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中氮素吸收的数量占施用氮素数量的百分数。
国内外资料表明,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60%,水田为20%~50%,旱地为40%~60%。
因此,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为微生物所固定外,很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了。
提高氮肥利用率,经济合理施用氮肥,成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氮素损失。
第一,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土壤氮养分情况和作物状况合理施肥。
目前配方施肥已逐步推广,通过各种估算氮肥施用量的方法可定产定肥,避免盲目施肥的损失。
第二,平衡施肥,氮肥配合磷、钾肥、有机肥等施用,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第三,改变氮肥的形状,粒度大的氮肥与土壤的接触界面小,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如大颗粒尿素和碳铵等,能减少氮损失,提高其利用率。
第四,制成包膜、长效性肥料施用,如硫衣尿素,长效碳铵等。
第五,施用化学保氮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第六,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和尿素等深施,可减少氮损失。
第七,注意施用氮肥时的土壤水分条件,水分太少,施用氮肥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少,水分过多,会造成氮素损失和作物的疯长。
磷肥的利用率与氮肥、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
在我国,不论是大田试验或盆栽,其中包括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结果都表明,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10~25%的范围。
根据各省849个试验结果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平均为10%;玉米10~23%,平均为18%;棉花4~32%,平均为6%;紫云英9~34%,平均为20%。
一般说,谷类和棉花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和绿肥的利用率较高。
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t/m1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
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重点内容
• 氮素利用效率(NUE)的概念及计时空变异及其对NUE的影响
• 提高作物NUE的生理学途径
张福锁研究小组论文“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在Science发表 /show.php?id=0000038773 •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于2月19日在 Science正式发表(2月11日在Science Express上提前刊出与读者见 面)。 • 该论文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全面报道了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显著酸化的现象,并且发现氮肥 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
Kenneth G. Cassman Dept of Agronomy and Horticul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Crop Response Index of Cereals.
• 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pH值的下降)能够加速营养元素流失 、促进铝、锰以及重金属等元素的活化、改变土壤微生物种 群及活性、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滋生植物病虫害 等等,从而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潜 在威胁,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长远影响,是土壤学、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 就我国而言,北方一些蔬菜大棚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土 壤pH值由原来的7-8降低到4-5,病虫害严重发生,蔬菜品质和 产量显著下降,一半以上的氮肥养分进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 硝酸盐污染。 • 南方部分红壤的pH值已经降至3-4之间,造成玉米、烟草、茶 叶等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我国,而且也在世界各 地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包括 土壤酸化在内的一系列农业与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引起 广泛关注,该论文发现的过量施氮造成农田土壤酸化现象充 分揭示了这一重大问题。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和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t/m。
1、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
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提高作物单产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根本
提高作物单产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根本作者:中山农业信息网文章来源: 点击数:260 更新时间:2005-8-20在氮磷钾化肥中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氮肥利用率是指农作物一生所吸收的氮素中由肥料供应的部分占施入氮量的百分数。
例如亩产350公斤小麦吸收的氮素总量为12公斤,其中有5公斤是从肥料中吸收的。
假设施入土壤中的氮肥量为15公斤,则氮肥利用率为33%(5/15=0.33)氮肥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为减差法,一为同位素示踪法。
减差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要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小区和施用适量氮肥小区,其它管理措施严格一致。
作物成熟时取地上部(籽粒和秸秆)折算成亩干重,分析化验其含氮量(N%),按下式计算氮肥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施氮区作物亩干重×NF%)-(不施氮区作物亩干重×NS%)施氮量上式中亩干重和施氮量的单位均为公斤/亩,NF%为施氮区植株含氮百分率,NS%为不施氮区植株含氮百分率。
同位素示踪法是用稳定性同位15N标记氮肥,它被作物吸收后,分析测定植株所含氮量中15N所占数量就可以算出氮肥利用率。
同位素15N的价格很贵,测定也要用专用仪器,所以一般用于盆栽试验,或在田间小区试验中埋设圆筒来进行。
同位测定氮肥利用率比较精密,但不如减差法更接近于生产实际。
对上述氮肥利用率计算公式略加分析,就可以知道决定氮肥利用率的因素为:施氮和不施氮区作物的亩干重、作物含氮百分率(NF与NS)和施氮量。
作物含氮百分率在施氮区植株和不施氮区植株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量大致在0点几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参数。
作物亩干重×含氮百分率即为作物氮吸收量,施氮区作物氮吸收量中包括了肥料供应和土壤供应两部分;不施氮区作物氮吸收量是全部由土壤供给的,它反映了土壤的氮素肥力。
两个吸收量之差即为作物从肥料中吸收的氮量。
显然,氮肥利用率的高低将正比于作物氮吸收量差值的大小,而反比于施氮量,即施氮量越大,氮肥利用率越低;施氮区作物吸氮量越多,氮肥利用率越高。
土壤与肥料试题三
土壤肥料学试卷(三)(土壤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1.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包含着两重含义:结构体和结构性。
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指土壤结构性。
2.土壤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3.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4.可塑性: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外力撤消时仍能保持变形的特性。
