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的飞跃
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的飞跃摘要:《死者》(The Dead)作为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题内涵丰富。
本文着眼于作者对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状态的细节描写,对主人公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这一主题及其含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死者》;精神瘫痪;精神顿悟一、引言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文坛巨匠。
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将创作视线放在人物的精神世界,运用“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种顿悟不仅构成小说的高潮,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死者》,作为《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精神顿悟”的技巧上得到了最精彩的发挥。
不少评论家认为,它不仅是乔伊斯早期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短篇小说之一。
二、主题的呈现“精神瘫痪”的主题贯穿了小说的始末。
正如整部小说集一样,《死者》同样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都柏林生活的一个片段----一场圣诞节聚会。
故事描绘了各式人物参加圣诞晚会的热闹景象,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浓重的压抑气氛。
1、题目中的死亡信息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与主题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题目“死者”表面上指故事中格丽塔已故的恋人迈克尔·富丽;事实上,它包括了参加宴会的所有人,传达的是人们“虽生犹死”的瘫痪状态。
人们在宴会上欢快地舞蹈,热烈地交谈……可他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生活,对刻板传统的盲从。
由此折射出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
2、细节中显现主题小说中充斥着压抑、瘫痪细节的描写:(1)三十多年始终如一的圣诞夜聚会。
在乔伊斯笔下,宴会中的细节时时反映出人们对于刻板传统的遵循:同样的舞步,同样的客人,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就餐程序……就连被人们拿来做饭后谈资的一匹叫做强尼的老马,即使被拉出磨坊,也无法改变不停转圈的习性。
这个所谓的笑话显然是对人们循规蹈矩生活的极大讽刺。
(2)对人物精神瘫痪状态的描写。
对乔伊斯都柏林人的独特解读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次实验
对乔伊斯都柏林人的独特解读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次实验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解构方式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
在我看来,这本小说既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也是对个体内心的深刻探索。
通过对主人公斯蒂芬·达达洛的描写,乔伊斯展示了现代人在破碎的世界中寻求意义的艰辛旅程。
乔伊斯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另类美感。
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碎片化的片段来交叠和展现。
乔伊斯以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故事,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实验。
在乔伊斯笔下,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交错不断,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迷离的梦幻境地。
《都柏林人》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乌利西斯旅程的批判性描绘。
斯蒂芬·达达洛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人,他既受困于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又对自己的理想充满怀疑。
他试图通过艺术和文学来寻找自我认同和意义。
然而,乌利西斯的旅程并非是一个传统的英雄之旅,而是一次内心的追寻和自我超越的探索。
乔伊斯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暗示着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失。
乔伊斯的语言运用也是《都柏林人》的亮点之一。
他善于运用多种语言和语言层次,既包括通俗的口语和方言,也包括典雅的文学语言。
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乔伊斯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社会阶层差异。
他对语言的精细处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乔伊斯还反映了都柏林这个城市的独特气质。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都柏林的街道、建筑和人物。
他将这个城市作为故事背景,不仅展示了都市生活的琐碎和喧嚣,也透露出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或许可以被视为一座城市的文学地图,读者可以通过它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次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实验。
他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解构、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语言的精细运用,创造了一个迷离而独特的文学世界。
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小说感受到现代社会困境和个体迷失的主题,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乔伊斯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都柏林人》读后感
《都柏林人》读后感书中的情节发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顿悟”来完成,这种写作手法给人以猝然的心领神会之感。
