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历史是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中的重要章节。
这段历史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对抗呈现出军备竞赛、地缘政治斗争以及核威慑等多个方面。
1. 美苏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之间,军备竞赛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双方都试图通过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来确保自身安全和影响力的扩张。
这种军备竞赛在核武器领域尤为明显。
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使世界进入了核时代。
紧接着,美国也在1952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此后,两国相继进行了多次核试验,不断提升核武器的技术水平和威力。
军备竞赛的结果是,美苏核武库的规模迅速扩大,核武器的威胁也日益加剧。
2. 地缘政治斗争除了军备竞赛外,美苏之间的对抗还表现在地缘政治斗争中。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都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努力导致了苏联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干预。
美苏之间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热点地区上的对立与冲突都是地缘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3. 核威慑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对抗的核心问题是核威慑。
核威慑是指通过显示和威胁对方使用核武器来阻止对方的攻击,从而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美国与苏联的核威慑策略是基于“相互保证毁灭”原则的。
双方明白一旦发动核战争,将对全球造成毁灭性后果,因此在核武器问题上,尽量避免直接的冲突。
这种相互威慑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美苏关系,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爆发。
4. 变革与解冻1980年代后期,冷战局势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理念,通过削减军备和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试图解冻冷战局势。
这一新思维对美苏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两国领导人在多次峰会上开始进行核军控和裁军的谈判,并签署了若干消减核武器和军事力量的协议。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与较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对抗主要体现在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领域的争夺。
美国以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为核心,苏联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为基础,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这种对立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经常产生冲突和对抗。
两国在冷战时期通过制定一系列反对对方的政策来展开较量。
美国实行了所谓的“遏制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扩张。
而苏联则通过支持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进行政治援助,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和冲突。
二、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美苏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军事开支、科技研发和经济援助等方面。
为了保持军事优势,美苏两国都在巨额的军事开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双方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致力于获取军事上的优势。
此外,美苏两国还通过援助和经济合作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以确保这些国家不会倒向苏联。
而苏联则通过提供援助和建设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经济竞争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文化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文化领域上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美国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试图传播其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苏联则通过对外宣传和艺术创作来传播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
苏联电影、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化角逐不仅是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也是两国在国际影响力上的竞争。
通过文化传媒的影响力,美苏两国试图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四、科技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科技竞赛也是非常激烈的。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冲突之一。
其中,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历史上关于美苏冷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冷战的定义和背景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其所领导的集团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对立:美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2.领土争端:二战后苏联试图通过扩张领土来保护自身利益,而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
3.核武器竞赛: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相互威慑"。
4.军事同盟体系:美国与苏联分别领导了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同盟体系,双方为了拉拢其他国家的支持,进行了长期的角力。
二、主要冲突和事件1.柏林危机:柏林作为东西方冲突的前沿阵地,曾多次成为美苏之间的争夺焦点。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苏联封锁了柏林,导致美国与苏联爆发激烈的对峙。
最终苏联被迫解除封锁。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使得美国感到极度威胁。
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之间最为严重的冲突,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
最终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了紧张局势,两国达成了危机的解决方案。
3.朝鲜战争: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爆发了美苏两大国之间的代理战争。
苏联和中国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支持韩国。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亚地区冲突的一次重要事件。
4.越南战争:1965年至1973年,越南战争成为美苏冷战的一大战场。
苏联支持北越,而美国支持南越。
越南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之一,最终以美国在越南的溃败而告终。
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冷战最终于1989年到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抗
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抗冷战是二战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为核心。
这场对抗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
一、政治对抗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对抗是最为明显的。
两国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两种政治体系的对立导致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冲突。
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期间美苏政治对抗的一个典型例子。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总统肯尼迪采取了坚决的立场,并最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这一危机。
二、经济对抗经济对抗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措施,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以此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苏联则通过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经济竞争,争夺资源和市场。
三、军事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
两国都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并试图通过核武器来威慑对方。
核军备竞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局势之一。
美国和苏联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试验,并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核导弹。
这种军事对抗给世界带来了长期的不安全感,也导致了对核战争的担忧。
四、文化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文化对抗也非常激烈。
两国都试图通过文化输出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和迪斯尼乐园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苏联也通过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方式来宣传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
这种文化对抗不仅是两国之间的较量,也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
五、科技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科技对抗也非常激烈。
两国都在努力推动科技发展,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
美苏冷战对峙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美苏冷战对峙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迅速崛起。
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双方互相猜忌和敌视。
在国家利益方面,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则致力于扩大自己在欧洲和亚洲的影响力。
