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古老学科,涉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学知识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病理分析、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帮助读者快速入门。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中医学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代表着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五行理论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决定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负责生命活动,血负责营养身体组织。
二、病理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体内的因素,如先天禀赋、体质、情志等,而外因则主要指环境、气候、饮食等。
在中医学中,重要的病理分析方法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所在脏腑。
根据疾病的不同病理特点,中医学将其分为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姿态等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其主观感受和症状;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获取脉象信息。
其中,望诊和切诊被中医学视为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四、治疗原则中医学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中医治疗的原则主要有辨证施治、治疗病因、调节阴阳平衡等。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病因是指找到疾病的原因,对病因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目的。
调节阴阳平衡是指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中医学自学的途径和技巧自学中医学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参与学术研讨会、观察和记录病例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38个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38个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2.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3.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4. 中医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 中医六经:气血津液、脉络经脉、脏腑经络6. 中医脏腑理论:五脏六腑、十二经络7. 中医经络系统:奇经八脉、十二经络8. 中医经络与病理关系9. 中医病因病机:寒热虚实10. 中医证候学:虚实寒热11. 中医舌诊:舌质、舌苔、舌体12. 中医脉诊:脉象、脉度、脉音13. 中医针灸:基本功、穴位、刺法14. 中医药物学:中药分类、药用功效、炮制方法15. 中草药八大类:苦寒、苦温、甘寒、甘温、辛寒、辛温、酸、咸16. 中药炮制方法:生、熟、制、炒、曝、炙、焙、醋制、蜜制、酒制17. 中药鉴别学:性味归经、形态特征、药材鉴别18. 中药配伍学:六淫八风、同类异功、异类同功19. 中药药性相克:五大反、四不合、三厌20. 中药药性相宜:五大配、四合、三舒21. 中医理疗:拔罐、火罐、刮痧、推拿、按摩22. 中医食疗:寒热调理、饮食禁忌、滋补调养23. 中医气功:太极拳、气功养生法24. 中医精神疗法:自我调节、情绪调理、心理疏导25.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养生、五行调理、阴阳平衡26. 中医保健:预防保健、康复保健27. 中医男科: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尿路感染28. 中医妇科: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痛经29. 中医儿科:小儿感冒、口腔溃疡、腹泻30. 中医皮肤科:湿疹、疱疹、痤疮31. 中医五官科:口腔溃疡、鼻炎、耳聋32. 中医骨伤科:骨折、肌肉拉伤、腰椎间盘突出33. 中医内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34. 中医外科:痈肿疮疡、疝气、痔疮35. 中医神经内科:中风、癫痫、帕金森36. 中医肿瘤科:肺癌、乳腺癌、肝癌37. 中医老年病学:老年痴呆、骨质疏松、高血压38. 中医急救:心肺复苏、止血、排毒。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理论、
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强
调各种事物在宇宙中相互关联和影响;精气神理论则指导着中医诊疗
和药物运用;藏象学说强调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经
络学说则是中医治疗手段的基础。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病人的外表、舌苔、面色等;闻则指倾听病人的言语、声音、呼吸等;问是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及感受;切是通过按摩腧穴、按
压部位等手法,感受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3.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古代医书
和方剂,探讨中药治疗和调理病人的作用和机理。
中药学中有着广泛
的药材,如枸杞、桂圆、黄芪、人参等,这些草药往往可用于中药配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针刺经络为
主要治疗手段,具有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调和阴阳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学是一门综合的医学学科,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
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助
于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
其中,六大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分别为: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和养生保健。
具体内容如下:1.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即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2. 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两种基本元素,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五行是中医学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和治疗原理。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运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载体,津液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润滑的液体。
