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治喘八法”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一、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
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
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
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
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
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
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
喘症中医方案
喘症中医方案引言喘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甚至胸闷气短等症状。
中医药在喘症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缓解和治疗喘症。
一、中医理论对喘症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喘症是由肺脏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气道痉挛和气虚两种病理变化。
气道痉挛导致气流受阻,气虚则使肺脏无法正常吸纳气息,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中医通过调理肺气和改善气血循环的方法来治疗喘症。
二、中医方案1. 方剂治疗(1)麻杏石甘汤:该方剂以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为主要组成部分。
麻黄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舒展气道,疏通气息;杏仁能够润肺止咳,缓解气喘症状;石膏能够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甘草则能调和药性,增强药效。
该方剂适用于寒凉型的喘症。
(2)柴胡加陈皮汤:该方剂以柴胡、黄芩、陈皮和生姜为主要组成部分。
柴胡具有舒肝解郁的功效,能够平衡气机,缓解肺火上扰引发的喘症;黄芩和陈皮则能够清热燥湿,舒展气管;生姜则可温中散寒,增强气机运行。
该方剂适用于湿热型的喘症。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机平衡的方法。
对于喘症患者,常用的穴位包括肺经和膈俞穴。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舒展气道,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喘症症状。
针灸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喘症的方法。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来热熏穴位的方法。
对于喘症患者,常用的穴位包括肺经和关元穴。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改善气机不畅,从而缓解喘症症状。
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喘症的方法。
三、中医调理1. 调养饮食中医认为,喘症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肺功能。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过多的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喘症症状。
2. 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喘症患者也十分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运动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喘症症状。
治喘病的中医方法
治喘病的中医方法
治疗喘病的中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清肺热法
喘证多由肺热引起,可采用清热药物,如苍耳子、紫菀等清肺热、止咳化痰。
2.理气止咳法
喘息以气逆为主要特征,可用杏仁、制半夏等理气止咳药。
3.化痰止咳法
痰浊内阻是成为喘病的病理基础,用南星、瓜蒌等化痰止咳化浊药。
4.补气健脾法
气虚者可用黄芪、参等补气;脾胃虚弱者可用参、白术健脾益气。
5.平喘急救法
喘急加剧时,可采用点刺及灸法平喘,如肺俞、膈俞等穴位。
6.情志调节
调心情,祛除恼怒忧思,以平喘病情志因素。
7.运动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控制运动,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中医治疗注重标本兼顾,通过辩证施治,既能快速止咳平喘,又可调节体质从根本上抑制喘病发作。
喘症中医方案
喘症中医方案一、概述喘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胸闷等症状。
中医认为,喘症是由于肺气不通或肺气失宣导致的。
中医方案通过调理肺气,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喘症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与辨证中医诊断喘症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1.脉象:常见的喘症脉象有数脉、涩脉、虚脉等。
2.舌象:舌苔黄腻、舌质胖大、舌尖红等都可以提示喘症。
3.症状:呼吸困难、气喘、胸闷等常见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方案会有所不同。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喘症主要采用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并且常常结合调理饮食和锻炼身体等综合治疗。
1. 草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百部、半夏、杏仁、桔梗、薄荷等。
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宣肺降火等,达到治疗喘症的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改善气喘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渊、中庭、鱼际、膻中等。
3. 推拿治疗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相应部位,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喘症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捏、按、推、拿等。
