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原则及综合防治水措施
煤矿防治水措施综述
煤矿防治水技术措施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煤尘、顶板、火灾等并列的五大灾害之一,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瓦斯列第二。
随着开采深度和开采条件不断变化,特别是兼并重组后,由于地质资料不清,煤矿受采空区、古空区、奥灰水威胁越来越严重,给矿井水害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煤矿水害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所以,搞好水害防治是我矿的重点工作。
一、矿井水害类型造成矿井水害的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空水。
按照水源把矿井水害分成以下几种:(一)地表水水害:主要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江河、水库、沟渠等);(二)老空水水害:主要水源为古井、小窑废巷及采空区积水;(三)孔隙水水害:主要为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水、流砂水和泥砂等。
(四)裂隙水水害:主要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五)岩溶水水害:主要为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太原群薄层灰岩岩溶水等;二、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现状煤矿水害与其形成的条件有直接对应关系。
矿井充水三个条件。
即“矿井充水三要素”包括充水水源、涌水通道和充水强度(涌水量)。
(一)水文地质探查技术1、水文地质试验技术水文地质试验技术的基本方法是以水文地质理论为基础,以水文地质钻探、抽(放)水试验、底板岩石力学试验为主要手段,探查含水层及其富水性、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地震勘探: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查明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查明区内幅度大于5米的褶曲和直径大于20米的陷落柱;探测采空区和岩浆浸入体。
(2)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是地面探测含水层及其富水性、构造及其含水情况,老窑及其积水多少的主要手段。
(3)高密度高分辨率电阻率法探测技术:是地面及其地下洞体的首选方法。
(4)直流电法探测技术:属于全空间电流勘探,可在地面及井下使用。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巷道底板富水性探测;底板隔水层厚度,原始导高探测;掘进头和侧帮超前探测,导水构造探测;潜在突水点、老窑积水区、陷落柱探测。
煤矿防治水知识
煤矿防治水知识一、煤矿防治水的原则和综合治理措施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
煤矿防治水16字原则科学地概况了水害防治工作的基本程序。
“预测预报”是水害防治的基础,是指在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水害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对矿井水害做出科学地分析判断和评价。
“有疑必探”是指根据水害预测预报评价结论,对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物探、化探和钻探等综合探测技术手段,查明或排除水害。
“先探后掘”是指先综合探查,确定巷道掘进没有水害威胁后再施工。
“先治后采”是指根据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采掘工程。
如井下巷道穿越导水断层时必须先注浆加固方可掘进施工,防止突水造成灾害。
“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是水害治理的基本技术方法。
“防”主要指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岩)柱和修建各类防水闸门或防水墙等,隔水煤(岩)柱一旦确定后,不得随意开采破坏;“堵”主要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裂隙和陷落柱等通道;“疏”主要指探放老空区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排”主要指完善矿井排水系统,管路、水泵、水仓和供电系统等必须配套;“截”主要指加强地表水(河流、水库、洪水)的截流治理。
二、矿井发生透水前的10种预兆(1)挂汗。
在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叫挂汗。
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也可能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
因此,在遇到挂汗时,要注意辨别真伪,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剥去一层薄皮,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煤岩的新鲜面)是否潮湿(潮气),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
(2)挂红。
因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所以在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防治水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防治水综合安全技术措施煤矿水害是矿井五大灾害之一,往往造成突水淹井或淹没整个工作面的恶性事故。
根据矿井水的来源可分为地下水害、地表水害和老窑积水水害。
防治水是防止矿井水害事故发生,减小矿井正常涌水,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在保证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安全前提下使国家的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回收。
