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解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解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解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深?别急,咱慢慢说。

想象一下,老师在教室里讲课,学生们坐在那儿,眼睛盯着黑板,脑袋却飞到天边去了。

哎呀,这种场面可真让人心疼。

老师费尽心思,学生却仿佛在打瞌睡。

教学的优化就像是给这堂课加了点儿调味剂,让它变得更好吃,让学生们想“再来一口”。

巴班斯基说,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像一盘大杂烩,什么都有,调料、食材、火候,样样得讲究。

为了让这道菜更美味,得先把材料准备齐全,想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做出既营养又美味的“知识大餐”。

光有好的食材可不行,得把它们好好混合,才能出炉。

就像一个好厨师,得懂得火候,才能让菜肴口感绝佳。

咱得说说互动。

老师光在那里讲,学生们可听得昏昏欲睡。

巴班斯基强调,教学得有互动,得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就像跳舞,光一个人在台上翩翩起舞,观众可乐不起来。

学生提问、回答、讨论,哎呀,那画面太美了!你看,教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大家一起脑洞大开,真是热闹非凡。

老师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舞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真是一场热火朝天的“学习舞会”。

再说说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得明确,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要干啥,就像航海得有指南针,才能不至于迷航。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目标。

有的学生可能基础差点儿,有的学生可能上天入地,设定一个能让所有人都能抓住的目标,才能保证大家都能有收获。

目标太高,学生一听就气馁;目标太低,学生又觉得没意思。

找到那个“最佳高度”,才是关键。

当然了,教学的过程也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就像开车,路况随时可能变化,老师得随时准备调整方向。

巴班斯基提到,得及时反馈,不论是老师对学生,还是学生对老师。

反馈就像汽车的后视镜,能让你随时看到身后发生了啥,确保不会走上歧途。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老师要及时关注,哪儿不对劲,得赶紧修正,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环境也很重要。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Precision Teaching)是由巴班斯基(Ogden Lindsle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与方法。

它侧重于强调个体学习者的进步和精确度,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利用量化数据和反馈来促进学习。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习者个体化需求的重视。

然而,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需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进展,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重视学习结果的精确度。

精确度指的是学习者在特定技能上的正确率和速度。

在这个理论中,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每次学习任务中的进步和成果。

通过定量测量和记录学习结果的精确性,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不同技能上的进步情况,并根据反馈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学。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还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及时和具体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反馈可以告诉学习者他们的进步情况,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和改进。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提倡使用不同类型的反馈,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反馈,并通过频繁的反馈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在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特定技能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和定义学习者的目标行为,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练习活动。

通过设定和达到目标行为,学习者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并实现持久的学习效果。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在各个领域的教育和培训中都有所运用,包括学校教育、特殊教育、医学培训等。

在学校教育中,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特殊教育中,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可以提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

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

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

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

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

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浅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

浅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

浅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2教育姚广军内容摘要: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

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教学方法理论,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

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

“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

”⑴一、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

”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从概念上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加以划分,认为教学是由师生、条件和教学过程构成的。

”⑷其中“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十三条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出发探析其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启示,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标签: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小学语文一、巴班斯基及其教学原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是一位在教育领域里很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学者,他一生笔耕不辍,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在他所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教學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巴班斯基的代表和精华,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这种理念和期望,他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十三条教学原则。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照这十三条教学原则,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巴班斯基十三条教学原则浅析(一)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方向性原则巴班斯基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条件是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体格健全”[2]2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技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的快速增长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可塑性和易变性。

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具有奠基作用。

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浅释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浅释

从事 教 育工作 多 年 空 闲 之 际 时 常使 我
回 想起许 多往 事


,
,
这 些 往 事 的回 忆
,
,
大 多数

关 于实 施 教 学 最优化 的程 序 和 办 法 有
,
:
是 令 人愉 快 的
我 脑 海 中 作祟
然而
有 一 件 事却 至 今仍 在
,
教 师 根据 教 养 教 育 和 发展 三方 面 的 任务 全 面 研 究 学 生 使 任务 具体 化 ; 依 据 教 学 大 纲
:
当前 普通 学
有 从事 教育 工 作 的 志 趣 ;

》、

改 进 课堂 教 学 的 若 干 间

严 格 的 和 善 态度 对 待 学生 ;
须进 行 自我 检 查
,

》 教 学方 法论 若 干 阿题 》


论 教 学过 程 最

必 须 对 无 意 识 地 损害 学 生人 格
,
优 化 间 题 的研 究 特 点 等 优化

取 得对 某 项 具体 条 件 来说
,
,
认 为衡 量 教 学 最 优
,
最 大 可 能 的 良好效 果
即 使 学 生得 到 最 合 理
化 效 果 不 应 只 看 学生 学 习 成 绩
而应 检 查 教

