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利用效率

合集下载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水平。

高效利用氮素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氮素的利用效率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方面是指植株在同等的供氮水平下吸氮量的大小;一方面是指对已吸收的氮素利用率的高低,即单位吸收氮素所生成的干物质的多少。

总的来说氮素的利用效率从氮的高效吸收生理机制和氮的高效利用生理机制两方面来衡量。

氮素的高效吸收主要在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以及地上部物质的反馈作用。

土壤中的氮素需经过植物根系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根系发达、生长量、分布密度、有效吸收面积较大、根系扎入土层较深的植物,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氮素,减少硝态氮淋洗损失; 另外高吸收效率的品种会产生形态的变化而提高吸收氮素的能力。

根吸收功能的发挥还与根系活力有关。

根系活力衡量指标主要有根对TTC 还原强度、根对α-萘胺的氧化强度、根系伤流量,以及活跃吸收面积等。

反馈作用中,根部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在叶片中同化。

同化氮素的酶活性越强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的越多。

这些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根部为根系吸收氮素提供了能量来源,从而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植物中氮的高效利用与几个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1)氮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氮素同化的氨基酸是植物中重要的氮素运输载体;2)氮素转运能力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减少氮素在非经济产物中的残留;遇氮素逆境时,可将衰老叶片的氮素再分配到生长点去,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并且避免生育后期的氨挥发损失;3)液泡中硝酸盐的再利用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硝酸盐浓度较高,使之高程度再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

二、氮高效品种的培育C4作物比C3作物氮利用率高主要是由氮营养基因控制的遗传差异引起的。

同种作物内基因型的改善可提高氮利用率。

因此,通过培育氮高效利用品种或选育新品种来适应低氮水平是氮高效利用的根本途径。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摘要以中粳扬辐粳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氮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公式计算的总施氮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正确计算施氮量。

试验获得10.50t/hm2产量条件下,每100kg稻谷吸氮量为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2.0%。

关键词水稻;不同施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166-02氮素肥料用量及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面积生产上农户多凭经验施肥,氮素施用量普遍偏高,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产量,同时,还造成大量肥料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破坏环境。

因此,研究水稻的施氮量及其施用技术,旨在验证标准施氮量的准确性,为精确施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试验每生产100kg稻谷所需的吸氮量高产区为2.10kg,空白区为1.60kg,氮肥当季利用率40%的生产条件,实现扬辐粳8号10.50t/hm2目标产量,依据作物施肥量公式:总施氮量=(目标产量-基础地力产量)×100kg稻谷吸氮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并按斯坦福方程理论公式计算出水稻一生总施氮量,以基蘖肥与穗肥为5.5∶4.5的配比,确定基蘖肥用氮量,以此为标准,设置一定的增减总施氮量处理。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与地点试验于2007~2008年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黎明村农田进行,前茬小麦,2008年土壤全氮含量0.115%,碱解氮81.4 mg/kg,速效磷20.7mg/kg,速效钾111.7mg/kg。

品种为扬辐粳8号,氮肥为尿素。

1.2试验设计依据目标产量10.50t/hm2,设8个处理,分别为:施氮肥217.80kg/hm2(a)、施氮肥264.60kg/hm2(b)、施氮肥311.25kg/hm2(c)、施氮肥357.90kg/hm2(d)、施氮肥404.55 kg/hm2(e)、施氮肥171.15kg/hm2(f);施氮肥140.10kg/hm2(g)和不施氮肥作空白对照(ck)。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水平‎。

高效利用氮‎素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氮素的利用‎效率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方面是指‎植株在同等‎的供氮水平‎下吸氮量的‎大小;一方面是指‎对已吸收的‎氮素利用率‎的高低,即单位吸收‎氮素所生成‎的干物质的‎多少。

总的来说氮‎素的利用效‎率从氮的高‎效吸收生理‎机制和氮的‎高效利用生‎理机制两方‎面来衡量。

氮素的高效‎吸收主要在‎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以及地上‎部物质的反‎馈作用。

土壤中的氮‎素需经过植‎物根系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根系发达、生长量、分布密度、有效吸收面‎积较大、根系扎入土‎层较深的植‎物,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氮素‎,减少硝态氮‎淋洗损失; 另外高吸收‎效率的品种‎会产生形态‎的变化而提‎高吸收氮素‎的能力。

