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和水位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1. 气候变化: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干旱,年雨量少,有时候会出现连续多年不降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牧区地下水位下降。

2. 水文地质条件: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其中,一些区域地层松散,地下水的补给和补偿能力较弱,因此很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3. 农业用水:青海省以畜牧业发达而闻名,在牧区的农村地区,农民一般都依赖地下水进行灌溉和饮水,由此就会使地下水位产生变化。

由于牧区的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因此地下水的开采还比较不受到约束,会不断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4. 工业生产用水:青海省牧区一些地方发展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企业为生产和生活所需也会从地下水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水,这样就会使地下水位下降。

5. 人类活动:青海省牧区的农民和牧民也会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例如洗衣、洗澡、马匹饮水等。

虽然这些影响较小,但随着人们的居住密度增加,这些影响也逐渐增大。

总之,由于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干旱、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牧区地下水位的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好青海省的水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及趋势摘要: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四面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湖水面海拔3194m,附近山地最高海拔5174m。

10年前青海湖水面面积4 349km2,湖水平均深1615m,最大水深27m,总蓄水量约778亿立方米。

而现在的湖水面积为4 293196km2,10年间湖面积萎缩55104km2,平均年萎缩5km2。

青海湖水位自全新世以来持续下降,近些年来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关键词:咸水湖入湖流量湖面降水湖面蒸发干涸模型正文: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原是一个大的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

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

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

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青海湖的水面面积和水位一直处于一种缩减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讲,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青海湖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青海湖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青 海 湖 水 量 动态 变化 分析
逯 庆 章
( 青海省 工程咨询 中心 , 海 西 宁 8 00 ) 青 100 摘 要 : 用 15 利 99年 ~20 04年 的资料 , 立湖 面 降水 、 表 水入 湖 、 下水 补 给及 湖 面 蒸发 耗 水之 间 的水 建 地 地 平衡 方程 , 对青海湖水位、 水量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 结果表明: 5 年 一 0 年的4 年 间, 1 9 9 20 4 5 青海湖水位下 降 37 m, .8 湖面面积减小 32 3m , 6 .k 储水量减 少 18X 0m 。但从 20 7 1 04年 开始逆转, 青海湖水位 2 1 00 年 比 20 0 4年 上升 近 9 c 湖 面面积 2 1 9 m, 0 0年 比 2 0 0 4年扩 大 1 5 0 k 储 水量增 加 近 1 3 .7 m , 2×1 0I 。 n 关 键词 : 海湖 ; 青 水位 ; 水量 ; 态变化 动 中图分 类号 :V 8 . 文 献标 识码 : T 829 A 青海 湖是 我 国 面积最 大 、 为美 丽 的咸水 湖 。 最 区域 内独有 的湖 泊 湿 地 , 仅 为 鸟类 提 供 了绝 佳 不 的栖息 地成 为 鸟 类 的天 堂 , 而且 还 是 维 系 青 藏 高 原 东北 部 生态 安 全 的 重要 水 体 。从 而 , 成 了阻 构 挡 西部 荒漠 向东 蔓 延 的 天 然屏 障 、 要 的水 气 源 重 和 气候 调节 器 , 生 态 地 位 十分 重要 。但 随 着 全 其 20 04年 平 均 水 位 39 . 7 湖 泊 水 面 面 积 12 7 m, 4 8k 湖 水 储 量 60 7×1 青 海 湖 水 位 16 m , 9. 0m 。 的年 际变化 最 主 要 的特 点 是 少 数 年 份 水 位 上升 ,

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与环境效应

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与环境效应

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与环境效应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

它位于青海省,海拔高达3205米,被誉为“中国青藏高原的明珠”。

然而,近年来,青海湖的水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需要了解青海湖水质变化的原因。

青海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的降水和冰川融水,流入湖泊的河流经过大量冰川融水的补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海地区的冰川开始融化,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同时水质也发生了变化。

青海湖水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

首先是水位下降。

过去几十年来,青海湖的水位一直在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河流的水源减少。

河流水量的减少使得湖泊的水量减少,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是水质恶化。

近年来,青海湖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差,主要是由于水中富含的矿物质和其他污染物的积累。

湖泊周边的农业和工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化学物质和废水对湖泊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此外,由于水位下降,湖泊的水流缓慢,导致湖泊内的污染物无法有效地被冲刷掉。

