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复习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4、酶的抑制与诱导: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物机体的损害作⽤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利⽤毒理学⽅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和⼟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体健康产⽣有害影响及其作⽤规律的⼀门科学。
外来化合物是存在于⼈类⽣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的⼀些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体的组成成分,也⾮⼈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理功能和⽣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机体内呈现⼀定的⽣物学作⽤。
常见的外来化合物有农⽤化学品、⼯业化学品、药物、⾷物添加剂、⽇⽤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及霉菌毒素等。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种类1.化学类:环境类激素(内分秘⼲扰物)可分3类:外源性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2.物理类:医源电离辐射x、υ射线,CT等等;环境电离辐射;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化;激光与电磁辐射场等。
3 ⽣物类:细菌、病毒等。
(⼆)环境污染对机体作⽤的特点1、接触剂量⼩2、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终⽣接触3、多种污染物同时作⽤于机体4、接触⼈群的易感性差异较⼤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研究对象:对各种⽣物特别是对⼈体产⽣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任务:①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及作⽤机理②探索污染物对⼈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的作⽤和意义: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在制定环境卫⽣基准中的应⽤污染物处理保护地球⽣物圈包括⼈类在内的各种⽣物的⽣存和持续发展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法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的可选⽤植物、微⽣物、⾮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的损还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而产生一定生物学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一、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和机理。
三、环境化学物的“三致”作用。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第一早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二、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和胞饮)毒物动力学模型: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物性毒理学模型生物转化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后其极性和水溶性增加而容易排出,毒性降低甚至消失。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物种差异与个体差异、饮食营养状态、年龄性别等生理差异、代谢饱和状态、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第三章毒物的概念: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可以引起设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
毒性: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指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接触后呈现的某种效应并到达一定程度的比例。
化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独立、相加、增强、协同、拮抗。
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联合作用系数(K)联合作用系数二预测半致死剂量/实测半致死剂量K>2.5表现为协同作用,K<0.4变现为拮抗作用,0.4vKv2.5表现为相加作用毒性作用机理1、干扰正常受体与配体的结合。
2、细胞膜的损伤。
3、干扰细胞内钙的稳定。
4、干扰细胞内能量的产生。
5、自由基与酯质的过氧化。
6、与大分子结合。
第四章常用的染毒的方法;经口染毒(灌胃,吞咽胶囊,饲喂)经呼吸道染毒(静式吸入毒物,动式吸入毒物)经皮肤染毒(以气液固的方式进入机体)急性毒性的评价方法实验动物(选用成年健康的实验动物,大小,雌雄各一半)染毒计量设计(了解污染物的结构,性质,分子量,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一般选10+10)观察(一般要求观察十四天并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病理学检查(对中毒死亡的动物解剖与实验结束时还存活的动物进行器官比较有无变化)LD50的计算(76页。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8*3)1.外源化学物: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认为的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大多不是正常人体所需组成成分,也不是维持正常生命、生理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可以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缓解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成为外源化学物或外来化学物。
2.首过效应:物质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和肝脏时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物质量明显减少。
3.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膜两侧该气态物质动态平衡的时候,吸收量不再增加,血液内浓度与肺泡气当中的浓度之比。
4.肝肠循环及毒理学意义:部分毒物在生物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结合物而被排出到胆汁中;肠内的肠菌群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而使毒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毒理学意义:排泄减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长5.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介质中蓄积某种生物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或生物学富集。
6. 表观分布容积: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相当于血浆最初浓度时所需的体液容积,即体内毒物量与初始血浆浓度的比值。
一般数值越大,分布越广,越易被组织吸收或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血浆浓度低。
7. 特异体质反应:一般是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外源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8. 吸入中毒的危险性指数:是指某一毒物在20℃时的饱和蒸汽浓度与半数致死浓度的比值。
指数越大,引起急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指数越小,引起急性吸入致死的危险性越小。
9. 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身每日随食物、饮水、空气摄入外源化学物而不引起任何损害的剂量。
10. 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比值越大,毒作用的慢性毒性危险性越大;比值越小,急性毒性危险性越大。
11. 受体: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性蛋白质、核酸、脂质,能够识别周围环境当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通过中间的信息放大系统,放大分化整合触发后继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环境毒理学复习纲要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 半数致死剂量(LD5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50%死亡的剂量。
4. 最小致死剂量(MLD、LD min、LD01):引起群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不会出现死亡。
5. 最大耐受剂量(MTD、LD0):一个群体中不会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6.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MEL确切应称为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或最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
●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低剂量。
●最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可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
7.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又称NOEL或称NOAEL,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8. 无可观察效应剂量(NO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不能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高剂量。
9. 无可观察有害效应剂量(NOAEL):又称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不能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高剂量。
10. 急性毒作用带:又称一次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浓度(剂量)与急性阈浓度之比值。
该值与外来化合物一次作用的危害性成反比关系。
急性毒作用带越宽,说明该化合物外来引起急性致死性中毒的危害性越小。
也有作者提出的外来化合物引起致死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来代表急性毒性作用带。
毒性作用的类型1. 局部毒性作用和全身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称为局部毒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称为全身毒性作用。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4)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5)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
六.化学致突变作用(74)
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
(1)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
2.DNA损伤和修复
DNA损伤和修复、突变模式
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1.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
(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2)Ⅰ相反应及相关酶;(3)Ⅱ相反应及相关酶
2.代谢活化
(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
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1)酶的诱导和诱导剂;(2)酶的抑制及其类型
四.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96)
(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
十一水环境毒理学
十二土壤毒理学
十三物理性污染毒性效应
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1)致死剂量,LD50和LD0;(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LOEL)和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NOEL);(4)阈值;(5)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
4.剂量-反应关系比较
(1)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2)毒作用带(范围)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目录
细目
要点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
(1)毒理学、卫生毒理学;(2)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中毒;(3)毒理学研究方法;
