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运中国人口流动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20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我国以2015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地级市(地区、盟、州)为子总体,采取分层、二阶段、概率比例、整群抽样方法,最终样本量为21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5%。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精心组织和调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现将根据这次调查推算的人口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7349万人。

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133972万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万人,增长2.52%,年平均增长率为0.50%。

二、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094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693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持平。

三、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

四、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4]为22696万人,占16.52%;15-59岁人口为92471万人,占67.3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182万人,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74万人,占10.47%。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0.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2.8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数据分析与统计

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数据分析与统计

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数据分析与统计春运期间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亿计的旅客参与各类交通出行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客的行为特点和需求,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为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旅客出行方式分布统计在春运期间,旅客出行方式的分布对交通运输部门的规划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对过去几年的春运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铁路出行:铁路交通是春运期间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铁路旅客的占比逐年上升,超过了其他交通方式。

这可能与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高铁票价的相对合理有关。

2. 公路出行:虽然铁路的发展势头很强,但公路出行依然是一大主要出行方式。

尤其是长途客运的大巴车在春运期间非常受欢迎,方便快捷且经济实惠。

3. 航空出行:航空出行在春运期间也有一定的增长,主要由于航空公司推出的特价机票和优惠活动吸引了一部分旅客。

不过,航空出行相对于火车和公路来说,仍然是高消费的一种方式。

二、旅客出行目的地统计了解旅客春运期间的出行目的地,对于交通规划和运输调度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老家探亲: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节日,因此大部分人的出行目的地将会是自己的老家。

这一现象在城市居民中尤为明显,他们通常会提前购买火车或者飞机票回到自己的家乡。

2. 旅游度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运期间出门旅游和度假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会选择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度假胜地,享受放松和休闲的时光。

3. 访友交流:除了回老家和旅游度假,春运期间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出行是为了拜访亲戚朋友或者进行商务交流。

这主要发生在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

三、旅客购票方式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购票成为春运期间主要的购票方式。

通过对购票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情况:1. 在线购票:线上购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旅客的首选方式。

春运期间的旅客群体特点与需求分析

春运期间的旅客群体特点与需求分析

春运期间的旅客群体特点与需求分析春运是每年中国的春节期间,也是全国人口流动最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无数的人们涌向各地,回家团聚或外出旅行。

了解春运期间的旅客群体特点与需求是保障运输安全、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旅客群体特点分析1. 大规模人口流动:春运期间是中国人口流动最密集的时期之一。

数以亿计的旅客涌入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2. 家庭团聚为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庭团聚是大多数人的首要需求。

因此,大多数旅客的出行目的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这也是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

3. 跨区域、长途出行:由于各地的劳动力分布不均,很多人需要跨省、跨区域进行长途出行。

因此,春运期间旅客群体涵盖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各个区域,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交通需求。

4. 年轻人占比较高:由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或求学,因此在春运期间,年轻人的出行需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二、旅客需求分析1. 安全需求:旅客在春运期间最关心的是交通安全问题。

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各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交通设施的维护水平,保障旅客的人身安全。

2. 舒适需求:长途旅行往往较为疲劳,旅客对于旅途中的舒适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例如,在火车上,旅客可以通过改善座椅的设计、提供饮食服务等方式,提高乘坐舒适度。

3. 便捷需求:旅客希望能够方便快捷地购买车票、查询车次、办理换乘等手续。

因此,交通运输部门应该提供便捷的订票系统,完善信息发布渠道,为旅客提供准确、及时的出行信息。

4. 服务需求: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量巨大,旅客的服务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旅客可能需要婴儿车、残疾人专座、行李寄存等特殊服务,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合理安排,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结语在春运期间,了解旅客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对于保障运输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至关重要。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2015年公布了施行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少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一起来了解吧。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

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

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春节迁徙中国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

春节迁徙中国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

春节迁徙中国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春节迁徙——中国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

每一年,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各个城市、乡村,乃至海外回到家乡团聚,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本文将探讨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现象,包括原因、规模、影响和解决方案等方面。

一、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现象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指的是人们从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回到家乡团聚的迁徙活动。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独特的现象,甚至被称为“春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指标之一。

二、春节人口流动的原因春节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

1. 经济原因经济原因是春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外出打工,离开家乡,在异乡谋生。

但是,他们往往在春节期间回家,与家人团聚,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也是他们一年中最长的假期。

由于加班费、回家路费和春节礼物等因素的影响,春节期间的交通和物流压力非常大,同时也是一年中价格最高的时间之一。

2. 文化原因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有回家团聚的传统习俗。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春节人口流动更是习以为常。

此外,春节还是一个热闹的节日,人们可以在家里或外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增强交流和理解,为家庭带来和谐和幸福。

三、春节人口流动的规模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规模巨大,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迁徙之一。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境内共实现旅客发送量30.49亿人次,同比增长0.6%。

其中,道路、航空和铁路交通是春节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

四、春节人口流动的影响春节人口流动给社会经济和运输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拥堵由于大量的旅客涌入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地区,同时会出现排队、换乘、查验等现象,这些都会给交通和运输领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拥堵常常是无法避免的。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格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重庆13.25安徽10.53四川12.76辽宁10.22江苏12.25广西9.29天津11.46浙江9.2山东10.98河南8.93上海10.64北京8.58湖南10.57广东7.24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位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

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西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

波斯湾海底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目前多通过海运输出。

下图示意波斯湾地理位置。

(1)伊朗波斯湾沿岸西北部海域水深较浅,解释其原因。

(2)与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相比较,推测西北段人口密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3)简述波斯湾石油多通过海运输出的优点。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市位于温哥华岛的南端,周边地区森林茂密、河湖众多,城市秀美宁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

