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全方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全方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前言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推动者。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高校需要不断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也需要进行协同创新,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高效率和最优质量。
本文将对协同创新的理念、策略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协同创新的概念协同创新是指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某项科技创新的过程。
高校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共同协作,可以共享资源、整合人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更优质的科技创新成果。
协同创新是创新体系的一种新思维模式,旨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开发、协同利益分享的新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和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协同创新的策略1.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高校靠自身优势和特长,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也可以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水平。
2.聚焦研究热点和前沿高校需要为转化和落实科技创新成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科研平台,聚焦研究热点和前沿,会更有利于推进协同创新。
3.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分享经验、资源、技术和人才,提升彼此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4.支持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高校要支持兼职教授、企业技术总监以及在职职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的实践协同创新的实践需要在多方面推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1.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构建合适的协同创新平台,是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打造科技创新和创业生态圈。
2.协同创新项目的推进通过对创新需求的了解和需求调研,选择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根据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分配人员、经费、资源等,推进项目的实施。
3.协同创新成果的推广实施通过各种形式,将协同创新成果宣传出去,推广和实施。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新文科建设新范式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新文科建设新范式“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是一种新的文科建设范式,旨在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引领”是指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推动文科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一方面要求在文科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协同”是指校内协同、校校协同和校企合作三种协同方式。
校内协同是指学校内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校校协同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交叉”是指跨学科交叉、跨专业交叉和跨课程交叉。
跨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跨专业交叉是指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跨课程交叉是指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优化。
“四融合”是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旨在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五联动”是指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联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联动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动。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联动旨在实现教材的更新和优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旨在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旨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联动旨在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动旨在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是一种新的文科建设范式,旨在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教育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教育各领域的协同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协同发展则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协同发展指的是教育各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通过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合作创新,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升级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实施的策略及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教育协同发展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各领域的教育资源往往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的问题,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这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教育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各个领域的专业优势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再次,教育协同发展能够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通过合作学习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教育协同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来推进。
首先,要加强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起协同发展的机制和平台。
这可以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要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校企合作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这不仅可以提供学生更好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再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人才的交流合作。
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
三、教育协同发展对各领域的影响教育协同发展对各领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领域,教育协同发展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增加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职业教育领域,教育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协同发展可以推动高校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在教育科研领域,教育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研究的创新与进步。
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近年来,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备受重视。
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是指学校内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作和合作的机制,以实现教育目标和学校发展的一种方式。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一,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学校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
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专业特长,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比如,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人事处负责教师招聘和培训,后勤部门负责学校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可以使得各个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
