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青海湖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祁连山脉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具有独特和多样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近些年,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文中阐述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以及主要的应对措施,对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一、青海湖概况青海湖地处青海湖盆地,位于南祁连早古生代裂陷槽、青海南山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复合裂陷槽和中祁连地块这3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是一个新构造断陷湖,湖面面积4265.3km2,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
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必要性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所具有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代表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有性。
二、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它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也是保护青海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河湟谷地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三、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气温变化:环湖地区1958~2002年的45年间,气温呈上升趋势。
降水量变化: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对周围的农田、草场、道路及农牧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草地生态退化四、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原因4.1自然原因4.1.1区域气候的冷、暖干变化有关晚第四纪青海湖环境演化研究表明,虽然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向冷干方向发展。
根据青海湖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序列,划分了流域近600年来气候的冷暖干湿期,并认为青海湖流域10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暖偏干为主要趋势。
4.1.2入湖水量减少,湖水量长期负均衡现状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降水补给15.57亿,地下水补给4.01亿,总补给为34.93亿,湖区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年均亏损4.37亿。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10] 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练案[10]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单项选择题(2022·四川成都模拟)地下水位过高会导致土壤过湿,不利于农业生产,需要排水。
下图示意某地等潜水位线及拟建的排水井和排水沟的位置(图中等潜水位线单位:m)。
据此完成1~3题。
1.土壤过湿对农作物的危害是(C)A.气温日较差小,不利营养物质积累B.土质黏重,不利农作物根系发育C.土壤空气少,不利农作物根系呼吸D.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减少2.图中排水沟4的排水效率是最低的,其原因最可能是(D)A.沟底是倾斜的B.延伸方向是和等潜水位线垂直的C.沟较浅D.潜水是向两侧分流的3.综合考虑排水效率和工程量,图中排水沟5的沟底最适宜的海拔高度是(C)A.79 m B.80 mC.81 m D.82 m[解析]第1题,土壤中的水分、空气比例相当才能保证土壤保温透气,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过湿时,土壤中的空隙被水占用,由于空气少,不利农作物根系呼吸,作物生长会受到影响。
第2题,由图中等潜水位线数值及排水沟4的位置可知,排水沟4的排水效率最低的原因是潜水向两侧分流。
第3题,图中排水沟5处的潜水位是81 m至83 m,为保证本水位段的排水并综合考虑排水效率和工程量,沟底最适宜的海拔高度应接近最低水位,即81米。
(2022·山东济宁模拟)干旱地区常发育深根系植被,其根系深达地下潜水面,可直接提取地下水,这类植物被定义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也称“抽水机式植被”。
据研究,这类植物在生长季的蒸散过程(水分由叶片蒸发过程)能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昼夜波动。
如图为干旱区河岸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昼夜波动图。
读图,完成4~6题。
4.干旱区植被蒸散量最大的时段是(C)A.7~8时B.10~11时C.12~13时D.17~18时5.夜间河岸带浅层地下水的流向主要是(D)A.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B.由地势低处流向高处C.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D.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6.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B)A.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增大B.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小C.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大D.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减小[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干旱区植被蒸散量与植物吸收地下水量有关。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1961~2004 年,青海湖水位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平均每 10 年下降 0.76m。 2005 年开始,青海湖水位止 跌回升,转入上升期(图 4a)。 2018 年,青海湖水位达 3195.41m,较 2017 年上升 0.48m(图 4b),较常年值偏 高 1.11m。 2005 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 14 年回升, 累计上升 2.37m,已接近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水平。
图 4 a.海湖年平均水位;b.年平均水位变差的年际变化
