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阅读答案木兰花慢翻译
木兰花慢冰译文
《木兰花慢》是一首描述春天景色的词,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该词的译文:
原文:
任凭杨花全部飘零完毕,有谁懂得把杨花当花来看待?
暮春时节,重帘阻隔狂风,深幕挡住骤雨,护花幡遮掩白云。
杨花要寻找这一春的伴侣,只有在夕阳残照里飘零的落花。
杨花不忍默默无声地掉在地上,将坠落地时,又挣扎着重飞
了起来。
杨花的本性是疏狂、不愿受拘束的,它过着孤独凄
凉的日子,大概要坚持到春残,和月光地里的梅花和漫天飞
舞的雪花合在一起,称得上冰清瘦寒。
春天归去了,杨花把
对春归的怨恨全部收拢起来,化作满天飞舞的愁影围绕、撒
满云山。
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
是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译文:
杨花在暮春的狂风骤雨中飘零殆尽,无人将其看作花朵欣赏。
它们在夕阳残照中寻找伴侣,却又在坠地之前挣扎着重
新飞起。
杨花的本性疏狂不羁,孤独凄凉。
它们在春残之际
依然坚持,与月光下的梅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共同展现出冰
清玉洁的姿态。
春天离去后,杨花将所有对春归的怨恨凝聚
成满天飞舞的愁影,环绕在云山之间。
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是它们滴落的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译文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译文原文:《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宋代辛弃疾旧时楼上客,爱把酒、向南山。
笑白发如今,天教放浪,来往其间。
登楼更谁念我,却回头、西北望层栏。
云雨珠帘画栋,笙歌雾鬓云鬟。
近来堪入画图看。
父老愿公欢。
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
难忘使君后日,便一花一草报平安。
与客携壶且醉,雁飞秋影江寒。
译文:诗人回忆起过去在楼上款待客人的时光,喜欢在楼上品酒,眺望南山。
如今他笑着白发已然年老,天命让他放浪自由地往来于世间。
登上楼顶,他回首望向远方的西北,却无人记念他。
楼内装修华丽,云雨如珠,帘幕装点着画栋,笙歌声与云鬟雾鬓交织。
近来的景象美得如画,老年人们都希望他能开心。
辛弃疾悠然自得地拄着拐杖,朝气蓬勃地迎接每一天,与使君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他愿以一花一草的形式报告平安。
他与客人一起携带酒壶,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雁飞秋影和江水的寒冷。
赏析:这首诗词以辛弃疾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描绘了他晚年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通过描述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
他的白发和放浪自由的态度显示出他对生命的豁达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美丽,展现了辛弃疾对自然美和人文风景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平安的祝福,同时也表现出他与朋友共享美酒和自然景色的愉悦心情。
整首诗以辛弃疾独特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了他晚年随遇而安、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友情、自然的珍视。
这首诗词展示了辛弃疾优美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辛弃疾《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几临流送远,渐荒落、旧邮亭。
念西子初来,当时望眼,啼雨难晴。
娉婷。
素红共载,到越吟、翻调倚吴声。
得意东风去桌,怎怜会重离轻。
云零。
梦绕浮觞,流水畔、叙幽情。
恨赋笔分携,江山委秀,桃李荒荆。
经行。
问春在否,过汀洲、暗忆百花名。
莺缕争堪细折,御黄堤上重盟。
【赏析】“施芸隐”,即施枢,字芸隐,江湖派诗人,与吴文英同为人幕客。
这次他是去浙东转运使作幕,时在端平三年(6)。
见《扫花游·赠芸隐》。
“绣节”,即绣使,刑部侍郎的别称。
从《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词可知,此绣节是指魏峻。
而施枢是随魏峻去浙东的。
“留别”,即赋词赠给饯行之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是指施芸隐写了一首“留别词”,吴文英再用其韵和了一首词饯行。
“用韵”见前第二十五首《水龙吟》词注释。
“几临流”二句。
言词人已有多次在水边送别友人离去,你看甚至连旧时的新驿亭,现在也逐渐荒芜败落了。
“念西子”六句,以西子居吴比拟芸隐。
想当初西施从越地刚到吴国姑苏之时,时常面向南方故土,望眼欲穿,并因不见故乡而泪落如雨。
但后来她在馆娃宫中穿红着素,婀娜多姿,享尽荣华富贵,所以如果她再返越地故乡,在吟唱时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露出吴音来。
因此说你芸隐也是一样,居住吴地多年,应当已把这姑苏城当成第二故乡了。
梦窗已把苏州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他希望老友施枢也与自己一样有共同的想法。
“得意”两句。
言今天你(指芸隐)凭借权贵的帮忙,乘船离开这儿到浙乐做事,你是否能体验得到与友情的聚散相比,孰重孰轻?上片以西子设喻说明故土难离,第二故乡亦难轻别。
可见词人是在苏州饯别施枢的。
“云零”三句,写己之重视与施的友情。
“浮觞”,即流觞。
此言白云飘零,各自东西,好象我俩此时此刻的分离一样,若再要相聚,且待梦中。
梦境中我们似乎又在溪水畔摆起流觞宴,畅叙别后的离愁别恨。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译文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译文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的译文如下:
雨后新晴,天边出现一道彩虹,万里秋空一片澄明。
如秀眉的山峦经过雨水的冲刷,仿佛披上了新绿的衣服。
月中的桂树还很茂密,怎么能说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她驾驶着这一轮圆月,在夜空驰骋。
月光寒冷,为谁照射在这坛美酒上?一群年轻人伴我左右,在微凉的晚风中踏着幽寂的小径,走进长满林木的张家小园,畅饮欢谈。
让我们斟满手中的金荷叶杯,虽然离家万里,可是把酒畅饮的欢聚时刻实在难得。
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欢听临风的霜笛。
孙郎听后,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扬的笛声。
此文以壮丽恢弘的气势和情感来描述作者眼中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
请注意,诗词的译文因人而异,可能存在差异。
建议阅读多版本译文和鉴赏文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韵味。
古诗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翻译赏析《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作者为清朝诗人张惠言。
其古诗全文如下: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化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栏。