为防止水害事故给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特制定矿井防治水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一、水文地质情况我公司矿区位于沁水盆地南缘低山丘陵区,水文地质单元属延河泉域中北部。
根据含水层岩性和地下水赋存特征,本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盐类裂隙水、碎屑夹碳酸岩类岩溶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四种。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松散岩孔隙水含水岩组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含水岩组一般厚为0-10米,富水性差,为透水而不含水层;碎屑岩类裂隙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富水性弱;碳酸盐岩岩溶水在本区埋深较深,据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1996年提交的本矿地质报告,区域水位标高为450-560米,高于本矿现开采3#煤层底板标高79-122米,3#煤为带压开采,但奥陶系灰岩顶界至3#煤层间距为120余米,可起一定的隔水作用,构成3#煤底板突水危险性小,但该含水层富水性强,具不均匀性,开采过程中,若遇断层,在断裂连通导水的情况下,不排除有突水的可能,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本区与煤层开采有关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二叠系、石炭系碎屑及碳酸盐类岩溶水。
1)主要含水层①石炭系、二叠系岩裂隙含水层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K7砂岩和下石盒子组底部的K8砂岩。
K7砂岩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标志层,岩性以中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具有近似垂直于层面的裂隙带。
据邻区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4-0.3L/S・m,水位标高567.12米,为弱富水含水层。
K8砂岩是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分界标志层,岩性以中细粒岩为主,局部地段为粗砂岩,裂隙较发育。
煤矿水害的防治措施
煤矿水害的防治措施在煤矿安全中,煤矿水害灾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治后掘的方针,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
1、强化水文地质勘查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时整个煤矿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由于一些煤矿随意更改钻孔深度,或者减少钻孔数量,加之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局限,最终导致这些煤矿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程度和可靠程度较低,尤其是有些地质资料没有对相关的地表水、岩溶水对开采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价,甚至水文地质边界不清,矿井涌水量预测存在较大误差等因素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特别大隐患。
因此强化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煤矿安全必须做足的功课,尤其是对于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矿井尤为重要。
2、地面防治方法与措施矿井水害灾害的地面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种:挖沟排洪、堵塞通道、河流整治。
挖沟排洪,主要针对位于山麓和山前平原平原区的矿井,雨季常常遭遇山洪淹没井口和工业广场,或沿煤层、含水层露头带以及裂隙等进入,使矿井涌水量增大。
一般应该在矿区上方垂直来水方向修筑排水沟,拦截山洪和浅部地下水,排洪沟大致沿地形等高线布置,并保持适当坡度,将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
堵塞通道,是针对矿区地面塌陷坑、裂缝、洞穴等可能成为矿井充水的通道,用粘土、水泥填堵,对于较大的塌陷坑、裂缝,下部充以碎石,上部覆盖粘土夯实并稍高出地面,以防水流渗入。
河流整治,当矿区内有河流通过,并威胁矿井生产时,采取河道改道或铺整河底等措施制制止或减少河水渗入,从而影响矿井涌水量。
3、井下防治方法与措施煤矿井下水害防治措施主要是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和井下检测工作,采用采掘前的钻孔探水,防水闸门、防水墙或注浆阻断水源,排水疏干降压等方法。
当井下掘进接近溶洞、含水断层、含水丰富的含水层,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含水丰富的含水层、大量积水的采空区相通的断层时,接近被淹井巷或者积水采空区等情况时,必须超前探水,做好水害的应对措施。
修建防水闸门、防水墙、注浆等措施一般用来阻断水源。
井下防治水管理规定范本
井下防治水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井下防治水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井下作业的单位、个人。
第三条井下防治水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追溯问责的原则。
第四条井下防治水管理工作应当按照防范、隔离、排除、监测、应急处理等五大要素进行。
第二章防范措施第五条井下作业前,应对工作区域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六条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和合格的水泵、排水设备,并且保持设备运行良好。
第七条使用电力设备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水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八条井下作业现场应定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患发生。
