、分析经济危机、消费主义、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问题。
正确评估这些重大问题对回答当代发展中的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和政治问题至关重要。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具有广泛渊源而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学说。
章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章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它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介绍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早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下被引入的。
19世纪末,随着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加剧,许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
其中一些人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社会问题,于是将其引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引入和传播阶段,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接着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广泛传播阶段。
此后,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党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
党通过深入了解和代表人民利益,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福祉而奋斗。
党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中,二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中。
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念。
同时,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中国式民主。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方面,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1927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
而这最先则可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传播介绍的历史唯物主义。
他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把它跟一些具体的史学工作结合起来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
随后,由于封建史学对我国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马克思主义对史学的改造也是有限的。
到后来,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分期和中国农村性质的“三大论战”。
论战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另一位奠基人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中国史学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阐述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自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才开始不断扩大影响。
直到建国后,成为史学界的主流。
开始真正的改造旧史学。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体系。
比如历史学的教学体系、研究体系、专业性学术刊物的根本性的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社会历史调查,以及系列的历史资料的汇集。
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并出版了有关的论文集,推动了对于问题的深入的认识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老一代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继续推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郭沫若主编了《中国史稿》等等。
其次,使得人们在关于历史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科学地分析考虑和解决问题。
如它对于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的错误方法的纠正。
使得中国在进行改革发展的途中能够少走弯路。
最后,它强调杜绝历史与现实断裂的说法。
它明确指出在不以陈旧的道德观衡量历史的同时,要明白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现实的一切是源于历史的,是历史的继承,不能隔断历史。
而在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它的研究领域开始从狭窄到宽泛,方式开始有教条主义到独立思考,方法也开始从单一到多样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究。 李大钊的这些开拓性工作,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
基金项 目: 保 定市社会 科 学规 划研 究项 目( 2 0 1 3 0 1 0 4 7 )
作者简介: 陈剑敏 ( 1 9 7 0 - ) , 女,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博士研 究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蘑
【 文i  ̄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6 9 1 7 . 2 0 1 4 . 0 1 . 0 2 4
2 o 1 4 年 第 1 期 ( 总 第 2 2 3 期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陈剑敏 a .
义 史学 的影 响相 提 并论 。
若、 范文澜 、 翦伯赞、 吕振羽、 侯 外庐继续坚 持运用 马克思 主义理论分析 中国历史 问题 , 范文澜推出了
1 9 3 0 年至1 9 4 9 年,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
的第二个时期。 经过前一时期 的酝酿和积 累, 2 O 世 纪3 0 年代以来 , 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基 本原理 日 益 为
2 O 世纪初 , 中国马克 思 主 义 史 学 随着 马克 思 主
反思深 化时期Ⅲ 。 笔者认 为, 从2 0 世 纪末至今, 仍是 中国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反思深化 时期。 不同时期中 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 影 响也各不 相同, 反映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的曲折。 1 9 世 纪末 至1 9 3 0 年,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 长的第一时期 。 早在 1 9 世纪末 , 伴随着 “ 西学东渐” 过程的深人, 马克思主义 已被 当时一些社会精英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阶段。
从建立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新中国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又从三方面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它融合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是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史学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27 年是第一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
李大钊是第一位奠基人。
他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把它跟一些具体的史学工作结合起来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社会发展史。
1927—1937 年是第二阶段。
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观察中国历史的进程并同当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这10 年中,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分期和中国农村性质的“三大论战”。
1937—1945 年是第三阶段。
1946—1949 年是第四阶段。
在这些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富有成果的,并在科学水平上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在社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在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出版了《中国史纲》第 1、2 卷。
在思想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侯外庐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第 1 卷,成为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同种种错误的或反动的学术思潮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阶段2.1广泛传播阶段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时期。
从 50 年代初开始,中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著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潮,这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广泛传播和创造出新的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中国史学界至少有两三代人是努力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宏大队伍,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坚力量。
2.2经受考验阶段1966—1976 年是经受考验的阶段。
“四人帮”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名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肆意践踏,“儒法斗争史”和“批儒评法”活动甚嚣尘上,败坏了历史科学的庄严声誉。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艰难中经受着考验,而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表现出深刻的史识和高洁的史德,撰写或酝酿着新的著作。
2.3深入发展阶段1976 年以来是深入发展阶段。
以“四人帮”的垮台和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为发端,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步入深入发展阶段。
其主要成就是:第一,通过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理论建设受到更多的重视,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
第二是研究领域更扩大了,各种专史和外国史研究有了相当明显的发展。
第三是一些大型的系列史学撰述工程相继问世,有力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辉煌成就。
第四是对历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个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其根基却是不可动摇的,显示了它的坚韧的生命力。
2.4全新中国时期1979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史学界也开始了一个拨乱反正、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随着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有着深刻的内涵,而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掌握还远远不够,许多基本原理都没有弄清楚。
依照这样的认识形成的口号是:“回到马克思”。
在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经”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许多重大的史学课题获得了新的认识。
新时期的中国史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现实发展的产物,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它是不合适的。
在八十多年发展的历程中,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环境为它塑造的特点,也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它所塑造的新特点。
有些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只看到前期的情况而忽略了后期的变化,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的认识,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因而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主要介绍两点。
3.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以马克思的历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学,但这种历史观是已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遍称为唯物史观,又称为经济的历史观”,“马克思所以主张以经济为中心考察社会的变革的原故,因为经济关系能如自然科学发见因果律。
这样子遂把历史学提到科学的地位”。
[1]按照李大钊的理解,马克思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社会构造的基础,决定一切社会构造的上层。
社会的生产方法一有变动,则那个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艺等等,悉随之变动,以求适应于此新经变动的经济生活。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解释,我们从今天的角度看,就是他当时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
他所讲的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已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时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
他的宣传,无疑对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在历史学研究中运用唯物史观,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历史学的前途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金灿然在1941年就说过:“今后研究中国历史的方向何在呢?那便在于历史唯物论中国化,也就是说,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中国固有的历史材料,把历史学带到真正的科学道路上。
”[2] 直至今日,很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对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的理解都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3.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悠久、丰富的史学遗产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础是外来的,但其史学的基础却是民族的。
不论哪一个史学家,他们的研究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的史学传统,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史学所造成的深厚的历史积淀,这就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强烈的民族特色。
这种民族特色表现在:其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以历史主义的精神看待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尊重这些遗产,而且以继承这些遗产为己任。
其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仅重视史学遗产在史料方面的作用,同样重视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优良传统,把这些传统视作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必须具有的精神。
其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方法上也坚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四,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编撰体例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3.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能够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发展自己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在方法论方面所表现的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作为它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但是对于中外史学家在加深历史研究的一切有效方法上并不采取排斥态度,而是善于吸收其中的有效因素来充实和加强自己。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日益融合,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外国各种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进,自然科学研究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启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等,在在使得中国史学及其思想的发展,进入到挑战与机遇同在的复杂环境之中。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发展的科学。
史家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双重的社会实践任务:创造历史的实践和认识历史的实践;二者紧密相联:认识历史是为了创造历史,创造历史才能够认识历史。
他们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以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则——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来检验一切社会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加深认识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创造历史的实践又给认识历史的实践注入了生命,提供了条件,使史家得以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史学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并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原则、新的认识手段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创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检验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这正是新时期中国史学繁荣的基础。
[1]李大钊.史学要论[A].李大钊文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周文玖.唯物史观与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A].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宁可.史学理论研讨讲义•第二讲[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7]《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2001年10月2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