学校内的各个部门之间常常需要相互配合,例如行政部门需要与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通过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可以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减少沟通误差,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协同工作机制还可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第三,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有助于促进创新发展。
学校的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各不相同。
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各个部门可以共同研究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创新发展。
例如,教学部门可以与信息技术部门合作,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事务部门可以与心理咨询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可以不断推动学校的创新发展。
第四,学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
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而存在的。
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各个部门可以更好地协同配合,提供更好的服务。
例如,学生事务部门可以与图书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源;教务处可以与学生事务部门合作,制定更合理的教学安排,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协同工作,学校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以融合和协同为创新点 强化党建在大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14坚持在学思践悟中强化理论武装㊂校党委 第一议题 学习结合实际提出贯彻落实的思路和举措,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由班子成员轮流主讲领学,二级单位教职工每周集中学习重在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一起学㊁两促进 ㊂坚持把提升组织力摆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和党支部建设标准,构建横向到边㊁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体系㊂针对校园面积大㊁学生分区居住的实际,在学生宿舍区成立党建工作站㊁楼栋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推动党建全方位融入学生学习生活㊂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 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培育创建单位,现有广东省 党建工作标杆学院 3个㊁全国及广东省高校 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18个㊁全国 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2个㊁全国与广东省 双带头人 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2个㊁广东省教育系统 三型党支部 4个㊂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廉政风险防控深入开展㊂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把 反四风 与师德师风建设㊁管理服务创新㊁维护师生切身利益和为师生办实事相结合,增强了师生获得感㊂新时代,新征程㊂华南农业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㊁只争朝夕的劲头㊁坚忍不拔的毅力,闻鸡起舞㊁日夜兼程㊁风雨无阻,守正创新㊁真抓实干,努力在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中走在前列,朝着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㊂[作者简介]陈弘,男,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㊂以融合和协同为创新点强化党建在大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陈弘(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㊂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在高校办学治校中的引领作用,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高校办学治校能力的关键所在㊁优势所在㊂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 把方向㊁管大局㊁抓落实 的作用,以融合㊁协同为创新着力点,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服务社会㊁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㊁全方位,以党建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㊂一㊁创新融入机制,强化资源全聚合高校党建是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耦合联动才能最大限度聚合资源㊂实践证明,从认知㊁结构㊁文化多方面进行融合创新,有利于党建系统与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㊁文化传承的具体过程联结和镶嵌,深度融入各个环节㊂从认知融入㊂强化高校党委对全体师生的思想认知引领,通过党支部号召㊁党员模范作用,引导高校师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㊂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党委会 第一议题 学习制度,组建青年宣讲团,通过 学术沙龙 等形式定期开展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将党的理论㊁党的纲领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会贯通于师生之中,做到理念的渗透与认同的塑造㊂以行为塑造为重要途径,围绕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开展师生大讨论,坚持单周四下午党支部 主题党日 制度,举行 我和我的祖国 系列主题活动,以集体学习㊁专题讲座㊁观看纪录片㊁参观红色基地等多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知行合一之中,使党的理念嵌入达到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㊂以主体赋能为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金马师㊁金马课㊁金马研㊁金马农㊁金马青㊁金马行 六金工程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嵌入能力,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㊁进课堂㊁进头脑,促成师生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而共同奋斗的信念和价值观㊂从结构融入㊂利用嵌入思维,构建结构化㊁网格化㊁资源整合化的基层党建体系,实现党组织横向到边㊁纵向到底,打通组织管理最后 一公里 ,使高校 各支队伍㊁各个环节㊁各个方面都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使之基于整体㊁归于整体 ,是形成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合力的关键所在㊂一是通过党组织网格化建设实现结构融合㊂依托专业㊁结合学科属性有针对性地探索党组织建设,如依托实验室等平台来开展支部建设,将科研团队负责人吸纳到高校党建队伍中,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高校党建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各专业㊁学科打造属于自己的党建风格,形成了 一个专业建设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创建一个模式 的工作格局㊂二是通过结构融合做到外在的规制和引导,以及内在的约束㊂将党建纳入目标管理㊁过程控制,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权边界,加强绩效考核,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有效激发学院在党建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㊂发挥 关键少数 示范引领政治能力,着力打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㊁热爱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实行教师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 的全覆盖㊂建构奖罚体系,实行集年初部署大会㊁季度督查㊁月度例会㊁日常检查㊁年终考核于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压力传导体系,和党建工作表彰激励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㊁教育功能㊁服务功能㊂从文化融入㊂重视文化因素在影响关系和行为方面的重要性,强调共享的集体理解在塑造战略目标上的作用㊂通过价值观㊁道德㊁习俗㊁惯例㊁语言㊁思维模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师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引导他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㊁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一流大学的自信㊂一是以深厚的校园文化熏陶人㊂通过建设老校门㊁农学星河㊁农字墙㊁修业学堂校门等校园文化景观,利用这种无声的语言,促进 大学教育灵魂 的生成,将文化生动地写入环境之中,使师生目之所触,耳之所及,均能激荡情怀,激发遐思,激励追求,学子浸润其中,春风化雨,蓬勃生长㊂二是以优秀的典型文化引导人㊂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选树培育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㊁全国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和全省样板支部㊁全省高校 双带头人 标兵㊁党务工作示范岗㊁教工党员示范岗等一批师生典型,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先进典型事迹和精神激励广大师生,以榜样行动㊁榜样话语传递正能量,形成 