5.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二、问答题(40分,每题10分)1. 简述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是地球生命中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库容。
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之中。
我国近年来土壤肥力下降综合表现为:土壤物理性状(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变差,土壤缓冲能力下降,各种污染加剧,明显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
土壤的培肥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简述我国土壤形成条件和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范围的关系。
答:(1)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影响下,构成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地理条件。
陆地植被大体上可以分为森林、灌丛、草甸、沼泽、草原、荒漠等植被。
成土母质主要类型:碎屑型、碳酸盐型、含盐型、硅铝型、富铝型、还原型母质。
(2)主要土壤类型:(土纲)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淋溶土土纲、雏形土土纲、均腐土土纲、人为土土纲、盐成土土纲。
(3)我国土壤形成条件和土壤类型、土壤分布的关系表现为:生物气候带的作用下,热量带和植被带呈有规律的更替,土壤类型也发生相应的更替,呈现规律性。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是指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是评价植物对氮素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包括:吸收利用率、利用效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一、吸收利用率
吸收利用率是指植物吸收土壤中氮素的能力和利用效率的综合
指标。
通常用吸收的氮量与土壤中总氮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吸收利用率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越强。
二、利用效率
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单位吸收氮素所产生的干物质增长量。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增长量与吸收的氮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利用效率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三、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土壤中植物所产生的干物质增
长量。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产量与土地面积或土壤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生产力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植物对氮素利用的经济效果。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产量与氮素施用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经济效益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综上所述,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包括吸收利用率、利用效
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在评价植物对氮素的利用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价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同时,为了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如合理施用有机肥、控制氮素的损失等措施,以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植物营养学试题库
植物营养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有益元素:是指为*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而非所有植物必需的元素。
2.截获:指根系在土壤中伸展的过程中吸取直接接触到的养分的过程。
3.质流:指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4.扩散: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别离子的吸收,使根外表养别离子浓度下降,根表养分发生亏缺,与附近土体间形成养分浓度梯度,从而使养别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5.被动吸收:指养别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溶液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6.主动吸收:指养别离子逆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溶液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7.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片或非根系局部吸收养分来营养自身的现象称为叶部营养。
这种供给营养的方式称为叶面施肥8.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9.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一离子的存在促进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10.短距离运输〔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11.长距离运输〔纵向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
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12.质外体:是由植物体相邻细胞原生质外围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在质外体中水分和养分可以自由出入。
13.共质体:是植物体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把细胞的原生质相互连接起来的整体。
养别离子可以由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14.矿质养分的再利用:植物*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的现象。
15.植物营养临界期: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的时间。
(完整)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水平。
高效利用氮素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氮素的利用效率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方面是指植株在同等的供氮水平下吸氮量的大小;一方面是指对已吸收的氮素利用率的高低,即单位吸收氮素所生成的干物质的多少。
总的来说氮素的利用效率从氮的高效吸收生理机制和氮的高效利用生理机制两方面来衡量。
氮素的高效吸收主要在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以及地上部物质的反馈作用。
土壤中的氮素需经过植物根系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根系发达、生长量、分布密度、有效吸收面积较大、根系扎入土层较深的植物,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氮素,减少硝态氮淋洗损失; 另外高吸收效率的品种会产生形态的变化而提高吸收氮素的能力。
根吸收功能的发挥还与根系活力有关。
根系活力衡量指标主要有根对TTC 还原强度、根对α-萘胺的氧化强度、根系伤流量,以及活跃吸收面积等。
反馈作用中,根部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在叶片中同化。
同化氮素的酶活性越强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的越多。