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与脏腑相连,经络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保持健康。
因此,经络脏腑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研究,即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同时也强调了病机与病证的相互关系。
6. 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注重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法,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对于理解中医诊疗的原则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一、气血的概念中医气血理论中的“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包含了人体内各种正常功能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而“血”则是指血液,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气和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盛衰与人体的健康与否密切相关。
二、气血的特点1. 气的特点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具有以下特点:(1)气具有温热的性质:气的运行和功能是以温热为基础的,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温度。
(2)气能够上升和下降:气的运行具有上升和下降的趋势,通过这种运行方式维持人体各系统的平衡。
(3)气的运行循环:气在人体内通过一定的运行路径和循环方式进行输送,并与其他生命物质相互作用。
2. 血的特点血是中医气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血具有滋养和充实的功能:血液通过血管系统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支持。
(2)血具有滞停和开花的性质:血液在人体内具有运动和停滞的两种状态,正常的血液循环需要保持畅通无阻。
三、气血失调的病理表现中医认为,气血的盛衰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当气血失调时,会引发各种疾病和病理表现。
1. 气虚血虚气虚血虚是指气和血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生理需要。
这种情况下,人体容易出现疲乏、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2.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和血的运行不畅,导致气血停滞不通。
这种情况下,人体容易出现胸闷、腹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3. 气郁血瘀气郁血瘀是情绪和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表现。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精选)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中医养生,既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的一些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实践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理。
一、阴阳平衡与养生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赖的方面。
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调和关系。
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之一。
1. 调养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关键在于调养阴阳平衡。
通过饮食、运动和调整生活方式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标。
饮食方面,酸甘淡咸辛是中医养生中的五味。
合理搭配五味可以平衡阴阳。
运动方面,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2. 注意阴阳失衡的症状阴阳失衡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如阴虚火旺会引发口干、咽干、烦躁等症状;阳虚则会表现为畏寒、乏力、腰膝酸软等。
了解和注意这些症状可以及早采取措施进行调理。
二、中医养生与四季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四季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1. 春季养生春季是生机勃发的季节,气温逐渐回暖。
中医养生建议春季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体内的营养和水分。
此外,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春季容易出现的上火和过敏等问题。
2. 夏季养生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出现疲倦、口渴、食欲不振等问题。
中医养生强调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夏季运动要避免阳光暴晒,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
3.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减缓。
中医养生建议秋季适量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以滋养身体。
此外,适度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也有助于健康。
4. 冬季养生冬季寒冷干燥,易导致体内阳气不足。
中医养生鼓励人们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高梁等,以补充能量和暖身。
此外,冬季养生还要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过低对身体造成的不适。
三、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中医学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对中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还不够清晰。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总结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描述事物的两种对立面。
气血津液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内液体的分类和功能的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认识和描述。
二、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面色等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声音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身体感觉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脉搏等进行诊断。