主人公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生活的真相和自身的局限,从而引发内心的波动起伏。
乔伊斯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无奈。
例如,在《死者》篇章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教授在妻子对已死亡的恋人的怀念中,顿悟到自身的渺小与狭隘,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
这种顿悟不仅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类似的写作手法在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和张爱玲的《封锁》中也有所体现。
《墙上的斑点》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和思考,展现了她内心的波动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封锁》则以第三人称叙述,通过对封锁期间男女主人公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谬。
在故事发展结构上,《墙上的斑点》的重要瞬间构建于过去的某一时刻,故事结构散发状铺开,给人以自由和遐想的空间。
《死者》和《封锁》的故事则呈线性发展,重要瞬间或精神顿悟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主人公的受挫和挣扎逐渐推进。
相比之下,《封锁》的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作者对此的铺垫更少,因此主人公的遭遇更显得“意外”。
在叙述方式上,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用第一人称叙述,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个别、内部的心理世界。
而《死者》和《封锁》则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所展现的世界更倾向于社会化和非个体化。
张爱玲的叙述方式则更为独特,她将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重叠,使读者很自然地从第三人称叙述滑向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家都通过生活中的瞬间来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使人物在一瞬间感知不曾知道的事物真相。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还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
然而,我认为“顿悟”在短篇小说中运用更容易出色。
如果篇幅过长,铺陈过繁,容易显得延宕犹疑,破坏了瞬间的破坏性力量。
短篇小说篇幅有限,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顿悟”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读者在瞬间感受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柏林人》读后感
《都柏林人》读后感自踏上文学之路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就展现出了常人难及的敏锐洞察力、对孤独的忍受力以及令人惊叹的才华。
在朋友的鼓励下,23 岁的他用断断续续的时间创作了 15 篇关于都柏林人的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童年、少年一直写到中年、死亡,全书的共同主题是“揭露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城市的偏瘫或麻痹的灵魂”。
书中的人物看似平平无奇、乏善可陈,但如果你能耐得住乔伊斯的絮絮叨叨,就一定会在临近结尾的时刻,感受到顿悟在某个瞬间降临,仿佛天启。
书中人因此一下子重建对人生的理解,而我们也得以发现日常生活中一直被忽视并且无法修复的裂缝。
于是在白纸黑字定格的那一刻,《都柏林人》就成了写给我们所有人的作品。
顿悟是一瞬间发生的,可它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经验的日积月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走在大街上,心不在焉,过往的感受如同烟雾一般在眼前飘动。
它们散在天上、叶子上、过路人的肩上,我们无法控制它们,只能任凭自己被带到一个全新的地带。
大多数时候,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到稀里糊涂和失落,只有极个别时候,我们会突生灵感,如同被闪电击中,畅快通透,仿佛抵达了永恒的高处。
这些在潜意识中发生的事情,正是现代作家们试图通过“意识流”手法所还原的。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技巧,乔伊斯不仅是开创者之一,更是将其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大师。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乔伊斯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潜意识。
而在《都柏林人》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识流”手法的广泛运用。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会陷入沉思、回忆和幻想之中,他们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动,读者需要跟随着他们的思绪,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在乔伊斯所处的年代,“意识流”手法并不被人们所理解。
《都柏林人》在出版过程中历经波折,9 年都找不到一家愿意出版的出版社,第一年只卖出了 5 本。
但这并没有削弱乔伊斯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他有充足的耐心等待不朽的到来,同时也能在不朽面前保持理智。
《都柏林人》作品赏析
小说内容梗概 《一朵浮云》
小钱德勒和老朋友加拉赫在一起喝酒,加拉赫已经在 伦敦成了一名大记者。钱德勒在都柏林陷入了工作的死胡 同里,要么做公正人,要赫的谈 话使钱德勒想到了自己的窘况。他有家,又害羞,所以不 能像他的朋友一样离开爱尔兰。那晚回家后,他意识到自 己永远也无法成为诗人,因为他的家庭负担太重。
小说内容梗概 《无独有偶》
法林敦是一位嗜酒的文书,工作不如意,老板又瞧不 起他。在一次谈话中,由于法林敦回答问题时带着讥讽的 口吻,老板很是生气,要他为自己的态度道歉,法林敦只 好照做。一天,他花了不少钱想一醉方休,结果却在朋友 们面前丢人现眼,所以那晚他很生气,还觉得喝的不够尽 兴。回到家后,酒醉的他对每个人都发脾气,并把自己受 的窝囊气发泄在儿子身上。于是他打儿子汤姆,但让人觉 得荒谬的是儿子汤姆最后居然还在为父亲祈祷。
小说内容梗概 《圣恩》
克南先生,一个经济衰退时期的商业推销员,一直在 与嗜酒的毛病作斗争。为了戒酒,他的朋友坎尼安先生以 及麦科伊先生与他的妻子一起商量,打算带他参加去佩登 神父专为生意人办的宗教静修班。那天在教堂里,克南先 生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感到非常舒服。佩登神父的布 道不太难,而且让生意人觉得十分放松。
