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随着20世纪初白话文在文化教育界的普及而迅速兴起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不仅很快成为通行语文形式,也自然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继早期最有影响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之后,20年代初以《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为代表的一批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论著相继问世。
80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研究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向。
汉语语法范畴的研究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确立的历史。
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
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不太发达的语言仍然可以分清词类,由此得出一种“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品类和性质”的认识(黎锦熙)。
20年代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法论著都是完全从意义的角度确定词类的。
但划分词类的目的毕竟是为了说明语法,由于汉语中的许多实词可以在不改变形式和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从而造成了词类虽已确立,而不能服务于句子分析的尴尬局面。
20年代的语法学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留下了“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这样一句引起众多争议的断语。
30年代末期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可以说就是出于不满足于根据意义标准区分语法范畴的做法而兴起的。
这次讨论初步得出了区分词类应以句法功能为标准的认识,并触及了词类和句法的关系问题。
40年代中期出版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两部著作,虽然都还基本上是从意义角度说明词类,却明确地坚持了“词有定类”的原则,并引进了“词品说”试图解决词类在句法中的不同功能问题。
从语法化角度看语言共性
性条件或趋势。它们彼此在方法上的互补从整体
上推动了共性的研究。 但是 , 这些研究主要是就共时意义而言 , 语言
中体现在程度这一问题 上。具体 地说 , 持第 一种 观点的学者虽承认共性的存 在 , 由于其注重对 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而这些模式 各种语言结构逐个描述 的研究 特点 , 语言共性并 共性也通常体现为一定的共时模式 , 未以一定形式体现 出来 ;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 者 比 很可能在历时过程 中产生出一些共时层面难 以解
对语言学理论 研究 的 目的, 不同语 言学 家或
只是这 糊
原吼在具体语言中参数值的不同。
不同语言学流派从不同研究角度有不 同说法 , 但 其主 旨最终都 可归为对人类语 言普遍 规律 的研
究, 即语言共性的研究。这在伴 随现代 语言学发 展的几 大 主流 学 派 的研 究 中 皆有 反 映。程 工
s nega al mmaia ae o e .E sni l h i lr isaec ue y teme h ns md d igted ah o i h g s T e r t l c tg r s se t lytesmia t r a sd b h c a imst e yn h c rnc c a e . h c i a i e i n a to u li a eterl fda ho y o ese u te ,b rp sn h tted ah o i h gn c a imsaete u rt scamst tk h oe o ic rn n tp fr r y p oigta h e rne c a ig me h s r h h h o h o i n n mo a i a d sa l nv ras n d s o l e t e no山et ere nl g it nv ras e r b sc n tbe u ie l.a h udb a nit s k h o so n usi u ies . i i c l Ke l S ga y WO d :rmmalaiain; n usi nv ras te dah nec a gn c a ims t l t e z o l g it u ie l; ic r i h igme h s i c s h o n n
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
2009年4月语言研究 Apr., 2009 第29卷第2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 29 No. 2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丁彧藻1,2,蒋平1(1.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31;2. 福建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14)摘要:通过对汉语关系从句演变的调查,我们发现汉语史上出现的各种前置型关系从句基本上符合“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所采用的非格关系化策略和格关系化策略的分布与跨语言调查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即:格关系化策略总是与格等级右端的语法范畴相联系。
以汉语演变事实为依据,初步尝试为汉语名词前各修饰成分构筑一语法关系等级,可以表示为:指示代词 > 数词 > 人称代词 > 名词 > 形容词/关系从句。
另外,根据汉语语序类型和前置型关系从句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汉语宾语关系化时优先使用关系从句标记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名词可及性等级;关系化策略;粘连等级;关系从句;汉语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9)02-0013-09一前言关系从句的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置(postnominal)关系从句上[1]199-211,[2]141-70,[3]159-68,[4]213-44,[5]196-203,[6]。
基于后置关系从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前置(prenominal)关系从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置型关系从句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汉语发展史上出现的关系从句主要是前置型的,这为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将要讨论的就是汉语前置型关系从句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因。
汉语历史上出现过的前置关系从句主要包括“之”字关系从句、无标记关系从句、“底”字关系从句和“的”字关系从句,它们从时间上看构成了一个演变的斜坡(cline)。
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语前置关系从句的浮现(emergence)和演变受到了汉语总的语言环境的制约,基本体现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规律[7]。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语言中的语法成分和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语法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语法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