青海湖水质的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水位下降导致湖泊湿地的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湖泊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包括候鸟和湖泊鱼类。

它们依赖湿地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地,一旦湿地减少,它们的生存将面临威胁。

其次,水质恶化对湖泊及周边的生物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湖泊富含的矿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对水生生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一些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这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崩溃,进一步破坏湖泊的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青海湖是青海地区的主要水源之一,水质恶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安全。

其次,湖泊附近的农业和渔业活动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失去了湖泊提供的资源的支持。

最后,随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湖泊周边的旅游业也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于青海湖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调查

关于青海湖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调查
Alliance
活动背景

❖ 活动背景介绍
为什么我们会选取这样一个主题? ❖ 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减小、湖水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 2005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缩小至四十多年来最低点。 ❖ 而现在与面积最小的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09.22平方公里,达
❖ 答: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 因:一是由于1998年退耕还草,采 取的保护措施改善了周边草场在青 海湖这个生态系统中作用。二是由 于近些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附 近雪山的消融量增加入湖河流的流 量加大。
Alliance
与青海湖自然保护局有关人员

❖ 总结:我们从采访自然保护局相关人员得知以下结论, 在2005年之前青海湖面积持续下降,而从05年开始 面积有所回升,面积回升的原因有,退耕还草减少了 水土流失,使流进青海湖的河流含沙量减少;全球气 温上升雪山融化;大坝拆除增加的河流的流量。另一 个结论则是否定了旅游业对青海湖面积的影响。
❖ ❖ 问:青海湖的入湖河流主要有几条? ❖ 答:主要有八条比较主要的汇入河,
其中最大的入湖河流为布哈河,其汇 入量大约占整个汇入量的50%,共 280km。其他的的有黑马河,沙柳河、 泉吉河等。
Alliance
与青海湖自然保护局有关人员

❖ 问:青海湖周边的草场是否有沙漠化的现 象?
二次采访青海 湖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局, 访附近的牧民 及僧人,询问 年长者关于青 海湖变化的见
解;
前往青海湖鸟岛 自然保护区查看 实际情况并采访
周边牧民。
在各大高校及人 口密度较大的地 方展示我们的调 查结果,发放关 于青海湖湿地变 化现状、原因及 采取相应防护
措施的传单。
Company Logo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是中国重要的土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青海省的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影响。

1. 气候变化:青海省农村牧区的气候主要是典型的高原气候,气温低、雨量少、蒸发强烈。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致使农村牧区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出现下降。

2. 过度开发: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一直以来被广泛利用,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和供应居民生活用水等。

由于地下水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且开发利用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 缺乏水资源管理:在农村牧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缺乏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够重视。

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也导致地下水位变化。

4. 人口增长和农业需求:青海省农村牧区人口在不断增长,农业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农民普遍采取过度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5. 自然地质条件: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层分布不均匀。

地质构造和岩溶地貌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位变化较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为了解决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

采取合理的开发利用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2. 提高节水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提倡科学灌溉和节水农业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

3. 发展水资源替代方案:通过开发和利用其他水资源替代地下水,如引水、集雨和水库蓄水等,缓解地下水位变化问题。

4. 加强水资源调度和配置:科学合理地调度和配置水资源,优化农田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科研力度,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青海湖是怎样形成的?

青海湖是怎样形成的?

青海湖是怎样形成的?青海湖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原湖泊,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环境价值。

那么青海湖是怎样形成的呢?1.精巧的地质形态青海湖的形成源于地质演化的结果。

青海湖处于由喀什斯台地和祁连山形成的陡坡沟水系所包围,经历了为期数千万年的大规模变迁和强烈的气候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概况。

唐古拉冰川加大了水汛,此举也利于湖泊形成。

2.一步步形成青海湖历史上青海湖一步步形成。

大约在我国西周时期,湖泊开始形成,但是变化不大,面积仅有三百多平方千米;在东汉时期,湖泊形成进一步发展,周边山谷积聚大量自然水源,湖泊面积扩大到了590平方千米;到宋元时期,青海湖更是见证了历史,面积达到了3300平方千米;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唐古拉冰川的冰川消融和雨水的不断累积,青海湖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今天,青海湖依旧引人入胜,面积约为4590平方千米,水质清澈,秀丽犹如一面蓝绿穹顶。