他 的 教 学 过 程 最 优 化 的理 论
教 育 和 发 展 三 项任 务 完 成 的情 况
其中
教 养任 务 包 括 双基 和 各 科 的专业 技能 教育 任 务 包括世 界观 思 想 政治 教育 道 德 教育
、 、 、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展开全文一、巴班斯基生平简介巴班斯基(1927--1987年),生前是前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及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研究的中心课题是:“教学过程最优化”。

关于该课题的论述占据了他著作的较大比重,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一)产生的历史背景60年代,前苏联教育改革和教学实验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教学内容复杂化并强调不低于国际水平,而学制比别国短,要在"10年完成"12年的课程计划,因此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于是一批学者提出把“劳动的科学组织”原理纳入到教育工作中来,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获得最大可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从教学侧面对劳动的科学组织原理予以丰富和深化。

此外,在罗斯托夫地区,学校大面积消灭了留级现象,并总结了“发挥课堂教学巨大可能性”的经验,也为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观点1.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学过程”和“最优化”两个概念组成的。

巴班斯基用系统论观点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它是由目的;激发———动机;教学内容;操作———活动;检查———调整;效果———评价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而师生的双边关系及教学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是影响系统运作的三个基本因素。

他的“最优化”是指“对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因此“最优化永远是相对的,因为它并不提供理想的、绝对的决策”,它只是寻求指导教学过程的理想方案的一个步骤。

2.基本标准为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用以对所有可能的方案进行最优程度的评定。

为此,他提出效果和时间耗费两个标准。

效果标准是指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水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校和班级,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

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解读

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解读

班级:17数学学号:4171012021 姓名:施维一、巴班斯基(简介)巴班斯基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方法论基础》,他根据顿河罗斯托夫几个学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应用现代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最优化的理论。

二、核心观点(加阐述)1、教学的动力: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动力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即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产生的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与学生所拥有的满足这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2、教学的目的: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联系。

(学生应掌握各门学科的技能,并熟练的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一般技能,使其能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公德、政治和伦理道德,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巴班斯基在研究教学过程中内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得到以下规律:(1)教学过程受制约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及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需要(社会所需的人才制约了我们教学内容与方式)(2)教学过程与作为统一体的教养、教育、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的(教养、教育、发展的过程依赖于教学)(3)教学过程依从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教学要在学生的能够接受的范围内)(4)教学过程依从于它得以进行的各种条件(依赖于学校环境、教具、设施等)(5)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知识的传授包括教与应用)(6)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存在)(7)教学的刺激方法、组织方法、检查方法均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8)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例如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或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的合作学习,因此应组织小组交流的学习模式)(9)只有具备必要条件并保证教学过程各成分相互联系,才能使教学结果具巩固性和效用性教学原则:(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平衡发展)(2)教学的科学性以及与生活实践想联系的原则(将知识与实际相连便于理解)(3)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形成知识体系)(4)教学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依赖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教学在质不在量)(5)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兴趣和求知需要的原则(6)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原则(7)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最优结合的原则(最优结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9)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10)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4、优选教学内容的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标准(2)教学内容的诸多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标准(3)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该年龄学习的可能性标准(4)教学内容符合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法定时间的标准(5)教学内容符合该方面的国际经验的标准(6)教学内容符合当前教师的教学的实际可能性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标准5、教学方法: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旨在通过教学达到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目的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是俄罗斯心理学家,他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是关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学。

首先,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

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目标,以便个性化地指导学生。

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此外,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还强调了积极反馈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期望,以及及时的反馈和认可。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另外,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互动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才能更好地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总之,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他的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现有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的互动性和积极反馈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原则和方法,设计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现实反思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现实反思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现实反思尤•康•巴班斯基(1927.1~1987.8)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前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授、教育科学院院士。

他在全面总结顿河一罗斯托夫地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探讨预防学生学业不良问题入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为核心,结合系统论、控制论等原理,对教育教学中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最优的”这个术语,意思是说“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最佳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综合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这里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 “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理想的” , 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最好的” ”。

“最优的是从一定标准来看, 对一定条件来说是最好的意思” 更具体地说“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得到的最大成果,也就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发挥了全部可能性, 获得该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就可认为是实现了最优化。

可见最优化不是一种抽象、僵化的模式,它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这充分显示出辨证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起源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学科学实验是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起源。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来源于教育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科学实验。

纵观巴班斯基走过的教育科学化道路,经历了两个重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六十年代初,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创造了大面积客服留级现象的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第一篇: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

所谓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

显然,优化教学过程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它是在对教学规律与原则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个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

那么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

据此,我们确定当前优化的教学过程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

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

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

优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

全面——既有知识、智能应达到的水平,也有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的挖掘和渗透等。

具体——对识记、理解、运用等行为要求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

适当——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有因材施教措施。

明确——即教学目标表述要准确,简明。

二、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第三,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浅谈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岫岩第二高中王昌荣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也尝试了许多改革的方案。