小说内容梗概 《死者》
在一年一度的节日舞会上,莫坎家的老处女姐妹朱莉 娅姨妈和凯特姨妈正招待着许多客人。舞会向来规模宏大, 家庭的成员,以前的学生,朱莉娅唱诗班里的队员都来了。 屋子里充满了欢乐和笑声。客人中有她们的侄儿加布里埃 尔,一个敏感的文人。他在舞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讲,称赞 他的姨妈们。演讲真诚感伤,让姨妈们都流下了眼泪。那 晚,加布里埃尔对他的妻子格莉塔满怀激情。回到旅店后, 他发现妻子依旧爱着为她死去的旧情人迈克,并意识到自 己在妻子心目中微不足道的地位。窗外下着雪,落在爱尔 兰的每一片土地上,这让加布里埃尔想到了死亡。
重复修辞格在都柏林人“精神顿悟”中的作用
重复修辞格在都柏林人“精神顿悟”中的作用夏娇(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在小说集《都柏林人》中,英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利用“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书写了其中的每个故事,书中几乎每个故事的结局都以主人公的“精神顿悟”而告终,最终悟出生活的本质,整部小说书写了精神瘫痪的主题。
重复修辞法在描写“精神顿悟”的句子里反复出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乔伊斯以此修辞法来加强语气,更形象地描述了都柏林人“精神顿悟”的瞬间,既表达了作者对此瘫痪状态的情感,又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都柏林人生活麻木没有生气的状态,更好地表现了小说主题。
关键词:重复修辞格;《都柏林人》;精神顿悟中图分类号:562.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3318(2017)01 -0069 -03《都柏林人》是英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创作的短 篇小说集。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在艰难的生活中不 断思索,最终于瞬间对人生和生活的本质有了新的 感悟。
这种于瞬间产生的感悟被乔伊斯称为“精神 顿悟”。
只有深刻理解“精神顿悟”,才能更好地理 解整部小说。
“精神顿悟”不仅具有把握美的作用,还有创造美的功能,因而对“精神顿悟”的语言表述 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描述主人公精神瘫痪的 状态、更加深刻突显小说的主题,在描写“精神顿 悟”的语言表述上,乔伊斯运用重复修辞格,使“精 神顿悟”更加形象且具有美感。
重复修辞格的运用 使文中的“精神顿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取得了艺术性的表达效果。
一、“精神顿悟”的内涵顿悟源自希腊语,是宗教用语。
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指神的突然出现;在基督教里,它指“显灵”,即“上帝或耶稣的显灵”,意为初生的耶稣在东方三贤 面前的突然显现。
乔伊斯把这一宗教术语引入小说 领域,他认为“顿悟是对某一事物本质的显现和领 悟”[1。
他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初稿《斯蒂芬 英雄》里首次对该词下了定义:“一次突然的精神感 悟启示,它来源于粗俗的言语或行为,或者是心灵自 身特殊的难忘的一瞬间。
dubliners读后感
dubliners读后感《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虽然出版于1914年,但其中所展现的都柏林生活与人性问题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被乔伊斯丰富多样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所折服。
他以真实、生动的描写技巧将一幅幅都柏林人的形象和生活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引发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乔伊斯无疑通过艺术的形式,揭示了都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首先,我被《都柏林人》中的细腻描写所吸引。
乔伊斯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将读者带入一个个都柏林的街道和情境中。
他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勾勒出現富不尽的细节,使得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这座城市之中。
例如在《死神与发明家》中,乔伊斯通过描述人物的日常琐碎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一种厌倦和绝望的生活状态。
这种刻画方式使读者深入感受到都柏林中人们心灵的苦闷和沉重。
其次,我对《都柏林人》中许多故事所带出的人性问题深感震撼。
乔伊斯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刻画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贪婪、欲望和自私等问题。
比如,在《无知的艺术家》中,主人公伊格曼的贪婪与无知使得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这反映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物质而放弃了精神追求的现象。
同时,乔伊斯也通过一些角色塑造来揭示人性中的些许温暖,比如在《判决》中,主人公乌利西斯·格兰塞尔的善良与慈悲,使他成为一位正直、有责任心的人。
这些小故事中所包含的人性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类本性的反思和思考。
另外,我还深受《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对社会现象和人群表达的关注所打动。
乔伊斯通过描绘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示出都市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商人》中,乔伊斯以商人的人物形象来批判消费至上的现代社会,揭示出贪婪和商业利益对人性的腐蚀。
在《两个都柏林人》中,他通过对两位年轻人的描写,表达了他对逃避现实、沉溺于幻想的年轻人的担忧。
这些描写不仅是乔伊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和思考。
心灵的探索——探析《都柏林人》中的顿悟技巧
