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眼中之“俗”与周越的关系考辨

合集下载

黄庭坚的雅俗观及其书法风格的形成

黄庭坚的雅俗观及其书法风格的形成

黄庭坚的雅俗观及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作者:张传旭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7期雅与俗,是文学艺术中一对不断发生对立转化关系的概念。

它们俩就像生活中的一对欢喜冤家,大家都趋雅避俗,唯恐与俗字沾边,但当大家的雅都扎到了一堆,雅变成了时髦、时尚、大流行的时候,这雅的东西便又显得俗气了。

而人们很少顾及的大俗的东西,又变得不俗了。

他们二者之间有着扯不清、斩不断的对立转化关系。

就书法来讲,当人们看惯了赵、董一路的雅书,便觉得腻,俗。

猛然看到北朝粗头乱服的碑刻,或看到傅山、张瑞图的丑书,便觉得生猛麻辣,不俗的很。

但当丑书成了书坛的时尚,成了一股潮流,便又成了俗书。

随着时代的推移,雅俗会发生逆转,而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对雅俗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近代的书法家和研究者因为与黄庭坚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黄庭坚的书法的认识,而产生了雅与俗的错位,造成了对黄庭坚书法研究的一些误读。

譬如,当代有不少书家对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中由抖擞、振颤、一波三折的笔法而形成的奇崛生涩的风格,认为是他早期取法低下所染上的俗气,而那些笔法平顺,字势平实,章法妥帖的作品,是他晚年經过努力摆脱了早年俗气的雅作,书卷气十足。

其实,这种判断,与黄庭坚一生的书法发展过程完全相反。

人们认为他晚期的雅作,正是黄庭坚早期的作品,是黄庭坚所认为的非常俗气的作品,而人们认为他所没有摆脱掉某些俗气的代表作,正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所追求的正是笔法的提按顿挫,风格的奇崛生涩与艺术个性的张扬醒目,这正是黄庭坚心目中的不俗,韵味与雅致。

这一切误读的结果,大都源自于对黄庭坚下面这段话断章取义的理解,特别是对“抖擞”一词的误读。

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山谷题跋》卷七)在这段话中,黄庭坚说他学草书三十年,入手以周越为师,结果染上了毛病,致使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抖擞”。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洲分宁人(今江西修水人)。他工诗文,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门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开创出“生涩奇特”的“江西诗派”,为北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苏轼合称“苏黄”;同时,他又是北宋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谓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书王周彦东坡帖》)
很明显,黄庭坚是赞成颜真卿大字从《瘗鹤铭》而出的。自此铭为王羲之书
圣所写的立场出发,颜氏只能达到“四五间”,而他其实认为颜氏并非力有未逮,而是正因颜氏“不随人作计”。对于颜真卿的这个认识,黄庭坚认为只有东坡才堪引为同调:
此予元祐末书差可观……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自评元祐间字》)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我们从黄庭坚自作诗可知,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是得力于《瘗鹤铭》的。他元丰三年36岁时的一首诗中,就给予此铭至高无上的评价: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颜鲁公东西二林题名》)
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力矫唐人“尚法”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出新的书法精神。
黄庭坚作书是相当重视感悟的。他“于僰道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擢,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而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 1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原文宋代:黄庭坚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

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译文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鱼儿正在水中深处,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

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

注释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

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

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

曾写有《渔歌子》五首。

蓑笠(suō lì):指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金鳞(lín):指鳞光闪闪的鱼。

迟:慢。

鉴赏题序“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表明了写作的真正动机,乃于表明自己面对江山胜景,幡然悔悟的解脱心理,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说明现实对他的真实束缚。

词的上片,“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这是幅寒江独钩图,一碧万顷,波花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间,垂钓于重渊深处,钩入水动,波纹四起,环环相随。

这样空灵洒脱的境界令人逸怀浩气。

“金鳞”二句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沉沦不起,为取水下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

此时此刻,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

词的下片,“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一虚设之笔描绘了渔翁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这种快乐中,渔父举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鱼。

末三句渲染出一幅空灵澄澈的江渔归晚图:“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透射出一种置身江天、脱落尘滓的逍遥追求,突出渔父这样一种澄静澹远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问其所至,也正是自张志和至黄庭坚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

文言文阅读:公文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宋)曾巩①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

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

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

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②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

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

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

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

人少斗讼,喜嬉乐。

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

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③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

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

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④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

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

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欤B.也C.耳D.乎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往南越的路途较闽蜀之途更加安全。

B.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

C.南越的花果海产酒醋等物产质量上乘。

D.南越百姓性格平和,非逞勇斗狠之徒。

3.本文是一篇赠序,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

古贴大观丨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及释文、赏析

古贴大观丨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及释文、赏析

古贴⼤观⼁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及释⽂、赏析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节略。

纸本,纵32.5厘⽶,横1822厘⽶。

美国纽约⼤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

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王⼗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

