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地球的公转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65fb78f01dc281e53af0e3.png)
温带:年变化幅度均相等,为46°52′
寒带:由极圈向极点逐渐减小, 从46°52′→23°26′↓
对点演练 (2016·周口模拟) 下图中a、b、c、d四条 曲线,分别表示甲、乙、 丙、丁四个地点正午太 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 点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 确的是( C ) A.丁、乙、丙、甲 B.乙、甲、丁、 丙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 丁
2.6月22日,乙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 D 图为( )
3月21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 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 此回答3~4题。 C( 3.该地这天(3月21日)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50° C.60° D.90° 4.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 A.30°N,105°E B.4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④最低纬度为22.1°
第二课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 。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 。
天顶
W S
逐渐增大
O
地
平 E
面
日落 0°
N
日变化:日出 正午 0° 最大 极点上无日变化,大小为直射点的纬度角
B
C
3、画图说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四个时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闰年的算法:
非世纪年: 1闰/4年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103d723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4.png)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ae146e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0.png)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公转方向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三大要素:轨道、周期和方向,以及这些要素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空间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地球公转的动画演示、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图等。
2. 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用于课堂上的模拟演示。
3. 收集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4.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和疑惑,通过于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运用实例和案例来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深远影响,同时激发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
这些练习题应涵盖公转的原理、速度变化、轨道形态等各个方面,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要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多的压力。
在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教师需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段视频展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配以简明的解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591df9aac77da26925c5b0f5.png)
日照侧视示意图
例:读右图,回 答: 1.A地夜长为 6 小时。 B地昼长为 12 小时 2.A地日落时 间为 21时 。
B
●
●
A
日照俯视示意图
1、F、A、O、B四点地球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是 F>A>O>B 。P点的夜长是 12小时 ,C点的 夜长是 24小时 B点的夜长是 16小时 ,此时广州 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短夜最长 。
春分
夏 半 年 昼 长 夜 短
3月21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
6月22日 太阳直射23O26/N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极昼
冬 半 年 昼 短 夜 长
冬至
12月22日 太阳直射23O26/S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极夜
秋分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A
●
B
●
例:读左图,回答: 1.A地昼长为 八 小时。 B地夜长为 四 小时 2.A地日出时间为 八 ———— 时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66°34´N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A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夏至日
66°34´S
赤道昼夜相等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极夜
日期
太阳直射 纬线
正午太 阳高度 为90º 的 纬线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 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 值的地区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与周期
A
轨道形状: 接近正圆的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
D 方向: 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B C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4e88fb4bf46527d3240ce0a6.png)
【真题2】 (上海)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 轨迹示意图,回答(1)~(2)题。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 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 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 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
的 地 方 时 是 ______6_:__2_4______ , 北 京 的 日 期 是
用表解法记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如下:
2.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 (1)黄赤交角与五带
图 中 α 为 黄 赤 交 角 , 等 于 23.5° , γ 为 地 轴 与黄道面的交角,等于66.5°,二者之间的关 系互为余角。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 也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黄赤交角的变化又导致气压带、风带南北 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影响地中海气候、热带 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范围的变化,从而 影响了地球的地理环境。
规律技巧总结
歌诀记忆黄赤交角对五带及极昼(夜)范围的 影响:
角大寒热大,角小寒热小。 角大极昼(夜)范围大,角小极昼(夜)范围小。 不管角变大或变小,两极极昼(夜)天数不动摇。
(1)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_____3_月22日; 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______月5 7日。
【思维过程】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 题,根据图中经度值的变化,可知图中极点为北极点, 再根据题干的提示“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 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说明晨昏线通 过A北极点之后,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晨昏线通 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3月22日,通过C点之日时,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为6月22题,B点位于AC的中点 位置,所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5月7日。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必修一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35859c80b9f3f90f76c61bdf.png)
′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26N ′
北 回 归线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23°26′S 南 回 归 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6现6象°34′S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极地科考时间
北极
问题1:北极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夏至日前后:6.7.8
(5)图中A、C、D三点中,与B
点时刻相同的是 D 点,
与B点太阳高度相同的是
点。C
(6)此时北京时间是 10:00
时
18:00
昏线
60W
24:00 (0:00)
N
12:00
晨线
赤道
6:00方法技巧:参照点地方时的确定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
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2、黄赤交角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 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
66°34 ′ 23°26 ′
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65天5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
夏至 6.22
春分 3.21
秋分 9.23
(23.5° N) 北回归线
春分 3.21
赤道
南回归线 (23.5°
冬至 12.22 S) 问题2:南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冬至日前后,12.1.2月份前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581ab451e79b896802265e.png)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太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f2776b46c175f0e7dd13755.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考纲要求]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知识讲解]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
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
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
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高中_地理_必修一_地球的公转
![高中_地理_必修一_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82dac5106edb6f1aff001fee.png)
日期
太阳直射 纬线
正午太 阳高度 为90º的 纬线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 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 值的地区
北半 球夏 至日
北回 归线
北回 归线
南半球
北半 球冬 至日
南回 归线
南回 归线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 地区
北半球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 四季变化的原因
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昼渐短 夜渐长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短 夜渐长
赤道上的 昼夜情况
3月21日~6月22日 21日 22日
昼夜等长
6月22日~9月23日 22日 23日
昼夜等长
9月23日~12月22日 23日 12月22日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 12月22日~3月21日 21日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规律 )
①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二分日: ②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 秋分: 春分 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长, 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春分: ③秋分—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 秋分 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越往南,白昼越长, 昼长夜短;越往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④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赤道:
B地
70°S 30°E 高纬 南半球 东半球 南寒带 无 有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0571a0f941ea76e59fa04a0.png)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1)平均速度⎩⎨⎧'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2)速度变化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2)黄赤交角与五带∠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2109e56c85ec3a87c2c5fc.png)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年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
冬至日
12.22 半
年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出
落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高中地球公转知识点
![高中地球公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cb6b2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2.png)
高中地球公转知识点高中地球公转知识1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图略)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
|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分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高中地理课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课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998fd5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7.png)
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 的地区?
