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功勋人物
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
分享人: 雅修一班
1. 两弹一星 是什么
两弹一星
2. 历史背景 3. 发展历程 4. 功勋人物 5. 精神与成就 6. 我的感想
两弹 一星
“两弹”指原子弹和导弹, “一星”指人造卫星。
近几年,“两弹一星”又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 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当时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 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 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 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辉煌成就。
1963年秋,照片上的4位中国人是我国派 往国际焊接学会的第一个观察员小组的成 员,组长姚桐斌(照片左起第2位)
姚桐斌很有远见地提出了材料先行的思路,为将来新 型号火箭做准备。 从1960年至1965年,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 研究课题,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 天的事业上。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才 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 事业,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走过了近60年征 程。“两弹一星”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 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 两弹一星”事业不仅推动中国的发展,也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具体指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
❖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 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 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 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 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 、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 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1935年,彭桓武在清华大学获得
2005年,90岁 高龄的彭桓武作
学术报告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 界
193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彭桓 武,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 理系留学,并在此后很快展露出 物理学方面的天赋。在海外期间 ,他与哈密特、海特勒合作的成 果“HHP”理论曾轰动一时,成为 当时国际物理界公认的介子理论。
“ 回国,不需要理由!”
❖ 然而,到了1947年,在国外事业发展如 日中天的彭桓武,却作出了一个让人匪夷 所思的选择。当年夏天,他同时收到了清 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和云南大学的聘书。 他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西部边疆,辞别英伦 ,辗转香港,回到了阔别数年的祖国,在 云南大学当起了物理老师。
❖ 多年以后,有人向彭桓武这样问道:“当 年您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
❖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 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并授❖ 彭桓武,( 1915.10.06~2007.02.28)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爱尔兰皇 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 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二机部 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所长等职务。作为中国理论物理学、 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 炸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固体和统计 物理、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理论以及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理论等方面,做 了大量组织和研究工作。他领导并参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精品文档★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XXX这句话说得很简单,XXX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XXX、XXX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XXX在人2016★XXX文档★民大会堂举行大会,XXX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XXX 上发表的XXX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XXX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博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XXX、XXX、XXX 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末艰巨的前提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单,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
“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 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中国第一颗氢弹模型
【“两弹一星”】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示语: 感谢聆听本节课,本课件可任 意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courseware.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at any time. Please download it and adjust it.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 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 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 伟业。
【“两弹一星”】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邓稼先
【“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 中国的国防能力。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 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 成功。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如何诞生的?1.1 原子弹的诞生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备受考验。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因此,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两个比较加之一项差别”的口号,其中一项差别就是要发展核武器。
同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展开了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195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一大事件,也是中国两弹一星的第一步。
1.2 氢弹的诞生在研制出原子弹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氢弹的研发工作。
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数百倍。
因此,中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完成氢弹的研发。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氢弹,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第五个国家。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除了核武器,航天事业也是中国的重要领域。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航天能力的国家。
这一事件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两弹一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1 国防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两弹一星的诞生,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国家。
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两弹一星指什么
两弹一星指什么
“两弹一星”,取自国际象棋的常识,指的是两个马力和一枚表演,也是指一种独特的欣赏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两弹一星精彩纷呈,聚集了现代音乐、戏曲、舞蹈以及古装歌剧等演出形式,犹如一本诗集,令人回味无穷。
以经典名曲为主线,真正实现了音乐与歌舞剧相结合,呈献出了一场浓郁的美文化盛宴。
观众在两弹一星演出中,可享受到现代歌曲柔美婉转的旋律,以及优美清丽的民乐;也可以体验到古装的的风貌美感,加之舞蹈和服饰,令演出更具有情趣。
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两弹一星中对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不断精深开发的执着与努力。
此外,有趣的剧情伴随着文艺青年们的演唱,在演出里面反复上演,成为两弹一星的一大特色。
个性的舞台搭建,也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助力两弹一星将文化、艺术完美诠释,气势磅礴,到场宾客也被深深的感受到了触动的心弦。
总之,欣赏两弹一星演出,不仅有娱乐的意义,还可以体现出一些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性的欣赏主题。
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娱乐,充分发挥了歌曲、舞蹈、民间文学文艺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能量,将体验有情怀,富有品味的文化独特性注入了生活之中。
上课 两弹一星
导弹技术的发展
• 研制导弹的时间: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 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 研制成果:(1)1960年,我国设计的第一枚 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 (2)1966年,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从此, 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 意义:从此,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两弹一星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 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 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 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 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 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再见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 中,邓稼先领导开展 了爆轰物理、流体力 学、状态方程、中子 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 方案,并参与指导核 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 邓稼先又组织力量, 探索氢弹设计原理, 选定技术途径。领导 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 制和实验工作。
氢弹: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它是利用氢的同 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 烈爆炸的核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 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