赵惠⽂王时,得楚和⽒璧。

秦昭王闻之,使⼈遗赵王书,愿以⼗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将军廉颇诸⼤⾂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舍⼈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尝有罪,窃计欲亡⾛燕。

⾂舍⼈相如⽬⾂⽈:君何以知燕王?⾂语⽈,⾂尝从⼤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夫赵强⽽燕弱,⽽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从其计,⼤王亦幸赦⾂。

⾂窃以为其⼈勇⼠,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秦王以⼗五城请易寡⼈之璧,可予不?相如⽈: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谁可使者?相如⽈:王必⽆⼈,⾂愿奉璧往使。

城⼊赵⽽璧留秦;城不⼊,⾂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喜,传以⽰美⼈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意偿赵城,乃前⽈:璧有瑕,请指⽰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王欲得璧,使⼈发书⾄赵王,赵王悉召群⾂议,皆⽈:秦贪,负其强,以空⾔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以为布⾐之交尚不相欺,况⼤国乎?且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使⾂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王见⾂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以戏弄⾂。

历代书家论书黄庭坚

历代书家论书黄庭坚

余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年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一一一宋 · 黄庭坚《山谷题跋》译文:我学习草书三十多年,最初以周越为师,所以二十年抖擞脱不去俗气。

最近得到苏舜钦的书法观阅,才得古人笔意。

后来又得张旭、怀素、高闲等人的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纸本草书 30.7×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鲁直晚年,草书尤工,得意处,自谓优于怀素。

此字则曰:“独宿僧房,夜半鬼出,来助人意,故加奇特。

”虽未必然,要是其甚得意者尔!一一一宋 · 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译文:黄庭坚晚年,草书尤其精妙,得意的地方,自称是优胜于怀素。

此幅作品则说:“独自一人宿于僧房,半夜有鬼出来,以助人意,所以更加奇特。

”事实虽然未必如此,大概也是他甚为得意的作品。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 (局部)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一一一明 · 沈周《石田杂记》译文:黄庭坚的书法,晚年大得怀素的精髓,笔力恍惚难以捉摸,出神入化,称他为“草圣”也是挺适宜的。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纸本行书 34.3×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谷小行书自佳,盖亦从平原、少师两家得力,故足与坡公相辅。

大字学《瘗鹤铭》,骨体峭快而过于豪放,亦成一种习气。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一一一清 ·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译文:黄庭坚小行书自佳,大概也是从颜真卿、杨凝式两家受益,所以足以与苏东坡相配合。

大字学《瘗鹤铭》,骨法体势俊俏轻快而过于豪放,也成为了一种习气。

学习者要谨慎汲取,不能随便就为古人所孟欺。

《瘗鹤铭》,大字摩崖,南梁山谷老人喜书老宿法语,笔力壮健,亦如树古藤缠,水溅石泐,居然衲子风格。

一一一明 · 李日华《竹懒论书》译文:黄庭坚喜书德高望重的佛徒的话语,笔力壮健,犹如老树枯藤,水花溅起石头开裂,居然是佛教徒的风格。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邃,曾留下诸多论述。

以下为黄庭坚论书法的部分原文:“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或问不俗之状,老仆日:‘难言也。

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学习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书法家胸中应有道义,并融入圣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书法才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书法家心中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即使他们的笔墨技巧与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不相上下,也只不过是庸俗之人。

黄庭坚强调,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俗之人。

此外,黄庭坚还认为,书法中的拙比巧更为重要。

近代的年轻人写字过于追求华丽和技巧,就像新嫁的媳妇过分装扮自己,失去了原本的朴素和自然。

真正的书法应该追求拙朴之美,而非过多的装饰和点缀。

总结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见解。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人格的体现。

书法家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拙朴之美,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这位宋代书法大家的名字,历来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不仅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更以其深刻的书法理论见解影响了后世无数书家。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黄庭坚的书法理论,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以及深入的解读,来感受这位书法巨匠的智慧与魅力。

原文“书者,心之迹也。

新俏瘦硬清雄雅健——浅谈黄庭坚书学

新俏瘦硬清雄雅健——浅谈黄庭坚书学
当时 , 并 对后世 影响 最大 , 被 后人尊称 为 “ 宋
好学不倦 ,坚持不懈
黄庭坚学书走的是一条刻意求精的道路。
“ 古人工书无他异, 但能用功耳 ” 这一道理 。 从 此, 他开始坚持学 草3 0 年, 当他4 7 岁时, 才感到 “ 三十 年作草 , 今 日乃似 造妙人微” ④。 这阶段 代表作品有 ( ( 南山顺济龙王庙记》、 王纯 中墓 志铭 、 跋五马图卷》、 薄酒丑妇歌碑》等。
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
释文 : 我见黄河水, 凡经 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 人世 若浮萍 。 痴属根本业, 爱 为烦恼坑 。 车 {
倦。 ” 二是深深懂得用笔之 意。 即“ 用笔不知禽 纵, 故 字 中无 笔耳 。 字 中有 笔 , 如 禅家句 中有
眼” ⑤。 这时, 对过去钱穆父 、 王定 国评 他书不
元 。 王 恽

