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完美版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课标的要求,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转化的本质。
2、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后,再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理论,更好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功能上这一节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
3、教学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零,如Ag2S,难溶≠不溶。
以辩证思维为特征,以溶解与沉淀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论证物质溶解的决对性和物质溶解限度大小的相对性,并且在论证物质的“溶”与“不溶”之间更使水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得出结论: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的过程。
4、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对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而我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目标1.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3.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AgCl 不溶于水,难道是一点都不溶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有更深入了解。
使用建议说明:我们知道,溶液中难溶于水的沉淀生成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
但是这样的反应真的能进行到底吗?以上的导入方法只是建议,可选择性采用。
二、知识讲解考点1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使用建议说明: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同样为动态平衡,依然以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平衡移动分析方法来解决溶液中离子与沉淀间的转化。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强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速率和生成沉淀速率相等的状态。
2、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溶解结晶溶液中的溶质⎩⎪⎨⎪⎧ (1)v 溶解>v 沉淀,固体溶解(2)v 溶解=v 沉淀,溶解平衡(3)v 溶解<v 沉淀,析出晶体。
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以AgCl 为例):AgCl(s) −−−→←−−−溶解结晶Ag +(aq)+Cl -(aq) ΔH >0外界条件 移动方向 c(Ag +) Ksp 升高温度正向 增大 增大 加入少量AgNO 3逆向 增大 不变 加入Na 2S正向 减小 不变 通入HCl逆向 减小 不变4、溶度积常数: (1)表达式:A m B n (s) −−−→←−−−溶解结晶mA n +(aq)+nB m -(aq),K sp =c m (A n +)·c n (B m -)。
(2)Ksp 的意义:Ksp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当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sp 数值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第一课时中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教材安排在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最后一节,包括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两部分内容。
它的知识基础是初中溶解度和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弱离子盐的水解平衡后,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
我采用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掌握本节内容,并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衡的移动。
2、重点与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应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他们已经了解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并已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相应理论基础,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因此在这些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畏难情绪较严重,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不够强。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设疑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说学法: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四、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能初步运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并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应用,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复习引入]1.展示蔗糖溶解平衡的课件,回顾非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进一步分析电解质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随氯化钠的增多),演示课件。
说明并板书:强电解质溶解的过程就是电离的过程。
[提问]当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时,体系将处于什么状态?[回答]平衡状态。
推进新课[问题激趣](1)加热硬水Ca(HCO3)2和Mg(HCO3)2会转化为CaCO3和Mg(OH)2,你知道它们是怎样生成的吗?(2)处理污水时,向其中加入FeS固体,以除去Cu2+、Hg2+、Pb2+等重金属离子,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分析]CaCO3、FeS、Mg(OH)2等碱和盐是难溶电解质,尽管难溶电解质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也会建立一动态平衡。
今天我们来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讲解]我们知道,溶液中有难溶于水的沉淀生成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
例如,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Ag++Cl-=AgCl↓如果上述两种溶液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一般认为反应是可以进行到底的。
[提问]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学生分析]1.当AgNO3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2.难溶电解质(如AgCl)悬浊液中是否存在溶解平衡?如果存在,写出溶解平衡表达式。
3.什么情况下存在溶解平衡?[实验探究]取有AgCl沉淀的饱和溶液中上层清液,即AgCl的饱和溶液滴加几滴KI溶液,观察现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和沉淀反应的应用。
2、解析:从弱电解质的电离引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并根据平衡移动原理介绍沉淀反应的应用:包括: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2、解析: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基础上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并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相关内容等认识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三、教学问题诊断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
难溶电解质溶解程度大小可以用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 SP来进行判断,因此我们就可以运用溶度积K SP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常数的正确的理解,一方面要运用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知识进行牵移和类比以达到强化和内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用溶度积K SP知识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就是溶度积K SP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和溶解。
四、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实验是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史上诸多发现都是缘于科学家们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实验中的特殊或异常现象,再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
本节课希望大家努力体验一下:[探究实验--1]取3mL0.1mol/L的NaCl溶液于小试管中,向其中加入2mL0.1mol/L的AgNO3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夜于另一支小试管中,滴加KI溶液。
[思考]1、实验中的特殊异常现象是什么?努力分析产生的原因。