3.环境实现稳定发展湖水与环境保护是分不开的。

科学家指出,青海湖的水质最近几年也在好转,但它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旅游开发,从资源运用和规划中控制水源开发、节约用水。

如北部西瓜沟流域要尽量避免河道破坏,建立森林绿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使种类丰富的生物群落增加,有利于环境实现持续可持续发展。

4.青海湖浩瀚秀美青海湖风景绝美,常被称为日月潭之称。

湖水碧蓝如天,形似一面天穹,但此青海湖却有如大西洋的性格,也有如三江之汇的密度,变换的微弱有节奏的流波,令人意识到它的安宁与深情。

5.水乡传说青海湖也是很多传说的发源地。

据说昔日这里曾经有着一片叫"月宫水乡"的富庶地域,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但这没有减少青海湖的神奇色彩。

青海湖的灵景中涌现出一望无际的不同趣味,它的穹顶似乎也在诉说着湖的故事。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1. 气候变化:青海省农村牧区地处高原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不均匀,降水量减少,影响地下水补给,进而引起地下水位降低。

2. 人类活动:农村牧区地下水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开采。

在农村牧区,地下水常被用于农业灌溉、家庭生活和牲畜饮水等方面,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导致水源补给不足,地下水位自然下降。

3. 地质条件:青海省农村牧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层分布不均匀。

某些地区存在地下水补给较少的现象,地下水位较低。

地质构造的作用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

断裂带等地质构造的存在会导致地下水流动性较差,进而影响地下水位变化。

4. 水资源管理不当:在农村牧区,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用水管理措施,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位衰减。

5. 河流水位变化:农村牧区通常涉及到河流的灌溉和供水,而河流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下水位的波动。

当河流水位降低时,地下水位可能会下降,反之亦然。

6. 自然地形地势变化:青海省农村牧区地形多样,地势变化较大。

新构造运动、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地貌地势变化,地下水位也受到影响。

针对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研究,明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补给状况。

加强对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用水管理措施,防止过度开采和滥用地下水资源。

还需要加强对河流水位和地下水位的监测,及时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控。

还应加强对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地形地势变化等因素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

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26卷第l期李风霞等: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图像进行重采样,完成图像配准,对配准的图像进行二值变换处理,突出湖岸地貌形态。

2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分析1975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青海湖湖岸总体变化趋势是陆地相对向湖水方向推进,湖岸形态整体萎缩(圈1a),变化较大的湖岸为东岸沙岛和海晏湾地带(图1h)、北岸沙柳河人湖一带地区(图1c)、西岸布哈河人湖地带(图ld)。

J羽1青海湖湖岸线变化V帅n啪讲th…鹏t1l㈣nd4nghmIak。

哺l从罔1可以发现,相对来说,西岸陆地推进速度较快,本文测定的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向湖水前方相对推进距离为1566.3m,年平均推进距离62.6…布哈河南部一支流向湖水前方相对最大推进距离2565.6m,年均推进距离lo,.6m;海色皮北端向北相对最大推进距离为3086.4m,年均推进距离123.1m。

图1c反映出25年以来青海湖北岸流经刚察县的沙柳河入湖f_I湖岸发生了较大变化,该部位为刚察冲积扇与哈尔盖冲积扇的交界处,陆地相对最大推进距离为3266.9m,年均推进距离1306m。

图1d反映了青海湖东岸25年以来的动态变化,湖区东岸为面积约180km2的流动沙漠地带,沙体形似“鸟嘴”侵蚀东岸湖水,近l()0km2的水体被分离,只有很窄的河道连通湖区,且“鸟嘴”有继续延伸趋势。

