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合集下载

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与归化的开题报告

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与归化的开题报告

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与归化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与归化一、研究背景歇后语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是用精练、含蓄的语言表达某种哲理或经验教训的一种说法,具有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中文歇后语的表达往往会出现异化和归化现象,导致翻译结果与原义相比出现差异。

因此,探讨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和归化现象的分析,探讨歇后语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其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为歇后语翻译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

三、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文歇后语的定义和形式,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歇后语翻译中的异化现象:分析歇后语翻译中常出现的主要异化现象,如音义不合、形式不一致、文化失误等。

3、歇后语翻译中的归化现象:分析歇后语翻译中常出现的主要归化现象,如直译、意译、文化调整、用近义词替代等。

4、探讨异化和归化在歇后语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畴。

5、提出对歇后语翻译的几点建议和指导原则。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深入了解中文歇后语的特点,分析歇后语翻译中常见的异化和归化现象,揭示异化和归化的本质及其在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本文预期能够深入细致地分析中文歇后语汉译英的异化和归化现象,探讨歇后语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其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为歇后语翻译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研究,期望能够使相关翻译者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翻译和传达中文歇后语文化内涵,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归化与异化开题报告范文直译和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区别

归化与异化开题报告范文直译和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区别

归化与异化开题报告范文直译和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区别归化与异化开题报告范文直译和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区别直译与意译的区别一、直译意译的定义1、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

2、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

二、应用。

1、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三、优点不同。

1、直译的优点在于:直译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即保留其“洋味”。

直译尽可能忠实原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直译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征的同时促进了两种语言的交流和丰富发展。

2、意译的优点意译用于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成语典故和谚语,避免译文太过复杂难懂。

外国人喜欢用大量的诙谐妙语,只能用意译法才能表现出来准确全部的意思。

意译用于翻译某些特殊词汇,避免错误,同时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归化与异化的区别一、定义。

1、归化的定义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能力与接受习惯。

2、异化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也就是说要保留的不仅是纯语言的形式特色,还有异域的文化因素,即保留源语中与目的语相异的要素。

它通过彰显各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独特性试图消除不同语言在文化地位上的不平等,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二、功效1、归化翻译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的语语言风采使译作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消除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读起来顺畅,无阻拒感。

2、由于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从《鲁宾孙漂流记》的五个重译本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从《鲁宾孙漂流记》的五个重译本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从《鲁宾孙漂流记》的五个重译本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就是翻译策略的研究。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策略的两个基本概念,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斟酌何时采用归化翻译,何时采用异化翻译,才能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使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翻译作品。

因此,本文拟以五部中英版《鲁宾孙漂流记》为素材,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效果。

二、研究目的鲁宾孙漂流记是儿童文学经典之一,被译为多种语言。

中英版鲁宾孙漂流记的翻译对比,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不同翻译策略在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下的实际应用情况。

本文旨在从五个重译本中探究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优缺点,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借鉴,并推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分析五个中英版鲁宾孙漂流记的翻译,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效果。

同时,本文还将结合翻译理论,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内涵、分类和实际应用情况。

四、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概述。

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内涵、分类、实现方式和适用情况。

2. 中英版鲁宾孙漂流记的翻译对比。

选取五个中英版翻译本,分析其翻译策略、翻译效果以及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优劣。

3.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探究翻译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何种翻译策略要素。

4. 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启示。

结合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提出进行翻译实践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可行性方案。

五、预期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英版鲁宾孙漂流记的翻译对比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探析,阐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与效果。

预期成果如下:1. 提出中英版鲁宾孙漂流记翻译的问题及其中存在的差异。

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宋词的英译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
尤其是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

在这一背景下,
本研究旨在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
以期为现代汉语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问题
1.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2. 模因论如何解释归化和异化的现象?
3. 在宋词英译中,采用哪种翻译策略更为适合?
三、研究目的
1. 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2. 分析模因论对于归化和异化现象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3. 提出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实现宋词的英语翻译。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
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情况。

