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9f81a00a8114431b80dd80a.png)
宪法学绪论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传入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定义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1、词源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1、涉及面广泛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二、宪法的效力最高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全民公决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第三节宪法的本质一、有关的几种理论1、神意说2、共同意志说3、阶级意志说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第四节宪法的分类一、传统分类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3、制定主体(钦定、民定、协定)二、马克思主义分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其他分类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创制来源:原始、派生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条件:民主的大众的科学文化是思想基础4、社会主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优良的公民素质三、西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长期积累的过程1、英国宪法{不成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宪法性法律、判例(有法力部分)、惯例]只具有法律实质上的根本法意义而不具有形式上的特征内容上,确立立体分权的宪法2美国宪法{发展上,采用修正案方式发展3、法国宪法:多变性1791~1958 共15部注:英法宪法的差异4、德国宪法5、日本宪法四、宪法的发展趋势1、产生形式上,从革命成果转向改良结果2、内容上,(1)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2)国家权力关系的变化3、领域的国际化趋向:(1)制宪理念(2)国际化问题的编入第三节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宪政的发展一、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清末:1908年8月27日《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重大信条十九条》2、北洋军阀:1914年5月1日《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宪法》——形式是民主共和,实质是军阀独裁统治3、国民政府: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蒋介石军政(东北易帜)——训政(1931年5月《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宪政(1936年5月5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草案》;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4、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过渡时期: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2、初级阶段:1975年1月17日1975年宪法——有严重缺陷(指导思想、内容、形式)1978年3月5日1978年宪法——修修补补无济于事1982年12月4日1982年宪法——至今通过了31条修正案:1988年2条、1993年9条、1999年6条、2004年14条注:(1)“三个代表”入宪(2)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深化(3)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私有财产保护,紧急状态取代戒严(4)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5)社会主义建设者入宪(6)其他方面[特别行政区人大代表选举,国家主席职权增加举行国事活动,人大任期5年,国歌规定]三、我国近代以来宪政失败的原因1、历史原因:缺少深厚的宪政基础2、文化原因:基本是在非宪政文化的模式指导下进行的3、政治原因:基本是非法治的4、社会主体原因:一元社会四、中国的宪政模式特殊的政党体制、长期的集权统治、权利长期受到忽视、经济体制长期的束缚第三章宪法的创制第一节宪法的创制一、概念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并通过立宪机关或者组织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注:宪法制定权(主体是国民、行使者是制宪议会、原始性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高于、经常与不经常、是否管理具体国家事务、人民直接与国家机关行使、不常设与常设二、制定机关起草机关:临时性、专门性包括通过宪法草案通过机关:核心四、制定程序成立制宪机构、提出宪法草案、讨论宪法草案、通过宪法草案、公布宪法文本第二节宪法基本原则一、含义: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的并反映其根本价值和作用的,人们在立宪和行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宪政制度、宪政思想本质和规律认识的集中反映。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8f5d06ff00bed5b9f31d75.png)
( 二 ) 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 , 宪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从而影响着宪法的未来发展 。 1. 宪法更重视人权保障 , 扩大公民权利 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原则 , 保障人权 、 维护公 民权利是宪法的 任务 。 2. 三权失衡 , 行政权力急剧扩张 在近代宪法模式中 , 行政权从未处于权力的 核心 。 3. 重视宪法实施保障 宪法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 居根本地位 , 是国家 、 社会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
9
( 三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 、 大资 产阶级专政的 国 民党政府 ,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有三次立宪运动 。 1.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1931 年 5 月 12 日 , 国民党操纵的 “ 国民会议 ” 通过了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简称 “ 训政时期约法 ”), 共 8 章 89 条 , 于同 年 6 月 1 日 正式施行 。 它是国民党 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4
4. 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 人们深感地球 “ 变小了 ”。 国 际政治 、 经济 、 文化已经强 烈地渗入每个国家内部 , 国际间交往和合作已是 历史的潮流 ; 同时 , 有关人权保护 、 司法制度 等方面也需要国际间合作 。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 主题的今天 , 部分国家的国内 法出现了与国际法 结合的趋势 。
5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 19 世纪 ,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 纷纷制定宪法以 维护其新建政权 , 而同时期的旧 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没有产生资 产 阶级的 土壤 , 仍为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自 1840 年以后 , 由 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 中 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
许崇德《宪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许崇德《宪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89111d7f242336c1fb95e58.png)
许崇德《宪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更多资料请在薇♥公重号精研学习网查找下载本书为许崇德《宪法》(第6版)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遵循该教材第6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7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含知识框架),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
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框架图表体系,通俗易懂易记本书每章的知识框架图和考点归纳表,在全方位把握重要考点的同时,提纲挈领地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重要的考点、难点,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容易记忆。
2.星级标记,透彻剖析必考点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考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对部分关键词进行了标记(蓝色或下划线),并将全书考点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一般了解)至五星(熟练掌握),以便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3.精选考研真题,详解课后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宪法学考研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教材,方便学习时,及时检测复习效果,掌握答题技巧。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第一章宪法总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国家性质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国家形式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选举制度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国家机构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详解。
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552e2f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2.png)
宪法第二章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近代宪法之所以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有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商品交换的平等和竞争的自由,要求保障商品生产者独立的主体地位等等。
必然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确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
