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六年前的回忆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https://img.taocdn.com/s3/m/3979b9e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b.png)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
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b9b77a33687e21ae45a936.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
•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 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 雨的年代……
阀( 军阀) 娱( 伐( 伐木) 误(
)娱乐僻( )误会避(
) 怖偏(僻 ) ) 布回(避 )
宪( 宪法) 胖( 先( 先进) 伴(
)肥胖刑( )伴随型(
) 绞苦(刑 ) ) 饺典(型 )
恐怖 布置
绞痛 饺子
组词
用多音字组词。
待 dāi( 待一)会 dài (
) 对待
夹 jiá( 夹)衣 jiā (
) 夹杂
着 zhe( zhāo(
走着) zhuó( 高着) zháo(
) 穿着 ) 着急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 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 乱蓬蓬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 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 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 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 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 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 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原因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 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 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 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 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 悲痛为力量。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aefa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2.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件(共92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件(共9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5bf0fcb4daa58da1114a4e.png)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 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 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坚持留在北京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 时依然镇定、沉着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 的消息
品读课文 第2课时
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 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 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 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死也不倒下》(节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时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第5自然段,父亲的态度和以前 不同,朗读时应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3自然段,语调上扬,重读“粗暴”一词, 表现出敌人的凶狠、残暴。第32自然段,语 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父亲的死给亲人带 来的巨大的悲痛。
方,自成派系的人。 不明确;不清晰。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 时间顺序
16
28
7
17
1
29
18
30
2
8
31
19
3
9
20
10 11
被捕时 21
32
被害后
33
4
12
22
23
5
被捕前
13
6
24 25
被审时
26
14
15
27
初读课文
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
件事?
首尾呼应 永远缅怀 激励后人
品读课文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 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呼 应,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对父亲 的无限追思。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https://img.taocdn.com/s3/m/86e1778fd1f34693daef3e30.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e7e015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a.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1.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视频导入,激趣质疑1.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
(播放视频)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个爷爷是谁吗?那这个小女孩又是谁呢?带着这些疑问,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十六年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他就是——李大钊)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
4.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二、人物介绍,历史背景作者简介: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简介: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631d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b.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玩耍。
突然,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他看着我说:“孩子,明天早上你可能见不到我了。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害怕。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爸爸已经不见了。
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爸爸是去参加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十六年前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爸爸那坚定的眼神,那毅然决然的步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她父亲在十六年前为了革命事业被捕的事情。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英勇和无私。
作者通过“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等描绘,刻画出父亲明知危险却毅然前行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尊重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其深情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e4345ba5e9856a57126052.png)
拓展发散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一
1920年2月的一个凌晨,从北京朝阳门驶出 一辆旧式带篷骡车,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卷起 了一路行尘。车上有两位乘客,坐在车篷里的 一位,40岁左右模样,看上去像是个掌柜;另 一位,年龄看上去要小一些,像是一个年前随 掌柜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
此时,正值生意人在年底往各地收账之际。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 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 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 手枪,就向外走。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在敌人到来之前早已做
好准备,从容不迫。
爱护亲人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板书设计
十 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六 年
被捕前:形势严峻、工作紧张
忠于革命
前 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 视死如归
的 回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坚贞不屈
忆 被害后:伤心过度、记住日子
课文主题
本文的作者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 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 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 切的怀念。
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父亲被捕前
了解父亲工作状态—— 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 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 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
对工作认真负责
了解父亲对家人的态度—— 对子女慈祥和蔼
(精选)人教版六下语文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ppt
![(精选)人教版六下语文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09f5d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e.png)
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
陈述句:是常对你说。
*
反问句:我哪能离开呢?