第九条对于有可能导致水患的井下设备、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条加强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防治水意识和紧急处理能力。
第三章隔离措施第十一条井下作业现场应设置合理的防水、阻水设施,确保工作区域与排水区域隔离。
第十二条井下作业人员应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水、防护装备,保护自身安全。
第十三条对于有可能进水的巷道、井筒等地点,应进行围堰或设置封堵措施,阻止水的渗入。
第十四条对于可能导致渗漏的设备、管道等需要加强隔离防护,确保不发生水患。
第四章排除措施第十五条井下作业现场应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井下水能够及时排出。
第十六条对于井下积水情况,应及时采取排水措施,保证操作区域无积水。
第十七条排水设备的维护维修应按照规定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八条对于可能导致堵塞的管道、设备,应进行清理和维护,防止水患的发生。
第五章监测措施第十九条在井下作业现场应设置水位监测装置,随时监测水位的变化。
第二十条对于水位异常波动的情况,应迅速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防止水患的发生。
第六章应急处理第二十一条对于井下突发水患,应立即启动预案,组织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井下防治水措施
井下防治水措施井下防治水措施是指在煤矿井下进行有效的防治水措施以确保矿道及工作面的干燥,保证煤矿生产正常进行。
井下水害是影响井下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遇到水害,将会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
因此,在煤矿井下居于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井下防治水措施。
一、井下水害的分类井下水害可以分为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涌水和煤体含水四类。
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在煤矿地质勘探阶段考虑和防治的;矿井涌水依据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作业结果,做好前期预控措施和随时应变措施;煤体含水则要了解矿井煤层压力及压裂裂缝情况,综合考虑采掘工艺条件,选取合适的排水方式协同采掘。
二、井下防治水措施为了防止井下水害,采煤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煤矿机械化采掘工艺流程,采用合理的回采方法,同时利用防治水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否则就难以有效防治井下水害。
1、煤层注浆在煤层整体及细部渗透性较高时,需要采取煤层注浆的技术措施,以便排水的同时防止地下水、矿井涌水的灌入,尤其是在运营初期或已采出部分薄煤层后,采用煤层注浆对防治水害大有帮助。
2、钻孔排水钻孔排水是将钻孔从煤巷以延伸到煤层裂隙,使地下水或煤层水通过钻孔径流引入巷道内,自流进入原有的巷道抽水管道,将排出巷道内的水。
钻孔排水的设备一般包括钻机,测量设备,所拥有的轻型电磁搅拌桶等,特别适用于煤层水位深、排量大的时候。
3、隔水爆破对于地下水、矿井涌水的灌入时,可以借助隔水爆破技术,通过爆破破坏煤体和地质构造元素界线形成一些临时隔水区,及时将水流量减小甚至消除水流,达到减轻有水部分的矿井涌水压力、缩短涌水时效期的目的,可以极大的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高效。
4、井下水文地质监测在煤矿采煤作业过程中,监测井下水文地质状况对矿井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水文地质监测主要包括井下水位、水流量监测和井下地质探查。
通过长期的监测,能有效了解煤层水文地质情况,为实施防治水措施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水害危机,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煤矿防治水原则和治理措施
δ ----岩层塌陷角(°);
M-----断层上盘含水层层面高出下盘煤层底板的 高度(m); Ha----断层安全防隔水煤(岩)柱的宽度(m)。
Ha值
应当根据矿井实际观测资料来确定, 即通过总结本矿区在断层附近开采时发生 突水和安全开采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计算其水压(p)与防隔水煤(岩)柱厚度 (M)的比值(Ts=p/M),并将各点之值标 到以Ts=p/M为横轴,以埋藏深度H0为纵轴 的坐标纸上,找出Ts值的安全临界线(图 3-4)。
(3)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 的留设
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
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
L----煤柱留设的宽度(m); K----安全系数(一般取2-5); M-----煤层厚度或采高(m); P-----水头压力(MPa); KP----煤的抗拉强度(MPa)。
1)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留设
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目的是,不允许导水裂缝 带波及水体 地表有松散覆盖层时
其垂高应大于或等于导水裂缝带的最大高度 加上保护层厚度.
HSh≥HLi+Hb
式中 HSh--------防水煤柱垂高,m;
HLi--------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m;
Hb--------保护层厚度,m。
2.2 矿井防水煤(岩)柱类型
(1)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 防隔水 煤(岩)柱留设图。
H ≥20m
α
附图 6-1
(2)保护地表水体防隔水煤(岩) 柱的留设 保护地表水体防隔水煤(岩) 柱的留设,可参照《建筑物、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留设与压煤开采 规程》执行。
煤矿防治水措施.