4.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喘症的重要方法。
一些食物如白胡椒、紫苏叶、荞麦等有助于舒筋活络、宣肺降气。
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以免加重喘症症状。
5. 锻炼身体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对于喘症患者也是有益的。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呼吸、增强体质。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遵循医嘱。
2.需要坚持治疗,中医治疗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3.饮食调理需避免过食辛辣食物,并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规律。
4.锻炼身体时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选择,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喘症发作。
五、总结中医对喘症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调理饮食和锻炼身体等多种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循医嘱,坚持治疗,并且注意饮食和锻炼身体的调理。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为六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
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袭表犯肺,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宜畅,或因风热犯肺,肺为热壅,清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为喘。
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热为寒郁,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肺,肺失宜降,气逆而喘。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损伤脾胃,以致脾湿不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气塞阻,升降不利,发为喘促。
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
若痰湿郁久化热,或肺热素盛,痰火交阻于肺,痰塞火迫,上逆为喘。
若湿痰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塞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则气逆而喘。
明·李梴《医学入门·喘》所载“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久咳伤肺,或病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因而短气喘促。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喘》云:“肺虚则少气而喘。
”若劳欲伤肾,精气内夺,真元损耗,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气逆喘促。
明·赵献可《医贯·喘》言:“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
”或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气凌心,心阳不振,肺气上逆致喘。
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1.喘证的基本病机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2.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但与肝脾有关,甚则及心。
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华盖,乃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治喘八法-的探讨
“治喘八法”的探讨喘证是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一种证候。
对喘证的治疗有”治喘八法”之说。
通过对众多研究文章的分析,总结诸多研究的优缺点,探讨和把握未来中医研究的方向。
标签:治喘八法;探讨概念: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证候。
准确来说喘只是一个症状,它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
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症时,即称作喘证。
病因:外因--六淫外感,七情所伤,水饮潴留,痰热内蕴以及饮食劳倦;内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喘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如下:喘有虚实之异,虚者为正气虚:由于肺主气,肾主纳气,故又以肺肾二脏之虚为主。
实者为邪气实:外来之邪、痰浊或水饮。
实喘为邪气壅肺,以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为其病机要点;虚喘为精气内虚,以肺气失肃、肾失摄纳为其病机要点。
探讨治喘八法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医学研究的方向,以及总结相关疾病的治疗经验,萃取精华,升华理论,反过来理论指导实践,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服务于社会。
资料来源:在万方数据库搜索引擎下键入”治喘八法”,得到相关文献记录329条,近5年记录221条,散见于”陕西中医、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药指南、中外醫疗、中国误诊学杂志、医药前沿”等杂志。
纵览相关资料,对于治喘八法目前存在两种不尽相同的认识和解读。
①张仲景的理论,总结为”汗和下吐温清消补”八法;②张锡纯之学术思想,则略微复杂一些。
1对张仲景学术理论进行解析例如:张新迪,”仲景治喘”八法”的浅析”[1],作者结合原文将仲景具体治咳之法通过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进行整理和归类。
李瑞环,”浅析《伤寒论》喘证辨治规律”[2],总结为:①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②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桂枝汤;②辛温解表,温肺化饮-小青龙汤;③清宣肺热,定喘止咳-麻杏石甘汤;④清解肠热-葛根芩连汤;⑤涌吐痰湿-瓜蒂散;⑥通腑泻下-大承气汤;⑦清阳明经热-白虎汤类。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1、姜春华:喘汗出不忌麻黄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