“百度迁徙”下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

“百度迁徙”下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

“百度迁徙”下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刘望保;石恩名【摘要】利用“百度迁徙”数据中2015年第1季度的369个城市之间逐日的人口迁徙数据,分析我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呈明显的分层集聚格局,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四大和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四小网络体系,而海西、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网络体系,这与其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不匹配.“胡焕庸线”很好地反映了人口流动格局差异,东南壁内部各城市间的人口集散量是西北壁的12.80倍.跨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海量数据也应证了城市间的人口联系强度符合重力模型检验.【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8)005【总页数】7页(P67-73)【关键词】百度迁徙;人口流动;重力模型;空间形态【作者】刘望保;石恩名【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2“百度迁徙”数据反映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与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可作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联系研究逐步转向基于城市间的人口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基础上的“关系数据”的研究,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城市间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发展迅速,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城市间地理行为分析日渐成为主流[1],驱动着城市联系研究的基本转型.自CASTELLS[2]提出流动空间后,从城市流角度来研究城市联系逐渐成为研究主流.西方研究主要从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差异和企业组织格局来分析城市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差异主要以城市间交通设施网络和城市间电讯基础设施等数据为基础,以城市间的航空基础设施和航空旅客数量[3-4]、城市间互联网基础结构(如宽带)、电讯通讯容量等数据反映城市联系[5-6].城市之间的企业组织格局以Taylor学者为代表,用全球生产者服务企业的办公网络,即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等在不同城市间的分布,通过企业在各城市之间的分布网络来分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7]和城市等级体系.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利用跨城市间的地理行为大数据,如社交网络数据[8]和移动通信数据[9-10]来分析城市联系.但我国反映城市联系的“关系数据”相对缺乏,要用重力模型来模拟城市联系[11-12]和采用“关系数据”(如城市间航空运输量[13-14]、城际铁路客流量[15]等)来反映城市联系.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利用地理行为大数据(如新浪微博签到数据)来研究城市联系,尤其是城市间社交联系[16-20],并以此反映城市网络体系,复杂网络模型等新的研究方法逐步应用到城市联系研究中[2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逐渐成为表征居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22],利用用户迁移、社交网络和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来研究城市联系与网络等级体系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共同趋势.以往研究较多的是采用社交网络和移动通信数据来分析城市间联系,本文主要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来反映城市联系和网络体系:通过百度地图LBS平台获取了2015年2月7日—5月16日(共99天)的全国369个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但不包括台湾地区)之间的逐日人口迁移数据(即百度迁徙大数据),利用此项数据分析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强度和空间联系格局.1.1 数据来源百度地图LBS开放平台为数十万款APP提供免费、优质的定位服务,是国内LBS 数据源最广的数据与技术服务平台.“百度迁徙”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和第三方用户的定位数据统计,实时、动态、直观地展示了区域间人口日常流动,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数以亿计的人口迁徙轨迹.本文利用“百度迁徙”平台,获取了2015年2月7日—5月16日的全国36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人口迁移数据,经统计,此期间城市之间的人流量合计达到1.21亿人次.1.2 分析思路由于2005年2月7日—5月16日包含了春运期间(2月7日—3月15日)和“五一”假期(5月1日—3日),为消除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除春运和“五一”假期(整周)外的所有工作日为研究时间段,采取日均人流量.分析思路如下:(1)利用各城市日均人口集散总量(即人口流入流出总量)划分城市人口集散功能的层级和类型,根据城市间人口流动强度来划分城市网络体系,分析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分层集聚布局;(2)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区域外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分析四大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3)应用海量的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数据,分析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强度重力模型符合性检验.2.1 城市人口集散功能层级根据各城市日均人口集散总量,利用Arcgis 9.3软件绘制城市人口集散功能层级专题图(图1).日均人口集散量分级采用自然分级法(Natural Breaks Jenks)来划分,分为0~6 050、6 051~26 667、26 668~61 107、61 108~170 201人等4个层级,依此层级将各城市划分为四、三、二和一级人口集散城市,其基本统计和集散层级布局分别见表1和图1.表1所体现的人口集散功能层级分级特征为:(1)一级和二级集散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苏州、重庆、廊坊、深圳、广州、南京和杭州,这些城市主要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人口集散量占总集散量的比重为25.10%. (2)三级集散城市主要为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其中,乌鲁木齐、西安、武汉、成都、石家庄、郑州、西宁、长沙、合肥、沈阳、哈尔滨、长春、南宁、昆明、济南和南昌等为省会城市.图1展示了人口集散层级空间布局,归纳其特征为:(1)集散能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城市群,中西部地区主要为省会城市. (2)各省区城市层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西藏、宁夏、海南和甘肃等省份没有三级及其以上集散城市,除新疆外的西北地区的最主要的人口集散中心在西宁、海东地区和兰州(其日均人流集散量分别为13 028、8 948、5145人).新疆地区人口集散中心为乌鲁木齐、昌吉和塔城,其日均人流集散量分别为23 774、13 489、5 508人,乌鲁木齐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口集散城市.广东省人口集散城市主要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珠三角中心城市,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人口集散规模普遍偏小,均为四级集散城市.然而,在海西、华中和东北等地区未出现二级及其以上的集散城市,而沈阳、哈尔滨、长春和厦门仅为三级集散城市.2.2 城市人口集散分层集聚布局借助Arcgis软件中的网络分析工具,根据城市网络层级和城市间人口网络联系强度,制作了城市网络体系专题地图(图2).日均人流集散量排前10位的人口移动起止点(OD)为廊坊—北京(18 941人)、北京—廊坊(17 331人)、苏州—上海(13 445人)、上海—苏州(12 276人)、保定—北京(12 095人)、天津—北京(7 109人)、北京—保定(5 887人)、北京—天津(5 551人)、昌吉—乌鲁木齐(5 213人)、廊坊—天津(5 073人),合计为102 921人,占人流总量的11.16%.总体来看,这些OD城市位置接近,流入流出量基本接近.图2显示了城市人口集散功能层级和人流强度,为表达清晰,图中仅显示了城市间日均人流量大于222人的城市. 总体来看,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格局存在明显的分层集聚.集散体系的识别标准为:(1)集聚中心的识别:有明显的集聚中心,且集聚中心层级在三级及其以上;(2)边界识别:城市之间的人流量在第3层级及其以上(即大于1 043人).归纳起来,全国形成了“四大四小”的分层集聚格局,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体系和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四小体系.城市人口集散空间格局的相关特征见表2.与以往研究[17]相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体系在本研究中得以体现,但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武汉)、福建东南沿海(海西地区)、东北地区等区域并不存在较明显的城市网络体系,反而出现了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等体系.新疆的城市首位度较高、人口分布分散,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最大的人口集散中心,形成了乌鲁木齐(昌吉)体系.榆林(鄂尔多斯)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大规模集聚.昭通体系主要得益于昭通与宜宾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而西宁(海东)体系的形成则得益于青海湖的旅游开发.2.3 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与“胡焕庸线”的关系“胡焕庸线”反映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也反映了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图2叠加“胡焕庸线”,可以看出,层级较高的集散城市和“四大四小”的城市网络体系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壁.以“胡焕庸线”为界,统计出东南壁内部和西北壁内部各城市间日均人流量分别为81.42万人和6.36万人,东南壁内部人流量是西北壁内部相应规模的12.80倍.这种人口流动格局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产业活动、城镇化发展及互联网发展等要素密切相关,“胡焕庸线”两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口流动格局,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两端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两端的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加上历史因素所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影响与制约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区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2.4 主要城市群与区域外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为进一步分析各大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本文提取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区域外其他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格局(图3,与图2类似,图3仅显示了城市间日均人流量大于222人的城市),归纳其特征为:(1)四大城市群均在全国城市网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的覆盖范围是全国性的;(2)城市群核心辐射区域具空间临近指向性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分别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心;(3)各城市群对外联系均表现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和成都等大城市的空间指向性.2.5 城市间人口流动重力模型检验重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经验实证中,其表达式为:).HAYNES 和 FOTHERINGHAM[23]深入讨论了模型(1)中的空间阻尼和规模因子,将重力模型改良为:).模型(1)、(2)中,Lij 为i、 j城市间的人口流量,K为常数,Pi和Pj分别表示i、j 城市质量(本文用市辖区总人口和人均GDP表示),dij为i、 j城市之间的距离(本文用直线距离表示),b为距离摩擦系数,a、c分别为Pi和Pj的规模参数.