煤矿防治水技术措施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煤尘、顶板、火灾等并列的五大灾害之一,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瓦斯列第二。
随着开采深度和开采条件不断变化,特别是兼并重组后,由于地质资料不清,煤矿受采空区、古空区、奥灰水威胁越来越严重,给矿井水害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煤矿水害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所以,搞好水害防治是我矿的重点工作。
一、矿井水害类型造成矿井水害的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空水。
按照水源把矿井水害分成以下几种:(一)地表水水害:主要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江河、水库、沟渠等);(二)老空水水害:主要水源为古井、小窑废巷及采空区积水;(三)孔隙水水害:主要为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水、流砂水和泥砂等。
(四)裂隙水水害:主要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五)岩溶水水害:主要为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太原群薄层灰岩岩溶水等;二、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现状煤矿水害与其形成的条件有直接对应关系。
矿井充水三个条件。
即“矿井充水三要素”包括充水水源、涌水通道和充水强度(涌水量)。
(一)水文地质探查技术1、水文地质试验技术水文地质试验技术的基本方法是以水文地质理论为基础,以水文地质钻探、抽(放)水试验、底板岩石力学试验为主要手段,探查含水层及其富水性、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地震勘探: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查明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查明区内幅度大于5米的褶曲和直径大于20米的陷落柱;探测采空区和岩浆浸入体。
(2)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是地面探测含水层及其富水性、构造及其含水情况,老窑及其积水多少的主要手段。
(3)高密度高分辨率电阻率法探测技术:是地面及其地下洞体的首选方法。
(4)直流电法探测技术:属于全空间电流勘探,可在地面及井下使用。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巷道底板富水性探测;底板隔水层厚度,原始导高探测;掘进头和侧帮超前探测,导水构造探测;潜在突水点、老窑积水区、陷落柱探测。
综合防治水措施
综合防治水措施一、地面防治水原则根据本矿的开采规划及地形和实际情况,地面防治水害主要以防为主,防、排、疏、堵相结合。
1、治山、治坡以防为主,我矿计划在矿区内及附近山体进行植树造林,挖鳞坑,挖顺水沟,修土埂,修建挡土墙,清理山坡,植树植草。
2、治沟塌陷区小窑以防为主,防、排、疏、堵相结合。
我矿已在副井工业广场延沟一边修筑了5—10米高的防洪堤,工业场地开挖了数条排水渠,雨季前清理一次经过矿区的河道,如果发现沟内塌陷产生裂隙,可采用混凝土充填裂缝铺底的方法治理。
塌陷坑采用围堵、截流、疏导及设泵站排水治理。
3、矿井已成立井上下防治水工作领导组,在雨季到来前,矿井防治水工作领导组必须派专人经常检查地面防洪设施是否完好和附近沟谷是否畅通,发现问题及时向工作组汇报,并及时处理。
防治水工作领导组还必须及时了解矿井采空区地面塌陷情况,并组织人员对塌陷区进行治理。
备好物料、工具,做好防水的一切准备工作。
二、地面防治水措施1、每年在夏季暴雨来临之前,必须由防治水工作领导组组织对矿井周边的排洪渠道及采空区塌陷区,河流被堵塞情况进一次全面详细检查,并制定出措施和计划,及时修补、充填和疏通,并由专人负责,以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面水涌入工业广场或渗入井下。
2、汛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内防洪堤坝,排洪沟进行一次检查,汛中设专人巡查,发现水毁工程立即修复,清理疏通,排水渠道两边严禁堆放矸石、炉灰、垃圾等杂物,防止堵塞。
3、每降大雨和雨后,对矿区附近地面裂隙、塌陷坑、低洼处检查一次,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并及时填土夯实。
4、雨季前,必须在塌陷坑、聚水点建立永久泵站,检修水泵、管路、闸阀及输电线路、电气设备,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并作一次排水试验,确保排水设备正常运行。
5、在工业广场内低洼处设临时泵站,及时排除地面积水,防止雨水流入井口。
6、汛前必须准备足够数量的黄土、编织袋、木桩、大筐、杠子、铁铲、雨具等器具、材料,并设专用仓库,专人保管,建帐管理。
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3篇)
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保障煤矿生产经营安全,保护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煤矿防治水工作是指针对煤矿井下水、地表水以及矿井附近地下水的综合治理工作,目的是防止矿井涌水、渗水等水灾事故的发生,保障矿井生产安全和环境的稳定。
第三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遵循“防治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即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实预防水灾事故的发生;同时,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手段,对已经产生的水灾事故进行有效处理和修复。
第四条煤矿防治水工作是煤矿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煤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防治水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明确相关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
第五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工程技术,推动防治水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提高防治水的效益和可行性。
第六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注重信息共享和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防治水工作的协同发展。