文章首先将对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接着评述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展望未来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近年来,语法化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语法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历时变化,即词汇项或结构如何从一种功能转变为另一种功能。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历时视角已不足以全面解释语法化的复杂现象。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功能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强调语法化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动态过程。
这一框架不仅关注形式的变化,还注重意义、功能和语境等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例如,某些词汇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发生不同的语法化路径,这反映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理论也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构式语法则强调语法化的结构特征,认为语法化不仅仅是词汇项或结构的功能转变,还涉及到整个构式的重新分析。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还开始关注跨语言的影响。
随着比较语言学和类型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化现象可能存在共性,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和共性。
这种跨语言的视角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近年来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趋势。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多个理论框架,以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法化的本质和机制。
论语言共性研究
论语言共性研究魏志成提要:正如不同文化的共性是由多方面表现的一样,不同语言的共性也存在多种表现。
人类对语言共性的研究,在不同时期虽然侧重不同,但是追求语言共性的思想始终是语言研究的主流。
中国百余年来的语言学历史表明:中国语言学者在与国际语言学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囿于我们对语言共性思想的认知限度。
因此本文呼吁中国语言学界要加强对语言共性的认知和语言共性的研究,以期促进中国语言学者对普遍语言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语言共性; 普遍语法1、多视角中的语言共性思想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即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尽管有种种表面的个性差异,但是文化间的共性却是普遍原则,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据此,我们也可以认定这种以共性为普遍原则的人类文化为“普遍文化”。
语言,虽然在更多的情况下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和人类认知事物的工具,但因为其本身也就是文化的一个项目,因此也是具有文化性的。
语言的文化性同时也就使得语言具有了如同文化一样的普遍共性原则,这个原则可以具体地解释为语言基本结构的相似性、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等(萧立明,2001:8)。
语言间的不同,正如文化间的不同一样,是相对其具有本质意义的共性而言的。
由此可以推断的是:因为人类文化普遍共性的制约,具有文化性的语言仍然以共性为原则;正像人类不应该存在无共性的个别文化一样,人类也不应该存在无共性的个别语言。
否则的话,不同的语言便无法互译、无法交流,最后导致不同的文化无法交流。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们目前还没有听说人类的哪种语言还无法互译。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以共性为普遍原则的不同语言称为“普遍语言”。
即使是从心/生理特征来看,语言在本质上也应该是以共性为前提的。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也是一种受人体基因控制的生理现象,人类语言的基因大致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大致相同的,而这就是语言共性的生理来源。
汉藏语语序类型学的若干课题
(原载《民族语文》2002年5期)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刘丹青一、语序类型学的重要参项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将众多的语言划成数量有限的类型,更重要的是要在研究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人类语言的内在共性,服务于揭示人类物种共性的更大目标。
本文就想以语序类型学为背景,对照一下汉藏语言中的一些语序现象,讨论哪些课题具有类型学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规律,为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作出汉藏语言学应有的贡献,也以此促进汉藏语言句法研究特别是语序研究的不断深化。
本文所说的汉藏语言取国内通行的广义理解,即包括汉语、藏缅语、壮侗语和苗瑶语。
这只是为了方便,并不表明作者赞同或不赞同将后两个语族归入汉藏语系。
为什么共性研究和类型研究关系最密切?语言类型之所以能独立于谱系、地域而存在,就因为一种语言具有特点A经常也具有特点B乃至特点C。
这样就会有很多同源或不同源、相邻或不相邻的语言共同具有ABC,构成一种类型,与拥有特点DEF的语言构成类型的差别。
为什么有A的也会有B、C?这背后便是语言共性在起作用。
所以通过语言类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现语言共性,进而引导学者去解释共性。
语序类型学的参项就是语序在不同语言间可以表现出结构差别的某种关系或范畴,如动宾结构关系可以有VO和OV两种语序表现,动宾关系就是一种参项。
并非所有的参项具有同等的类型学价值。
假如通过一种参项的语序可以多多少少预测其他结构的语序,比如动宾结构取VO语序的语言通常领属定语在后,通常使用前置词,等等,乃至可据以划分类型,那么这种参项就是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中价值较高的参项。
我们把当代语序类型学比较重要的参项分为下面几个大类:(一)具有语序蕴涵性(单向)或和谐性(双向)的参项。
假如含一种结构的AB语序意味着另一种结构会是CD语序,这便是蕴涵性;假如有CD语序的语言也意味着有AB语序,则AB语序和CD语序就形成和谐关系。
这类参项有:VO-OV,前置词-后置词,介词短语和核心动词的相对语序(在后置词语言中就指后置词或称格助词短语和核心动词的语序),领属语和核心名词的语序,比较句中形容词、比较基准和比较标记的相对语序,方式状语和动词的语序(如“慢慢走”,walk slowly),助动词和主要动词的语序,等等。
语言类型学介绍
格林伯格
代表作:《语言的普遍现象》 《语言类型学的历史概况和分析综述》 《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制作PPT参考文献: 格林伯格《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语法普遍现象》 徐 金立鑫 蔚《语言类型学之语序共性问题》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
格林伯格普遍现象2
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所有格几乎总是后置于中心名词, 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所有格几乎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 汉语中:有前置词,没有后置词,领属定语前置于中心名 词。 屋里
71%:28%
29%:71% 33%:66% 51%:14%
8%:92%
83%:17% 45%:55% 17%:45%
AN:NA
NA+NG:AN+GN
用前后置介词取代S、O、V作为核心 参项
前置词
Prep:Post 10%:90%
后置词
89%:11%
( 共 6 3 种 语 言 )( 共 7 9 种 语 言 )
特莱尔
特莱尔
特莱尔
斯维尔斯尔P263
形式等级序列、显著度等级序列、熟悉度等级序列 黑兹琼恩
my favourite old brown leather walking shoes
