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第六讲--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第六讲--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55ad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1.png)
2. 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果我们已经预先知道现实世界中的外汇供求曲线的 确切形状,可以很容易(如上所述)确定在特殊情况下外 汇市场稳定与否,而且,如果稳定的话,还可以知道为消 除国际收支逆差所需的贬值程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 此,我们仅能从一国进出口的供求来推断外汇市场是否稳 定以及外汇供求的弹性大小。
当外汇市场不稳定时,浮动汇率制度将增强而不是减 弱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因此,为消除或减少一国逆差, 就要求该国货币增值而不是贬值,贬值将用于调节顺差。 这些政策与稳定的外汇市场下的做法相反。这样一来,确 定外汇市场稳定与否非常关键。只有在确定外汇市场稳定 之后,曲线D€和S€的弹性(因而以贬值调节逆差国国际收 支失衡的可行性)才变得重要起来。
由于汇率以一固定百分比变动,D'M与DM实 际上不是平行的。因而,从B'点(1欧元)减少 20%,价格只下降了0.20欧元,而同时对应于G点 (1.25欧元)则下降了0.25欧元。在D'M与SM的交 点E'处,PM=0.9欧元,QM=110亿单位,这样, 美国对于欧元的需求降至99亿欧元(图2左图中的 E'点),相当于图1中的E点(99亿欧元四舍五入 为100亿欧元)。因此,美国对欧元的需求在汇率 为R=1美元/1欧元时为120亿欧元(由图2左图中的 B'点给出),在汇率R=1.2美元/1欧元时为100亿 欧元(由E'点给出)。这相当于图1中B点沿D€曲 线上升至E点的运动。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9357e14b73f242326c5fb2.png)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编辑]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 )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 ),其公式为E m = 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E x = 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S m = 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S x = 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
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编辑]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编辑]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核心观点[1]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贬值能否扬“出”抑“进”,取决于供求弹性。
为了使贬值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d417e8a300a6c30d229fb5.png)
简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规模经济是指单位的要素投入量所消耗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
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与规模经济存在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正确途径是国际贸易。
一方面,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另一方面,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投放到各国市场上,从而在每一个具体市场上都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给。
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称为国际贸易的载体。
试述在固定汇率下维持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选择/蒙代尔政策配合说。
从短期来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到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可概括为内外平衡两大目标。
对内平衡指一国经济要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平衡则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现平衡。
〔1〕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2〕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松财政、松货币政策。
〔3〕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紧财政、紧货币政策。
〔4〕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比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市场结构方面〕〔1〕相同点: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国际贸易。
〔2〕不同点: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结构没有要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规模收益不变;②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静态理论;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了要素禀赋理论。
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①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②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出到发展中国家;③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力量,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国际经济学完整题库不含答案
![国际经济学完整题库不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44148eff9aef8951e0644.png)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2.自由贸易论3.绝对优势论4.比较优势论5.机会成本6.机会成本递增7.生产可能性边界二、判断题(在括号内填“√”,表示正确;填上“X”,表示错误)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 )2.重商主义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
( )3.我们墨西哥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得不到什么好处,美国工厂的生产效率太高了,它有那么多的计算机和机械工具,它的工程水平也太发达了。
我们需要关税,要么我们什么也不出口。
()4.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这是绝对差异论的基本观点。
( )5.在现实社会中,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可以始终保持不变。
( )6.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各国间的国际分工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 )7.国际贸易形成的范围是:国际比价必须在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
( )8.如果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具有同样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即使各国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嗜好差异,也不会导致国际贸易。
( )9.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的各点切线的斜率即为机会成本。
( )10.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11.一位美国参议员写了下面一段话:“贸易被认为是能够提高所有参与国收入的,至少亚当.斯密或大卫.李嘉图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12.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13.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14.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三、不定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科学,有自身的特点。
下列不属于这些特点的是A.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
B.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选择并不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https://img.taocdn.com/s3/m/6fe70e8b680203d8ce2f2407.png)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一)周期性失衡 (二)结构性失衡 (三)货币性失衡 (四)收入性失衡 (五)投机性失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
(一)货币-价格机制
当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意味着对外支 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下,物价下 降,贸易差额由此改善 价格一铸币自动调节机制的过程可描述如下:
三、货币论
假定:(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 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2) 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 实物产量;(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 货币论的基本观点: (1)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 (2)任何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反映了实际货币余 额与理想货币余额的不一致; (3)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就是把实际货币余额都 调整到理想水平的过程。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论
假定:(1)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 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2)交易商品的供给几乎有完 全弹性;(3)充分就业和收入水平不变,因而进出口 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和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 数;(4)没有资本移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弹性, 包括: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等等。假 定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 弹性。若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若进口需求弹性与 出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即满足所谓的马歇尔—— 勒纳条件时,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第二十章
国际收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 益增多,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商品要互 相流通,因而彼此间必然要产生货币支付问题。此外, 非经济性的国际交往,如文化、体育、军事、政治的 国际交往,也会产生支付的问题。而国际收支就是反 映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间的经济交易的 系统记录。
《国际经济学》大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经济学》大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9e421f1808a1284ac9504370.png)
Ms R D
M s R D
M s B D
M s B D
Ms
Ms
在国内信贷规模(D)既定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国际储备的增长率与该国货币供给 量的增长率有着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当然,国内信贷规模既定不变只是一个假设, 事实上它是可以改变的。惟其如此,一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可以将信贷规模的调整 作为一种工具。银行系统可以参照国际收支总顺差额去削减发放贷款的规模,而 这种国际收支顺差不会造成货币供给量的等额增加;相反,银行系统本身也可以 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去消除逆差的影响,稳定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
2.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的国际收支,常由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来表示。它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 内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统计表 .