3湖岸形态变化原因分析3.1气候暖干化分析环青海湖周围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在青海湖湖周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作者:李凤霞, 李林, 沈芳, 伏洋作者单位:李凤霞,伏洋(青海省遥感中心,西宁,810001;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宁,810001), 李林(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西宁,810001), 沈芳(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刊名:资源科学英文刊名:RESOURCES SCIENCE年,卷(期):2004,26(1)被引用次数:16次参考文献(11条)1.任振球;张素琴;李松勤干旱、沙漠化的成因探讨 1987(03)2.周陆生;杨卫东青海湖流域近六百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湖水位下降原因 1992(03)3.周陆生;汪青春青海湖流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19974.王苏民;林而达;余之祥环境演变对中国西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025.李森;董玉祥;董光荣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区划[期刊论文]-中国沙漠 2001(04)6.何东宁;赵鸿斌;张登山青海湖盆地沙地特征及风沙化趋势 1993(04)7.徐建华;艾南山;金炯沙漠化的分形特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沙漠 2002(01)8.徐建华;艾南山;樊胜岳再论人类活动对地理过程影响的定性分析模型 1995(02)9.周陆生青海省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可能影响的初步展望 2001(02)10.董玉祥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沙漠 1999(03)11.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青海省农业资源动态分析 1998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李凤霞.李林.沈芳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会议论文]-20032.蒋昌丽.张颖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10(11)3.韩英语法教学的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4.廖小芳.陈瑜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09(20)5.时兴合.李生辰.李栋梁.苏忠诚.汪青春.秦宁升.SHI Xing-he.LI Sheng-chen.LI Dong-liang.SU Zhong-cheng. WANG Qing-chun.QIN Ning-sheng青海湖周边年代际气候振动及其对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期刊论文]-中国沙漠2008,28(5)6.索南多杰.德旦项毛.Suonanduojie.Dedanhangmao论清代"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期刊论文]-青海民族研究2010,21(2)7.温国安.WEN Guoan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成因探讨[期刊论文]-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5)8.宋春晖.方小敏.师永民.王新民.SONG Chun-hui.FANG Xiao-min.SHI Yong-min.WANG Xin-min青海湖西岸风成沙丘特征及成因[期刊论文]-中国沙漠2000,20(4)9.时兴合.李林.汪青春.刘蓓.张焕萍.刘振君.Shi Xinghe.Li Lin.Wang Qingchun.Liu Pei.Zhang Huanping.Liu Zhenjun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泊水位的影响[期刊论文]-气象科技2005,33(1)10.陈章进平板显示器扫描模型与理论研究[学位论文]2008引证文献(16条)1.冯钟葵.李晓辉青海湖近20年水域变化及湖岸演变遥感监测研究[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 2006(1)2.许长军.侯光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青海湖环湖沙地的研究[期刊论文]-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周万福.李凤霞.周秉荣.王力.颜亮东人工增雨补水型湿地修复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草业科学 2009(12)4.陈晓光.李剑萍.李志军.韩颖娟.陈葆德青海湖地区植被覆盖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沙漠2007(5)5.侯光良.许长军利用(RS)和(GIS)对青海湖环湖沙地分布等情况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青海环境 2005(3)6.张慧超.沙占江.张婷婷.郭丽红.马燕飞20年来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3)7.常国刚.李凤霞.李林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4)8.李迪强.郭泺.朵海瑞.武海波青海湖流域土地覆盖时空变化与生态保护对策[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9.唐仲霞.王有宁青海湖流域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5)10.妥进才.陈骏.姚素平.季峻峰.李一良.张传伦青海湖:研究地质微生物的天然实验室[期刊论文]-高校地质学报2005(2)11.孙永亮.李小雁.许何也近40 a青海湖流域逐日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期刊论文]-干旱气象 2007(1)12.妥进才.陈骏.姚素平.季峻峰.李一良.张传伦青海湖:研究地质微生物的天然实验室[期刊论文]-高校地质学报2005(2)13.李小雁.许何也.马育军.王建华.孙永亮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8(2)14.Yongliang SUN.Xiaoyan LI.Lianyou LIU.Heye XU.Dengshan ZHANG Climate change and sandy land development in Qinghai Lake Watershed, China[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8(3)15.储开凤.汪静萍中国水文循环与水体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7(3)16.张登山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综合防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引用本文格式:李凤霞.李林.沈芳.伏洋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4(1)。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素有“天上西藏”之美誉。

作为中国的重要牧区,青海省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于牧区的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青海省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

青海省处于高原气候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近年来,青海省牧区气候变化加剧,降水量和蒸发量的不平衡,导致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水资源供给不足,地下水位下降加剧,给青海省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农村牧区的过度开采也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牧业生产的不断扩张,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增加,超过了地下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特别是在缺乏合理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农村牧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地下水位快速下降,严重影响了牧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牧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地下水位的变化。

