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隐喻

合集下载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及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的修辞方式,与人们日
常使用的直白言语有所不同。

隐喻在语言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究竟含义,促进思考与交流。

隐喻的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相信很多人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

不过,
隐喻在英语中的出现也是颇为普遍的,其中有不少熟知于日常的习语,譬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cool as a cucumber”等等。

这些习
语与表达方式虽然常用,但是让我们了解隐喻的性质却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隐喻是一种通过对比和类比来创造形象深入人心的词语的技巧,而非一
种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技巧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其次,隐喻具有双重意义。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词语,隐喻可以为一个词语和
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

双重意义还意味着,听众可以对一个隐喻式表达的概念进行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最后,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差异,很多隐喻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在交流中十分注意。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需要
通过丰富学习来拓展自己对隐喻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具备更好的交流技巧。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它在哲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隐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递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辨性。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中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并分析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隐喻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和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哲学思维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随后,我们将探讨隐喻在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它在道德、政治、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运用。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隐喻案例,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庄子的蝴蝶梦隐喻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中的深层观点和主张。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隐喻对哲学的贡献和意义,以及展望隐喻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隐喻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哲学思想,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哲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隐喻这一重要的概念,揭示它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着,本文将进入正文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将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

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特点和形式的探讨,读者将对隐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理解为什么隐喻在哲学中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我们将探索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仔细研究隐喻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不同哲学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隐喻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

这些案例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们代表了隐喻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鲜明特点。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隐喻在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根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一、隐喻的根本含义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

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所表达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

〞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根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附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

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根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

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其认为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的,而能力是上天赋予的。

英美文学中的隐喻手法简说

英美文学中的隐喻手法简说

英美文学中的隐喻手法简说王家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摘要:隐喻手法是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这种手法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人们的生活中经常运用隐喻手法。

本文从英O文学角度出发,对隐喻手法的应用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英美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含义,理解和领会英美文学的内容!本文对隐喻手法的概念进行阐述,对隐喻手法的发展进行分析,对隐喻手法在英美文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隐喻手法引言所谓英美文学,是指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阅读英美文学,对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和分析,应从国际化角度看待,且要保持通过多元化视角看待英美文学作品,而不是利用某一种文化对这些作品进行定义。

在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时,会受到文化语境方面的限制及因作者和翻译人员生活背的$因,充分翻译人员的主观意识。

要通过种方法对翻译前后的文化差异和生活背景差异进行调整,时,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读者在[上,愿意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阅,会人们一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阅英美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阅者的英语,助阅读者方的文化,时能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1.隐喻手法的概念阐述生活能受到法,际人都具有隐喻的能力和,且会在时过$—个角看,对于行为和语进行制,际是一种法的$用法需要在某的,的$是,过是通过一对进行$法是的作的,后通过的的面$在法,和本体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且这两个部分在和本质上各不相同,如果两个部分则无法形成隐喻。

虽然这分存在,但是和本体之间没有点,正因为点才搭的空间。

在应用法的过,一般较于、通:$的主要作用是众或者容易理的内容,要更加具体。

因此,在英美文学作用中应用隐喻手法,则其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意义变得更加深8$2.隐喻手法的发展法最早于古希腊时代,主要应用在神话和诗$很多哲学家对神话法的运用非兴趣,逐渐应用到日常沟通和交流当中$柏拉图运用的隐喻手法有讽刺的义,被人们称为用法的大师。

隐喻举例说明

隐喻举例说明

隐喻举例说明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两个本来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便更生动地表达某种意义。

下面是一些隐喻的例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1. “他是一只狮子。

”这个隐喻将“他”和“狮子”联系起来,暗示了他的勇猛和威严。

2. “她的眼睛是星星。

”这个隐喻将“眼睛”和“星星”联系起来,暗示了她的美丽和闪耀。

3. “他的心是一片荒漠。

”这个隐喻将“心”和“荒漠”联系起来,暗示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4. “她是一朵娇艳的玫瑰。