2、溶液中Ag+与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为什么?3. 若将AgCl加入蒸馏水中,会发生何种变化,最终到达什么状态?[小结]1.“难溶”不是“不溶”,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见课本P61)2、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0.01 1 10 S(g)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最终会到达溶解平衡状态。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 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电解质的溶解度这一概念来认识溶解平衡的研究对象(2) 通过宏微结合建立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模型(3)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迁移到对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4) 通过沉淀的溶解和生成认识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2、 评价目标(1) 通过对饱和NaCl 溶液中是否存在溶解平衡的讨论和交流来诊断学生对溶解平衡研究对象的认识(2)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特征理解来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解平衡模型的认识进阶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认识视角 (3) 通过对AgCl 的溶解平衡影响因素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和发展平衡思想的进阶水平(4) 通过对情景问题“肾结石病人为什么要多喝水?”的解答情况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二、 教学与评价思路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三、 教学流程1、 溶解平衡研究对象的建立【学习任务1】探究Ag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NaCl 溶液,Ag +完全沉淀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解平衡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2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2、 溶解平衡移动的概念及特征【学习任务2】建立对溶解平衡的认识模型【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解平衡模型的认识进阶过渡和引导:结石能溶于水吗?如果不溶为什么要大量喝水?喝水有什么用? 用大家熟悉的AgCl 代替结石,AgCl 沉淀完溶液中还有Ag +吗?提供资料:Ag 2S 是难溶于水的黑色沉淀探究实验:向AgNO 3和过量NaCl 沉淀完的溶液中滴加Na 2S 溶液实验现象:生成了黑色沉淀得出实验结论:AgCl 沉淀完溶液中依然存在Ag +,说明沉淀完全的AgCl 又有部分溶解在溶液中,说明绝对不溶的固体是不存在的!引发探究问题实验探究建立研究对象:AgCl 的饱和溶液根据投影,分别分析上层溶液与整个体系,包括溶液与沉淀中微粒,区分出电离与溶解 黑板书写: 溶液中:AgCl= Ag ++Cl - 整个体系:AgCl(s) Ag +(aq)+Cl -(aq) 讲解:整个体系AgCl 没有全部溶解,所以用可逆符号,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存在,既能溶解又能生成沉淀,所以是个可逆过程,当溶解速率与沉淀速率相等时,也就是溶解达根据现象和结论建立研究对象:此时试管底部还有AgCl 固体,说明此时能不能溶解更多的AgCl ?学生:不能教师:不能溶解更多我们就称此时AgCl 达到了?学生:饱和教师: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饱和溶液证据推理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3、 溶解平衡的移动因素【学习任务3】由已知知识迁移到对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的认识 【评价任务3】诊断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4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4、 溶解平衡的应用【学习任务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原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生产的能力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
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
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也存在溶解平衡2.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形成、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沉淀的转化第二课时:沉淀的形成和溶解教学重点、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引入:展示一瓶饱和NaCl溶液.向饱和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盐酸溶液,观察现象观察:有大量晶体析出分析:由于浓盐酸的加入,使得溶液中c(Cl-)增大,加快了Cl-与Na+的结晶速率,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晶体。
设问:如果继续向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溶液中Na+,Cl-的量是否会增加?分析:说明Cl-与Na+的结晶与NaCl晶体的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溶液中C(Cl-)增大,平衡向结晶方向移动,故有晶体析出。
在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平衡不发生移动,溶液中Na+,Cl-的量不会增加。
NaCl(s)≒ Cl-(aq)+ Na+(aq)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阅读P59-60,思考: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你如何理解溶解性表中的“溶”与“不溶”?2、以AgNO3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为例,根据你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3、难溶电解质是否存在溶解平衡?若有,请写出AgCl的溶解平衡的表达式,与电离方程式有何区别?并解释之。
4、怎样判断难溶电解质已经达到溶解平衡?板书:一、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讨论、分析归纳: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溶解度小于0.001g,则视为难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安排在第三章第4节。
它的知识基础是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理论。
需要利用初中和高中必修、选修已学的知识,采用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并巩固第二、三章的知识点;利用本节内容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必修1中离子反应的实质。
本节内容涉及沉淀反应安排了一定篇幅的应用内容,在资料等栏目及问题的引出中,教材多处以不同方式涉及了相关知识的应用;由于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介绍,而是于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进行理论分析或技能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重要的化学原理,它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是适用于几乎所有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
这些原理需要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并灵活运用,需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中进行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推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2)根据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的理论,掌握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3)根据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的理论,能从化学平衡角度研究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沉淀的溶解、转化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经历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能力及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
(2)通过实验及对沉淀溶解的讨论,学会变换问题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体会化学平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
四、教学难点(1)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优质说课
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导入新课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可以结合。
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
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
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
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最后归纳总结。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设计思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基本概念, 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我们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思维的课堂。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清晰求理性的思考方式,是明辨性、审辩式思维,是运用知识和方法系统分析,严谨论证,实现求真的目标。
本节课应用批判性思维建构溶解平衡概念,以央视互动节目“是真的吗?”创设教学情境,围绕“难溶物是绝对不可溶的,是真的吗?”,“可乐溶解牙齿,是真的吗?”,“喝可乐可以治疗肾结石,是真的吗?”三个问题,通过制造自然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完成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合,结合实验探究,逐步筛选,从而得出理性判断,完成化学概念的建构。
