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锥 体 系—支配各种随意运动(骨骼肌)
锥体外系—调节随意运动 一、锥体系 两级神经元(上、下)组成 ①第1神经元:躯体运动区巨型锥体细胞→锥体束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 ②第2神经元: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功能: 对皮质运动区 活动反馈调节
(二)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功能: 协调共济运动
(三)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黑质变性,多巴胺↓ 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
其中一部分交叉至对侧,支配躯干和四肢 肌;另一部分始终不交叉,至躯干肌。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一)皮质核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发出,经 内囊膝, 大部分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仅上半), 小部分止于对侧面神经核的下半
和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核下瘫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行
总结 表12-至2大脊脑髓皮层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纤 2.脊髓小脑束 维 束 3.脊髓丘脑束
将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深感觉信息经小脑传至大脑皮层,与 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
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传入后根的痛温觉、触压觉分
别经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上传至丘脑,进而上传至大脑皮
层
下 1.皮质脊髓束
行
的 2.红核脊髓束 纤
结构
功能
前角 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
后角 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
侧角
灰质 连合
C8-L2侧角: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 体的活动 S2-4: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灰质前连合:主要为左右相互交叉的痛、温觉纤维及 一部分触觉纤维 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后角
结构
功能 脊髓
上 1.薄束与楔束 传导深感觉、皮肤的精细触觉至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传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脑
1)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中缝核 下橄榄核 黑质 红核
脑
2.白质—纤维束构成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脑
下行纤维束 皮质延髓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脑
3.网状结构
脑
3.网状结构
功能: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2)对肌张力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高位中枢 去大脑强直
脑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产生加压素、催产素、促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进而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
脑
下丘脑主要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 活动的调节 4)与人类昼夜节律的调节有关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传导通路教案解剖学
神经传导通路教案解剖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 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能够识别和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结构和路径。
二、教学内容1. 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轴突、树突、突触等。
3.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
4.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纤维、神经节、神经肌肉接头等。
5. 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结构和路径:大脑皮层、白质、灰质、神经束、神经末梢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神经传导通路的图像、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空间结构和路径。
3. 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临床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神经传导通路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评估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神经传导通路相关的解剖学教材或教辅资料。
2. 图像和模型: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的图像和模型。
3. 临床案例:与神经传导通路相关的临床案例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引言: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查找资料,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神经传导通路的理解。
4. 直观演示:教师展示神经传导通路的图像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空间结构。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临床案例,学生分组分析并解释神经传导通路的相关知识。
神经传导通路教案解剖学
神经传导通路教案解剖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3. 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4. 能够识别和描述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
5. 培养学生的解剖学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2.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3.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4. 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结构5. 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
2. 教学难点: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
2. 利用解剖图谱和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空间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
4. 设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3. 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帮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两大分支。
4. 通过展示解剖图谱和模型,讲解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空间结构。
5. 讲解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引导学生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神经传导通路的主要传导路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3. 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人体解剖学课件
外侧 膝状体
小结
视觉传导通路的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第2级神经元:节细 胞;第3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
一侧视神经损伤,引起该眼全盲。 视交叉中间部损伤,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引起双眼视野同侧偏盲, 即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对侧视野颞侧半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
视网膜双极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第2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节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①
双极神经元
②
节细胞 视神经
节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第3级神经元
外侧膝状体内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交叉视束
①
双极神经元
③
外侧膝状体
②
节细胞
内囊后肢 视辐射
视神经
距状沟上 下的视区 皮质
头面部痛觉、温度觉和 粗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病例:
患者,近两个月视力开始出现急剧下降,左眼完全失明仅仅只有些许的光感,而右 眼也仅能够看清楚50厘米内的手指数。 磁共振示:鞍内站位性病变、垂体大腺瘤。 诊断:垂体瘤。
问:
1 垂体瘤为何会影响视觉?
2 视觉传导通路有几级神经元?
3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出现的症状?
201509解剖学-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临床专业)
练习题
简答: 1. 试述躯干和四肢的通温觉的传导通路。 2. 脐周围的痛觉可经何途径传导大脑皮质? 3. 右侧皮质核束损伤,可出现哪些症状?为什么? 名词解释: 瞳孔对光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重点: 1.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痛、温觉传导通路 3. 皮质脊髓束 4. 皮质核束 难点: 锥体外系传导通路
感受器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0
中枢突
交叉 第2级神经元
•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1.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 头面部
意识性 非意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痛温觉、粗触觉和 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 (2)头面部
3.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4. 听觉传导通路 5. 平衡觉传导通路
6.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重点和难点
概述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 的神经元链
感受器 →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 → 效应器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分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感受传导通路 人体有哪些“感觉”?