”这个隐喻将“她”和“玫瑰”联系起来,暗示了她的美丽和柔弱。

5. “他的笑声如同清晨的鸟鸣。

”这个隐喻将“笑声”和“鸟鸣”联系起来,暗示了他的欢快和生机。

6. “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剑。

”这个隐喻将“话语”和“利剑”联系起来,暗示
了他的锐利和有力。

7. “她的思维如同一条迷宫。

”这个隐喻将“思维”和“迷宫”联系起来,暗示了她的复杂和深奥。

8. “他的心灵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个隐喻将“心灵”和“大海”联系起来,暗示了他的广阔和深邃。

以上是一些隐喻的例子,它们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表达某种意义。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演讲、广告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概论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概论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概论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形式,它在语言的运用中非常常见。

它是指通过比较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来表达一种新的含义。

隐喻有时也称作“暗示法”,因为它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去表达某个意思。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性的语言。

在隐喻中,说话者通过比较两个事物来表达他们之间的相似点,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这种相似点通常是比较基于某些共同的特征或属性。

隐喻有时候也被用来描述一种不可见的事物。

例如,一个人可以用“心灵的窗户”来隐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在这个例子中,窗户本身与心灵完全不相关,但是通过隐喻的运用,听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想表达的具体意思。

隐喻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习惯和语言运用的方式。

通过研究隐喻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是 认知的、概念的。
隐喻
1
2
引言
隐喻的分类 隐喻的原则
3
引言
•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 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 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 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体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Metaphor and Metonymy
Supervisor:
Reporter:
主要内容
1
引言 隐喻 转喻
2
3
4
隐喻和转 喻的关系
总结
5
引言
•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
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 对象。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
本体性隐喻
(2)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将本体视为一种容 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 e.g.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视觉领域看做是一种容器) In danger.
(3)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将事体视为具有人性就 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 e.g. His story explains to us that… This fact argues that…

音同形异义异 (homophone)
音异形同义异 (homograph) 完全音同形同义异 (perfect homonym)


同 同


异 异

语言隐喻与隐喻语言

语言隐喻与隐喻语言

由此可见,了解隐喻就是要了解始源域与目 的域之间的系统的结构投射。一般而言,人们依赖 具体世界里的模式来概念化抽象的现象,换言之, 人们对抽象范畴的概念化源于与他人、日常物体、 动作及事件的经验。始源域往往是具体的、易于描 述的概念,而目的域则往往是抽象的、不易描述的 概念。
常见的始源域有:人体(heart of the problem), 健 康 与 疾 病 (a healthy society), 动 物 (She is a bitch), 植物(the fruit of her labor), 机器和工具 (conceptual tools), 金 钱 和 经 济 交 易 (business) (to save some energy), 烹 饪 和 食 品 (recipe for success), 热和冷 (an icy stare), 光和暗 (a dark mood), 力 (Don’t push me), 运 动 和 方 向 (Inflation is soaring)e mountain(山是没有脚 的!)、legs of the table、head of department、 face of a watch、eye of a needle、mouth of a hole、hands of a watch和汉语中的“床头”、“虫眼”、“腿肚 子”、“手指肚”、“手脖子”、“脚脖子”等在日 常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是人 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隐喻普遍存在 于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 行动中。人类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
那么,俄狄浦斯是如何解开谜底的呢?这至少部分得益
于他的概念隐喻知识。好像有两个隐喻在起作用: “人生是一天”; “人生是旅程”。 所以,俄狄浦斯的生命至少部分地是由他的隐喻知识挽 救的。由此可见,隐喻对人类生活和交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在语言研究中也必然是个重要的内容和话题。

举例说明隐喻和转喻

举例说明隐喻和转喻

举例说明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形式,都可以用来对事物进
行描述和说明。

在写作中,使用这两种形式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一、隐喻
隐喻是指通过比喻的方法,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
以达到表达深层次意思的目的。