①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
②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总结影响地球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①纬度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②海拔 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
线速度等值线的判读
●根据等值线变动,确定地势的 高低
○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 小处(B),说明线速度较大, 地势较高,为山脊。
○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 大处(A),说明线速度较小, 地势较低,为谷地。
1.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A )
读图,回答1~3题。
A
纬 度
课堂探究
分别计算赤道和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说明它们有什么关系?
60° 0°
N
r R 地心 θ
赤道
纬线圈周长 任一纬线的自转线速度= 自转周期
纬线圈周长= 2πr
自
=2πR·cosθ
转
=40000·cosθ 千米
周
期
60°纬线圈周长=40000·cos60 °千米 相
=20000千米
同
方法指导
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① 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 公转方向)
② 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③ 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④ 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 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
思考: 据图归纳各地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 一般规律?南北极点的角速度是多少?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995a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d.png)
基础梳理
黄赤交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试题调研
(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 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 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
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 2题。 2.该日( B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o/
23 26 N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bd9d10b87c24028915fc38b.png)
(4)回归运动示意图:
北极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
北回归线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 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 多。
赤道
0°
南回归线
南极
夏至
23º26´N
0
º 春分
23º26´ S
秋分
春分
冬至
(5)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气候四季 3 4 5 春 6 7 8夏
9 10 11 秋 12 1 2 冬
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①.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 为12个小时。
(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②、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白昼最长 (短)和太阳高度最大(小)值同时出现;南、 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白昼最长(短)和太阳高 度最大(小)值不同时出现。
归纳总结
节
昼夜状况
昼长随纬度变化规 极昼
气
律
极夜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全球 情况
夏至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地球的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地球的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ab962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5.png)
在同一地区,由于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也会发生变化。夏季正午太 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03
极地地区特殊情况
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在极昼
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很低,但仍然有阳光照射;在极夜期间,则完全没
有阳光照射。
03
CATALOGUE
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理
四季的形成原因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 赤道两侧来回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 变化,形成四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应用提示
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的同一时间观察太阳的高度,感受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注意昼夜长短的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可以关注并记录 这种变化。
02
CATALOGUE
正午太阳高度概念解析
太阳高度角定义及计算方法
太阳高度角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 高度。
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该地此时与太阳直射点 所在纬度的纬度差。
正午时刻确定方法论述
地方时12点
正午时刻是指地方时为12点的时刻,此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大。
温带地区四季正午太阳高度差异比较
01
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正 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显著。
02
夏季时,正午太阳高度 较大,阳光照射强烈, 气温较高。
03
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 较小,阳光照射较弱, 气温较低。
04
春秋两季时,正午太阳 高度适中,气温宜人。
极地地区特殊现象解读
高一地理地球的公转
![高一地理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e708ba52dd36a32d7275812f.png)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12小时)
当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动
D
C
B
A
昼弧ABC变短 夜弧CDA变长
说明同一纬度 的昼长随直射 点的移动(季 节)而变化
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北半球各地昼最长, 夜最短。直射赤道时(春秋分),昼夜等长。 直射南回归线时相反。
绘出北极圈.南极圈和赤道三地昼长随季节变化曲线
该城市可能是 (A) A达累斯萨拉姆 B堪培拉 C渥太华 D巴格达
例1:在北京楼高为H的楼房北侧新建一楼房,要 使新楼房底层全年都能受到阳光,则两楼之间的 距离应不小于_H__c_t_g_26.5°
例2:房地产公司要建2座塔楼和2座低楼,准备采用 相同的楼间距——均以最南侧的两楼间的最短楼 间距为标准,则合理的方案有( B D )
A
B
N
SN
SCຫໍສະໝຸດ DNSNS
正午(12点)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变化规律: 3.实际运用 楼间距,物体影子朝向及长短,室内光照面积等
昼夜长短问题 1、随纬度而变化: 2、随季节而变化:
昼弧ABC>夜弧CDA
C D
A
B
1.太阳直射点位 于北半球时, 北
半球昼长夜短
2.北纬越高,昼 越长夜越短(即 昼夜变化越大) 北极圈内出现极 昼现象
南回归线、南极圈和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随 季节变化曲线应如何画?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呢?如赤道?
90 6°6°3 44´3°08´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南极点 0°
12.22 3.21 6.22 9.23 12.22
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90°,即有两
次直射,其中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出现在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23°26′S D冬至 冬半年:秋分→冬至 →次年春分 南半球情况相反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间 23°26′S D冬至 比直射南半球的时间略长
北极府视:逆时针
南极府视:顺时针
2、公转的轨道(开普勒第一定律)
2、公转的轨道(开普勒第一定律)
太阳
远日点
近日点 地球
地球公转的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 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公转一周360º 、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4、速度----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66°34 ′
23°26 ′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 N 0° A B C A
2326' S
D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2326བ′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23°26′S D冬至 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 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 回归线以外,太阳不直射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S 23° 26′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 D冬至
平均8/月或2/周
活动
•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活动练习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 26´S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自西向东 1、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侧视图
C
A
B
D
侧视: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北极府视图
C
. N
. N
. N . N D
北极府视:逆时针
地球公转南极府视图
. S
. S
S.
. S
南极府视:顺时针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观察位置不同描述不同)
侧视:自西向东
公转的速度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30.3km/ s 29.3km/ s
1.471亿 1月初(近日点) km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61`/d
57`/d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二)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 道 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 赤 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