根吸收功能‎的发挥还与‎根系活力有‎关。

根系活力衡‎量指标主要‎有根对TT‎C还原强度、根对α-萘胺的氧化‎强度、根系伤流量‎,以及活跃吸‎收面积等。

反馈作用中‎,根部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在叶片中‎同化。

同化氮素的‎酶活性越强‎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的‎越多。

这些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根‎部为根系吸‎收氮素提供‎了能量来源‎,从而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植物中氮的‎高效利用与‎几个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1)氮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氮素同化的‎氨基酸是植‎物中重要的‎氮素运输载‎体;2)氮素转运能‎力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减少氮素在‎非经济产物‎中的残留;遇氮素逆境‎时,可将衰老叶‎片的氮素再‎分配到生长‎点去,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并且避免生‎育后期的氨‎挥发损失;3)液泡中硝酸‎盐的再利用‎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硝‎酸盐浓度较‎高,使之高程度‎再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

氮肥运筹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行为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氮肥运筹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行为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 要 氮肥 大量用 于农 业生产 中 , 不仅降低 了氮素利 用效率 , 而且 对生 态环境 产生 了不 良影响 。根据 国内外研 究情 况 , 综述 了土壤 中氮 素 的形态及其 转化途径 、 氮对土壤 氮素含量及 分布 的影响 、 施 小麦植株 对氮素 的吸收 同化及 分配机理 、 氮对 氮素利 为 ; 氮素利 用效率 中图分 类号 S1. 52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01— 6120)2 044 0 57 61( 91— 52 — 2 0
整个生育 时期内变化较 小 , 因此计 算土壤 氮素 表观盈 亏量 时 往往将其作 为稳定 的数值 处理 。而 马兴 华等 _的研究 表 明, 4 J 施用氮肥 改变 了土壤 铵态氮 的含量 , 氮量越 高土 壤铵态 氮 施
L  ̄ gn ne l ( gi lrl o eeo N nigA utrl nvri , aj gJagu209 ) IX -a ta A r ut a lg f aj c u Cl n el a i sy N ni ,i s 105 u U e t n n
Ab ta t n I nt g n frizrwa sr c e i o e etie r l swieyue na rc l r ta o nyrd c dteueef in yo io e b tas a sd b dif e c ne o d l sdi giut e,h t t l eu e h s fce c fnt g n,u loc ue a nl n eo c - u n o i r u
是小 麦吸收利用 的主要氮 素形 态 , 土壤剖 面 中硝 态氮 和铵态 氮 含 量较 高 时 , 明可 供 作物 吸 收利 用 的有 效 态氮 含 量较 说
11 土壤氮素 形态 .

美洲黑杨及其杂种F1不同生长势无性系叶片δ^13C和氮素利用效率

美洲黑杨及其杂种F1不同生长势无性系叶片δ^13C和氮素利用效率

G a o Mi n g H u a n g Qi n j u n Di n g C h a n g j u n S u Xi a o h u a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r e e G e n e t i c s a n d B r e e d i n g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r e e B r e e d i n g a n d
于低亲杂种 F . ;美 洲 黑 杨 叶 片 8 ” C值 与 氮 含 量 呈 极 显 著 正 相 关 ( R =0 . 9 4 1 ) ;叶 片 占 ” C 和碳 、 氮 含 量 存 在 空 间 分 布差异 , 树 冠 上 层 显 著 大 于 中层 , 下层最小 ; 超亲杂种 F . 的水 分 利 用 效率 ( WU E ) 高于低 亲杂种 F , , 但低亲杂 种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fS o t a t e F o r e s t r y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fF o o r e s t r y, C A F B e j i i n g 1 0 0 0 9 1 )
摘 要 : 以美 洲 黑 杨 不 同 生 长 势 的杂 种 F , 及 其 亲本 为研 究 对 象 , 通 过 测 定 不 同 冠层 叶 片 的 稳 定 碳 同 位 素 组 成 和 碳、 氮含量 , 分 析 不 同 生 长 势 美 洲 黑 杨 叶 片水 分 利 用 效 率 和 氮 素 利 用 效 率 之 间 的差 异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结 果 表 明 : 不 同生 长 势 杂 种 F . 的 ” C值 及 碳 、 氮含 量 均 差 异 显 著 , 超亲杂种 F , 在 每 个 冠 层 的 叶片 占 ” C值 和 碳 、 氮 含 量 均 显 著 大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式计 算 出水 稻一 生 总施 氮 量 , 以基 蘖 肥 与穗 肥 为 55 45 . :.
的配 比, 确定 基蘖肥 用氮 量 , 以此 为标准 。 置 一定 的增 减 设
总施 氮量处 理 和空 白 ( 生 不 施 氮 肥 ) 理 , 一 处 旨在 验 证 标
准施 氮量 的准确 性 , 为精 确施 氮提供 理论 和实 践依据 。
134 土壤 速 效 氮 ..
在水 稻 各 主要 生 育期 , 每小 区 5点
2 1g空 白区 为 16 g 氮 肥 当 季 利 用 率 4 % 的生 产 条 .k , .k , 0 件 , 扬辐 粳 8号 150 gh 2目标 产 量 , 据 作 物 施 实现 00 k/ m 依
肥 量公式 : 施 氮 量 =(目标资讯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W1SiB l 20 1 ( ) A hi .c. u1 0 8,4 3 .
水 稻 精 确 施氮 量 的 验证 与 氮 素 利 用 效 率 研 究
赵成 波 吴 国峰 周 大川 马 卉 王建 法 郭 昌林 匡小红
l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试验 时 间和地 点 试 验 于 2 0 . 0 6—2 0 0 7年在 江 苏 省 建湖县 上 冈镇 黎 明村 农 田进 行 , 茬 小 麦 ,0 7年土 壤 全 前 20 氮含 量 0 15 , 解 氮 8 . rg k , 效 磷 2 . / g . 1% 碱 14 / g 速 a 0 7mg k ,
10 g 0k 稻谷 吸 氮 量/ 料 当 季 利 用 率 , 算 出 目标 产 量 肥 计
1 50 g h 2 需 总施氮 量为 3 1 2 k / m ( k , 0 0 k/ m 所 . 5 g h c ) 基蘖 肥 l 与穗 粒肥 配 比为 5 5 4 5 . : . 。基 蘖 肥按 8 2分别 于 移 栽 3 : d