例如,“他是一只狮子。

”这句话中,将一个人与狮子进行比喻,通过狮子的形象给读者传达出他勇猛、坚
强的特点。

另一个例子是:“她是一个花朵,美丽而娇嫩。

”这个句子中,
将一个女孩比拟成一朵花,通过花朵的形象给读者传达出女孩美丽、
柔弱的特点。

总的来说,隐喻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进
行联系,以表达出深层次的意思。

二、转喻
转喻是指通过将某个事物本身的特点转移至其他事物上,来表示
某种意思的修辞手法。

例如“冰冷的眼神”中的“冰冷”一词,本来
是形容寒冷的天气与物体,但是这个词被转移了,用来形容一个人的
眼神,表达出这个人的不友好、冷漠等特点。

当我们说“这个人的思路像一条河流般流畅”时,就使用了一个
转喻:把人的思路比作一条河流,用河流的特点来表达人的思路畅通
无阻。

总的来说,转喻可以将某一事物的特点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以表
达某种意思。

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都是修辞手法中的常见形式,它们可以使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
这两种形式,让文章更具表现力,更加富有魅力。

语言的隐喻与比喻

语言的隐喻与比喻

语言的隐喻与比喻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隐喻和比喻则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隐喻和比喻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隐喻与比喻,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和日常沟通中的运用。

一、隐喻的定义与例子隐喻是将一个意象与另一个意象进行类比,通过隐含的方式传递信息。

这种修辞手法常常使用常见的比喻词,如“喷泉的水花”代表繁荣,“春天的花朵”代表希望等等。

隐喻的基本形式是“A是B”,其中A是被描述的对象,B是用来形容A的比喻。

例如,一句古诗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一个隐喻句。

这句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将人生与初次见面进行类比,表达出作者对初见之美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隐喻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或者对话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常被用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增添作品的艺术美感。

二、比喻的定义与例子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直接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以直接的方式传达信息。

比喻通过直接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隐喻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义。

比喻通常使用常见的比喻词,如“像”、“如同”等。

例如,“他的笑声像春天的脉搏,温暖而悦耳”。

在这个例子中,将笑声与春天的脉搏进行了直接的类比,以形容笑声的温暖和愉悦。

比喻常常出现在诗歌和小说中,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直观的类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比喻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三、隐喻与比喻的区别与联系尽管隐喻和比喻都是通过类比进行信息传递,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区别。

隐喻是以隐含的方式进行类比,而比喻则是直接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

隐喻的表达更加间接,需要读者自行理解和联想,而比喻则是直接的类比,更加明显。

另外,隐喻通常使用“是”进行连接,如“A是B”,而比喻则使用“像”、“如同”等词汇进行连接,如“A像B”。

然而,隐喻和比喻也有相似之处。

隐喻资料

隐喻资料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

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口”,“脚注”等。

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等等。

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

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

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low/high spiritFall into depression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指人或事的用法。

阅读小说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阅读小说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阅读小说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小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隐喻与象征意义是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其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定义、作用以及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定义与作用1. 隐喻的定义与作用隐喻是指通过比喻或暗示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代指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的目的。

它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还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例如,我们常说“他是个太阳”,就是用太阳的形象来隐喻一个人的光辉和伟大。

2. 象征意义的定义与作用象征意义是指通过具体形象或符号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念。

它通过对事物本身的象征性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例如,红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热情和爱情,在小说中经常出现与爱情相关的场景中。

二、隐喻与象征意义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1. 隐喻的运用隐喻在小说中的运用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喻或暗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病人的狂躁行为被隐喻为“刀割”,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理解隐喻,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

2. 象征意义的运用象征意义在小说中的运用是通过对具体形象或符号的深入解读,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的眼睛被象征为她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敏锐洞察力。

通过理解象征意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艺术手法。

三、如何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1. 关注上下文理解和分析隐喻与象征意义时,需要结合作品的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对作品整体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把握隐喻和象征意义所在。

2. 注意细节描写隐喻和象征意义常常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

关注作品中的物象、色彩、动作等细节,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隐喻和象征意义所蕴含的深意。

隐喻写法的作文

隐喻写法的作文

隐喻写法的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隐喻”这个词,就像一粒种子,突然在我的脑袋里生芽了。

老师说,隐喻表面看来像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让语言变得更生动活泼、更有意思。

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爸爸说我的房间像个垃圾场,他脸上带着无奈的表情。

我当时气鼓囊囊的,总觉得爸爸很过分,我的房间哪有那么乱!可现在再想到,爸爸说的其实非常有道理,毕竟我的房间里真的有小山一样的玩具和书,乱七八糟的,感觉起来确实像个垃圾场一样。