(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作用分类;(6)选择毒性和靶器官;(7)生物学标志
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细目要点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1)毒理学、卫生毒理学;(2)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中毒;(3)毒理学研究方法;(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作用分类;(6)选择毒性和靶器官;(7)生物学标志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及其转换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1)致死剂量,LD50和LD。
;(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 ;(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LOEL)和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NOEL) : (4)阈值;(5)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4•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 ;(2)毒作用带(范围)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1.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概念和膜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2.吸收、分布和排泄(1)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2)分布和影响因素;(3)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3.毒物动力学(没讲) (1)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吋-量曲线、一室开放模型、二室开放模型、非线性动力学;(2)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 •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童义;(2) I相反应及相关酶;(3) 1[相反应及相关酶2.代谢活化(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酶的诱导和诱导剂;(2)酶的抑制及其类型四.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毒物因素(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2.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2)个体:遗传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和病理状态3.暴露条件(1)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2)溶剂和助溶剂;(3)交叉暴露4.环境因素(1)气温、气湿、气压;(2)季节和昼夜节律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联合毒作用的概念和类型(举例说明);(2)联合毒作用的评价方法五、化学毒物一般毒作用1.毒性评价试验(1)实验毒理学试验的基木原则;(2)毒性评价试验的棊本目的2.急性毒作用及其评价(1)急性毒性的概念;(2)急性毒性试验H的;(3)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4)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限量试验;(5)急性毒性评价3.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评价(1)蓄积作用概念,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2)重复剂毒性试验;(3)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H的(4)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5)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六.化学致突变作用 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1)突变、口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2.DNA损伤和修复DNA损伤和修复、突变模式3.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基因组突变(没讲)4.化学毒物致突变机制(1)以DNA为靶的突变;(2)不以DNA为靶的突变5.突变的后果(1)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2)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及其评价(1)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2)遗传毒理学试验:Ames实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实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彗星试验、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七.化学致癌作用1.化学致癌作用概念化学致癌和化学致癌物2.化学致癌机制(1)化学致痈物的代谢活化,直接和间接致捕物;(2)化学致癌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癌基因学说;基因外调障碍学说;(3)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启动、促进、演变;3.化学致癌物分类(1)IARC分类;(2)机制分类:遗传薄性致癌物、非遗传琏性、暂未确定遗传毒性致癌物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列举2・3个)4.化学毒物致癌性的检测(1)遗传毒理学试验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短期致癌试验(Ames实验);(3)长期动物致癌试验;(4)人群流行病学观察八.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1.生殖和发育毒性概念(1)生殖毒性;(2)发育毒性2.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2)传统致畸试验的设计和评价;(3)致畸物和发育毒物的评价;(4)发育毒性体外试验3.生殖毒性及其评价(1)生殖毒性的表现;(2)三段生殖毒性试验;(3)繁殖毒性试验:两代繁殖试验设计和评价九绪论十大气毒理学颗粒物毒性十一水环境毒理学水体富营养化十二土壤毒理学土壤污染类型十三物理性污染毒性效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的度量应九、管理毒理学1・管理垂理学槪念(1)管理垂理学槻念和范围(2)垂理学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和(3)背理对垂理学的影响2・垂理学安全性评价心(1)ffi念:安全性、安全性评价P(2)垂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3・健鹿危险度评定(1)ffi念:危险性(度)、可接受的危险度、危险度评(2)危险度评定步骤:危害认定、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门4・健康危险性管理和交流(1)危险性管理的报念和原则(2)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危险性交流)。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答: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答: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答: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_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_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_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_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_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答: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答: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答: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答: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答: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答: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产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物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酶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答: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答: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答: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绪论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及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与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展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三致试验〞: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试验。
环境基因组学:利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展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及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关系,调查与研究基因多态性及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到达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第二章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过程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化学物在组织细胞内发生构造与性质的改变。
代谢饱与:毒物浓度到达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及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与的现象。
竞争性抑制:参及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简述生物膜的构造及功能:〔1〕构造:1.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2.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外面包围的膜;〔2〕功能:1.保持细胞与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2.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与排出一些物质;3.传递信息;4.生物膜上的酶类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呈催化作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与胞饮作用。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2〕脂/水分配系数;〔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人体对环境化学物吸收的途径:经消化管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的影响因素:①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与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形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②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与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③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与分散度经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1〕分压差与血/气分配系数;〔2〕溶解度与相对分子质量;〔3〕肺的通气量与血流量,特别是及两者的比值有关。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复习

第一章 绪论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1 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2 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
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人群调查: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
2、外来化合物: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5、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6、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生物转化:?