陆丙甫 新旧>形体>颜色>质料>功能>核心
白色尼龙泳衣
主语和话题的类型研究
主语和话题的区别
魏列曼 莱曼 霍金斯 特莱尔
斯维尔斯尔
黑兹琼恩 陆丙甫
S:主语 O:宾语 V:谓语 Pr:前置词 Po:后置词 N:中心名词 A:形容词 G:所有者 NP:名词短语 PP:介词短语 VP:动词词组 P:介词
汉语语法研究流派
汉语配价语法“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 是从属成分。
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valent)],或配项(dependencyconstituents)。
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monovalentverb),如:(人)走;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bivalentverb),如:(他)买(菜);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trivalentverb),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LucienTesniere)首创了配价语法,德国语言学家又大大地发展了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称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Ergan-zugen),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FreieAngaben)。
补充成分又分为(obligatorisch)和可有的(fakultativ)两种。
汉语配价语法主要是从这一系统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不过,类似配价的观念在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也有过。
例如:"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朱德熙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的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比如,文练(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讨论了确定动词向的前提和标准。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于语言共性理论研究
关于语言共性理论研究本文从语言互构、接触、语法化等方面探讨了语言共性的动因,介绍了语言学界不同的语言共性观,并通过口语共性、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学习理论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语言个体差异是研究语言共性的前提。
标签:语言共性语言差异语言研究大量的语言研究发现,语言具有共性的一面,个性差异的背后有很多相近或相同之处。
目前,语言共性研究有两种倾向,分别以乔姆斯基和格林伯格为代表。
乔姆斯基的研究是演绎性的,认为语言共性可以从一种语言的详尽研究中发现;格林伯格的研究则相反,是归纳性的,认为语言共性应建立在多种语言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程工认为:“语言共性是指表述系统内部语言成分对应关系的统一、类质的手段或是一个性质上同型的过程,这一过程给出了在不同语言中以最大概率表现出的相同结果。
”一、语言共性的动因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任务的第二条中提到:找出在一切语言里永恒地、普遍地在起作用的力量,分析出普遍性的规律,即能够概括一切具体历史现象的规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语言共性的动因:(一)主客互构在互构语言学看来,人类语言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存在的缩影式抽象化或符号化。
现实世界中一切作用于主体的大脑和感官的视、音、味、触、义等都会在主体的感知神经系统中留下痕迹,都会在主体的意识和无意识中以符号方式储存起来。
构成人类符号语言的制约因素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普遍地生活于同一个世界,因而只能以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认识条件为基础来构建人类自身的语言;它们都普遍地具有相通的感知器官;感官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也大体具有普遍的一致性。
所以,语言是遗传基因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的语言中,现象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会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出现,并且会在所有的语言中普遍地出现。
(二)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的人群由于交往所引起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交际功能上的变化,它会对语言的结构本身和使用功能带来影响和变化。
这些影响和变化主要包括语言成分的借用、结构规则的模仿、语言兼用和转用、语言的混合等。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
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近年来,随着英汉并列结构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用它来探索语言的本质。
其中,有关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和个性的讨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英汉并列结构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这种特征使它在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
首先,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表现在其结构和发音方面。
在结构上,英汉并列结构是根据其成分来决定结构的:它可以完全由英文成分组成,也可以完全由汉语成分组成,也可以是英汉结合的混合结构,比如英语介词和汉语名词的结合或英语动词和汉语名词的结合等。
在发音方面,英汉并列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它们的发音受英汉语言的发音规律影响,包括发音的音节数目、音调特征、音标要求等等。
其次,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个性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语义和语用上,英汉并列结构也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比如英汉并列结构可以表达连接从句的关系,可以表示更复杂的意思,甚至可以表达英汉语言中独有的句式特点,从而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更加重要。
另外,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也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比如,在法语中,英汉并列结构通常是根据法语的句子结构,发音和语义特征来组成的,因此,英汉并列结构在法语中也具有自己的共性与个性。
最后,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在实际应用中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整体结构,以及深入理解英汉句式之间的关系。
因此,英汉并列的语法共性与个性对于英汉句式的理解至关重要,也对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英汉并列结构具有明显的语法共性与个性,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这种跨文化特征使它在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也使它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的重要。
因此,更深入地研究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第3章 语言的共性和类型