原子弹爆炸成功
• 时间:1964年10月16日 • 爆炸地点:我国的新疆罗布泊 • 事件: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 • 意义:从此,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 我国的核政策: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 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研制原子弹的原因:打破帝国主义 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社会主 义祖国,让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 一颗原子弹成功爆 炸。原子弹的试爆 成功,打破了超级 大国的核垄断和核 讹诈,使我国进入 世界核先进国家行 列,也是对保卫世 界和平事业的重大 贡献。
两弹一星
• 1966年10月,带有核弹头的导弹试验成功
• 1970年第一颗 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研究的背景
• • • • 美国封锁 苏联背信弃义 中国政治、经济面临着困难 研究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 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武 器,当时只掌握在美国和苏联等少数 国家手中,对新中国的安全构成了严 重威胁。为了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 开始研究。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 乐曲,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km、远地点高度2384km、 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绕地球一圈114min、 卫星质量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 乐曲,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 空时代。
全班同学分为四或五个小组,各组收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为英雄人物的资料及主要事 迹,同时要求对他们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和评 价。
; 汇付天下pos / 汇付pos ; 2019.1 ;
人,俺们……俺们来自同壹个地方?”混洞激动の说.“对,俺们来自同壹个宇宙.”鞠言笑着点头.伍个人,都极其震惊の看着鞠言.方才,他们还猜测鞠言身份,不知鞠言为何称呼他们为前辈.现在,终于明白了.只是,他们无法理解鞠言の实历为何如此之强.以道法境道行,击杀万物境强者都如 切瓜砍菜壹般轻松.“呐位是兽族始祖之壹,九天银龙吧?”鞠言看向九天银龙.在鞠言の家乡宇宙,九天银龙也被称为九天申龙,与九天申凤都是兽族始祖.“俺是!”九天银龙连忙说道.“呐位乾坤前辈,应该是创出乾坤三道前辈.呵呵,天下第壹申技以及乾坤三道,俺都修习过.对俺帮助极 大.”鞠言又看向白须老者乾坤.乾坤吹了吹白胡子,睁大眼睛看着鞠言.“呐两位,俺就不知道了.”鞠言看着
两弹一星
归纳: 归纳:邓稼先是一位
无私奉献,忠厚平实, 无私奉献,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有胆有识, 真诚坦白,有胆有识, 身先士卒,对祖国、 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 杰出科学家。 杰出科学家。
谢欣赏
阅读课文
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提示: 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精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邓稼先精神或品质 的句子,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的句子,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邓稼先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 月 日 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 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 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 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位科技专家, 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 位科技专家 并授予他们“ 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 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 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 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 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 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 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 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 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 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杨振宁
(1922—)出生于 1922 ) 安徽省合肥市,美 安徽省合肥市, 籍华裔物理学家, 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 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获得1957年诺贝尔 获得1957年诺贝尔 1957 物理学奖。 物理学奖。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奋斗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在工作中展现出了顽强的奋斗精神。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困难 重重,勇往直前,不断奋斗。这种奋斗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 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竞争激烈和挑战重重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奋斗精神 ,不断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宝贵 精神财富。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对当今中国的科技事业仍然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努力奋斗!
两弹一星精神
科学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了科学精神。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 格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这种科学精神是"两弹 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科学进步和发展 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科学精神,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两弹一星精神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科学家们紧密合作,大力协同,共同攻克 了一个个难题。这种团结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优良传统,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包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包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这些精神财富,不仅对当时中国 的科技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的科技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弹一星 功勋人物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 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 入研究课题。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 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 新型号的火箭上,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同时还 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 德国的冶金专家。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 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 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 来。
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 们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 他在英国各地奔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他吃最差的食 物,住最差的地方,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 新中国。
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邀请 姚桐斌去德国,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仅仅三个月, 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9月18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 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23位为研制“两弹 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授勋前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 授勋后过世(13人) :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 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于敏 现在仍在世(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一星”还有很多很多科研人,他们深藏功与名,默默奉献出自 己的青春,健康,甚至生命 少年强则国家强,相信未来,祖国会出现无数的“功勋人物”。
两弹一星介绍.docx
两弹一星介绍简介:两弹一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对我国有巨大意义?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关于两弹一星的题目
关于两弹一星的题目"两弹一星"是指中国自主研发并成功实施的两个核弹头(原子弹和氢弹)和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项目。
这个项目在中国的现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回答与"两弹一星"相关的问题。
1. 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成功研制和试验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项目。
这个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2. "两弹一星"项目的背景是什么?"两弹一星"项目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外部安全威胁和国内的贫困与落后。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中国决定启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研发项目。
3. "两弹一星"项目的意义是什么?"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能力,使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其次,这个项目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此外,"两弹一星"项目也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4. "两弹一星"项目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在"两弹一星"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就。
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实现了核武器的自主拥有和试验。
同时,他们还研制成功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5. "两弹一星"项目的影响如何?"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它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是指什么?跟哪些先进 人物相联系?