2、生物转运:?
3、生物膜----------细胞膜主要是是组成。
4、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P21
5、结合与贮存库-------什么是贮存库?有哪些贮存库?
6、生物转化类型?
7、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8、消除速度常数、消除率?P39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什么是功能性?什么是器质性?
2、毒物的定义概念?
3、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几种基本类型?
4、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1)致死剂量或浓度LC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3)最大无用剂量
(4)最小有作用剂量
5、毒作用类型?P51
6、什么是受体学说?
7、联合作用的类型
8、联合作用的评定方法?
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
1、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2、解释“细胞癌变学说”?
3、
第六章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1、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项目—几类化学物质评价阶段与试验项目P105
2、。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毒理学期末总结一、概念1.胚胎毒性与母体毒性均指环境化学物对整个生殖、繁殖过程的影响,是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靶部位的具体表现。
前者属于发育毒理学范畴,后者属于生殖毒理学范畴,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
胚胎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物对母体宫内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作用。
母体毒性指环境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
2.环境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一方面是研究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即生殖毒性的探讨;另一方面是研究化学物对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即发育毒性的研究。
生殖毒性:环境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闭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力降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等。
3.肝毒物与趋肝毒物导致肝脏损害的化学物称为肝毒物,实际上,许多全身性毒物在损害其他器官系统的同时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但有些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肝脏,这类毒物称为趋肝毒物。
4.剂量—效应关系:是指外源毒物的剂量大小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毒物的剂量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5.剂量上下移动法确定急性毒性试验的其他方法:上、下移动法亦称阶梯法。
先选一个剂量对第一只动物染毒,如果动物死亡,则以下一个较小剂量对下一只动物染毒,如果动物存活则以较大的上一个剂量染毒,依此类推。
实验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范围,使大部分动物的染毒剂量在LD的上下。
506.环境基因组学(计划??4.4.1.5)该计划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的研究方法,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的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探寻环境相关性疾病的遗传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并在病因学研究中探索基因- 环境的相互作用。
7.微核实验微核是染色体的断片或迟滞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不能进入子代细胞的核中而在间期的子代细胞胞浆内形成的游离团块物质,它与细胞主核着色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复习提纲绪论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2、毒性指化学的、生物性的物质或物理因素,对生物机体损害的能力,即引起生物学变化的能力。
3、历史上重大的污染物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SO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宾夕法尼亚多诺拉(SO2,尘粒、金属元素)、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日本痛痛病、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哮喘4、外源化学物:指自然界存在着或人工合成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5、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经存在或代谢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6、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法、流行病学研究7、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8、生物富集: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入极低浓度化学物质并在体内蓄积起来,在体内达到相当高的浓度,甚至引起其他生物(人)中毒的现象。
9、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0、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1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登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第一章1、什么是血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是指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和在血液中的分压达到饱和时,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中的浓度之比值。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溶解度越高,越容易被吸收。
2、什么是ADME过程?生物转运----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与排泄(Excretion);生物转化----代谢(Metabolism)变化。
3、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生物膜:是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胞膜细胞器膜的总称。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毒理学概述一、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二、毒理学发展简史现代毒理学兴起的标志:1、对组织和体液中的毒物进行化学分析与鉴别2、试验动物的系统应用三、毒理学的分类按工作任务范围分:工作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
按外源性化合物的类型分:食品毒理学;金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
按研究手段分:分子毒理学;细胞毒理学;组织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分类若以研究方向来区分,可分三大类:叙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测试毒物的毒性以了解其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体、人体和人群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毒理法规学Regulatory Toxicology:借助理论研究拟定和建立降低化学物质对人类或环境冲击的规范,包括法规、合理的毒害风险或暴露标准等制定。
化学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人为地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属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
