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沙和豆子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不会。
这是学生的经验。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
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即使学生的看法一边倒,但是“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描述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5铁生锈了教案2教科版
铁生锈了●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生锈和不生锈的各一片)、铁粉、铁锈粉、磁铁、电路检测器●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白纸)同学们,这是一张白纸,如果把它点燃,他会发生什么变化?2、我们都认为它会烧成灰,今天课堂上我们来烧一烧。
教师点燃白纸,放入铁的托盘中。
正如大家所言,这张白纸燃烧后变成了灰。
那么灰和白纸还是同一种物质吗?(不是)他们有什么不同?(颜色变了;白纸能整张拿起来,灰一碰就碎;白纸能在上面写字,灰不能……)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白纸与灰的不同,说明灰是不同于白纸的一种新的物质,白纸燃烧后变成灰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产生了新的物质)物理变化的特点呢?(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二、观察铁和铁锈1.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两样东西,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相同的两块铁片,一块生锈,一块不生锈)2.我们都发现了这两块铁片,一块是生锈的,一块是不生锈的。
铁生锈以后会产生一种物质,就是铁锈。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5课铁生锈了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5课铁生锈了(一)背景和目标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二)教学准备每组学生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一些铁锈,榔头,自制电路检测器。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秘密”。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教科书第34页提供了五种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铁门扣生锈、铁栅栏生锈、铁链生锈、铁丝生锈、铁门生锈,可见铁生锈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同时提出了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第二部分:观察铁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这是教科书提出的假设,也是学生的假设。
要验证这个假设,我们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让学生观察铁锈,是为了寻找证据,观察实验活动,成为寻求证据的过程。
教师要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和一块锈蚀比较严重的铁片,供学生观察使用。
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从感官观察开始。
从颜色比较,铁片是灰白色的,铁锈是红褐色的;从空隙上比较,铁片没有空隙,铁锈上有小孔;从光泽上比较,铁片具有金属光泽,铁锈没有光泽;从手感来比较,铁片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
这些表面现象的不同,还不足以支撑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一结论,除此之外,还有另外更加有力的证据吗?敲击、导电性、被磁铁吸引等实验所获得的证据,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一些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想送你们4个字。
(师打开白布)咦,怎么没有字?那就让我把它变出来吧。
(喷雾,字迹显现)师:都看到字了吗?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字。
祝同学们未来的路心想事成!为什么喷了东西字迹就会显现出来呢?一学生猜测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现在,我们一起开启解密之旅吧。
二、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1、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过渡:上课前,老师要先请出我们的一位老朋友——棕黄色的液体——碘酒。
如果将它滴在淀粉上(投影淀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师:大家都是这样猜测的吗?在淀粉里滴加碘酒是否会变蓝色呢?接下来就用实验进行验证。
师:为了更好证明我们的猜测,我们要对实验前后的淀粉进行对比,先观察实验前淀粉的样子,再观察实验后滴了碘酒的淀粉是什么样的。
对于淀粉,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生: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师:是的,我们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
(出示记录单)实验中记得及时记录我们的观察发现。
同时注意:1.碘酒滴1~2滴即可;2.操作时,滴管不能碰到淀粉!现在,请材料员取出材料和记录单一,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淀粉、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颜色的表述:有点蓝有点紫)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组的观察发现?其他组认真听,你们的观察发现是否一样?学生1交流观察记录(实验前淀粉什么样,实验后什么样,发现:淀粉遇碘酒产生了蓝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没有气味不表述成无味,无味是无气味无味道,闻出没有气味我们要明确描述为无气味)师评价:这组同学运用了......等观察方法观察淀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教案背景】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
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
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由3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教学难点】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火柴,长木条,蜡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那这节课我们就从观察开始吧!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物品小苏打和白醋(板书课题),这两样物品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作好记录。
2.观察要求:细心观察,与小组同学交流,小组长作好记录。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教案
这个单元是全新的一个单元,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一、本课教学的收获:1.重视反应前的观察记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物质的变化》学到这一课,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单单看表面现象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寻找证据来支持结果。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对于反应前物质的观察极为重视,于是我意识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记录,并将这个观察记录作为反应后物质作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一项重要证据。
实际教学中发现重视这一环节对教学极有帮助。
2.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构建科学概念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帮助儿童构建两个新的科学概念,即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本课教学中构建新科学概念的载体是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观察以及解释所观察的现象活动,在教学中我运用“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帮助学生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在构建第一个科学概念“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时,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当学生看到硫酸铜溶液慢慢改变颜色的时候,都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当学生观察到铁钉上有红色的物质附着在上面的时候,他们会考虑得更多: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浅了?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这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这时我适时提出,请学生们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怎样寻找证据?我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把它转化为证据。
比较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溶液不是硫酸铜溶液,或者说硫酸铜的含量已经减少,有另外的物质形成了,这是一个证据。
铁钉上的红色物质是怎么来的?没有浸人溶液的铁钉没有附着红色物质,说明红色物质是溶液中析出来的,它是铁吗?我们平常看到的铁是灰白色的,铜是红色的,那么铁钉上的红色物质可能就是铜了,这是另一个证据。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分析(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分析(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3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