心灵的探索——探析《都柏林人》中的顿悟技巧作者:夏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夏娇(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精神顿悟是作者乔伊斯用来创作小说的重要写作技巧,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将顿悟引入短篇小说,使其成为《都柏林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都柏林人》中,精神顿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大读者能轻易理解的一种——小说中主公的顿悟,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对现实的感悟;另一种则是指的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篇章的理解,瞬间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的顿悟。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大量的使用了"精神顿悟"手法,极大的丰富了精神顿悟的内涵,取得艺术性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都柏林人》;乔伊斯;精神顿悟中图分类号:I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46-02收稿日期:2016-06-23基金项目:本项目为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研教改类)立项课题(2014GH0881)《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15个故事独立成篇,但彼此又衔接紧密。
这些故事以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展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弥漫于整个爱尔兰社会的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即乔伊斯所说的精神瘫痪。
作者乔伊斯运用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精神瘫痪的主题。
一些短篇中,是由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关键时刻豁然开朗,对先前的人生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来实现精神顿悟。
另一些短篇中则是单独由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主人公的经历而突然间对作者描写的深意产生猝然的心领神会。
不论是主人公的豁然开朗,还是读者的心领神会都是作者乔伊斯使用精神顿悟技巧取得的艺术效果。
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展示了读者或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的透视与感悟。
这些“心灵难忘的瞬间”可以称为精神顿悟。
一、乔伊斯的顿悟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词源于希腊语,是宗教用语,在希腊神话里,它指神灵的突然出现。
心灵的探索
心灵的探索作者:夏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摘要:精神顿悟是作者乔伊斯用来创作小说的重要写作技巧,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将顿悟引入短篇小说,使其成为《都柏林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都柏林人》中,精神顿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大读者能轻易理解的一种——小说中主公的顿悟,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对现实的感悟;另一种则是指的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篇章的理解,瞬间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的顿悟。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大量的使用了"精神顿悟"手法,极大的丰富了精神顿悟的内涵,取得艺术性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都柏林人》;乔伊斯;精神顿悟中图分类号:I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46-02《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15个故事独立成篇,但彼此又衔接紧密。
这些故事以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展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弥漫于整个爱尔兰社会的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即乔伊斯所说的精神瘫痪。
作者乔伊斯运用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精神瘫痪的主题。
一些短篇中,是由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关键时刻豁然开朗,对先前的人生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来实现精神顿悟。
另一些短篇中则是单独由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主人公的经历而突然间对作者描写的深意产生猝然的心领神会。
不论是主人公的豁然开朗,还是读者的心领神会都是作者乔伊斯使用精神顿悟技巧取得的艺术效果。
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展示了读者或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的透视与感悟。
这些“心灵难忘的瞬间”可以称为精神顿悟。
一、乔伊斯的顿悟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词源于希腊语,是宗教用语,在希腊神话里,它指神灵的突然出现。
乔伊斯把这一宗教术语引入小说领域,他认为‘顿悟是对某一事物本质的显现和领悟。
’”[1]蔡斯(Chayes)在1946年出版的《乔伊斯的顿悟技巧》(“Joyce’s Epiphanies”)一书中写道:“乔伊斯的作品就是一连串关于顿悟的故事,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从短暂的一幕到整个故事,从简单的抒情短诗到《芬尼根守夜人》中永恒的‘时刻’,都是在书写顿悟的故事。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的论文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都柏林人》是由一连串的精神顿悟组成的,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精神瘫痪状态,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是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当视觉和听觉发生碰撞的时候,就触发了主人公对自己的处境和自我的本质的顿悟。
关键词:都柏林人;顿悟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意图在于给我的祖国撰写一章精神史。
”[1]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
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都柏林人》共有15篇小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写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