将城市之间的人口流量与相应的流入流出城市市辖区的总人口和人均GDP等指标分别纳入到模型(1)和模型(2)中进行模型检验,共得到4个检验结果(表3).分析结果显示,4个模型均在0.000上显著,模型拟合程度更高.按照市辖区总人口分析的模型(1)和模型(2)的摩擦系数均为1.867,结果相同;而按照人均GDP 模拟的模型(1)和模型(2)的摩擦系数分别为2.036和2.063,也基本接近. b值反映了引力的距离衰减速度,b越大,则引力随距离增加衰减越快,反之则越慢.顾朝林和庞海峰[11]认为b值大小指示引力作用范围的尺度差异,b值分别取1和2时可近似地揭示国家尺度和省区尺度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本研究通过具体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据,利用总人口数和人均GDP作为城市质量,模拟重力模型后发现b值在2左右比较合理,选取改良后的模型更为合理,说明城市间的吸引力也与城市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本文利用“百度迁徙”数据(2015年第1季度)中除春运和“五一”假期外的工作日城市之间的日均人流量,分析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结论如下:(1)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呈现明显分层集聚.人口集散层级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城市群,西部地区出现了由于城市首位度高或旅游发展而导致的较高层级集散城市,如乌鲁木齐、西宁等,而在海西、东北、华中等地区并未出现二级及以上城市.全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等四大体系和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等四小体系,在海西、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并未形成明显的分层集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和成渝等四大城市群对外人口流动均表现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和成都等大城市的空间指向性.(2)“胡焕庸线”既能描述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也能较好地反映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三级及其以上的人口集散城市和四大四小的网络体系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壁,东南壁内部城市之间的人口流量是西北壁相应流量的12.80倍.(3)尽管高铁、航空等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间的交通联系越来越便捷,但距离衰减规律在城市间实际人口流动中仍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百度迁徙”大数据验证城市之间的人口流量符合重力模型检验,正如前文所述,改良后的重力模型更适合城市之间的人口流量的预测,城市之间的人口流量不仅与城市间的距离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确定摩擦系数在2左右),还与城市规模变量(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网络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网络体系空间布局不均衡,华中、东北、海西和西南等地区并未出现较高层级的集散城市和网络体系,与国家对这些区域的战略定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尤其是福建和新疆分别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加大这些区域核心城市的人口集散能力和吸引力显得尤为必要.【相关文献】[1] 柯文前,俞肇元,陈伟,等. 人类时空行为数据观测体系架构及其关键问题[J]. 地理研究,2015,34(2):373-383. KE W Q,YU Z Y,CHEN W,et al. Architecture and key issues for human space-time behavior data observ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5,34(2):373-383. [2] CASTELLS M. Local and global:cities in the network society[J]. Tijde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r-afie,2002,93(5):548-558. [3] GOETZ A R. Ai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and growth in the US urban system 1950-1987[J]. Growth and Chan-ge,1992,23(2):218-2421.[4] MATSUMOTO H. 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some calculation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4,10(4):239-247. [5] TOWNSEND A M. Networked cities and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1,44(10):1698-1717.[6] MALECKI E J.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s infrastructure[J]. Economic Geography,2002,78(4):399-424. [7] TAYLOR P J. World city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M]. London:Routledge,2004.[8] NAAMAN M,ZHANG A X,BRODY S,et al. On the study of diurnal urban routines on Twitter[C]∥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Dublin,Ireland:[s.n.],2012:4-7. [9] KRINGS G,CARABRESE F,RATTI C,et al. Urban gravity:a model for inter-city telecommunication flows[J]. Journal of StatisticalMechanics:Theory and Experiment,2009(7):1-8.[10]SILM S,AHAS R.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population in estonian municipal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0,42(10):2527-2546. [11] 顾朝林,庞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 地理研究,2008,27(1):1-12.GU C L,PANG H F. Study on spatial relations of Chinese urban system:gravity model approach[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8,27(1):1-12. [12] 陈彦光,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 地理研究,2002,21(6):742-752.CHEN Y G,LIU J S. Deriv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urban gravitational model using fractal ide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spatial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2,21(6):742-752.[13] 周一星,胡智勇. 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 地理研究,2002,21(3):276-286.ZHOU Y X,HU Z Y. Looking into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ir transport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2,21(3):276-286.[14]WANG J,MO H,WANG F,et al. Explor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nodal centrality of China’s air transport network: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J]. Journal of Transpo rt Geography,2011(19):712-721.[15]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 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80-89.DAI T Q,JIN F J,WANG J E.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e evolvement of cities in terms of China’s railway passenger flow in 1990s[J]. Progress inGeography,2005,24(2):80-89.[16] 刘朝青. 基于流动空间的长三角城市社交联系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LIU Z Q. City social rel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space of flows[D]. Shanghai: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13.[17] 甄峰,王波,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 地理学报,2012,67(8):1031-1043.ZENG F,WANG B,CHEN Y X. China’s city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spac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ina micro-blog[J]. Acta GeographicaSinica,2012,67(8):1031-1043. [18]KANG C,ZHANG Y,MA X,et al. Inferring properties and revealing geographical impacts of intercity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China using a subnet data se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cience,2013,7(3):431-448. [19]YUAN Y,RAUBAL M,LIU Y. Correlating mobile phone usage and travel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Harbin,China[J].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12,36(2):118-130. [20]LIU Y,SUI Z W,KANG C G,et al. Uncovering patterns of inter-urban trip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from social media check-in data[J]. PLOSOne,2014,9(1):1-11. [21] 武文杰,董正斌,张文忠,等.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J]. 地理学报,2011,66(4):435-445.WU W J,DONG Z B,ZHANG W Z,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hina’s inter-urban organization network structure:based on aviation data from 1983 to 2006[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4):435-445.[22] 施伯乐,汪卫,肖仰华. 信息网络挖掘与分析:机遇与挑战[J]. 软件产业与工程,2010(4):16-21. SHI B L,WANG W,XIAO Y H. Information network mining and analysi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Software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2010(4):16-21. [23]HAYNES KE,FOTHERINGHAM A S. Gravity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4.。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分析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分析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现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人口流动空间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在时间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一、中国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人口流动是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人口流动现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人口流动空间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城市人口结构中,农民工和其他非户籍人口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

