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合集下载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Utilizing coefficient of nitrogen) 亦称“氮素利用系数”。

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
利用百分率。

茶树根系直接吸收的氮素形态有铵态氮和硝态氮。

尿素态氮、氰氨态氮或有机
氮化合物要在土壤中分解成铵态氮或硝态氮后才能被吸收。

茶园氮素利用率约为io%~so%,
施人茶园中的氮肥约有半数以上损失掉。

损失的途径有四种:土壤微生物固定和无机胶体固
定,铵和氨被氧化成硝酸盐而淋溶,挥发脱氮,光促反应使氮肥硝化流失。

氮素利用率的高
低与环境及农业技术措施有关:土壤原有含氮水平低时利用率高。

高温、湿润地区氮活性高,
氨的固定、挥发、淋失严重。

沟施、穴施、适当深施、茶园铺草、氮肥与磷肥配合施利用率
高。

氮肥种类、肥料配合、茶树品种、生育时期、生长季节、树体状况、不同器官均影响氮
素利用率。

茶树体内的氮素可再利用。

衰老组织的氮素可逐渐向生长活跃的幼嫩部位转移。

Classified as Internal。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引言: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对于优化小麦的施肥管理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是指作物从施加氮素到生物量或产量形成时所吸收、利用的氮素与施氮量之间的比值。

它反映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是评价氮素供应水平和作物响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以品种A、品种B和品种C为例,它们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0%、35%和40%。

这表明品种C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品种A的氮素利用效率最低。

三、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1. 品种差异: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而另一些品种则较低。

2. 施氮水平:适宜的施氮水平可以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过高或过低的施氮水平都会降低氮素利用效率。

3. 土壤条件: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土壤质地对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

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4. 气候条件: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也具有一定影响。

四、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方法1. 选择高效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施氮量。

3. 种植绿肥作物:在小麦休耕期间,种植绿肥作物,通过绿肥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素的损失。

4. 合理灌溉管理:适当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

五、结论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

通过田间实验和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对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氮素吸收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在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率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然而,在氮素过量供应下,尽管小麦生长得较快,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因此,合理调控氮素施用量对于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田间实验、氮素水平、生长发育。

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然而,氮素施用过程中的合理调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中的氮素利用效率,为实现高产高效的小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田间实验和生物化学分析,我们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氮素吸收利用情况。

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研究结果及其对小麦栽培的启示。

一.小麦生长发育中的氮素供应与利用关系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氮素供应与利用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中氮素供应与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我们通过田间实验设定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和比较。

结果显示,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长速率和较好的生物学性状,如茎粗、叶绿素含量增加等。

这表明在适宜的氮素供应下,小麦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氮素,从而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2.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氮素供应与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发现在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根系和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而在氮素过量供应下,尽管小麦生长得较快,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这表明合理调控氮素施用量可以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效率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效率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效率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人类农业活动和化肥施用的增加,导致土壤中氮素含量过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氮素的流失和污染。

因此,寻找高效的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众多农作物中,苜蓿(Medicago sativa)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效利用氮素的植物。

苜蓿是一种豆科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态功能。

它具有较强的氮素固定能力,可以通过与土壤中一种特殊的根瘤菌共生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这种特殊的根瘤菌,称为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能够与苜蓿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互利共生。

苜蓿为根瘤菌提供合成物质和生长环境,而根瘤菌则通过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苜蓿提供充足的氮源。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氮素固定能力:苜蓿根瘤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从而为苜蓿提供了额外的氮源。

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苜蓿能够有效地利用大气中的氮素,减少对土壤中的氮素依赖。

2. 深根系结构:苜蓿具有发达的深根系结构,能够深入土壤中层,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这使得苜蓿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氮素资源,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浪费。

3. 生理调节机制:苜蓿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控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当土壤中氮素含量较高时,苜蓿能够减缓氮素的吸收和转运,以避免氮素过多积累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而在氮素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苜蓿能够增加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高效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 减少化肥的使用:苜蓿作为一种高效利用氮素的植物,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肥的使用量。

通过合理利用苜蓿,可以降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减少环境中的氮素流失和污染。

2. 提高土壤质量:苜蓿通过固定氮气和增加有机质的累积,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和质量。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摘要】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是生长发育的基础,氮素在植物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氮素的吸收和转运、形态和存储、作用于蛋白质合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影响植物抗逆性的机制是氮素在植物中的关键作用。