在艺术手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顿悟”的使用。
乔伊斯在从各个方面表现都柏林人精神世界的瘫痪、无能时,常常选取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可怜、可耻的瞬间加以刻画,并突出其象征意义,使主题凸现。
这种顿悟又被他称为“主显”,即天主显灵,从艺术角度看也使得每一篇小说都获得了神韵。
一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瘫痪的冲突中。
其中最严重的牺牲者是弗林神甫和伊芙琳。
弗林神甫是瘫痪的天主教牧师,在他的职业生涯失败之后,精神上就变得不济了,身为牧师,而应付不了牧师的职责,从而不能自拔。
伊芙琳一例是更为剧烈的冲突,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有人给提供了具体的积极的逃走机会的人物;她完全有可能实施她的决定,然而在要割断和这座城市和她的家庭的束缚的一瞬间,她变得“like a helpless animal”。
实际上,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就是一个毫无结果的碎片的世界,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
不彻底的_顿悟_试析_都柏林人_中的一位女性艺术形象依芙琳
第7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7No.4 2007年7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 ul.2007不彻底的“顿悟”———试析《都柏林人》中的一位女性艺术形象依芙琳徐中锋(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89) 摘 要:《都柏林人》中的依芙琳这一女性形象,描述她在工作磨难、家庭重压、爱情诱惑、对未来憧憬下的种种煎熬、犹豫、向往、害怕、瘫痪和不彻底的“顿悟”表现,揭示了一位温柔可怜的女性形象。
该形象颇具普遍意义,是天主教和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都柏林精神瘫痪的表现。
关键词:依芙琳;《都柏林人》;女性形象;精神瘫痪;顿悟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4-0138-03Further“Epiph any”Is Desired———On the Female Image Eveline in DublinersXU Zhong2feng(Southeast University,N anjing211189,China)Abstract:This essay analyzes a female character———Eveline in Dubliners by James Joyce,and de2 scribes her sufferings from work and family life,and exhibits her longings for love and a promising fu2 ture,thus presenting a tender,pitiful image of the girl whose“epiphany”is far from sufficient,and revea2 ling the spiritual paralysis which is very pervasive in Dublin as well as the whole Irel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British colonial rule.K ey w ords:Eveline;Dubliners;female character;spiritual paralysis;epiphany “旷世奇才、意识流小说大师、20世纪最卓越的英语作家、执着的艺术追求者和探索者”[1]———J ames Joyce(1882-1941)于1905年创作完成了一部包含15篇故事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 ubli ners),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是一则戏剧,讲述一个灵魂的挫折和失败,每个故事都发生在可爱、肮脏和瘫痪中心的都柏林。
《都柏林人》写作技巧解读——以《阿拉比》和《伊芙琳》为例
精神顿悟的运用
顿 悟 ( pp a y 往 往 发 生 在 故 事 的 高潮 ,在 结尾 的 时 e ih n ) 候 , 主 人 公 似 乎 突 然 清 醒 , 意 识 到 自 己的 窘 境 ,并 从 中 悟 出 了瘫痪 的本质 。精 神顿悟不 同于 以后的意识流 ,存 在于文章 的各个部分用 于描述主人公 的意识流动 ,它总 是随着故事 的 不断发展和 累积 ,在高潮时 突然 爆发 ,犹如细致地 描述 了一 个气球渐渐被 充气、膨胀 ,最后 碰到一根针 , “ 嘭”地就破 了 ,什 么 也没 了, 再 次 回到 原 点 ,但 己不 可 能 还 是 原 来 的 自 己 了 。 因此 , 读 者 对 这 种 “ 悟 ”往 往 不 会 觉 得 突 兀 , 读 者 顿 似 乎 是 随 着 主 人 公 的 精 神 和 意 志 发 展 一 同走 向 了这 一 刻 。 这 样的戛然而止 ,不仅恰到好 处,而且寓意深刻 ,不但会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能引起 读者 的强烈共鸣和反思 。
” 和 “ 海 ” 是 文 中 最 有 象 征 伊 灰 大 意 义 的 两 个 词 汇 。 “ 满 了灰 尘 的 窗 帘布 ” , “ 竟 哪 儿 来 沾 究 的这么多灰尘 ”,灰尘似乎充满 了伊 芙琳的生活 ,她讨 厌灰 尘 , 就 像 她 讨 厌 自 己的 家 庭 。最 爱 自 己的 母 亲 和 自己 最 爱 的 弟 弟都 已经去 世 ,剩 下的是暴 虐 的父 亲和 无穷 无尽 的家 务 活 , 让 她 疲 倦 和 厌 烦 , 想 逃 离 。从 深 层 次 来 看 ,灰 尘 又 象 征 了整个社会 ,麻木 、毫无生机 、布满 灰尘 。而在生 活的另一 端 , “ 海 ” 象征 着 希 望 、 爱 情 和 幸 福 的 生 活 ,但 “ 海 ” 大 大 又 充满 了未知 、漂 泊和惊涛骇浪 。伊 芙琳代表 了都柏林 的年 轻 人 ,尤 其 是 女性 。在 这 个 “ 痪 ” 的 社 会 中 ,他 们 社 会 地 瘫 位 低下,承受着沉 重的家庭和社会压 力,他们渴望幸福 ,渴 望爱情 ,却又无法 逃脱现实 的枷锁 ,这就形成 了一个 悲哀的 现实 。文 章的最后 ,伊芙琳还是 选择 了留下 ,她脸 色惨 白、 目光 茫然 ,像 一 只走投 无路 的动 物 。这正 象征 了她 的 “ 麻 痹 ”和 “ 痪 ” , 也 象征 了她 的无 助 和 无 奈 。 瘫
dubliners读后感
dubliners读后感在读完James Joyce的经典作品《都柏林人》(Dubliners)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这部小说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了都柏林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又令人着迷的世界。
作为一个读者,我被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深深吸引,也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
作者通过鲜明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使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具备独特的个性和背景故事。