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
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前言】《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这是张惠言《茗柯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名作,人们对它有不少的评价。
严迪昌先生《清词史》分析说:“《木兰花慢·杨花》表现的游转无定、托身无着的形象,可说是精彩的‘寒士’写照,当然也就是词人的自我刻画”【注释】⑴木兰花慢:《木兰花》,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⑵杨花:或叫柳花,又称飞絮,杨花雌雄异株,花苞边缘常有剪碎状裂片,质轻,易飞扬。
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⑶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第一个“尽”,尽管,即使之意,连词。
第二个“尽”,完结,彻底之义。
解,懂得,知道。
⑷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幙,云护轻幡:正,恰好,副词。
避,避开,躲避。
重帘,厚实或一道又一道、层层挂着的帘子,一般指将自已的生活圈子封闭起来的人所居住的居室。
回,回避,避开。
深幙,幙同幕,房屋深处的帷幕。
护,保护,护卫。
轻幡,轻盈的保护花枝的旗旃。
幡,护卫花枝的旗旃。
⑸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一春,一个春天,整个春天。
断红,与“落红”同义,指落花。
相识,认出,看到。
⑹未忍,不甘心,委地,落在地下。
⑺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算,①数来。
北宋苏轼《满庭芳》(三十三年):“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②料想。
南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里当解为第二义。
耐,忍受得住,经得起。
春阑,春意阑珊,春光尽头。
阑,阑珊,将尽。
⑻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月地,晚唐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木兰花慢辛弃疾阅读答案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
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
古诗木兰花慢·断桥残雪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断桥残雪翻译赏析《木兰花慢·断桥残雪》作者为宋朝诗人周密。
其古诗全文如下: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
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
等闲。
泮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
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琅玕。
半倚云湾。
孤桌晚、载诗还。
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
东阑。
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鹓斑。
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前言】《木兰花慢·断桥残雪》是宋元间文学家周密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作者效仿林逋,踏雪寻梅的风雅举动,词中将诗、雪、梅融为一体,以突出孤山这一地域性特点。
下片前几句写词人留连风景的情致。
至“是醉魂”以下三句,暗讽奸相贾似道大造园林,荒淫误国。
“东阑”后几句,写其所见所闻,表达了词人对残雪的赏爱。
全篇语丽音协,充满诗情画意。
题为“断桥残雪”,而词中未见一“雪”字,又无处不在写雪,构思巧妙,针线细密。
【注释】1、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在西湖孤山的侧面,里湖与外湖之间。
2、觅梅花信息:梁简文帝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3、拥:合拢一起。
4、吟袖:词人的衣袖。
5、自放鹤人归:北宋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纵情山水。
6、等闲:不留意,转眼间。
7、泮(p àn):冰雪融化。
8、晛(xiàn):阳气浮动。
9、瓦陇:屋顶以瓦敷成的行列。
10、竹根:篱边。
11、琅玕(án ān):美玉,这里指翠竹。
12、奁(ián)月:玲珑的月亮。
奁,妇女用的镜匣。
13、东阑(án):犹言东园。
阑,通“栏”。
14、步玉:踏雪。
15、锦鹓(yuān):饰有鸟的锦制女鞋。
鹓,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
16、谢池: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
17、梦草:《南史·谢惠连传》称,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连惠,文思大畅,故称“梦草”。
【翻译】为了把梅花的信息寻觅追赶,我低声吟哦,双袖紧掩,暮色苍茫,连马鞭都浸透了冬寒。
辛弃疾《木兰花慢》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木兰花慢》全词翻译及赏析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译文] 在落日西风中敌军战尘滚滚,而南宋偏安江左战马白白养肥。
[出自] 南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三秦:项羽为阻遏刘邦东向称霸,三分关中,立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王,称“三秦”。
“追亡事”:指萧何连夜追韩信事。
“山川”句:用唐李峤《汾阴行》原句,全诗为:“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落日”两句:取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诗意。
“一编书”句: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少时过下邳圯桥,遇一老人。
老人赠书一编,后张良辅汉,成为开国元勋之一。
“江涵秋影”句: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原句。
车轮四角:车轮上生出四角,这样就可留住友人。
语出唐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
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带减腰围,杜甫《伤秋诗》有“艰难带减围”句。
译文:刘邦据汉中开创了汉朝基业,问兴元这块土地呀,是不是当年创业的基地?回想当年宝剑指处三秦降服,汉王称心如意,一举平定关中。
萧何追韩信的事,如今已不见,但只见山河破碎,令人热泪沾衣。
在落日西风中敌军战尘滚滚,而南宋偏安江左战马白白养肥。
张良凭着一部《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称帝,如今你去西征略施身手,草草结束了别筵,匆匆地走上西去之路,旌旗招展翻动着忧国惜别情意。
你留恋着我,别绪依依。
回首瞻望,只见那秋江之上,天光水影,鸿雁正飞起。
怎么能使车轮生出四角留住你,以免我不堪日夜思念体不胜衣。