三、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配方的药学学科。
中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功效、归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和应用。
常见的中药有黄芪、人参、黄连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四、针灸学
针灸学是中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针刺和灸熨等手段
治疗疾病的学科。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平衡阴阳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上就是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讲解,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医有所帮助。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你对中医养生了解多少呢?一起和店铺来看看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吧!中医养生的基本常识中医认为: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
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中医养生的基础知识1、足三里功能: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功能: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
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
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辨证:辨即辨别;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上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定调理原则。
我们悬灸保健养生虽不属于医疗行为,但我们面对的顾客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养生保健重在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平衡就健康,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作为悬灸保健师必须掌握八纲辨证,才能使用正确的悬灸保健技术为顾客服务。
一、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大致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
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1、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气滞的证候,属寒、属虚。
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
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表3—1)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脏在内,属里。
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机体口鼻,皮毛等表浅部位之证侯,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多在疾病初期。
2、里证:是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病程较长。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表3-2)表3-2 表证、里证鉴别表三、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以及中医养生。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
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描述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的生命物质理论,强调人体内外所运行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特点和相互联系的描述。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状况;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则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等症状,将疾病归为不同的辩证类型。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使用由天然草药制成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揉捏多种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是通过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为主,达到保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说步:“你这个人身子有点虚。
”那么什么是虚呢?虚证是中医里病证类型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一,是以正气不足为主要倾向的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按照中医的辨证分类,虚证分为“气、血、阴、阳”四个不同的类型,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怎么分别这四种虚证呢?聂文涛说过:“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这四种虚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从最基本的角度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虚证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现代都市人,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又由于工作杧,锻炼身体的机会少。
同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且多油腻,因此出现各种虚证的概率非常高。
因此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查阅到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稍微的汇总,把这四种虚证症状一一罗列,希望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和认识。
1、气虚
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减退的症状,常常是因为久病体弱,劳累所致。
主要又可分为肺气虚和脾气虚。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
肺气虚的症状包括: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容易感冒。
脾气虚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至水肿、脱肛甚至脏器下垂。