化学核心概念教学要遵循“应用至上”的原则,在完成概念建构后,将溶解平衡原理应用于沉淀的溶解,生成,转化,这即是对溶解平衡概念关键特征的内化过程,也能够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溶解平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其包含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应用两部分。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高中阶段四大平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指导探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是对平衡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通过对溶解平衡建立和应用的探究过程,感受化学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和KSP 含义,能利用KSP进行简单计算,定量认识溶解平衡。
(2)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生活中各种传言的一般思路和研究方法,体会批判性思维对学习能力提高的价值。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提出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提升学生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维度的核心素养。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复习一、设计思路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近年来新增的内容,增加的目的、作用如何,值得关注。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挖得较深,甚至把大学内容搬至高中课堂,即对此部分内容的深、广度应如何把握,值得关注。
因此我想通过这一节课把自己对《考试说明》中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同行进行交流,以期待共同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等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难点:会运用溶度积常数进行相关计算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五、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分析氟化物防治龋齿的化学原理【师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投影】解析考试说明【学生活动】阅读,找出关键词并思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投影】“四大平衡”比较【师生活动】分析、类比【设问】往AgNO3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一定有AgCl沉淀生成吗?【思考】将4×10-4mol·L-1的AgNO3溶液与 2×10-7mol·L-1的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能否有AgCl沉淀析出?[Ksp(AgCl)= 1.8×10-10](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设问】溶解平衡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证明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学生活动】学生一……学生二……【板书】1.溶解平衡的特点【设疑】外界哪些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溶解平衡呢?【学生归纳】学生一……学生二……【板书】2.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同离子效应等【投影】观察图片获得信息:a. 往ZnS的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溶液可将其转化为更难溶的CuS沉淀。
b. 硬水中的煮沸时分解为,继续煮沸过程中,转化为更难溶的。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五大方面来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是化学平衡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对中学化学平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理论分析的作用,体会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前一章所学的知识,更为透彻的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第一点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第二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平衡移动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学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能力,认识自然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高二学生已经了解了,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教法是,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方法相结合。
学法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三种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流程我整节课的设计流程分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我用生活中含氟牙膏能够预防龋齿的实例,来引入新课,因为其应用的原理就是我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四节5.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最后一部分,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两个部分。
本节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是化学平衡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是对中学化学的平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难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理论分析的作用,体会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前一章所学知识,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
②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体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平衡移动的过程;②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能力,认识自然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
高二学生已经了解了AgCl、AgI、Ag2S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思路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验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过量NaCl溶液和少量AgNO3反应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的检验实验,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设计 说课稿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教学难点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教具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教学过程【提问】能否通过改变条件,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发生移动?使沉淀生成、溶解或转化?【新课】二、沉淀反应的应用1、沉淀的生成⑴应用:生成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是工业生产、环保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除杂或提纯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⑵方法①调pH值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混有氯化铁,加氨水调pH值至7-8Fe3++ 3NH3•H2O=Fe(OH)3↓+3NH4+②加沉淀剂如:沉淀Cu2+、Hg2+等,以Na2S、H2S做沉淀剂Cu2++S2-= CuS↓Hg2++S2-= HgS↓【思考与交流】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SO42-,你选择加入钡盐还是钙盐?为什么?加入钡盐,因为BaSO4比CaSO4更难溶,使用钡盐可使SO42-沉淀更完全。
2、以你现有的知识,你认为判断沉淀能否生成可从哪方面考虑?是否可能使要除去的离子通过沉淀反应全部除去?说明原因。
从溶解度方面可判断沉淀能否生成,不可能使要除去的离子通过沉淀完全除去2、沉淀的溶解⑴原理设法不断移去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⑵举例①难溶于水的电解质溶于酸中如:CaCO3、FeS、Al(OH)3、Cu(OH)2溶于盐酸。
②难溶于水的电解质溶于某些盐溶液如:Mg(OH) 2溶于NH4Cl溶液【演示实验】Mg(OH)2的溶解【思考与交流】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Mg(OH) 2溶于盐酸和NH4Cl溶液的原因?解释:在溶液中存在Mg(OH) 2的溶解平衡:Mg(OH)2(s) ⇌Mg2+(aq)+2OH-(aq)加入盐酸时,H+中和OH-,使c(OH-)减小,平衡右移,从而使Mg(OH)2溶解;加入NH4Cl时,NH4+水解,产生的H+中和OH-,使c(OH-)减小,平衡右移,从而使Mg(OH)2溶解3、沉淀的转化【演示实验】3-4、3-5①记录现象,写出相应的方程式②如果将上述两个实验中沉淀生成和转化的操作步骤颠倒顺序,会产生什么结果?沉淀不会转化。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说课稿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是人教版选修 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是对化学平衡理论的拓展和应用,通过对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和特征,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做好铺垫。