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发展

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发展

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小麦这一重要作物的种植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在小麦种植中,氮素是一种极其关键的营养元素。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

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其实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开始尝试着对其进行研究。

目前,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逐渐为农业生产所接受。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一、氮肥施用量的优化小麦需要充足的氮素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因此,氮素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在小麦种植中,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浪费,在氮肥施用量的选择上,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

目前,常见的小麦氮素快速测定技术主要有:田间土壤微波消解、Kjeldahl消解法、快速红外分析法等。

依靠这些技术的帮助,可以更准确地测定和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这样既可以保证作物的充分供氮,又可以减少氮肥的浪费和污染。

二、有机肥料的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以化肥为主要施肥手段,而有机肥料则很少使用。

但是,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结构,同时还能够增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等。

这些特点可以帮助种植者更好地利用氮素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因此,目前有机肥料在小麦的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推广的重要手段。

例如,采用有机肥施用和配合化肥施用的模式,可以提高氮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氮素高效利用技术。

它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对土壤进行修复和改良,从而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氮素肥料的利用效率。

这个方法能够将土壤中的硝化、还原、作用失衡状态修复。

通过定向加菌和菌肥联合施用等方法,可以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促进硝酸盐还原与矿化,增加作物的吸收能力。

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
重点内容
• 氮素利用效率(NUE)的概念及计时空变异及其对NUE的影响
• 提高作物NUE的生理学途径
张福锁研究小组论文“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在Science发表 /show.php?id=0000038773 •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于2月19日在 Science正式发表(2月11日在Science Express上提前刊出与读者见 面)。 • 该论文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全面报道了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显著酸化的现象,并且发现氮肥 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
Kenneth G. Cassman Dept of Agronomy and Horticul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Crop Response Index of Cereals.
• 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pH值的下降)能够加速营养元素流失 、促进铝、锰以及重金属等元素的活化、改变土壤微生物种 群及活性、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滋生植物病虫害 等等,从而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潜 在威胁,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长远影响,是土壤学、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 就我国而言,北方一些蔬菜大棚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土 壤pH值由原来的7-8降低到4-5,病虫害严重发生,蔬菜品质和 产量显著下降,一半以上的氮肥养分进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 硝酸盐污染。 • 南方部分红壤的pH值已经降至3-4之间,造成玉米、烟草、茶 叶等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我国,而且也在世界各 地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包括 土壤酸化在内的一系列农业与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引起 广泛关注,该论文发现的过量施氮造成农田土壤酸化现象充 分揭示了这一重大问题。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一、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1、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

2、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X无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3、氮肥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100%。

二、测土配方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
1、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籽粒产量X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X茎叶养分含量)/籽粒产量。

2.测土配方施肥下氨肥利用率的计算测土配方2、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 公斤经济产。