近朱者赤 的榜样效应㊂三是以特色的品牌文化吸引人㊂塑造 微信群里跟党走 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读书会 等党建工作品牌,以及 大学生廉洁教育协会 等大学生自主党建活动品牌,通过这些党建活动品牌文化,激发师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建构起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的整体㊂15二㊁创新协同机制,强化党建全覆盖协同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已经进入到我国国家治理的理念当中㊂高校党建工作需跳出一时一地㊁一部门一行业的局限,树立协同化运行思维,构建协同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协同㊁校内与校外协同的党建格局,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和整体发展合力㊂推进党建主体的协同㊂一方面打破校内各党建工作主体之间的壁垒,切实整合㊁共享多方主体的各种资源,实现不同主体的资源共享㊁信息互通㊁优势互补㊁价值共享,构建高效合作㊁高效聚合㊁动态而开放的基层党建多方协同机制,让不同岗位㊁不同层次的党建主体实现提升服务于高校大局的协同发展能力㊂另一方面,破除政府㊁企事业单位㊁高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党建主体之间的工作藩篱,构建主体多元化党建联盟,促进高校党组织与政府㊁企事业单位等主体之间的多向互动与交流,提升党建程序的兼容性与开放性,打造高效务实的合作型党建新模式,实现 1+1>2 的发展目标㊂推进党建要素的协同㊂高校党建多方协同机制包含制度㊁文化㊁知识㊁信息㊁资源㊁人才㊁流程等核心要素㊂针对这些核心要素,构建多方协同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协同机制㊁文化协同机制㊁人才协同机制㊁流程协同机制,形成各子系统互动,系统运行的体系,推动各要素发挥最大作用,提升党领导高校工作的效能㊂如通过设置若干个版块的党建项目群,设定各类项目的项目目标㊁具体内容与要求及考核指标等,实现基层党建 人才㊁知识㊁信息 等资源共建共享㊂又如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立各类大数据分析平台,推进大数据技术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分析党建工作数据价值,帮助党务工作者总结经验㊁发现规律㊁预测趋势㊁辅助决策,推动党的各项建设全面优化,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㊂又如增强各方基层党建主体对信息收集㊁传递等环节的共享,提升资源与信息在不同党建部门之间的流动效率,真正实现人才㊁知识㊁信息等资源的党建协同㊂又如推进知责明责㊁履责督责㊁考责问责的流程协同,融合制度标准㊁岗位职责㊁指标考核㊁风险管控等多个要素,推进党建管理的系统化㊁协同化和规范化㊂三㊁以创新强化党建在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㊁全局性谋划㊁战略性布局㊁整体性推进,以资源聚合和工作覆盖强化党建引领,支撑和带动立德树人㊁人才队伍建设㊁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㊂党建引领立德树人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功能,这决定了人才培养也是高校党建的中心工作㊂湖南农业大学党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加强党对于立德树人的总体工作布局,构建内容完善㊁运行科学㊁保障有力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宏观上,坚持系统规划㊁一体化推进,探索实践 1+2+3 农业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㊁新路径和新机制,以党委领导下的一体化农业高校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为统领,以一体化课程生态体系和特色项目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一体化育人队伍㊁平台㊁机制建设为抓手,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㊂微观上,建立若干行之有效的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机制㊂如党委与学生的直接对接机制,通过搭建学生与学校党政领导㊁职能部门面对面平台,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励志成人成才成就,零距离解决学生学习㊁生活中的难题㊂又如实施青马工程和青年讲师团制度,充分发挥和塑造优秀学子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榜样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在政治方向㊁政治原则㊁政治立场㊁政治道路上16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㊂又如推进党组织在学生活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全面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㊁学风建设精品工程㊁ 六求 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工程,精心打造典礼文化育人品牌,不断完善实践育人㊁文化育人㊁网络育人㊁心理育人体系㊂党建引领人才建设㊂实行 一把手 抓人才 第一资源 ,坚持党委统筹谋划,发挥党委在人才引育㊁改革和服务方面的作用㊂一是着眼于精英人群,瞄准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大团队,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㊁海内外招聘会,依托海外人才联络站㊁引才大使等多元渠道,打造了湘农会青年学者交流平台,以全球视野实施学科靶向精准引聚,发现和培育一批优秀青年人才㊁拔尖人才㊂二是着眼于平衡生态,涵养良好人才生态,坚持 科研围着产业转,服务围着人才转 ,大力营造尊重学者㊁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精心打造多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施行扶助青年教师 导师制 ,积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研修,加强分类指导,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和上升的通道,人尽其才㊁才尽其用,为教师安心㊁热心㊁舒心㊁静心从教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切实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困难,帮助广大教师成长成才㊂三是着眼于榜样机制,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德才兼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作用㊂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开展年度人物评选表彰,举办教师岗前培训㊁入职仪式㊁荣休仪式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做 四有 好老师,加大师德失范惩治力度,多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芙蓉名师等称号㊂党建引领社会服务㊂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以服务中部崛起㊁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矢的,以 党建+科技服务㊁理论服务㊁咨政服务 为工作特色,推进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使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相一致㊁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服务地方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㊂一是以党建引领科技服务㊂建设好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㊁特色产业基地㊁专家服务站等,使社会服务布局深入到了基层信息化服务站点和村级站点,零距离服务百万农户和万家企业㊂与百余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千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派出科技副县长㊁科技特派员㊁三区人才㊁万名工程人员等二千余人次,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两万余人次,湖南农业大学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驻村帮扶花垣县新科村和望高村脱贫攻坚团队受到表彰, 茶产业 互联网+品牌 精准扶贫 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㊂二是以党建引领理论服务㊂实施党建服务振兴 理论引航工程 ,充分利用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才㊁理论及宣讲优势,组织各级各类宣讲团积极开展宣讲活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㊁进农村㊁进社区㊁进企业㊁进网络,受众逾百万人㊂三是以党建引领咨政服务㊂依托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㊁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等,构建新型高校智库,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㊁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㊂17。
建设管理部计划:创新驱动,引领行业,推进协同发展
建设管理部计划:创新驱动,引领行业,推进协同发展建设管理部计划:创新驱动,引领行业,推进协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设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管理部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计划,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和推进协同发展等措施,实现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建设管理部的这一计划展开讨论。
一、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建设行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建设管理部计划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推动建设行业在效率、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建设行业的重要手段。
