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

《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23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放大镜》练习题1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放大镜科学教案

放大镜科学教案

放大镜科学教案放大镜科学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

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

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

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教科学词汇:晶体学(二)过程与方法: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

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制作晶体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

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案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准备
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尝试,以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实践活动,不讲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摸索,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使用放大镜观察的乐趣,通过自己亲手实践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在翻转课堂上课前,对于这个科学概念,学生早已知道,只是在课堂中加深理解而已,学生在实验盒中寻找能“放大”的器具,通过比较平面镜、玻璃片、纯净水空瓶等与放大镜的区别,更加明确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板书设计
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12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第十五课 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
课题
第十五课放大镜
课型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实验箱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信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里面的内容,引出放大镜。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

5. 应用:展示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凸透镜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说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科学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1放大镜(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引言: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它可以放大小物体,使其变得更清晰可见。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教学步骤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使用放大镜观察和实验小物体。

3. 学生能够描述放大镜对小物体的放大效果。

二、教学准备:1. 放大镜:每位学生需要一把放大镜。

2. 小物体:如细线、花瓣、小昆虫等。

3. 实验材料:如图纸、标尺、尺子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入话题:“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将小物体放大的吗?”,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1. 教师简单地讲解放大镜的原理: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放大并变得更清晰可见。

2. 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双手握住放大镜的两侧,使镜片与眼睛保持适当的距离,然后将视线对准要观察的物体。

步骤三:观察和描述放大镜效果1. 学生分组,每组给每位学生分发一把放大镜和一个小物体。

2.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小物体,并描述放大镜的效果。

他们可以从物体的细节、形状等方面进行描述。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结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考。

步骤四:放大镜实验1.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问题: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距离的小物体,放大效果是否会有所不同?2. 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步骤,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他们可以在图纸上绘制不同距离上的小物体,并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观察和实验过程,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实验中的细节。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4 认识放大镜》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4 认识放大镜》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4 认识放大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4 认识放大镜》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认识放大镜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些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教材介绍了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包括镜片、镜框和手柄等部分。

然后,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感受放大镜的放大作用。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简单,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科学观察工具的作用,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

(2)了解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知道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正确使用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

(2)了解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让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注意安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如蚂蚁、花瓣、指纹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怎么观察到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放大镜。

一年级科学《放大镜》

一年级科学《放大镜》

放大镜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放大镜的结构和作用。

2.知道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放大镜的价值和意义。

2.培养用放大镜观察世界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放大镜的结构和作用。

教学难点: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放大镜。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几千年前,古人们都喜欢收集透明水晶和宝石。

你们知道它们都被用来做什么吗?(多媒体展示透明水晶和宝石的图片)2.谈话:这些透明水晶和宝石都被用来制作各种饰品和一些工具(砚台、鼻烟壶等)3.谈话:可是有一天古人们却发现这些透明水晶和宝石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是什么功能呢?下面我们通过《放大镜》这节课来看一下吧!(二)探究与实践1.谈话:古人们发现这些透明水晶和宝石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2.教师讲述培根发明望远镜的故事。

13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

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

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

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

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

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3.谈话:那么到现代社会,放大镜变成什么样子了呢?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吧!4.谈话:大家首先观察一下放大镜的组成。

5.学生观察放大镜。

汇报观察结果。

6.归纳:放大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镜框、镜片、镜柄。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放大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2、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2一、主题来源: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5《放大镜》教学设计

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5《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工具,学生熟悉放大镜,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对认识了解放大镜,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认识工具,利用工具的习惯。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邮票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用肉眼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学生会发现观察起来很困难,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从而引出工具——放大镜,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认识放大镜
教师活动
(结合教科书,教师提示学生用手触摸镜片,感受与普通镜片的不同。)
总结: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知道了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柄三部分组成;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活动一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了学生用手触摸镜片的场景,左侧卡通人物提示“摸一摸吧!”,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触摸放大镜的镜片,讨论交流后描述出其镜片与平面玻璃的不同,放大镜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第二部分呈现了放大镜的构造图,同时用标线指出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柄三部分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认识放大镜的基本构造。活动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教科书提供一幅学生正在手持放大镜观察树叶的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认识放大镜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的细微结构进行观察。首先通过自主探究找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同时在右侧配以方法指导:“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眼睛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旨在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最终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第二部分:教科书展示了一组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和指纹的效果图,目的在于提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信息,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大而清楚。同时右侧配以卡通语言:“和肉眼观察相比……”,旨在引领学生发现使用工具观察比肉眼观察更清楚,并学会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效果的不同。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放大镜科学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有得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