三、 关于词序和句法的类型
格林伯格在考察词序时,首先确立了四组参项: 格林伯格在考察词序时,首先确立了四组参项: 使用前置词还是后置词; ①使用前置词还是后置词; 陈述句的主语(S) 动词(V) 宾语(O)的相对位置; (S)、 (V)、 (O)的相对位置 ②陈述句的主语(S)、动词(V)、宾语(O)的相对位置; 表示性质的形容词(A)与名词(N)的相对位置; (A)与名词(N)的相对位置 ③表示性质的形容词(A)与名词(N)的相对位置; 所有格(G)的位置。 (G)的位置 ④所有格(G)的位置。 然后,他针对陈述句中SVO SOV、VSO这三种在 SVO、 然后,他针对陈述句中SVO、SOV、VSO这三种在 各语言中占优势的词序, 各语言中占优势的词序,分别以上述四组标准加以 鉴别,共得出45条关于语言普遍规则的结论。 45条关于语言普遍规则的结论 鉴别,共得出45条关于语言普遍规则的结论。
第三章 语言的共性和类型
第一节 语言的共性和研究方法
一、形式共性和实质共性
形式共性 指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则。 指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则。如一定的 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来体现, 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来体现, 这就是语言的形式共性之一。 这就是语言的形式共性之一。 实质共性 指语言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广义范畴。 指语言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广义范畴。 这些范畴是一切语言必须具有的。 这些范畴是一切语言必须具有的。如任何语 言都有“ 言都有“词”,“词”可以划分为一定的 “类”。
二、 语言地理类型的研究
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提出了语言地理类型学, 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提出了语言地理类型学, 试图证明东亚大陆在语言结构类型上是一个连续体。 试图证明东亚大陆在语言结构类型上是一个连续体。 他把地理类型和历时考察相结合, 他把地理类型和历时考察相结合,并联系语言共性加 以研究。他提出: 以研究。他提出: 人类的语言大致是以“畜牧民型” 农耕民型” 人类的语言大致是以“畜牧民型”和“农耕民型”两 个不同方向发展起来的。 个不同方向发展起来的。 语言结构可分为“顺行结构” 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后, 语言结构可分为“顺行结构”(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后, 其右分支里的层次能无限扩展) 逆行结构” 其右分支里的层次能无限扩展)和“逆行结构”(修 饰语在中心语之前,其左分支里语言层次有限)。 )。而 饰语在中心语之前,其左分支里语言层次有限)。而 亚洲大陆北方的语言都是“逆行结构” 亚洲大陆北方的语言都是“逆行结构”、南方的语言 都是“顺行结构” 在地理上形成连续体。 都是“顺行结构”,在地理上形成连续体。
语法化理论
• 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说:“语法化理论 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 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 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 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特别重视从词语的 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 语史上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从人类 语言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更宽 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 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 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 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法化概念
西方“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 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如现代英语中助动词do在古英语中原 是实义动词,有“行动”之义。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耶) 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中使用。他认为研究语法化 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 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 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Mileelt以后的欧美学者给出了许 多语法化定义,其中以Hoppre 和Truagtot的定义最为经典。单向性是语 法化理论最激进的假设去范畴化、斜坡和主观 化是单向性的重要表现。
•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 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 •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 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 • 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是当今“语法化”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大家在这一点上还未达成共识。 • 沈家煊(1994)提出了四条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用原因、心 理原因、语言接触因素、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 • 1、语用原因,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 原因。例如语言交流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理解两个条件,因 此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 2、心理原因,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比如说人的认知规律 就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是认知的主要方式,用虚化成分来表现 语法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 3、语言接触因素,语法成分的借用和仿造现象。 • 4、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从结构类型上看,像汉语这样的分析型语 言,实词虚化到一定程度后似乎不再继续下去,没有像屈折型语言那 样虚化为屈折形态。 • 跟原因和条件相关的问题是语法化的实践跨度。实词虚化的速度有快 有慢,有的要经历漫长的世纪,有的好像在短期内就可观察出来。
英汉关系从句对比分析
摘要:关系从句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语法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关系从句位置、关系化成分、关系化策略三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英汉关系从句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对二语关系从句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关系从句位置关系化成分关系化策略一、引言关系从句是指修饰名词的从属性分句,涉及一个中心名词和对此中心名词进行修饰的分句,从属关系主要通过关系从句来实现。
中心名词的所指对象有某个潜在的范围,关系分句用一个命题来限制这个范围。
语言类型学研究发现,关系从句是关系化的结果,但在传统汉语语法中,句法分析并没有涉及到关系从句的概念,而大量的跨语言事实证明关系化是语言共性之一,故汉语也不类外。