建设管理部将大力投资研究与开发,并支持公司轻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耐久性和节能性,提高建设行业的品质和技术含量。
其次,机制创新对建设行业的发展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建设管理部将通过完善和创新公司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推动全员参与、全流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并且加强透明度和规范性,提升公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后,建设管理部将采用高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过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和智慧管理的优势,以提升建设行业的智能和智慧化程度,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与项目管理质量水平。
二、引领行业引领行业,就是要在建设行业中发挥一个领导者的作用,带动各方共同进步,推动行业趋于健康发展。
建设管理部计划从全流程建设、技术前沿、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引领建设行业。
首先,建设管理部将树立全流程思维,重视建设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提升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水平,推动从询价采购、物流管理到运维服务各个环节的优化和协调。
其次,建设管理部将积极推广已经应用和发展的技术,引领建筑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
建设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虚拟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管理部将把握科技发展大势,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机器人化,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最后,建设管理部将积极推进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投向建设行业,以提升建设行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同时,拓展工程投资,助力新业态发展,引领行业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协同发展凝聚力量
协同发展凝聚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协同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通过集体智慧和协同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更大的成就。
协同发展能够凝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本文将探讨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阐述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协同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性:1. 效率提升:协同发展能够在资源分散的情况下将各个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通过协同发展,不同的组织、团队或个人能够通过合作与协作来互补优势,增加工作效率和产能产出。
2. 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提供了开放、包容的环境,为不同领域的思想和智慧碰撞提供了平台。
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人可以携手合作,通过交流和合作创造出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3. 强大合作网络:协同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合作网络,使得各方利益互相关联、互相促进。
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机的发展。
二、协同发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商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商业领域中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
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拓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 教育领域: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体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
各个学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师资共享等方式互相支持,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3. 科研领域:科研领域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研究设备和资源,共同攻克科学难题,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4. 社会领域:社会领域中的协同发展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中。
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慈善机构等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5. 政治领域:协同发展在政治领域中体现为各个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商。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产业体系的发展也在不断演进。
传统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的需要,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含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含义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以创新为核心,通过不同产业的协同合作,构建起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将包括不同层次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参与主体。
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的特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1. 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知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紧密关注市场需求,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趋势,开展市场调研和开发,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协同创新: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知识、技术和人力的跨界整合,促进经验的交流和创新的跨部门协同。
4. 创造新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
二、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指在创新引领的基础上,不同企业、机构和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发展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涉及技术、资源、市场等多个方面。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特点是:多方参与、协同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1. 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包括不同规模、不同领域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参与主体。
这些主体通过合作与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2. 协同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强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补和合作。
通过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共享,实现各方优势的互补,提高整体的综合竞争力。
创新强校工程
创新强校工程——改革成就未来“创新强校工程”是学院未来几年改革发展的一项引领性工程。
以全省高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为契机,学院将在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
“创新强校工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高等艺术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实际发展规划,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各领域创新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一.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原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加快教育领域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号角。
这是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最重要的背景和最根本的原因。
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既是形势的逼迫,也是机遇的赋予。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们只有顺应形势,把握机遇,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效整合教育发展的要素和资源,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我校创新强校工程的目标定位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发展的两大目标。
创新强校工程当然也要围绕这两大目标展开。
