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古文观止

文言文翻译古文观止

原文如下:古文观止者,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所编也。

其选先秦至明末之散文、诗歌、辞赋等四百余篇,欲使读者博览群书,领略古代文学之瑰宝。

首卷为“经部”,收录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

这些经典之作,阐述了儒家、道家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次卷为“史部”,收录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以及《左传》、《国语》等史传。

这些史书,记载了我国古代历史之变迁,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第三卷为“子部”,收录了《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之作。

这些作品,论述了诸子百家之思想,展现了古代思想文化之繁荣。

第四卷为“集部”,收录了《诗经》、《楚辞》、《汉赋》等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展现了古代文学之魅力。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部分作品的文言文翻译:一、《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二、《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余闻之先人曰:‘天有其度,地生其财,人有其治。

’此三者,相须而成,不可废也。

是以古之圣王,悉心治世,莫不以度制地,以财养民,以治安人。

余尝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闻古史于孔氏,考之《春秋》,稽之《国语》,综之《尚书》,览之《百家》,终不能自通。

是以退而深思,遂作《史记》。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先人说:‘天有它的法则,地有它的财富,人有他的治理。

’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废弃。

因此,古代的圣王,全心全意治理国家,没有不用法则治理土地,用财富养育人民,用治理安定百姓的。

我曾经向唐都学习天文,向杨何学习《易经》,向黄子学习道论,向孔氏学习古史,考察《春秋》,查阅《国语》,综合《尚书》,阅读《百家》,始终不能自通。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 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 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答案附翻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选自《古文观止韩愈〈原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

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

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高帝求贤诏文帝议佐百姓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龙说马说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置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文观止中英对照

古文观止中英对照

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古文作品。

在古文观止中,有许多经典英译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版本:版本一:译文一:The book of ancient writings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masterpieces. Among them are many classic English versions, some of which are quite popular.版本二:译文二:Ancient prose classic, an anthology of classic English translations, is a classic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works.译文三:Ancient Chinese Classic, which includes a variety of excellent ancient Chinese prose works, has been wide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以上译文仅供参考,具体译文可能会因翻译者的翻译方法和语境而有所不同。

此外,由于古文观止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古文作品,因此这些译文可能无法涵盖所有古文作品。

此外,对于古文观止中的一些经典英译,也有一些有趣的对比和对照。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可以翻译为“Not pleased by external things, nor moved by selfish desires.”或者“Not delighted by external things, nor distressed by selfish desires.”两种译法都表达了作者豁达、淡泊名利的情怀。

再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可以翻译为“The intention of the drunken recluse is not on the wine, but in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forests.”这种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古文观止.doc

古文观止.doc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译文: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

”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卷皱)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古文观止名句及翻译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名句及翻译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名句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手上有一套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古文观止》,因为做中学生时参加一个作文大赛,拿到了县里一等奖,当时在我的那个籍籍无名的乡村高中引起了轰动,校长专门召开全校学生大会,给我颁了奖。

奖品是一套《古文观止》和一本歇后语词典。

我是那时开始看《古文观止》的。

这个上下册的版本有注,有译文,倒是适合我这样文言功底不好的中学生看的,但是头几篇就把我给吓退了,《郑伯克段于鄢》,古奥难读,里面郑伯和母亲的关系更是让我难以理解,尽管当时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蹇叔哭师》,同样是一篇佶屈聱牙的文章,我的热情大为消退,后来就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目看,有些则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已有选文,那套书就被我当成工具书,用来查对资料。

读大学的时候,对古诗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古文,《古文观止》算是缘分已尽。

后来读了《论语》,读《孔子世家》,知道《春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春秋三传”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这个暑期,中华书局给我邮来一本中学生版的《古文观止》,听说该书将配合高中语文新教材,作为浙江省选定的高二语文“整本书”进入课程,这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一次,从头到尾读完了每一篇,每个字。

我想从课程的角度说说我的感想。

《古文观止》给我的直接感受,是必须读点《论语》,或者,必须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才能入乎其内。

否则,是很容易被选文“劝退”的。

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观止”文,其实是塾师“自编”教材,应对科举之用,故几乎所有选文,“君臣礼义”四字即可道尽。

“君臣”,是说无论这里的选文是来自《左传》,还是收尾的那篇《五人墓碑记》,无不关乎“君臣大义”,无不关于“治国理政”,这里有圣主贤君,逆子贰臣,暴君佞臣,忠勇之士,有策士谋臣,良相名将,亦有声色名利之徒,贪暴淫邪之人,既有文韬武备,又有家风土俗,都收在一条主线——即儒家主流价值体系上。