此外,本节内容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废水处理、物质的提纯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 1 中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对常见的难溶物有一定的了解。
在选修 4 前三章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平衡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心理特点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观念。
2、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本节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特征和平衡的移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一、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着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因此教学上一方面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验探究,发现化学反应的本质,广泛挖掘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加有意义学习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素养3.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以实用价值。
4.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果。
其中重视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营造了课堂的和谐氛围,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机会效果好。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前一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应用动态平衡理论。
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增加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后,教科书接着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三、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溶解度的含义并学习了有沉淀生成的一些反应;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又学习了化学平衡和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相关理论,对动态平衡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再学习本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本章集中学习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等内容,很多学生容易对所学内容混淆,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
心理特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四、三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分成七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的形成都离不开碳酸钙沉淀的溶解和形成。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为游客解说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研究所学知识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对象。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 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实验探究,知识迁移,类比分析,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首先通过向饱和氯化钠的上层清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 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有机会重新结合的结论。
继而提出问题: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为什么没有沉淀析出呢?启发学生思考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NaCl(s)Na +(aq) +Cl -(aq),当氯化钠溶解的速率与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的速率相同时,形成了溶解平衡状态。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 溶液和AgNO 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 +和Cl —呢?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 +和Cl —的结论。
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 和溶液中的Ag +和Cl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
开始时当溶液中电解质的离子浓度大时,其互相结合的速率大与沉淀溶解的速率,反应向生成沉淀的方向进行,随着正、逆速率的改变,最后速率相等,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通过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
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画出时间-速率图像,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的表示方法: AgCl(s) Cl -(aq)+Ag +(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沉淀溶 解平衡的表达式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 -和Ag +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 -和Ag +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而我们在离子反应中写成“=”是一种近似的表示方法,化学上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
(一种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 时沉淀完全。
)至此,完成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
并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转化为沉淀溶解平衡问题,变换了思维角度,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深入的思维探究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非常必要的。
(四)、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本环节,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讲解,提供交流合作、实验探究、学以致用、展示才华的机会。
问题一:胃透时喝的钡餐为什么只能是硫酸钡不能是碳酸钡?钡粥对患者有无危险?怎溶解 沉淀样做更安全?(BaSO4溶解度2.4×10-4g,Ba2+在体内达0.13-0.2g使人中毒)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使沉淀溶解和不溶解的一般方法吗?其它条件不变,减小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浓度,平衡就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溶解。
反之,其它条件不变,增大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浓度,平衡就向沉淀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生成。
问题二:通过讨论分析溶洞里石笋、石柱、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回应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
CaCO3(aq)+CO2(g)+H2O(l)CaHCO3(aq)问题三:实验探究:你能把AgCl沉淀转化成其它的沉淀吗?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提出方案→师生共同评价其可行性→分组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解释原因。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沉淀转化的规律:一定条件下,沉淀从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方向转化,两者差别越大,转化越容易。
沉淀的转化过程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
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大脑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
(五)总结和提高:让学生总结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羟基磷灰石)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a5(PO4)3OH(s)5Ca2+ (aq)+ 3PO43-(aq)+ OH-(aq)。
1.为什么饭后不刷牙容易患龋齿?2.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保护牙齿?3.已知Ca5(PO4)33F(氟磷酸钙)的溶解度比Ca5(PO4)3OH(羟基磷灰石)更小,请你解释使用适量的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的原因,并尝试写出反应离子方程式。
(七)作业:学以致用,培养自学能力。
1. 锅炉中常有水垢生成,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
水垢中有CaCO3、Mg(OH)2、CaSO4等成分,其中CaSO4不溶于酸,如何除去?2. 自学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如何把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由定性判断上升为定量判断?如何用Qc判断平衡的移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
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脑合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