其次,
针对性地选取几篇典型宋词和其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归化和异化策
略的效果和问题。

最后,结合模因论的理论,系统性地总结研究结果,
提出更为合理的翻译策略。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宋词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丰富现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研究结果对于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五、研究进度安排
2014年1月11日—1月20日
1、指导教师与所指导课题的学生初次会议。
2、指导教师向所指导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并提出所作课题要求,同时制定论文进度表。
2014年3月3日—3月7日
1、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准备开题报告,初步完成开题报告。
2、上交《开题报告》以及其他调研过程中的有关材料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人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高潮迭起的文化交流,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辨别文化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在翻译理论研究中通过文化层面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具体的对比,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辨别它们的个性。通过对翻译文化法的研究,进而树立正确的翻译文化观,将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

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异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异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异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文化是社会意义的重要载体,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观念。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策略,而从文化视角去理解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本质和功能,也成为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异化策略,探究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本质、功能,以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对文化传统和观念的深入理解,分析归化和异化所具有的意义和效果,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文化视角下的启示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阅读,系统理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对比;其次,在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实践。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文化视角下的理论支持,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探究归化异化策略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提高翻译实践中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理论分析,分别从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本质。

第三部分为文化视角下的归化研究,具体探讨归化策略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第四部分为文化视角下的异化研究,着重探讨异化策略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归纳研究成果,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
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选题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其翻译过程中对隐喻的翻译尤其重要。

虽然翻译领域早已有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论辩,但是《围城》
这样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一种既能传达原作意境,又能让外语读者领略到文化内涵
的翻译方式。

研究问题: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为评价《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翻译方式是归化抑或异化。

研究目的:通过对《围城》英译本的隐喻翻译的分析,探讨不同的翻译方式对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的影响,对中英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法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及其分别的优缺点,以此作为论文的
研究基础。

然后通过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实证分析,比较不同翻译方式对
作品的影响,从而探讨哪种翻译方式更加适合这部作品。

预期结果:本论文预计能够比较全面地阐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式,为《围城》隐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实证。

通过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哪种翻译
方式更适合该作品,为中英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意义:研究《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文学,更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丰富文化翻译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越来越频繁,翻译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媒介。

而习语是每种语言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习语表达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习语翻译涉及到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异化和归化两种,这两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和效果,如何在翻译中恰当运用这两种策略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在翻译习语表达上实现最优化的方法,并对这一研究结果进行和评价。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展开,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界定习语的概念和分类:对习语的概念进行梳理和分类,探讨习语在语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内涵。

2.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定义和比较:分析异化和归化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比较其差异和适用条件。

3.归化和异化策略在不同情景下的运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探究习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在不同翻译情境中运用的效果和局限。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综述阶段,对国内外的学术研究进行梳理,在实证研究阶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第一阶段:文献综述(两个月)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对国内外习语翻译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对习语及其翻译的概念、分类、特点、实质等进行梳理和,并对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进行界定和比较。

2.第二阶段: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三个月)在这个阶段,主要对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习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探究不同翻译策略下的效果和适用条件。

3.第三阶段:和评价(一个月)在这个阶段,对研究结果进行和评价,探讨习语翻译中最优化的翻译策略,并提出对未来习语翻译研究的建议。

归化、异化——《红楼梦》色彩词翻译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归化、异化——《红楼梦》色彩词翻译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归化、异化——《红楼梦》色彩词翻译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杰作,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艺术形式。

其中,色彩词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古典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色彩词涉及到归化和异化的问题。