4.1.2 面积变化 青海湖为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以断裂与周围
山相接, 其湖水补给主要为降雨和地表径流。 1974~2016 年青海湖面积总体上呈先减后增的变 化趋势,2005 年以来青海湖面积逐年增大,2015 年 增至 4424.96km2,达到近年来的峰值(图 5a)。 近 40 年来,湖泊边界变化最大的区域位于湖体东岸和西 岸,其推进距离为 100m~630m 不等。
研究与发展
2019 年第 3 期
青海科技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张令振 1,3 文 霞 2,3* 祁小娟 1
(1.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局,西宁 810001;2.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德令哈 3.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西宁 810001)
817003;
摘 要:本文利用 1961~2018 年 青 海 湖 流 域 气 象 站 逐 日 观 测 资 料 ,分 析 了 近 58 年 来 青 海 湖 流 域 气 候 变 化 特 征 及 对 青海湖水位、面积的影响。 结果表明:1961~2018 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每 10 年升高 0.4℃; 年平均降水量明显增加,平均每 10 年增加 14.5mm;年平均风速降低。 暴雨日数显著增多,中雨日数、降水强度及强 降水量增加,而干旱日数微弱减少。 受降水量增加、布哈河来水量增多的影响,自 2005 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 14 年 回升,累计上升 2.37m,湖面积总体增加。 未来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RCP4.5 情景),青海湖流域气温将 呈 上 升趋势,降水增加,蒸发增大,受气候暖湿化影响,青海湖水位可能继续上升、湖面积有进一步扩张趋势。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水位面积
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与环境效应
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与环境效应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
它位于青海省,海拔高达3205米,被誉为“中国青藏高原的明珠”。
然而,近年来,青海湖的水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需要了解青海湖水质变化的原因。
青海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的降水和冰川融水,流入湖泊的河流经过大量冰川融水的补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海地区的冰川开始融化,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同时水质也发生了变化。
青海湖水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
首先是水位下降。
过去几十年来,青海湖的水位一直在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河流的水源减少。
河流水量的减少使得湖泊的水量减少,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是水质恶化。
近年来,青海湖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差,主要是由于水中富含的矿物质和其他污染物的积累。
湖泊周边的农业和工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化学物质和废水对湖泊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此外,由于水位下降,湖泊的水流缓慢,导致湖泊内的污染物无法有效地被冲刷掉。
青海湖水质的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水位下降导致湖泊湿地的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湖泊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包括候鸟和湖泊鱼类。
它们依赖湿地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地,一旦湿地减少,它们的生存将面临威胁。
其次,水质恶化对湖泊及周边的生物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湖泊富含的矿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对水生生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一些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这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崩溃,进一步破坏湖泊的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青海湖的水质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青海湖是青海地区的主要水源之一,水质恶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安全。
其次,湖泊附近的农业和渔业活动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失去了湖泊提供的资源的支持。
最后,随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湖泊周边的旅游业也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于青海湖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调查
活动背景
❖ 活动背景介绍
为什么我们会选取这样一个主题? ❖ 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减小、湖水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 2005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缩小至四十多年来最低点。 ❖ 而现在与面积最小的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09.22平方公里,达
❖ 答: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 因:一是由于1998年退耕还草,采 取的保护措施改善了周边草场在青 海湖这个生态系统中作用。二是由 于近些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附 近雪山的消融量增加入湖河流的流 量加大。
Alliance
与青海湖自然保护局有关人员
❖ 总结:我们从采访自然保护局相关人员得知以下结论, 在2005年之前青海湖面积持续下降,而从05年开始 面积有所回升,面积回升的原因有,退耕还草减少了 水土流失,使流进青海湖的河流含沙量减少;全球气 温上升雪山融化;大坝拆除增加的河流的流量。另一 个结论则是否定了旅游业对青海湖面积的影响。
❖ ❖ 问:青海湖的入湖河流主要有几条? ❖ 答:主要有八条比较主要的汇入河,
其中最大的入湖河流为布哈河,其汇 入量大约占整个汇入量的50%,共 280km。其他的的有黑马河,沙柳河、 泉吉河等。
Alliance
与青海湖自然保护局有关人员
❖ 问:青海湖周边的草场是否有沙漠化的现 象?