黄庭坚书学的道路与艺术特色
来 书学稍进 尔” ③。 之 所以会有进 步, 这是 “ 学
久 乃当知 之” 的缘故 , 在不断的实践 中, 他悟 出
北 宋 王朝 的 建 立 , 结束 了五代 的 纷争 局 面, 一度 衰落的 书法艺术也重 新获得发展 。 正 如黄 庭坚所述 : “ 熙陵以武定 四方, 载橐弓矢 , 文治之 余, 垂 意翰 墨 , 妙 尽八法 。 ”①书风 虽 不及唐代 之鼎盛 , 但已重新崛 起 , 名家不断 涌 出, 其中以苏轼 、 黄庭 坚、 米芾、 蔡襄 四家著 称
第三 阶段 : 绍 圣 元年至 元符 三年( 1 0 9 4 -
他书法的成熟,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 阶段 : 嘉l } 右六 年至 元丰 三年 ( 1 0 6 1 ~ l 0 8 0 年) 。 嘉 裙六 年 黄庭 坚 l 7 岁时 , 开 始向 书 家周越学 习书 法。 周越 的字 “ 落笔刚 劲沉 着, 字字 不妄 作 ” , 黄庭 坚 师法了2 0 年, 深受其影 响, 但 尚未 尽 悟 古人 用笔 之 妙 , 未能 脱 尽 俗 气。 他 曾对 老 朋友惠 洪说 :“ 自出峡 见少年 时 书, 便 自厌 。 ”②这 阶段代 表 作 品有 卧 羊 山 题名 、《 金 刚经 》、( 《 潜 峰 题 名 、 题范 宽

论黄庭坚的书学思想

论黄庭坚的书学思想

古代文学论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丁伟 西华师范大学摘要:本文以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为论题,探求其内心世界。

挖掘其作品的精神意意韵,黄庭坚注重道德与学问的双重修养。

继承古人师法造化。

是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人。

关键词:黄庭坚;禅宗思想;尚意;重韵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对中国书法史有着突出的贡献。

黄庭坚与苏轼齐名,合称”苏黄”,黄庭坚书法造诣过人,其书法书学思想中渗透着禅宗意味,是情感和美感的完美结合。

一、注重道德与学问的双重修炼贝尔指出:“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书法也不例外,因为书法家的学识修养等因素,决定着艺术水平的高低的。

只有思想不俗的书家其作品才与众不同。

‘唯俗最难医’,书俗则无韵。

只有书家主体褪去了俗,作品才能够超凡脱俗,古今书家都以学识修养为根本,不断提升,升华思想境界,进而摆脱“俗”的束缚。

苏轼认为书法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才华涵养等特征。

黄很赞同苏的观点,认为只有提高道德修养,人品与作品才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欧阳修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书法家其作品才能够流传于世。

黄庭坚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

他认为书家具有胸怀道义至关重要,唯有树人立艺创作才能有所突破。

书家心境要超凡脱俗。

俗气是书家大忌。

可见,黄庭坚在艺术追求上,讲究技法的同时更注重品德修养,将道德修养融入作品之中。

黄庭坚初以周越为师,三十年抖擞不可脱。

俗气难改,唯有胸怀道义可救。

可见,道德学养对作品韵味的影响。

黄庭坚以品德高尚、深厚学养为书法审美的核心内容。

首次将书作神韵与人品修养相结合,开创书法审美的新思路。

二、以古为徒和师法自然学书应追根溯源继承传统。

学习传统技法继承古人精神内涵,做到有取法有来源,师古而化。

不仅要继承传统学习古人,更要贴近现实生活,进而才能达到道法自然。

做到师古人师造化。

在继承传承的基础上追求创作。

将继承传统与现实生活向结合,才能做到有古有新。

黄庭坚在《书赠福州陈继月》中就指出,若要练就超凡脱俗的书法技法,要做到刻苦临摹维承古人传统,多观古人佳作,用心揣摩。

试谈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

试谈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

试谈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发布时间:2021-12-31T06:16:02.61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22期作者:李卓璇[导读] 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李卓璇(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摘要: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本文试对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进行阐释,管窥宋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画论;黄庭坚;题画诗;脱“俗”一、脱“俗”的画论观的来源黄庭坚“脱俗”理论的形成是当时现实的迫切需要,即宋人急于突破创作困境,纠正浮夸的形式主义。

毫无疑问,唐代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走出创作困境,如何突破现有模式,成为宋代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味继承唐朝遗风,不灵活地“照搬旧作”,就会一成不变,进入创作的死胡同。