无论是受困于婚姻的伊丽莎白,还是梦想成为艺术家的小男孩吉米,每个人物都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他们的内心挣扎、欲望和失望都让我深思不已。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我也更加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令我沉思良久。
作者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将都柏林市民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戏剧性事件相结合。
有些故事是微小而没有明确结局的,而另一些故事则具有强烈的冲突和转折。
这些情节的发展,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我开始思考人生中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其中的一些故事中,我看到主人公们对命运的无力和逃避,这使我更加意识到我们自己对于自己人生的掌控有多么有限。
此外,《都柏林人》中所揭示的主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社会压力、个人自由和人类孤独感是作者深入探讨的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受困于各种限制,如社会阶级、贪欲、宗教和家庭,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而这些主题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让我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自由意志的珍贵。
总的来说,《都柏林人》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社会的责任。
这部作品真实地揭示了人类生活的现实和残酷,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洞察。
在读完《都柏林人》后,我怀着满满的感慨和思考闭上了书。
这部小说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和情节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让人深受触动。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摘要:《都柏林人》是由一连串的精神顿悟组成的,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精神瘫痪状态,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是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当视觉和听觉发生碰撞的时候,就触发了主人公对自己的处境和自我的本质的顿悟。
关键词:都柏林人;顿悟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意图在于给我的祖国撰写一章精神史。
”[1]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
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都柏林人》共有15篇小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写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
在艺术手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顿悟”的使用。
乔伊斯在从各个方面表现都柏林人精神世界的瘫痪、无能时,常常选取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可怜、可耻的瞬间加以刻画,并突出其象征意义,使主题凸现。
这种顿悟又被他称为“主显”,即天主显灵,从艺术角度看也使得每一篇小说都获得了神韵。
一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瘫痪的冲突中。
其中最严重的牺牲者是弗林神甫和伊芙琳。
弗林神甫是瘫痪的天主教牧师,在他的职业生涯失败之后,精神上就变得不济了,身为牧师,而应付不了牧师的职责,从而不能自拔。
伊芙琳一例是更为剧烈的冲突,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有人给提供了具体的积极的逃走机会的人物;她完全有可能实施她的决定,然而在要割断和这座城市和她的家庭的束缚的一瞬间,她变得“like a helpless animal”。
实际上,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就是一个毫无结果的碎片的世界,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
都柏林的市民们只靠眼睛来理解,而更令人灰心的是,他们还看不清楚,是以相当模糊不清的方式来看。
《都柏林人》的顿悟
语言文学研究《都柏林人》的顿悟姜楠(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701)摘要: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中开创了内部独白、顿悟和意识流的技巧,并通过它们呈现出典型的爱尔兰精神世界和 现代主题。
本文选取四个典型都柏林人顿悟的故事,审视每个故事所呈现的“亲爱的、肮脏的都柏林”,展示的主人公的顿悟及 其在残酷现实中的徒劳挣扎。
关键词:顿悟《都柏林人》写作技巧在希腊神话中,主显节指神性的意外显现;在希腊戏剧 中,主显节用来描述神在舞台上的突然出现。
基督教把这个 词用在礼拜仪式上,是为了纪念东方三博士给耶稣的孩子 带来礼物的那一天。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潜行的启示性表现 是指某物在使用时,其本质或意义的突然显现。
在乔伊斯的 作品中,顿悟是主人公在危机时刻经历的一种突然的精神 启示或表现。
作为一种 作,$ 人》了乔伊斯顿悟的 ,并为未来 的作实践铺平了道路。
《都柏人》(1914)是乔伊斯毕生致力于都柏 的第一 作品,共15 。
在 ,的一 ,示了主显在时f 基 上的表现。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主显节与主题的紧示 柏 人的 ,的。
孩 ,。
这个在:出,的在人照管的中;给味的环境带来迷人兴奋的是邻家玩伴的妹妹。
一天晚上,当她叫她哥哥进屋时,在门口的灯光下看到了 她。
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每天早晨设法在她离开家的时候准时离开家,跟她,赶上她。
她的名字打动 ,经常在的嘴唇上奇怪祈祷和赞美。
“握着手掌,直到它们颤抖起来,喃喃 :啊,爱!啊,爱!很多次”(!"#$%&-'(),P.20)。
当她问是否去东方集时,的机会来了。
由她自己能去,因此这 动好在她修道院里静修,孩答应给她带礼物。
然后他充满了兴奋,愿意做 功课。
但一 :家,在,的在“的房屋”中穿行,最后是半封闭的集,在那里 睹 孩 人的 。
这一,那个 孩的 ,的。
“凝视着黑暗,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嘲笑 的生物;我的眼晴因痛苦和愤怒而发热。
dubliners读后感