二次采访青海 湖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局, 访附近的牧民 及僧人,询问 年长者关于青 海湖变化的见
解;
前往青海湖鸟岛 自然保护区查看 实际情况并采访
周边牧民。
在各大高校及人 口密度较大的地 方展示我们的调 查结果,发放关 于青海湖湿地变 化现状、原因及 采取相应防护
措施的传单。
Company Logo
青海湖干涸趋势雏见
( 青海省农林科 学院 , 青海 西宁 801) 1 6 0
摘要 : 通过对青海湖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的探讨, 根据现代不同时段青海湖水深和面积
递减量, 推算 出青海湖将在 1 — 1 年后 干涸, 9 42 4 预测演化模型有两种 , 即柴达木型和共和 盆地型。青海湖的干涸过程是个复杂过程 , 尽管有关学者预测青 海湖不会在 1 万年 内迅 速干涸, 但是 , 如果 目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不到逆转或抑止, 那么, 青海湖干涸将
2m, 7 总蓄水量约 78 7 亿立方米。而现在的湖水面积为 4 9 . k 2 J O 间湖面积萎缩 39 m _ 1 年 2 6 3, 3 5 .4m , 均年萎缩 5m 。青海湖水位 自 5o k 2 平 k2 全新世以来持续下降[ , 近些年来下降趋势有 所减缓, 气候状况资料来 源 17 — 04 , 91 20 年 均采用共和县资料 , ]最后一栏采用 刚察资
全新世初期 , 青海湖的面积和水深都 比现代要小 , 在距今 5 0 — 0 0 26 年才形成较为稳定 0 0
的高湖面 , 全新世晚期( 距今 20 年后 ) 60 湖水才波动下降和缩小。特别是近代 , 由于全球 性气候变暖 , 青藏高原连年干旱 , 加之人为活动频繁 , 环湖 四周风沙大量移积湖东 。本 区 盛行西风 , 冬季青海湖湖面封冻 , 湖西的大量流沙通过封冻 的湖面移至湖东 , 在湖东形成
维普资讯
2 期
石 蒙沂: 青海湖干涸趋势雏见
5 7
河水流量锐减 , 致使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据测算平均每年下降 1 . c 而近 l 年 05 m, 3 0 来下降更快 , 平均每年达 1c 青海湖湖水水域面积缩小了 7 3m, %。据测定 _ , 0 年时 , 21 8 9 J 青 海湖的最大水深 3 . 而现在青海湖最 大水深仅 2m 湖床泥沙的出露 , 75 m, 7, 在西风吹拂下 形成大片沙漠。环湖草场普遍退化 , 生态环境 日趋恶化 , 多种原因造成青海湖 的裸鲤数
青海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
青海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刁玉美【摘要】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emerge in Qinghai Lake such as water level drop, mineralization rise and water ecology deterioration, etc. , which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region and nearby area. The water resources quality situation of Qinghai Lake is introduced;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and the up-to-standard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water function zone are evaluated and the major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lake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region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promoting pollution receiving limitation system in water function zone,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reating sewage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perfecting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 network.%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出现水位下降、湖水矿化度升高、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给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青海湖水位下降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青海湖水位下降生态保护形势严峻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海。
然而,近年来,青海湖的水位持续下降,给湖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水位下降的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青海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是青海湖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的降水量明显减少,而蒸发量却在增加。
这使得青海湖的补给水源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
青海湖周边的城市和农田的水需求日益增长,大量的水资源被抽取供给这些地区的人类生活和农业用水。
此外,过度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湖滨开发等人类活动也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水位下降的问题。
二、青海湖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青海湖水位下降对湖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湖水的减少导致湖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威胁。
青海湖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许多珍稀鸟类依赖湖泊的湿地来繁衍生息。
然而,水位下降使得湿地面积减少,鸟类的栖息地变得稀缺,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其次,水位下降导致湖区湿地的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的加重。
湖泊水位下降后,原本被水淹没的湿地变得干燥,湿地植被枯萎,土壤变得干燥和贫瘠。
同时,湖泊水位降低还会导致湖区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最后,水位下降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青海湖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饮水和灌溉水源,但水位下降导致供水量减少,给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困难。
此外,水位下降还影响了湖泊旅游业的发展,减少了游客的到访量,对当地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青海湖水位下降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湖泊水资源。