宋人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

他们反复强调向古人学习、创新、提炼技法,注重古人看不到的东西,期望“自成一家”。

可以说,宋人追求“平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去俗”。

反之,“去俗”说的提倡也促进了平淡美理想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平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具有多种风格和特点,“平淡”是与“去俗”观念互为表里的。

这种尊“平淡”而“去俗”的观念,成为文人士大夫心中规定自己言行的尺度,自觉地践行于传统诗文、书法、绘画、园林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之中。

因而,宋代很多文人往往集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众多符号于一身。

正是这种博学,客观上造成他们在创作上强调学问与“不俗”的密切关系。

二是促进了文人阶层对世俗享受的追求,形成了文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

但他们始终试图遵守封建政治、宗教规定的伦理,严格遵守高雅低俗的伟大保卫。

这些文人不仅有助天下的优雅和责任,而且有追求名利的共同根源;它不仅追求精神层面的优雅与独立,而且不拒俗世的平常生活。

黄庭坚画论“去俗”说也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黄庭坚与米芾论“俗”之比较

黄庭坚与米芾论“俗”之比较

黄庭坚与米芾论“俗”之比较黄庭坚与米芾论“俗”之比较摘要:“宋四家”中的黄庭坚和米芾在书论中对“俗”的观念都有充分的表述,而从他们的“俗”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二人的审美趋向、思想背景以及学书方法的异同,也可以从中管窥到宋代书论乃至宋代的思想文化背景都是相容互通的。

并且,在精神追求上都和宋人崇尚的晋人风度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本文即从这种互通的关系入手对比黄庭坚和米芾对“俗”的论说异同。

关键词:俗学养德行技法在“宋四家”中,蔡襄追慕晋唐法度,但其书法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面目,故多为继承传统。

苏轼是历史上少有的天俊之才,在书法上他似乎并未着力,便成就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创新”来的“轻松自然”,对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其实挖掘得不深。

而“宋四家”中的黄庭坚和米芾,我们从他们的学书经历和方法来看,都可以归为“苦学派”,应该说,他们二人既深入地继承了古人又富于创新,各自都找到了表达个性的艺术语言。

而且,我们可以感觉到黄、米二人的书风取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背后有着怎样不同的书学观念呢?笔者翻检二人的书论,发现他们都极力反对“俗”,联系二者的思想背景、知识体系、政治际遇及审美趣向,便能发现他们对“俗”有着各自的阐释,而这其中的异同,恰能印证他们的书学理念的分歧和互通。

一、宋代书论的思想背景及“俗”的语境分析书法理论滥觞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及至于唐宋才走向成熟,唐宋书论之间的明显差异是:唐注重法度的构建、理性的思考;而宋代书论中更多的把眼光投向胸次、学养与书法的关系,把人的境界与书法的境界直接相联系。

这无疑是对唐人“法”的消解与反动。

由于“书如其人”的书学思想的普遍被认同,那“雅俗”对立的观念也就顺理成章的广泛运用到书论之中,这也正是承接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藻之风。

并且,宋代的书家都对晋人书风的韵致奉为圭臬,故而崇雅而卑俗也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两个时代不同的思想背景,其中差异也使宋代书论中“俗”的意义有了其特定的历史语境。

黄庭坚眼中之“俗”与周越的关系考辨

黄庭坚眼中之“俗”与周越的关系考辨

黄庭坚眼中之“俗”与周越的关系考辨原载于《书法》2011年第3期柳国良摘要:黄庭坚曾夫子自道“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此语涉及诸多历史问题。

前人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山谷学草时间大致统一,师从周越一说不成问题,“抖擞”一词基本定论,唯独黄庭坚眼中的“俗”与周越的关系一直未见详尽研究。

本文通过梳理《山谷题跋》及有关文献,认为黄庭坚眼中的“俗”并不涉及到周越的人品,仅仅是笔法概念,并以此为前提厘清黄庭坚草书与周越以及怀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黄庭坚周越俗气草书笔法因为“趋时”之风影响,蔡襄、黄庭坚、米芾都曾不期而然的取法过周越。

蔡、黄、米学过之后均染上“字法软俗,殊无古气”[①]的毛病,并且对周越书法的贬损众口一辞。

按山谷自述,周越草书是其草书启蒙的主要借资,那么黄庭坚到底从周越学到了什么?周越之“俗”为什么困扰了黄庭坚二十年?周越之“俗”到底是什么?周越在书法界的恶名首先从欧阳修开始。

周越晚年在天圣、庆历间成名时,欧阳修方三十余,文献尚无二者交往的记录。

但弹劾过周越劣迹的张昷之乃当时显贵,与欧公甚洽。

想必欧公鄙视周越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周氏道德不符合其“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②]的标准。