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各种有毒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人类之外其他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科学。
在生态毒理学领域,环境污染物最终导致效应的评估涉及四个方面:1)环境污染物被释放到环境中;2)进入生物体,包括有化学形态改变的和没有改变的;3)一个或多个靶器官受暴露;4)发生个体、种群、群落的反应;生态毒理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污染物对非哺乳类动物种群的毒性作用;(2)将污染物对某种生物的效应建成模式,以便推测另一种生物可能发生的改变。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A. 化学物质B. 生物因素C. 物理因素D. 社会因素2.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是指(B)A. 环境污染物B. 反映生物体暴露和效应的生物化学或生理学指标C. 环境污染物的浓度D. 生物体的生理反应3. 环境毒理学中,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C)A. 使一半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B. 使一半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C. 使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D. 使一半动物出现严重中毒的剂量4.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放大是指(D)A.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降低B.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保持不变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加D.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随食物链的升高而增加二、多项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ABCD)A. 污染物的毒性B. 污染物的暴露途径C.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D. 污染物的环境行为2.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包括(ABC)A. 评估污染物的暴露水平B. 监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C. 预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D. 确定污染物的来源三、判断题1.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科学。
(正确)2. 环境毒理学只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错误)3. 环境毒理学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随食物链的升高而降低。
(错误)4. 环境毒理学中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使一半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为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描述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答: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三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暴露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效应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体外试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两种方法。
2.细胞水平细胞培养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物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实验。
3.亚细胞水平4.分子水平体外试验的优点是: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是:体外试验与整体实验不同,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二、整体内实验实验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兔子(中国菜兔、新西兰大白兔)、比格犬、马、猴子。
1.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
3.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6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三、流行病学调查在毒理学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动物实验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容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
因而,单纯依赖动物实验以至仅仅通过某一体外实验方法得出的“结论”都不一定是可靠的。
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需观察指标;而宏观研究则为微观研究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二物理-化学性迁移(一)风化淋溶作用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
风化淋溶与地区性疾病关系(二)溶解挥发作用溶解作用: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在高空中遇到水蒸气就会溶解成硫酸及亚硫酸,冷却后成为酸性降水。
挥发作用:一方面是各种挥发性强的污染物,通过挥发作用迅速逸散入空气中;另一方面是当污染物的挥发作用低于水或其它溶剂的挥发作用时,便会造成污染物的浓缩,使污染物的毒作用浓度大大增高,从而造成危害。
(三)酸碱作用酸性环境使大多数污染物形成易溶性化合物,促进了污染物的迁移。
大量的三价铝进入土壤溶液或河流湖泊等水体,便成为杀伤树木或水生生物的毒物。
(四)络合作用络合作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作用力。
当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时,经常和其它离子、离子团或有机大分子络合,从而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及归宿。
例如当含Hg2+ 河水流入海洋时,随着水中氯离子浓度逐渐增高,河水水体中的Hg2+ 就会逐次形成Hg(OH)2 Hg(OH)ClHgCl2 HgCl3 HgCl42-(五)吸附作用吸附是发生在固体或液体表面对其它物质的一种吸着现象,也是一种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作用力。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通常较低,它们往往与其他物质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作用,然后随之迁移。
(六)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化学反应。
许多有机污染物在游离氧占优势的环境中被逐步氧化,可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厌氧条件下则形成一系列还原产物,如硫化氢、甲烷和氢气等。
三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叫做生物性迁移。
这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复杂而又最具有重要意义的迁移方式。
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三种类型。
(一)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又称生物富集。
生物浓缩的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表示: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植物提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技术,是指采用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大量地转移到植物体内从而修复土壤的技术。
它具有很多优点:成本低;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结构和肥力状况;造成污染的机会较少,符合环保的要求等。