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振学科专业水平,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能力。
三.创新强校工程主要工作各个学校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所以各个学校创新强校工程的具体工作各有侧重。
但就创新强校的内涵而言,不同学校所做的工作却应该是相通的,那就是着眼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为彰显创新强校的意义,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该项工程的六个方面内容,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学校协同发展制度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标1. 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
3.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4.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制度内容1. 学校协同发展组织架构(1)成立学校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之间的合作事宜。
(2)设立学校协同发展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
2. 学校协同发展合作领域(1)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交流,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资源共享:实现图书、设备、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降低办学成本。
(4)科研合作:开展联合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5)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3. 学校协同发展合作方式(1)定期召开学校协同发展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合作项目。
(2)建立校际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3)开展联合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4)开展学生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学校协同发展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学校协同发展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2)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协同发展项目。
(3)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校协同发展项目顺利实施。
(4)表彰优秀学校协同发展项目和个人,激发合作积极性。
四、制度实施与监督1. 学校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2. 学校协同发展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与协调。
3. 各学校要积极配合,确保制度顺利实施。
4. 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严肃追究责任。
五、结语学校协同发展制度是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伍 建 设 的创 新
与普通高校相 比,高职院校教 师在综合素质方 面 还应 有 特别 的要求 : ( 1 )市场 触觉 要 更加 敏 锐 。 ( 2 )对 企 业 的 认 知 要 更 加 深 刻 。 ( 3 )动手能力 、 实践 指导 能力 和现 场组 织协 调能 力要更 强 。 符合 这 些 条件 的教 师从 哪里 来 ?校 企 合 重 要 途径 之 一 。这 里有 “ 走 出去 ” 和 “ 请 进 个渠道。 “ 走 出去 ”就 是 学 院教 师 到企 业 去 训 锻炼 。可 以有 很 多方 式 ,除 了 目前 通 行 的
创 新 是 社会 发 展 、国 家强 盛 的动 力 、活 力和 实 力 的 源 泉 。协 同创 新 是 最重 要 、最有 效 的 创新 模 式 之 一 。对 于 高 职 院校 来说 ,以协 同创 新 为 引领 ,全 面 提 高教 育 质 量 ,打 造 办学 特 色 ,校 企 合 作则 是 重 要 途径 。对 此 ,广 州 工 商职 业 技术 学 院 作 出 了有 益 的探 索 和实 践 。 该 院一 贯 重视 校 企合 作 。有专 门机 构 ,专 职 人 员 ,专 用 资 金 ,专 项 制度 ,专 项规 划 、计 划 ,专 项 考 核办 法 。全 院上 下 初 步形 成 了校 、企 行 业 、政 府 合 作 的 共 识 和 工 作 格 局 。经 过 多 年 的 努 力 ,到 2 0 1 2年 1 1 月 止 ,与该 院 建 立合 作 关 系 的企 业 ( 含 行 业 协 会 、政 府 机 构 ,下 同 ) 已达 1 1 5 0家 ,其 中 深度 合 作 的 3 8 5家 。校 企 合作 初 步探 索 出一 条 “ 专 业 与产 业 、企 业 、 岗位对 接 ,专业 课程 内容 与 职业 标 准 对 接 ,教 学 过 程 与生 产 过程 对 接 ,学 历 证 书 与 职业 资 格 证 书对 接 ,职业 教 育 与终 身学 习对 接 ” 的 途 径 ,实 现 了学 院 、企 业 、行 业 协会 、政 府 和 学生 的 “ 多赢 ” ,形 成 了 自身一 定 的办学 特 色 。 本 文 拟 以该 院 为 主要 案 例 ,着 重分 析 校 企 合作 在 高 职 院校 协 同创新 中的地 位 和 作用 ,以期 在理 论 和实 践上 提供 一些 启示 。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于高职学院《商业简报制作》课程教学分析
以协 同创新 为引领 , 全面提高教 育质量
— —
0
基于高职学 院《 商业简报制作》 课程教学分析
孙 燕
( 汕尾 职业技 术 学院数 学与应 用 系 广 东 汕尾 5 1 6 6 0 0 )
【 摘 要】 : 在“ 协同创新” 的重要思想指导下 , 通过对高职学院《 商业简报制作》 课程教 学进行分析
力, 特别 是知 识创 新成 为 国家 竞争 力 的核 心 要素 。在 节 的 实施 方 式 , 形 成 主 要 进行 任 务 实 施 、 学 生 主 动 构
这种 大 背景 下 , 创 新 已经 成为 我 国加 快转 变 经济 发展 建 , 融教 、 学、 做一 体 的实施 方 式 ; 以学生 为 中心 , 关 注
、
实践人 才
我 们 培养 的学 生 最 终 要 走 向社 会 ,走 向工 作 岗 工 作过程 的行 动导 向为课 程 的实施 原则 。 基 于工 作过 位, 只 有满 足社 会 的需求 , 以就业 需 求 为导 向 , 做好 社 程 ,为 学生 提供 尽量 真 实 的工作 环 境和 工 作任 务 , 在 会 需求 的研 究 , 才能 培养 出真 正 的人 才 。做 为 相关 专 完 成任 务 的实践 中 掌握 知识 , 培 养 能力 。在 明确 典 型 业, 相 关学科 的教师 , 必 须积 极投 身 到社 会 中做 调查 , 利 用 各 种方 法 , 以及 各 种 人 力 资源 , 调 查研 究 社 会对 工 作 任 务 的基 础 上 , 与 课 程 教 学相 结 合 , 构建 教 学 项
和 关键 。
速 发展 的信 息化 时代 , 在 传 统 理论 教学 基 础上 大 大 的
协 同创 新指 围绕 创 新 目标 , 多主体、 多 因素 共 同 加 大 实践 教学 力度 , 突 出实 践 教学 重 点是 使毕 业 生很
产学研协同创新促大学转型发展_专访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教授_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转型发展,以特色求生存记者:如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两个机制: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对于像辽科大这样有着浓厚行业企业背景和渊源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办学历史上经过两次大的转型,每次转型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孙秋柏:当前,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大批行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会大大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这基本锁定了高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方向。
回顾辽科大的办学历史,经历的几次转型都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
每次成功转型都与新中国工业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息息相关,每次转型都不断强化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坚定不移地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型人才支撑。
1948年,东北解放,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工业的复兴和发展。
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和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为适应鞍钢等冶金工业的恢复和生产,为满足全中国解放后冶金工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储备的迫切需要,创办了辽科大的前身——鞍山市新华中学专科部,后经鞍山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和鞍山第二钢铁学校等10年发展,1958年,建成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完成办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
第一书记、鞍钢公司总经理袁振兼任。
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发挥与鞍钢等冶金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实行开放办学,实现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都源自于冶金产业链的调整和辐射。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根据冶金工业发展需要,建立了炼铁、炼钢、轧钢、采矿、选矿、焦化、耐火、冶金机械、工业企业自动化等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钢铁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成为全国冶金高校中较早形成具有完整学科专业链的学校。
大学如何促进校地协同发展
大学如何促进校地协同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地协同发展是实现大学与地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既能为大学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也能为地方注入创新活力和智力保障。