国内对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有的验证、解释国外各种习得难度顺序假说(肖云南、吕杰,2005;李金满、王同顺,2007;汤春晓、许家金,2011等)。
然而,针对英汉关系从句的系统比较研究甚少,故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关系从句位置、关系化成分、关系化策略三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英汉关系从句的异同点,以期对二语关系从句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二、关系从句位置对比(一)英语关系从句位置英语关系从句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词、词组、短句)的结合,都用关联词表达其相互关系(如并列、主从、转折、因果、让步等)。
因而,往往组成结构严谨的复合句,其表现形式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界定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呈外显性。
在关系从句中,英语的关系分句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后,属于右分支结构,即英语关系从句位于中心词之后,有利于说话人或写作者从容地表达思想,甚至关系从句再套关系从句,正如语言学家们所示:英语的关系从句为右开放型,放在被修饰语之后,一个句子可以向右扩展成无数个从句。
例如:(2)this is the dog that chas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杰克盖的房子里有麦芽,麦芽给耗子吃了,耗子给猫咬死了,猫又给狗追捕了,这就是追捕猫的那条狗。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pdf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一、引言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研究语序、虚词、词类、语气与功能、句型与句式以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汉语的内在结构和表达特点,进一步揭示语言的本质。
二、语序研究语序是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汉语的语序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以及其他成分如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排列顺序。
通过研究语序,我们可以了解汉语表达信息的方式,探究语言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三、虚词研究虚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词类,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辅助和表达语气等作用。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探究虚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四、词类研究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的词类具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功能。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词类的划分和辨析,探究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和语义内涵,以及词类在句子中的组合方式和表达效果。
五、语气与功能语气是汉语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语气可以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语气的研究,探究不同语气的表达方式和功能,以及语气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此外,还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探究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
六、句型与句式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句型和句式,不同的句型和句式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和语法特点。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句型与句式的分类和研究,探究不同句型和句式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以及句型与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此外,还关注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语义关系,探究句子信息的组织方式和意义表达。
七、特殊句式研究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被动句、把字句、强调句等。
这些特殊句式在表达方式和语法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特殊句式的研究,探究特殊句式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以及特殊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此外,还关注特殊句式的语用功能和语义内涵,探究特殊句式在实际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词汇和短语如何逐渐获得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形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本文旨在综观“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揭示语法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习得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概述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接着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实证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语法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语法化”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语法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分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的转变。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语言的演变、词汇的扩展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进入20世纪后期,语法化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历时角度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语法化现象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语法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强调了语法化现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兴起,语法化研究也开始与这些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些新兴理论不仅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法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从单一视角到多元化视角的转变。
未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法化研究必将继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系化和汉语关系从句
Vn . l No 3 13 .