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没有选庄子的雄文,没有李贽、黄宗羲的离经叛道,这是科举考试所囿,也可能是两个“主编”的价值立场所限。

古文观止序逐字翻译

古文观止序逐字翻译

《古文观止》一.序余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就学时,则喜读古人书传。

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

若乃..(至于。

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析义理..(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于精妙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空缺;缺然;欠缺,《论语·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后“盖闕”连用,指缺少,阙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然矢言之道盖闕,庸器之制久沦,所以箴铭异用,罕施於代。

”)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福州的别称)之凌云处。

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

楚材天性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潜心力学,工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

也指八股文),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

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相砥砺。

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推崇)气宜。

本其家学,每思继序..(谓承继先代功业)前人而广大之。

二子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

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同“赅”,完备。

),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

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ch..(教育童蒙)而裨后学,厥....ǎ.n)..然.(笑貌)以喜矣。

以此正蒙养(他的)功岂浅鲜哉。

及命付诸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而为数语。

以弁.(biàn放在前面)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

翻译我从青年时期束发从师学习以来,就喜欢读古人的著作,每次浏览其中的大概意思,对其起源发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曾经探究其中的要点。

至于分析文章言辞的精致巧妙的内蕴,分辨字句的细微差别,这正是我所缺乏的。

古文观止_全文翻译

古文观止_全文翻译

古文观止全文翻译曹刿论战《左传》【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题解】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

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

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

【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

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

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

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

常耻作文士。

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

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

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

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

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

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

古文观止部分翻译

古文观止部分翻译

高书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的春天,隐公将要前往鲁之远地观赏捕鱼。

公子臧僖伯进谏说:“凡事鸟兽之类的东西,不能用做大事所需,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备军国之资,国军您就不要去理会它。

您领导人民遵守一定的法度,所以您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度量他是否能用做大事所需或制备军国之资。

如果既不能用做大事又不能制备军国之资,它就叫做乱政,乱政总是发生,所以失败。

所以春天搜索不孕者,夏天为苗除害,秋天顺秋气捕杀猎物,冬天围狩猎物,都是用来在农耕之时讲习大事的。

您每三年带兵出征,治兵后再整顿众兵回国,回国后在庙里喝酒,清点军徒器械和所获之物,彰显君、大夫、士、车服旌旗的文章,辨明君、大夫、士、庶人的贵贱,分辨上下之等第行列,排好少年和老人的顺序,都是来学习这种威严的礼仪的。

如果鸟兽的肉不是用来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来制备军国物资,那么国军您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至于山林湖泊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都是杂役们的事,并不是您要亲自过问的。

”隐公说:“我要去远地观察边境,不仅仅观赏捕鱼。

”于是就前往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并观赏。

臧僖伯称自己生病没有跟随他前往。

史书记载说:“隐公在鲁之远地摆设捕鱼器具并观赏捕鱼。

”这是说他这一作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了远离国都的棠地去。

大意概括:隐公要去观赏捕鱼,臧僖伯进谏劝他作为君主不要去否则不合礼法,未果。

读书心得:作为一个君主,符合礼法的事应该从自身做起,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影响是很大的,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如今社会,领导者、明星们言谈举止应得体规范,因为他们都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人民的神经,他们的所作所为引领了人民的方向。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鲁僖公四年春季,齐桓公率领诸国军队入侵蔡国,蔡国战败,于是就接着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对齐桓公说:“您处于北海,我处于南海,齐地与楚地相距很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想您进入我们的国土,为什么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君王姜太公吕尚说:所有的诸侯你都有讨伐的权利,用来共同辅佐周王室。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翻译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翻译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翻译徐文长即徐渭,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本篇传记记叙徐渭生平和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感叹他怀才不遇、坎坷艰难的命运,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他的深深惋惜和深切同情。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原文】徐渭[1],字文长,为山阴诸生[2],声名籍甚[3]。

薛公蕙校越时[4],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5],屡试辄蹶[6]。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7],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

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8]。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9]。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10]。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11][12]。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13]。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14],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15]。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原文】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古文观止《义田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古文观止《义田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义田记》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①范文王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始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①。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②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富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

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yáo sì),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现在佝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丌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丌少却丌切叻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二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幵没有突出二一般人的表现尚丏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从库里的粮食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一、文学常识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全文翻译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学习资料《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注:①题目没设答案,可从译文中找出。

②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有些省份开始从《古文观止》中找材料来命制试题,要特别注意。

(一)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③,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睥睨(bìnì):城上的矮墙。

梁(lì):屋梁。

②堡坞:堡垒。

③中州:中原。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有积石横当.其垠(2)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3)而列是.夷狄(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投以.小石(2)益奇而.坚(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爬过黄茅岭而下。