第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逐步确立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就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第三,思想理论条件,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学说,是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这些学说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成为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法律文化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只有当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达到一种程序、状态,需要有一个凌驾于各法律部门之上的特殊的法律部门,来为各部门确定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时,宪法才会产生。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早期的资本主义宪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宪法。
(一)英国宪法17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宪法也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妥协革命的特点,它在政治内容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宪法典。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所构成。
宪法性文件,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和资产阶级阶级革命以后由议会制定的宪法性法律。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82b60aa2161479171128d1.png)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宪法学讲义—第二章
![宪法学讲义—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62bdd999dd88d0d233d46a61.png)
2014-8-28
九、西南护法至国会二次恢复
1.西南国会之议宪 2.新国会之议宪 3.省宪运动
28
2014-8-28
十、国会二次恢复至临时执政制度消灭
1.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中华民国 宪法》
2.民国十四年《国民代表会议条例》 及《中华民国宪法案》
2014-8-28
18
民国元年一月二日,参议院对于《组织大纲》尚有所
修正;其最要者,则为临时副总统的增设。
2.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于三月八日经参议院议决。除由参议院即 日自行宣布外,并于三月十一日经临时大总统公布。
2014-8-28
19
《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异有两点:
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 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1.经济条件。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 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 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 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 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1、11、3
1912、3、11 1913、10拟订 1914、5、1 1923、10、10 1925、12拟订 1931、5、12 1936、5、1 1946、12、25
清朝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重大信条十九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宪法》
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7aa72e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4.png)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1、英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2)、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下来;(3)、旧的法律如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等成为宪法的组成部分;(4)、英国宪法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二)、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宪法性文献:《独立宣言》、《邦联条例》;2、美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天赋人权‛等思想是美国宪法得以产生的理论基础;(2)、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宪法较为彻底;(3)、美国宪法是在克服《邦联条例》存在的诸种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法国宪法的产生1、法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法国宪法的产生特点:(1)、与美国一样,法国的宪法较为彻底;(2)、法国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3)、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家们所提出的理论为法国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四)、宪法产生的条件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可以把宪法分为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1、近代宪法的发展可以1848年革命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中叶,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色彩;(4)、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二)、现代宪法的发展1、现代宪法的产生1918年的苏俄宪法和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是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型的标志。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dce0c838762caaedd33d449.png)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宪法历史发展的研究,了解 宪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宪法如何 反映特定国家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 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 历史以及四部宪法的比较。认识我 国1982年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宪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 件。 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 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 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 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 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 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
第十一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 届任期三年。‛修改为:‚省、直辖市、县、 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 年。‛
1999年宪法修正案
原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 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 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 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 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 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 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学笔记--什么是宪法
![宪法学笔记--什么是宪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5e7629dd36a32d737581ef.png)
宪法学笔记目录:0.绪言1.什么是宪法2.宪法的产生与发展3.国家性质4.政权组织形式5.国家结构形式6.经济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国家机构0--绪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意义和方法研究对象:宪法学是以各种宪法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具有科学性(从形式和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阶级性(尤为明显,因为宪法是政治法,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中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兴衰胜败,总要在本国的宪法和宪法理论中表现出来),规范性的特点。
与其他法律部门比较,宪法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现实性与纲领性结合,广泛性和根本性的统一,权力性和义务性的交叉。
宪法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四方面:第一,研究宪法的起源和本质,类型和特点,内容和形式,产生和发展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本质性的问题。
也研究宪法的历史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具体内容和重要特点。
第二,研究体现在宪法典,宪法性法律以及宪法惯例之中的具体宪法规范。
第三,研究中国,外国宪法思想和宪法制度的发展历史,即中外宪法思想史和宪法发展史。
第四,研究宪法同经济,政权,以及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研究本国宪法,宪法又称国家法,宪法学又称国家法学。
意义:第一,政治意义(学习宪法学有助于提高学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容和优越性的认识,增进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法律专业课程和政治课。
)第二,法律意义(有助于帮助学员树立法治思想,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地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
)第三,理论意义(宪法学是一门带有基础理论课性质的法律专业课程,因此学好宪法课有助于学员学习其他法律专业课程。