我突然觉得隐喻蛮有趣的,它就像一扇神奇的门,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我开始用隐喻来形容很多东西,比如天空是蓝色的海洋,月亮是夜空中的银盘,夕阳像一个羞怯的小女孩,躲在云层后面。

妈妈注意到我写的作文,称赞我说“你真是个小诗人”,我顿时心里乐开了花。

我发现,用隐喻写作文,就像用五颜六色的颜料,画出一幅美丽的画,流露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期待着,每天晚上都能发现自己更多新奇的隐喻,让我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我的作文更加精彩纷呈。

也许,如果能用心体会,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语言的魔法师!。

如何运用隐喻比喻象征在小说中传递情感和风格

如何运用隐喻比喻象征在小说中传递情感和风格

如何运用隐喻比喻象征在小说中传递情感和风格在小说中,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用以传递情感和塑造故事的风格。

通过精巧的语言编织,作家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在小说中传递情感和风格。

首先,隐喻是一种运用象征性语言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联系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某种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隐含的比较,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

在小说中,作家可以通过隐喻来描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当描述一个悲伤的场景时,作家可以使用诸如“暗无天日”、“泪如雨下”等隐喻来描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失望。

这种隐喻的运用使读者更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其次,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从而传递出特定情感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小说中,比喻可以用来描绘具体形象、人物特点或情感状态。

通过使用比喻,作家可以创造生动且有力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例如,当描写一个人物的坚韧不屈时,作家可以使用比喻如“坚如磐石”、“迎风而立”来传达角色的勇气和毅力。

这样的比喻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最后,象征是一种通过具体事物来代表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作家可以通过使用象征来传递故事的主题、意义和情感氛围。

在小说中,象征可以通过对某个物体、地点或动作赋予特定的意义来实现。

例如,在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中,作者可能用花朵来象征爱情的美丽与脆弱,用黑暗的房间来象征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这些象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信息。

综上所述,隐喻、比喻和象征是在小说中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它们可以帮助作家传递情感和塑造故事的风格。

通过隐喻的巧妙运用,作家可以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

比喻则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创造生动且有力的形象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象征以具体事物来代表抽象概念,传达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氛围。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

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

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

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

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

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

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

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

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隐喻说隐喻--陈嘉映【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 200206 【原刊页号】 3~17【复印期号】 2 【分类号】 B6【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语言现象。

着重介绍了塞尔的《隐喻》、【文摘】【英文文摘】【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正文】--------------------------------------------------------------------------------隐喻及其相关概念七八十年代以来,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在语言学、语言哲学上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亦然,例如有些学者尝试通过隐喻来解释宗教文献(注:例如约翰·希克把inc anatus(上帝道成肉身、体现)主要理解为一个隐喻,见约翰·希克《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

在历史上,隐喻通常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

隐喻和多种修辞方法相邻。

例如假借,像古文中的来、麦的来借用为来去的来,近代如借用天性的性来表示性别之性。

再例如借代,龙井是用地名来代一种茶,胸无点墨是用墨水来代学问,停止了呼吸是用一个不刺眼的现象来代死亡。

修辞上的比喻、隐喻可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规的词义,例如山腰的腰,原来大概是个比喻,今天已经约定俗成,我们不再觉得是个比喻。

铁拳、蚕食、鲸吞,酝酿、覆没,都属于这种情况。

从原来的表达式说,这些是所谓死隐喻(dead metaphor),从现有的表达式说,这些是语义的一部分,所谓比喻意义。

比喻意义不同于比喻,我们用祖国的心脏来比喻首都,但首都不是心脏的意义。

更有甚者,用来比喻的意思逐渐成了主要的意思,原来的意思反倒被人淡忘了,例如穷困原指走投无路,用来比喻没钱,这个比喻义现在成了穷困的主要意思,乃至于我们很难用另外什么表达式来称谓没钱的状况。

这是词义转变的一例。

发火、责任也属此类。

有些哲学家特别强调隐喻在词义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孔多塞断言:“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