这些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根部为根系吸收氮素提供了能量来源,从而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植物中氮的高效利用与几个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1)氮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氮素同化的氨基酸是植物中重要的氮素运输载体;2)氮素转运能力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减少氮素在非经济产物中的残留;遇氮素逆境时,可将衰老叶片的氮素再分配到生长点去,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并且避免生育后期的氨挥发损失;3)液泡中硝酸盐的再利用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硝酸盐浓度较高,使之高程度再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
二、氮高效品种的培育C4作物比C3作物氮利用率高主要是由氮营养基因控制的遗传差异引起的。
同种作物内基因型的改善可提高氮利用率。
因此,通过培育氮高效利用品种或选育新品种来适应低氮水平是氮高效利用的根本途径。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它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通常只有30%左右,剩余的70%会被土壤吸附、流失或挥发,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键。
不同作物对氮肥的需求不同,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
同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也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例如,采用分层施肥、滴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氮肥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态,因此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非常重要。
采用轮作、翻耕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
科学的管理和监测也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提高氮
肥的利用效率。
例如,定期检测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及时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以避免氮肥的浪费和污染。
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合理的土壤管理以及科学的管理和监测,可以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微生物氮利用效率
微生物氮利用效率
微生物氮利用效率是指微生物在吸收和利用氮素时所表现出的效率。
氮素是生物体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元素之一,而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生物群落之一,因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氮利用效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和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氮利用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土壤中氮的形态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微生物利用无机氮的效率较高,而有机氮需要先被分解为无机氮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此外,土壤中氮的浓度也会影响微生物氮利用效率,当氮浓度较低时,微生物对氮的利用效率会更高。
除了土壤因素外,微生物本身的特性也会影响氮利用效率,例如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代谢途径和群体密度等。
具有快速生长速率和高代谢活性的微生物,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氮利用效率。
微生物氮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和减少氮肥施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微生物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对于优化土壤氮素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 -。
土壤肥料学--考试要点--名词解释部分
土壤肥料学--考试要点—名词解释部分铵化作用氨基酸在微生物及其所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铵盐)的作用。
闭蓄态磷被铁、铝氧化物包裹起来的磷酸盐。
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残渣。
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底肥又称基肥,是在进行植物播种或移植前,结合耕地施入土壤中的肥料。
堆肥秸秆、植物残体等有机废弃物在好气条件下堆腐而成的有机肥。
肥料凡是施入土壤或喷洒在作物体上,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作物养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或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肥料三要素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最多,但土壤中含量较少,必须通过施肥才能满足植物对营养的要求,因此,把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肥料三要素”。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或分解作用。
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包括化成复合肥料和混成复合肥料。
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归还学说为保持地力,应向土壤中归还被植物吸收的元素。
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灰分指新鲜物质经过烘烤,获得干物质,干物质燃烧后所剩的物质。
厩肥是以家畜粪尿为主,混以各种垫圈材料及饲料残渣等积制而成的有机肥料。
扩散是指土壤溶液中当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
离子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的吸收。
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磷酸退化作用普钙中含有游离酸,会使肥料吸湿结块,导致肥料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效性降低。
(0726)《土壤肥料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26)《土壤肥料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2:第二次3:第三次4:第四次5:第五次6:第六次1:[论述题]19、比较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特点,并说明我们国家肥料工作的方针。
参考答案:答: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特点比较:(1)有机肥料含养分种类多、养分含量低,而化学肥料含养分种类单一、养分含量高;(2)有机肥料肥效长,供应养分数量少,而化学肥料肥效短,供应养分数量多;(3)有机肥料含腐殖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化学肥料常含副成分,影响土壤的性质;(4)有机肥料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改良土壤性质,而化学肥料易流失、固定、挥发损失。
我们国家肥料工作的方针: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方针。
2:[论述题]18、简述我国有机肥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答案:答:存在的问题有:(1)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剧增。
(2)秸秆焚烧严重。
(3)绿肥未纳入轮作制,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可采取的对策有:(1)有机无机配合施用。