有效管理氮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未来研究应加强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研究,探究更多氮素代谢途径和调控网络,为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素污染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关键词】氮素、植物、吸收、转运、形态、存储、蛋白质合成、生长、发育、调控、抗逆性、氮素管理、农业生产、研究展望1. 引言1.1 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氮素是植物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参与了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作为植物体内合成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物质基础,氮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植物需要大量的氮素来维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正常代谢活动。

氮素作为氨基酸、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要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分化以及抗逆应答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在生长期间,植物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阶段,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更加迫切。

植物对氮素的需求和利用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直接关系到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深入研究植物对氮素的需求规律,探索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机制,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氮素在植物中的重要性氮素在植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

作为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组成成分,氮素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与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

在植物体内,氮素还参与了细胞壁的合成、酶的活化以及植物抗逆性的提高等多个方面的生理过程。

氮素的不足或过量对植物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一、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1、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

2、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X无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3、氮肥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100%。

二、测土配方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
1、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籽粒产量X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X茎叶养分含量)/籽粒产量。

2.测土配方施肥下氨肥利用率的计算测土配方2、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 公斤经济产。

3、量养分吸收量/100 氮肥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 100%。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氮素是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然后利用氮素来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从而维持其生长和代谢所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进行综述,探讨氮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效地利用氮素。

氮素在植物中的作用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之一,它参与了植物生长和代谢的许多重要过程。

在植物体内,氮素主要以硝态氮(NO3-)和铵态氮(NH4+)的形式存在。

植物在土壤中吸收这些形式的氮素,然后将其转化成氨基酸等化合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而蛋白质又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分子。

通过合成蛋白质,植物可以维持其细胞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运作。

氮素还参与了植物体内的能量转移和储存,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氮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氮素的供应水平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叶片生物量和根系发育等生长指标。

氮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如影响植物的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等过程。

氮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在土壤中吸收氮素,然后将其转化成氨基酸等生物化合物。

这个过程涉及了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代谢过程。

植物对氮素的利用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氮素的吸收和氮素的同化。

氮素的吸收是指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的过程。

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受到土壤中氮素形态、浓度、渗透势和根系生长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氮素的吸收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不足都会影响植物对氮素的吸收速率。

氮素的同化是指植物将吸收到的氮素转化成氨基酸等生物化合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将硝态氮和铵态氮转化成氨基酸,然后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氮素的同化涉及了一系列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代谢过程。

植物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外界环境中氮素的供应水平来调节氮素的同化过程,以满足其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研究

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研究

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研究氮素是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灌溉不足、土壤质量差、施肥不规范等原因,很多地区的氮素利用率远低于理论值。

因此,研究氮素利用率的提高与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氮素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氮素是构成植物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和开花结实、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素缺乏会导致植物整体的发育迟缓、叶子变黄、根系生长不良,甚至会影响植物的繁殖能力。

二、我国氮素利用率的状况目前我国的氮素利用率相对较低,2014年我国玉米的氮素利用率仅为36.2%,油菜花为44.3%。

造成氮素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为不合理的施肥方式、肥料品质较差、土壤质量变差等诸多因素。

1.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施氮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氮素利用率,过多的氮素会增加土壤氮素供应,进而产生难以利用的氮素,而过少的氮素则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不同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也不同,盲目追求施氮量的增加也会导致氮素利用率下降。

2.肥料品质较差氮肥中氨基酸含量低、挥发损失大、难以分散等问题都会影响氮素利用率。

3.土壤质量变差农业生产中对于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为土壤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对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等方面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也会导致氮素利用率的下降。

三、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提高氮素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几种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方法:1.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关键,对于不同作物的种植,应根据其对氮素的需求程度、生育阶段和土壤的肥力水平等进行科学的施肥方案。

2.应用新型化肥合理使用高效缓释肥、液体有机肥等新型化肥可以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肥料对土壤的冲击和污染。

3.农作物的轮作制农作物轮作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如果同一块土地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中的氮素供应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氮素利用率下降。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原料。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于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氮素在植物中的来源、吸收、转运、利用和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氮素在植物中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土壤中的无机氮,包括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另一种是大气中的氮气(N2)。

土壤中的无机氮通常来自于有机质的分解,包括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通过微生物的氮素循环,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

