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宪法发展历史
大宪章:具体规定
第1条:教会自由 第2条:自由人的自由 第12、14条:国民同意税赋 第39条:监禁必须经过法律 第40条:不得出卖、剥夺或延误正义 第52条:财产或自由的剥夺必须经过法律正当 程序 第61条:国王不得违宪
1689年《权利法案》共有13个条款,它规定,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 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和平时期不 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 利;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的权利;议员 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不得另设宗 教法院或特别法院;不得索求过多的保释金, 不得强课过分的罚款,不应滥施残酷的刑罚; 应定期召开议会等等。
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
中国治乱周期的重演:
从专制走向自由,从秩序走向混乱; 形成新秩序,代价是回归独裁专制。
1924年国民党改组,借鉴苏联模式,开始中国最早的 “党治”,为人治创造政治条件。
国民政府由党产生,体现党的意志,实施党的权力;国民党 指挥、监督国民政府掌管政务。 先有党的决议或命令,然后照搬到政府法令;训政期间“党 外无党、党外无政”,实行严格的一党专制。 党治机构,相当于中央政治局; 党和政府的“连锁机关”,党控制政府的工具。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仓促颁布“天坛宪草”,摧毁国会,解散 国民党并取消议员资格,国袁合作完全破 裂。 《民国约法》:
采取总统制,地位至高无上,不受约束;1914 年修正取消连任限制,任期10年,总统推荐继 任,等于世袭。
Goodnow教授认为中国不适合民主,应改 为君主立宪;“征求意见”,国民大会投 票全部赞同。
中央执行委员会:
宪法第二章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近代宪法之所以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有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商品交换的平等和竞争的自由,要求保障商品生产者独立的主体地位等等。
必然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确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
第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逐步确立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就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第三,思想理论条件,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学说,是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这些学说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成为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法律文化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只有当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达到一种程序、状态,需要有一个凌驾于各法律部门之上的特殊的法律部门,来为各部门确定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时,宪法才会产生。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早期的资本主义宪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宪法。
(一)英国宪法17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宪法也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妥协革命的特点,它在政治内容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宪法典。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所构成。
宪法性文件,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和资产阶级阶级革命以后由议会制定的宪法性法律。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776年7月4日通过
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世界上第个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② “邦联条例” ③费城集会及宪法的制定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1789年7月14日,武装起义的巴黎人民攻破象征封 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8月6日,举行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 与公民权宣言》
4、英美法为代表的近代宪法特点
①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②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③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具 有政治法特色
④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三、现代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标志: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特点
①行政权力日益加强,议会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趋势日 见明显; ②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成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③普遍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建立 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成为一种潮流;
④确认主权的相对性,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直接予以承 认、接受。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 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产生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①自由大宪举 ——英国近代宪法史的序幕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光荣革命”与“权力法案” ④“王位继承法” ⑤“改革法”
2、美国宪法 ——世界成文宪法的标志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召开第5次全俄苏维埃代 表大会,通过《苏俄宪法》;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行宪法的修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五)、现行宪法的主要特色和作用 ① 我国立法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② 我国成功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③ 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④ 为指导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保障 ⑤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成为社会共识 ⑥ 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修改背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飞速发展 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变 修改1954年宪法,通过1975年宪法 (二)、历史评价
继承 倒退
四、1978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 通过1978 年宪法 (二)、历史评价
新中国宪法的 产生和发展
政权是宪法的基础,宪法是 政权的保障。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 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制定过程 1949年6月2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9日 通过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及总纲、政权机关、 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 (1) 主要内容 确认了国家性质和任务。 规定了政权组织和原则。 赋予人民广泛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了国家的经济、文教、民族、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 (2)历史意义 临时宪法 重要指导意义和保障作用
二、 1954年宪法(一)定背景(1)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初步开始了地方基层政权民主化进程。 (2)1953年12月 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 (3)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宪法教学课件)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这期间有影响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 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就此形成 了结合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判例等 内容的英宪。
• 从思想角度看,经过启蒙思想家们的宣 传教化后,这一时代无异是近代宪法的 黄金时代。
(5)19世纪以来的变迁
•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宪法的特点: • 频繁立宪、以君主立宪为主。 • 一战以后,各国才逐渐接受民主主义,
更多地采用民主共和政体,这其中以德 国的魏玛宪法最为典型。而在苏俄,则 产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请问:
• 为什么在欧洲中世纪便已有这样的根本 法思想萌芽呢?