在青海省农村牧区,土地的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壤侵蚀、植被破坏等问题,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过程,使得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

而且由于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使得牧区的水循环系统发生了变化,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致使地下水位呈现下降趋势。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过度开采、土地利用结构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青海省农村牧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水资源利用规划,采取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促进农村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水资源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共同保护好青海省农村牧区的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说明青海湖面积增大的原因

说明青海湖面积增大的原因

青海湖面积增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海湖周边地区的冰川和雪山融化加速,注入青海湖的水量增加。

同时,降水量的增加也可能为青海湖提供了更多的水源。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青海湖的水位不断上升,湖面面积也随之增大。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青海湖面积增大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青海湖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使得流入青海湖的水量减少,从而使得青海湖的面积减小。

然而,近年来,随着节水技术和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青海湖的利用效率逐渐提高,流入青海湖的水量也相对增加,这也可能是青海湖面积增大的一个原因。

另外,地质构造和地貌变化也可能对青海湖面积产生影响。

地质构造运动可能导致湖泊底部的抬升或沉降,从而影响湖泊的面积。

同时,地貌变化,如河流改道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湖泊的水量和面积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青海湖面积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质构造和地貌变化等。

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发挥作用,共同导致青海湖面积的增大。

然而,要准确判断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及面积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及面积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Nn-( 1 yn--y)2
(1-2)
其中,x、y 分别表示不同变量的时间序列,N 为 时间序列的长度,-x、-y分别为不同变量时间序列的平 均值。
2 青海湖水位及面积变化事实
2.1 水位年际变化 1961~2018 年青海湖水位总体呈先减后增的变
化趋势如图 2a 所示,1961~2004 年,青海湖水位平均 每 10 年下降 0.76m,2005 年以来,青海湖水位止跌回 升,转入上升期,连续 14 年呈现增长趋势,从 2004 年 的 3192.86m 增加到 2018 年的 319
青海科技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及 面积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白文蓉 1 余 迪 1* 刘彩红 1 白文娟 2
(1.青海省气候中心,西宁 810001;2.海东市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平安 810600)
摘 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青海湖 水位及面积的动态变化是气候和周围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体现。 本文利用 1961~2018 年青海湖水位、布哈河流量等 水文资料以及周边地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青海湖水位及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1961~2018 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先下降后上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从 2005 年开始 14 年连续回升,且湖水面积 扩张明显。 受气候暖湿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增加显著,入湖流量呈上升趋势,加之青海湖 西北部的高山冰川持续融化,流域冻土深度变浅,冻结时间缩短,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水释放,致使青海湖湖泊水 位上升、面积扩大。 关键词:青海湖;水位及面积;变化趋势;成因分析
变化趋势系数, 用以分析 50 多年来气候特征的变化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是牧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青海省处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

气候变化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增加,地表水蒸发量增大,土壤含水量减少,使得地下水位下降。

2. 过度开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牧区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少地方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尤其是一些缺乏合理管理的地方,在没有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下降更加严重。

3. 地表水改变:青海省的地下水往往与地表水相互联系,地表水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地下水位。

在一些地区,由于河流改道、湖泊干涸等原因,地表水供应减少,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4.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村牧区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草原地区因为过度放牧、过度耕种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从而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和保护。

5. 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随着农村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地下水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些乡村工业和城镇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排放也对地下水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解决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合理规划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滥用地下水资源。

2. 节约用水: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降低农业和牧区的用水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压力。

3.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保持地下水的补给和稳定。

4. 发展替代水资源:推动水资源多元化,开发和利用雨水、地表水等替代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下水资源的压力。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由于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储量较少,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人们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合理,包括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2. 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赋存条件:青海省农村牧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导致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

有些地区地下水层时深时浅,水位变化较大,容易受到地下水压力、地下水赋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气候因素:青海省农村牧区属西北干旱气候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湿润条件差。

气候变化引发的降水不均衡、干旱等天气现象,使地下水补给不足,进一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4. 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由于过度的农业耕作、畜牧放牧等人类活动,使得土地逐渐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退化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降低,水分很难被土壤吸收和储存,都会直接流失,也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5. 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周边的城市和工业区对地下水的需求也增加,大量地下水被用于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也加速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为了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地下水抽取量,合理调节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等活动,确保农村牧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如滴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改善农业灌溉效率,减少地下水的消耗。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地下水的流失和消耗。