那么,大学应当如何促进校地协同发展呢?首先,大学应明确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地方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大学要深入了解地方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比如,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大学可以加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应注重培养文化创意、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通过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培养出适应地方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校地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大学要积极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
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大学提供实践基地和科研经费,让师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大学的科研团队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大学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针对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实习,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者,大学应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
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为地方提供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提升地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例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地方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此外,大学还可以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丰富地方的文化内涵,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比如,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促进校地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至关重要。
大学和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校地合作座谈会、研讨会等,及时了解双方的需求和关注点,共同制定合作规划和政策措施。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2]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11工程“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1、提升国际竞争力: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其高质量 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2、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有利于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培育和发展城市群,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
2、加强创新机制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机制,推动科 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3、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关键 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三、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 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效 应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紧密的内在。一方面,城 市群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协同创新共同 体的建设也需要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以下 协同效应: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高水平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摇篮,更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 这个生态系统不仅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教育环节,还包括政策 支持、资金保
障、企业合作等社会资源。只有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培养出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因素。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城市群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城市间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
2、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源泉: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跨地 区、跨行业的合作和竞争将产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应 用场景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中国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Word]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00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00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2]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00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00(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00(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00(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00(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00211工程00“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协同教育共同发展
协同教育共同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教育领域亟需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这就是协同教育。
协同教育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作与共享,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协同教育的意义、特点以及如何促进协同教育的发展。
一、协同教育的意义协同教育是指多个教育主体之间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协同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不同的教育机构或个体往往拥有各自的特长和资源,通过合作,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协同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创新。
在合作共享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另外,协同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协同合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协同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的潜力。
二、协同教育的特点协同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多元合作。
协同教育注重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不同主体的协同工作,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其次,资源共享。
协同教育强调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各个教育主体可以共同利用资源,提高教育效益。
另外,学生参与度高。
协同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协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注重个性发展。
协同教育不只是追求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提升。
三、促进协同教育发展的策略为了促进协同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首先,建立协同教育合作平台。
搭建一个便于不同教育主体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帮助他们分享教育资源,共同研究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改革。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提供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协同合作能力和教育创新水平,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协同工作计划范文大全