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出去,沿路寻找,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另一条稍偏北又转向东,朝前行走不超过四十丈,山路中断,被河流分开,有一座石山横亘在路边。

小山上面,有些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形状,有的石头像屋梁;小山的侧面突出的一座堡垒,好像有门。

朝里看很黑,投进一颗小石子,洞中好像有水声。

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停止。

绕着它,可以走上去,可以望得很远,山上没有土,在石缝中长着嘉树美竹,看上去格外奇特且结实。

它们长得疏密相间,高低相衬,好像是能工巧匠设置的一样。

古文观止-带译文

古文观止-带译文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那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可以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题解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详观古今着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班氏最有高名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57..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9..然至于一绝处60;亦复何异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62..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63..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译文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我天性不喜欢钻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所以也难以因此取得功名..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画;貌似好看;结果一无所得..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 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我能够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可是看来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从根本上理解..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区分宫商清浊的了;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却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意去追求文名..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大可以理解罢了..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着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着史;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他就不可能“通古今之变”..汉书的赞文实际上一无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着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着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聂世美注释1狂衅xìn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衅;通“兴”偏激;冲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衅于勇..”杜预注:“衅;动也..”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遭致杀身之祸..2弃:谓遗弃、嫌弃..这里说范晔自认为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现在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3不fǒu缶:同“否”..4政:通“正”..向;南史·范晔传作“尚”..5心化:谓行道感人..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7寻:探求..注:专注..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8心气恶:意谓脑子不灵..按;古人每每将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如云:“心之官则思..”9愦闷:指头昏脑胀..愦;昏乱、糊涂..10口机:口才..调利:畅达锋利..1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12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13全称:完全满意..称;称道、肯定..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15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彩藻饰..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义;文意..旨;主旨;犹今之主题..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妨碍了文意的准确表达..18大较:大略;大体上..19政:通“正”..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图缋huì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图;用作动词..缋;同“绘”..20常;通“尝”..曾经..21见xiàn现:同“现”..22不流:不散失..此谓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23抽:引出..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24金石:钟磬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25千条百品:谓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品;品目;名目..26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27数:技术;方法..28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周礼·春官·大师:“皆通“谐”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zhǐ羽..”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发音时声带与发音体一起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30谢庄:宋骈文家..据宋书·谢庄传:“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谢庄亦能诗;所作格调清雅绝俗..最有其分:最有识别宫商、清浊的天分..请参阅钟嵘诗品·序..31手笔:犹文章..自南北朝始有“文”、“笔”之分;即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差易:差别..32文不拘韵:谓“手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33特:但;只..济难:有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表达..济;有益;方便..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即后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34禀:领受:承受..此指具有..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36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致;意态;情趣..37恨:遗憾..38恒:常常..39造:此指编纂..40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犹端绪..统;丝绪之总束..绪;丝头..41可意:赞同;合意..42班氏:指班固;东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汉书、两都赋等传世..43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归宿..4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4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汉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推:推许;赞许..46博赡:犹宏富..赡;充裕..47整理:指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编纂方法和体例上的创新..48传论:即每篇人物传纪后的评语、议论..49裁味:评判裁夺的意味..50“至于”三句:请参阅后汉书的西羌传论、南匈奴传论等篇..其中不乏针砭时事之论..则范晔之自负自夸亦并非无据..51中合:谓切中时弊..52过秦篇:即过秦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辞赋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中、下三篇..本编已选入其上篇..53“欲遍作”二句:据宋书·范晔传:“元嘉九年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此时晔年方二十七岁;至被杀时;历时二十一年;然仅撰成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汉书所有之十志并未依其例而成..54杰思:杰出的思想和见解..按:后汉书既有论;又有赞;体例未免有重复之嫌..55同含异体:谓各篇赞论内容不尽相同..56纪传例:指序例..未见于今本后汉书..梁刘昭后汉志序云:“范晔序或未周;志遂全缺..……司马续书;总为八志;范晔序例;颇褒其美..”57称情:犹言放胆、无所顾忌..58听功:指对音乐的鉴赏识别..自挥:指亲手弹奏..晋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据宋书·范晔传载:“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59雅声:正声..雅;合乎规范..60一绝处:指音乐非雅声之乐的最高境界..61亦复何异:这里指“雅声”与范晔自创的新声实质并无区别..62旨态无极:言非“雅”的新声其意蕴与表现形态均优美动人之极..63士庶:读书人和平民百姓.. 豪似:极其相似..