2 1 年 6月 01
Jn 01 u .2 1
关 系化和汉语关 系从 句
王 远 国
( 城 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苏 盐 城 2 40 ) 盐 江 202
【 摘 要 】 关系化是语 言类型学研 究者借助 生成语 法的转换生成 思想对关系从句所做 的生成分析和 解 l
第3 卷 l
第 3期
盐 城 师范 学 院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版 ) 人
Ju n f a c e gT a h r U i ri ( u a i e o ra o n h n ec e nvs t H m n i l Y s e y t s& S c l ce cs oi i e ) aS n
释 , 核 心是 关 系 化策 略和 名 词 短 语 可及 性递 进 阶。 汉语 句 法 中 虽没 有 关 系从 句概 念 , 关 系 化是 语 言 共 性 之 其 但
一
,
故 汉 语也 不 类 外 。文 章在 阐述 关 系化 的 基础 上 , 阐述 了汉语 中可关 系化 的名 词 性 成分 和 汉 语所 采 用 的 关 系
视, 文献 中汉语 关 系 从 句这 一 概 念频 频 出现¨ 。 譬 如 , 巴拉语 1 班 a中的 S 1 O在 b中被关 系化 后 , 位 置没有变化 , 只是多 了一个 关系化标记 m n9∞。 j[1 ] 然而 , 对汉语关系从 句定 义 、 汉语关 系化 策 略 、 语 汉
R l i zd N mi ) ti a 英语 句法 中有定语从句 ( t i t eCa s)该 的名 词性成 分 ( ea v e o n 1 变成 核 心名 词 Atb i l e , ruv u H a on , 或左 向移 出小 句 之 句法结构 以从 句 的形式 对所 修 饰 名词 的所 指 起 限 ( edN u ) 它 因语 言 不 同 , 或右 或 小 定作用 。但 这种 句 法结 构不 仅 能 限定 名 词 的所 指 外 , 向移出小句 之外 , 还在小 句之 中 ; 句剩 而且还 能给所 修 饰 名词 提供 补 充 、 明 , 与主 句 余部 分变 成关 系从 句 ( 文 关 系 从 句 置 于方 括 号 说 或 下 构 成某 种逻辑关 系 , : 如 并列 、 因果 、 承续等 , 或对 主 内) 。
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
趋 向前缀来 源于方位词 , 而方位 词又 直接 反映 了使用 该
语言 的群 众所 处的客观地理 环境 , 种客 观 因素直接 造成 了 这
使用趋 向前缀 的诸语 言在趋 向类 型上远较后缀 型的诸语言 要 复杂。 趋 向后缀型语 言 的趋 向后 缀其 来 源却 是 语义 相关 的动
离 心k a这边 h j a上方
m a下方
表完成 。可见 , 家语 中 , 向范畴已经与动词 的式 完整 的 在土 趋 结合在一起来了 。仅 以离心的陈述式与命令式 为例。离心方 的陈述还可 以表达完成 的意义 。 () 4 放在形容词 的后 面表 示 性状 的趋 势。如傣 语。m 2 a
21 1 2月 第 0 0年 1 4 1 卷 第 期
长沙铁道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DC 21 e. 00
V 11 N . o. l o4
浅 析汉 语 趋 向范 畴语 义 演 变 的共 性 特征
刘 小 川
( 南昌大学 中文 系, 江苏 南 昌 303 ) 308 摘 要: 汉语的趋 向范畴与印 欧语 言、 语存在 差异 。 汉藏语 系内 , 的趋 向范畴演 变在 其方 向上存在 着一致现象 。 日 在 部 汉语
摘去 )
趋 向范畴研究是汉语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它也是汉语 的“ 特点 ” 之一 , 因为在英语、 语 中都 没有与之 完全 对应 的动 日 趋式 。汉藏语 系中, 以羌语 的趋 向范畴最 为复 杂 , 表现在 : 羌语 的趋 向前缀方向类型丰富, 大多在 五种 以上 ; 表达 的意义多样 , 趋 向前缀除了表达 动作 的方 向外 , 较多 的还 可 以表 达完成 体、 过去时 、 祈使等意义 。除了羌语外 , 汉藏语 系中 , 向范 畴还存 趋 在于藏语嘎米话 、 独龙语 、 彝语 、 语等语 言 中。与它们 相 比, 侵 汉语用词汇的方式来表达趋 向范畴 。虽然表达方式不一样 , 但 是, 在功能上 、 语法化 的过程上 , 汉语的趋向动词 ( 以来/ 去为 代 表) 与其他语言的趋 向范畴又存在着较多的一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4月语言研究 Apr., 2009 第29卷第2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 29 No. 2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丁彧藻1,2,蒋平1(1.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31;2. 福建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14)摘要:通过对汉语关系从句演变的调查,我们发现汉语史上出现的各种前置型关系从句基本上符合“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所采用的非格关系化策略和格关系化策略的分布与跨语言调查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即:格关系化策略总是与格等级右端的语法范畴相联系。
以汉语演变事实为依据,初步尝试为汉语名词前各修饰成分构筑一语法关系等级,可以表示为:指示代词 > 数词 > 人称代词 > 名词 > 形容词/关系从句。