3、量养分吸收量/100 氮肥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 100%。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分析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分析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分析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氮肥是水稻生产中最常用的化肥。

在现代农业中,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了解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氮利用效率(NUE)是指水稻吸收和利用氮肥的能力。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越多,水稻的产量就越高,但氮肥利用率也越低。

为了提高水稻的NUE,首先要考虑土壤条件对水稻的影响。

不同土壤类型对水稻的氮吸收和利用能力有一定影响。

沙质土壤对水稻的NUE较低,而粘土和砂质黏土对水稻的NUE较高。

这是因为沙质土壤的孔隙度较大,导致氮肥的淋失较多,而粘土和砂质黏土的孔隙度较小,有利于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也会影响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形式存在。

水稻对于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而对于铵态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弱。

施用硝态氮肥能够提高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氮肥施用的时机和方式也会对水稻的NUE产生影响。

水稻的氮需求量在不同生育阶段是不同的,合理的施肥时机能够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比较常用的施肥方式有基肥、追肥和定向施肥。

基肥主要是在水稻移栽前施用,追肥是在水稻生育期中根据需要进行施肥,而定向施肥则是根据土壤和水稻的需求对氮肥进行精确施用。

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和时机能够提高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水稻的品种也会影响其对氮肥的利用能力。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

选择具有较高氮利用效率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不同土壤和氮肥条件下水稻的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氮肥施用时机和方式以及水稻品种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在水稻种植中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氮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草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而氮素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对草地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以及氮素的利用效率。

一、氮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转化和传递的过程。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主要包括氮固定、氮转化、氮吸收和氮损失等环节。

氮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氨和硝酸盐。

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通过植物共生固氮和自然固氮两种方式进行氮固定。

植物共生固氮是指某些植物与根际固氮菌根系共生,通过菌根固氮菌的作用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氨。

自然固氮是指一些自由生活的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

氮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

氨化是指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的过程,主要由一些氨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完成。

硝化是指将氨态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主要由硝化细菌完成。

而反硝化是指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一些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氮的吸收是指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并通过植物内部的转运系统将氮素输送到地上部分进行利用。

草地植物的氮吸收主要依靠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氮的损失包括植物通过排泄物和腐殖质分解释放的氮、土壤中的硝态氮通过淋溶和流失被带走,以及一部分氮通过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等。

二、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利用效率是指草地植物利用吸收的氮素进行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效果。

氮素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氮素供应的水平。

在氮素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草地植物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氮素进行生长,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但是如果氮素供应过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反而会下降。

其次是土壤中的氮素形态。

草地植物对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效率不同。

一般来说,草地植物对硝态氮的利用效率较高,而对铵态氮的利用效率较低。

这是因为硝态氮能更好地被植物根系吸收和利用。

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

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

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氮素是所有生命体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

氮素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循环,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过程。

氮循环中涉及的多种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和维护。

如何优化氮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农业、生态和环境研究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探讨氮循环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并简述常见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一、氮循环的概述氮素是形成氨、硝酸盐、有机氮、硝化和反硝化等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原料。

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盐基、固相、氧化、还原、硝化、反硝化和氮素淋溶等过程。

固氮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换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氨或硝酸盐,这是自然界唯一一种直接将氮气转化为生命可利用氮化物的过程。

氨化是将氮气固定为氨,氮元素通过固氮酶酶促催化,转变为氨放入土壤中。

盐基是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氨的过程。

此外,森林火灾和有机物分解也会导致有机氮向氨、硝酸盐的转化。

二、氮循环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氮循环中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很多,例如土壤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土壤质地和水分等气候条件、根际微生物种群、作物品种及施肥养分的供应等。

其中,施肥养分的供应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在一定的氮素供应条件下,土壤中氮素的存在形态非常重要,影响氮素的释放和吸收。

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有无机氮和有机氮两种。

无机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它们均容易向植物根系释放。

而有机氮主要随有机物分解而产生,它们需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才能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

要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必须考虑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和调整施肥量、选用合适的农作措施和优质作物品种。

三、优化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为了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制定适当的施肥计划,避免过度施肥,减少化肥的浪费和排污;2.调整施肥时间和量,通过早中期控制氮素,推迟后期氮素供应,使氮素供应与作物生长和需求相匹配;3.加强土壤质量管理,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和保持土壤稳定性;4.坚持循环农业模式,如垫种、复种、间作等,使养分的利用和资源的回收合理化;5.选用具有高氮利用效率的农业品种,利用育种技术和基因技术提高作物的氮素吸收能力和适应性。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原料。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于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氮素在植物中的来源、吸收、转运、利用和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氮素在植物中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土壤中的无机氮,包括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另一种是大气中的氮气(N2)。