学校协同工作计划范文大全第一部分: 理念与目标一、协同工作的理念协同工作是指在多人合作中,任何一个成员都能够随时随地与其他成员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高效的协作。
在学校中,协同工作能够帮助教职员工更好地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因此,我们制定了学校协同工作计划,旨在推动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二、协同工作的目标1. 促进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2.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冗余,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 通过协同工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共享与创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4.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内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5. 培养学生对协同工作的认识和意识,为其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生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 协同工作计划内容与方法一、协同工作培训1. 为全体教职员工提供协同工作培训,包括协同工作工具的使用、团队合作技巧、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2. 制定协同工作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升教职员工的协同工作能力。
二、建立协同工作平台1. 搭建学校协同工作平台,整合学校资源,提供便捷的资源共享渠道。
2.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电子化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教职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参与协同工作。
三、推动团队合作与协同1. 通过定期的集体活动,促进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2. 鼓励教职员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攻克教学难题,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建立协同工作激励机制1. 建立协同工作优秀团队奖励机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
2. 设立协同工作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协同工作,分享工作成果。
五、推动学生协同工作教育1.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协同工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协同工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部分: 协同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一、建立专门工作小组1. 成立学校协同工作小组,负责协同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
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科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不仅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个性化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
首先,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和学习评估。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辅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参与在线讨论和提交作业。
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使教育更加灵活、便捷和高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次,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推动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服务。
比如,通过学习数据分析,教育机构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最后,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
通过科技教育的推广,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到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科技人才,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提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趋势,它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个性化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
在未来,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创新将继续深化,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变革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学习体会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关志强2012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也提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促进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党和国家在战略高度上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
2012 年5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应用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战略、“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一、协同创新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院校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
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广东省管理之前,一直由国家石油化工主管部门或由行业集团公司管理。
在长期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主要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进行专业群设置,逐渐形成了与石油化工产业链对接的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鲜明的行业背景、行业特色、行业声誉和行业资源,在深入开展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协同创新中拥有行业办学积聚形成的先天优势。
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由国家部门(行业集团)划转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两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
体制划转克服了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弊端,学校也面临着体制划转后的转型定位问题。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发展趋势同步进行的。
行业划转地方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并行发展与协同互动,是学校获得最佳发展的必要条件。
显然,体制划转和合并升本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既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是地方性院校,推动学校与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学校必然的战略选择。
当前,广东省打造世界级华南石油化工产业带,茂名市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不言而喻,学校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两者的定位是一致的。
基于上述背景,学校的办学定位应是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发扬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拓展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好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谋求两者的统一。
因此,学校党代会提出的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定位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这是学校参与和开展面向行业和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结构之所以能够实现稳定的功能,都是因为组成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各系统之间实现了协同,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协同创新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院校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证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通过不同的主体提供不同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与相互合作最终完成的。