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小苏打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谈论法、演示法六、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入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4)作好记录。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记录表一:“品尝米饭”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教科版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教科版物质的变化
1、教学目标:
1、探究物质的变化,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
2、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3、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2、教学内容:
1、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物质的形态、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
3、教学重点:
1、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4、教学难点:
1、探究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5、教学手段: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2、讲解法:通过讲解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6、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3、讲解:通过讲解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4、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7、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的掌握情况。
2、实践评价:通过实验探究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的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情
况。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_教科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能够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因此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观看和实验:铁丝弯曲、纸张的变形、火柴的燃烧和蜡烛的燃烧,初步感知“没有新物质产生”和“有新物质产生”。
(2)观看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明白得有新物质产生本质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看的适应。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看到的现象,关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依照观看到的事实,判定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看和概括【教学预备】:每组按如下要求进行预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中的烧杯里装有一种液体,上课前3分钟,老师把一颗光亮洁白的铁钉一半放入溶液中,一半在溶液外边,请观看实验现象。
这浸入溶液里边的铁丝什么缘故会变色?它们怎么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相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1、实验一:铁丝弯曲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手中的铁丝做成一个你喜爱的小动物或者是一个阿拉伯数字。
(生积极动手)做完后观看,这根铁丝有没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能不能表达出来?(长短、形状发生了改变,但铁丝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也确实是“它依旧铁丝,本质没有变”。
2、实验二:折白纸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同学动手将实验桌上的白纸做成一个你们喜爱的纸模。
比一比,看哪些组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做完后,认真观看,这张白纸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又没有发生改变?(纸张大小、形状等发生了改变,而纸张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以上两个实验,物质的形状、大小都发生了改变。
但物质本身并没有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只有形状、大小、形状的改变,而没有其他变化了呢?小组讨论,摸索并汇报。
我们来看看两个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显现的安全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 子
豆 子
混合——
沙 子
豆 子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白
糖 加热———— 炭 熔化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实验步骤:
1、留样,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
比较前后两组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的物质
• 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它们都 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 它们的变化条件和变化的速度一样吗?
刚才我们说的是常见的物质,对于岩石、
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 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在变 化。 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 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 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 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大小发生 了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 成了我们的教室?
桌子、板凳、椅子、电灯、黑板---------
观察时不要离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后将勺子放在盘子里,
不能用手触摸加热部分;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 (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6 、第二阶段实验请一直持续加热到不再有变化.
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课件
研讨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 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主题: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器材:沙子、豆子、烧杯、白纸、筷子、筛网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留样作对比。 2.将沙倒入黄豆中混合,用筷子充分搅拌。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的混合物。 4.将混合后的沙、豆与混合前的沙、豆进行对比观察。
拓展
判断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4.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小结
上图:米饭遭遇碘酒 下图:淀粉遭遇碘酒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都发生了变 化,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一种不 同于米饭与淀粉的新物质。
淀粉“身世”大揭秘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 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 味纯正。淀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 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 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
1.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B )。
A.黑色 B.蓝色 C.棕色
2.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B )。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3.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C )。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导入
思考:空气、电、火、声音是物质吗?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教案《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概述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受到物质的变化。
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变化,即产生了新物质。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概念的关系图可以表示如下: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
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
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
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接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