第七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防治水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第二章煤矿防治水的基本要求第八条煤矿企业应当制定符合本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防治水管理制度,明确防治水工作的组织管理、责任分工和工作程序等。
第九条煤矿井下水、地表水以及矿井附近地下水的防治工作应当全面进行,不得遗漏与疏忽。
第十条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煤矿井下和地表水监测体系,每日对井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矿井涌水、渗水等水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应当依法制定,并定期组织演练和检查,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十二条矿井防治水工作应当遵循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第十三条煤矿井下水、地表水以及矿井附近地下水的防治工作不得擅自改变水源、水流的分布、方向,不得随意排放废水和污水。
煤矿防治水综合措施
煤矿防治水综合措施(一)、总则第1条:主管矿长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要定期抓;生产矿长要经常抓;总工程师要亲自抓。
雨季期间,矿成立防洪领导小组,防洪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矿长担任。
领导小组定期召集会议,研究防治水工程安排,解决防治水工作中的问题,检查各项防治水工程的进展情况。
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给予保证。
第2条:地测队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区(井)水文地质调查和观测(降雨量观测、井下涌水量观测、地面河流流量观测),并将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填绘在井上下防治水系统图上。
查明矿区(井)的各种充水因素,分析研究地表水、地下水渗入矿井的规律,为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地测队还应负责提出年、季、月的水情水害预报,为防治水工作安排提供资料。
第3条:雨季期间设立监时的雨季“三防”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队,队长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负责防治水工作计划的安排。
各项防治水工程要严格按公司批准的设计和规定的工期组织施工。
竣工后组织验收并提出竣工报告报公司审批。
每年雨季前必须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检查,同时组织不脱产的抗洪抢险队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编制防洪应急预案。
雨季期间要派出值班人员随时观测分析险情,特别是有突水危险的区域要加强巡逻检查,发现有以下情况之一立即报告矿防治水领导小组和矿调度室,及时组织力量,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并按应急预案规定上报公司防洪办公室和公司调度室:1、采掘工作面发生突水征兆,有突水发生的可能;2、矿井发生突水,突水量在1m3/min以上;3、暴雨后矿井涌水量猛增威胁矿井安全,矿井涌水量超过矿井最大排水能力83%时;4、当有水害威胁的小矿井开采越过矿井安全防水煤柱线时。
雨季结束后、办公室要在总结当年防治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下年度防治水工作计划和防治水工程项目(包括设计、预算和图纸)报公司审批。
第4条:充分分析矿井充水条件,对有突水威胁的地段,编制探放水设计进行探放水,消除突水威胁后方可恢复生产。
矿山水害及其防治技术(三篇)
矿山水害及其防治技术1.地表水治理措施合理确定井口位置。
井口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坚实的高台,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沟和拦洪坝,防止地表水经井筒灌入井下。
填堵通道。
为防雨雪水渗入井下,在矿区内采取填坑、补凹、整平地表或建不透水层等措施。
整治河流。
首先要整铺河床。
河流的某一段经过矿区,而河床渗透性强,可导致大量河水渗入井下,在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透水的人工河床,以制止或减少河水渗入井下。
其次,要改道河流。
如河流流入矿区附近,可选择合适地点修筑水坝,将原河道截断,用人工河道将河水引出矿区以外。
修筑排(截)水沟。
山区降水后以地表水或潜水的形式流入矿区,地表有塌陷裂缝时,会使矿区涌水量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可在井田外缘或漏水区的上方迎水流方向修筑排水沟,将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
2.地下水的排水疏干在调查和探测到水源后,最安全的方法是预先将地下水源全部或部分疏放出来。
疏干方法有3种:地表疏干、井下疏干和井上下相结合疏干。
地表疏干。
在地表向含水层内打钻,并用深井泵或潜水泵从相互沟通的孔中把水抽到地表,使开采地段处于疏干降落漏斗水面之上,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井下疏干。
当地下水源较深或水量较大时用井下疏干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有疏放老孔积水和疏放含水层水等方法。
3.地下水探放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水文地质工作是井下水害防治的基础,应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联系。
超前探放水。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探明水源后制定措施放水。
4.矿井水的隔离与堵截在探查到水源后,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放水,或者能放水但不合理,需采取隔离水源和堵截水流的防水措施。
隔离水源。
隔离水源的措施可分为留设隔离煤(岩)柱防水和建立隔水帷幕带防水两类方法。
隔离煤(岩)柱防水是为防止煤(矿)层开采时各种水流进入井下,在受水威胁的地段留一定宽度或厚度的煤(矿)柱。