)第四,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学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自觉地投身到政治体制改革中来,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第一,阶级分析的方法(由于作为宪法学为主要对象的宪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正确认识宪法的本质和作用。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7f8af376bd97f192379e91b.png)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62b10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4.png)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1、英国宪法的产生(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
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
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
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9f341e964bcf84b9d57bdc.png)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 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决定 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 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 辖市进入紧急状态”。国务院职权“依照法 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 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有权宣布进入紧急 状态,进行国事活动 。 (1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12)新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 进行曲》”。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
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最早出现于近 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时 期的产物。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没 有国家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因为包括经济、政治、思 想、法律等方面的条件皆已具备。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3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制定,起临时宪法作 用。 除序言外,共7章60条。 具有纲领性、过渡性特点。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5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6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7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一)英国宪法 英国是近代宪法发源 地,是最早实行宪政 的国家,享有“宪政 之母”的声誉。 1215年《自由大宪章》 1689年《权利法案》 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 国的确立。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光荣革命
2013司法考试:宪法学第二章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
![2013司法考试:宪法学第二章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https://img.taocdn.com/s3/m/ba5ef5836bec0975f465e236.png)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制定背景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时,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与组织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普选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这些条件决定了制定宪法的条件不够成熟,但又急需一个宪法性文件,以规范全国人民的行为,指导各项工作和任务,于是在中共的号召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它代行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临时宪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代会职权),同时还规定:全国人代会召开之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可以就有关国家大事向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提出建议,因而当时是一种过渡形式,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范例。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和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1、制定背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
(2)确认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3)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4)确认了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三)1975年宪法1、修改背景是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于“文革”的中后期,“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达到“权力再分配”的目的,严重干扰了75宪法的制定,从时间上可以看出:73年8月中共决定修宪拖延至75年1月2、历史评价75宪法是一部很不完善且具有严重错误和缺点的宪法,75宪法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原因在于仍保留了54宪法的某些基本原则,如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性质)。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75884463c1ec5da50e27066.png)
第二章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宪法的产生过程英国,美国,法国。
三、宪法的发展(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早期(美国):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后期(《魏玛宪法》):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1918年7月《苏俄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实现无产阶级和贫农专政。
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国的宪法的意义:。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1.宪法类型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去带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成文法将逐渐取代不成文法。
3.宪法内容上:(1)重视人权,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的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宪政问题的提出1905~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宪政1906~下令预备立宪1908.9~《钦定宪法大纲》1911.11.3~《重大信条》(《十九信条》)注:主要内容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主要内容(1)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2)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历史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9def2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d.png)
1776年7月4日通过
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世界上第个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② “邦联条例” ③费城集会及宪法的制定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1789年7月14日,武装起义的巴黎人民攻破象征封 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8月6日,举行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 与公民权宣言》
4、英美法为代表的近代宪法特点
①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②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③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具 有政治法特色
④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三、现代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标志: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特点
①行政权力日益加强,议会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趋势日 见明显; ②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成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③普遍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建立 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成为一种潮流;
④确认主权的相对性,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直接予以承 认、接受。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 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产生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①自由大宪举 ——英国近代宪法史的序幕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光荣革命”与“权力法案” ④“王位继承法” ⑤“改革法”
2、美国宪法 ——世界成文宪法的标志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召开第5次全俄苏维埃代 表大会,通过《苏俄宪法》;
宪法学(二、宪法的历史发展)思维导图
![宪法学(二、宪法的历史发展)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d471e81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6.png)