(3)欧洲宗教革命至资产阶级大 革命前
• 近代宪法观念逐渐成熟的时期;
• 人们已经认为根本法应指人民与国家或政 府间的一种契约。这种观念一方面受中世 纪时与国王所订契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受宗教革命的深刻影响;
• “五月花公约”、康涅狄格宪章以及克伦 威尔军队中清教徒所拟的“人民公约”等, 使这种民约式的根本法具有了权威和近代 宪法的特点。
(4)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
• 美法大革命是近代立宪运动的原动力和 起点;
• 自前一时期便已产生的三个观念,在此 时已深入人心,即:
• 根本法应为成文法; • 根本法须经特别机关制定; • 根本法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此时工业革命已经 铺开,商品经济和它背后的利益诉求对 掌握政治权力和政权极为热衷。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第二章宪法概述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二、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 • • • 民主集中制原则 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精简的原则
第七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赋予的公民应当且必须享有 的基本权益,是公民实施行为的资格和条件。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 根本责任。
轮船招商局 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 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水上飞机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第三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简称“政体”,是指统治阶级组织国家 政权机关、实现国家权利的形式。
《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的各级权力机 关,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 利的制度。其特点是: • • • 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我国国家生活的整体和全貌 是我国国家力量的源泉
一、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 • • 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 •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二)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四部正式宪法
(一)、1949年的《共同纲领》
带有宪法和纲领双重性质。
历史背景: 1949年9月,革命即将获得胜利,迫切需要制 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但当时在陆 还未全部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全国人大召 开还不成熟。 作用: 在建国初期,对巩固人民政权,加强革命法 制,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及恢复和发展国 民经济方面起指导作用。
在经济制度一章中学习。
讨论:
1、为什么从1908年清政府炮制《钦定宪法大纲》 至1947年,有如此之多的“草案”、“约法”、 “宪法”? 2、为什么建国初期不直接制定宪法;而仅仅制定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3、如何评价我国1975年和1978年宪法? 4、我国1982年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赋予总统专制独裁的权力。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中国第一部 正式宪法,人称“贿选宪法”或“曹锟宪 法”。 1925年,段琪瑞政府起草“宪法草案”,由 于国民代表会议召集不起来,未通过。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把 “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反民主制度合法 化。 1936年,“五五宪章”——障人耳目,不付 诸实行,依旧“训政”
三、资产阶级宪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革命的成功及商品 经济的发展。 2、过程是曲折的。 3、帝国主义时期两种趋势。 二战前:法西斯化的趋势。
二战后:民主化的趋势。
4、建立宪法保障制度 ——重视宪法的实施
第二节: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1918年7月,《苏俄宪法》问世。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宪法。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2)ppt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
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美国宪法是继英国宪法之后,于美洲
大陆产生的一部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
的一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产生的特色:
1、美国建国以及宪政的建立基本上不存在 与专制传统的艰难斗争,没有专制传统的 绊脚石,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理想 的状态设立宪政制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
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
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 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 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 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四)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 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 律条件。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1954年宪法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1975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四、1978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
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地位
《宪法》各章小结
《宪法》各章小结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小结宪法是近代的产物。
在宪法产生以后,人们对宪法作出各种解释,但任何定义只能大致地、近似地描述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要受定义角度的局限。
我们对宪法作如下表述: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基本属性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
宪法产生以来,学者们对宪法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分类。
宪法的分类,对于认识各种宪法的特点和优点,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宪法发展的规律以及促进我国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宪法的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说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条件不同,宪法的渊源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宪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条约。
在采取“修正案”形式来修改宪法的国家,宪法修正案也是宪法的基本渊源。
在我国,宪法修正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采取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主要是为体现宪法修改的连续性和宪法内容的稳定性。
在适用宪法时,应当直接引用宪法本文而不是修正案的条款。
宪法是法律,也是由众多的宪法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
宪法规范就是确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调整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国家与公民的基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宪法规范应当具备法律规范的完整构成要素,制裁要素也同样存在于宪法规范之中。
宪法规范既具有法律规范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的特殊属性。
宪法关系是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所要确立的一种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关系,它是宪法规范在调整宪法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
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的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
通常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
宪法的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
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
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召开第5次全俄苏维埃代 表大会,通过《苏俄宪法》;
1924年1月召开全联盟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 过第一部苏联宪法。
蒙古1924年受苏影响制定宪法
2020/11/16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①两种性质的宪法共存 ②两种形态的宪法呈现一强一弱 ③三项内容在宪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8月6日,举行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 与公民权宣言》
2020/11/16
4、英美法为代表的近代宪法特点
①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②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③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具 有政治法特色
④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2020/11/16