dubliners读后感James Joyce的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通过描写都柏林城市的一些常见场景和人物,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充满现实主义的都柏林社会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故事。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以及对爱、家庭和社会的看法得到了启发。
首先,小说中的每个故事都以精致且真实的方式呈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作者成功地通过揭示人们的弱点和欲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两位朋友》这个故事中,两位朋友竭尽全力去寻找一条鱼。
然而,他们的关系、友谊和人性的弱点在面对逆境时受到了挑战。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友谊和自我牺牲的思考,让我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有时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其次,这部小说以其对爱和家庭的描绘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贝尔法斯特》和《阿拉比》这两个故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渴望,但最终他们都以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方式结束。
这使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纯粹、最真诚的感情也可能因为外部的限制和现实的冲击而受影响。
这让我反思了人们在追求爱和家庭幸福时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最后,这部作品通过其对都柏林社会的揭示,使我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死者》这个故事中,主角加布利尔·康里将自己与家庭的无助感与身边其他人的苦难相对照。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都柏林人民的生活和困境,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这让我反思了社会问题,并深深地感受到人们的一种无形的束缚。
总的来说,读完《都柏林人》这部小说集,我对人性、爱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细节的关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都柏林社会。
通过这些故事,我进一步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决定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不可控制的。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使我不仅仅是被动地阅读故事,而是积极地思考和反思。
无论是对人性、爱情还是社会,这些故事都引发了我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深度思考。
《都柏林人》的寫作風格(莊坤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都柏林人》的寫作風格(莊坤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展开全文喬伊斯的作品,號稱是現代主義的經典。
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寫作技法是所謂的「靈光乍現」(epiphany)。
這種手法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變成了一個喬式的商標。
喬伊斯在《史蒂芬英雄》一書中,給這個文學表現方式下了一個定義:「所謂靈光乍現是指一種突然的性靈顯現,不論它是以粗俗的語言形式或身體姿勢,或以一段永誌難忘的心靈感受方式出現。
他相信寫文章的人以戒慎恐懼的心情紀錄這些現象,因為他看見自己就是這些纖細、......显示全文喬伊斯的作品,號稱是現代主義的經典。
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寫作技法是所謂的「靈光乍現」(epiphany)。
這種手法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變成了一個喬式的商標。
喬伊斯在《史蒂芬英雄》一書中,給這個文學表現方式下了一個定義:「所謂靈光乍現是指一種突然的性靈顯現,不論它是以粗俗的語言形式或身體姿勢,或以一段永誌難忘的心靈感受方式出現。
他相信寫文章的人以戒慎恐懼的心情紀錄這些現象,因為他看見自己就是這些纖細、飄忽的瞬間感受的具體顯現。
」(Stephen Hero 188)。
換句話說,人們以本能從簡單的事件裡去捕捉深刻的意義。
透過這種事物意義的瞬間顯現,人們照見自己存在的本質。
喬伊斯奉行此一法則,將之轉換為寫作技巧。
例如,〈阿拉比〉的最後一節,小男孩懷抱愛的想像,但到達市集時,發現燈光已經暗了一半,他聆聽錢幣掉落在托盤的聲音,和女店員與男顧客打情罵俏的粗俗言語,頓覺「憤怒與羞愧」,淚光不禁盈眶。
這個靈光乍現的時刻,總結小男孩的成長與幻滅。
〈賽車之後〉的最後一句話,「各位先生,天亮了!」也同樣是靈光乍現,喚醒了醉夢中的吉米,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或〈伊芙琳〉的結尾,女主角掙扎於責任與自由,親情與愛情之間,最後一刻沒上船跟法蘭克私奔,她「漠然,無動於衷,猶如一頭無助的野獸。
眼眸裡裡沒有一絲愛戀或告別或曾經相識的神情」。
或〈護花使者〉最後一節,柯利伸出一隻手,放在路燈下,掌心上一枚金幣,閃閃發亮。
“乔氏顿悟”的审美价值——《都柏林人》写作技巧浅析
作者: 黄修齐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13-18页
主题词: 写作技巧;短篇小说;细节描写;世纪初;象征手法;内容关系;小说集;文学创作;心理描写;都柏林
摘要: <正> 出版于1914年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是乔伊斯小说生涯的处女作。
它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通过描写20世纪初都柏林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展示了使都柏林生活处于瘫痪状态(paralysis)的社会现象。
这种瘫痪状态表现在道德、精神、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由于内容关系,这部短篇小说集曾经遭到12家出版商的拒绝。
乔伊斯创作这部集子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爱尔兰人提供一面擦得非常明亮的镜子,让他们好好瞧瞧自己的面目。
他曾在一封写给出版商的信中说:“我相信在我以自己的方式编写这一章道德史的同时,我已经朝我国的精神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摘要:《都柏林人》是由一连串的精神顿悟组成的,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精神瘫痪状态,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是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当视觉和听觉发生碰撞的时候,就触发了主人公对自己的处境和自我的本质的顿悟。