4. 科学合理地利用其他水资源:发展集雨水和水源涵养、水库蓄水等水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村牧区的其他水资源补给。

5.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农村牧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由高原、山地、盆地和戈壁沙漠等地貌构成。

农村牧区是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其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原因的影响。

青海省属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水稀少。

这种气候条件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来自降水。

由于降水量有限,不能满足农业、畜牧业等需水量,人们不得不借助地下水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变化受到降水量的直接影响。

青海省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

在高原地区,寒冷的气候会导致地表水结冰,从而限制了地表水渗入地下水系统的能力。

在高海拔地区,地下水的蓄水量有限,补给能力较差。

由于地下水补给不足,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就会降低。

人类活动也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农牧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也大幅度增加。

农村地区的农田灌溉、畜牧业用水等需求,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都需要地下水作为补充。

大量的工矿企业和城市人口也对地下水有着较大的需求。

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

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还受到地下水回灌和自然补给的影响。

地下水回灌是指地下水通过井水灌溉后,部分渗透到土壤中被吸收,剩余的地下水再次回灌到地下水系统中。

而自然补给是指地下水系统从降水中补充水分。

这两种因素将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从而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干燥、地势较高、人类活动以及地下水回灌和自然补给等方面。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灌溉和用水的效率,控制地下水过度开采,并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科学研究。

应积极推广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近十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近十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李沁园;张思九;林育青;陈求稳;冯韬;陈默【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24(36)3【摘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研究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位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特征及当前保护状况,筛选调节服务及文化服务2类8个评估指标,构建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核算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903.47亿~7848.55亿元;调节服务是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类型,占比高达91%。

近十年,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价值有所减少,其他服务功能价值均呈增加趋势。

水源涵养价值增加最多,增长760.70亿元;气候调节价值下降最多,减少658.59亿元。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水温、水位是影响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温升高引起初级生产力增加及鱼类数量增长,同时近年来水体矿化度下降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提高了固碳释氧和物种保育价值。

水位与水面面积增加引起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价值增长;蒸发量减少导致气候调节价值下降。

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作用下,物种保育、休闲旅游和科研教育价值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研究量化了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为变化环境下退化水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定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定期核算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跟踪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变化,对维持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12页(P963-974)【作者】李沁园;张思九;林育青;陈求稳;冯韬;陈默【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1.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影响2.青海湖水量平衡变化及其对湖水位的影响研究3.近十年可可西里盐湖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近十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和水位变化规律及其成因5.降雨因素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

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

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
舒卫先;李世杰;刘吉峰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08(31)2
【摘要】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基础,结合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建立了青海湖水位(水量)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过去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

水文因子分析表明,20世纪80—90年代青海湖流域径流和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根据不同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未来30年径流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大,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将会减缓甚至出现上升趋势。

这一结果将会缓解青海湖流域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势,并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总页数】8页(P229-236)
【关键词】SWAT模型;青海湖流域;水量变化;水文模拟
【作者】舒卫先;李世杰;刘吉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1
【相关文献】
1.1956-2011年青海湖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J], 李燕;段水强;金永明
2.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规律分析 [J], 李红娟;马林
3.青海湖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J], 逯庆章
4.青海湖1956~2019年水位变化原因及水量平衡分析研究 [J], 孙永寿;李其江;刘弢;李燕;杨阳
5.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J], 裴生山;张顺桂;张思芳;许德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和水位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王威;赵晓军;周华坤
【期刊名称】《青海科技》
【年(卷),期】2022(29)4
【摘要】利用2011年~2021年青海湖下社水文站水位观测资料及其青海湖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和规律,明确了水位变化成因。


现:(1)2011年~2021年期间,青海湖水面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

(2)2011年~2021年期间,青海湖水位总体上呈增加的变化趋势。

(3)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暖湿化形成的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增加是引起青海湖水面面积、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流域植被恢复、冻土退化导致的径流量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文章将为青海湖区乃至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王威;赵晓军;周华坤
【作者单位】青海省刚察县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海北州草原站;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3
【相关文献】
1.1974-2016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2.近20年青海湖湖水面积变化遥感
3.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及面积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4.1973~2013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遥感动态分析
5.青海湖水位变化成因分析及其未来趋势预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