北宋末南宋初的刘克庄和元代的王恽记载并分析了欧阳修对周越的评价:欧公评本朝书,惟取才翁兄弟及君谟三人,不肯屈第四指,西台且不见取,况膳部乎?[③]欧公于本朝书,独取苏、蔡二人,非虚言也。

周越辈安得窥其藩篱哉?[④]欧公虽然没有直接攻击周越,只是在评本朝书家中排除了属于名家的周越。

随后苏轼也加入到了欧公的行列,他曾作《六观堂老人草书诗》直接开始对周越的鄙夷,直呼“周越奴”[⑤],评周氏书法“险劣”[⑥]。

欧、苏二人仅仅是一个回避周越,一个偶尔提及周越。

周越书法的命运只有到了黄庭坚,舆论才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也是因为山谷之论,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词:抖擞、三十年、俗。

山谷所谓“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⑦]中“抖擞”一词引起了争论,曹宝麟与陈志平经过多番搜寻该词在诗词中的涵义否定了作为笔法的理解,张传旭通过周越遗迹与山谷书风嬗变的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战掣”笔法的解释[⑧]。

黄庭坚草书技法解析

黄庭坚草书技法解析

黄庭坚草书技法解析作者:陈英哲来源:《大观》2022年第08期摘要:黄庭坚作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著称于世,其中又当属草书最为奇崛。

其草书线条如屋漏折钗,动态似奔蛇走虺,笔意超轶,姿态百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

他师法张旭、怀素,后又自成一家,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艰苦磨炼。

因此,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进行简要概述,并对黄庭坚的草书作品《诸上座帖》从用笔特点、结体特征、章法布局三个方面剖析其技法概要,发掘黄庭坚草书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一、黄庭坚及师承关系黄庭坚(1045—110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山谷道人、黔安居士,晚号涪翁,世称黄山谷、豫章先生、黄文节等,其在文学、书法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无论在诗文还是书法上,黄庭坚都受知于苏轼,与苏轼合称为“苏黄”,同时他又摆脱了苏轼的影响,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与苏轼亦师亦友。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人物,他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因而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理论,并与晁补之、秦观、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代表作有《山谷词》《登快阁》《寄黄几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并肩著称于世,不同于宋四家中的其他三家,黄庭坚力求变法、师古出新的草书美学思想尤为后世书家所赞誉,形成了继“颠张醉素”之后的另一草书高峰。

黄庭坚的行书在继承前人遗意的同时,又寻求突破前朝的藩篱,与苏轼立矫唐人“尚法”的积弊,提倡“尚韵”书风。

黄庭坚的行书主要师法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王安石等人,而苏轼对黄庭坚行书“死蛇挂树”的戏称正是源于其所学王安石的《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黄庭坚的行书在笔法上增加了提按,体现出涩劲的用笔。

结构上,深受《瘗鹤铭》的影响,夸张收放关系,横竖撇捺向外延伸,中宫紧缩,整体呈辐射状的表现形态。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快 阁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意象意境、诗中典故,体悟诗 人的情感的起伏变化。2.感悟诗人渴望归 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 的矛盾心理。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 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 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 家,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 理论,成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 之称。黄庭坚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 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 “苏黄”。
作者简介
文学 成就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 “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
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 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艺求上讲 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其诗多写个人生活。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 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感受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色之美
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 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 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2.化用了谁的诗句?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 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千山天远大”,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而意境又不尽相同。 杜诗有一种秋天的萧瑟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黄 诗则着重表现秋天的高旷,有无限广阔的天地,可以 任鸟儿自由飞翔,让人们自由呼吸。放眼天际,使人 感到身心舒服,飘飘然有飞翔天外之想。

黄庭坚、米芾、苏轼的老师周越书法

黄庭坚、米芾、苏轼的老师周越书法

黄庭坚、米芾、苏轼的老师周越书法
宋代的周越可谓大名鼎鼎,因为他曾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苏轼在书法学习上的老师或追崇者。

但可悲的是随着三位书法家水平日增,眼界日高之后,他们又纷纷对周越提出了批评。

周越行楷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局部)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5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周越《怀素律公帖跋》
周越《草书贺秘监赋》(选自《郁孤台法帖》)
黄庭坚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苏轼说:“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

不难看出,他们都批评周越的书法,“俗”。

从《山谷题跋》论黄庭坚的书法观

从《山谷题跋》论黄庭坚的书法观

【摘要】《山谷题跋》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包含宋代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体系和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学书者的借鉴范本。

通过解读《山谷题跋》中论及书法的文本,从学书要领、学古之法、书法境界、以禅喻书等四个角度分析梳理,萃取黄庭坚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题跋》;审美观念【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5-0029-05【作者简介】程玉儿,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作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在书法创作和理论方面都自成一家,不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书风,还创造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丰富了书法品评标准的内涵。

作为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的文字载体,黄庭坚的题跋以最直白自然的方式反映出他的学养韵味和审美意趣,涉及内容极为广博,涵盖了学书要领、书法品评等各个书学领域,意蕴新颖,形式灵活,兼具学术性、文学性和艺术鉴赏性。