浅感觉:痛、温、触、压觉 感受器 — 皮肤、粘膜
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感受器 — 肌肉、肌腱、关节
增高,呈折刀样 腱反射亢进 浅反射消失 有(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瘫 脊髓前角细胞 脑干躯体运动核 较局限、单一或几块肌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明显,早期即可出现
减低
腱反射、浅反射均消失
无(阴性)
小结
1. 感觉传导路特点:“ 三、二、一 ” 三级神经元传导 两次交换神经元 一次交叉、对侧管理
神经解剖学06运动传导通路
如果皮质脊髓束受损,会导致相应肢体肌肉瘫痪,无法完成精细动作和协调动作 。
疾病表现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脑梗塞等,也可能影响皮质脊髓束的功能 ,导致运动障碍。
03
皮质脑干束
皮质脑干束的组成
01
皮质脑干束由大脑皮层发出, 经过脑干到达脊髓的运动神经 元,是控制躯体运动的主要传 导通路。
小脑肿瘤
小脑肿瘤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恶心呕吐、头痛、 共济失调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传导通路的重要性
运动控制
运动传导通路是实现精确和协调运动的关键,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技 能至关重要。
健康与疾病
运动传导通路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 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运动传导通路的分类
上行通路
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到脊髓和脑干,以控制和 协调肌肉运动。
该回路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感觉信息与运动指令,以实现精确的运 动控制。
皮质-小脑-皮质回路
该回路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运动皮层之间的信息,以实现复杂 运动的协调和同步。
小脑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
运动协调
小脑运动传导通路通过协调不同肌肉群的运动,确保运动的协调 性和精确性。
运动学习
小脑在运动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运动指令, 使运动技能逐渐熟练和自动化。
02
它由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和运 动前区发出,经过脑干的锥体 束和橄榄体束,最后到达脊髓 前角。
03
在脑干中,皮质脑干束与红核 脊髓束、黑质网状结构等其他 传导通路相互交织,共同完成 运动控制。
皮质脑干束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上行
内囊后肢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示意图
损伤部位: 交叉平面上方或下方
丘脑 中央 辐射
薄 束 结 节
楔 束 结 节
T4以上(楔束) T5以下(薄束)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鼻侧半纤维交叉×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视交叉 视束
节细胞 经内囊后肢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顶盖前区 视辐射 端脑距状沟 两侧皮质 (视区)
双侧动眼N副核
双侧瞳孔括约肌 双侧瞳孔缩小
双侧动眼N
节后纤维
双侧睫状N节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视野的概念及投射至视网膜的交叉关系
针刺小指掌面产生疼痛感觉
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侧 束—对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对侧丘脑中央辐射—对侧中央后回 的中部
右上颌第一磨牙产生疼痛
右侧上牙槽神经—右侧上颌神经—右侧三叉神经节—右侧三叉 神经根—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三叉丘系—左侧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左侧中央后回下部
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
分部
锥体外系
皮质核束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 体细胞(Betz细胞)等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其轴 突大部分纤维经过延髓锥体。 包括: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前部、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Conductive pathway
两大类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周围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元→上行传导束 → →中枢神经系 统(大脑皮质)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感觉)、本体(深)感觉、视觉、听觉、 平衡觉等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传出(运动)神经元→ 下行传导束→
② 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
肌、腱和关节 的本体感受器、 皮肤的精细触 觉感受器
上行
周围突
中枢突
脊N节
脊神经后根 薄束(T5以下) 脊髓后索内侧 (内侧部) 楔束(T4以上) 脊髓后索外侧
经中央管腹侧交叉至对侧×,行于对侧延髓、脑桥和中脑 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双侧动眼N核、滑车N核、 展N核、三叉N运动核、 面N核上部、疑核、副N 脊髓核
皮质核束
眼外肌、咀嚼 肌、面上部表 情肌、胸锁乳 突肌、斜方肌 、咽喉肌
小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
对侧面N核下部 和舌下N核
面下部表情 肌、舌肌
皮 质 核 束
锥体系损伤——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部位 肌张力 下运动神经元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皮 肤内的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
脊神经后根
脊N节
后根外侧部→背外侧束(痛温觉) 后根内侧部→后索(粗触觉、压觉)
上行
上行1-2个节段经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行于对侧外侧索和前索
脊髓灰质Ⅰ、 Ⅳ、Ⅶ层细胞 (后角固有核)
→躯体和内脏效应器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等
内 囊 主 要 结 构 模 式 图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
① 传导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 止)时产生的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又称 本体感觉。
视野是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 空间范围
视野→视网膜 鼻侧→颞侧;颞侧→鼻侧; 上→下;下→上 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损伤引起不同 的视野缺损 1. 一侧视神经损伤→该眼视野全盲
2. 一侧视束及以后部位损伤→双眼病 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3. 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双眼视野 颞侧半偏盲 4. 视交叉中不交叉纤维损伤→一眼视 野鼻侧半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 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视神经损伤患侧 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动眼神经损伤患侧 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1.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s):为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 (与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相连)。 2.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s):为脑神经运动核(一般躯 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下行至脊髓
皮质脊髓前束 对侧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
对侧躯干肌、 四肢肌 同侧躯干肌
同侧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1
皮 质 脊 髓 束
2
2
2. 皮质核束
内囊膝部、中脑大脑脚底中3/5内侧部 中央前回下 部锥体细胞 大部分纤维至双侧
锥体细胞及其轴突 (锥体束)
增高
脑神经运动核及脑神经、脊 髓前角细胞及脊神经
降低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如 Babinski征 瘫痪特点
亢进 减弱或消失 出现
痉挛性瘫痪(硬瘫)
下降 消失 不出现
驰缓性瘫痪(软瘫)
肌萎缩
病例
早期不明显
脑溢血
出现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结构很复杂,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中继,终止于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协调锥体系运动功能。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 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运动。
上行
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痛温觉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粗触觉和压觉
脑干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传导通路示意图
丘脑 中央 辐射
脊髓丘脑束纤维排列:
外侧→内侧、浅→深
骶部、腰部、胸部和颈部 损伤部位: 脊髓内和脊髓外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皮肤及 口鼻粘膜相关 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
三叉N根
脑干下行
三叉N节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
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脊束(痛温觉) 部分纤维(粗触觉、压觉) 三叉N脑桥核
三叉丘脑束
(三叉丘系)
上行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
头面部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三 叉 神 经 根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