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痳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
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不用麻黄。
临床上很多病人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一旦喘平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因为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
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
”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副作用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
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
2、焦树德: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喘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一种病证,古人有“内科不治喘”之说。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喘必须掌握两纲、六证、三原则:两纲由于体制、病因、年龄、环境等不同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基本上可归纳为虚、实两大纲。
一、实喘“邪气盛则实”,实喘的特点为呼吸有力,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胀然若不容,欲长呼以为快,两胁胀满,张口抬肩,摇身颉肚,神情不衰,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数有力。
二虚喘“精气夺则虚”,虚喘的特点为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荒荒然若气断绝,欲深吸以为快,精神倦怠。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大无力。
六证一、寒实证二、热实证三、痰实证四、肺虚证五、脾虚证六、肾虚证三原则一、发作时要以祛邪为主,多从实证论治,以除其标。
二、喘证缓解时,要扶正为主,多从虚论治,以治其本。
三、喘证兼见哮证,要注意用祛痰药。
如冷哮丸、紫金丹、小萝皂丸、白矾、皂荚等。
3、傅再希:治哮以开窍排痰为主哮症感冷而发者谓之冷哮,感热而发者谓之热,临床验之,冷哮居多。
无论冷哮、热哮,究其内因,,皆宿痰久伏所致,所以丹溪有“专主于痰”之说。
倪海厦治疗哮喘的医案
倪海厦治疗哮喘的医案
医案:倪海厦治疗哮喘
患者男性,年龄40岁,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史。
主要症状为气喘、咳嗽、胸闷,发作期间会出现呼吸困难和痰多。
多次就诊于不同医院,常规治疗效果有限。
倪海厦医生对该患者进行了综合中医治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倪医生确定其属于寒湿内盛型哮喘。
寒湿内盛型哮喘以气喘、咳嗽、痰多为主要症状,常见于湿重或寒湿外感入侵肺经气化失宣所致。
倪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确定了患者的证型,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
2. 清热祛湿:倪医生采用中药调理,以清热祛湿为主要方向。
处方包括黄岑、茯苓、白术、半夏、柴胡、羌活等中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剂。
这些中药具有温经散寒、利湿化痰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体内湿气重、痰湿内盛的病理状态。
3. 调理脾胃:根据中医理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
倪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合理配伍药物等方法,提高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4. 配合其他疗法:倪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倪医生也针对患者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调查,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触发哮喘发作的刺激物,如花粉、尘螨等。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气喘、咳嗽、胸闷的发作频率减少,呼吸困难情况明显改善,痰的量明显减少。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能够更好地进行工作和日常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每个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特点是不同的,所以请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喘证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喘证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风寒壅肺
证候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
常用药:麻黄、紫苏子、半夏、橘红、杏仁、紫菀、白前
表寒肺热
证候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款冬花
痰热郁肺
证候主症:喘促气涌,胸部胀痛,咳嗽痰多,质黏色黄,或兼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痰浊阻肺
证候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喘证是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一种,也称为支气管哮喘。
中医认为喘证是由于肺气失和、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气促等症状。
中医具有针对根本原因治疗、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等特点,下面是中医中针对喘证的诊疗方案。