陈述句:我不能离开。
*
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 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 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
被捕时:
*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第三段(第18~28自然段):
第四段(第29~32自然段):
段意:
写李大钊在被捕前仍然 坚持工作。
写李大钊被捕时处变不惊。
写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写全家人在得知李大钊被害后,无比悲痛。
(4月6日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
(28日黄昏)
(1927年4月27)
*
思考题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2、课文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谈一谈。
*
含糊地回答我的原因:
因为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 因为像书和纸片要烧掉的原因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与孩子解释清楚的。 所以父亲只好不细作解释,含糊地回答。
*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李大钊,子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中国共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
背景简介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8d8d1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8.png)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 这是⼀篇回忆录,是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钊同志遇难⼗六周年所以题⽬为《⼗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章是对学⽣进⾏⾰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章开头提出⼗六年前的1927年4⽉28⽇是⽗亲的被难⽇,结尾⼜强调母亲嘱咐⾃⼰要记住⽗亲被害的⽇⼦。
这样⾸尾呼应,充分显⽰了敌⼈的凶残和⾰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钊,部分学⽣有所了解。
学习本⽂,要引导学⽣认真阅读,理解课⽂,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深⼊体会李⼤钊同志忠于⾰命事业的伟⼤精神和在敌⼈⾯前坚贞不屈的⾼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思想内容,了解李⼤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作⽃争的事迹,受到⽣动的⾰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1、深⼊领会描写李⼤钊同志⾰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体会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学习⽣字新词。
2、读课⽂,初知全⽂内容。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课题 ⽑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数⾰命者⾝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个,为了⾰命,他不谓艰险,⾯对敌⼈,他⼤义凛然,表现了⾰命者⽆所畏惧的崇⾼品德。
本课是⾰命先驱李⼤钊烈⼠的⼥⼉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钊烈⼠牺牲于1927年,所以⽂章题⽬叫《⼗六年前的回忆》。
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亲遇难⼗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的年代。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https://img.taocdn.com/s3/m/b5dcdb1daf1ffc4fff47ac5e.png)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盛怒的样子。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对李大钊被捕前到遇
到遇害后的情形。
讨论交流:
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被捕前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 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 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 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 “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书写指导:辟字左边上框和 口字要小、撇要直些,立字 下横稍长,下边十字窄小。
我会写
pā
啪啦 啪
结构:左右 音序:P 部首:口
组词:啪嚓 噼里啪啦
造句:啪嚓一声,碗掉在 地上碎了。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 “口”底部在横中线下侧。
我会写
dèng
瞪眼 瞪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目
组词:瞪视 干瞪眼
造句:他口齿不清,说了半天也没 说明白,急得我们干瞪眼。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
对“ 我” 的语言描写表明“ 我” 在 父亲的影响下,由之前的害怕、恐惧转变为 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2f8b0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8.png)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欣赏歌曲《五月的鲜花》
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 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 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 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 命先烈。
背景资料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 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 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 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 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 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 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董
存
红 四 团
刘
瑞
胡
兰
结构梳理
十
被捕前 无私无畏
六
年
被捕时 沉着镇定
前
的
被审时 坚贞不屈
回
忆
被害后 亲人悲痛
忠于革命 深切怀念
主题概括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 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 民族解放 和人民幸福 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 的精神的 敬佩 ,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 痛恨 , 以及对父亲 深切的怀念 。
拓展延伸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课堂演练
清明节,少先队员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李 大钊同志的陵墓和塑像前,你一定心潮澎湃,有许多 心里话想对这位先烈说。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示例:李大钊同志,您安息吧!您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 宝贵的生命,人民会永远把您记在心中!我一定向您学习, 学习您那种顽强不屈、勇于奉献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 上,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六年级下册第11课](https://img.taocdn.com/s3/m/d3c9e97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2.png)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课文分段及主题。
一、生字学习(一)生字组词稚:zhì幼稚、稚嫩避:bì逃避、避开峻:jùn 严峻、峻峭啪:pā啪啪、啪啪响瞪:dèng 瞪眼、瞪视僻:pì僻静、冷僻瞅:chǒu 瞅瞅、瞅一瞅靴: xuē靴子、冬靴魔: mó魔力、魔鬼刑: xínɡ刑法、判刑哼: hēnɡ哼唱、哼歌绑: bǎng 绑上、捆绑啃: kěn 啃骨头、啃玉米袍: páo 旗袍、袍子执: zhí执行、执着(二)比较形近字避,避暑;僻,偏僻屉,抽屉;届,届时绞,绞刑;饺,水饺(三)比较多音字糊:hú,糊涂; hù,糊弄冲:chōng,怒气冲冲; chòng,冲着二、词语学习(一)近义词可惜——惋惜耐心——耐烦避免——防止会意——会心(二)反义词慈祥——凶狠幼稚——成熟含糊——肯定坚决——犹豫暂时——长期沉着——慌乱(三)词语释义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
短时间的。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严峻:严厉;严肃。
残暴:残忍凶恶。
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
一拥而入: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乱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四)课内词语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三、课文学习【段落大意】课文总共包括33个自然段,按各段内容可以划分成五大部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9ed9220912a21615792913.png)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一、作者李星华简介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
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
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
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