归化是指对另一种文化形式的传播和转译,使其变得适应于当地的文化环境,而异化则是指对另一种文化形式的保持和传承,使其具有与本土文化不同的独特性质。

因此,研究《红楼梦》色彩词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不仅可以深入探讨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还可以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色彩词的归化和异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小说在不同翻译版本中色彩词的差异,并探讨其对小说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影响。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红楼梦》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和价值;2. 比较不同翻译版本中《红楼梦》色彩词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3. 探讨归化和异化对小说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影响,评价其对《红楼梦》翻译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从文学和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色彩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红楼梦》的色彩词进行整理和分类;2. 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红楼梦》的色彩词翻译差异,重点关注归化和异化现象;3. 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归化和异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4. 结合小说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评价归化和异化对翻译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预期成果本文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1. 对《红楼梦》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和价值;2. 在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红楼梦》色彩词翻译差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归化和异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3. 探讨归化和异化对小说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影响,评价其对跨文化翻译的启示和借鉴意义;4. 提出对《红楼梦》翻译改进的建议和希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目的论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的合理性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的合理性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的合理性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分别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和接受目标文化的需求。

在不同的翻译文本中,这两种策略都存在,而选择何种策略又取决于翻译目的、读者需求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围城》是一部描写现代中国社会的经典小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地位。

而其英译本也是翻译界的佳话,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其翻译策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究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性,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目标读者的翻译方法,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及其效果,一方面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究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结合目标读者的需求,探讨适合目标读者的翻译策略与方式,提高文化翻译的质量。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理论分析,探讨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优缺点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2.对比分析《围城》中汉英双语对照的句子,分析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和效果,并结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进行评估;3.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探讨适合目标读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翻译的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4.综合分析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和效果,探讨在文学翻译中适合使用的翻译策略,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提供启示。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翻译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实例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合理性和效果。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论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围城》英译本的分析,深入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和效果,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结合案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和方式,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可读性;3.探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适用范围,为翻译界提供灵活多样的翻译选择;4.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发展做出贡献。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文学翻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过程,良好的文学翻译有助于扩展文学作品的读者群,更好地呈现原作家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常用策略。

归化是指将翻译结果调整为目标语言的社会和文化习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符合目
标语言的语言习惯。

异化则是将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原作的
独特性和美感。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使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成为了翻译界的关注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实际应用和效果,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原则,促进优秀文学作品跨语言传播,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研究目的
1. 探讨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原理和适用情况。

2. 系统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应用效果。

3.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优缺点,提出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原则。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翻译理论阐释: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阐释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理论基础,分析两种策略的优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中西不同风格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和比较,分析两种策略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应用效果。

3. 调查问卷法:通过向知名翻译家和读者发放问卷,了解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为文学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性原则,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更合适地应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实现翻译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转化。

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学作品的传播。

从历时角度论归化与异化——以《红楼梦》三个译本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历时角度论归化与异化——以《红楼梦》三个译本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历时角度论归化与异化——以《红楼梦》三个译本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缘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成为不可或缺的桥梁。

而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归化是指根据译入语文化的习惯和特点,将原文翻译得更加地符合译入语的读者的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异化则是指在保留原文的思想、情感、形式及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不借助译入语文化的特点,呈现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强调原文的独特性和异国情调。

归化与异化的比例彰显翻译人员的思想取向和翻译策略,同时也对翻译品质和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红楼梦》三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这三个版本的归化与异化比例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深入探讨归化与异化的历时演变和翻译策略方向,揭示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意义《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因此,对该作品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三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策略和翻译人员的思想观念,为其它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红楼梦》三个版本的翻译,梳理出其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风格特点和历时变化,总结归化与异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策略转换与应用,为深入探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提供历史视角的参照。

四、论文结构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缘起,说明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第三部分为研究方法,介绍本文采用的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第四部分为翻译风格分析,对比分析《红楼梦》三个版本的翻译风格特点和历时变化;第五部分为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梳理三个版本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探讨归化与异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策略转换与应用;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开题报告

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开题报告

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对于广大爱好中餐的人来说,一份好的中文菜谱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很多中文菜谱翻译存在着“异化”和“归化”的问题,导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探究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和归化现象,来提高中文菜谱翻译的质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尝中餐。

二、研究内容1. 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概念a. 异化:即把源语(中文)的语言特色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英语),忽略了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b. 归化:即根据目标语文化和语言特色,把源语的翻译进行改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原因a. 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文和英文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中文菜谱在翻译成英文时难以准确表达。

b. 语言特色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特色也不同,例如中文有很多成语和俗语,而英文则更加注重描述具体事物。