氮气在大气中占比较大,但植物通常不能直接利用。

氮气经过闪击放电等过程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亚氮(NO)、二氧化氮(NO2)等氮气化合物,再经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植物还可通过共生菌根真菌或根际固氮菌等共生微生物的作用获取氮素。

这些来源形式多样,为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氮素资源。

二、氮素在植物中的吸收和转运氮素在土壤中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形式存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这两种形式的氮素。

铵态氮主要通过离子通道蛋白(ammonium transporter)和0蛋白(AMT1)等膜蛋白介导被吸收;硝态氮则主要通过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介导被吸收。

植物吸收氮素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氮素浓度、根系表面积、氮素形态等。

植物对不同形态的氮素有不同的吸收偏好,在氮素富集的土壤中,植物更倾向于吸收硝态氮;而在氮素缺乏的情况下,植物更倾向于吸收铵态氮。

植物吸收氮素后,需要进行转运到各个部位。

氮素在植物体内主要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进行长距离转运。

转运的过程中,涉及多种氮素代谢酶和膜蛋白的参与。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转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对吸收的氮素进行利用,主要包括氮素的合成和富积。

氮素合成是指植物利用吸收的无机氮合成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包括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等。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植物氮素利用率是指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是评价植物对氮素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包括:吸收利用率、利用效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一、吸收利用率
吸收利用率是指植物吸收土壤中氮素的能力和利用效率的综合
指标。

通常用吸收的氮量与土壤中总氮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吸收利用率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越强。

二、利用效率
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单位吸收氮素所产生的干物质增长量。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增长量与吸收的氮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利用效率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三、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土壤中植物所产生的干物质增
长量。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产量与土地面积或土壤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生产力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植物对氮素利用的经济效果。

通常用植物的干物质产量与氮素施用量的比值来表示。

在同一土壤条件下,经济效益越高,说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综上所述,植物氮素利用率的评价标准包括吸收利用率、利用效
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在评价植物对氮素的利用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价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同时,为了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如合理施用有机肥、控制氮素的损失等措施,以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于小麦等农作物来说也不例外。

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数据,并分析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 氮素利用效率的概念氮素利用效率是指作物对于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素是构成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原料,缺乏氮素会导致小麦生长迟缓、叶片发黄等现象。

因此,合理施用氮素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数据据统计,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普通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约为30%-40%,而优质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可达到50%以上。

此外,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

以我国为例,北方地区的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普遍较高,而南方地区的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3.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土壤氮素含量、氮素施用量、小麦品种等。

其中,土壤氮素含量是影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土壤中氮素含量较低时,小麦会通过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增加根系吸收能力等方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此外,氮素施用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

当氮素施用量过大时,小麦会出现氮素过剩的情况,导致氮素利用效率降低。

另外,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也会导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4.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意义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小麦品种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氮素,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合理利用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还能够减少氮素的浪费,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盐碱土氮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盐碱土氮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盐碱土氮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引言。

盐碱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含量过高的土壤。

在我国,盐碱土面积广泛分布,占到总土地面积的10%以上,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利用和农作物的生长。

其中,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盐碱土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盐碱土氮素的利用效率。

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是指农作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

盐碱土中的氮素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中,而盐碱土中的盐碱成分会对氮素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盐碱土氮素的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氮素利用效率 = 农作物吸收的氮素量 / 土壤中的有效氮素量× 100%。

其中,农作物吸收的氮素量可以通过农作物的氮素含量和产量来计算,土壤中的有效氮素量可以通过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有效氮素含量来计算。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为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依据。

影响盐碱土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

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土壤质地、土壤pH值、氮素的形态等。

其中,盐碱成分会对土壤中的氮素形成锁定状态,使得氮素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质地和pH值会影响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氮素的形态也会影响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

因此,要提高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提高盐碱土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为了提高盐碱土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和作物对氮素的需求,合理施用氮肥,避免造成氮素的浪费和土壤中氮素的过量积累。

2. 改良土壤,通过添加有机质、石灰等改良剂,改善土壤的结构和pH值,提高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氮素是植物生长中的必需元素之一,而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

因此,对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一直是植物生长领域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对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植物对于氮素需要通过根系吸收,一般来说,被吸收的氮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机氮素,如硝酸盐(NO3-)和铵盐(NH4+),另一种是有机氮素,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吸收后的氮素将会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利用。