”(注: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译,三联书店,1 998年,第35页。

)哲学家多半对死隐喻特别感兴趣,因为这里有隐含意义和字面意义的转变、交织,很可能给解答“什么是一个语词的意义”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我们上面是把隐喻和比喻合在一起来说的,不过,人们通常把比喻分成隐喻和明喻(注:这里相应的英文是metaphor和simile,相关的中文概念还有暗喻、借喻、类比、双关、两可、夸张、反讽等等,相关的英文概念还有allegory、analogy、meiosis,等等,不能一一尽述。

)。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用“是”字带出的比喻是隐喻,用“像”字带出的比喻是明喻。

张三像条狗是明喻,张三是条狗是隐喻。

所以,隐喻是未加明言的明喻,明喻是说明了的隐喻。

这种看法是从亚里士多德传下来的(注:亚里士多德多次这么说,特别参照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三卷第四章。

但亚里士多德自己在各自的具体考察超出了这个简单的说法。

),近世有布莱克(Max Black)、古德曼等人提倡。

塞尔论隐喻塞尔同意用“是”和“像”来区分隐喻和明喻,但不同意明喻就是明了的隐喻。

他所持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隐喻和明喻的真值条件经常是不同的,张三像只大猩猩可能是真的,张三是只大猩猩则一定是假的。

这种论证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否则就不能成立。

(注:很多论者像塞尔一样借助真值条件来谈论隐喻,例如马蒂尼奇说:“隐喻话语如果用来断言那都会是假的。

”马蒂尼奇:《A Theory for·Metaphor》,载于马蒂尼奇编:《Philosophy of Language》,Oxford,1996年,第433页。

)塞尔基于他对隐喻/明喻的区分的理解为隐喻提供了一个公式:说者说S是P时意谓的是S是R。

于是塞尔的主导问题就成为:说者没有说出他所意谓的,他怎么可能与听者交流呢?塞尔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把说者意义和语句意义或曰把表述意义和语句意义分离开来(注:引文依据塞尔:《隐喻》,梁骏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05、806、829、808页。

不过我的引文像往常一样,多半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与所引的中文译文可能差别很大。

)。

为简便计,也为避免不必要的理论负担,我把这两者称作字面和隐含。

要懂隐喻,我们首先要听懂字面表述。

但塞尔认为什么叫作“理解字面表述”其实很难给出精确阐释(注:引文依据塞尔:《隐喻》,梁骏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05、806、829、808页。

不过我的引文像往常一样,多半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与所引的中文译文可能差别很大。

)。

所以他在考察隐喻的同时也对“字面意义”作了一番解说。

的确,给出字面表述的定义,就等于解答了一般所谓的“语词意义问题”。

不过,我们不一定要等到有了完整的意义理论再来谈隐喻,语言哲学家谈论隐喻,本来就不止关心一种修辞现象,而是希望从这个特定的现象来澄清意义问题。

塞尔说明,他的公式不仅适用于隐喻,也适用于反话、间接言语行为,例如我说了一句蠢话你评论说你可真够聪明的,例如你说下雨了意在让我关窗户。

这些言语行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不需要临时的特别的约定,即并不比字面说话要求更多的约定。

之所以不需要特殊的约定,是因为如此这般的字面意义与如此这般的隐含意义有一促系统的相应关系。

从而,塞尔所谓的“隐喻解释的原理”大致在于考察一件东西是怎样让我们想起另一件东西的,即考察所喻和喻体(注:所喻和喻体也有称作本体和喻体的。

)“如何相似”,在他那里,就是P和R如何相似(注:引文依据塞尔:《隐喻》,梁骏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05、806、829、808页。

不过我的引文像往常一样,多半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与所引的中文译文可能差别很大。

) 。

塞尔的主导问题是:说者没有说出他所意谓的,他怎么可能与听者交流?这一问一上来就强烈误导,说者说了,听者听懂了,为什么说者还是没说出他所意谓的?像塞尔这样为一个句子“设定了两个客观意义”(莱柯夫/约翰森语),字面上说话两个意义重合,隐喻则两个不相合,这样的思路难入堂奥。