许多外来工人被吸引到城市,也有些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返回农村。

这些非户籍人口和农民工流动能够有效支持城市的经济增长,并满足城市的劳动力需求。

2.从东部向西部的流动——当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已逐渐饱和,而西部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鼓励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资金和项目投资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去往西部地区,从东部向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流动趋于增加。

3.从内陆向沿海地区的流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沿海内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沿海地区的繁荣状况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海滨城市。

同时内陆地区为了抢占经济发展的机会,不断推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内陆地区的人口有向沿海地区流动趋势。

二、中国人口流动的时间特征中国人口流动的时间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春运——对于城市的流动人口来说,每年春节是一个重要返乡期。

一年中只有春节,也就是中国农历新年,才是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密度最大的时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春运期间交通部门的客流会相应增加,经常出现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情况。

2.毕业季——每年6月至9月是高校毕业季,主要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内的大学生返乡就业;而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也在7月的暑假回家,学生数量极大,也是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季节之一。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春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春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春运春运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发生的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活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

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春运现象,揭示其中的经济规律和影响因素。

首先,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春运期间,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和留学生返乡过年,铁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客流量大幅增加,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供给不足会导致交通工具的票价上涨,而需求过剩则可能引发抢票现象。

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反映了春运期间交通运输市场的特殊性,也是经济学供求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其次,春运对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课题。

春运期间,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可能导致一些城市的劳动力短缺,而一些农村地区则可能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

这种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现象,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对农村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城市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调整和应对。

再者,春运也对消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运期间,大量人口流动导致了一些城市的消费水平上升,尤其是在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

这种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一些企业创造了商机和发展空间。

最后,春运也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次大考。

在春运期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也是春运与经济学原理的联系之一,即公共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协调与完善。

综上所述,春运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社会经济现象,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春运的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双赢。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也期待在未来的春运中,能够看到更多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实践。

春节人流现象分析报告

春节人流现象分析报告

春节人流现象分析报告一、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是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假期。