脾气均虚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无力。
在这里,讲到一个虚汗,再解释一下。
汗证也是中医的重要病症之一,在中医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阴虚导致的汗症和阳虚导致的汗症。
其中阴虚导致的为“盗汗”,阳虚导致的是“自汗”。
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
而自汗是指时时汗出,动则益之。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肺气虚跟后面的阴虚和阳虚也有关联。
气虚的改善主要通过补气益肺和升阳等手段,首选中药材是黄芪,为补气之首,其次可选用附子和甘草及大枣。
《局方》有方为“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又有《魏氏家传方》“芪附汤”云:“附子二钱,黄芪一钱,共为一服,姜汁水煎。
”
两,按古时16两秤计算,1两为33.3克,1钱为3.3克。
所谓一服,就是和在一起作为一个药。
2、血虚
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发为血气之余。
因此,血虚与心肝脾三个脏器均有关系。
但是又因为肾生精,而精血互生,所以血虚也可能跟肾虚有关系。
血虚的症状有:面色娄黄,唇甲苍白,头目眩晕,心悸不寐,失眠多梦。
对女同志而言,则是在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血虚证一般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病、癌症或者慢性消耗病。
而且血虚一般跟气虚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是血虚导致气虚,相对少的是气虚导致血虚),称之为气血双虚。
血虚的改善主要通过补气生血来改善。
所以黄芪又是首选药物之一,此外,当归也是生血的中药药材。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金樱子(补中益肾,固精止泄),党参,熟地黄都是很好的药物。
其中党参也是补气的好药材,可补脾肺气虚之症。
地黄则滋阴补血。
有《中国药典》之方“两仪膏”:“党参4两,熟地黄8两,水煎去渣,将煎出液过滤合并,用文火浓缩至清膏,加蜂蜜4两收膏。
每服2~3钱,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可补气益血。
3、阴虚
中医认为,阴虚一般为肺、肾、胃阴虚。
其中,肾又分为肾阴和肾阳。
肾阴为一身阴液(前面中医八大纲里可以看出,中医把人体辩证的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和寒热四种不同类型对比)之根本。
也就是说,人体阴阳的调谐,阴液只能来自于肾。
如果身体缺少肾阴的滋养,则其它脏器则因为亢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体五脏六器其实是完整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可以相互影响。
其中心肾相济、肺肾互滋、肝肾同源、脾肾互补。
肾阴的缺少可使得其它脏器受到伤害和病变,所以一开始就讲到是肺、肾、胃阴虚,但是根本是肾阴虚。
具体症状有:干咳少痰,短气喘息,口燥咽干,甚至在午后会有低热、五心烦躁的现象。
此外还有潮热盗汗,头晕目眩目涩,牙齿松动及疼痛,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遗精早泄,性欲亢进,颧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
中医认为,阴虚和血虚都是因为人体内的津液亏耗。
血和肾阴都是人体内脏器所需之津液,没有他们的滋养,器官就会出现病症。
不过也有所区别。
血虚的话,会造成其他器官“营养不良”,一般会带来气虚,觉得浑身无力。
但是阴虚的话,则是因为肾阴缺少,其它器官“阴阳失调”,导致其亢奋,从而发热。
改善的药物主要有补骨脂、淡秋石、生地黄等。
其中补骨脂又名故子,破故子等,《本草纲目》言其“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淡秋石可补肾
养阴。
生地黄也可以养阴生津。
4、阳虚
前面讲到,但凡虚证,则均为人体“正气”不足的症状。
那么阳虚则为人体“阳气”(肾阳)不足之症,多表现为身体活动能力衰退。
不过它同气虚也有所区别。
气虚无畏寒的现象,而阳虚则有这个现象。
所以阳虚一般来讲,比气虚要严重些。
中医认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有温煦肢体,蒸发水液,促进生殖发育等功能。
阳虚的主要表现是:面色绘巫,身体感到寒冷,精神不振,腰膝酸冷,阳痿阴缩,遗精尿频,小便清长,余沥不净,夜尿频多。
女同志则表现为带下清稀,宫寒不孕,尿少心悸,肢肿气短,喘咳痰饮,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另外,阳虚者一般同时表现为性功能减退。
所以这个症状严重者一般又被定义为“肾亏”。
治疗的药物大家估计从电线杆和电视广告中看得多了,有菟丝子,海马,各类鞭,虫草等等,不过别乱吃哦,哈哈。
平时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吃点韭菜,它号称“壮寻遢”。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其实虽然中医分为四种不同的虚证,但是又是紧密相连的,这就是中医的特点,辩证的看,统一的看。
相互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弥补。
一般说来,气虚比较是比较轻的虚证,而血虚和肾虚(阴虚+阳虚)则相对较为严重一些。
可能大家也发现了,上述不同虚证,可能有些症状是重叠重合的,单纯靠症状也估计难以一下很容易分辨出来自紙ソ底是什么虚,所以最好还是去好的中医院请老中医帮杧把把脉,确诊一下再吃药,毕竟中医又认为,是药三分毒。
可能很多人还是觉得上面的东西看起来好难懂,其实我已经就我查到的资料和文献,用了比较白话和简单的话表达出来了,至少我认为我自己是看得懂的。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其实是很好的东西,它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注重实验、注重数据分析、注重个体,但是它是注重的是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注重症状,注重统一和辩证的看待病症。
它又它的优势和道理。
虽然可能很多人觉得看什么“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好像是跟神话一样,觉得是乱说一通,但是的确中医就是这么认为的,人体不仅仅是肉体器官的组成,它还包括气、血、精等辅助的非肉质性成分组成。
就像一辆汽车一样,不仅仅有发动机,还要有汽油、机油、润滑油等,才能使得汽车能够运动起来。
一旦某一方面的损坏或者不足,就会造成相联系材部分的病变。
我认为这是中医很好的一个观点。
就拿我前年的腿上长疮为例,当时长了好几个黄豆般大小的疮,痛,而且一个消掉之后另外又起来,不时,而且关键是先前消隐的居然留下褐色的斑点。
我先后去八院、六院、华山以及长征看
过,花了好多钱,其中八院还给我搞什么穴位注射(注:八院真的是烂到家的医院,不仅仅因为这次,好几次我发现他们医生都是在胡乱开药),都一直没有治疗好。
后来我回家,请我们村上老中医看了看,开了几服药,我才吃第二服,就发挥作用,基本痊愈了,而且后来直到现在,从未复发,也不留痕迹,甚至连原先留下的痕迹都消除掉。
当然也不是为了宣传中医多么好,一定比西医好,毕竟,在针对大的、器质性病变中,相对于西医,中医基本上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那种宣称一剂良方即可以使得病变消退(如癌细胞消退,如骨质增生消除等),都是不大可信的。
写了这么多,觉得好累啊,尤其是原先对这个根本不大懂,不过自己现在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自己也了解了这么多。
我的博客题材还真是丰富,有摄影技蜕讨论,有摄影器材讨论,有烹饪讨论,有养花种花,有G片欣赏心得等等,不过唯一缺的就是八挂,哈哈。
过阵子写一个关于宋词的文章,最近一口气把《宋词三百首》重新读了一遍,不经意中发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到时候写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