1.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喘证主要依靠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倾听病人的声音和呼吸,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按摩患者的腧穴来确定病因和病情。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喘证使用了很多药物,常用的有麻黄、杏仁、石膏、苏合香附汤等。
其中,麻黄是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主要用于发汗解表,通肺气,消除痰湿等作用。
杏仁有润燥肺热、祛痰止咳的功效,石膏则可以清热解毒、降火生津。
苏合香附汤则适用于痰喘病情较重,以及神志不清的患者。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对喘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门、肺俞等,在针刺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来改善喘病症状。
4.藏气法治疗:中医喘证治疗中的藏气法主要是通过运用呼吸法和气功来调整呼吸系统的功能,使气机通畅,缓解喘病症状。
常见的方法有腹式呼吸、舌吸呼吸、颈椎柔韧性操等。
5.饮食调理:中医对喘证的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起到辅助疗效。
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和生冷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柚子、生菜、黄瓜等,这些食物有利于润肺降燥、清热止咳。
6.环境调节:除了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外,环境因素也是喘端发病因素。
中医治疗喘证还需注意环境的改善,避免接触室内的过敏原、减少污染性气体和粉尘的刺激等,保持空气流通和湿度适宜。
总之,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藏气法治疗、饮食调理和环境调节等。
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和减少复发。
老教授的“喘证心得”
老教授的“喘证心得”喘证心得一、治喘要领——肺肾虚实四字喘证之治,要之在于肺肾虚实四字。
分而言,喘之由于客邪于肺,上焦气壅,呼吸不利,气盛脉实,滑数有力,皆实候也。
通治总以疏利为是,如定喘汤。
肺感风寒致喘,常用三拗汤;肺寒夹饮,肺脉水停,脉浮,则宜小青龙汤;肺热痰火证明显,则用麻杏石甘汤;肺气不降,浮肿而喘,则可以麻黄汤加桑白皮、茯苓之类;水病喘满,肾邪犯肺,则常以通阳泄浊法,用真武场合四苓散。
此外,痰喘必涤其源;气喘必平其气。
前者温胆汤,后者用半夏厚朴汤等均为治实喘之常法、常方。
倘见吸气短促,遇动则剧,气弱脉微,定其外无客邪,内无实热,皆为虚候。
其肺虚金燥者,多用生脉饮;肾阴亏虚肺受其烁则宜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之类。
肾阳虚气脱而喘,则参麦六味丸、金匮肾气丸酌情而用。
肾不纳气,身动即喘,则加沉香、黑锡丹等以导火归源。
其重证气欲脱者,则急宜接续真元,用人参、紫河车、五味子、石英之属。
治喘大要如此。
《金匮要略》所谓“上气”即属喘证(并包括哮证)。
于总论各证时,指出“上气”之证候:“上气喘而躁,欲作风水”,又说“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
又加不利尤甚”,又在论肺痈肺实壅滞重证时指出:“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此外,曾以咳嗽与气喘合论,如提到浊痰壅滞时,谓“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提到虚火咳逆时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再如提到“肺胀”,由于外邪内饮气壅证时说:“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任按指两目外鼓,有如脱出之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对“肺脉”外邪内饮水积证时说:“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等。
《金匮要略》所指出以上各条、各法、各方,临床诊治仍然实用。
二、诊治喘证注意点喘之征象,常多以呼吸困难为主症。
病人主观上感到呼吸困难,或气不够用。
虽属常见病,但亦应为急治中作出鉴别。
呼吸困难客观上可见病人呼吸肌及副呼吸肌均参与运动,呼吸幅度或频率增加,或两者均同时增加。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证】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证】喘证一、概念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
西医学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源性哮喘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一、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体格检查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或见肝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可做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二)鉴别诊断1.哮病见“哮病”相关内容。
2.气短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为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喘证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虛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二)分证论治1.实喘(1)风寒闭肺证证候: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代表方:麻黄汤。
基本处方:麻黄9g,桂枝15g,杏仁10g,炙甘草10g。
(2)痰热遏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
基本处方:桑白皮20g,半夏10g,苏子10g,杏仁15g,浙贝母10g,黄芩10g,黄连10g,栀子10g,生姜10g。
名中医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八个秘方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秘方(8首)12.1加味麦味地黄汤【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3~6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久煎,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方解】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