项目 经常项目
借方(-) -
贷方(+) +
资本项目
-
+
平衡项目
-
+
全部总额
-
+
二、国际收支均衡观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与政策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及类型 按照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可以把国际收支不平衡分成以
1.周期性失衡.周期性失衡是指因经济周期运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 不平衡。
2.结构性失衡.指国内生产结构的变化难以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 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收入性失衡.指受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国际收支的失衡。
响,可以用出口需求弹性(EX)和进口需求弹性(EM)的下列组合加
以表示:若EX+EM>1,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若EX+EM=1,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0b4a6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c.png)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代码:ZB1005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3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经济学专业先修课程:宏、微观经济学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分为微观(国际贸易)和宏观(国际金融)两大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着重介绍商品和要素贸易的起因、贸易格局的决定、贸易利益及分配,以及贸易政策等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讨论国际经济关系与一国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国际收支、汇率决定与制度、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
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系统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的同时,注重讲解规范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熟悉一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析技巧和工具,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2.能够运用基础经济学理论分析开放条件下的相关内容;3.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逻辑与思维习惯,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在专业学习中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4.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要求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国际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国际经济学17关键词、复习与思考答案:第17章 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经济学17关键词、复习与思考答案:第17章 国际收支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ddcb8ba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a.png)
第十七章国际收支调整一、关键词1.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
2. 马歇尔−勒纳条件。
指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即当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本币贬值能够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3. J曲线效应。
从实践上看,一国即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其货币贬值也不能立即改善国际收支,这种贬值政策实施效果上的时滞现象被称作J曲线效应。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在本币贬值后,国际收支将继续恶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比如18个月)以后国际收支才能出现明显的国际收支改善。
4.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是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这里的“吸收”一词是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5. 支出调整政策。
改变或调整国民收入大小的政策被称为支出调整政策,主要通过引导支出水平的变动来调整社会总需求水平,通常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6. 支出转换政策。
改变国内吸收的政策,也就是主要通过引导支出方向的变动来调整总需求的内部结构的政策被称为支出转换政策,通常包括关税政策、汇率政策与直接价格管制政策等。
7. 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乘数分析法又称收入分析法,是在假定价格和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应用凯恩斯乘数理论考察一国国民收入变动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的方法。
8.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在国际收支问题上的具体应用。
9. 输入型通货膨胀。
是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者希望在短期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国家,在受到国外货币供给增加(外国通货膨胀)而形成的外部需求冲击时,被动地增加本币供给以维持汇率稳定从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国际经济学价格调整机制
![国际经济学价格调整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5e635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8.png)
吸收论旳原理
Y-(C+I+G)=X-M 等式左边表达国民收入减去本国居民对全部商品(涉及本国旳 和外国旳)旳总支出,而等式右边则表达本国旳净出口盈余, 令A=C+I+G,即A为吸收部分,B=X-M
则均衡条件可重新表述为: B = Y-A ① 上式涵盖了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旳基本思想:贸易收支 顺差意味着国民收入不小于国内吸收,逆差则相反。所以, 当一国贸易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可经过变化国民收入或国 内吸收旳方法来加以调整,详细地说,若贸易收支出现逆差, 增长国民收入或降低国内吸收可消除逆差,而出现顺差时则 恰好相反。
MPM=ΔM/ΔY 进口与收入之比为平均进口倾向
APM=M/Y 进口需求弹性
y
进口变化百分率 收入变化百分率
M Y
/ /
M Y
M / Y MPM M / Y APM
均衡国民收入旳决定
IX SM
注入
流出
X M SI
对外贸易乘数
I X S M
S MPS * Y
M MPM * Y