本文拟从四个角度解读《山谷题跋》中论及书法的文本,试图解析黄庭坚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内容。

一、“心能转腕,手能转笔”——黄庭坚论学书要领黄庭坚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对笔墨的把握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在《山谷题跋》中也进行了细致入微地阐述,仅是评价东坡书作就涉及用笔、用墨、布白等各处细节,“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峰笔作字,疏疏密密……”。

黄庭坚反复强调用笔的重要性,经常用“禅家句中眼”来比喻“字中笔”,在《山谷题跋》中共出现六次,如“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等。

《山谷题跋》对用笔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执笔”和“运笔”。

关于执笔姿势,黄庭坚要求学书者需首先掌握执笔的方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执笔位置要高,“提笔去纸数寸”,这样才能“令腕随己意左右”,随己所欲自由作字。

在掌握最根本的执笔技法的基础上,还需要追求心手合一,以达到使转自如的效果,“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阅读答案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阅读答案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阅读答案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阅读答案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

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

”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

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

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

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

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

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

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

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

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

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

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

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

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

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诗法入词:黄庭坚“夺胎换骨”的诗学观与窥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诗法入词:黄庭坚“夺胎换骨”的诗学观与窥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诗法入词:黄庭坚“夺胎换骨”的诗学观与窥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前言宋代词,或者说以“正统”为称的‘’宋代雅词体系”在南宋姜夔处有一筋节。

按历代词学家的普遍认知,雅词体系是以北宋周邦彦为集大成、大结穴者。

陈匪石作《宋词举》时单点周邦彦为“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陈廷焯则认为“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值得一提的是,周邦彦虽然完成了词家的“集大成”,但“雅词体系”下仍然有一些难以解决的创作积弊端-------即风格软媚、意趣不高,张炎《词源》云:“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

惜乎意趣却不高远”。

雅词的这种流弊在南宋姜夔处才略有矫挽之态。

蒋兆兰《词说》所谓:“南渡以后,尧章崛起,清劲逋峭,于美成外别树一帜”便是此指。

而于姜夔词风独特的“清劲逋峭”很大程度上便是姜夔自江西诗法入词而得之,朱庸斋评姜夔词是“乃糅合北宋诗风于词中,故骨格挺健”(《分春馆词话》),可谓精当--------但历来词家对“诗法入词”的具体手段都算得上是模糊而概括之,或是如近代学者一般仅是求诸于字词,章法的表现,而忽过本质---------凡姜夔纯文学性的词风体现,其实都是因意取黄庭坚之“夺胎换骨”而来。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创作旨意:循古而求新,夺胎而换骨谈姜夔词如何“卓然自立”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一下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格--------而谈江西诗却又不得不提到黄庭坚。

宋徽宗时期,吕本中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其中共列举陈师道、晁冲之等25位诗人,北宋末又自贺铸手定诗派的“一祖三宗”(祖杜甫,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当然,虽然有称一祖三宗,但实际上却是“一祖一宗”-------江西诗派大多从习的都是杜诗,所形成的理念也是黄庭坚论诗时所形成的不完成整的美学体系,即“循古求新”与“夺胎换骨”。

黄庭坚虽是提出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学创作理念,然并非成书以论,而是散见在往来书信与别家词话中,故而,随着历代对文献缺乏辩证认知,便产生了非常大的歧义--------有的人认为黄庭坚的手段仅止于蹈袭,且持如此观念的人并非在少数。

关于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关于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黄庭坚书法黄庭坚的书法主要的特色便是纵横拗崛,昂藏郁拔,在当时也是自成一体,享有很高的书法地位的。

黄庭坚主要是擅长行书和草书,并且在行书和草书两种书体上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学习书法的主要源头可以说是因为苏轼的缘故的,虽然在历史上面黄庭坚初涉及书法是因为拜了当时的书法大师周越为师,跟随着周越学习书法,起初也是学到了很多的皮毛,但是后来黄庭坚慢慢地发现了跟随着时人学习容易没有自身的特色,黄庭坚即便是学到了周越所有的功底,最终也只能是和周越有同样的书法艺术造诣。

因为黄庭坚开始了刻苦地研习着王羲之的书法,可终究是活在了别人的书法造诣之中。

黄庭坚因为与苏轼师出同门,都是苏洵门下的“苏门四学士”,因此黄庭坚渐渐受到了苏轼书法的影响,在后来的许多著作中都有着苏轼的痕迹,当然苏轼的书法也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在苏轼的书中笔墨之间也有着黄庭坚的痕迹。

黄庭坚的书法自古以来便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古往今来赞美黄庭坚的书法之人比比皆是,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黄庭坚在保留着传统书法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在自己努力地开创着新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

