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优质公开课教案 (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古代诗歌四首单元预习课授课时间: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声韵之美。

2. 积累词语,熟读成诵,能够准确默写。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当堂检测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美的诗歌灿若繁星,诗歌也成为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节课,我们一起诵读诗歌,泛舟诗海。

(师叙述)活动一、借助资料,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师讲解)活动二、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助读资料:古诗节奏划分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

水何/ 澹澹,山岛/ 竦峙。

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

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

如:潮平/ 两岸/ 阔,风正/ 一帆/ 悬。

杨花/ 落尽/ 子规/ 啼,闻道/ 龙标/ 过/ 五溪。

活动三、通读课文,读通文意1. 利用旁批,积累文学常识和词语,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1)勾画不懂的地方。

(2)同桌互助,相互提问,形成记忆。

2. 背诵诗歌。

温馨提示:(1)两两组合,互相背诵。

(2)背过一首,默写一首,形成积累。

附:检测单听讲学习文体知识听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助读资料,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积累记忆文学常识和词语。

背诵诗歌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单激趣从体裁入手,区分不同体裁的诗歌,为诵读打基础完成目标1完成目标2检测目标达成情况板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背诵诗歌。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校内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校内公开课)

4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

(生自由回答)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来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展示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1.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明确文学知识: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今体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1. 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2023-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3-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3-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古代诗歌四首》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阅读篇目,也是学生新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古诗内容。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阅读部分做到“能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3个:1)朗读能力训练。

承接小学时段的朗读能力训练,进一步升级为“美读”,也就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

2)感受赏析写景抒情作品。

本单元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理解。

3)揣摩和品味文学语言,熟悉掌握表达手法,进而转化到自己的写作里。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围绕“写景"展开,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文。

《古代诗歌四首》是古代诗词篇目,教学方法与前边几篇散文不同。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体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同时注重诵读、背诵。

最后是深入理解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的表达方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与抱负。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要在继承小学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以背诵和朗读为主,没有深入学习古诗词的表达手法、意象等。

进入初中阶段,需要加强诵读的情感性和节奏感,加强背诵熟练度。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诗词的基础方法,包括学习表达手法,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总结概括出诗歌的艺术风格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有节奏地进行朗读,最好可以当堂背诵。

2、结合表现手法,赏析具体的意象,通过联想形成诗词描写的具体画面。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词的思想情感。

4、积累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包括字词解释、作家信息、诗歌体裁等。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与节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3.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在小学阶段你们已经学过很多诗歌了,大家都是“饱读诗书之士”了,那么老师来考考大家——请你背出和春、夏、秋、冬有关的诗歌或诗句。

预设:A.春:《春晓》《咏柳》《惠崇春江晓景》B.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C.秋:《望洞庭》《山行》D.冬:《别董大》《江雪》过渡:大家的积累非常丰富,看来都是爱诗之人啊,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四首诗歌吧。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文常积累1.诗歌体裁活动设计——大家自由朗读诗歌,一起找不同:老师将四首诗歌全部展示在屏幕上,要求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找一找四首诗歌看起来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A.句数不同,有的多有的少;B.每句字数不同;C.诗句长短不同,有的整齐有的长短不一;D.诗歌题目也有长有短……小结: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到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停顿规律(1)介绍诗歌停顿规律,播放情境诵读视频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停顿规律。

我们朗读古代诗歌时,要读出节奏。

四言诗的停顿是“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二三",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同时,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的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该是一致的。

七言诗一般则是“二二三”,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字句一般停顿是“二二二",如“枯藤/老树/昏鸦”,但《天净沙•秋思》的最后一句,则读“断肠人/在天涯”。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1)衬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的特征鲜明突出。

(3)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4)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5)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主题。

(7)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8)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9)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1.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蕴。

2.思维发展: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审美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4.文化传承:体悟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作者在景物中寄予的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观沧海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板书课题)二、简介常识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1.指导朗读法,整体欣赏诗歌,知人论诗。

2.自主、合作、探究。

于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第课时1.了解诗歌有关的文体常识。

2.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准确朗读并默写。

3.理解这两首诗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导入新课⇒了解文体常识⇒领悟《观沧海》⇒探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 由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出课题,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氛围中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导入二:关联型[设计意图] 由学生回忆所学的古诗入手,适时对学生进行热爱文学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了解灿烂文化、回忆所学的古诗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一、了解文体常识[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展示关于诗歌的分类,以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古诗有一个大致轮廓的整体认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乐府诗《观沧海》。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诗的世界。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第一首诗《观沧海》。

二、题目解说沧海,大海。

文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四、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五、朗读诗歌1、读准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2、读准节奏,二二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4、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些诗歌分别选自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古代诗人风采和时代特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每首诗歌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四首古代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意境美和韵律美。

3. 学会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解。

3. 诗歌鉴赏:(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

(2)分析每首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3)讲解诗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以《观沧海》为例,分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对仗手法,解释其表达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中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次北固山下》中拟人手法,并举例说明。

(2)比较《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境,谈谈你感悟。

2. 答案:(1)拟人手法:如“山花烂漫”中“烂漫”,赋予花朵以人情感,形象生动地描绘春天景象。

(2)意境比较:《钱塘湖春行》描绘湖光山色之美,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以荒凉沙漠为背景,展现诗人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1)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2)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3)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1)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4 古代诗歌四首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了最高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 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 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2、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

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4、研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PPT:[问题组]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

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1)曹操的历史评价◆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感悟抒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

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

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

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