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集中的探亲、旅游、购物等活动,导致人流量的剧增。

因此,对春节人流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了解人们消费意愿、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春节人流特点1. 居民探亲现象明显,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由于春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生活,在春节期间选择回家探亲。

而大多数劳动者常常在一二线城市就业,因此人们的流动主要集中在这些城市之间。

2. 城市旅游热潮持续升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连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春节期间进行旅游。

尤其是一些受欢迎的旅游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成为人们短期出游的热门目的地。

3. 购物需求增加,商业繁荣度提升。

春节期间,消费需求的增加直接带动了商业活动的繁荣,特别是在许多特色商业街区或购物中心,商家常常通过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带动消费市场的繁荣。

三、春节人流现象的影响1. 交通拥堵。

由于人员流动性增加,春节期间的交通流量剧增,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之间,交通拥堵问题凸显。

长时间的交通拥堵不仅给人们增加了出行的困扰,同时也对城市的交通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2. 地方消费繁荣。

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需求增加,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这直接促进了商业繁荣,增加了地方的消费总量,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

3. 旅游收入增加。

在春节期间,旅游热潮高涨,人们纷纷选择出游,对于一些特色旅游城市来说,春节期间的旅游收入是一年中的重要部分。

这些旅游收入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春节人流现象带来的问题与挑战1. 交通管理难题。

春节期间人流集中,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仅需要加强道路交通管控,还需要提前安排好公共交通的运行计划,以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2.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春节期间,人们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较高,而一些场所如火车站、机场、医院等往往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存在诸多难题。

中国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中国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中国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冯虹;赵一凡;艾小青【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5)001【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婚姻状况对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做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通过非参数统计方法和Heckman二阶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四个城市生活和工作压力造成了农民工初婚年龄相对其他城市较大;(2)受教育程度、收入、支出等因素与初婚年龄均呈正相关性,同时女性农民工初婚年龄略早于男性;(3)四个城市对于农民工初婚年龄影响因素略微存在差异,反映出地理位置差异对农民工自身生活存在一定影响.提高农民工婚姻质量,需要有关部门推出相应政策加强引导,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心与努力.【总页数】7页(P57-63)【作者】冯虹;赵一凡;艾小青【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1【相关文献】1.个体特征、经济发展与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J], 赵海霞;石洪波2.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J], 孟颖颖3.中国人才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J], 周映伶4.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J], 刘成坤; 赵昕东5.跨省流动人口健康自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J], 任国强;胡梦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特征与需求分析

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特征与需求分析

春运期间的旅客行为特征与需求分析春运期间是我国每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徙现象,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大规模重要的交通运输活动。

在春运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追求与家人团聚,旅游度假等目的,从而导致了旅客行为特征与需求的显著变化。

一、旅客行为特征分析1.巨大的人流量:春运期间,大量的旅客涌向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其中包括学生、务工人员以及返乡过年的人们。

因此,交通拥堵、排队等现象非常常见。

2.长途出行需求:春节期间,人们通常需要在春晚之后或者年后的几天内前往家乡,因此,长途交通需求大幅上升。

航班、高铁等交通工具成为人们主要的选择,也带动了航空、铁路等行业的发展。

3.出游旅游需求:春节是人们休假的好时机,很多人选择在假期中外出旅游。

他们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自由行等方式,前往自然风景名胜区和大城市等旅游目的地,追求放松、休闲和旅游体验。

4.购物消费需求:春节期间,各大商场、超市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

人们购买年货、礼品以及家居用品等,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5.文化娱乐需求:春节期间,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层出不穷。

人们通过赏花、看灯会、参加庙会等方式,感受年味儿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旅客需求分析1.安全出行需求:由于春运期间旅客数量庞大,交通流量激增,旅客需求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安全出行。

这就需要加强运输安全管理,提高各种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

2.便捷出行需求:人们希望在春运期间能够便捷地返乡、旅游等,因此,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需求。

同时,购票、登机、检票等环节的便捷化也是旅客们的追求。

3.旅游体验需求:为了满足旅客对旅游的体验需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需要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服务,如景区景点的改善、导游解说、交通指引等。

4.特殊群体需求:春运期间,一些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也需要关注其出行需求。

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服务和便利,如专门的辅助设施、护理服务等。

5.环境保护需求:在旅客行为分析中,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需求。

客流分析报告范文

客流分析报告范文

客流分析报告范文二巴二分公司邱模12月12-18日,我单位组织人员对东圃站B3、B7线进行了为期一周(工作日)的驻点客流调查,现将部分调查情况(周四至下周二)报告如下:一、调查安排为保障本次调查的真实有效性,我单位对本次调查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一是由部门专人带队,安排了比较固定的、充足的调查人员,采取了一人盯一卡位、守候式调查的模式,提高调查数据的真实率;二是制定了本次调查专用的客流调查表格,对调查及取数口径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实现标准化度量,提高调查结果核对的准确率,具体安排如表1、表2示。

表1:调查人员安排表:表二2:东圃站专项客流调查表二、调查方法及统计口径(一)调查方式:驻点客流调查。

(二)统计口径:1、统计时段范围:7:01-8:30时,首班按发班时间统计,尾班统计按入位时间统计。

2、所有统计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座位数取实际,核载人数均按95人(12米大巴车型)计。

3、入位时间:以车辆开门上客时间为准;发班时间:以车门关闭停止上客为准;留站人数:以车辆停止上客后的现场即时客流人数为准;现场车辆台数:为留站车辆数,即车辆发车后的即时剩余车数。

4、数据计算公式:满载率=上车人数÷核载人数×100%;平均发班间隔=每班车发班间隔合计÷发班班次;平均上客时长=每班车上客时间合计÷发班班次;平均现场车辆台数=每班次后留站车辆数合计÷发班班次。