煤矿防治水细则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自然地理,防排 水系统等情况;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三)井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井田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的煤矿,还应当设立专门的防 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
第六条 煤炭企业、煤矿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
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 预报制度、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探放水制度、重大水患 停产撤人制度以及应急处置制度等。
煤矿主要负责人必须赋予调度员、安检员、井下带班人员
(三)遇裂隙时,应当测定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 形状、尖灭情况、充填物及充填程度等,观察地下水活动的 痕迹,绘制裂隙玫瑰花图,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定岩石
的裂隙率。较密集裂隙,测定的面积可取1~2m2;稀疏裂 隙,可取4~10m2。其计算公式为
KT=Alb100%
式中 KT—裂隙率,%; A—测定面积,m2; l—裂隙长度,m; b—裂隙宽度,m; (四)遇岩溶时,应当观测其形态、发育情况、分布状况 、充填物成分及充水状况等,并绘制岩溶素描图;
(五)矿井涌水量的构成分析,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 及处理情况;
(六)矿井未来3年采掘和防治水规划,开采受水害影响 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结果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第十四条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修订1次。当发生 较大以上水害事故或者因突水造成采掘区域或矿井被淹的, 应当在恢复生产前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理选择勘查技术、方法,井田外区域以遥感水文地质测绘等 为主,井田内以水文地质物探、钻探、试验、实验及长期动 态观(监)测等为主,进行综合勘查。
简述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原则及综合防治水措施
简述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原则及综合防治水措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煤矿开采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能源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然而,煤矿开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水灾等,这些隐患都有可能对地表和井下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煤矿井下水害防治以及综合防治水措施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煤矿井下水害防治的首要原则是做好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对煤矿井下水害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也要将煤矿井下水害发生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进行估计。
在进一步评估煤矿井下水害发生后造成的伤亡人员、建筑物损失和生态破坏等损失情况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准确计算出各种损失的费用额度。
此外,需要按照对煤矿井下水害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多项防治措施,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综合防治水措施的重点是做好井下防治工程。
根据煤矿井下水害的特点,可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建造护坡、拦水池、隔水管、抗压墙等,以有效遏制水灾发展,防止对煤矿井下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利用排水工程,对井下排水情况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设置排水孔、水封、排水池等,以减轻水患的危害,降低井下突水的伤害程度。
除了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外,还可以采用设备安装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在煤矿中安装水文、氧化锆、连接壤压力等仪器,以及设备自动化技术,以便检测煤矿井下水害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水害问题,减轻煤矿井下水害的危害程度。
总之,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原则及综合防治水措施都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重视和切实执行。
一方面,要做好对煤矿井下水害的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的风险评估,制定出防治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做好井下防治工程,如护坡、拦水池、隔水管、抗压墙等,并加强其它排水工程和仪器安装以及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防治煤矿井下水害,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规定范文
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规定范文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是指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识别矿井水害的类型和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以达到防止矿井水害发生和水害对矿井工作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的目的。
本文将就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进行阐述。