另外,根据汉语语序类型和前置型关系从句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汉语宾语关系化时优先使用关系从句标记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名词可及性等级;关系化策略;粘连等级;关系从句;汉语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9)02-0013-09一前言关系从句的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置(postnominal)关系从句上[1]199-211,[2]141-70,[3]159-68,[4]213-44,[5]196-203,[6]。
基于后置关系从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前置(prenominal)关系从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置型关系从句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汉语发展史上出现的关系从句主要是前置型的,这为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将要讨论的就是汉语前置型关系从句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因。
汉语历史上出现过的前置关系从句主要包括“之”字关系从句、无标记关系从句、“底”字关系从句和“的”字关系从句,它们从时间上看构成了一个演变的斜坡(cline)。
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语前置关系从句的浮现(emergence)和演变受到了汉语总的语言环境的制约,基本体现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规律[7]。
本文还从汉语演变的事实初步尝试为汉语名前各修饰成分建立一个语法关系等级(GR hierarchy)。
二关系从句的定义本文在界定关系从句时采用的是Comrie对关系从句的定义:“从句结构必须由一个限定从句(restricting clause)和一个中心语(head)构成。
中心语有一定的潜在所指范围,从句则限制其所指范围。
从句自身所代表的判断针对整个结构所指必须为真。
”[8]143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小句。
典型的小句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以名词、代词或代词性词缀形式出现的论元组成的小句[5]175。
小句有限定和非限定两种。
汉语谓语动词缺少明确的限定形式,因此很难明确区分限定和非限定小句[9];再由于汉语中主宾语省略都较自由,所以本文把不含任何论元的名前动词性修饰语都看作关系从句。
它们更接近非典型分词性从句。
作者简介:丁彧藻,男,1976年生,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语法化及语言类型学;蒋平,女,1964年生,江苏江都人,教授,博士,研究兴趣为英汉对比及认知语言学。
三汉语前置关系从句的演变及其动因汉语史上出现的各前置关系从句不仅受到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规律的制约,也受到汉语基本语序的深刻影响而表现出独特的句法特征;同时它们与名前的其它修饰成分构成了一个语法关系等级。
(一)“之”字关系从句1定语标记“之”浮现的背景汉语史上最早的有标记前置关系从句是用“之”来引导的,在《易经》中就已出现,如“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其中,从句引导词“之”兼作中心名词和其它修饰成分之间的联接项,称为定语标记。
但定语标记“之”却并非来源于关系从句标记“之”,一般认为它源自代词“之”,语法化的环境为NP1之NP2[10]389,[11]188,[12],[13]239-288,如“‘麟之趾’的原始意义是‘麟它趾’,‘公侯之事’的原始意义是‘公侯他们事情’”[10]389。
王力提到在先秦史料中“之”大多数用来连接名词和中心语,连接形容词、谓语形式(即关系从句)和中心语的比较少见[10]389。
我们对“之”在定中结构中的分布所作的语料分析也证实了这点(《左传》统计引自何乐士[14]55-56,其中代词和数词统计是我们的补充①;《孟子》统计引自赵世举[15]172-180②)。
统计列表如下:“之”在定中结构中的分布 表一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形容词《左传》2211 3 3 103 30《孟子》379 1 2 6 10一个词项或结构语法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
从表中可看出只有NP1之NP2结构才符合此项条件,所以,定语标记“之”只有可能源于这一结构中“之”的指代用法。
上古汉语“之”主要用于名词与名词之间跟上古汉语频繁使用代词复指有很大的联系;当“之”频繁地用来复指其前的名词时,它就逐渐地丧失了指代的作用,虚化为结构助词[13]239-288。
从标记理论[16]72-76的角度看也不难理解这一现象。
定语标记“之”实质上为一结构标记,联结各修饰成分和中心名词,但各修饰成分与中心名词从语义或语用上看紧密程度不尽相同。
总的说来,代词和数词定指性高,语义或语用上与中心名词关系紧密;关系从句(有的文献中也称作形容词从句,本文通用)和形容词用来确定事物的所指或属性,与中心名词的关系次之;名词修饰语和中心名词语义关系就更为松散,有时仅仅表示时间、地点、范围。
代词和数词与中心名词的联结最为紧密,标记也就最简化,接着是关系从句和形容词,最后是名词。