二、冷战的表现(一)政治方面1、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经济方面1、马歇尔计划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旨在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同时加强对欧洲的控制,遏制苏联的影响。
2、经互会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于 1949 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加强了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三)军事方面1、北约的成立1949 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12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这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2、华约的成立1955 年,苏联、波兰、保加利亚等 8 国在华沙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冷战中的局部热战(一)朝鲜战争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组成“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战火一直烧到中朝边境。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最终在 1953 年 7 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二)越南战争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越南人民经过长期的抗争,最终在 1975 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四、冷战中的美苏争霸(一)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这一时期,美国占据优势。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美苏之间的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转攻为守。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在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能够更好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来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开始采用各种的手段拉拢同盟国,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而美国在1947、1948、1949三年之内相继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这时期开始到6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发展时期,美苏两国在不断地试探对方,退与进相互融合,试图在推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的冷战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一)缓和1、苏联促使签订对奥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内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对于奥地利的解决方式,苏联一贯主张根据保障奥地利民族独立的利益和保障欧洲安全的利益尽快缔结对奥和约,但是美、英、法三国不仅在草拟对奥和约的工作上一味拖延阻挠,而且力图把奥地利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堵塞解决奥地利问题的道路,致使奥地利问题拖延了十年之久而未获解决。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这不仅使奥地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而且为和平协商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对抗,不仅左右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也对两国及其盟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武器竞赛、军备竞赛和间谍战等方面,来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欧洲战场以及美苏两国在事后的事态展开。
由于各自意识形态和战术目标的差异,美国和苏联迅速成为敌对势力。
此时,世界的格局也从此奠定,后来被称为“东西方阵营”的两大集团形成。
冷战的核心竞争领域主要集中在核武器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
核武器的竞赛是冷战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冷战初期,美国拥有世界上唯一的核武器,并试图通过核威慑来压制苏联的扩张。
然而,苏联并不甘落后,不久之后也成功研发出核武器,从而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
双方随后展开了激烈的核武器研发竞赛,不断提升核威慑力量。
这种相互威胁的状态,使得世界陷入了恐怖与不确定的境地。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紧张的核武器对抗,极大地增加了全球范围的战争爆发的风险,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除了核武器竞赛外,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还表现为军备竞赛。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相互增加军备投入,发展军事科技,以保持和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
军备竞赛不仅导致双方在军事技术上不断创新,也给两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努力争夺科技领先地位,以在任何军事对抗中都能占据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使得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升级,也对其他国家的安全形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与核武器竞赛和军备竞赛相辅相成的是间谍战。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积极开展间谍活动,以获取对方的军事和政治情报,并试图干预对方国内政治格局。
这种间谍活动不仅体现了双方对对方的深度关注,也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对抗。
从谢尔盖·斯科尔帕尔到麦卡锡主义,从对方的大使馆内部安插间谍到军事单位的间谍行动,冷战时期的间谍战使双方的对抗更加复杂和火爆。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和对世界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和对世界的影响冷战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从二战结束直到苏联解体,持续了整整四十年。
美国和苏联在这段历史中成为了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
当时,苏联和美国都在为反法西斯联盟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双方之间的分歧日益加深。
随着战争的结束,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进一步升级。
二、美苏对抗的表现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有多种形式的对抗。
首先是政治形式,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和议程导致了大量的对抗,包括联合国的投票、军备外交和间谍活动等。
其次是军备竞赛,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导致了巨额的消耗和难以想象的研发投资。
最后是经济文化领域上的对抗,两个国家不仅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和反宣传活动,在国际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制裁和文化输出。
三、冷战时期的国际影响冷战时期的国际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美苏之间的对抗使得世界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这对于后来的国际关系、联盟和对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导致了整个世界的局势非常不稳定,许多国家也因此被拖入了冲突中。
最后,在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威胁也把整个世界推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人类面临着毁灭的风险。
四、美苏关系的转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也宣告结束。
美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尽管前苏联俄罗斯经济逐渐复苏,但在政治和军备方面已经不再是当年冷战时期的实力。
而美国则逐渐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逐步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关系。
总之,冷战的影响深远,在美苏之间的对抗和分裂中,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而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的今天,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是建立稳定和谐世界的关键。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民族中学张采【知识梳理】一、冷战1.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二战后,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1949年,德国分裂。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②经济上: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③军事上: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4.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5.易错警示:(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苏联解体是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美国为首;华沙条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简称“华约”。
它们是两个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欧洲的发展(1)原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欧洲的联合(1)概况: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作用: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欧盟: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美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4.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美苏冷战表现形式
冷战是一场经济、文化和政治竞争,这场竞争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苏联之间,但也影响了全世界。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信任和敌对感,双方都希望获得全球的支持和影响力。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包括:
1.
