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解决他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帮助,这是非常好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教给别人如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即使我们不在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总之,“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是一种既注重眼前效果,又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到别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同样地,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授之以渔”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自我学习、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取得突破和进步。
另外,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也应该考虑到如何“授之以渔”,让员工和成员能够成长和发展。这包括提供培训和教育资源、让他们参与到项目的各个层面、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等等。
因此,在帮助别人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如何使他们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而“授之以渔”,就是教会别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拥有自我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只是为贫困地区捐钱和物资,而不教育和培训当地居民,使他们能够自行创业和发展经济,这种援助就是临时的、缺乏可持续性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市场分析和商业计划,教会他们如何开展生意,那么他们就能够自己创造财富,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的意思
有关“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的意思
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的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原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意思是说: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教育、工作等。
它强调了掌握技能和方法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获得表面的成果。
在教育领域中,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具备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工作领域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仅仅传授给员工具体的技能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独立完成任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这样,员工不仅能够做好当前的工作,还能够具备更广泛的职业技能和更高的职业素养。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掌握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
139961 教育理论论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自从1985年《义务教育法》在我国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提出的这三十几年来,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指向和目标追求。
尽管政府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尽职尽责,但是成效并不是很乐观。
我仅就其中一个来展开论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要关注传授一般知识,即“授之以鱼”,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还是要注重“鱼渔同授”呢?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应该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做出怎样的批判,教育教学对其有何回应,如何有效做到“鱼渔同授”是每位研究者值得深思。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当前对“素质教育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而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从它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三个主要特征进行下定义: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是指注重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主体意识的提高,良好个性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一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即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素质。
各个方面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即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一小部分学生的素质。
也就是说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拖后腿。
三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和主观能动性的良好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思想在我国的蕴意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最先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给人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需,但教人捕鱼的方法可以解一个人的一生之需,我们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告诫我们:“给人一条鱼,不如教授?@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只可享用一次,而不能解决长期生活之需,受用终生,只有教会捕鱼的方法才可受益终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句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语,它告诉我们,给予别人知识和技能,比直接给予物质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别人的能力和智慧,而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或提供帮助。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谈谈这句古语的含义和重要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财富。
如果我们终生依赖别人不断地给予我们鱼,那么我们将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永远处于弱势位置。
而如果我们学会了钓鱼的技巧,掌握了捕鱼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力更生,独立生存。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会去要饭,那么我们可能会一无所有,一生贫困;而如果我们学会了一门技术或者专业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过上富裕的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知识已经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
有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技多不压身”,有了一技之长,我们就不会因为缺乏能力而束手无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能力和智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这样他们才能够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
在组织管理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共享社会资源和帮助别人自立。
在社会上,我们应该关注贫困人口的扶贫问题。