但是,放大镜的用法并不如我所愿。

从幼儿的举动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幼儿乐意使用放大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只是认识放大镜而已,对其使用方法及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中班科学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二、目标预设1、了解和发现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在活动中,幼儿能自主探索和细心观察,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感受放大镜的神奇之处。

三、活动准备1、幼儿已有过玩放大镜的经验2、课件《放大镜的秘密》3、幼儿操作材料、实物放大镜人手一份,纸笔四、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活动,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由于先前幼儿已经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过放大镜的秘密,也对这种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所以,我设计了“找找小瓢虫”的游戏,将红色的、很小的“小瓢虫”隐藏在“森林”图片中,请幼儿一一寻找出来,从而引出请放大镜来帮忙,这让幼儿切实地感受到放大镜的作用。

而随后的游戏“这些瓢虫一样吗”,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相同的“小瓢虫”,鼓励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的过程中,了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生活中的放大镜”则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放大镜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工具,因此,我产生了设计集体学习活动的想法,希望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二教学目标:#8194;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

《放大镜》教学实录与反思

《放大镜》教学实录与反思

《放大镜》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分析《放大镜》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放大镜的特点,并根据简单材料制作简易的放大镜;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了解其作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能实事求是。

第一个环节:故事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引出主题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认识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抓住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摸一摸、玩一玩等活动,让他们在玩中获得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合作探究等方法,获取知识。

第四个环节:自制放大镜。

放手让学生借助《活動手册》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外拓展。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深刻、透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巩固、提升。

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

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放大镜的结构、作用及使用方法没有系统的认识,有些模糊的印象。

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玩一玩、摸一摸等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学会制作放大镜,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放大镜、图片、布条、报纸、小花、树叶、小字的书、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等。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师:在开始今天的科学探索之前,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一天,爷爷的老花镜不小心摔碎了,配副新的得需要好几天,可是,爷爷有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可怎么办呢?爷爷的邻居有个叫小华的小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给爷爷送来了一份礼物,爷爷看到这个礼物,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可以用这份礼物读书看报了。

你们猜一猜,这份礼物是什么呢?生:小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送给了爷爷。

生:小华把爷爷奶奶的老花镜借给了爷爷。

小学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知道放大镜的用途,并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懂得科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将一把放大镜拿出来,向学生展示:“大家看,这是什么?”(等待学生回答)“非常好,这是一把放大镜。

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干什么用的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

2. 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放大镜是一种可以把物体放大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看清楚小物体上的细节。

它的原理是通过照射的光线经过放大镜的透镜,让光线发生折射,从而放大物体的画面。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操作(15分钟)教师发放放大镜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观察物体。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拿起放大镜,观察你们身边的物体。

看看,放大镜能不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4.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放大镜和一些小物体。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你们观察到的小物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它们看起来更大了?”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知道了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观察小物体。

你们觉得今天的学习有意思吗?”教师鼓励学生回答。

小学科学_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放大镜的构成部分,能说出放大镜镜片的特点2、在教师的指导下,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4、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活动带来便利。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效果不同。

三、教学准备:邮票、放大镜、课件四、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测师:课前教师准备了邮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邮票上印有什么图案?(学生仔细观察)师:邮票上印有非常精美的图案,但由于邮票比较小,所以图案也就比较小,怎样才能观察得更清楚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师: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借助工具——放大镜来观察是最科学的方法。

那我们就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一起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吧。

(二)探究与实践活动1、认识放大镜师:使用放大镜前,我们先来认识它。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桌子上的放大镜,看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这几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观察时可以用手摸一摸镜片,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内观察并交流)生1:我发现放大镜的镜片是圆的,而且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生2:我观察到放大镜是由3个部分组成的,有镜片,装镜片的壳和一个长长的把生3:我觉得装镜片的壳可以叫“镜框”,就像眼镜框一样。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形象。

放大镜是由镜片、镜框、镜柄3个部分组成。

放镜片的壳就是镜框,同学们口中长长的把就是镜柄。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是它与普通玻璃不同的地方,也是它能放大物体的原因。