加大对湖泊周边城市和农田的水资源分配的监管力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湖泊水源的抽取。
其次,推行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通过湿地恢复工程,增加湿地的面积,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阐述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治理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2、现状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
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
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
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
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
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
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
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暑期赴青海省刚察县社会实践团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1.1概况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
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
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 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小波分析整理
0 (t ) 1 / 4 e i t e t
0
2
/2
(2)
式中 t 为时间,ω0 是无量纲频率。当 ω0=6,小波尺度 s 与傅里叶周期(period)基本相等(λ, λ = 1.03s) (Torrence and Webster, 1999) ,所以尺度项与周期项可以相互替代。由此可见, Morlet 小波在时间与频率的局部化之间有着很好的平衡 (Grinsted et al., 2004) 。 此外, Morlet 小波中还包含着更多的振动信息, 小波功率可以将正、 负峰值包含在一个宽峰之中 (Torrence and Compo, 1998) 。 (2)小波功率谱 为使计算更为快捷,公式(1)的卷积在傅里叶域内执行(Torrence and Compo, 1998; Grinsted et al., 2004) 。 Wn ( s ) 定义为小波功率谱(wavelet power spectrum),该功率谱表达 了时间系列在给定小波尺度和时间域内的波动量级(Lafrenière and Sharp, 2003) 。由于我们 采用的 Morlet 母小波为复值小波,因此 W x ( s ) 也为复数,其复值部分可以解释为局部相位 (Torrence and Compo, 1998) 。将小波功率谱在某一周期上进行时间平均,我们可以得到小 波全谱(global wavelet spectrum) ,
2004) 。 对一个时间系列进行小波转换时,母小波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Farge(1992)曾经讨 论过母小波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正交与非正交、负值与实值、母小波的宽度与图形 等等。 正交小波函数一般用于离散小波变换, 非正交小波函数即可用于离散小波变换也可用 于连续小波变换(Torrence and Compo, 1998) 。通常在对时间系列进行分析时,希望能够得 到平滑连续的小波振幅,因此非正交小波函数较为合适。此外,要得到时间系列振幅和相位 两方面的信息,就要选择复值小波,因为复值小波具有虚部,可以对相位进行很好的表达 (Torrence and Compo, 1998) 。Morlet 小波不但具有非正交性而且还是由 Gaussian 调节的指 数复值小波。
青海湖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Ch a n g e o f Qi n g h a i L a k e Re g i o n
L a k e r e g i o n f r o m 1 9 6 0 t o 2 0 0 7 u s i n g Ma n n—Ke n d ll a a n d MTI " me t h o d s . T h e r e s u h s a r e a s f o l l o w s : t h e t e n d e n c y o f i t s y e r a a n d s u mme r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we a k l y a n d a u t u mn i s r e d u c i n g s l o w l y a n d s p in r g h a s 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 I t i s t h e l e a s t f r o m t h e mi d d l e o f 1 9 7 0 s t o t h e mi d d l e o f 1 9 8 0 s a n d t h e mo s t f r o m 1 9 8 6 t o 1 9 8 9 . I t h a s b e c o me mo r e s i n c e 2 0 0 4 . T h e a b r u p t c h a n g i n g s i g n l a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s n o t
青海湖介绍
第一节编制说明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地处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头与北部祁连山地的枢纽地带,是连接甘肃河西走廊、西藏、新疆的通道,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
境内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湖面面积4264km2,湖面海拔3192.77m,平均水深16.85m。
鸟岛、海心山、海西皮、三块石、沙岛等连同湖区四周美丽的草原、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高原旅游资源。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青海湖又被评为我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
区域内独有的湖泊湿地,不仅为鸟类提供了绝佳生态环境,成为鸟类的天堂,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高原旅游观光胜地。
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特殊生态功能区。
境内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
青海湖孕育了高原特色鱼类一青海湖裸鲤,还是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由此可见,青海湖流域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可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面积逐渐缩小。
据资料统计,自1959年至2004年的45年间,青海湖水位从海拔3196.55m降至3192.77m,蓄水量由869.3亿m3降至690.7亿m3,湖面面积由4548.3km2缩小到4186km2,分别下降了3.78m,178.6亿m3和缩小了362.3km2。