张三是猪是假的,张三像猪是真的,这些议论有什么意思呢?倒不如说,成真条件论在谈论隐喻的时候暴露出它的软弱无力。

若说张三是猪这话有一个隐含的意思,隐含的是张三像猪,这个所谓隐含就太无聊了。

不过,塞尔在这篇文章里也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观察,例如,我们说苍蝇在天花板上而不说*苍蝇在天花板下,然而按照一般所说的上下,苍蝇似乎是在天花板的下面,的确,听到猫在天花板上我们就会觉得很费解(注:引文依据塞尔:《隐喻》,梁骏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05、806、829、808页。

不过我的引文像往常一样,多半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与所引的中文译文可能差别很大。

)。

戴维森论隐喻塞尔问的是:说者没有说出他所意谓的,他怎么可能与听者交流?戴维森对这一思路提出了强烈的异议。

他在《隐喻意谓什么》一文中提出的主张和塞尔针锋相对:“隐喻的含义无非就是其所涉及的那些语词的最严格的字面上的解释”,隐喻完全依赖于这些语词的通常含义。

”(注:戴维森:《隐喻意谓什么》,牟博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44、848、852、867页。

如上述,译文是我自己的。

)因为,如果说隐喻所用的词儿另有一个(隐含的)意义,那么,隐喻本身就会消失。

例如我们说,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上帝的圣灵临近水面) ,如果这句话里的face另有一个隐含的或曰扩展的意义,可以用来述说水的表面,那么,水就有了面,水面就不再是一个隐喻(注:戴维森:《隐喻意谓什么》,牟博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44、848、852、867页。

如上述,译文是我自己的。

)。

牵涉到第二种意义的是两可(ambivalence),隐喻则并不牵涉第二种意义,否则我们就要等隐喻死了以后才彻底掌握这种意义。

戴维森主张无论明喻隐喻都不超出字成意义,而且还强调说它们因此没有特殊的真值。

戴维森像塞尔一样从真值出发来区分明喻和隐喻:明喻都是真的,因为每一样东西都像每一样东西;大多数隐喻则是假的(注:大多数是假的,有些是真的,例如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之类,但这些隐喻之为真没什么意思。

),而且,正因为我们知道它为假,我们才能使用隐喻,张三明明不是一头猪,才能有张三是一头猪这样的隐喻。

戴维森反复强调的主要论点是:隐喻和其他言说的差别是使用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有别。

戴维森引一个实例来说明隐喻并不来自意义而是来自使用。

英国有个古诗人,John Donne,曾有这样的句子:our blood labours to beget spirits(我们的血液辛勤劳作以孕育精神),现代人把这视作隐喻,但原作者其实是在直陈字面的意思。

戴维森还用撒谎来说明这一点。

同一个句子,意义不变,可以用来隐喻,也可以用来撒谎。

一个女人相信女巫但相信她邻居不是女巫,说我的邻居是个女巫,这既可以是隐喻,也可以是撒谎。

这两种使用通常差别很大,互不干扰,但有时很难分清,例如在麦卡锡时代指控张三是共产党,指控者本来可能是在撒谎,但被揭露为谎言后,他可以自辩说他只是说了一个隐喻。

同一个语词可以作于论断、暗示、说谎、允诺、批评、隐喻。

无论撒谎还是隐喻,都与语词的意义无关而与语词的使用有关。

戴维森自己对隐喻的解释建立在他的一般语言理论上,侧重于语言和事实(世界)的区分。

我们学习一个语词的新用法时关注的是语言,使用一个已知的语词时关注的是世界。

隐喻属于后者(注:戴维森:《隐喻意谓什么》,牟博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44、848、852、867页。

如上述,译文是我自己的。

)。

死隐喻最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

据考察,mouth原只用于动物的口,不用于瓶子、河流,现在则应用于这些事物,从而the mouth of the river(河口)就成了一个死隐喻。

然而,如果mouth一开始就应用于河流,也就是说,mouth一开始就在语义里包含河口之口的意思,那对我们会有什么差别吗?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这会使我们认为这种说法理所当然,而隐喻却使我们注意到所喻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即河流之口和动物之口的相像,荷马把wounds叫作mouth,是一个隐喻,汉语里的伤口则不是隐喻,这个说法在荷马那里是生动的,而在汉语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是平淡无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