亚历山大以为,弹性分析措施对货币贬值缩减贸易收支 差额旳作用看得过于简朴了,一国若想经过贬值来改善它 旳贸易收支情况,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要么贬值能够 带来本国收入旳增长;要么贬值能够使本国旳实际支出, 即吸收降低。不然,贬值就只会造成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
问题。
理论前提:
1、国民收入是不大于充分就业旳均衡状态旳 2、货币供给量是商品交易量旳 Nhomakorabea数,商品价格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MLR条件表述如下:
假如本国和外国旳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旳绝对 值不小于1,那么,一国货币旳自然贬值或法定贬 值就能够改善其经常项目(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a1ca481711cc7931b716ed.png)
而因本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进口本币支出变动为:
1%×rPFmM; 整理为(1- E m ) % ×rPFmM
8
综合进出口收支的变动,可得:
△B = E x % Px X - (1- E m ) % r PFm M
显然,如果E x Px X> (1- E m )rPFm M,那么国际收支就
进出口商 品价格发生变 化,但数量未 发生变化。
进出口商品数 量发生变化。
21
本币贬值后的货币合同期中可能出现的国际收支效应 (以本币计算)
本国出口合同 结算货币
本国进口合同 结算货币
本币
外币
外币 本币
⑴出口本币收入增加 进口本币支出不变 贸易收支改善
⑶出口本币收入不变 进口本币支出不变 贸易收支不变
A
S0
B
S1
Q
Q0 Q3 Q1
Q2
英出口的供给与需求
11
P
美英
元进
价 格
口 的
D D1
B
A
P
S
D1
D
0
Q1
Q0
Q
英进口的供给与需求
12
货币贬值后,外汇收入改善的百分比,近似等于出口量增 加的百分比加上进口量减少的百分比,再减去本币的外币价 格下降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 dX dM dE ) 100 XME
本国出口
本国进口
无供给弹性 无需求弹性
无供给弹性 ⑴出口本币收入增加 进口本币支出不变 贸易收支改善
⑶出口本币收入不变 进口本币支出不变 贸易收支不变
无需求弹性 ⑵出口本币收入增加 进口本币支出增加 A.初始盈余:盈余扩大 B.初始赤字:赤字扩大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840d91ce2f0066f53322ca.png)
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 示投资的增加,则: ΔY = K X ΔI
第三:乘数分析理论
二、主要观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资增加的倍数,是因为 新增投资↑→生产资料需求↑→生产生产资料收入↑→消 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生产人收入↑......如此推演下去, 则国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实现的前提 1、不存在大量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很难引
起物价的相应变动; 2、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否则国际收支失衡未必会引
发黄金流动; 3、金本位制必须被各国严格遵守,一国不能限制黄
金的自由流动,黄金纸币不能脱离黄金的基础; 4、各国的进出口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以便
在价格变动时进出口数量会有有效变化。 (前提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脉络
当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统治了整个经济学 界,它将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领域,通过对外贸 易乘数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分析法”。同时,亚 历山大也运用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国际收支的 “吸收分析法”。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进行了 深入分析,为一国货币当局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B、该理论指出只有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由初 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 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的根本途径。
第二:弹性分析理论
6、弹性分析理论评介: (2)局限:
A、未考虑劳务、国际间资本移动的因素,把国际收支 仅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这是该理论的重大缺陷。 B、该理论只分析了货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的情况,未 考察继发的通胀问题。 C、未考虑货币贬值对利率水平、国内物价水平等其他 因素带来的影响。 D、最重要的问题: 忽略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 (time lag)问题——J曲线效应
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144747b4daa58da0114a9a.png)
dA=adY+dAd ,d(CA)=(1-a)dY-dAd 。所以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 响包括两部分,即贬值的收入效应(1-a)dY及贬值的吸收效应(直 接效应)dAd。只有当(1-a)dY>dAd时,贸易收支方能得到改善。 1、贬值的收入效应:
(1)闲置资源效应(Idle Resources Effect):即当一国生产要素 尚未被充分利用而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由贬值引起的出口需 求上升就可能进而引发产量扩大,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引 致国内吸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其最终效果取决于贬值的收 入效应(1-a)dY是正还是负,而这又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 A.若a <1,则(1-a)dY >0,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B.若a >1,则(1-a)dY <0,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于是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 C.若a =1,则(1-a)dY =0,贬值不产生收入效应,从而不影响贸 易收支。
(1cm )YCIGXM
Y(1c1m )(CIGXM )
1
1 称为开放条件下的收入乘数。
1cm sm
I 、 G及X均为外生变量,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但 I的变化涉及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会影响价格变动, 这不符合凯恩斯模型的初始假设,因此我们这里只讨论G与X的变 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应。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贸易收支顺差意味着国民收入大 于国内吸收,逆差则相反。因此,当一国贸易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 可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国内吸收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对上式两边进行微分可得:d(CA)=dY—dA