与此同时,还加剧了流域内其他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地退化严重、草地鼠虫危害严重、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变劣等。
青海湖流域生态质量的下降己直接威胁到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也对黄河上游水资源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影响到西北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把青海湖环湖地区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点地区。
青海湖环境破坏与保护
02
青海湖环境现状
水质污染
工业废水排放
随着周边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 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 青海湖,导致湖水中的有害物质 含量上升,严重威胁湖内生态平
衡。
农业面源污染
周边农业区的农药、化肥等化学 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进 入青海湖,引发湖水富营养化, 加速藻类繁殖,进而导致水质恶
化。
旅游活动污染
公众参与: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青海湖环保志愿服务 活动,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环保格局。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是实现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 的重要社会基础。未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宣传普及: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青 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众 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青海湖作为著名旅游景区,游客 数量逐年增加,部分游客乱扔垃 圾,游船等旅游设施也排放一定 量的废水,对湖水水质造成一定
影响。
生态破坏
鱼类资源减少
由于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 ,青海湖内鱼类资源日益减少,
部分鱼类已濒临灭绝。
鸟类栖息地受损
青海湖是多种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 和栖息地,但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 破坏使部分鸟类栖息地丧失,威胁 鸟类生存。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 进技术和理念,共同推动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搭建科研平台:建立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平台,汇聚国内外优 秀科研力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在中小学和高校开展环保教育,培 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水生生物保护
加强对水生生物的保护 和繁育研究,恢复湖泊 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 定性。
青海湖生态保护对策建议
青海湖生态保护对策建议摘要青海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湖面萎缩、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治理的措施应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从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措施;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北纬36°15′~37°20′,东经99°02′~100°59′,东西长,南北宽,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不仅是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和珍稀鸟类、鱼类等自然景观保护区,同时又是高原湖泊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青海湖裸鲤资源锐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地环境恶化。
1青海湖资源现状及问题1.1水位下降,湖面萎缩由于受暖干化气候的影响,近100年来,青海湖地区年降雨量、入湖水量出现下降趋势,而蒸发量则呈现上升趋势,造成湖水入不敷出。
从1908~1959年,51a间湖水水位下降了8.45m,平均每年下降0.165 7m,蓄水量减少409.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8.02亿立方米;从1959~2004年,45a间水位下降3.78m,平均每年下降0.084m,蓄水量减少178.6亿立方米,每年平均减少3.97亿立方米,湖面面积缩小362.3 km2,年均缩小8.05km2 [1]。
由此可知,近100年来,青海湖水位总体下降12.23m,平均每年下降约0.122 3m,蓄水量减少587.6亿立方米,年均减少5.876亿立方米。
目前,湖面面积4 186km2,湖水海拔3 192.77m。
青海湖蓄水量约为690.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6.85m[2],如果按照以往的下降速度,可以预见,再过100a青海湖将干枯。
此外,由于湖水下降造成湖面退缩、湖底凸现,青海湖相继分离出尕海、新尕海、海晏湾和耳海4个子湖,最终形成了四小湖伴一大湖的格局。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湿地干涸萎缩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湿地干涸萎缩湿地干涸萎缩1.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左图为青海湖2019至2009年4月与9月份水体面积变化曲线,右表为2019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四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19至2009年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总趋势。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此趋势的可能原因。
2.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米,湖水面积缩减1200平方千米以上。
下图为鄱阳湖位置示意图。
(1)简要分析此时期鄱阳湖水位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2)说明湖区水体面积大量缩减产生的影响。
7.材料一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
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材料二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并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
(2)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材料一青海湖示意图及其2019至2009年4月与9月份水体面积变化曲线。