三、B3、B7线基本情况介绍B3线配车67台,其中12米车42台,11.2米车25台,在7:01-8:30时段分为快线和慢线(短线)共计2个发班卡位;B7线配车48台,均为12米车型,分为B7快线和B7慢线。

根据现场客流调查显示,因都为大巴车型,本次调查线路每班车上客情况与车长关联不大,为合理比较总站发班客流核载情况,核载人数均按95人(12米大巴车型)计。

四、具体客流调查情况(一)B3线驻点客流调查情况 1、B3慢线(短线)调查分析(1)基本发班情况:B3慢线(短线)日均发班12.75班,日均运载乘客981.25人次,平均发班间隔7分40秒,平均上客时间4分27秒,平均每班次载运76.96人次,满载率81.01%,现场平均留站车数为2.72台,具体见表3。

中国春运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春运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春运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大量人口集中出行,形成了庞大的交通需求。

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春运现象的产生原因、影响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春运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和大学生涌入城市,使得春节期间人口大量集中返乡。

中国传统文化对春节有着特殊的重视,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春节期间回家团聚,进一步加剧了春运现象。

春运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春节期间回家团聚的需求增加。

同时,传统文化中对春节的重视,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此时回家团聚。

春运现象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春运期间交通拥堵、票价高涨等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春运期间客流量巨大,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交通运营。

春运现象也反映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春运现象可能会持续存在。

但是,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票务制度的改革,春运期间的不便和拥挤有望得到缓解。

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将会更加紧密,从而减少春运现象的影响。

春运现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与城市化进程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春运现象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加以和处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设施的改善,春运现象的不便和拥挤有望得到缓解,但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完善交通管理和票务制度等措施,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象让无数归家心切的人们感到困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供需失衡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春运大数据揭秘 人流 车流与拥堵

春运大数据揭秘 人流 车流与拥堵

春运大数据揭秘人流车流与拥堵春运大数据揭密:人流、车流与拥堵春运,是指中国传统农历新年期间的旅行高峰。

每年春运都会引发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大规模运输活动,同时也伴随着人口流动的迅猛增长。

为了更好地应对春运期间的交通压力和拥堵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研究春运期间的人流、车流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本文将揭秘春运期间的人流、车流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拥堵问题。

一、人流分析春运期间,中国各地的人口流动增加明显。

大数据分析显示,人流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劳动力输出地。

一方面,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留学生、探亲访友人口选择在春节期间返乡或回到工作地,导致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人流呈现双向流动的态势;另一方面,许多人也选择在春节期间旅游,导致各景点、旅游城市的人流量激增。

据统计数据显示,春运期间,铁路、民航、公路客运量都会大幅增加。

铁路客运量通常会呈现出前期低谷、中期井喷、后期逐渐趋于稳定的走势,其中,短途客运和中长途客运占比较高。

而航空客运则呈现连续高峰的状态,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热门旅游城市。

公路客运主要以长途客运为主,拥有自驾车的家庭通常会选择自驾回家或旅行,所以道路交通压力也会有所增加。

二、车流分析春运期间的车流量日趋庞大,许多人选择自驾出行,导致主要道路的拥堵情况明显加剧。

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春运期间的车流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上,其中,进出城市的主要通道和景区周边道路是最拥堵的地段。

春运期间的车流分布也与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密切相关。

例如,大城市外围地区通往中心城区的道路,往往会受到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影响而成为交通瓶颈,而通往旅游景点的道路,也会承载大量旅游客流。

此外,不同车型的流量分布也存在差异,客车和货车的流量相对更多,而小型家用车的流量也不容忽视。

三、拥堵问题分析与解决春运期间的拥堵问题不容忽视,政府和交通部门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益。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中国人口数量2015全国总人口13亿6千万(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排名)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省区市人口数量人口排名GDP GDP( 亿元) 人均G(元)人均排名排名1 河南省9613万人 5 14234 15056 162 山东省9082万人 2 25326 27148 73 四川省8673万人9 9657 11708 254 广东省7859万人 1 29863 32142 65 江苏省7381万人 3 24738 32985 56 河北省6735万人 6 13387 19363 117 湖南省6629万人13 8366 13123208 安徽省6338万人15 690611180 289 湖北省5988万人11 8451 14733 1710 广西省4822万人18 5386 114172711 浙江省4647万人 4 1763335730 412 云南省4333万人23 4260 94593013 江西省4222万人19 5323 12204 2414 辽宁省4203万人8 1041824645 915 贵州省3837万人26 2543 6742 3116 黑龙江省3813万人14 7081 184631217 陕西省3674万人21 4806 12843 2118 福建省3466万人12 8440 23663 1019 山西省3294万人175465 16143 1520 重庆市3107万人24 3938 14011 1821 吉林省2699万人22 4693 17211 1322 甘肃省2593万人27 2494 9527 2923 内蒙古2379万人16 6140 25558 824 新疆区1905万人25 330516164 1425 上海市1625万人7 1165865473 126 北京市1423万人10 8879 57431 227 天津市1007万人20 5014 7972 328 海南省803万人28 1121 133611929 宁夏区572万人29 76912695 2330 青海省529万人30 706 12809 2231 西藏区267万人31 326 11567 26原文标题:中国人口数量2015 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各省人口排名)。

春运人口流动格局及形成机制

春运人口流动格局及形成机制

春运人口流动格局及形成机制春运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前后的人口流动高峰期,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在这个时期,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学生、外出务工者以及其他返乡或出行的人员都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离开或返回他们的家乡。