军事竞争:美苏两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并经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军事演习和军事干预。双方之间的军事竞争也表现在核武器的竞争上,美苏两国都对核武器的发展进行了大量投资。
2.
经济竞争:美苏两国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美国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则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体制之间的对比也成为冷战期间的一个焦点。
3.
文化竞争:美苏两国都希望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美国提倡自由主义,而苏联则提倡共产主义。这两种理念之间的对比也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要议题。
4.
政治竞争:美苏两国都希望获得全球的政治影响力,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两个国家在国际组织中也存在着激烈的政治竞争,如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另外,冷战期间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如科技竞争、外交竞争、贸易竞争等。虽然冷战在1991年结束,但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仍然很大。
窗பைடு நூலகம்顶端
窗体底端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从1945年到1991年,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许多局部冲突和竞争,但幸好没有直接爆发全面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的不同方面。
一、意识形态对立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美国推崇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主张集体主义、国有财产和单一党制。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上的冲突。
二、核武器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使得全世界都生活在核战争爆发的阴影之下。
两个国家在核武器技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致力于提高武器的威力和射程。
这种核威慑使得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三、武装冲突的代理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利用代理人进行武装冲突和冲突介入。
美国支持西方国家和亲西方政权,而苏联则资助社会主义和亲苏政权。
这些代理人战争在越南、朝鲜、阿富汗和尼加拉瓜等地引发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四、间谍活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间谍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双方设法渗透对方的政府、军队和情报机构,以获取对方的机密信息并进行秘密行动。
著名的间谍事件,如美国的凯西案和苏联的美国间谍内森·哈利登,进一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五、竞争与合作尽管美苏两大国在冷战期间是核心对手,但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合作与竞争。
其中之一是太空竞赛,两国都试图证明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优势。
另一个是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例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甘迺迪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开始进行重要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会谈。
结论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核武器竞赛,代理人战争,间谍活动等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合作与竞争。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冷战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主要是由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引发的。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以及他们各自的盟友之间形成了一种严重的对抗态势,这种对抗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还包括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因、对峙的多个领域以及最终的缓和期,系统地探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
一、冷战的起因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两个相对强大的大国阵营,一个是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另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利益的冲突,美苏两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二、对峙的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美苏两国通过竞争国际影响力和对外政策的差异来展开对峙。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价值,提倡自由市场经济,积极发展全球同盟关系,倡导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而苏联则推崇社会主义模式,并试图通过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美国形成了政治上的对立。
这种政治对抗使得全球地区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对峙的经济领域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经济领域也进行了激烈的对峙。
美国通过提供援助、经济合作等手段,扶持西方阵营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提供经济援助、贸易合作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
这两个大国在经济上进行了长期竞争,旨在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四、对峙的军事领域冷战期间,军事领域是美苏对峙最为突出和紧张的领域之一。
为了争夺军事优势地位,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军备竞赛。
双方不断发展核武器,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这种剑拔弩张的军事对抗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紧张局势,给国际和平带来了巨大风险。
五、对峙的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美苏两国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
冷战的兴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的兴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的兴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局势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它是由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复杂而持久的对抗所引发的。
本文将探讨冷战的起因、主要表现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冷战的起因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
当时,美国和苏联是同盟关系,但却存在着意识形态、领土影响以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矛盾。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出现了两个力量均衡的超级大国,由于对国际事务的控制欲望和影响力的争夺,美苏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
二、冷战的主要表现1.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国代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阵营,二者的意识形态差异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对抗点。
美国奉行民主、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而苏联则追求计划经济、集权和社会公平。
两种制度的冲突导致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竞争。
2. 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长期的军备竞赛。
双方争相研发核武器和其他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提高各自的实力和威慑力。
这导致了全球核武器库的迅速扩大,同时也对两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3. 领土扩张与地缘政治斗争美苏两国之间还存在着领土扩张与地缘政治的斗争。