土壤中的无机氮通常来自于有机质的分解,包括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通过微生物的氮素循环,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

氮气在大气中占比较大,但植物通常不能直接利用。

氮气经过闪击放电等过程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亚氮(NO)、二氧化氮(NO2)等氮气化合物,再经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植物还可通过共生菌根真菌或根际固氮菌等共生微生物的作用获取氮素。

这些来源形式多样,为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氮素资源。

二、氮素在植物中的吸收和转运氮素在土壤中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形式存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这两种形式的氮素。

铵态氮主要通过离子通道蛋白(ammonium transporter)和0蛋白(AMT1)等膜蛋白介导被吸收;硝态氮则主要通过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介导被吸收。

植物吸收氮素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氮素浓度、根系表面积、氮素形态等。

植物对不同形态的氮素有不同的吸收偏好,在氮素富集的土壤中,植物更倾向于吸收硝态氮;而在氮素缺乏的情况下,植物更倾向于吸收铵态氮。

植物吸收氮素后,需要进行转运到各个部位。

氮素在植物体内主要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进行长距离转运。

转运的过程中,涉及多种氮素代谢酶和膜蛋白的参与。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转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对吸收的氮素进行利用,主要包括氮素的合成和富积。

氮素合成是指植物利用吸收的无机氮合成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包括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等。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是指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是评价植物对氮素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包括:吸收利用率、利用效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一、吸收利用率
吸收利用率是指植物吸收土壤中氮素的能力和利用效率的综合
指标。

通常用吸收的氮量与土壤中总氮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吸收利用率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越强。

二、利用效率
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单位吸收氮素所产生的干物质增长量。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增长量与吸收的氮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利用效率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三、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土壤中植物所产生的干物质增
长量。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产量与土地面积或土壤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生产力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植物对氮素利用的经济效果。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产量与氮素施用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经济效益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综上所述,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包括吸收利用率、利用效
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在评价植物对氮素的利用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价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同时,为了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如合理施用有机肥、控制氮素的损失等措施,以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需的第一大矿质营养元素,其营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生命的元素”之称。

氮的形态决定着小麦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在诸多氮素形态中,氮素主要以no3-和nh4+种形态被小麦的根系吸收,在保障粮食增产稳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氮素流动性大,不易被土壤吸附,易随水流失和转化损失,加之生产中不合理施用等因素,我国的氮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氮肥生产总量和施用量都已居世界首位,氮肥施用量达到了全球的35%。

但是粮食产量并没有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氮肥量过多不仅造成氮素淋失、挥发损失严重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引起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在环境和资源,粮食安全等的压力下,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实现高产高效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小麦氮利用率存在品种差异。

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判别某一小麦品种是否属于氮高效利用品种。

判别出氮高效品种,需要有科学依据、简单易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小麦氮素利用评价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判别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评价方法。

通过筛选出评价小麦氮高效的指标,根据选出的指标建立相关的评价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评价指标参数的差异,客观地对某一小麦是否为氮高效利用品种做出判断;本发明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为氮肥的使用提供依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判别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筛选指标:选择正常施肥的产量、氮收获指数、每生产100kg籽粒需要吸收的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作为评价指标;s2:确定指标权重w:根据指标对氮高效利用的有益贡献程度,确定各指标权重大小;s3:指标参数的标准化:先计算各指标值,再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个指标值作出评估,计算综合隶属度,得出综合评估的高效隶属函数值uij;。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氮素是植物生长中的必需元素之一,而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

因此,对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一直是植物生长领域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对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植物对于氮素需要通过根系吸收,一般来说,被吸收的氮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机氮素,如硝酸盐(NO3-)和铵盐(NH4+),另一种是有机氮素,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吸收后的氮素将会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利用。

植物内部的氮素转运过程主要是由nrt1.1、nrt2.1、nrt2.2等基因编码的氮素转运蛋白进行调节。

二、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植物生理性状对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

近来,一些研究表明,调节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物质主要包括:激素、信号传递分子、转录因子等。

1. 激素调节激素的调节作用对于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非常重要。

比如,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而赤霉素还会作用于NRT1.1和NRT2.1等基因,从而促进植物对氮素的转运。

2. 信号分子调节在植物体内,一些信号分子也能够调节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在有机酸泵抑制素(OGDs)和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下,植物根部会释放出有机酸和NO分子,从而提高植物对于氮素的吸收能力。