张炎《木兰花慢十一首》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张炎《木兰花慢十一首》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作者:张炎二分春到柳,青未了,欲婆娑。
甚书剑飘零,身犹是客,岁月频过。
西湖故园在否,怕东风、今日落梅多。
抱瑟空行古道,盟鸥顿冷清波。
知麽。
老子狂歌。
心未歇,鬓先斑。
叹敝却貂裘,驱车万里,风雪关河。
灯前恍疑梦醒,好依然、只著旧渔蓑。
流水桃花渐暖,酒船不去如何。
采芳洲薜荔,流水外、白鸥前。
度万壑千岩,晴岚暖翠,心目娟娟。
山川。
自今自古,怕依然。
认得米家船。
明月闲延夜语,落花静拥春眠。
吟边。
象笔蛮笺。
清绝处、小留连。
正寂寂江潭,树犹如此,那更啼鹃。
居廛。
闭门隐几,好林泉。
都在卧游边。
记得当时旧事,误人却是桃源。
二分春是雨,采香径、绿阴铺。
正私语晴蛙,于飞晚燕,闲掩纹疏。
流光惯欺病酒,问杨花、过了有花无。
啼鴂初闻院宇,钓船犹系菰蒲。
林逋。
树老山孤。
浑忘却、隐西湖。
叹扇底歌残,蕉间梦醒,难寄中吴。
秋痕尚悬鬓影,见莼丝、依旧也思鲈。
黏壁蜗涎几许,清风只在樵渔。
风雷开万象,散天影、入虚坛。
看峭壁重云,奇峰献玉,光洗琅玕。
青苔古痕暗裂,映参差、石乳倒悬山。
那得虚无幻境,元来透澈玄关。
跻攀。
竟日忘还。
空翠滴、逼衣寒。
想邃宇阴阴,炉存太乙,难觅飞丹。
泠然洞灵去远,甚千年、都不到人间。
见说寻真有路,也须容我清闲。
龟峰深处隐,岩壑静、万尘空。
任一路白云,山童休扫,却似崆峒。
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
旋采生枝带叶,微煎石鼎团龙。
从容。
吟啸百年翁。
行乐少扶筇。
向镜水传心,柴桑袖手,门掩清风。
如何晋人去後,好林泉、都在夕阳中。
禅外更无今古,醉归明月千松。
江南无贺老,看万壑、出清冰。
想柳思周情,长歌短咏,密与传灯。
山川润分秀色,称醉挥、健笔剡溪藤。
一语不谈俗事,几人来结吟朋。
堪憎。
我发鬅鬙。
频赋曲、旧时曾。
但春蚓秋蛩,寒篱晚砌,颇叹非能。
何如种瓜种秫,带一锄、归去隐东陵。
野啸天风两耳,翠微深处孙登。
锦街穿戏鼓,听铁马、响春冰。
甚舞绣歌云,欢情未足,早已收灯。
从今便须胜赏,步青青、野色一枝藤。
古诗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翻译赏析《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孝祥。
其古诗全文如下:送归云去雁,淡寒采、满溪楼。
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
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
只有楼前溪水,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裯。
唤谁护衣篝。
念粉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
情知闷来殢酒,奈回肠、不醉只添愁。
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州。
【前言】《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是宋代文学家张孝祥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既别情境。
“归云去雁”两句喻李氏离自己而远归,只把嫩寒时节的满天秋色留给伫立溪楼之上的词人。
“正佩解湘腰”三句追思话别时难堪的情景。
歇拍二句,写低头所见所感,只有楼前的溪水,伴着自己的清泪长流。
下片用想象造境,换头五句全是预想自己今后的凄凉光景。
以预想未来之孤苦,层层翻出过去的美满,更衬出现在的难堪。
“情知”以下,则改从对方来进一步描写。
设想李氏在苦苦的思念中一定在借酒浇愁,而且在痴情地盼望他能像仙人王乔那样每次朔望化舄为凫飞去与她相聚。
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用典多而贴切,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
【注释】1、佩解:分别时解佩相赠。
2、钗孤:指分钗留别。
钗,两股笄并为一起,是首饰的一种。
3、鸾鉴:饰有鸾鸟图案的梳妆镜。
4、衾裯:寝时覆体之具。
衾,大被。
裯,帐。
5、衣篝:薰衣用的竹薰笼,篝,竹笼。
6、争见:怎见。
7、殢酒:病酒,困酒。
这里指借酒消愁。
殢,困倦。
8、竟日:整日。
9、双鹜:双飞的野鸭。
10、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翻译】白云归雁都已经远去,给我留下的只是这嫩寒时节的满天秋色。
解佩分钗,临别互赠信物,鸾鸟铜镜也一人一半。
凝情遥望去路,只见远树含烟,织成一片离忧。
自己滴不尽的眼泪,只有楼前的溪水与之相伴长流。
秋深夜浓,寒霜降落,衾被不耐严寒,有谁替我整理衣篝。
回到同住的旧馆,想起你还没离开的时候,落花不扫,只是在院子里嬉戏游玩。
如今只知心情烦忧时以酒浇愁,却不知这酒百折回肠,不能醉人反而让人多添几分惆怅。
木兰花慢 张弘范阅读附答案
木兰花慢张弘范阅读附答案
木兰花慢
【元】张弘范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
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
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睛。
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
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
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
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
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
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
后被起用,率兵灭宋。
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
饭牛:喂牛。
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
“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
C.“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休”一“莫”,写得乐观开朗。
D.词的结尾提到“青春富贵”,表明此时作者虽然已经决定弃功名而隐居了,但对当年的春风得意仍难以忘怀。
E.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了张弘范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木兰花慢①辛弃疾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②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注]①本词是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仿屈原《天问》体所作的一首咏月词。
词前有小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②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
1.本词富有浪漫情怀,说说词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
(5分)2.有人说本词深含忧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下阕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作者在发问中,(1分)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去。
