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水位变化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水位变化的思考
摘要: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分布区,上千个湖泊恰似一颗颗明珠,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雪山草地上。而位于其东部的青海湖虽属咸水湖,但含盐度低,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此外,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手册》。过去五十年中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而近几年其水位有连续上升。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水位下降与上升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分析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原因。呼吁社会对青海湖的进一步关注和保护。关键词:青海湖、水位、变化、保护
正文:
1青海湖流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湖区介于97 50-101 20 E 36 15-38 20 N间,既是连接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又是通达甘肃省河西走廊、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通道。青海湖流域亦称青海湖盆地。其四周分界线为:东至日月山脊与西宁市所属湟源县相连;西临阿木尼尼库山与柴达木盆地、哈拉湖盆地相接;北至大通山山脊与大通河流域分界;南至青海南山山脊与茶卡一共和盆地分界,土地总面积29661km。
青海湖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其水体形状很像一只“翱翔的雄鹰”。四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北部为大通山,东部日月山是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西部高原丘陵带与柴达木盆地相接,周围山峰多在海拔4000m以上,最高处为西北部海拔5291m的岗格尔肖合力山。从相对高度2000m左右的山岭到湖面之间,环带状发育着宽窄不一的侵蚀构造地貌、堆积地貌和风积地貌。
(图一)青海湖流域图
1.2青海湖
1.2.1青海湖概况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而闻名于世,青海省也因青海湖而得名。
有关青海湖最早记载,见北魏哪道元的《水经注》:“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东西对峙,水色清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再来”。
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
青海湖湖面东西最长106km,南北最宽63km,周长约360km。湖面海拔3196m。湖水最深处26m,平均深度16m。湖水面积4317平方公里,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湖中含氧量极低,浮游生物十分稀少,矿化度12.32g/L,含盐量14.13g/L,透明度在3m以下。
1.2.2青海湖的地质形成
青海湖为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1.2.3青海湖的水系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1.2.4青海湖在历史上的地位
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2青海湖的水位的下降
2.1水位下降情况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趋势影响,过去多年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面积不断缩小。
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 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千米,另外,根据规划部门提供的资料,1908年的水位是3205m,到1957年水位是3196.57m,49年间水位降低了8.43m,平均每年降低0.17m。1959一1988年的30年期间,湖水位上升的有7年,持平的有1年,其余均为下降年。无论上升与下降,湖水位年变幅均不一样,在上升的7年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为1968年,上升0.32米,上升幅度最小的为1984年,上升0.01米;在下降年份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1980年,下降0.34米,下降幅度最小的为1964年,下降0.01米。由此可见,在这30年中,湖水位下降年份多于上升年份,下降值大于上升值,湖水位总的趋势在下降。三十年来,青海湖水位共下降2.96米,平均每年下降0.102米。1988~2000年的12
年间水位降低了0.39m,平均每年降低0.03m,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如果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据监测,1957-2003这近50年来,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8米,水面面积减少了362.3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杭州西湖。
(图二)1959-2000年青海湖水位过程线
2.2水位下降原因分析
2.2.1气候
青海湖水位下降受控于大气环流,主要是由于长期气候干暖,造成湖面蒸发耗水量大于入湖补给水量造成的。在这个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区,干旱化气候是这一区域的主要天气特征。干旱气候导致降水减少,温暖气候加剧水份蒸发。而湖区的气候干旱化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之后,以冷干和暖干为主的气候特征在这一区域长期延续和发展造成的。
青海湖入湖补给量由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湖面降水三部分组成;耗水量由湖面蒸发量、人为耗水和湖区潜水蒸发量三部分组成。经计算,湖水补给量多年平均值为37.93亿立方米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