春运人口流动的格局和形成机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

首先,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就业机会是春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农民工、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通常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流向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因此,春运期间,他们通常会返回他们的家乡,与家人团聚,并在新年前后享受一个短暂的假期。

这导致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其次,交通改善和交通运输的便捷性是春运人口流动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更方便、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旅行,这进一步促进了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

再次,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也对春运人口流动格局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在文化上给予了人们团聚和庆祝的重要意义。

与家人共度新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传统之一,因此人们会尽量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此外,一些特定的地方习俗和庆祝活动,如北方的春节庙会和南方的花市,也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春运期间流动。

最后,政府措施和政策也对春运人口流动格局产生影响。

政府对交通运输的改善和调控,如增加临时车次、增加运力等,有助于减轻春运期间的交通压力,提高人口流动的效率。

同时,政府也通过引导农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少人口流动的需求。

总之,春运人口流动格局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经济差距、交通改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政府政策都对春运人口流动产生影响。

这是中国独特的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春运人口流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压力,保障公共安全,促进人口流动的便利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春运高峰期原因分析报告

春运高峰期原因分析报告

春运高峰期原因分析报告一、引言春运是指中国大陆在每年农历新年前后因为人员流动较大而形成的交通运输高峰时期。

在春运期间,人们从城市回到农村过年,或者从农村到城市返乡。

今年春运高峰期持续了大约40天,交通运输压力持续加大,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本报告将从经济、人口迁移、交通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对春运高峰期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应对春运压力。

二、经济因素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与春节相关的消费支出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前后,人们通常增加消费,购买年夜饭食材、新年礼品等。

这导致了消费市场需求的增加,也对交通运输系统造成了额外的压力。

此外,在春节期间,很多人利用假期出行旅游,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交通压力。

三、人口迁移春运期间,大量的人口迁移是导致交通运输系统高峰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很多人迁移到大城市,在春节期间返乡团聚。

据统计,中国每年春运迁徙人口超过30亿人次,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使得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交通方式多样化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人们的交通方式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火车、公路和航空交通外,高铁、地铁、快速公交等近年来的新兴交通方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春运期间,人们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会导致不同路段的压力变化。

例如,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航空交通需求,而其他地区则可能更依赖火车和公路交通。

这种差异性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不足之处在春运高峰期,人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车票紧张、拥挤的车站、缺乏合理的出行规划等。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和交通需求的集中所致。

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春运期间的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监控,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出行规划,合理分配交通资源,避免出现拥堵和安全隐患。

六、解决方案针对春运高峰期的挑战,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缓解压力。

太原铁路局2015年春运调查分析

太原铁路局2015年春运调查分析

太原铁路局2015年春运调查分析安彦照【期刊名称】《山西科技》【年(卷),期】2015(0)4【摘要】从主要车站乘车人数、距离别人数、春运省际交流人数几个方面对太原铁路局春运期间的客流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客运营销措施。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in the key stations,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based on distance difference, and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for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 etc.,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aiyuan Railway Bureau’s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the next step of passenger transport marketing.【总页数】3页(P134-135,136)【作者】安彦照【作者单位】太原北车辆段,山西太原,0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相关文献】1.2015年春运旅客发送量28.07亿人次 [J], ;2.2015年春运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J],3.浅析2015年央视一套春运新闻报道 [J], 李云遥4.基于百度迁徙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分析——以2015年和2019年春运数据为例 [J], 向歆;施开放;杨庆媛5.2005年太原铁路局沿线水源卫生调查分析 [J], 成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9
2015/2/16
2015/2/10
2015/2/11
2015/2/12
2015/2/13
2015/2/14
2015/2/15
2015/2/17
用户网上成功抢购火车票发车日期统计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2015/2/18
2015年春运全国省际间人口流动
广东、上海、北京是全国最主要的外来劳动力聚集地。春运返乡期间,用户上网抢购这 三个地区发车的火车票数量,占到网上抢票总量的80%。而广东一省实际上就占了58%。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2015年春运深圳市返乡客流高峰期预测
深圳市的返乡人流高峰期预计出现在2月13日至2月15日,而春节前一天,即除夕 夜2月18的车票目前抢购的数量还不多。
60.0 50.0 40.0 39.3 27.7 29.9 返乡客流 高峰期
单位:万张
54.6 47.9
TOP
1 2 3 4
终点省
湖南 湖北 四川 重庆
抢票数量
1,515,753 1,250,501 644,971 608,597
广州始发占比
28.4% 23.4% 12.1% 11.4%
5
河南
472,469
8.9%
广州始发火车10大终点站城市排行
TOP 终点城市 抢票数量 广州始发占比
1
2 3 4 5
7%
春运期间车票 93%
网上抢票比例分布(2014年12月7日0:00 至 12月21日24:00)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12月16日为春运返乡购票最高峰
从12月7日开始,用户网上抢购火车票的数量持续增长,并于12月16日达到返乡购票 最高峰。次日,由于12306服务器异常,导致用户抢票数量大减。12月18日,19日12306 服务恢复正常后,用户抢票数量开始逐步回落。
春运返乡10大始发站城市与10大终点站城市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三、人口流出城市TOP5分析
2015年春运广州市返乡客流目的地排行
广州市是全国外来劳动力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而且超过半数的外来劳动力人口来自 湖南(28.4%)和湖北(23.4%)。其次是四川、重庆和河南。
广州始发火车发5大终点站省份排行
全国10大终点站城市排行榜
TOP 1 2 3 4 5 6 7 8 9 10 终点城市 武汉 长沙 重庆 成都 西安 达州 哈尔滨 岳阳 郑州 衡阳 抢票数量 1,639,019 762,242 744,184 711,291 601,018 572,756 494,010 462,578 447,876 421,265 全国占比 9.5% 4.4% 4.3% 4.1% 3.5% 3.3% 2.9% 2.7% 2.6% 2.4%
2014/12/19
用户网上成功抢票数量每日统计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2014/12/21
2014/12/5
2014/12/7
2014/12/4
2014/12/6
2014/12/8
2014/12/9
2月13日将迎来春运铁路返乡客流最高峰
从用户成功抢购火车票票的发车日期来看,预计2月13日将迎来春运铁路返乡客流的最 高峰。而相对来说,春节前三天,即2月16日-2月18日的车票抢购数量则较之前几天大幅 减少,特别是2月18日除夕夜的火车票,目前仍应有较多余票。
250.0 200.0 150.0
单位:万张
春运购票 最高峰 当日下午12306 网站异常,抢票 数量大减
225.9 204.3 204.2 160.5 155.7
146.4 116.6
100.0
50.0 0.0
春运购票 开始
41.5 30.8 34.8 38.1
49.2
60.6
72.0
79.6
93.6
重庆
武汉 达州 长沙 成都
608,597
592,303 322,687 306,802 193,757
11.4%
11.1% 6.1% 5.8% 3.6%
6
7 8 9 10
岳阳
衡阳 襄阳 西安 常德
259,956
223,120 177,634 125,640 114,980
4.9%
4.2% 3.3% 2.4% 2.2%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15/2/10 2015/2/11 19.1 12.5 26.2 38.8 23.8
59.5
32.9
37.4
35.3
39.5
21.0 6.8
2015/2/12
2015/2/13
2015/2/14
2015/2/15
2015/2/16
2015/2/17
广州市返乡客流地域分布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2015年春运广州市返乡客流高峰期预测
广州市的返乡人流高峰期预计出现在2月13日至2月15日,而春节前两天,即2月17 日和2月18的车票目前抢购的数量还不多。
80.0 70.0
单位:万张
56.6
45.3
返乡客流 高峰期 67.9
60.0
120.8 107.5
17.3 23.6 23.3 2014/12/1 2014/12/2 2014/12/3
2014/12/20
2014/12/10
2014/12/11
2014/12/12
201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13
2014/12/14
2014/12/15
2014/12/16
2014/12/17
2014/12/18
TOP 1 2 3 4 5 6 7 8 9 10 始发城市 广州 深圳 上海 北京 杭州 东莞 苏州 宁波 南京 惠州 抢票数量 5,333,420 3,329,464 2,071,080 1,782,676 735,784 413,240 204,165 203,286 191,985 175,253 全国占比 30.8% 19.2% 12.0% 10.3% 4.2% 2.4% 1.2% 1.2% 1.1% 1.0%