美国通过建立军事基地、加强军事同盟等方式,在世界各地对抗苏联的影响力。
苏联也试图通过援助共产党势力推翻亲美政府,扩大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
三、冷战带来的深远影响1. 国际体系的重塑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重塑了全球的国际体系格局。
联合国的建立和安全理事会的调整,反映了各方力量重新分配。
此外,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干预也塑造了许多国家的政治面貌。
2. 核威慑与冷战的“相对和平”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威慑使得双方在军事行动上保持了相对的克制。
尽管存在各种小规模战争和代理战争,但两国都意识到一场全面战争将会导致世界毁灭性的后果。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冷战期间是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3. 影响全球政治格局与路线选择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分析冷战的特点。
分析冷战的特点。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到苏联解体之前的一段时期,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敌对状态和紧张关系。
下面是冷战的主要特点:
1.意识形态对立:冷战的核心是美国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
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
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
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试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争取全球各地的支持和影响力。
2.核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唯二的核武器
拥有国。
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积极发展强大
的核武器力量,并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这增加了彼此之
间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3.代理人战争: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支持各种代
理人战争和政治冲突,以争夺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影
响力。
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影响
下的代理人战争。
4.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系
列的领土和影响范围的争夺。
苏联在战后通过红军的进军
巩固了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并形成了苏联卫星国家;而
美国则在东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推动盟友的建立来抗衡苏
联。
5.资源和技术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
事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争相发展新的技术和武器,
并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以保持自己的全球地位和优势。
总的来说,冷战的特点是基于意识形态对立、核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以及资源和技术竞争。
这段时期的紧张局势持续了几十年,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也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塑造。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影响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和紧张局势。
这场冲突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竞争,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背景、主要事件以及对全球的影响。
一、背景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并处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
这两个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的冲突成为冷战的基础。
二、主要事件1. 大战后的欧洲重建战争结束后,欧洲陷入了一片废墟。
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扩张,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来恢复欧洲经济。
苏联对此表示不满,并试图推动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
这导致了冷战的第一次危机。
2. 柏林危机冷战时期,德国被分成了东德和西德,柏林也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部分。
苏联试图封锁西柏林,并使其属于东德。
为了维护西柏林的自由地位,美国进行了柏林空运行动,通过空中投送物资与人员。
这一行动坚定了西方国家的立场,并进一步恶化了美苏关系。
3. 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冷战期间最危险的事件之一。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并威胁要对美国发动攻击。
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此做出了坚决的回应,宣布将阻止苏联舰队前往古巴,并进行了军事准备。
最终,通过外交谈判,双方达成了危机解除的协议,避免了全面核战争的爆发。
三、全球影响1. 意识形态分裂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分裂了世界。
各国政府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择,一些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而另一些则选择与苏联合作。
这种分裂使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化。
2. 恐慌与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和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发展和扩散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同时,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上的较量对全球的和平与安全产生了威胁。
3. 代理战争与冲突美苏对抗在世界范围内也演变成了许多代理战争和冲突。
历史中的国际关系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历史中的国际关系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历史中的国际关系——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在二战结束后的二十世纪中期,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对抗,被称为冷战。
这场持续了多年的对抗不仅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因、对抗的表现以及影响等方面来介绍历史中的美苏对抗。
1. 冷战的起因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胜利后,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利益冲突逐渐浮现。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苏联则以共产主义为核心,重视计划经济和国家集权。
双方在世界各地的势力扩张竞争中产生了激烈的对立情绪。
2. 对抗的表现美苏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首先,双方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即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他们通过军备竞赛、核武器的研发、间谍活动以及地区冲突的支持等手段来争夺地盘和影响力。
其次,两个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十分激烈,例如通过贸易封锁和经济援助来削弱对方的实力。
最重要的是,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导致了文化、教育和媒体等领域的信息战,双方互相渗透并试图向世界宣传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制度。
3. 冷战的影响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这场对抗极大地拉大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鸿沟,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局势。
其次,冷战造成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并推动了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
此外,冷战时期还引发了一系列地区冲突,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最后,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冷战遗留下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对国际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是二十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