活动2、使用放大镜师:我们已经认识过放大镜了,那同学们会使用放大镜吗?(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进行演示)生1:把放大镜放在想要观察的物体上面就可以了生2:我觉得应该把放大镜放在离眼睛近一些的地方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学习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师: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地想要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观察吧(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观察的是邮票,发现邮票上的画变大了,看得更清楚了生2:我观察的是自己的手指纹,发现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一样师:同学们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发现有什么不同?生:和用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更清楚教师小结:同学们很了不起,通过刚才的实际操作得出:用肉眼观察和使用工具观察是不同的,和用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更清楚。

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描述观察到的特征。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活动,探索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放大镜若干个2. 不同尺寸的物体,如花朵、昆虫、文字等3. 实验记录表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概念,并展示一些放大镜。

2.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用途。

二、观察与描述(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物体。

2.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三、放大镜原理讲解(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2. 通过示例和图示,说明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活动(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和一些不同距离的物体。

2. 引导学生调整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观察放大效果的变化。

3.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发现。

2. 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3. 鼓励学生思考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他们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听取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综合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探索活动:放大镜与光的折射(10分钟)1.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容器,装满水,并放置在光线下。

2. 将放大镜置于容器上方,调整距离,使光线通过放大镜进入容器。

3. 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下的光线传播和折射现象。

4.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实验记录表上进行绘制。

七、放大镜与物体的形状(10分钟)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 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放大镜若干个2. 不同尺寸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等3. 白板或黑板4. 粉笔或记号笔二、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话题(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个放大镜,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放大镜的了解。

步骤2:讲解放大镜原理(5分钟)1. 在白板或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放大镜模型,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使用粉笔或记号笔,简要说明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步骤3:实验观察(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物体。

2. 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描述他们看到的细节。

3. 邀请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4:互动讨论(10分钟)1. 提问学生:“放大镜的大小是否影响放大效果?”2. 邀请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3.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2. 提出拓展问题,如:“放大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三、教学评价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实验操作、互动讨论和课后作业。

评价标准:1. 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 学生能描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3. 学生能参与互动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 学生能在课后作业中展示对放大镜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需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2. 学生需回答一道拓展问题,如:“放大镜在医学、科研等领域有哪些应用?”3. 学生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如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应用实例,并拍照记录。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教材、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好奇心、观察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放大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放大的物体。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实验结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是否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放大镜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评价方法:观察、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七、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使用放大镜的实验,展示放大镜的其他用途。

2. 学生制作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安全注意事项1. 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或其他强光源看,以免损伤眼睛。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规则,教师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使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第2周:进行放大镜实验,观察放大镜放大的物体。

3. 第3周: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实验结果。

十、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放大镜的内容。

2. PPT:教师自制的教学PPT。

3. 实验器材:放大镜、物体等。

4. 网络资源:有关放大镜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放大镜 全国通用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放大镜 全国通用

放大镜教学目标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学生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观看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学生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

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1.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学生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学生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学生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学生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3.操作学生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学生。

4.讨论: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学生的观察,这也是对学生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想象和比较1.再看看,这像什么?【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

随着环节的展开,学生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
【学习目标】
1.知道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游戏环节,引起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以评价目标1。

2.创设寻找放大工具的学习环节,以评价目标2。

3.创设多媒体展示以及认识放大镜的应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视力大考验
1.先来个视力大考验,看看同学们的视力好不好。

(1)出示PPT 图片(2)出示卡片(3)出示大米:上面写了什么字?
2.我们想看清更小的物体时,怎么办?
3.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能想到利用工具,这一点非常棒。

二、寻找放大工具
1.如果没有放大镜,还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让我们来寻找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
3.活动建议
(1)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
(2)具有放大功能的物品都有什么相同点?
(3)用放大镜与能放大图像的物品比一比,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4.通过探究,同学们发现一些物品可以放大物体的像。

具有放大功能的物体和放大镜一样,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

(板书:透明、中间凸起)
5.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眼睛的观察范围是有局限的。

他们一直梦想着发明一种能放大图像的工具。

6.出示关于放大镜历史的资料。

7.人们根据它的作用给这个新的工具起名为放大镜。

还有人根据它的特点起了另外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8.放大镜各部分名称:镜柄、镜片、镜框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小结: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人们开始使用观察工具不断探索身边世界,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奥秘。

希望通过今天以及今后的学习,能激起同学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