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
1931年复学。
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
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
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
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二、李大钊简介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0年2月,他同邓中夏一起,在北京大学里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5月,李大钊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a63ae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d.png)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8~18)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言 行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形有势险的恶严、处峻境危态险度,没有向他们讲任
、 何道理。
神
态
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
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关注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也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文第2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能够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酷刑坚 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阅读方法
(3)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 体体现。如本文第11自然段中,“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 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一两处,说说这种写法 的好处。
第6自然段写“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第2自然段“看他把书 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事情的来龙去脉 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与第20自然段写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 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 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c6ebfb83c4bb4cf6ecd134.png)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文原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ab94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f.png)
三、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回忆” 的近义词是 记忆 ,“十六年前” 指的是 距写文章的1943年16年的1927年。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理清 了课文的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 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耐心 含糊
对比
充分表明了父亲对“我们”的慈爱 也表明父亲对革命事业是很慎重的
对比
对比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 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好处 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不同的事物 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来写,效果会更 加突出。
仿写句子。 “无论……总是……”表示条件关系,我会用它造句。
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 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 前的回忆》等。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zhì bì jùn pā dèng pì chǒu
稚避 峻啪瞪僻瞅
xuē mó xínɡ hnɡ bǎng kěn páo zhí
我立刻会意了妈妈的眼神。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1927年4月28日
父亲的被难日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课后第2题)
二、将下列词语按意思相近的分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交流句子:军阀张作霖烧文件工友被捕(都说明局势严重)“只好烧”说明不得已。“父亲含糊地回答我”与前面说的耐心慈祥比较,从中看出事态的严重。“早出晚归”表面上写工作忙,那怎么看出严峻?忙的内容不一样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烧文件。
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眼神。)
在这生死离别时候,父亲想对妻子说些什么?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读27段,读得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指名读
教师: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读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教师:指着板书说,当──他──,就因为,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读词语──书籍 抽屉 严峻 散步 勉强 披散 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首尾呼应。)
当我们读到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对我们也已经刻骨铭心。有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
教师: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28日,使李大钊逝世80周年,这80年又有多少生命在轮回,播放媒体,李大钊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
被捕后
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
被捕前
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
被捕时
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再次集体朗读第七段。
第二教时
教师:那被捕时父亲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大家呢?
交流:态度严峻与态度严肃比较。读读13自然段,讲讲当时的情境。
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亲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动你?交流:
学生读27自然段,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请大家也读读,你们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学生:头发是乱蓬蓬。没有戴眼镜,说明受刑了,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
学生1:不想连累我们,不让我们卷入灾难。“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学生联系了27段。)
教师:我还想请你们再读读27段。
父亲还会怎么想?
学生: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
教师:李星华刚到法庭的时候是怎样的?(又哭又喊)后来呢?
(父亲的平和使我们变得机灵了。)
教师:再读读22段第一句话和27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什么了?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读懂了吗?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集体交流:哪些所说所做打动了你。
学生1:第七自然段……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党组织瓦解……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那么刚才那位同学,你在体会局势严重的同时,哪些词语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把“坚决地常”读重了。)
教师:为什么?
教师:表面上是说父亲离开和留下的事情,其实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而父亲作这份选择他容易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自由朗读这段──指名朗读,教师:你在读“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这时候父亲的朋友、家人最想对他说什么?而这时候父亲是怎么回答呢?再读父亲的语言。“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什么?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教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
(十指连心剥去指甲。)
指导朗读19段,学生没有读好,教师示范读。谁有信心读好?集体读19段。
学生交流读22自然段,教师:你们看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吗?
(安定、沉着。)
集体读22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19~20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读最后部分。
(父亲被害后。)
教师:4月28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读读这两处,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对父亲的怀念。
再次集体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伤心过度不舍痛恨敌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牢牢记住了这一天──4月28日。
读读开头和最后,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