植物内部的氮素转运过程主要是由nrt1.1、nrt2.1、nrt2.2等基因编码的氮素转运蛋白进行调节。

二、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植物生理性状对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

近来,一些研究表明,调节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物质主要包括:激素、信号传递分子、转录因子等。

1. 激素调节激素的调节作用对于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非常重要。

比如,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而赤霉素还会作用于NRT1.1和NRT2.1等基因,从而促进植物对氮素的转运。

2. 信号分子调节在植物体内,一些信号分子也能够调节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在有机酸泵抑制素(OGDs)和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下,植物根部会释放出有机酸和NO分子,从而提高植物对于氮素的吸收能力。

3. 转录因子调节转录因子是指能够影响植物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家族。

在植物对于氮素的利用过程中,转录因子也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例如,植物体内的MYB、WRKY和NAC等转录因子家族均能够协调植物自身对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三、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在应对氮素资源缺乏等情况下,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途径能够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呢?1. 穴盘法耕作穴盘法耕作又称作净化机耕作,该法耕作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相比于传统溅水法耕作,穴盘法耕作不仅能够降低氮素和钾素的损失率,同时也能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从细胞到田间

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从细胞到田间

学术前沿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从细胞到田间瞿红叶(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氮素是生命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植物最缺的必需元素。

氮素高效吸收同化利用不仅是基础科学问题,而且也与资源节约及生态环境保护密切关联。

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离不开充分和平衡的养分供应,但是过量的肥料施用也加剧了环境的负担,导致了土壤pH下降、温室气体、水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未来的农业绿色革命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寄望于在减少施肥量的条件下保持和提高作物产量。

因此,揭示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提高其养分利用效率、培育养分高效优质高产的作物新品种,一直以来是植物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实现绿色节约、高产优质和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

国际上对养分资源高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拟南芥方面。

自美国科学家报道拟南芥钾通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以来,发达国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营养分子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他们分别在氮磷钾营养信号调控、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营养与器官发育以及重金属吸收运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鉴定了多个重要的离子和水分转运蛋白,并且从细胞和植物系统水平深入解析了调控养分高效吸收转运的信号转导网络。

我国在养分高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物上,与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相比,我们在养分高效的机制解析、养分与水分及其环境互作、养分高效高产优质的种质及优异等位基因资源挖掘、最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缩小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们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技术能力,南京农业大学于2019年9月21~25日举办了第四届植物氮素营养国际学术会议。

第四届植物氮素营养国际研究组织主席、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徐国华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

国际植物氮素营养大会是一个具有很长历史的国际性的系列会议,每三年举办一届。

该国际学术会议是欧洲硝酸盐和铵盐同化研究组织(ENAAG,始于1986年)和欧洲硝酸盐同化-分子和遗传研究组织(NAMGA,始于1982年)发起的定期系列国际氮素会议的传统延续。

水稻氮素利用

水稻氮素利用

水稻氮素利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的口腹之需。

水稻的高产高质与土地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氮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稻的氮素利用率是衡量水稻生产水平和响应肥力管理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水稻氮素利用的定义、影响因素、提高氮素利用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一、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定义水稻氮素利用率是指水稻对于土壤、肥料等外界提供的氮素资源的利用效果,即有效利用的氮素与总施用氮素的比值。

水稻氮素利用率的计算可以帮助生产者评估土地肥力和肥料使用量的合理性,进而调整肥料施用方案,提高利用效果。

二、影响水稻氮素利用的因素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水平与氮素利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高,水稻能够摄取到的氮素量也就越多,氮素利用率也会相应提高。

反之,则会降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2. 氮素形态:水稻在吸收利用氮素时,需要将氮素转化为同化氮或硝态氮。

其中,硝态氮较同化氮更容易被水稻吸收,能够满足水稻的需求。

因此,肥料中含有大量硝态氮,氮素利用率也相应较高。

3. 施氮量:过多或过少的施氮量对水稻的生长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施氮量过多会导致氮素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还可能增加水稻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而氮素不足则会导致水稻生长不健康、收获量减少等问题。

合理的施氮量能够提高氮素利用率。

4. 品种特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氮素利用特性,影响水稻对氮源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部分水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三、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的措施1. 土壤管理:改善土壤肥力水平,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通气条件,以便于水稻更好地吸收氮素。