3. 如何实现中文菜谱翻译的归化a. 了解目标读者:中文菜谱翻译的目标读者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翻译应当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和习惯进行归化。

b. 翻译者的文化习惯:翻译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文化习惯,尝试把中文菜谱进行归化处理。

4. 实例分析:某道中式菜谱翻译的异化和归化a. 原始中文:麻辣烫b. 直译成英文:Spice hot soupc. 极度归化:Spicy Szechuan Hot Potd. 评价:通过归化处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道中式菜品的特色和口感,更容易产生亲近感。

三、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文菜谱的翻译异化和归化现象,为中文菜谱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帮助,提高中文菜谱翻译的质量,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欢中餐,推广中华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及其英译的探索——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及其英译的探索——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及其英译的探索——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的开题报告背景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凝练精湛、意境深邃、情感丰富等特点,被人们所称赞和推崇。

然而,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如何进行恰当的翻译已成为翻译界和文学界的一大难题。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翻译者需要进行面对语言、文化、文学等多重方面的挑战,并需要在归化和异化中做出选择。

研究问题: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英译时,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使翻译更具有可读性和可传达性?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合适?在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时应如何操作?研究目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及翻译相关规律的分析,探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难点与瓶颈,提高翻译品质,同时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策略,为中外文学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有效的参考。

研究内容:1.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点和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探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面临的问题和难点;3. 探究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含义、定位和应用技巧;4.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样本进行案例分析,比较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差异和效果,得出最优策略的选择;5.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操作指南和策略。

研究方法:1. 阅读相关文献,熟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及其英译事例;2. 进行文学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分析,比较不同翻译策略的优劣;3. 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究翻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4. 在研究实践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提出翻译策略。

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及其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该研究可以为诗歌翻译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宣扬。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文学翻译是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如何保持原作的文化特色和风格,同时让译文能够顺利被受众接受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经典的两种策略,其中归化强调将外来文化元素融入译文中,以适应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异化则是尽力保持原作的文化特色和风格,不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度。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于目标文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增强文化交流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特点和区别;2. 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实践;3. 归化和异化对于目标文化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探究它们的优缺点,为促进文学翻译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成果预期本研究预期将有如下成果:1. 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特点和区别作出准确界定;2. 分析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总结出其优缺点,形成一定的策略指导;3. 探究归化和异化对于目标文化的影响,形成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4. 提高文学翻译质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四、结论本研究将重点研究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探究它们的优缺点和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情况,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本研究将探究归化和异化对于目标文化的影响,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做出贡献。

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的开题报告

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的开题报告

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电影是现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电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国际交流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和审美观念等存在差异,因此翻译工作不仅考虑到词语的语义等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片名翻译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研究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对于提高电影国际交流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不同策略对片名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以电影片名为研究对象,分析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究不同策略的适用情况和效果。

四、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2.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适用情况。

3. 不同策略对片名翻译的效果分析。

4. 电影片名翻译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建议。

五、预期成果
本文预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有系统性的认识。

2. 对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适用情况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3. 提出针对不同情况下翻译片名的策略及建议。