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
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
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纳气定喘;肉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
本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每获良效。
【主治】老年性喘咳。
【疗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12.2消痰治咳汤【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组成】炙猪牙皂3~6克,法半夏6~10克,制南星6~10克,浙贝母6~10克,橘络6~12克,生姜3~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痰,通络,制咳。
【方解】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
今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皂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喘急胀满;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痰;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
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主治】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咯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加减】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者,加瓜蒌皮。
【疗效】屡用效佳。
一般服8~15剂后即效或痊愈。
中医药治疗喘症
迟 缓 ,故 口唇 发绀 、舌 有瘀 点 ,痰 热 交阻 胸 中,故烦 闷或痛 ,身热 汗 出恶风 ,是 里热 甚 ,表 邪 未解 ,苔薄
黄 ,脉 浮数等 症 。
治法 :清热解 表 ,宣肺 平 喘化瘀 。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0年 VO . ) N 9 L( 2 O.
滑。
分 析 :痰 浊上 壅于肺 ,气道 被 阻,肺气 失 降, 因 而 喘咳 ,痰 多胸 闷,气 血 同源 ,气行 则血行 ,气滞 则 血瘀 ,故面色 青紫 ,舌 有瘀 点 ,因脾 为生痰 之源 ,痰 浊 困于脾 胃,则恶 心 ,纳呆 , 口黏无 味 ,苔 白腻 ,脉 滑 , 为痰 浊 内蕴之证 。 亦 治法 :祛痰 降气 , 化瘀 平 喘 。
鼻扇 ,热盛 伤津 则 口渴 ,津 液被 灼 、炼液 为痰 ,则痰
稠 难 以咯 出,热盛 伤津 、津 血 同源 ,津伤 血浓 ,血运
4 肺虚证
喘促短 气 ,语 言无 力 ,咳 声低弱 , 自汗畏 风 ,面 色 紫暗无 华 ,舌 淡红有瘀 点 ,脉 象涩 弱无 力 。 肺 为气 之主 ,朝 百脉 ,气 失所 主 ,故短气 而喘 , 语 言无 力 ,咳声低 弱 ,血 的运行 靠气 的推 动 ,肺 气虚 推 动无 力 , 运迟缓 , 血 故面 色 紫暗无 华 , 紫有 瘀点 , 舌
标本 缓 急,适 当处理 。
处方 : 麻黄 1g 石 膏 4g 0, 0 ,杏仁 1g 苏 子 1g 0, 2, 丹 参 3g 鸡 血藤 3g 知母 1g 银 花 1g 甘草 6 , 0, 0, 5, 5, g
水 煎服 日 3次 ,服二 剂 。二诊 诸症 好转 ,故用 原方减 麻 黄 5 ,服药 两剂痊 愈 。 g
治喘五法(理论探讨)
治喘五法(理论探讨)
中医药治疗咳喘病,强调标本同治,重在辨证施洽。
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冶其本。
在临床上常见的咳喘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
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并用如下五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咳喘病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1、温肺化痰法慢性咳喘病大多以痰饮内盛为病理基础,痰饮为阴邪,易耗阳气严故患者除了咳喘以外,多伴有畏寒,面色苍白等症状,多采用温肺化痰,宜用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2、宣肺定喘法反复咳喘病人多伴有抵抗力下降,易遭外邪侵袭,邪郁化热,或者患者平素阳盛,外感多从热化,患者多有恶寒、发热、咽痛、痰黄色,这时候治疗上宜用定喘汤和银翘散加减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3、行气化瘀法咳喘日久,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此乃痰瘀
交阻,气机不畅,临床上可见口唇紫绀,爪甲无华,面色青紫,这时仅用平喘化痰药远远不够,常酌情加用赤芍、川芎、丹参、蒲黄等活血化瘀,行气化痰。
4、醒脾涤胃法反复咳喘患者,由于长期或过度应用西药,使得胃肠道功能受损,表现为纳少,体力下降,咳喘自难平息,此时酌情加入醒脾涤胃之品,如砂仁、米仁、吴萸、谷麦芽、鸡金等,可以使患者脾胃功能正常,一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康复。
5、温肾散寒法慢性咳喘患者,常伴有肾阳不足,虚寒内生之征象,表现为畏寒、肢冷、腰酸、四肢冰冷、阳痿等寒象,这与自然界感受的寒邪有所不同,此时应用温肾壮阳之品有利于祛除肺内之寒邪,
肺肾同治,可以收到良效。
(张惠勇)。
中医治疗哮喘缓解呼吸困难的秘方
中医治疗哮喘缓解呼吸困难的秘方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它的典型症状是呼气困难、喘息和胸闷。
传统医学中,中医为哮喘患者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哮喘的秘方,以帮助患者缓解呼吸困难。
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哮喘是由于气道受阻,气机不畅所致。
通过针灸可以调节身体的气机,疏通经络,改善气流的流通,从而缓解呼吸困难。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太渊、足三里、肺俞、膈俞等。
需要专业针灸医师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操作。
二、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哮喘。
在艾灸过程中,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特殊的药理成分可以刺激人体经络,扩张气道,促进循环,增强体质。
通常将厚实的艾绒放在特定穴位上,然后点燃,持续一定时间。
艾灸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三、中药疗法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