它源于两个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利益冲突,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冷战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加剧了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
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这场冷战的始末可以追溯到二战战后的一系列事件。
本文将围绕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从背景、原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背景1.1 二战后的全球格局二战后,世界各国都为自身利益所忧心忡忡。
苏联在战后迅速崛起,形成了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并将意识形态悬殊的社会主义传播至全球,这使得世界变得十分复杂。
1.2 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分歧。
双方之间的冲突逐渐升级,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冷战对抗。
二、原因2.1 经济领域的对抗美国和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存在明显分歧。
美国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倡导私有财产,以自由贸易为基础实现国家繁荣。
苏联则推行计划经济,注重国家集中控制的经济模式。
双方对于经济体制的差异以及争夺资源的竞争导致了冷战的持续。
2.2 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表现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上。
资本主义的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双方无法妥协。
冷战的进行也成为全球影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一部分。
2.3 军备竞赛升级美苏两国在军事领域展开了艰苦激烈的军备竞赛。
无论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两国都力求在军事实力上保持对等,并试图在关键领域取得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的升级进一步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
三、对世界的影响3.1 全球分裂与势力范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并形成了一系列势力范围的划分。
西方国家与美国结盟,东方国家则主要倾向于与苏联合作,导致了冷战期间的阵营对立。
3.2 冷战国际冲突的频发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不同阵营的国家进行冲突。
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与干预。
美苏政治对抗表现
美苏政治对抗表现美苏政治对抗是二战后的一场世界性政治博弈。
它始于1940年代末,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和东欧民主化。
这场冷战时期的政治斗争并没有爆发热战的冲突,但它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以下是美苏政治对抗表现的一些主要方面:1.军备竞赛美苏在军事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竞争,他们都在研发核武器,并军备扩张,以保持军事上的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后,这也使得两国经济都承受了巨大的费用,同时也对整个世界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2.政治干涉美苏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干涉和对抗,两国都对世界各地的政治动乱进行了支持或反对的行动。
从亚非拉的殖民战争到欧洲的东西之争,美苏总是在操纵局势。
比如,美国援助揭示苏联倾向的政治领袖,而苏联则通过贝尔林障碍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等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3.意识形态冲突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或军事的对抗,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冲突。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模式,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而苏联则推崇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思想。
这两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冷战的根本原因。
4.卫星国家政治代理美苏在冷战期间都发展了许多卫星国家,它们不仅仅在联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成为双方的特殊代理人。
比如,东欧国家在苏联统治下被称为“社会主义阵营”,而在亚洲和中东地区,美国与苏联都在影响当地政治局势。
总的来说,美苏政治对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造成了全球的不安定,还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已经结束了,但是当前一些全球性的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表明,世界和平稳定的局面并非每时每刻都能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
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
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
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
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
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2.经济实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控制西欧。
战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
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的54.6%,到1970年只占37.8%。
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约有30%被破坏,损失惨重。
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的竞争起决定作用,苏联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这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
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转入战略攻势,迫使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双方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垒的僵持状态。
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在欧洲发动战争。
美苏还在全球争夺战略要地和海洋霸权,控制盟国,打击对方的盟国。
美苏企图控制世界各国,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各国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苏争霸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既打击亲苏势力,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实际上是实施战略进攻,以“星球大战”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略攻势。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
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实际上拉开了。
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迫放弃对美国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
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4.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
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三)中国与美苏冷战争霸的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
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
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
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
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
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
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
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