2. 施肥技术:选择含有较高硝态氮的肥料,制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减少氮肥的浪费和稳定氮素的供应。

3. 种植技术:选择生长期短、产量高、耐病虫害性强、氮素利用效率高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氮素利用率。

4. 氮肥配施技术:通过钾素肥、有机肥、磷肥等肥料的搭配,改变氮素形态,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利用效率。

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

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

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介绍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这一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编写概述:氮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它在DNA、蛋白质和其他生命分子的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全球范围内,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平衡和全球氮循环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氮吸收是指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营养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和代谢所需。

全球氮吸收的现状受到氮素含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全球氮吸收对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氮利用效率是指植物通过吸收的氮与生长和产量的关系。

高氮利用效率能够保证植物充分利用吸收到的氮,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全球氮利用效率受到农业措施、肥料施用水平和农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氮利用效率可以实现高效农业生产,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

本篇长文旨在探讨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最后,将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为全球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内容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相关内容。

1. 引言引言部分将概述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1.1 概述在这一部分,将对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解释氮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全球范围内对氮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研究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全球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

2.1 全球氮吸收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氮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探讨植物对氮的吸收机制和全球范围内氮吸收的现状。

花叶万年青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研究

花叶万年青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研究

花叶万年青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研究花叶万年青(Murraya paniculata)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其美丽的花朵和翠绿的叶子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为了保持这种美丽和健康,植物需要摄取和利用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素。

本文将研究花叶万年青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

氮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参与了许多生物化学过程,包括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的合成。

花叶万年青作为一种养分需求较高的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花叶万年青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

氮素主要以硝酸盐和铵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根系通过渗透作用和离子交换等机制吸收氮素离子。

花叶万年青的根系范围广,根系分布浅,这使得其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氮素。

其次,在植物体内,花叶万年青通过氮素转运蛋白将吸收到的氮素离子从根部转运到其他部位。

这些转运蛋白能够选择性地将氮素离子转运到需要的组织和器官,保证营养物质的均衡分配。

同时,花叶万年青还通过调节这些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花叶万年青也存在着状况叶的退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状况叶是植物叶表面产生的老化物质,其中包含大量的氮素。

当状况叶形成时,植物会通过自噬和分解这些物质以释放氮素供其他部位使用。

然而,在花叶万年青中,状况叶的退化速度相对较慢,这可能导致氮素吸收和利用的一部分被浪费掉。

此外,植物还通过氮素转化过程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在花叶万年青中,氮素可以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

这些转化过程需要多个酶的参与,从而实现氮素的高效利用。

另一方面,花叶万年青也能通过合理的施肥管理来提高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

定期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可以保证植物获得充足的氮素营养。

此外,合理调节施肥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施肥,也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关键。

总体而言,花叶万年青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根系的吸收和转运蛋白的调节,植物能够更高效地吸收和分配氮素。

