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 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 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 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 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 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 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 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 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 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 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 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 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 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 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 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 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 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 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 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 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 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 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 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 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 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 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 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 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 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 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 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 但没想 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 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 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 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 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 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 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 家。
Leabharlann Baidu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 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 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 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 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 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 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 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 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 星”等。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 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 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 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 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 “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 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 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 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 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 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 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 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 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 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 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 策主轴,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 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大 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 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 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 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 (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 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现状
“两弹一星”最初是 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 星。“两弹”中的一弹是 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 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 是指导弹;“一星”则是 人造地球卫星。
从“两弹一星”的说法诞生 开始,明确的就是指核弹(原子 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但是从概述以及现在的历史课本 上,都加入了氢弹这个说法,确 切的说是不符合历史关于“两弹 一星”这个概念的,属于人为加 入。从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 的讲话中可以明确的知道两弹是 原子弹、导弹,一星是人造卫星。
41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国西北部上空, 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随后不久, 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 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 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 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 重要地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1] 授 勋时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 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过世(7人) :吴自良、陈芳允、杨嘉 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黄纬禄、 王大珩。 目前仍健在(9人):程开甲、 屠守锷、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 能宽、周光召、于敏。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 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 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为在艰苦的环 境下成功为中国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 子弹.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 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院学部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 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 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 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 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 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 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 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 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 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 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 红歌曲。
他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教授在给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是 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 过 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 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说:“多从长远 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 有价 值的。” 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 邓稼先的追悼会上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 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 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 分子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