旨在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使每位同学都能“学会做人、立志成才、自强不息、税意进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为实施改革,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科学成份得到了应用。

一、何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在现代学校中,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最优化的前提是:在全面考虑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所提出的各项标准,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 (最优化地)发挥效能。

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 (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用这种观点来考虑教学方案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从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案中选出一种进行试验,而是信心十足、深信不疑地选择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案或课堂教学方法。

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那么,最优化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尤里·康斯坦丁诺夫·巴班斯基1927--1987是原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土,着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准则;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准则是:1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该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2每个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归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二、教授最优化的八个方法;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前者更为迫切和重要,具体方法: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2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东西上;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的顺序;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其中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采取全班形式,小组形式和个别形式;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8按最优的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1组织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2激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3检查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化的组合;四、消除学生负担过重的途径;在这巴班斯基提出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他认为,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是他的心理、生理和精神潜力的总和,学习超过了这个总和就是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负担过重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应区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巴班斯基强调,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最优化;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有赖于课堂教学方法各个成分的完善;因此,不管是拟定授课计划,还是安排提问和讲授新课的时间,以及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都应把重点放在讲授新教材上;选择最优的教学结构,最优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对消除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现象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最优化本身正是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准则之一;尤其要强调指出,语文、数学、物理等科优选必要数量的练习,对形成学生必要的技能技巧具有重大意义;教学的技巧就在于通过一、二道练习,向学生指出解决该类习题的一般方法,并教会他们解决类似性质的其他习题的特殊算法;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方法,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消除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做作业的时间一样,但疲劳可以减轻,因为,有兴趣地做一项工作,所耗精力要少得多;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具体措施包括:使课堂教学各个成分不断完善;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最优化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合理化;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该理论对原苏联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甚至对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视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创造性;主要表现在:1它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革新了教学论范畴,打破了传统教学论独树一帜的局面;2它采用了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方法论的突破,往往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由于他采用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构建了崭新的原则体系和方法体系,使该成果处处闪耀着创造性的光辉;3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最优化理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条件、环境等灵活运用;第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1该理论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力、物力及时间与精神因素的约束下,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工作效果能达到最好;3重视教学教育规律的探讨和揭示;第三,完整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思想的系统性;2强调教导过程中的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中教养职能、教育职能和发展职能的统一性;3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授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性;第四,实用性;主要表现在:1最优化理论是苏联顿河--罗斯托夫地区教学教育工作先进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学校教学教育实验验证的成功理论;它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它具有普遍的实用性;2它提出的最优化的标准,不仅有助于教师论证自己选择该条件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各种课堂教学结构等的最好方案,而且能够为教学教育结构的评价提供客观标准,使教学教育过程形成了一个有闭合回路的系统,可以实行有效地控制,3它提供了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可以预防和克服学生因成绩不良而出现的弊端,对优秀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提供了最优化的途径,使该理论具有可操作性,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试谈“教学过程最优化”

试谈“教学过程最优化”

试谈“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对教学环境最优化、教材质量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论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对策。

标签: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理论源于原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质量效益的现象。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追求最优化是理想、是目标、是行动指南。

通常所说的教学最优化,一是教学环境最优化,二是教材质量最优化,三是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教学环境最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班风学风、课堂教学气氛、突发事件等因素组成,心理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往往大于物理环境,特别是师生关系、作风纪律的影响最大,最应引起重视。

班级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学风纪律良好的集体。

教学环境诸因素产生的环境信息作用于人,对人的心理产生心理响应,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人提出了“环境育人”的说法。

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最优化的教学环境,以保障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在信息时代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既定社会文化,而且还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文化的意识与一定能力,与信息化手段的日新月异相伴随,课程的载体不仅有教科书等书本,还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与信息化对于日常生活日益扩大与加深的影响相伴随,课程的学习者——学生,也不再生活在贫乏、单调、平面化的信息环境中,而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与变化的交互式媒体世界中(由家用电脑、因特网、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现实等组成),作为数字化技术的享用者,他们并不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的途径成长起来的,而是更多地通过实验和参与的方式、通过非线性的学习成长起来的。

在信息时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会不时激发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之类的研究(反思)欲望,不时生发出“有无更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无更合理的思想与行动”之类的建构(探索)热情;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会适时提供新的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搜索新的学习资源,以便对各种不同的知识、思想、价值与行为进行比较、甄别、判断及选择;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充满了对话、碰撞、交流与生成,教师在学生面前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

该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

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

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巴班斯基(Lev Vygotsky)所著,这本书是关于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著作之一、巴班斯基通过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学习过程。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探讨了儿童发展的基本原理。