三、现代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标志: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2020/11/16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特点
①行政权力日益加强,议会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趋势日 见明显; ②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成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③普遍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建立 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成为一种潮流; ④确认主权的相对性,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直接予以承 认、接受。
2020/11/16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
关系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生活。
2020/11/16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 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宪法历史发展的研究,了解 宪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宪法如何 反映特定国家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 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 历史以及四部宪法的比较。认识我 国1982年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宪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 件。 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 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 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 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 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 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
第十一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 届任期三年。‛修改为:‚省、直辖市、县、 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 年。‛
1999年宪法修正案
原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 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 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 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 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 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 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历史发展
2004年 指导思想:1、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政治:1、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 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 的代表。 2、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 3、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4、国家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 国使节。 5、“戒严”改为“紧急状态”。 6、“国歌”确定为“义勇军进行曲” 经济:1、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 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 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公民的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与 补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人民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是中国历 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并公布 实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 件。;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指 导边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 要宪法性文件。 1946年4月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解放战争时 期重要宪政建设纲领,对建国以后的宪法立法和政权建 设有重要历史影响。
内容上对75年宪法做了大的修改,工作中心也转到 经济建设上。但仍存在着缺陷。1979、1980两次进行 局部修改。
(五)1982年宪法 即现行宪法。为适应社会发展,1988、1993、1999、 2004四次对其进行了局部修改。
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颁布
(六)宪法修正案 1988年 经济:1、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
第二章 宪法历史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立宪的前提是平等、民主,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才成为可能。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在和封建主义斗争的过程 中,形成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制度。宪法只能出现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 下。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一系列民主思想成为 制宪的理论基础。 4.法律文化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多元化使 得诸法分离、法学教育的发展、立法技术的提高,这 为宪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准备。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选择题)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的地位: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英国立宪历史久远,是不成文法的代表,它最先产生了议会政治,建立了代议制度,为后人所仿效。
2、美国宪法的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首部成文宪法,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典。
3、法国宪法的地位: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宪法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1、1913年《天坛宪章》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3、1923年《贿选宪法》4、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2、1936年《五五宪草》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主要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2、评价:(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代行人大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所以属于宪法性文件。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民主革命有待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二、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1、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
美国
第二届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通过 了著名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以古典自然法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即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有权推翻暴政等作为思 想基础,首先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造 物主”赋予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存、自由与 谋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建立 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政府 一旦损害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权变更或废除它,建 立新的政府。
(4)从形式上看 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从形式上看 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 但在 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 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 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 整个近代 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 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 治法律现象 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 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
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 议通过了由约翰.迪肯森起草的 《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 《邦联条例》)。