(1分)从广阔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间,忽而月宫,创造出丰富绚烂、神奇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2分)使人在对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时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
(1分)2.下阕就月亮运行经由海底,生出疑问和忧愁。
(1分)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忧国之思从忧月之中透出。
(1分)辛弃疾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1分)“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辛弃疾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2分)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1分)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赏析】:《木兰花慢》词为南宋词人辛弃疾仿屈原《天问》体所作的一首咏月词,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高考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古诗词阅读及答案:(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1)———— (2)————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题参考答案:21.(2分)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2.(5分)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作者简介: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
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
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
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
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咸淳七年(1271)进士。
曾监临安府都税院,升观察推官,授太学录。
入元后,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荐授杭州路儒学教授,历浙东道按察司知事、福建廉访司知事。
时元世祖诏求江南人才,张伯淳与其内弟赵孟頫同被荐。
至元二十九年,应召入见,元世祖问冗官、风宪、盐策、楮币等大政,伯淳对答如流,独具见地,授翰林院直学士,同修国史。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1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
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翻译: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
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
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
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
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
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
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
木兰花慢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木兰花慢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木兰花慢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木兰花慢》作品介绍《拆桐花烂漫》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木兰花慢》原文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拆桐花烂漫,乍疏、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⑴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
斗草踏青⑵。
人艳冶⑶、递⑷逢迎。
向路傍往往⑸,遗簪堕珥⑹,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⑺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⑻日,画堂一枕春酲⑼。
《木兰花慢》注释⑴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⑵踏青:春季郊游。
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⑶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⑷递:驿车,驿马。
⑸往往:处处。
⑹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
《仓颉篇》“珥,珠在珥也。
耳珰垂珠者曰珥。
”⑺罍:音雷。
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
《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⑻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⑼酲:音呈,财也。
《木兰花慢》原文翻译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
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
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
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
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
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宋朝万俟咏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
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
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
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悠悠。
岁月如流。
叹水覆、杳难收。
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
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怕絮入书楼。
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译文遗憾春天即将过去,只有芳草萋萋遍野把汀州染绿。
纵使山崖高千丈,榆钱再多,也买不来春归的脚步。
梅花一向是最早离去,现在已结出满树青果。
门外垂杨生长在岸边,谁把兰舟系在画桥旁边?悠悠岁月如流水一去不返,感叹覆水消失后再难回收。