常见的中药包括:杏仁、葶苈子、罗汉果、百部、款冬花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镇咳化痰、平喘散寒的功效,可以减轻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并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药疗法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调配,以确保疗效。
四、中医饮食疗法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此饮食疗法也成为治疗哮喘的一种重要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哮喘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在饮食中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免疫力。
同时,一些食物如蜂蜜、百合、柚子等被认为具有清热、止咳化痰的功效,有助于缓解哮喘症状。
但是,饮食疗法需要因人而异,患者在尝试之前应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哮喘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呼吸困难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医治疗之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配合医生的指导,共同管理和控制哮喘。
只有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张仲景治喘十法,传承1800余年,后世治喘不再愁
张仲景治喘十法,传承1800余年,后世治喘不再愁千金名方中医知识,名医典籍喘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是以证命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患。
《内经》曰:“邪在肺则上气喘”,“肾病者……喘咳身重”,“劳则喘息……故气耗矣”。
仲景禀承经旨,且深入阐发,对喘一证主从肺肾入进手,体现了上焦邪实,从肺而治,下元多虚,从肾而洽的辨治思想,并具体地创制出诸多法、方,对后世临床颇多启迪。
一、解表宜肺法(《伤寒论》35条)适应病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特点是风寒犯肺。
缘风寒束表,内合于肺,致其失于清肃,而为表实喘逆之疾。
治疗方法:宗《内经》“因其轻而扬之”,立辛温解表,宣肺平喘法。
方用麻黄汤。
其中麻、桂合用,解表宣肺,杏仁利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服法:“不须吸粥”,乃虑其有过汗之虞。
二、清宣肺热法(《伤寒论》68、162条)适应病证:身热或外无大热,有汗或无汗,喘咳鼻煽,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病因病机:特点是邪热壅肺。
多由风寒表证失治成误治,邪热内传于肺而致。
治疗方法:宗“热者寒之”,创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法。
方用麻杏甘石汤。
方中麻黄不伍桂枝,而与大剂石膏相合,一则制其辛温而使本方变为辛凉,且使发汗力甚微;二则功专清宣肺热,杏仁苦降,协麻黄利痰止喘,甘草调合诸药。
三、通降肠腑法(《伤寒论》212、242条)适应病证:但热不恶寒,潮热澹语,大便不通,手足濈然汗出,腹部胀满硬痛,喘冒不能卧,甚或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喘而直视,苔焦黄或黑,燥裂起刺,脉沉实。
病因病机:特点是肠腑燥结。
因肺气下通大肠,若胃肠中邪热与糟粕互结,壅塞不通,则可致浊气上干,肺气无以下降,上逆为喘。
治疗方法:宗“其下者,引而竭之”,立峻下热结,通降肠腑法。
本证系阳明燥实极期阶段,来势凶险,变化迅速,特有阴枯液涸之危,非此急下峻下,不能解其燃眉之急。
方用大承气汤。
方中主用大黄苦寒,峻泄通便,辅芒硝之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破气消满。
中医中药治-喘病
中医中药治——喘病一、喘证的概念及源流1.喘证的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2.喘证的源流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
《景岳全书》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二、喘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喘病的——病因病机一、喘证的常见病因外因:外邪侵袭,重感风寒,邪袭于肺;或表寒内热,或因风热外袭。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或郁怒伤肝;劳欲久病,肺肾亏虚。
二、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
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病理演变: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喘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喘证的诊断要点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宣肺散寒,解表化饮
肺为清虚之脏,阖群活泼,以容吸入之气,以司呼浊之能,气机宜呼宜畅。
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合于肺,或内伏痰饮,均可令气机壅闭,宣降失司而上逆作喘。
若症见喘促胸闷,咯痰稀薄,鼻流清涕,寒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定喘,用麻黄汤主之。
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黄、桂枝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
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若肺络壅塞,肃降无权,气逆致喘。
证见喘促咳喘,甚则倚息不得卧,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滑,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饮,以仲景小青龙汤加味。
盖以外寒内饮,同时犯肺,故以麻黄汤去杏,以发汗解表,并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法夏、白芍、苏子、白前等温肺止咳,降气平喘而驱饮。
(2)散寒清热,降逆平喘
宿有痰饮喘嗽,留伏肺家,复感外邪,内外合因,闭遏肺气,外寒郁热,痰饮互结,表里同病。
其人喘,目如脱状,吐痰色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渴,舌红,脉浮滑数。