故特此声明:本报告的所有数据及分析结果仅可作为第三方参考资料 使用,由于不当使用本报告数据及分析结果所引起的任何纠纷,360 公司不承担法律责任。关于春运铁路全部售票情况及实际发送旅客的 情况,请向铁路总局及有关部门进行咨询。
二、春运人口流动综合分析
超9成用户近期抢购的火车票为春运火车票
2014年12月7日0:00 至 12月21日24:00 用户共使用360浏览器抢购火车票18,385,806张 其中,抢购春运期间(2015年2月4日后)火车票17,325,166 张 非春运期 间车票
• 2015年2月18日为除夕夜,而除夕夜火车票的最早发售日期为2014 年12月21日。由于绝大多数中国用户都会选择在除夕夜之前返乡, 故本此报告统计用户抢票情况的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21日。
360浏览器抢票王界面
免责声明
• 本报告主要试图通过对全国用户网上抢购春运期间返乡火车票的情况 分析,研究中国人在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情况,为有关部门在春运期 间合理配置运力提供有价值的第三方参考资料。 • 本报告的所有数据及分析结果真实有效。但鉴于目前网上售票仅占铁 路部门春运全部售票总量的50%--60%,且360浏览器抢票王功能也 尚未能覆盖所有网上购票用户,所以,相关分析结果可能与铁路部门 实际发送旅客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可能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 相关统计存在一定的差异。
236.2
春运返乡客 流最高峰
213.6
150.9
156.9
春运 第一天
31.1 10.1 7.7 10.1 43.7 60.6
77.5
89.6
98.0
97.2
50.0
0.0
18.9
2015/2/8
2015/2/1
2015/2/2
2015/2/3
2015/2/4
2015/2/5
2015/2/6
2015/2/7
江苏
654,524
3.8%
全国5大终点站省份排行榜
TOP 1 2 终点省 湖南 抢票数量 3,334,451 全国占比 19.2%
湖北
四川
3,205,416
1,851,527
18.5%
10.7%
3
春运返乡5大人口流出地与5大人口流入地对比
4
河南
江西
1,564,799
1,139,112
9.0%
6.6%
上海始发火车5大终点站省份排行
TOP 1 2 3 4 5 终点省 四川 河南 湖南 湖北 陕西 抢票数量 320,957 303,020 222,429 215,831 206,466 上海始发占比 15.5% 14.6% 10.7% 10.4% 10.0%
2015/2/7
2015/2/5
2015/2/6
2015/2/8
深圳市用户网上抢购火车票的发车日期统计 统计截至时间:2014年12月21日24点整
2015/2/9
2015年春运上海市返乡客流目的地排行
上海市的主要外来劳动力人口来自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和陕西。春运返乡期间, 前往这四个省的返乡人群占到了上海返乡人群总数的61.3%。
TOP 1 2 3 4 终点省 湖南 湖北 抢票数量 1,076,043 1,022,033 深圳始发占比 32.3% 30.7%
江西
河南 广东
399,703
231,739 151,2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