身子倚靠着画栏远望望,往往一抬头一举眼间都是春愁。
傍晚的东风更可恨,把那落花柳絮卷入书楼,只能放下帘栊。
双燕不懂我心意,回来却问帘钩为何不挂起。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注释莺花:莺啼花开。
泛指春日景色。
汀洲:水中小洲。
杳:消失,不见踪影。
画阑:即“画栏”。
有画饰的栏杆。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赏析此词托为惜春,实际上抒写作者与一位恋人诀别的情事,其本事已不可考。
上片从惜春写起。
开头三句,写春事阑珊。
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感恨的基调。
以下三句,以夸张的手法,发出了留春无计的感叹:山崖再高,也难以阻挡春光匆匆离去的脚步;榆钱再多,也无法唤得春神的回眸眷顾。
其间借“榆钱”而拈出“难买”,自然熨贴,堪称妙笔。
“梅花”二句,以梅花寄恨,将惜春之情推向纵深。
梅花本是报春使者,凌寒独放于百花之前,春华烂漫时与梅花作别,似乎还是左近的事,但曾几何时,它已果实盈枝了。
“结子满枝头”暗用了一个故事:相传杜牧游湖州时看中一少女,与其母约定十年之内来娶。
过十四年,杜牧出为湖州刺史,访该女,则已出嫁并生有两子。
杜牧怅然为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作者化用这个典故,借以透出他伤春的.个中消息。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译文鉴赏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译文|鉴赏《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全词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表现出一种繁复之美,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特征。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宋代:柳永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译文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
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
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
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
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
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
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
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
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
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赏析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
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
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
【古诗文阅读】卢祖皋《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古诗文阅读】卢祖皋《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卢祖皋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
三生①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弥弥。
回首处,只君知。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
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①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杭州北山有三生石。
(1)起句“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有何妙处?试作赏析。
(4分)(2)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4.(1)①“嫩寒催客棹”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做客之舟,突出了风日之美;②“嫩”字修饰“寒”将触觉的“寒”通过视觉表现,运用通感的手法给瑟瑟清寒赋予一种令人喜爱的色彩。
(2)全词表达了词人倦于官场、向往山林、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
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
“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
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
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
“心期”,即指投合素心的愉悦之情。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
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
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份,好像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木兰花慢翻译
木兰花慢原文: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字词解释:
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木兰花慢翻译:无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
试题:
1.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
2.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木兰花慢创作背景:无
木兰花慢赏析: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
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
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
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老来”,而又“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
“都不管”和“只管”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
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
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个人资料: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
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