与其一味地施舍,不如帮助他们学会一门技术或者提供一些创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自立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一句非常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古语。
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最宝贵的财富,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智慧,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故事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位老翁在河边钓鱼,一位年轻人好奇地坐在旁边观看。
老翁技术娴熟,很快就钓到了许多鱼,年轻人非常羡慕,于是向老翁请教钓鱼技巧。
老翁告诉年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直接给予别人现成的成果或经验,不如教给他们如何自己去找寻答案的方法。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面对问题时也能独立思考并解决。
故事中,年轻人听了老翁的话后,决定自己学习钓鱼技巧。
他开始仔细观察老翁的每一个动作和技巧,然后尝试自己操作。
虽然一开始他并不成功,但经过不断尝试和努力,他终于掌握了钓鱼的技巧,并钓到了自己的第一条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授人以鱼”的方式学习只能让我们短暂地掌握知识或技能,而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学习则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如何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这句话出自一个中国古代故事,意为不仅要给予鱼,还要教会捕鱼的方法。
它的含义是要帮助他人得到实际的帮助,而不仅仅是提供暂时的援助。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真正的帮助不是给予他人一时的恩惠,而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能够独立面对生活的困境。
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在中国古代便已经得到了重视。
在当时许多文化和教育活动中,都是注重培养人们的自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对他人的施与,而这种施与更多地是指引他人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以及启迪他们的智慧。
所以,“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这句话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了人们思考的重要话题,影响了当时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话的内涵越发地突显出来。
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提升自我能力和创造力,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意义,这句话也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不再满足于只给予他人物质上的援助,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帮助他们真正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这句话的内涵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做到“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教师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考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社会中,这句话的意义更是得到广泛的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零时的援助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始注重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句“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是一个极其富有智慧的古语,它不仅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当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帮助并不是简单地给予他人物质上的恩惠,而是应该引导和教导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扩展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自《淮南子·说林训》西汉刘安所做的兵书,原文节选: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明月之珠,蛖之病而我之利;虎爪象牙,禽兽之利而我之害。
易道良马,使人欲驰;饮酒而乐,使人欲歌。
是而行之,故谓之断;非而行之,必谓之乱。
矢疾,不过二里也,步之迟,百舍不休,千里可致。
译文:
临河羡鱼,不如回家织网以便打鱼。
明月之珠是蚌蛤的病害,却是我们的宝贝利益;虎爪象牙是禽兽的利器,却是我们的祸害。
平坦的道路,优良的骏马,使得人想骑马快鞭奔驰;喝酒喝得痛快时,使人禁不住引吭高歌。
认为是正确的就去做,所以这叫“决断”;认为不对的,却还去做,这就叫做“乱来”。
箭矢飞快,但顶多也不过射到两里地远;步行虽慢,但走上上百天,也可达到千里之远。
解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
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是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它的意思是不仅要给予人们物质上的帮助,还要教会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我对这句谚语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阐述。
授之以鱼意味着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
鱼是一种被广泛消费的食物,为别人提供鱼,就像是给予他人一个解决温饱问题的方案。
这种做法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当某个人遇到困难或者窘境时。
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帮助的人可能无法立即解决问题,而提供食物能够暂时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确保他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授之以鱼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需要授之以渔。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那么我们只是在解决眼前的困难,而无法帮助他们真正从困境中走出来。
这时,我们需要教会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授之以渔。
渔是一种技能,它需要时间和努力去学习和发展。
通过教授别人如何钓鱼,我们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获得一个长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依赖他人。
授之以渔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注重培养个体的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授之以渔,我们教会别人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
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人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也有助于他们在职场上、社会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办法。
这种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授之以渔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授之以鱼方式可能会使人们陷入依赖、懒惰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中。
而通过授之以渔,我们鼓励人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帮助个人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也有助于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多机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是一句富有智慧的谚语。
它告诉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人物质上的帮助,更要教会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能够帮助别人发展他们的潜能和能力。