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

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

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载于《书法》2011年第3期柳国良摘要:黄庭坚曾夫子自道“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此语涉及诸多历史问题。

前人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山谷学草时间大致统一,师从周越一说不成问题,“抖擞”一词基本定论,唯独黄庭坚眼中的“俗”与周越的关系一直未见详尽研究。

本文通过梳理《山谷题跋》及有关文献,认为黄庭坚眼中的“俗”并不涉及到周越的人品,仅仅是笔法概念,并以此为前提厘清黄庭坚草书与周越以及怀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黄庭坚周越俗气草书笔法因为“趋时”之风影响,蔡襄、黄庭坚、米芾都曾不期而然的取法过周越。

蔡、黄、米学过之后均染上“字法软俗,殊无古气”[①]的毛病,并且对周越书法的贬损众口一辞。

按山谷自述,周越草书是其草书启蒙的主要借资,那么黄庭坚到底从周越学到了什么?周越之“俗”为什么困扰了黄庭坚二十年?周越之“俗”到底是什么?周越在书法界的恶名首先从欧阳修开始。

周越晚年在天圣、庆历间成名时,欧阳修方三十余,文献尚无二者交往的记录。

但弹劾过周越劣迹的张昷之乃当时显贵,与欧公甚洽。

想必欧公鄙视周越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周氏道德不符合其“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②]的标准。

北宋末南宋初的刘克庄和元代的王恽记载并分析了欧阳修对周越的评价:欧公评本朝书,惟取才翁兄弟及君谟三人,不肯屈第四指,西台且不见取,况膳部乎?[③]欧公于本朝书,独取苏、蔡二人,非虚言也。

周越辈安得窥其藩篱哉?[④]欧公虽然没有直接攻击周越,只是在评本朝书家中排除了属于名家的周越。

随后苏轼也加入到了欧公的行列,他曾作《六观堂老人草书诗》直接开始对周越的鄙夷,直呼“周越奴”[⑤],评周氏书法“险劣”[⑥]。

欧、苏二人仅仅是一个回避周越,一个偶尔提及周越。

周越书法的命运只有到了黄庭坚,舆论才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也是因为山谷之论,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词:抖擞、三十年、俗。

山谷所谓“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⑦]中“抖擞”一词引起了争论,曹宝麟与陈志平经过多番搜寻该词在诗词中的涵义否定了作为笔法的理解,张传旭通过周越遗迹与山谷书风嬗变的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战掣”笔法的解释[⑧]。

最近梁培先通过对黄庭坚所撰佛教文章的考证,认为“抖擞”应为“头陀”的华语之说[⑨]。

其实不用过多讨论,如果“抖擞”解释为“战掣”笔法,而黄庭坚终其一生也未曾摆脱“战掣”笔法(并以之自赏),况二十年乎?显然不能成立。

前述“三十余年”也涉及到周越并引起了争论,陈志平通过山谷题跋中的“三十余年”这个概念经过一番考证,认定山谷学周越草书当在二十三岁(治平四年)时,经过分析“学草”与“学书”的区别,否定了水赉佑认定的十七岁学草的说法[⑩]。

其实,山谷学周越的时间不能根据“三十余年”这个约数来进行从文献到文献的推论,综合二家说法,山谷学草应在二十岁左右无疑。

“俗”是山谷论人论书时的主要批评词汇,因为山谷针对人与书两个对象均用到了“俗”,其涵义也较为复杂。

但明显的是,“俗”用于人与书的涵义是有区别的,这也是历代书论家及当前黄庭坚研究者忽视并混淆的主要问题。

如果弄清了“俗”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不同涵义,那么山谷眼中的周越之“俗”就明确了。

黄庭坚提到周越主要有以下关键几次: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

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止强作态度耳。

[11]予尝疑洛神赋非子敬书,然以字学笔力去之甚远,不敢立此论。

及今观之,宋宣献公周膳部少加笔力亦可及此。

[12]钱穆父、苏子瞻皆病予草书多俗笔。

盖予少时学周膳部书,初不自悟,以故久不作草。

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欲为人书。

[13]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

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14]周越少收敛笔势亦可及此。

[15]周子发下笔沉着,是古人法。

若使笔意姿媚似苏子瞻,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耶?建中靖国元年九月乙丑,荆江亭下舟中书。