(2)将绿肥纳入轮作制。
(3)推广秸秆还田。
(4)合理利用城乡垃圾、畜禽粪便和有机废弃物。
3:[论述题]17、为什么要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参考答案:答:(1)有机肥料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而化学肥料只能供给作物矿质养分,一般没有直接的改土作用。
(2)有机肥含有多种养分,但养分含量低,而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但养分种类比较单一。
(3)有机肥肥效慢,肥效持久,化肥肥效迅速,肥效短。
(4)有机肥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改良土壤性能,而化肥养分浓度高,易挥发、淋失、固定,降低肥料的利用率。
所以施肥时应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使缓效与速效配合起来,使土壤得到持续、均衡的养分供应。
4:[论述题]16、有机肥料大体可分为哪几类?参考答案:答:有机肥料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严格的分类系统。
目前主要是根据有机肥料的来源、特性与积制方法来分类。
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粪尿肥料:主要包括人粪尿,家畜粪尿、禽粪、鸟粪、蚕沙等。
氮肥利用率的名词解释
氮肥利用率的名词解释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的效率。
作为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氮素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硝酸盐的流失、挥发以及土壤固氮等原因,全球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量的氮肥被浪费,在环境和经济上造成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采取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基础。
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调整肥料种类和施用量。
合理施肥可以减少氮肥的损失,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效率。
同时,对于长效肥料和缓释肥料的选择,也能够延长氮肥的供应时间,使作物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氮肥。
其次,优化土壤环境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氮素的吸收。
此外,通过固氮植物的引入,可以增加土壤中可利用氮的含量,提高氮的有效供应量,间接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第三,科学的灌溉管理也对氮肥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和冲刷,保持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稳定。
精确测定作物的灌溉需求,避免过量灌溉和不必要的水分浪费,不仅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还可以降低农业排水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适时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比如,在作物生长期间及时进行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可以避免杂草和病虫害对作物的竞争,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作物对氮肥的需求。
此外,在收获后的秸秆处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秸秆还田或者制作有机肥料,也能够有效地回收和利用氮肥。
综上所述,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优化土壤环境、科学灌溉和适时田间管理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降低氮肥的损失,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环保的农业发展目标。
对于农民来说,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培训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推动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氮素利用
水稻氮素利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的口腹之需。
水稻的高产高质与土地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氮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稻的氮素利用率是衡量水稻生产水平和响应肥力管理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水稻氮素利用的定义、影响因素、提高氮素利用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一、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定义水稻氮素利用率是指水稻对于土壤、肥料等外界提供的氮素资源的利用效果,即有效利用的氮素与总施用氮素的比值。
水稻氮素利用率的计算可以帮助生产者评估土地肥力和肥料使用量的合理性,进而调整肥料施用方案,提高利用效果。
二、影响水稻氮素利用的因素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水平与氮素利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高,水稻能够摄取到的氮素量也就越多,氮素利用率也会相应提高。
反之,则会降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2. 氮素形态:水稻在吸收利用氮素时,需要将氮素转化为同化氮或硝态氮。
其中,硝态氮较同化氮更容易被水稻吸收,能够满足水稻的需求。
因此,肥料中含有大量硝态氮,氮素利用率也相应较高。
3. 施氮量:过多或过少的施氮量对水稻的生长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施氮量过多会导致氮素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还可能增加水稻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而氮素不足则会导致水稻生长不健康、收获量减少等问题。
合理的施氮量能够提高氮素利用率。
4. 品种特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氮素利用特性,影响水稻对氮源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部分水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三、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的措施1. 土壤管理:改善土壤肥力水平,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通气条件,以便于水稻更好地吸收氮素。
2. 施肥技术:选择含有较高硝态氮的肥料,制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减少氮肥的浪费和稳定氮素的供应。
3. 种植技术:选择生长期短、产量高、耐病虫害性强、氮素利用效率高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氮素利用率。
4. 氮肥配施技术:通过钾素肥、有机肥、磷肥等肥料的搭配,改变氮素形态,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Utilizing coefficient of nitrogen) 亦称“氮素利用系数”。
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
利用百分率。
茶树根系直接吸收的氮素形态有铵态氮和硝态氮。
尿素态氮、氰氨态氮或有机
氮化合物要在土壤中分解成铵态氮或硝态氮后才能被吸收。
茶园氮素利用率约为io%~so%,
施人茶园中的氮肥约有半数以上损失掉。
损失的途径有四种:土壤微生物固定和无机胶体固
定,铵和氨被氧化成硝酸盐而淋溶,挥发脱氮,光促反应使氮肥硝化流失。
氮素利用率的高
低与环境及农业技术措施有关:土壤原有含氮水平低时利用率高。
高温、湿润地区氮活性高,
氨的固定、挥发、淋失严重。
沟施、穴施、适当深施、茶园铺草、氮肥与磷肥配合施利用率
高。
氮肥种类、肥料配合、茶树品种、生育时期、生长季节、树体状况、不同器官均影响氮
素利用率。
茶树体内的氮素可再利用。
衰老组织的氮素可逐渐向生长活跃的幼嫩部位转移。
Classified as In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