材料二2019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三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
(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19至200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变化的总趋势。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成因探讨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成因探讨温国安【摘要】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祁连山脉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具有独特和多样化的复杂生态系统.为了遏制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发展,文中阐述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认为气候干暖化、入湖水量、人类活动三方面主要因素形成了青海湖流域恶化的生态环境.【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5【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草地生态退化;气候干暖化【作者】温国安【作者单位】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青海湖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高原内陆湖的生态特点与演变规律,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高原环境演变机制等重大问题都有重要意义[1]。
它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平衡方面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1.1.1 水位下降青海湖水位变迁的历史经历了多次升降波动,出现明显的直线下降趋势是在近百年间,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最为明显。
1908年俄国学者测量的水位是海拔3 205 m,之后1908—1986年间湖水水位就下降11 m,平均每年下降13.9 cm,水面面积缩小676 km2。
分析1959—2000年42年间青海湖年水位变化,1959—1988年的30年间水位降低了2.96 m,平均每年降低10.2 cm;1988—2000年的13年间水位又降低了39 cm,平均每年降低3 cm。
由此可见,湖水水位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已明显趋缓,速率降为每年8.2 cm。
这42年间青海湖水位总计下降3.35 m,面积退缩288.3 km2[2]。
据青海省水文总站的实测数据资料,1957—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由海拔3 196.57 m下降为3 196.49 m,平均每年下降为0.17cm,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及趋势摘要: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四面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湖水面海拔3194m,附近山地最高海拔5174m。
10年前青海湖水面面积4 349km2,湖水平均深1615m,最大水深27m,总蓄水量约778亿立方米。
而现在的湖水面积为4 293196km2,10年间湖面积萎缩55104km2,平均年萎缩5km2。
青海湖水位自全新世以来持续下降,近些年来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关键词:咸水湖入湖流量湖面降水湖面蒸发干涸模型正文: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原是一个大的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
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
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
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青海湖的水面面积和水位一直处于一种缩减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讲,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自然因素主要是暖干气候,根据1995一2000年42年的资料分析,在暖干的背景下,青海湖多年的平均亏水量为3.6亿立方m。
气候偏干年都是亏水的,其中暖干年平均亏水量达到15.08亿立方m,使当年的湖水位下降22.5cm,下一年的湖水位下降20.3cm;冷干年亏水量平均达到6.56亿m3,使当年的湖水位下降8.7cm,下一年的湖水位下降13.2cm。
而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活动,自20世纪50一60年代以来,青海湖流域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增多,过度的农垦和放牧,导致植被退化,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使土壤涵养水份的功能和流域的产流能力明显下降。
农田灌溉量的增加及灌溉方式的落后,使入湖地表径流量减少,土壤蒸发量增加,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过程和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将从入湖流量,湖面降水和湖面蒸发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
首先是入湖流量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
通常而言,入湖流量和水位升降值的变化规律是非常接近的,水位上升阶段与流量偏丰的阶段是一致的,水位下降阶段与流量偏枯的阶段也是一致的。
同时,流量最大的年也恰好是水位上升最多的年。
所以入湖流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湖泊的水量水位。
青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降水和地下水。
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
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
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
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的60%左右。
尽管看似青海湖周围水系多杂,补给量充足,但事实并非如此,就补给河流自身来讲,补给河流也受气象条件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河流也需要众多的水量补给来源,例如降水,融水,湖泊湿地水及地下水等;补给不足和气候要素导致补给河流自身水量也在丧失,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发现近年来青海湖流域年平均入湖流量呈减少趋势。
入湖流量作为青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入湖流量的减少直接导致青海湖水位和水面面积的骤减。
其次是湖面降水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