[16]子发临书殊劲,但并使古人病韵耳。

[17]在分析周越之“俗”前,先看黄庭坚论徐浩的一则题跋:徐季海书,惟此一种有右军父子笔法而无俗气。

如开河碑超轶,孝子碣老重,然终非王家苗裔也。

[18]很明显,在山谷眼中的徐浩书法多有“俗气”,这也是山谷多次比附东坡书似徐浩而引起东坡不满的主要原因[19]。

但从此则书论中,如果把人品之“俗”推之于书法之“俗”,那么徐浩所有的书法均逃不开“俗”,就不可能有山谷上述言论。

如要合理解释,只能证明山谷所论书法之“俗”与人品之“俗”概念有别。

也是从这则书论中我们发现,“无俗气”的主要原因是“有右军笔法”,反过来说,就是“无右军笔法则有俗气”,并没有涉及人品等概念,仅仅涉及“笔法”一词。

由此观之,针对徐浩,山谷眼中的“俗”仅仅涉及“笔法”概念。

也是同样道理,涉及周越之“俗”也仅仅是笔法概念。

原因有三:第一,如果涉及到人品等概念,那么以黄庭坚高尚超逸的道德人格何须抖擞周越人格之“俗”。

若以人品定书品,那么以山谷不俗的人品下笔便了无俗气,何须抖擞二十年。

第二,在众人均否定周越之时,黄庭坚的言论虽有鄙语,但仍有赞语。

所鄙者,“抖擞俗气不脱”。

所赞者,“下笔沉着,是古人法”、“去古人不远矣”。

由是观之,山谷所鄙所赞实乃同一概念,即笔法。

换句话说,在黄庭坚心中,周越的笔法仍是“古人法”,但离“古法”有距离,因此其本人并不满足周越的笔法水平,而有更高的要求,故有上述言论。

第三,黄庭坚遭受苏轼等人取笑之后,他才悔悟学周越之路,也反思自己的用笔之法。

因此他多次告诫他人勿学己书:“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软无劲气。

”[20]还说:“觉前所作太露芒角。

”[21]又谈到自己的笔法特征:“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

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

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22]这些反思都是建立在周越的基础之上,即是针对学周越笔法之后对自己笔法的否定,也没有涉及人品概念。

显然,山谷眼中的周越之“俗”实乃笔法之“俗”。

那么,周越的笔法之“俗”到底是什么笔法?有何特征呢?如果弄清了这两个疑问,也就解决了黄庭坚草书与周越的关系。

既然周越之俗是笔法之俗,为什么山谷在元符三年刚说“抖擞俗气二十年不脱”,后一年(建中靖国元年)却说“周子发下笔沉着,是古人法”呢?如果要合理解释这个问题,只能说明周越的“古人法”并非山谷最终追求的“古法”,因此山谷要摆脱周越笔法之俗。

那么,周越的“古人法”到底是谁的笔法?先看东坡之论:怀素书极不佳,用笔意趣乃似周越之险劣。

[23]东坡此论似乎说反了,倒是周越“似”怀素才合理。

通过怀素《藏真帖》与周越《草书贺秘监赋》的比较,确有相似之处,这似乎可以证明山谷需要摆脱的是怀素的笔法。

但前所引述的钱穆父取笑山谷草书之俗的原因是未见怀素真迹,二者显然存在矛盾。

那么,山谷要摆脱的是怀素什么笔法?钱穆父要山谷看怀素真迹,到底要山谷弥补笔法中的什么问题?东坡对山谷中晚期草书有过多次评价:草书只要有笔。

霍去病所谓不至学古兵法者为过之。

鲁直书,去病穿城蹋鞠,此正不学古兵法之过也。

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

[24]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吾于黔安亦云。

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

[25]所谓“古兵法”之喻,实谓山谷草书不近“古法”。

不近古法就是不知古人用笔之法。

这个古人用笔之法,山谷自己已经道明了:往时王定国道余书不工。

……盖用笔不知禽纵,故字中无笔耳。

[26]余尝评西台书,所谓字中有笔者也。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他人闻之瞠若也,惟苏子瞻一闻便欣然耳。

[27]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

[28]“不知禽纵”就是“不知起倒”,少提按动作,这正是怀素、周越笔法之弊根,正是东坡评弹山谷草书不近古法的原因,正是山谷需要抖擞二十年的“俗气”。

钱穆父要山谷看怀素真迹,是因为山谷虽间接学怀素,但实际上离怀素笔法较远,这个差距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山谷本人有极为详尽的解释: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

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

比来更知所作韵俗。

下笔不浏离,如禅家粘皮带骨语。

山谷在元祐年间所作的两件草书作品《花气熏人帖》(元祐二年)和《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元祐三年)便可为其用笔“不知禽纵”和“下笔不浏离”之明证。

最终,山谷通过怀素开始修正自己的草书笔法之路[29]。

山谷晚年得笔法之后,就开始批评当时士大夫了,俨然一副得道者的口吻: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

[30]其实,他批评所谓的“左右缠绕”正是自己过去的笔法,这种笔法如果不得法,自然导致很多毛病,这也是山谷后来遭致历代书家贬损的主要原因。

但这种笔法经过山谷晚年的提炼,已经取得突破,但他暮年仍然谆谆告诫他人:余书姿媚而乏老气,自不足学,学者则萎弱不能立笔。

[31]可见,山谷通过周越打通怀素的学书之路确实经历了一番波折,这波折中隐藏的真实便成为了后人论争的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