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观止》精华篇目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文观止》精华篇目研究
李敖在他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序中说:说你不配做中国人,你一定从心里不服气;但研究一下配做中国人的条件,你一定从心里惭愧。做中国人,总不能不着中国书吧?你看了多少中国书呢?《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一数之下,不过几种而已,这就叫惭愧。面对十万种的古书,面对这一庞大遗产,中国的子孙们到底该怎么办?不看吗?说不过去;看吗?从何看起?又多么难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有心人便出来,想法子做种种选本,来喂中国人。可叹的是,这些选本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大家太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了,太注重“文章”挂帅,并且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这段话说到了是否“配做中国人的条件”,是你一定要读过一些中国书才算过关,可是一般人只是读过《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少数的几本古书而已。这里特别提到了《古文观止》,并说这种选本,只是单纯的“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解决中国人读中国书的问题,不能只是限定在一般的“文章”模式中,这种说法的确有他的道理,但是,对于启蒙教育而言,这种选本,还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学会读懂、读好这本书,是目前中学以及大学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特别对《古文观止》的精华篇目做以研究,以使大家了解这本普通的文章教材有多少精华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多少营养,是我们应该吸收的。在我看来,好的文章有
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思想好,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一是修辞好,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一是结构好,结构不能凌乱,要井然有序。《古文观止》一书中,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毕竟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是能读能背的好文章,是文章典范中的典范。读好这些文章,才算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文章,进而学会如何写文章,学会如何谋篇布局的方法,提升我们的古文素质。这一点,也是做中国人的一个必备的条件。《古文观止》中所选的文章,分为节选的文章和独立的文章两种。节选的文章,是选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史记》等书的文章;独立的文章,则是按照汉、六朝、唐、宋、明分期编选的文章。这里对于节选的文章,不做,只对独立的文章,做一初步的研究。《古文观止》中的独立的文章,到底有哪些文章是精华篇目呢?按照上面的标准,选出以下文章作为样板:一、贾谊《过秦论(上)》,二、诸葛亮《前出师表》,三、王羲之《兰亭集序》,四、陶淵明《归去来兮辞》,五、陶淵明《桃花源记》,六、李华《吊古战场文》,七、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八、王勃《滕王阁序》,九、杜牧《阿房宫赋》,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十一、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十二、欧阳修《醉翁亭记》十三、欧阳修《秋声赋》,十四、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十五、苏轼《前赤壁赋》,十六、刘基《卖柑者言》,十七、袁宏道《徐文长传》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只选了十七篇?原因是所有第一流的文章,都是很不容易写的,而最难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好的题目来写。想想看,如果苏轼
没有机会看到赤壁的话,他能写出《前赤壁赋》这种文章吗?另外,好文章,也是因缘际会产生的结果,甚至有时是“得江山之助”(黄庭坚语)、得才情之助才能写出来的。所以选出这十七篇,也是很不容易的。换句话说,就便是《古文观止》以外的、绝对精华的文章,也是不多见的(宋朝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明朝宋濂的《拙庵记》,也都是很好的文章)。能读懂、读好这里选出来的十七篇文章,你才算弄懂了真正的文章技术,掌握了古文的基础。﹡﹡﹡下面分别从思想、修辞和结构三个方面,对这里选出来的《古文观止》中的精华篇目做一初步的讨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而不是每篇都说的方法)。一、思想。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思想,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这是文章技术的第一要求。文章要写得出色,必须言之有物,必须是为了强烈的表达作者的见解。文章如果只是一些“抽象名词的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可说清楚的小意思”,那就是失败的文章。当然这种标准是很高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家而言,可谓悬格甚高。这里选出的十七篇文章,也不是每篇都十分的符合这个标准,但是相对而言,总算是比较好的。我们毕竟不能以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一般的文章家。下面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先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几句话是说,人生一世,朋友
之间的相处,有时是密室晤谈,宣泄自己的胸中块垒,有时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寄托自己的理想于化外。虽然各人的所得不同,但是只要是遇到了知己,虽然只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满足的,不知不觉已是暮年,当他对原有的事物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之后,就只有感慨万千了,过去喜爱的东西,很快就变成了陈迹。文章又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每每看到古人对人生感叹的缘由,原来是没有两样的,未尝不在文前慨叹,难以释怀,知道把生死、寿夭看做一回事,是不合情理的,后人看今人,就像今人看过去是一样的,……后人看到这篇文章以后,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有同感的。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看法,表达出作者对人世某种程度的悲观与感慨,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再看唐朝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文章写道:“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这几句话是说,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处于四夷交侵的局面,战乱频繁,导致国家的动荡与虚耗,战争使得“仁义”被军事侵蚀、也使“王道”不能实行。文章又写道:“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这几句话是说,秦朝筑起长城,本来是要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