2、我们为什么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研 究“两弹一星”?我们对待核武器的正 确态度?
3、请根据材料,画出“两弹一星”年代尺。 4、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我国在航天事 业方面的成就多。
“两弹一星”指以核弹、导弹和人造 卫星为代表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尖端高科技 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 发展水平。
2、 这种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两弹一星”精神
• • • • • •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作 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内 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精神和科技创新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发展的意义
•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 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 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 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 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 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 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 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 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此前,只有 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四个国家发射过卫星,但他们第一颗卫星 的重量总和还没有超过“东方红1号”的重量。 1、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 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你觉得是什么?
全班同学分为四或五个小组,各组收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为英雄人物的资料及主要事 迹,同时要求对他们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和评 价。
;
菲律宾华人论坛 ;;
壹百多年来,天天都想着,如何杀了你,现在你落到咱手里,你想就这么轻易死去,你放心咱不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英文:“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Project,又称:“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简称。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单,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容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容两弹一星精神指的是中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精神,其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独立自主、勇攀高峰两弹一星精神是在中国科技弱小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开展大科技攻关的产物。
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科技的边缘,而为了国家的核心利益,我们必须要追赶技术受阻儿童性福利社,攀登科技高峰。
因此,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科技人员全力以赴、勇攀科技高峰,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自力更生、敢于创新在研制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过程中,中国科技人员在获得一些先进技术之后,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方面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
他们自主研发、深入探究,勇于试错、迎难而上。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使得中国成功拥有了核武器和人造卫星这两件极其重要且技术含量极高的东西。
三、为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全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安全而作出了卓越功劳。
通过开发核武器,中国得以在国际上获得了实力和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同时,中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也开创了中国太空事业的新时代,并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持。
四、信念坚定、磨砺意志两弹一星精神的根基在于中国科技人员对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强大之信念的坚定和不懈追求、不屈不挠地攻克科技难题。
他们不怕千难万险,甘于奉献,因而也磨砺出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坚定信念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的来说,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追求科技创新、为国家安全谋福利的创新精神,它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突破,更包括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度体现。
它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意志顽强、勇攀高峰、不断求新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无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我们更加勇敢创新、砥砺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 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 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 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 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 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 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 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 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 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 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 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 但没想 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 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 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 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 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 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 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 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 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 “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 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两弹一星”最初是 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 星。“两弹”中的一弹是 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 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 是指导弹;“一星”则是 人造地球卫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两弹一星”的说法诞生 开始,明确的就是指核弹(原子 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但是从概述以及现在的历史课本 上,都加入了氢弹这个说法,确 切的说是不符合历史关于“两弹 一星”这个概念的,属于人为加 入。从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 的讲话中可以明确的知道两弹是 原子弹、导弹,一星是人造卫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 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 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 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 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 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 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 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 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 红歌曲。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1] 授 勋时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 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过世(7人) :吴自良、陈芳允、杨嘉 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黄纬禄、 王大珩。 目前仍健在(9人):程开甲、 屠守锷、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 能宽、周光召、于敏。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 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 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为在艰苦的环 境下成功为中国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 子弹.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 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院学部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 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 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他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教授在给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是 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 过 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 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说:“多从长远 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 有价 值的。” 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 邓稼先的追悼会上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 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 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 分子的优秀代表。”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 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 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 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 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 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 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 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 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 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 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 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 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 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 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 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 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 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 家。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 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 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 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 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 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 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 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 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 星”等。
41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国西北部上空, 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随后不久, 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 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 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 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 重要地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 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 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 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 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 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 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 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 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 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 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 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 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 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 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 策主轴,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 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大 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 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 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 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 (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 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