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教师或学生小结
(2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问题: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求贤若渴:“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3、相关背景
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2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教师质疑
(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探究
(13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
(5分钟)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引导归纳
诗三首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难点
1、把握意象,进入意境。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法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赏析《短歌行》
一、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诗三首》【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3、4。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2、解析: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两句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归园田居》诗歌中,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外膏而实庾”的艺术特色。
学生已经学过《古诗十九首》中《青青园中葵》,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本节课的内容三首诗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因为这篇课文时学生进入高中来第一次接触古诗,所以在本学科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短歌行》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语句是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特别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句,引用这两句又起什么作用?《归园田居》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三首诗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涉江采芙蓉问题1: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怀人问题2:“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设计(无答案)第七课诗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新课程标准:①朗读文本,培育丰富的诗歌语感。
②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③感觉诗中的感情和内涵,培育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2.高考考纲、考点:①读准要点字音。
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自主收获】一 . 认识作者、作品《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的经典,兼具民间乐府诗的自然朴实和文人诗的雅致圆融,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清朝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用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异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频频言。
”曹操,字孟德,东汉诗人,其诗俊爽刚健,大方悲壮,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汉末建安期间“三曹”(曹操、丕、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大方凄凉的阳刚之气,此即“建安风骨” 。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创始者,诗风淡泊冲和,亦朴实亦雅致,作品有《喝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等。
二 . 累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遗谁()整理()大方()...子衿()比如()吹笙()...切合()契阔()吐哺()...羁鸟()守拙()暧暧()....2.联合诗歌,解说句中的加点词。
还顾望旧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契阔谈讌()枉用相存()....但为君故()山不厌高()..【合作研究】1.对《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人以为是写男子想念女子,有人以为是写女子想念男子,你的见解呢?请联合文本,并陈说原因。
2.《短歌行》一诗频频出现一个“忧”字,作者因何而忧?又如何解忧?3.《短歌行》一诗使用了多处典故,诗人想经过这些典故表达什么意思?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教材2第13页)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
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
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短歌行》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是《琵琶行》、《长恨歌》并称唐代“三大名篇”的其中一篇。
全诗由十个二句联组成,语言纯朴,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2.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知识,如题目、形式、结构等;3.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鉴赏方法;4.理解《短歌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5.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歌鉴赏及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
2.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知识通过介绍《短歌行》的题目、形式、结构,引出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思考。
3.诗歌鉴赏(1)音韵特点:用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缀合韵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运用词汇:如“天上人间”、“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等,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
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像呼喊着自己的人生。
(4)意境营造: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意象,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都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而且情感交流十分丰满。
4.引导学生反思学生们自己阅读完《短歌行》之后,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自如之发展?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五、教学总结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音韵特点、词汇运用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7诗三首
语文:2.7 《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 《诗三首》
二、说学情
1、初中的古诗辑录的一般是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名篇名句,学 生主要以微观把握和识记背诵为主,还未进行深入鉴赏的专项训练 。所以目前高一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技巧基本空白。
2、受快餐文化、阅读时间以及短期阅读效果的影响,大部分高一学 生更愿意去阅读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阅读愉悦的有着跌宕 情节的小说或微型小说,对有着深刻内蕴的古诗古词自然无暇顾及了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3分钟) 第二步:解读意象(5分钟) 第三步:挖掘内涵(18分钟) 第四步:学以致用(12分钟) 第五步:总结提升(2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步 一、导入新课《Leabharlann 泉眼无声惜细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3、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注重 创设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 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 判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问题探究 式的研究性学习,可对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 义的重组,进而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3、也有一部分学生爱读古代诗歌, 能流畅深情的背诵一些,能感受 到诗歌的美,但他们就是说不出它美在何处,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处 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懵懂状态,因此老师的讲解、点拨非常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意象的概念与内涵;把握诗歌意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能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挖掘诗歌情感。
2、能力目标
因此我们不仅要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更要精通应用 的技巧,而这就要随学随用,养成运用知识的习惯,此处学以致 用环节便是最有效的牛刀小试。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诗三首》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会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教学重难点:把意象连缀成画面,体会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歌主旨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资源:多媒体图像教学思路:一找意象,体会意境。
二找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
意象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钥匙,找出了意象,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置身画面中,自然可以体会诗歌表达的内涵。
而那些直抒胸臆的句子正是赤裸裸地告诉读者作者的所思所想了,这样的词句我们怎能视而不见。
我认为,任何一首诗歌都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意象)的结合,如果我们可以看透,何愁不能理解鉴赏呢?课时:两个课时导入:意象?意境?意图:启发学生教学过程:1教师示范方法《涉江采芙蓉》一找意象:芙蓉(荷花、莲花、菡萏),兰泽、芳草、远道、旧乡、长路(漫浩浩)、“我”(省略的主语)二体会意境:(1)把芙蓉、芳草、兰泽、我连缀成画面——在一片芳草碧连天的水泽地里,星星点点的兰花丛中,大朵大朵的芙蓉随风轻摇、风姿绰约。
我看着青青的芳草,闻着馥郁的芬芳,满心欢喜地采摘着鲜艳多姿的莲花。
(2)体会氛围:美好、高雅、愉悦。
(3)问题:这种美好愉悦的心情一直延续下去了吗?没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是转折句。
补充: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4)把远道、旧乡、长路、我连缀成画面,并体会感情。
——大朵大朵的芙蓉芬芳了我的胸怀,可是我该把它们送给谁呢?我回头看看,通往故乡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漫长,青山连绵,阡陌交错,我望穿秋水,也无法看见故乡的影子,更别说我想送花的心上人了……如此看来,“我”的欢悦的神情定如花朵般凋谢了!心情低落到谷底了……三找表达感情的词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主旨句)可见,前面的欢欣是为后文的失落做铺垫了。
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使哀倍增其哀!(5)总结方法:找出意象、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感情2、师生共同完成短歌行一找表达感情的词句——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案标题:《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终南山上》。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学习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复印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学习诗歌《登鹳雀楼》(20分钟)1. 展示《登鹳雀楼》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三、学习诗歌《静夜思》(20分钟)1. 展示《静夜思》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四、学习诗歌《终南山上》(20分钟)1. 展示《终南山上》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提问:“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本诗主要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曹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遗(wâi)还顾(huán 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 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â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遗:赠送。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教案(1)
《短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2.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英语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s.谚语导入,对曹操的印象,devil 是恶魔的意思,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中曹操的印象。
2.相关知识介绍:a.诗人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
有《曹操集》。
b.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放诗朗诵一、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二、提问:经过刚才的朗诵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提示:人才难求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就学生找到的句子按解进行分析。
拓展《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2.学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
“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
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
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