由上式可知,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效果取决于其对国民收入 和吸收的影响效果的比较。 其中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 (1) 是贬值后收入变动对吸收的影响,即为收入变动的“引致支 出”效应,该效应可表示成adY,a为边际吸收倾向,它等于边际消 费倾向与边际投资倾向之和; (2) 是除收入变动影响之外的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该效 应可表示为dAd。两种效应之和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7c16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a.png)
第三节 乘数论
一、乘数论的提出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 的变革。在国际收支领域,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直接否定了 萨伊定律,进而否定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引发了国际 收支理论的一次飞跃。40年代,以哈罗德(R.F.Harrod )、劳埃德·梅茨勒(Laoyd Metzler)、弗里茨·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以此形成 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又称为 收入分析法。
二、弹性论的主要内容
• 弹性分析法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由失衡状态调整 到均衡状态的作用。其核心是研究货币贬 值、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后,进出口 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要使贸易差额 得到改善,需要满足何种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 εx+εm>1 公式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是否能 够改善一国国际收B 支X M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
三、对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评价 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最早对国际收
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为国际收支 研究确定了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成为后来国际收支调 节理论的渊源。“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当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也存在明显的 局限性。
四、对弹性论的评价
• 弹性分析法是在国际金本位崩溃及20世纪 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弹性分析法基于当时的经济现实,从分析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入手,揭示 了贬值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纠正了贬 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片面看法,成为 现代国际收支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武大金融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武大金融](https://img.taocdn.com/s3/m/fcd23e19fc4ffe473368abc5.png)
一、重商主义内容1、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对立冲突的,国家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就必须积累财富。
2、财富是由货币构成的,即由黄金和白银构成。
经济实力的大小是由黄金和白银决定。
3、积累黄金是在流通领域中实现的,是通过贸易完成的。
早晚期观点不同。
早期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称为“贸易差额论”。
4、大力发展制造业二、绝对优势理论内容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的贸易。
一个国家可专门生产并出口他的绝对劣势相对小的一些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
四、里昂惕夫之谜1954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和1951年的统计资料,运用自己研究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了验证。
由于美国为资本密集型国家,根据H-O理论,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而事实却相反,在此H-O理论失效,即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五、提供曲线六、H-O理论一、假设条件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即2*2*2模型;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报酬不变;假设4:两个国家中,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假设5:两个国家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假设6: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7: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即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假设8: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假设9: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假设10: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假设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ca660a0975f46526d3e140.png)
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1〕在供给弹性趋于无限大时,以本市衡量进口价格上涨,出口价格 不变,以外币衡量进口价不变出口价下降,贸易条件将恶化;
〔2〕在供给弹性无限小时〔等于零时〕,进口价格不变,出口价格上 升,贸易条件可以改善;
〔3〕当需求弹性趋于无限大时,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不变,贸易 条件可以改善;
❖ 第二,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 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 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 等周期的影响。至于进口方 面,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 在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 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 单位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车
Marshall-Lerner-Robinson 条件
❖ 式中,Px , Pm分别表示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和进口 商品价格;Qx ,Qm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 数量;Sx,Sm 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供给的 价格弹性;Ex ,Em同Marshall-Larner条件。 Marshall-Lerner 条件和Marshall-LernerRobinson 条件是国际收支弹性理论的核心。实际上, 后者包含了前者,只要令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即 Sx和Sm〕趋向于无穷大, 国际收支初始状态处于均 衡Marshall-Lerner-Robinson 条件就与MarshallLerner 条件相同。