一、矿井防治水管理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矿井防治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矿井的稳定运营,防止矿井水害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并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2. 原则:矿井防治水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优先原则: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应以人员安全为首要考虑,确保员工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2)综合治理原则:矿井防治水管理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各项措施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
(3)预防为主原则:矿井防治水管理应重点强化事前预防,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矿井水害的发生,减少对矿井工作的影响。
(4)科学技术原则:矿井防治水管理应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矿井水害的准确预测、快速响应和有效控制。
(5)可持续发展原则:矿井防治水管理应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矿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矿井防治水管理的基本要求1. 水害风险评估:对矿井进行水害风险评估,确定矿井水害的等级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防治水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水害监测与预警:建立矿井水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矿井水文地质状况和水压变化,及时预警矿井水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
3. 防治水工程建设:根据矿井水害的情况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水工程方案,进行防治水工程建设,确保矿井工作的正常进行。
4. 技术和管理措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和管理。
5. 应急处置与救援:建立矿井水害应急处置预案和救援队伍,提前组织演练,确保在矿井水害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矿井的正常运营。
矿井防治水措施
矿井防治水措施矿井防治水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以“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和先治后采”为原则,主要采取“防、堵、疏、排、截”五项措施,加强“预测预报、科技攻关和治理整改”的三个防治水环节。
一、矿井开拓、开采所采取的安全保证措施根据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开拓开采主要采取以下安全保证措施:1、针对煤层浅部小窑老空区较多的特点,在地质部门所做工作的基础上,矿井生产单位必须采用先进的手段,查清老空区分布范围,留设安全煤柱。
2、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留设防水煤柱。
对于断层,特别是造成煤系地层与含水层对盘或接近的断层,留设足够的断层防水煤柱,禁止巷道进入防水煤柱。
3、配备足够数量的探放水及注浆堵水设备。
4、留设井田边界煤柱和采区隔离煤柱。
5、对可疑断层及因采动影响而可能导水的断层留设断层防水煤柱。
6、井下设排水泵房、水仓、水沟、排水管路等排水系统。
并保证足够的排水能力。
7、对巷道开拓及回采所可能遇到的断层提前进行探放水,查明断层的水文地质要素,据此经技术经济比较采取留设防水煤柱、注浆堵水、疏放等措施。
8、对未封闭好的钻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重封、留设防水煤柱、探放钻孔水等措施。
9、矿井开拓开采巷道均布置在不含水或弱含水的隔水层中。
10、必要时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察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并制定相应的“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
11、对于井筒需要穿过的含水层,施工中采取提前探放水或注浆赌水等措施;对于影响采掘的老空水采取探放的措施。
12、对矿井采掘工程所影响到的各含水层、断层,必须作出水文地质评价,进行提前预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13、进行群孔抽水试验,掌握各含水层之间、断层与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14、巷道穿越断层时,应采取有效支护和防治水措施,避免断层出水或滞后出水。
二、防水煤(岩)柱留设(一)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种类本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但井田内各含水层之间的垂直水力联系通道不清楚,含水层的裂隙发育情况以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补给情况有待查明,含水层横向富水性及块段间的差异也不明,断层的含水性及与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有待进一步查明,因此防水煤(岩)柱的留设尤为重要,设计的防水煤(岩)柱主要有以下几种:1、断层两侧防水煤(岩)柱。
井下防治水措施
井下防治水措施在矿山开发或城市建设中,井下开挖和施工时会遇到地下水等地质环境问题。
此时,为保证工作安全和顺利进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水措施。
本文将介绍井下防治水措施的种类和实施方法。
防治水措施的种类井下防治水措施一般分为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两大类。
预防措施是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的检查和维护,以预防水灾的发生;处理措施是在水灾发生后,及时进行处理,以控制和消除水害事故的损害。
预防措施1.预控地下水位。
通过钻眼勘探、水位测量,利用水文地质图及各种水文学资料,预测可能出现的水的来源、进水径流、水量、波动范围和漏水地段,并根据预测结果,采取措施和对策,预防水灾事故。
