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参考答案:
一、名句默写填空:
1、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3、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二、文段内容理解:
(一)
(1)略
2.作者“自号曰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提示)当时只有39岁的欧阳修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种自嘲令人深思。其中大有排遣被贬的郁闷心情之意。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是文章的主线。
(二)
1略2.C 3.B
4、第2段写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有什么用意?答: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5、第3段写了四个场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出来就是:滁人游、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6.读了“滁人游”的场景你会想到,《岳阳楼记》的:政通人和
7.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8、太守真的喝醉了吗?如何理解“太守醉”?)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是太守与民同乐的表现。)
9、第3段写了一副什么图?写这副图有什么用意?
答: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0.A
(三)
1、略
2、从本段来看,(1)禽鸟“乐”因的是:山林之乐
(2)“人之乐”是因为:从太守游而乐
(3)“太守之乐”是因为: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3、本文最后一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从文中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俺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最能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与此句照应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表现作者与民同乐
6. (1)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2)也有自嘲,以排遣被贬的郁闷心情之意。
7.(1)A B C F(2)E(3)D
三比较阅读
(一)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3.(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2.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因而他们的“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吧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四2与民共乐丰乐亭记(原文、译文与赏析)(宋)欧阳修译文: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
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又庆幸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赏析:
《丰乐亭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