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合集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引言品德是指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其品德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身心发展与品德发展1.身心发展对品德发展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快速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情感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其品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身心健康与良好品德的关系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中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基础。

只有保持良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家庭教育与品德教育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最重要的场所。

父母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责任。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应该注重方法和方式,如言传身教、榜样引领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学校教育与品德教育1.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学校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在这里,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全面的品德教育。

2.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社会环境与品德发展1.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中学生品德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和学校合作培养优秀人才的意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六、结论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的增强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对自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形态。

2、情感的波动和变化中学生的情感比较复杂,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变化,尤其是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更加明显。

3、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思考问题更加深入、细致,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4、社交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在社交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5、自我价值观的形成中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能够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辨析和选择,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认知能力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他们的观察目的性和自觉性得到了提高,观察时间更为持久,概括性和精确性也有所提升。

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程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

他们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矛盾焦点,独立、批判地思考,并且对同学、老师、家长和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此外,中学生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

情感方面,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

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

中学生好交往、重友情,友谊迅速发展。

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中学生的意志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个心理品质上。

他们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并且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

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是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人群,他们的品德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学班主任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此进行简述。

第一,性格特点鲜明。

中学生由于受到天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截然不同。

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脾气温和、稳重,有的性格外向、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因此,中学生品德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

第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这就要求品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来认识自身,从而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

第三,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中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需要与各种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效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最终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责任感逐渐加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业和生活责任,这也促使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加强。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懂得自己对自己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最终产生勇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格。

第五,价值观逐渐形成。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等,这些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正确的道德标准,懂得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珍贵的,懂得爱国、爱民族、爱人类。

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未来。

总之,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稳定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品德教育师们的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具有指导意义。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德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塑造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渐追求独立性。

在品德发展中,中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学会区分是非、善恶,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他们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守法的品质,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中学生应该培养和展示爱心、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等美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三、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进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们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预防不良习惯的形成。

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应该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应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中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七、注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注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方面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和变化。

这一阶段是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经历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进行全面了解和关注是十分重要的。

1. 身体发展特征: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他们的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女生的生理期开始浮现,男生的声音变低,体毛开始生长等。

此外,他们的骨骼和肌肉也在逐渐发育,运动能力和协调性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一个中学生的身体发展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心理发展特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同时,他们的情绪也更加复杂和多变,时常浮现情绪波动、易怒、易激动等现象。

3. 社交发展特征:中学生的社交发展在这个阶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与不同背景的人接触,结交新朋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交技巧和形象塑造。

同时,他们也开始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产生兴趣,开始思量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4. 学业发展特征:中学生的学业发展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学科知识,面对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

同时,他们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

此外,他们还需要开始思量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交发展和学业发展四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匡助。

同时,中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初中生心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阶段的挑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和生理方面的特点:1.1 生长发育加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

1.2 性征的出现:初中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的特征,如发育乳房、月经等,对性别意识的认知逐渐增强。

1.3 生理需求增加:初中生对于睡眠、饮食、运动等生理需求的要求增加,需要更多的休息和营养。

二、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特点:2.1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

2.2 思维的多样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多样,既能进行具体思维,又能进行抽象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增强。

2.3 学习兴趣的转变:初中生开始对不同学科的兴趣逐渐形成,开始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和社交方面的特点:3.1 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3.2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初中生开始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同伴间的互动和交往对他们的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情绪波动较大:初中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需要关注和引导。

四、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特点:4.1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初中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于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认知逐渐加深。

4.2 对公平和正义的关注:初中生对公平和正义有更强的关注,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4.3 道德判断的能力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和抉择。

五、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特点:5.1 自我认知的拓展:初中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更清晰的认知,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5.2 职业规划的初步形成:初中生开始对职业有初步的认知和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
13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 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 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 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 发展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 律道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 道德。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什么是品德?包括哪些成分?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 素 第四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 怎样才能培养好的品德?
2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倾向。
26
3.动作再现过程
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 复制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 再现,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 作监控三步。
27
4.动机过程
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 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 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 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激励作用最大 28
18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 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 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教育心理学 历年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 历年简答题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答:加德纳的智能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的观念。他强调,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七种不同的智力:
(1)言语智力,是指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数理智力,指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3)空间智力,指凭直觉确定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4)音乐能力,指对音乐节奏的欣赏和表达能力;(5)体能智力,指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社交智力,是指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自醒智力,指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
论述 1,结合中学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假设现在要传授学习“三角形”概念,根据概念教学原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2006年
简答 1,简述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3,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 4,如何利用学习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
4,简述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答: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情感发展特点:(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
论述 1,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
2,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四边形,多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以后,运用奥苏贝尔组织教学的策略和原则说明如何教授学生学习平行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价值观培养与道德选择、情感体验与人际关系建立。

首先,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努力进行改进和完善。

通过培养自律、自信、自立等品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挑战,逐渐成为一个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意识的人。

其次,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

中学生逐渐从家庭环境走向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适应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并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

同时,中学生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包括学习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等。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成为一个有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人。

第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价值观培养与道德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需要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选择。

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诚实、正义、公平等,同时也能够学会正确的道德选择,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最后,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情感体验与人际关系建立。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和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培养情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有情感体验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

综上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价值观培养与道德选择、情感体验与人际关系建立。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4,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成败归因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9,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2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3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简答题集锦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科尔伯格通过这些回答来了解被试者进
行到底判断的依据。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将 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包括 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 发展阶段论: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应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 请求。
两难故事
Ben应不应该偷药, Why?
法官该不该判Ben的 罪,Why?……
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 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Ben,只有该 国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可 以救她。但是该药造价昂贵,且药剂 师又以十倍于它的成本来销售。Ben 尽全力才凑到要价的一半,无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 允许赊账。但是药剂师拒绝了他,并 高调的宣称他发明的这种药就是为了 赚钱。Ben无路可走,只得在夜间闯 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 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 不能采用偷的方式。
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 最重要的。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 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 的生命价值。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 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 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 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 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 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 妻子的死负责。 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 反对:要救妻子的命是合情合 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 理的,但偷东西时犯法的。 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 不道德的。
三个水平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下面将从思想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思想品德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自主的价值观念。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责任以及个人的追求。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中学生在这一阶段也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辨别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估并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

其次,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逐渐融入社会,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中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可以通过校园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性,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推动学生不断成长。

总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 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 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24
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 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 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 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 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 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 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治好 了妻子的病。
7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 ,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 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 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8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 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26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 自身的利害关系。
27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LOGO
第四章 中学生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问题:
品德与 社会性
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自学)
2
学习目标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 点。
❖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