巴班斯基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参与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认知能力。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传统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个体内部不断发展的,而巴班斯基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巴班斯基介绍了他的主要理论,社会文化心理学。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来形成和发展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儿童学习的影响,也说明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文化工具,来引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后半部分,巴班斯基具体阐述了他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考。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近发展区”的概念,意味着教学应该处于儿童已经掌握的能力和他们还未掌握的能力之间。

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逐步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巴班斯基还强调了对于儿童的教学应该是个体化和情境化的,需要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为教育者提供了有关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指导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学习过程。

同时,这本书还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于儿童学习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一本对于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一种教学理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即“最优化教学过程”,它强调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虽然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认为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相同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不现实的。

其次,它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差异,认为所有教师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这也是不现实的。

最后,它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的影响,认为只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这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
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

该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

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

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

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

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

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

巴班收稿日期:2012-09-22作者简介: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斯基将这个新观点称之为辩证的系统方法,并将其作为考察教学过程、研究制定选择最优教学、教育决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

”①巴班斯基主要运用了系统方法的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综合性观点和最优化观点来研究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和最优化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一般教学论思想为了比较深入地理解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本质,巴班斯基首先用系统论观点论述了教学论的所有基本范畴。

巴班斯基用整体性观点考察了作为系统的教学过程,分析出以下六个基本成分:目的成分、激发—动机成分、教学内容成分、操作—活动成分(通过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来实现)、检查—调节成分、评定—结果成分。

在此基础上,巴班斯基又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区分为六步:(1)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并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使目的任务具体化;(2)使内容具体化;(3)规划教学手段,优选教学形式和方法,制定计划;(4)计划的执行,这是中心环节;(5)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适当调整进程;(6)效果分析,查明尚未解决的问题,供下一轮过程参考。

这一划分的突出特点是把备课阶段(前三环节)列入教学过程,而且把教与学统一考虑。

从整体性观点出发,巴班斯基还提出了12条教学原则,并将其组织成一个系统。

在这些原则中,既有指导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也有分别指导教学过程各个基本成分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时,这些原则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

巴班斯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结构联系,包括普遍的规律性联系、因果联系、函数联系、层次联系、控制联系、本源联系、功能联系和发展联系,从而揭示了教学的任务、内容、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客观的、必然的、一般的、本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

这些联系和依存关系带有教学规律的性质。

只有充分体现这些联系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②巴班斯基还用综合性观点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型式问题,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体系几乎统摄包罗了各家的分类法,他认为只有这样分类才能反映教学方法的多质性和多面性,有利于教师综合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适应各种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关于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时机,以及优选教学方法的程序,巴班斯基也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确认班级上课制度实效性的前提下,巴班斯基认为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在每一具体场合都必须考虑其最优组合。

教学实践中基于某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形式,巴班斯基将其称为“教学型式”。

他总共列出了六种教学型式:讲解—再现型式、程序教学、算法化教学、问题教学、再现兼探究型式及其变式。

六种教学型式各有其适用性、优点和缺点,要运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扬长避短,实现最优的结合。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和标准巴班斯基首先给出了最优化的前提: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

③在此基础上,他得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④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最优化只有针对现有的控制任务,即从我们所选择的具体标准或总的标准来看,才可能有意义。

巴班斯基指出了两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标准: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效率、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①在评价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根据他们的教养水平和发展程度,根据教学结果是否符合对现代学校所提出的综合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以及教学结果与发展可能性的符合程度来评价。

这里说的发展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发展阶段上的最大发展可能性。

检查师生在时间和精力上花费是否最优化,就要看这些花费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行学校卫生标准的规定。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巴班斯基认为,根据整体性观点,在选择最优教学过程结构时,需特别注意五种最重要的本质因素: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系统(学生、教师等)的可能性以及教学的外部条件的特点。

②基于此,巴班斯基提出了选择教学过程最优结构的六项方法论要求。

巴班斯基将选择并最优地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工作程序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每一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③这一工作程序集中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方法的四个基本观点,其中,贯彻始终的是最优化观点。

它把教学看做是可以调控的活动过程,力求使教学这个复杂、多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章可循。

多次运用这一工作程序,就能促进教师形成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运用最优化方法的能力。

巴班斯基还提出了包括八个教授最优化的方法④在内的详细的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⑤教学过程的双边性决定了教授最优化方法与学习最优化方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此,在该体系中,针对八个教学过程的成分和条件,巴班斯基分别给出了教授最优化的方法和学习最优化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班斯基提出并详细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条准则:(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准则;(2)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准则;(3)符合学生年龄的可能性准则;(4)符合现规定学习该材料的时数准则;(5)符合国际上设计学校教养内容的经验准则;(6)内容必须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物质基础的准则。

对于教师如何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步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五)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

要掌握如何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任一种方法。

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率的方法⑥。

每一类方法又包括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对每一种方法的性能、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合理使用都作了详细解释。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灵活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