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1975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粮食总产(万吨)、单产(kg/10hm2)
4500
75000
中国主要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分类结果统计
指标 湖泊数量(个) 占调查湖泊数(%) 湖泊面积(km2) 贫营养 9 6.90 5477.80 中营养 55 41.90 16525.70 富营养 67 51.20 11029.90
占湖泊的总面积(%)
水库数量(个) 占调查水库数(%) 水库容积(×105m3)
16.60
10 25.60 37.36
50.0
17 43.60 546.10
33.4
12 30.80 73.94
占设置库容(%)
5.70
83.10
11.20
城郊湖库富营养化的程度较高,如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等城市 湖泊和石河子市的蘑菇水库、北京市的官厅水库等已达富营养化程度。大型淡水湖泊的富 营养化问题令人十分担忧,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均已达富营养程度,鄱 阳湖、洞庭湖目前虽然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湖水磷、氮的含量偏高,处于向富营养的过 渡阶段。
220 225 (+ 2%) 56 x 106 ha
Total increase 1966-99
Key Elements of a Sustainable Global Food Production System
R1 R2
N-N=O + H2O
•施用氮肥可使胡萝卜、卷心菜、马铃薯等硝酸盐含量提高0.5-1.5倍,玉米黑麦草等提高 1.3-39倍! •硝酸盐积累:叶菜类>根菜类>瓜果类;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茎/叶>根>种子. •硝酸盐在人体内也可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人体血液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从而使血液失去携氧功能,使人缺氧中毒,轻者头昏、心悸、呕吐、口唇青紫,重者神志 不清、抽搐、呼吸急促,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外与仲胺类作用形成亚硝胺类,它在人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是致癌、致 畸、致突变的物质,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
重点内容
• 氮素利用效率(NUE)的概念及计时空变异及其对NUE的影响
• 提高作物NUE的生理学途径
张福锁研究小组论文“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在Science发表 /show.php?id=0000038773 •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于2月19日在 Science正式发表(2月11日在Science Express上提前刊出与读者见 面)。 • 该论文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全面报道了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显著酸化的现象,并且发现氮肥 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
Kenneth G. Cassman Dept of Agronomy and Horticul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Crop Response Index of Cereals.
• 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pH值的下降)能够加速营养元素流失 、促进铝、锰以及重金属等元素的活化、改变土壤微生物种 群及活性、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滋生植物病虫害 等等,从而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潜 在威胁,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长远影响,是土壤学、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 就我国而言,北方一些蔬菜大棚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土 壤pH值由原来的7-8降低到4-5,病虫害严重发生,蔬菜品质和 产量显著下降,一半以上的氮肥养分进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 硝酸盐污染。 • 南方部分红壤的pH值已经降至3-4之间,造成玉米、烟草、茶 叶等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我国,而且也在世界各 地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包括 土壤酸化在内的一系列农业与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引起 广泛关注,该论文发现的过量施氮造成农田土壤酸化现象充 分揭示了这一重大问题。
• 目前生产上仍然普遍存在“氮肥越多越高产”的错误观念,过量施氮 已成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相当普遍的严重问题。 •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氮肥用量迅猛增长,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已 成为世界氮肥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消耗了 全球35%的氮肥。 • 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至2008年,粮食年产量从3.25亿吨增加到5.29亿 吨,增长了63%,而氮肥消费量却从1118万吨增加到3292万吨,增长 了近2倍。 • 由此带来不良后果包括:氮肥生产效率不断下降,氮肥损失引起的环 境问题日趋严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的土壤酸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地 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全球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
• 该课题组及其合作单位的另一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和太 湖流域农田中过量使用氮肥主要通过气体和硝酸盐的形式进 入大气和地下水,如果采用科学的养分管理技术可以在降低 氮肥用量30-60%的条件下既保证粮食产量又不至造成氮肥污染 ,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双赢”。 • 因此,如何在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控制或降低氮肥用 量、有效地减少过量氮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国际 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G.V. Johnson, W.R. Raun, R.L. Westerman and B.B. Tucker Department of Plant and Soil Sciences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R.A. Olson Department of Agronom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 该论文通过对我国主要农田土壤pH值20年的变化研究发现, 我国农田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相当于土壤酸量 (H+)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倍。 • 其中,经济作物体系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体系更为严重;即 使是过去被认为对酸化不敏感的石灰性土壤,其pH值也同样 出现了显著下降的现象。 •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土壤pH值每 下降1个单位通常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我国过去20年来 的高投入集约化农业生产大大加速了农田土壤的酸化过程。
• 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该论文发现氮肥过量施用是我国农田土 壤酸化加速的首要原因。 • 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华南水稻-小麦轮作等“一年两熟” 种植体系中氮肥大量施用每年所产生的酸量(20-30千摩尔/公顷 )约占总产酸量的60%;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中过量施氮的年产 酸量(约200千摩尔/公顷)占总产酸量的90%。秸秆移出带走的 盐基对土壤酸化的贡献(15-20千摩尔/公顷)虽然因农作物种类 和生物产量而有所差异,但明显低于氮肥施用的贡献。 •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被当作土壤酸化主要原因的酸雨在农 田土壤酸化中的贡献并不大,仅为0.5-2.0千摩尔/公顷。 • 由此可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减 少过量施氮,不仅是作物高产高效的需要,而且也是缓解农田 土壤酸化的重要途径。
• 该论文的发表是该科研创新团队立足国家重大问题研究,发表国 际一流文章的又一重大成果。 • 该研究小组将以此为契机在集约化农业背景下在农田土壤酸化的 风险评估、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防治对策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 究工作,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 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Nitrogen Fertilizer Efficiency: Theory, Measurement, and Pract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