由于这里的代词均指人称代词,而指示代词均不可以跟定语标记,我们据此可以初步为汉语名前各修饰成分建立一个语法范畴的粘连等级(bondedness hierarchy③):指示代词 > 数词/人称代词 > 形容词/形容词从句 > 名词我们建立的语法范畴粘连等级也与Greenberg语言共性二十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之”字关系从句的可及性及关系化策略“之”字关系从句的主语、直接宾语和介词宾语都可以关系化,但主语与直接宾语、介词宾语关系化所使用的策略在“所”字结构演化取得修饰名词短语的功能后却不相同:提取直接宾语和介词宾语必须使用“所”,而提取主语却无须使用。
例如:(1)主语1)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
(《史记·蒙恬列传》)2) 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①人称代词三例为“余之功”“我之婚姻”“尔之年者”,数词的三例为“三之一”“五之一”“九之一”。
这里数词修饰的都不是名词,但考虑到它们都作修饰语,所以列入数词类。
②他的统计中动词不包括动词词组,但动词词组根据他的统计只为少数,这不影响我们的概括。
③这个概念首先是William Foley在调查澳斯楚尼西亚语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提出来的[37]。
他根据的是各修饰成分与中心名词之间有无联结项(ligature)。
本文既考虑联结项的有无,也考虑各成分的使用频率。
④ Greenberg语言共性二十可部分表述如下:当名词前有指示代词、数词、和描写类形容词时,它们的顺序总为指示代词-数词-形容词-名词[38]87。
(2)直接宾语3)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4)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3)介词宾语5)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战国策·燕策》)6) 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
(《世说新语·忧悔》)“所”最早的用法之一是用作名词表示处所,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无逸》)。
在春秋时期,“所”由名词虚化为结构助词,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7]。
虽然“所”所引导的无核关系从句在《诗经》就已出现,如“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诗·小雅·小宛》),但“所……之”结构作名词修饰语在《诗经》中还未见1例,甚至在《论语》中也未见1例,而在距《论语》“百岁有余”的《孟子》中始逐渐浮现。
根据Comrie对关系从句的定义[8],本文所讨论的均为有核关系从句,无核关系从句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所以例3)、例4)中的关系从句结构分别指的是“仲子所居之室”和“所食之粟”。
吕叔湘先生认为“所”字有两个作用,一是指示,二是完形[18]。
他是这样解释“所”的指示作用的:“比如说‘猫捉老鼠’,这是个句子,改变成词组,可以拿‘猫’做主体,也可以拿‘老鼠’做主体。
拿‘猫’做主体词,‘捉老鼠的猫’,用文言文说,是‘捕鼠之猫’,只是把个“的”字换成“之”字就完了。
拿‘老鼠’做端语(中心语,引者注),白话是‘猫捉的老鼠’,文言文可不能照样换个‘之’字,作‘猫捉之鼠’就完结,要加个‘所’字在动词之前,‘猫所捉之老鼠’。
这个所字的作用就是指示这个词组的端语‘鼠’。
”因为“所VP”“可以指受事、与事、工具、处所等等,不能指施事……‘所’提取的是宾语”[19],所以“所”实际上指示的是宾语,确切地说就是标记宾格。
从类型学角度看,一种语言中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关系化。
Keenan & Comrie在做关系从句跨语言调查时发现了著名的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7],可表示为:(左)主语 > 直接宾语 > 间接宾语 > 介词宾语 > 领属语 > 比较式宾语(右)上述序列中,右端的语法范畴可及性低,而左端的可及性高。
它的含义是,如果序列上的某一名词可以通过零形式(或从属连词)关系化,那么等级中位于其左边的名词一般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关系化。
相反,如果名词短语采用了代词保留策略,那么等级中处于其右的名词一般也要采用代词保留策略。
比如,“之”字关系从句中,直接宾语可以关系化,那么就可以预测其主语也可以关系化。
但“之”字关系从句中介词宾语可以关系化,间接宾语却没有发现实例。
这似乎是对可及性等级的违背。
但也不一定。
因为介词“以”是从动词“以”演化而来的,还更像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宾语似应看作直接宾语。
但为了保证讨论的公允,这里还是把它看作介词宾语。
与可及性等级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关系化策略(relativization strategy)。
人类语言常使用两种关系化策略,一种为格策略(+case strategy),一种为非格策略(-case strategy)[7]65。
格策略用来保持关系化的成分原来的语法关系。
当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如现代英语用了关系代词策略(the student to whom I offered the book)和缺位策略(the student who I offered the book to)这两种方法[16]200,古代英语和希伯来语则使用了人称代词保留策略[2]164,[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