这种方式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通病是授之以“鱼”,没有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只是去正音、解释词语、串讲翻译句子,而不重视文章蕴涵的探究、艺术手法的鉴赏,更别说“学习文言文方法”的传授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授之以鱼授之以渔现在的高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学生最怕学文言文,为什么呢?这要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谈起。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口耳相传”,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马不停蹄”地记录。
教师备课量大,讲得很累;学生记得多,背得更苦。
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会有多大兴趣?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就是传授文言基础知识吗?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文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亦如此;疏通理解文意绝不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据此,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表述,离高中生的语言实际较远。
而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原有的意义范围或缩小或扩大或转移,其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高中生要想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感情,进行文学鉴赏,了解古代的文化等,必须先扫清语言障碍。
为此,在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时,注意“言”的学习和积累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就是架设桥梁的过程,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与古人对话有一个平台,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的文化。
所以,高中新课标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考试大纲规定120个)、重点虚词(考试大纲规定18个)、通假、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含固定格式)。
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才智/126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朱恩芳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要: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老子提出并应用于教育领域,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思考探索。
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被赋予不同的面纱。
面对日益增长的素质文化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考究“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蕴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对其教育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鱼渔同授;鱼渔同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必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思想在当前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也已有很长时间。
面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在不同的学者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当今教育状况之下,究竟该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做出怎么的评判,教育教学实践又该如何回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蕴意“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根据字面意解,我们不难知道,老子是在告诉我们:给予一个人鱼,不如教授给这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享用一时,但是教授人捕鱼的方法却是可以解决长期生活只需求、受用终生。
老子的这个思想在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已有很长时间,并为众多教师与研究学者所熟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把老子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种隐喻: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显然,在这里,“鱼”一般指知识,“渔”一般指学习的方法。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回应老子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同时,作了暂时性与长期性之考虑,从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综合看待“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利弊取舍,可谓智者之思。
在当下,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结合中国实际教育现状,也是作出了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教育回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给予别人一条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技能。
意思是帮助别人掌握一项技能,比直接给予物质帮助更有意义。
这句成语常常用来比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一个人比给予他物质帮助更有意义,因为教育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行为中。
有些人更愿意帮助别人解决眼前的问题,例如给予物质帮助或者提供临时解决方案。
这种做法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却没有帮助别人解决根本问题。
而有些人则更愿意帮助别人掌握技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虽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却可以让别人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教育就是一种授之以渔的行为。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
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身,让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相比之下,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帮助虽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却不能让他们获得真正的能力和自信。
对于个人而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做法也同样适用。
有些人更愿意依赖别人,寻求眼前的帮助,而有些人则更愿意独立解决问题。
我相信,授之以渔的做法更有意义。
因为只有自己掌握了技能,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成长。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指望别人的帮助。
只有自己不断提升才是最可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困难时,我们也应该更愿意帮助别人掌握技能,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做固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子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给人鱼总有吃完的一天,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可以受益终生。
就是说;送给人鱼,不如送给他渔网,教会他如何打鱼,教会他如何生存的本事。
相传,从前有一个贫困潦倒的流浪汉,一日来到一位捕鱼者的门前,急不可耐的向捕鱼者乞讨。
捕鱼者见其贫困可怜,动了侧隐之心,便给他做了一条大鱼吃。
流浪汉饱餐之后,道了谢,便扬长而去。
过了几日,捕鱼者出行,在不远处的路旁,发现了流浪汉的尸体,捕鱼者遗憾万分、痛不疾首;为什么热情的帮助别人,却换来了不尽人意的结果呢?由此可见,帮助人,还须讲究方式与方法。