事实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它们对资源和要素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同的创新主体在不同的创新环节承担不同的创新任务,只有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融合与合作才能实现创新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重点,以建立协同创新组织为实施载体,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平台,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和内在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实现多方共赢,最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虽然国家层面的“2011计划”实施主体是高水平大学,但“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引导,尤其是对于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更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划转广东省管理之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上,提出了“双服务”战略定位。
一方面,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战略方针,确立“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重点学科发展定位,主动应对脱离行业管理后出现的行业关系淡化、行业支持弱化、行业特色消退等诸多困难与挑战,不断加强与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目标,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学科专业,在强调培育石油化工学科特色的同时致力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双服务”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开展面向行业和面向区域的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前学校的协同创新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大多是停留在与各相关社会组织达成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等层面上,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之间合作互动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共建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文本阶段。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作为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有着先天的协同创新优势,更应在协同创新中承担重任。
基于上述认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必须主动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推进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不断完善校内资源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条件争取参加区域性或地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努力促进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以及与国际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二、构建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大学协同创新的实施,要有宏观战略思考。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必须加强协同创新方案的顶层设计,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在创新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努力实现学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内源创新要素协同创新模式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学科之间的原有“边界”逐渐模糊,出现了许多学科“交集”,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突破学科藩篱,强化学科交叉才得以实现。
据统计,20 世纪的诺贝尔奖将近半数发生在跨学科研究领域。
以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目的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往往需要多个学科队伍和条件的有效整合才能完成。
但是,学校长期在以学科专业为组织建制的管理体制下运行,习惯于院系行政管理思维,学科或学院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壁垒。
一些研究项目从申报立项开始就设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小科学研究,“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存在;各学院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被视为学院所有,资源共享的机制还没有健全;仅有的跨学院合作项目往往也只是停留在申报书的形式合作上,并非基于攻克某个重大问题前提下进行的多学科的通力合作。
推动协同创新,首先要促进学校内源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必须根据协同创新的本质要求,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学校内部院系行政壁垒,强调跨学科背景,倡导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组织精兵强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学校层面建设“开放、多元、流动、共享”的跨学科创新平台,逐步建立跨学科创新与交叉创新机制。
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整合校内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建设四个一级学科,建设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平台,组织重大项目的联合申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在促进内源创新要素协同研发上下功夫,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是地方院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
大学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把政产学研结合作为推动协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促进学校与行业、区域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
构建以共同发展需求为基础、政产学研各主体定位清晰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组织,建立优势互补、职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更加注重政产学研合作,以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把外源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与内源创新资源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先后与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32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方式强化合作内容,形成稳定的联系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项目联合攻关。
与茂名石化公司等特大型企业联合申报和共建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与清华大学和茂名石化公司、阿尔斯通(深圳)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组织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与茂名市宣传部门和文化组织联合申报和共建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与茂名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联合申报和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
在协同创新的新背景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进一步按照协同创新的要求,不断完善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
围绕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选定若干个战略性领域或关键共性技术,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石油化工企业深度合作,以茂名市高新区石油化工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构建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汇聚各方资源和要素,联合承担石油化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借助“外力”大幅度提升学校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的能力。
围绕茂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融入茂名滨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组建茂名滨海新区发展研究院和茂名地方文化研究院为载体,以创新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为重点,构建学校参与共建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文化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校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加大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的力度,推进学校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多样化进程,拓展学校协同创新空间,促进学校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