关键词:都柏林人;顿悟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意图在于给我的祖国撰写一章精神史。
”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
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都柏林人》共有15篇小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写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
在艺术手
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顿悟”的使用。
乔伊斯在从各个方面表现都柏林人精神世界的瘫痪、无能时,常常选取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可怜、可耻的瞬间加以刻画,并突出其象征意义,使主题凸现。
这种顿悟又被他称为“主显”,即天主显灵,从艺术角度看也使得每一篇小说都获得了神韵。
一
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瘫痪的冲突中。
其中最严重的牺牲者是弗林神甫和伊芙琳。
弗林神甫是瘫痪的天主教牧师,在他的职业生涯失败之后,精神上就变得不济了,身为牧师,而应付不了牧师的职责,从而不能自拔。
伊芙琳一例是更为剧烈的冲突,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有人给提供了具体的积极的逃走机会的人物;她完全有可能实施她的决定,然而在要割断和这座城市和她的家庭的束缚的一瞬间,她变得“likeahelplessanimal”。
实际上,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就是一个毫无结果的碎片的世界,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
都柏林的市民们只靠眼睛来理解,而更令人灰心的是,他们还看不清楚,是以相当模糊不清的方式来看。
例如,在《死者》中,
Gabriel’seyes,
irritatedbythefloorwhichglitteredwithbeeswaxundertheheavychandelier,wanderedtothewallabovethepiano.(Joyce,Dublinersp.151)
《都柏林人》中,顿悟就是在视觉和听觉发生碰撞的时候触发的,正像以下所考察的那样,所有的短篇都可以从这个方面来阅读。
这种对质标志着不正常的孤立使用一种感官向所有感官同时使用的转换。
二
以《姐妹》为例。
故事中的男孩一开始只通过一种感官来“看”,由于没有其它感官的支持,他的感知是很有限的。
实际上一开始他完全被教会的神秘莫测和复杂的仪式礼节所迷惑,默许弗林神甫训练他学习阅读和背诵教会的规章制度。
最终,当他意识到弗林神甫已经死了的时候,他竟感觉到仿佛摆脱了什么束缚似的轻松自由,而不是遇到丧事的悲哀(尽管他为这种轻松感到内疚和奇怪),他经历了五种感官的迷宫的全程。
顿悟发生在男孩不完全的感知方式被五种感官参与的感知所取代的一瞬间。
弗林家两姐妹促使男孩应用了他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
老太太南尼连连招手让他和姑妈走进死者的卧室。
他第一次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神甫身上,看清他到底是什么样人。
神甫并没有象他头天晚上梦见的
那样微笑,而是安卧着,身穿祭服,仿佛要上圣坛似的,一双大手勉强捧住圣餐杯,那张脸,灰白、巨大、异常狰狞,嵌着黑洞洞深陷的鼻孔。
质的转变发生了:弗林神甫的催眠的魔力开始瓦解;男孩再也不能背诵他以前记住的祈祷词,因为他受到老太太的咕哝和浓重的花香的干扰,这暗示着教会令人窒息的一面,男孩第一次凭直觉感觉到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通过文字阅读而是来自伊丽莎口头的不乏语法错误、词语误用的听觉上的启示,男孩开始完全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处境的尴尬。
从伊丽莎的话中,他听出了神甫的精神失常以及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瘫痪,
“Ah,poorJames!”saidEliza.“Hewasnogreattroubletous.Youwouldn’thearhiminthehouseanymorethannow.Still,Iknowhe’sgoneandalltothat…”(Joyce,Dublinersp.7)
牧师一直是个活死人,“同现在一样,他生前在家里也是声息全无的。
”他服从教会的抑制并最终被其杀死,“不过,我知道他去了,再也不回来了”。
当神甫的故事被讲述,男孩闻到了花的浓重的气味,看到了棺材并跪在尸体前触摸了地面,品尝了雪利酒,仔细倾听来自神甫的任何声音,顿悟完整地产生了:男孩开
始彻底认识到弗林神甫的身体的死亡和他的麻痹瘫痪的一生,不再有丝毫的怀疑。
正是通过向听觉维度的转换,使男孩意识到他从前陷入了抽象的视觉世界,进而发现他的世界和神甫的世界是一样的,是依靠教会书籍的文字的世界,因此靠眼睛来获取信息。
顿悟并不标志着从经验的视觉的成人世界向不易犯错误的单纯的状态转变,而只是真相的启示和理解的瞬间。
三
《一朵浮云》中的小钱德勒是又一个视觉导向的都柏林人,办公室职员,天生对艺术有些敏感,对诗集感兴趣,因此也是靠眼睛获取信息,而不信任口头上的或听觉维度的东西:
像其他都柏林市民一样他看东西也是模模糊糊的:
“Hissightwasconfusedbytheshiningofmanyredandgreenwine-glasses”(Joyce,Dublinersp.55)
故事中有两个顿悟的瞬间:第一次顿悟是他意识到他看错了他的朋友加拉赫。
他原来只从加拉赫是伦敦报界的红人这一最耀眼的一面去看他;然而等到见面、交谈之后,他意识到加拉赫的成功是粗俗的、肤浅的。
第二次顿悟的瞬间发生于
他在视觉的迷宫里漫无目的地游逛时,头一次聚精会神地看一张妻子的照片,明白了她的本质。
杀掉迷宫里的模糊怪物,他看清自己是什么处境下的什么样人。
随着“wailingofthechildpiercingthedrumofhisear”------孩子的号啕大哭几乎震破他的耳鼓,他对自己的处境和自我的本质彻底地认识清楚了,只有在这一时刻,他才意识到他是“aprisonerforlife!”--------终生变成囚犯了!
然而像伊芙琳一样,他做不到割断家庭和习惯的锁链。
结果反而为自己渴望逃走而羞愧、内疚,像《无独有偶》中的傅林敦和《悲痛的往事》中的达菲先生一样,小钱德勒知道他不能行动了(麻痹、瘫痪),他的一生将是虚假的、不可靠的。
也许小钱德勒不离开都柏林,是因为他感觉伦敦和巴黎也难免令人失望:到那里失败要比在家里失败更悲惨。
小钱德勒的顿悟就像“一朵小云”因为它只引起几滴雨降落到他所生存的荒园上。
四
在《都柏林人》中,视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扩大了,结果其它的感官像听觉、触觉和味觉减少到几乎不存在的地步。
再者,大多数都柏林市民被抽象的视觉世界的字面所迷惑,结果他们对其它感官变得麻木了。
都柏林这个视觉的迷宫
是一个全体迷失的陷落的世界,这里的人被用眼睛换走了耳朵。
乔伊斯后来逐渐地从《都柏林人》中的连续的、线性的、文字的世界回复到无方向性的,和听觉空间共存的,情绪和原始直觉的前文字世界----《尤利西斯》,甚至于《芬尼根的苏醒》。
参考文献:
袁德成.詹姆斯.乔伊斯现代尤利西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Joyce,James.Dubliners[M].America:BantamBooks1990.
乔伊斯.都柏林人孙梁宗博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