六、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影行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在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作品《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1995)对异化翻译理论有较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抑制英语国家“暴力”的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因此,异化翻译也被称作是“抵抗翻译”,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身份,并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使自己不再是翻译的隐形人。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人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高潮迭起的文化交流,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辨别文化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在翻译理论研究中通过文化层面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具体的对比,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辨别它们的个性。通过对翻译文化法的研究,进而树立正确的翻译文化观,将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民族呼吁世界文化多元化,同时又要求保持各自的民俗风情和特色。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异.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
本课题主要从异化与归化的提出背景出发,对两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异化与归化理论的阐述,结合实例,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阐述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
本课题的第二部分:结合中外作家与作品,具体分析归化理论。其中,以归化的领袖人物尤金·奈达为重点分析对象。
本课题的第三部分:结合异化的定义,以代表人物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异化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异化翻译的优点与缺点。
[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Routledge Publishing,1995.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 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 Jerome Publishing,1997.
五、研究进度安排
2014年1月11日—1月20日
1、指导教师与所指导课题的学生初次会议。
2、指导教师向所指导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并提出所作课题要求,同时制定论文进度表。
2014年3月3日—3月7日
1、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准备开题报告,初步完成开题报告。
2、上交《开题报告》以及其他调研过程中的有关材料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方案、技术路线等)和可行性论证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查阅相关的文献来获取资料);
1.2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1.3与指导老师进行探讨,与同学进行思想和意见交流;
1.4调查研究法(采用访谈、观察、问卷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
2.本选题国外研究现状:现代欧洲和美国翻译理论有四大学派,即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布拉格学派的列维(Loewi)的翻译观点中提到, 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 文学翻译必须采用错觉理论(归化法)。伦敦派的卡尔福特(Calvert)认为翻译的性质就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完全对等的文字材料(异化法)。奈达是交际理论派的代表人物(Nida),他提出读者反映相似的翻译标准,他认为翻译的功能是以读者为对象,以读者反映为衡量标准( 归化法)。这四大学派对“异化”与“归化”有着不同的观点与认识,以下列举了几位典型翻译家及其异化与归化理论作参考:
李丹、彭利元在《从阴阳学说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9卷 第3期,2011年9月)中提到:在阴阳学说观下,无论是在单词、短语还是句子方面,异化与归化都是共生的。由此看来,在我国古老而神秘的阴阳学中,照样可以体现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
田岩的《浅谈互联网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第9期,尝试以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英语字幕的汉译为例,探讨文化因素对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归化策略,旨在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以避免文化因素的缺失,使字幕翻译达到最佳效果。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况和发展趋向)
1.本选题国内研究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WTO,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世界地位也不断提高,这对中国的文学翻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西方国家大量引入先进的思想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外部世界,同时,也非常有必要把中国自己古老而又年轻、传统而又现代的优秀文明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传递到西方国家,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归化翻译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于是中国翻译界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新一轮“归化”与“异化”的讨论。
孙致礼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中指出:异化和归化虽有主次之分,却不存在高低之别, 它们各有各的优势, 也各有各的缺陷, 顾此失彼, 或厚此薄彼,都不可能圆满地完成翻译的任务。作者主张: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 则应退而求其次,进行必要的归化。简而言之,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管归化。文章的最后,笔者还做出一个推断: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到了21 世纪, 局面将会有所改变,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 向作者接近的异化译法将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 与归化译法取得平衡, 甚至可能占据上风。
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不论在当代或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这是因为评论家和出版商往往更注重译作的可读性,一般的读者也喜欢通顺易懂的译文,而且,这一倾向也正好与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向相一致。但不管怎么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称其为翻译。因此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归化和异化优劣高下之争,就像没有必要再进行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
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该理论指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耐达的等效对等翻译理论为解决“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界中貌似对立的翻译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戴友丰、金玲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归化》(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第15卷 第3期,2005年7月)中指出: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们是一个相互斗争, 又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共同体,“ 归化” 和“ 异化” 就是这样一对共同体。尽管不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代,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则似乎占了上风。但笔者始终认为从长远利益来看, 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好,因为接受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长痛不如短痛,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被运用,最终占为上风。
3.本选题的发展趋向:
在文化上趋向于“异化”,在语言上趋向于“归化”。从文化内容的层面来讲,翻译会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这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文化传播,而传播的又是异域文化,因此翻译应该采取异化策略;在语言形式上会以归化为主,这样可保证译语语言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以异化为辅,可增加译语语言的异域性和新奇性,译作的异化语言,成为目的语语言的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
2014年3月8日—3月15日
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学生提交开题报告。
2014年3月16日—3月20日
提纲拟定
2014年3月21日—4月28日
论文写作
1、4月28日之前交论文初稿
2、5月12日之前交论文定稿、交纸质论文两份、电子稿一份。
2014年5月13日—5月24日
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Eugene 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