❖ 1937 年,英国经济学家Joan Robinson 正式系统地 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该理论仍然把贸易差 额平衡看作自动调节的过程,但是调节的关键不再是 黄金流动,汇率变动成为贸易平衡的主导力量;针对 汇率战,Robinson 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既定进出口供 求弹性下,一国采取货币贬值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Robinson 以后,Lerner、Metzler 等经济学家又进 一步对国际收支弹性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开展。时至今 日,当一国政府考虑采用贬值来提高出口竞争力时, 这一理论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016a3784be23482fb5da4c94.png)
– ⑴把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货币市场的均衡联系在一起,为 一国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理论依据。
– ⑵指出了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2、缺陷
– ⑴运行高效的世界市场假设与现实不符; – ⑵该自动调整机制,是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对外平衡的; – ⑶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2021/4/8
7
4、分析
R
PX PM
QX QM
…… QX QM
PXQX PMQM
△CA
PXQX PMQM
△CA
5、时滞产生的原因
⑴认识时滞:进口商对价格变动,存在认识上的延滞。 ⑵决策时滞:供需双方从价格变化到作出决策需要的时间。 ⑶生产时滞:出口商需要时间去增加供应。 ⑷取代时滞:进出口商需要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 ⑸交货时滞:商品运达国际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
2021/4/8
11
Analysis
1、理论基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 ⑴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均衡等式为:Y=C+I+G+(X-M) 其中,I,G ,X均为外生变量,C,M为内生变量是国民收入Y的增
函数 因为,贸易收支等于国际收支,所以B =CA= X-M, 设, C+I+G = A,表示国内居民的总支出,又称为“总吸收“, 则,均衡等式可表述为:Y-A=B 结论:一国国际收支取决于国民收入和国内总吸收,因此国际收
6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描述——J形曲线
–1、形状
△CA
–2、含义
•是指货币贬值后,最初只
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方法是指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运 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 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因此被称为弹性 理论。 一、弹性论的假定条件 1、国内外总体价格水平、收入水平保持不变; 2、汇率的调整不是市场供求的自然结果,或汇率不是完全自 由浮动的汇率,而是由货币管理当局决定的(固定汇率制,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3、汇率变动或汇率调整将影响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4、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5、不存在资本的国际间流动。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含义: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 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将( 1)式两边对汇率e求导,判断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 差额的影响效果:
dCA PdX eP *dM P*M(2) de de de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x
dX/X dP x/Px
ddC eP* 1 M A xeP * P M X m1 (8)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是平衡的,即PX=eP*M,则上 式可简化为:
ddC eP A * 1Mxm1
(9)
如果上述表达式的右边大于零,则dCA/de>0,即货币贬值可 改善贸易收支,这一条件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五、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一)不合理假定
本币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其国内的 价格,这一假定不合理。 (二)贬值引起国内价格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贬值导致进口投入品和进口最终产品价格上升,增加厂商的投 入品成本和工资成本 *贬值的资源配置效应使不可贸易品价格上升 (三)现实中的国内价格变化及对弹性论的影响
二、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假设:外汇供求只由贸易收支决定,而不考虑其他国家贷 款偿还外债本息等资本流动。
以本币表示的经常项目差额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CA= P·X - e ·P*·M (1)
汇率变化通过改变本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而 影响进出口贸易数量,结果使贸易差额CA得以调整。下面 以本币贬值为例具体分析。
dX/X de/e
mddP M m//M Pm ddM e//eM
(3) (4)
dXx
deX e
(5)
dMm
deM e
(6)
x表 示 出 口 需 求 价 格 弹 性 ;
m 表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将(5)、(6)两式代入(2)式,可以得到:
ddC e A xP eXmP*MP*M (7 )
因 x 、 m 都取负值,若取绝对值形式,则马歇尔—勒纳条件
可表示为:
x m 1
(10)
四、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及“J曲线” 贸易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应---“J曲线”
时滞效应 即为需求方所了解; (2) 决策时滞: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 要性; (3) 生产时滞: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 加; (4) 取代时滞: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 (5) 交货时滞:把商品、劳务运至国际市场需要一段时间
名义汇率贬值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实 际汇率上升,抵消名义汇率贬值的效果,国际收支难以得到预 期改善。
六、现实世界的弹性估计 教材P316,表2
七、货币贬值与贸易条件 dx*dm>Sx*Sm, 贸易条件(px/pm)改善; dx*dm=Sx*Sm, 贸易条件(px/pm)不变; dx*dm<Sx*Sm, 贸易条件(px/pm)恶化 八、人民币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陈彪如(1992)的估计,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为1.0248 (二)人民币贬值的效应 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