宪法学(二、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法律条件发展的过程英国宪法美国宪法法国宪法日本宪法德国宪法基本特征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确立资本主义根本政治原则,以资产阶级内部的分权制衡,“三权分立”为根本政治原则确立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增加国际协作方面的内容形式上重视人权保障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部1918《苏俄宪法》发展1924《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1936苏联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宪法已经巩固并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主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钦定宪法大纲》1908《十九信条》19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913《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4《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五五宪草”1936《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中华民国宪法》1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共同纲领》1949五四宪法背景通过共同纲领的有效实施,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社会秩序逐步好转,人民安定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制定一部宪法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时代特点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五次修改地位、特征、典型文本。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4d4930deb14e852458fb57a0.png)
㈢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大致可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为界限进行划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兴的 民族独立国家大多采行成文宪法和普选制度,战前已实行 民主制国家的民主政体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宪法的发展迈 入现代宪法的门槛。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和1918 年苏俄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生。进一步民主 化是这一阶段宪法发展的主流,但也有法西斯德国对魏玛 宪法的破坏的逆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宪法的发 展又呈现出新的态势。 一方面,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制定和颁布了自己 的宪法,民族国家的民主主义宪法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主 权,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宪法的内容与形式。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也显示出了某 些共同倾向和一般趋势。
契约是规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 它其实不是市场经济的发明,而是封建主义中世纪 的产物,是贵族在中世纪抗衡国王权力的工具。 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是为国家权力的产生和维持 提供合法性依据,或者说是为界定什么是合法国家 权力提供标准。它只是近代才产生的思想,是西方 思想家在文艺复兴、新教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 对国家权力进行反思的产物。 对社会契约论做过开创性贡献的四位思想家是 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当代的罗尔斯。
洛克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霍布斯的思路,但把 它进行改造并反过来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为他们 提供了在政治上能够接受的自由主义理论。由于他 倡导人的自然权利、强调对政府的制约,其理论被 称为“自由契约论”。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政府论下篇》,认为契 约是人民和国家之间(而不是人民之间)的协议, 契约的目的正是保障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并且对国 家设置相应的义务,如果统治者违背了基本的契约 义务,人民有权造反。人民有反叛统治者的自然权 利——这种学说在当时具有革命性。 同时,洛克首次创造了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使 财产权成为一种先于国家而存在的自然权利。洛克 的学说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普遍欢迎,并为后来的 自由主义思想家广泛借鉴。它推动了美国的独立革 命,并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一起对美国宪政 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9b6f3d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6.png)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
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
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
宪法笔记(2)
![宪法笔记(2)](https://img.taocdn.com/s3/m/7b86049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0.png)
第⼆节宪法的产⽣和发展 第⼀个问题,宪法产⽣的基本条件,这⾥谈三个知识点。
⼀是宪法产⽣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教材写了四⼤条件或四个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这可以出⼀个不定项选择题。
⼆是宪法产⽣的经济因素,可以出单项选择题,宪法的产⽣是以市场经济的产⽣为条件,当然这种宪法产⽣的经济条件是指原始的宪法或⾃发的宪法,不是指舶来品或模仿的宪法。
这⾥⾯有⼀个概念,⽐如说,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所以从历说,宪法的产⽣早于普通法律,这是否正确?我们认为宪法是根本法是从它和部门法的关系⾓度来讲,若从历讲,则是先有法律,后有宪法,宪法的产⽣⾄今还不过⼆百年,世界上第⼀部宪法是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所以说宪法是近代的产物,有⼈问:古代有没有宪法?古代有宪法这个词,⽐如说中国古代⽂献⾥⾯有“赏善罚*,国之宪法”,这个宪法不是控宪法,它们没有对⼈权保障和限制公共权⼒作出规定,那时的宪法概念上和刑法等部门法⼀样。
三是宪法产⽣的思想因素,西⽅启蒙思想家所创⽴的⼀些理论为宪法的产⽣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法治、天赋⼈权、⼈民主权、社会契约论、权⼒分⽴”等。
第⼆个问题是资本主义宪法产⽣与发展,这⾥涉及⼏个知识点。
在宪法产⽣的问题中⾸先讲英国宪法的产⽣,可以出两个选择题。
英国是最早进⾏⼯业⾰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发⽣资产阶级⾰命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性⽂件并宪政的国家。
英国最早制定宪法性⽂件,但到⽬前仍没有成⽂的典。
宪政这个概念很多⼈不⼤熟悉,近⼏年讨论多了⼀些,宪政和民主是两个对应的概念,民主是讲政权的合法性,宪政是讲不管是民主还是专制的政府,它的权⼒要不要受限制的问题。
英国最早对国王的权⼒实⾏限制,但是它们民主可能起步较晚,真正的普选制实际是本世纪的事情,然⽽它搞宪政已经搞了⼏百年,所以说英国是最早实⾏宪政的国家。
英国宪政的体制反映了两⽅⾯特点:⼀是内容上的特点,英国确⽴了君主⽴宪制的政治体制;⼀是在形式上,英国没有统⼀完整的宪法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宪法的产生过程
英国,美国,法国。
三、宪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早期(美国):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后期(《魏玛宪法》):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苏俄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实现无产阶级和贫农专政。
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国的宪法的意义:。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去带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成文法将逐渐取代不成文法。
3.宪法内容上:(1)重视人权,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的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的提出
1905~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宪政
1906~下令预备立宪
1908.9~《钦定宪法大纲》
1911.11.3~《重大信条》(《十九信条》)
注:主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
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主要内容(1)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2)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历史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它以根本
法
的形式宣告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
1.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封建买办的政治代表。
2.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
奉系军阀:张作霖
3.北洋:1914~《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复辟
1923~《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就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1925~《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
国民党:1931《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46《中华民国宪法》
4.从清政府‘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政府,都是反人民民主的。
四、人民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931.11~江西瑞金,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1.1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注:意义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9.29 ~通过《共同纲领》注: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1954年宪法
(一)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1.土地改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
2.抗美援朝的胜利
3.通过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二)过程
1953.1~成立以毛泽东为中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9.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内容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