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方用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盖以热饮上蒸华盖,内热充斥,有诱发不出之势,其人必异常闷躁,故以生姜助麻黄开其肺闷,半夏降逆蠲饮消
痰,生石膏辛甘寒,清热透表,寒而不凝,草、枣之施,安中以调和诸药。
因热重于饮,故宜重用石膏,倘饮重于热,又非所宜。
若痰饮重,表闭郁热较轻,咳而胸满,脉浮,可与厚朴麻黄汤,其方为麻杏石甘汤去甘草用小麦,用厚朴除满下气,半夏、干姜、细辛化饮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
稠痰粘滞,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宜皂荚丸清泄,痰去气清则肺宁矣。
(3)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因外邪侵袭,入里化热,清肃失司,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积湿生热,熏蒸于肺,或肺素有蕴热,炼津为痰,痰热阻壅于肺,热不得泄,皆能导致肺气上逆而致喘促。
表现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咯痰黄稠,或吐白粘痰,口渴喜饮,面赤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主之。
方取麻黄虽苦辛而温,得石膏之辛凉甘寒,相须相济,有辛散之功而无辛燥之弊,况又得甘草缓解力猛,杏仁宣其壅,合乎肺之宣降之生理功能,因势利导;加瓜蒌、桑皮、浙贝、前胡、竹茹善清金化痰止咳,疗肺中热痰最妙;桔梗辛散苦泄,引痰排出。
合用以宣泄郁热,清肺平喘,使肺气得宣,里热得清则咳喘诸症自愈。
如痰多气急鼻扇甚者,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清肃肺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
(4)开郁豁痰,降气平喘
病久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其证可见突然呼吸短促,咳嗽咯痰,咳引头晕胁痛,咽中不适,胸闷不舒,伴有失眠,心悸,苔白,脉弦。
治宜行气解郁,降逆平喘,方用越鞠丸合半夏厚朴汤治之。
药取香附调气疏肝,善解气郁,苍术、茯苓、法夏燥湿健脾,散结化痰,川芎行气活血,栀子清热除烦,川朴降气除满,苏叶宽中解郁,生姜降逆散寒,建曲消食和胃。
如此相配,以治其本,不治其喘而喘自止,可谓扶本求源之治。
若兼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夜交藤、远志宁心安神;气郁化火,火邪刑金,气逆咳喘,可用泻白散加象贝母、枇杷叶肃降肺气,以增强清热定喘之效。
(5)益气养阴,润肺平喘
喘为气逆,多见痰盛,然亦常见喘而无痰者,此多为哮喘日久,肺家气阴耗伤,令气失所主,证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或咳呛痰少,烦热口干,咽喉不利,舌红苔剥或津少,脉软弱或细数。
治虚以甘寒凉润,甘寒养阴为主,着眼益气养阴,润肺止喘,常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味主之。
方以生脉散酸甘化阴,益气养阴,又麦冬、百合生津润肺;二地、玄参滋阴清热;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贝母、桔梗清肺化痰,枇杷叶、桑白皮化痰肃肺;甘草协调诸药。
合而用之,可使气津充足,虚火自清,痰化热退,肺虚喘促自已。
若低热或五心
烦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痰粘不利者,加海蛤粉;咳甚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此型哮喘,进剂获效之后,即宜调养脾胃。
盖土为金母,清金之后必顾其母,俾土旺金生,体力自易康复。
(6)健脾补肺,化痰定喘
《素问·咳论》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精微以养周身,如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水谷之精气反聚而成痰,脾虚不能肃肺,则痰浊上逆,升降不利,而为喘促。
脾虚聚湿生痰之喘者,临证当须分清标本主次,灵活辨治。
若证见咳喘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窒闷,口粘纳呆,舌苔白腻,脉滑者,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方中二陈汤为治痰之良剂,尤治湿痰更妙。
配苏子、白芥子、炒莱菔子、紫菀、冬花止咳祛痰,降气定喘;苍术、苡仁增强其健脾燥湿,以杜痰源。
若因脾元亏乏,肺气又虚,虽喘嗽不定,但见神疲少气,面色无华,自汗脉弱,决非实证。
治宜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用六君子汤加味主之。
药用太子参、炙甘草补脾肺之气;白术、茯苓健脾;法夏、橘红化痰。
自汗加黄芪、浮小麦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苡仁、莲肉、砂仁、焦三仙健脾开胃;中气下陷者,酌加生芪益气固表,则虚喘自
瘥。
(7)补肺固肾,纳气定喘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气以降为顺,肾气以固为藏。
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气失所主,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摄纳无权,气逆于上,均可致喘。
证见喘促日久,短气不足以息,呼多吸少,动辄喘甚,气怯声低,痰多清稀,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肺肾气虚之哮喘。
病在上宜求其下,肺主气却归宿于肾,肾不纳气固为喘促,且能俯不能仰,不足之证也。
药用人参补肺气之力最雄,蛤蚧温肾气之力最佳,二药相伍则双补肺肾。
并有金水相生之意。
茯苓、炙甘草和中健脾,杏仁、浙贝化痰下气,知母、桑白皮泻肺清金,加胡桃、五味子,炒白果以增强其补肾敛肺,纳气定喘之功效。
若肺肾阴虚,咳嗽气虚,面赤等症,可用都气丸化裁,再参以收纳镇摄之品,于治肾虚哮喘则游刃有余矣。
(8)温阳化饮,涤痰平喘
病因脾虚水泛聚于中焦,损伤脾阳,寒从中生,上渍于肺,肃降失常,气机上逆而喘。
证见咳嗽气喘,胸脘痞闷,不得平卧,咯吐粘痰涎,痰量较多,口淡纳呆,大便溏薄,甚则面足浮肿,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此为阳不化阴所致,当以辛甘化阳,甘淡去
湿之剂,宜借仲景法温以和之。
方拟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方中桂枝、炙甘草、白术、通阳运脾;陈皮、茯苓渗淡利湿;法夏、橘红燥湿化痰,厚朴降逆平喘。
如脾阳虚衰者可合理中汤,温中益气。
若脾阳虚日久不复,久喘肾阳必亏,其证咳喘上气,气短语怯,面目下肢水肿,咳痰清稀,心悸,怕冷,尿少,大便溏薄等,脾肾阳虚之证,昭然若揭。
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方中真武汤温肾阳以消阴翳,配合五苓散加强通阳利水以祛水邪之功。
若水肿较甚,喘促加剧,加沉香、葶苈子以泻肺定喘,痰多清稀可加苏子、鹅管石,随证施治,其效更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