根据《邦联条例》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根本无法 根据《邦联条例》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独立战争后国内日 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不断壮大的民主势力 主张加强中央政权力量的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 主张加强中央政权力量的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 在会议快要闭幕时提出倡议, 在会议快要闭幕时提出倡议,邀请各州代表于 1787年5月在费城举行会议,讨论修改《联邦条 月在费城举行会议, 年 月在费城举行会议 讨论修改《 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例》,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十九信条》
《十九信条》模仿英国的君主立宪,意欲设置类似英 十九信条》模仿英国的君主立宪, 国责任内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责任内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对皇帝的权力作了较 大限制,同时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如规定, 大限制,同时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如规定,“皇帝之 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 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 国会修正,皇帝颁行之”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 国会修正,皇帝颁行之”;“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 皇帝任命”等等。但其重心仍在确认: 皇帝任命”等等。但其重心仍在确认:“大清帝国之 皇统万世不易”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对人民的 权利自由则只字未提。 十九信条》 权利自由则只字未提。《十九信条》只不过是清朝统 治者为了挽救自己行将覆灭的命运而抓住的一根救命 稻草,旋即被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湮没。 稻草,旋即被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湮没。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本章练习测验答案
国家开放⼤学电⼤宪法学第⼆章宪法的产⽣与发展本章练习测验答案国家开放⼤学电⼤宪法学本章练习测验答案第⼆章宪法的产⽣与发展⼀、选择题(每⼩题1分,共36分)1.下列宪法中属于钦定宪法的是()。
选择⼀项或多项:ACA. 1908年中国《钦定宪法⼤纲》B. 1809年《瑞⼠宪法》C. 1906年《俄国宪法》D. 1830年《法国宪法》2.下列国家中没有成⽂宪法典的是()。
选择⼀项:AA. 英国B. 美国C. 中国D. 瑞⼠3.我国宪法规范的主要形式是()。
选择⼀项:AA. 成⽂宪法典B. 宪法性法律C. 宪法解释D. 宪法惯例4.下列关于我国宪法规范的表述正确的是()。
选择⼀项或多项:ABCDA. 我国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成⽂宪法典B. 在我国,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法⼀般被视为宪法性法律C. 在我国,政协的全体会议在全国⼈⼤会议之前召开,是宪法惯例D. 在我国,对宪法的学理解释通常不具备法律效⼒5.世界上第⼀部成⽂宪法典是()国家的。
选择⼀项:B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6.在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
选择⼀项或多项:DA. ⼈民法院B. 国务院C. 全国⼈⼤D. 全国⼈⼤常委会7.美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
选择⼀项:BA. 众议院B. 法院C. 司法部D. 宪法委员会8.下列选项中有关宪法规范制裁性和惩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项:CA. 具有制裁性,但没有具体的惩罚性B. 不具有制裁性,但有具体的惩罚性C. 具有制裁性,也有具体的惩罚性D. 不具有制裁性,也没有惩罚性9.宪法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在于()。
选择⼀项或多项:ACDA. 体现着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B. 体现着政府在国家中的作⽤C. 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确⽴了准则D. 为公民相互之间的关系确⽴了准则10.下列有关宪法与宪政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选择⼀项或多项:ABCDA.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B. 近代的宪法与宪政以限制国家权⼒、保障⼈权为⽬的C. 树⽴宪法的最⾼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D. 近代的宪法与宪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1.在美国,联邦最⾼法院审查国会⽴法的实践是伴随着()这⼀先例的形成⽽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宪法的产生、发展及其条件和旧中国宪法史
熟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1982年宪法的背景、基本精神、历史意义及修改
二、重点、难点:
1、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四)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2、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3)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3、1982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基本精神及历史意义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三、思考题:
(1)阐述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2)试析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四、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是()。
A.英国宪法性法律
B.法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苏俄1918年宪法2.系统提出“三权分立”理论的思想家是()。
A.英国的洛克
B.法国的卢梭
C.法国的孟德斯鸠
D.亚里斯多德
3.鼓吹“人民主权”理论同王权相对抗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
A.法国的卢梭
B.英国的洛克
C.英国的霍布斯
D.法国的孟德斯鸠
4.以下关于宪法产生和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宪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
B.宪法最终会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C.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宪法在有的国家早于近代产生
5.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是()。
A.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B.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制定的民主主义宪法性文件是()。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7.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5年宪法
D.1978年宪法
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产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A.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
B.新民主主义的宪法
C.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宪法
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宪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朝末年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有()。
A.《钦定宪法大纲》
B.《天坛宪法草案》
C.《重大信条》
D.《五五宪草》
2.下列选项中,属于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的有()。
A.《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3.(国家司法考试2005年试卷一第58题)根据200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下列有关国家对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的政策的文
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B.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C.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4.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修改的内容有()。
A.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B.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将县级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改为直接选举
D.将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规定为领导关系
5.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涉及下列哪些方面的内容?()
A.明确把“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
B.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C.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写进宪法
D.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成5年
6.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我国宪法作了重要修改,下列哪些内容是这一修正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A.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
B.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C.明确规定“国家加强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D.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7.下列属于我国2004年第四次部分修宪内容的有()。
A.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B.在统一战线范围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D
5.A
6.D
7.B
8.A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BCD
3.CD
4.ABCD
5.AD
6.ABD
7.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