古文观止全解全译蓝田县丞厅壁记唐韩愈题解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及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壁记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前任的情况;所以一般都写得比较平实详细..韩愈的这篇壁记却与一般的壁记不同..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蓝田县;唐代属中道京兆府;今属陕西西安市..崔斯立于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意味深长..自“文书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将县丞的无用描摹得淋漓尽致..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薄、尉2;主薄、尉乃有分职3..丞位高而偪4;例以嫌不可否事5..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17;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8..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bzgwgz_012/bz>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若相持41;水循除鸣42..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您还要署一下名..”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小吏;问:“可以了吗”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一概按照旧例;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为之换椽易瓦;粉刷墙壁;将前任县丞的名氏全部写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墙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声汩汩绕庭阶而鸣..斯立把厅屋里外打扫干净;种上两棵相对的松树;每日在庭中吟诗..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注释 1丞:县丞..贰:副贰、辅佐..这里作动词用..令:县令..唐代制度;京都旁的各县称为畿县蓝田即为畿县;置令一人;丞一人..2主薄、尉:均为县令、县丞之下的官职..县署内设录事、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七司;主薄领录事司;负诸司总责..尉主地方治安..3分职:分理诸司;各有专职..4偪bì:同“逼”;迫近;侵迫..这一句说县丞官位高于主薄、尉;如果真的管起来;很容易侵犯县令的权力..5例以嫌不可否事:按照惯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表示意见..6文书行:在传布公文的时候..行:传布..7成案:已成的案卷..公文由主管各司拟稿;经县令最后判行;成为定案..指:到..公文经县令签署之后;还要县丞副署..8卷其前:卷起公文的前面部分..意即吏不需要丞知道公文的内容..9钳以左手:用左手夹住卷起的部分..钳;用手指夹住..10右手摘纸尾:用右手摘出纸尾..摘;拣出某一块地位的意思..11鹜wù务:鸭子..雁鹜行;斜行..12平立:站着..睨nì:斜视..雁鹜行、平立、睨都是描写吏对丞的轻蔑态度..13涉笔:动笔..占位:看着应当署名的地方..14惟谨:很谨慎..惟;发语助词..15略省:稍稍了解一下..16漫:茫然的样子..17数:数说;列举..慢:散慢;闲散;多余的官..18訾謷zǐ子aó熬:诋毁..19“丞之设”两句: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端;本..20博陵:地名;在今河北蠡县南..崔斯立:名立之;字斯立..21种学绩文:以耕田织布为比喻;说崔斯立勤学苦练;学有根柢..绩:缉麻..22以蓄其有:以积累学术修养..23泓涵演迤yí移:包孕宏深;境界广阔..24日大以肆:每天都有进步;并且渐渐显露出来..25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26战艺:以文艺与人较量..指应试..27再进:崔斯立于贞元四年登进士第;六年中博学宏词科..再屈千人:两次战胜众人..底本原作“再屈于人”;出人头地的意思..两说皆通..此据他本..28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29大理评事:官名;掌刑法;属大理寺;上有卿、少卿、正、丞..言得失:上疏论朝政得失..黜官:被贬官..30再转:经过两次迁谪..丞;用作动词..31官无卑:官职不论大小..32顾:只是..塞职:称职..33噤:闭口不言..34<bzgwgz_012/bz>niè聂去牙角:去掉牙和角..<bzgwgz_012/bz>;同“蘖”;绝..35一蹑故迹:完全按照过去的样子..蹑;踩..36崖岸:指人的严竣不易亲近..牙角、崖岸均喻人正直不阿;敢说敢做..“<bzgwgz_012/bz>牙角”和“破崖岸”都是说磨掉自己的锐气和棱角..37桷jué厥:方椽..38墁:涂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39悉书:全部写上..40梃:枚;棵..底本作“挺”;此据他本..41俨立:昂首挺立..42guō锅:水声..除:庭阶..43痛扫溉:彻底洒扫..44吟哦:底本无“吟”字;此据他本..45考功郎中:官名;属吏部;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知制诰:官名;负责起草皇帝行下的诏敕策命;一般由中书省舍人担任..韩愈是以考功郎中兼知制诰..原文是: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5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6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对吗那么译文是: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

古文观止《高帝求贤诏》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高帝求贤诏》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xx求贤诏》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①伯:同“霸”。

②游:交游。

“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

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④?侯:即萧何。

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

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侯。

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

⑦癃(L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

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

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

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

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

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

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翻译前出师表原文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

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振,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

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

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

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

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

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

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陈情表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

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的人才。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伪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爱,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原文: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

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归去来兮我的家境十分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但过了没几天,很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

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

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

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

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

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

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

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

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

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

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

每天在庭园散步已经养成乐趣,虽然安了家门却常常把它闭关。

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

白云无心地飘出山去,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

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