2.加强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
工程设计时应对地质背景、水文条件等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合理的井下工程结构及排水措施,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并实施严格管理,避免因施工差错而产生水灾事故。
3.安全监测和预警。
利用专业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井下水位、水压等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作出反应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处理措施1.构筑临时隔离墙和控制地下水土工程。
当水灾事故发生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紧急加固措施,如在险要位置构筑临时隔离墙,并采取土工材料灌浆、注浆等控制地下水的技术手段。
2.新建渠道与泵站。
当井下的水量较大,或难以通过其他方式排放时,可以采取新建排水渠道和泵站来排水。
这种处理措施一般针对大型的井下工程。
防治水措施的实施方法井下防治水措施的实施方法应根据井下地质环境、地下水位、排水条件、井下设备和现有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最佳的方法进行防治水工程的实施。
同时,也需要在防治水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法。
实施防治水措施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安全事项,必须做到:•施工人员必须熟悉工作流程,严格遵守作业规程。
•现场操作前应认真检查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或存在问题,如有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护,如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如胶鞋、胶衣等。
矿井水害预防制度范文
矿井水害预防制度范文一、前言矿井水害是指矿井内水位上升或突然涌水等导致矿井生产中断、矿工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灾害。
为了预防和减少矿井水害的发生,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制定矿井水害预防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矿井水害的特征、预防措施、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提供对矿井水害预防制度的参考。
二、矿井水害的特征1. 多发性:矿井水害是矿井地质条件、采矿工艺和矿井排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2. 突发性:矿井水害常常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由于地下水体突然涌出,会对矿井设备、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 高危性:矿井水害一旦发生,水的威力是巨大的,有可能导致矿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矿井水害预防措施1. 加强矿井地质勘探:通过对矿井地质情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矿井的设计和排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完善矿井排水系统:矿井排水系统是防止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应配备完备的排水设施,包括井下排水泵站、排水管道等,确保矿井地下水位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3. 健全巡查制度:制定矿井巡查制度,定期对矿井进行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和水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 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矿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应对矿井水害的能力,确保在水害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
5. 定期检修设备:定期对矿井的排水设备和相关设备进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排水。
四、矿井水害应急方案1. 指挥体系:灾害发生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确保各项应急工作的协调进行。
2. 安全撤离:发生矿井水害时,首先要确保矿工的人身安全,进行安全撤离,尽快将受威胁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3. 抢险救援:在确保人员安全后,要组织抢险救援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水的封堵和排水,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4. 事故调查:灾害发生后,要及时组织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总结教训,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原则及综合防治水措施
1. 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原则:
(1)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2) 加强供水的系统规划,科学调度,以减少水污染;
(3) 实行“开采前环境保护、开采中环境治理、开采后环境恢复”等有序统筹防治;
(4) 积极开展煤层水联合开采等新技术,进一步改善煤矿水环境质量。
2. 综合防治水措施:
(1) 建立和完善水文地质动态监测系统;(2) 提高水存量管理能力,建立智能水位报警系统;
(3) 开展水土保持工程;(4) 加强措施检验及其它煤矿险情的评估与应急处置;
(5) 开展煤矿水质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和处理污染物;(6) 加强煤矿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
(7) 加大井下防污设备及工艺技术的投入;(8) 加强煤矿环境监管和执法;(9) 推动再生水回用及其它节水技术;
(10) 加强煤矿井下安全监测和应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