蜈蚣草对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含量高达千分之八;堇菜,能富集铅、镉。
(二)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积累。
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BAF)表示: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mg/kg)/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mg/kg)。
(三)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增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的程度可用生物放大系数(BMF)表示:BMF=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做污染物的转化。
二、化学转化作用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
在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光化学氧化大气中的各种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氧化。
这些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特征是对呼吸道粘膜和眼粘膜的刺激作用。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
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催化氧化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经光化学氧化和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作用后转化为三氧化硫,再溶于大气中的水形成硫酸或硫酸盐,在空气中形成硫酸雾,它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大10倍。
在水体中,污染物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
许多重金属在水体中一定的氧化还原条件下,很容易发生价态的变化。
自6月4日以来,发生并一直持续至今的康菲公司渤海19—3石油开采平台漏油事故,造成渤海湾污染面积高达5500平方公里,使渤海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养殖户及海洋渔业损失据各方面估计超过10亿元。
在土壤中,一些农药的水解反应由于土壤颗粒的吸附催化作用而被加速,以至有时在土壤系统中发生的水解反应比在水体系统中还要快。
例如:污染物在灭菌土壤系统比无土系统的水解速度快,从而证明土壤的吸附作用可催化污染物的水解反应。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和食物中的各种环境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与机体接触后,其在体内的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分布和排泄,使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发生位移,统称为生物转运。
而代谢过程则由于可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转变成新的衍生物,故称之为生物转化。
第一节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二、吸收毒物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三条途径吸收。
(一)呼吸道吸收生产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常以气体、蒸汽和气溶胶等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不同形态的毒物经呼吸的机理不一1.气体和蒸汽以气体和蒸汽存在的化合物,到达肺泡后主要经过被动扩散吸收入血。
2.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明显差异。
附着在呼吸道内表面的微粒有下列几个方向:a.被吸收入血液;b.随粘液咳出或被咽入胃肠道;c.有些微粒可散留在肺泡内,以至引起病灶。
矽肺病矽肺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的二氧化碳粉尘,引起的以肺间质纤维化,及矽肺结节为主的疾病,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
(二)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也是环境毒物的主要吸收途径。
饮水和由大气、水、土壤进入食物链中的环境毒物均可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和小肠。
肠道粘膜上有绒毛,是吸收毒物的一个主要部位。
大多数毒物在消化道中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而被吸收。
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多少与其浓度和性质有关,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解离或难溶于水的物质则不易吸收。
三分布化学物进入血液后,能迅速分布至全身。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是随时间变化的,有时出现再分布现象。
例如,吸收入血的铅,首先在血浆和红细胞之间取得平衡,随即有部分转移到肝、肾组织,最后又重新分布并逐步转移而定为于骨骼。
某些化学物与其他组织成分有更高的亲和性,就可浓集于某一特殊组织,并呈现毒性作用。
例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除草剂百草枯浓集于肺部。
毒物由血液向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或运动一般均可以毒物通过毛细血管壁和其它生物膜屏障的规律加以解释,但毒物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以及由母体血进入胎儿血时,需分别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一)屏障1.血脑屏障位于毛细血管壁-神经胶质细胞区,细胞膜是血脑屏障形态学结构的基础。
因此,穿透性较差,只有脂溶性、未解离、未与蛋白结合的非解离状态的化合物,才有可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新生动物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故许多化学物对新生动物的毒性比成年动物大。
2.胎盘屏障在组织学上,胎盘屏障是由多层细胞组成,并作为母体和胎儿血循环的间隔,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一旦母体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毒物时,胎盘屏障确实阻挡了毒物,保护了胎儿。
(二)结合与贮存长期接触毒物时,如果吸收速度超过解毒及排泄速度,就会出现毒物在体内逐渐增多的现象,而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常表现为相对集中的形式。
毒物对这些集中的地点可有作用,也可没有作用。
例如:CO对于血红蛋白Pb对于骨骼当毒物对蓄积地点相对无害时,此时蓄积地点就称为贮存库。
一般认为,贮存库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因它减少了达到毒作用点的毒物量。
1.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一些亲脂性的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的金属离子都能与血浆蛋白结合。
例如有机酸、有机碱、铜。
2.毒物在肝、肾中的积累毒物在肝与肾的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浓度,例如,镉在肝脏中的浓度可高于血浆浓度的100~700倍。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溶性物质均易分布到脂肪组织中,脂/水分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可大量贮存在脂肪中。
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
铅、钡、锶、镭、砷等金属,都能蓄积于骨组织内(如体内铅的90%贮存于骨组织中)。
四、排泄吸收进入机体的化学物经分布和代谢转化后,将由体内清除。
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从尿中排出,其次是经肝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一)经肾排出1.肾小球滤过无论是脂溶性还是水溶性物质,只要分子量小于69000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而抵肾小管。
2.肾小管的重吸收极性污染物:随尿液排出;非极性污染物:重新吸收入血。
(二)经肝胆排出毒物由肝实质细胞排入胆汁,然后再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也是排泄的重要途径之一。
1.进入肝肠循环脂溶性毒物在小肠被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