在入湖流量补给的同时,湖面降水也是青海湖湖水的又一重要补给源,所以说,影响降水的一切因素也成为影响水位变化的间接或直接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一般来说,由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蒸发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多,故降水多,以赤道最多,逐渐向两极递减,沿海多于内陆。
就整个青海省而言,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区域蒸发量较其他地区要低很多,导致青海湖湖面降水量补给也处于一般水平。
其次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强迫抬升气流,使降水量增加,而抬升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地形变化的程度,地形坡度越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越强,降水也增加。
当达到某一高程后,降水达到最大值,不在随高程增加,甚至当高程继续增加时,降水出现反而减少的趋势。
青海湖流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地形因素,导致降水补给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并且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海湖流域气候以更快的速度变暖,季节性风沙,使水量平衡遭到影响,水量入不敷出,最终导致湖面面积和水位急剧缩小,并且在持续缩减。
同时,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国际重要湿地。
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的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河流是青海湖流域重要湿地类型,但河岸植被严重退化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而对流域整体生态环境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例如,流域的蓄水保水性降低,水分流失强度加大。
最后是湖面蒸发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
水分子从物体表面即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称为蒸发。
由于水体中的水分子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当水面上的一些水分子获得的能量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时,水分子就会突破水面而进入空气中,这就是蒸发现象;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水汽分子同时空气中返回水面,这就是凝结现象;蒸发现象与凝结现象总是相伴进行。
蒸发必须消耗能量,称之为蒸发潜热。
通常来讲,蒸发过程的发生与持续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蒸发面上储存的水分量,这是蒸发的供水条件;二是蒸发面上水分子获得的能量多少,这是水分子脱离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能量条件;三是蒸发面上空水汽输送的速度,这是保证向大气逸散的水分子数大于从大气返回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动力条件。
蒸发的供水条件主要取决于蒸发面的类型和含水量,像青海湖的话,具有足够大的蒸发面积和含水量用以供给蒸发;而蒸发的能量通常来自太阳能,因此蒸发的能量和动力条件均与气象因素,例如与日照时间,气温,饱和差,风速等有关。
例如,当刮风的时候,空气发生紊乱,风速越大,紊动作用也越强,紊动作用将使蒸发面上空的空气混合作用大大加快,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冲淡,从而大大促进了蒸发作用。
就青海湖而言,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33.4℃。
由于自身的气候特征及所处的地理方位,干燥少雨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充足的日照时间,以及季节性的风沙,使得蒸发作用成为青海湖水量丧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我们前面也提到,蒸发作用与凝结作用是相伴发生的,的确,青海湖在蒸发作用的同时,也由凝结作用得到了一部分补充,但就总体而言,青海湖的水面面积和水位都处于不断的减少阶段。
所以,除了蒸发作用导致的水分丧失之外,还有很多导致青海湖日渐干涸的因素。
总体来看入湖流量作为湖泊水量的输入项,对湖泊水位的变化有着显著性的影响,上年入湖流量对当年湖泊水位的影响明显大于当年入湖流量的影响,夏季入湖流量对湖泊水位升降的影响最为明显。
湖面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湖泊水位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湖面封冻,使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湖泊水位的影响不甚显著。
根据青海湖水位下降的趋势,部分研究者认为青海湖最终的命运是干涸。
若按目前湖水水位下降速率计算,再有194年青海湖有可能不存在。
计算的依据是青海湖水体的平均水深1615m,近年来青海湖水面的平均下降速率为815cm;若按湖水最大水深27m计算,干涸时间是318年后。
若按1973~1997年青海湖面积缩减退率计算,青海湖干涸时间是在412年后。
研究者推测,青海湖干涸发展的模式可能有柴达木型(茶卡型)和共和盆地型(沙珠玉型)。
柴达木型是大量盐分顺河流向下游湖泊湿地累积,强烈的水面蒸腾作用使湖泊盐分或矿物质逐渐浓缩,最后发育形成具有一个或几个盐湖的闭塞盆地,或者形成众多盐湖的荒漠盆地。
共和盆地型则是形成一个具有一些有河流相连的湖泊的半荒漠盆地,土壤盐分含量程度较低,淡水湖和咸水湖相伴而生。
但也有专家预言青海湖在1万年内,不会迅速干涸,因为在历史上本区曾经历过比当前更干旱的气候环境。
研究者在共和盆地的考察过程中,发现青海湖水下有古风成沙沉积,说明青海湖有过面积比现在更小的历史。
在青海湖的干涸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反常现象的存在,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丰雨时段,使青海湖干涸逆转或干涸趋势发展的时间延长,应验专家的预言。
但是,如果本区干旱频发,或因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对天然水源大量截流,使青海湖水位下降趋势得不到逆转或抑止,那么青海湖干涸的命运将不可避免。
结语: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的巨大水体,它的扩大和缩小或消失产生的营力变化将对本区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青海湖干涸趋势的发展是自然界内外营力发展过程的结果,是本区地史演化过程新的一幕,并与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多寡以及蒸发量和河流补给量直接有关。
青海湖的逐渐干涸造成的地球营力变化,有可能诱发其他某些自然灾害,也会对本区的地貌景观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去调节和维护这一区域的水量平衡,尽量减缓这种干涸的趋势,保护这片美丽的湿地。
参考文献:[1] 徐叔鹰,等.共和盆地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1984。
[2] 马世震.青海湖盆地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青海环境,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