3. 转录因子调节转录因子是指能够影响植物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家族。

在植物对于氮素的利用过程中,转录因子也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例如,植物体内的MYB、WRKY和NAC等转录因子家族均能够协调植物自身对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三、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在应对氮素资源缺乏等情况下,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途径能够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呢?1. 穴盘法耕作穴盘法耕作又称作净化机耕作,该法耕作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相比于传统溅水法耕作,穴盘法耕作不仅能够降低氮素和钾素的损失率,同时也能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完整)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完整)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水平。

高效利用氮素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氮素的利用效率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方面是指植株在同等的供氮水平下吸氮量的大小;一方面是指对已吸收的氮素利用率的高低,即单位吸收氮素所生成的干物质的多少。

总的来说氮素的利用效率从氮的高效吸收生理机制和氮的高效利用生理机制两方面来衡量。

氮素的高效吸收主要在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以及地上部物质的反馈作用。

土壤中的氮素需经过植物根系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根系发达、生长量、分布密度、有效吸收面积较大、根系扎入土层较深的植物,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氮素,减少硝态氮淋洗损失; 另外高吸收效率的品种会产生形态的变化而提高吸收氮素的能力。

根吸收功能的发挥还与根系活力有关。

根系活力衡量指标主要有根对TTC 还原强度、根对α-萘胺的氧化强度、根系伤流量,以及活跃吸收面积等。

反馈作用中,根部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在叶片中同化。

同化氮素的酶活性越强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的越多。

这些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根部为根系吸收氮素提供了能量来源,从而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植物中氮的高效利用与几个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1)氮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氮素同化的氨基酸是植物中重要的氮素运输载体;2)氮素转运能力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减少氮素在非经济产物中的残留;遇氮素逆境时,可将衰老叶片的氮素再分配到生长点去,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并且避免生育后期的氨挥发损失;3)液泡中硝酸盐的再利用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硝酸盐浓度较高,使之高程度再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

二、氮高效品种的培育C4作物比C3作物氮利用率高主要是由氮营养基因控制的遗传差异引起的。

同种作物内基因型的改善可提高氮利用率。

因此,通过培育氮高效利用品种或选育新品种来适应低氮水平是氮高效利用的根本途径。

作物生长中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

作物生长中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

作物生长中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对于产量和质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物能否高效地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不同养分的吸收机制和作物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氮素是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氮素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其中根毛的作用不可忽视。

根毛的发育情况与作物吸收氮素的效率密切相关。

提高根毛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增加作物对氮素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此外,合理施用氮肥也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过量的氮肥施用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因此,根据作物的需求量和土壤中的供应情况,科学施用氮肥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关键。

二、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磷素是作物吸收的重要养分之一,对作物的根系发育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磷素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的活动和转运完成。

根系的分泌和溶解有助于磷素的释放和吸收。

作物根系生长较好,根系积极分泌酸性物质,可以提高磷素的有效吸收率。

同时,作物根系的生物活性物质也对磷素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一些根系分泌的酶类物质可以将磷素转化为可溶性的形式,从而增强磷素的吸收能力。

此外,磷素的利用效率还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

酸性土壤下,磷素的有效性较高,而碱性土壤则影响磷素的吸收利用效果。

三、钾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钾素是作物吸收的主要无机离子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和调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钾素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的活动完成,作物根系对钾素的吸收能力与其根系表面积和吸收酶的活性有关。

另外,作物对钾素的吸收还受到温度、水分和土壤中钾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钾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缺水和高温会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受限,进而降低钾素的吸收效率。

此外,土壤中钾含量的水平也会影响该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钾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作物对钾素的吸收效果。

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

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

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介绍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这一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编写概述:氮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它在DNA、蛋白质和其他生命分子的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全球范围内,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平衡和全球氮循环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氮吸收是指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营养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和代谢所需。

全球氮吸收的现状受到氮素含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全球氮吸收对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氮利用效率是指植物通过吸收的氮与生长和产量的关系。

高氮利用效率能够保证植物充分利用吸收到的氮,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全球氮利用效率受到农业措施、肥料施用水平和农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氮利用效率可以实现高效农业生产,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

本篇长文旨在探讨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最后,将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为全球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内容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相关内容。

1. 引言引言部分将概述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1.1 概述在这一部分,将对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解释氮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全球范围内对氮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研究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

2.1 全球氮吸收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氮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探讨植物对氮的吸收机制和全球范围内氮吸收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