如果捕鱼者在让流浪汉饱餐之后,再教给他捕鱼的本事,那么结果就可能另当别论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发生变化。
所以说;“授人鱼”,可以说算是给人提供了外部条件,虽然解决了眼前饥饿燃眉之急,但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长久之计。
要想使事物真正的发生根本变化,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提供“鱼”,还要“授之以渔”,让其内因发生本质变化,让其自己掌握捕鱼的本事,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有“鱼”吃时下,人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有的父母,宁可自己受憋受累、吃稀省干,也决不亏待子女;子女想吃什么、子女想要什么,都毫不吝啬的去买什么、给什么,以尽地主之宜来满足子女们的需求。
更有甚者,不仅为子女们买好房子、车子、位子,还为子女们储蓄了数目可观的资金;还为子女们的婚事规范场面景地;还为子女们的学业、职务、升迁找好门路……。
可是,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却是常常事与愿违,父母们越是过分对子女们呵护溺爱,而子女们则往往越是不争气,在学业、岗位、工作等方面,不仅不尽人意,且常常招摇过市、惹是生非、节外生枝,甚至闹出许多不尽人意的笑料,真是惯子如杀子啊!所以说;如果做父母的过分的对子女宠爱、过多的“送鱼”给他们吃,不教给他们“捕鱼”的本事,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有“鱼”吃的寄生虫式的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教导人要学会学习。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我现在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送给人家鱼,不如教给人家捕鱼的方法。
比喻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出自《列子·汤问》。
在该文章中,作者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位年轻人去拜见老师,请求得到做官的机会。
老师指着一条正在水里游动的鱼对年轻人说:“这鱼活着,可以供你玩赏,但你若想捉到它,难如登天。
”接着又指着水边的那块磨刀石对他说:“你先把这块磨刀石拿在手里,然后用水浇在上面,石头很快就被磨得很锋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是让人给你鱼吃,“授人以渔”是教给人怎样捕鱼。
“授人以鱼”实际上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我们平时所说的“勤能补拙”,也是教育孩子不要光看眼前成绩,应当踏踏实实努力。
其实从这则寓言也可以看出来,这些最初分配鱼的人并没有教会这位年轻人钓鱼的方法,却是只管收获,不管喂养。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这则寓言用“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对比,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靠单纯的施舍是得不到人才的。
渔:鱼获。
比喻获得利益。
“渔”也作“渔翁”。
鱼,有的地方写作“鱼儿”;但是通常情况下,还是写作“鱼”。
“鱼”是“余”的本字,寓指财富。
如《左传·僖公十七年》:“天以余赐尔大命,俾尔炽而昌,无俾或承。
”又如《周易·豫》:“九三,大人造‘鱼’于东南,曰‘渔’”。
比喻可供使用的人材或钱财。
如《红楼梦》第十五回:“就是弄些银子给他们周转使,一则买鱼喂猪,二则打酒买油。
”形容轻松愉快的样子。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褒姒曰:‘吾见其大惊,汗出如浆,喘息嘘唏,不敢举动,以为触怒神明。
然见其平日之状,似无恐怖之意。
授之以“渔”,也要授之以“鱼”
“ 渔” 的结 果不 理想 。 “ 鱼”之 不存 , “ 渔 ”将 焉附 ! [ 关 键 词】新课 改 历史 基 础知 识
新 课 改 已进行 了几 载 ,期 间 听过许 多 同仁 的课 改课 ,也进 行 了 们 得到 提高 以外 ,更 重要 的是 在平 时 的教 学 中帮助 学生 准确 牢 固地
部 分 的实践 ,但 更 多 的课 改课 流 于形 式 , 课 上 利用 大块 时 间进 行分 掌握 基础 知识 ,掌 握历 史学 习 的基本 方法 。 组 讨论 ,学 生在 课 上没 有时 间掌 握基 础 知识 ,只 能靠课 下 自己整合 1 . 树 形结 构 记忆 法 ,是 掌握 历 史学 习 的最 基本 方 法 ,适合 记 忆
出现了错位。就能力与知识 的关系而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 九 老汉 ( 长江 流域 ), 口中叼着 烟 ,琼州 二锅 头 ,喝碗 ( 湾) 还 嫌 是 知 识 的 运 用 ,二者 不 能 分 割 开来 。这 种 课 被美 其 名 曰 “ 授 之 以 淡 ” 。再 如 《 马关条 约 》的内容 可记 为 “ 辽 台澎 ,二亿 两 ,沙重 苏
记 忆 ,很显 然 ,这 无疑 受到 不 同学情 的限制 。不 顾学 情 ,盲 目一概 大 块 的 知识 内容 , 即把 历史 知识 构 建 成 知识 结 构 或 者利 用 知 识 点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
有一个渔夫,他每天都去海边捕鱼。
一天,有一位人来到他的船边问他:“你每天都在这里捕鱼吗?”渔夫回答说:“是的,我每天都在这里
捕鱼。
”那个人向渔夫提出:“不如让我教你如何钓鱼,你可以更有效地
捕到更多的鱼,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渔夫很感激他的建议,于是他开
始学习如何使用更好的鱼竿和更优秀的鱼钩,并学习去找到更好的鱼的位置。
渔夫经过几个星期的练习,发现自己可以钓到更多的鱼了。
他开始卖
掉更多的鱼,他的财富逐渐增长,这样他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提供更好的生
活条件。
渔夫非常感谢那个人的教导,他的生活变得更富足,因为他知道
如何钓鱼而不是每天去捕鱼。
这就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
它的含义是,给予别人技能,
让他们能够自我维持,要比给他们物质的东西更有价值。
通过学习技能,
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谋生。
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并能使他们在未来更加成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典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典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原文出处原话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另一说法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
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
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体也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凭着他要成为拿破仑的强烈欲望,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新资料推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议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学思想的伟大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而指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准备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一种准备,从而提高听课的目的性。
为了使预习取得实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一)明确指出预习范围和重点并提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阅读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思、边划、边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 乃是因为他们还没1 / 7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 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 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教材粗读法,也称提纲泛读法, 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 大致了解本框的内容, 使学生大脑中对所讲的内容有一定大致了解。
2、教材细读法, 即指导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在预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边划、边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要市活道镇中心小学邓灶莲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但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考虑得很少,而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从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极大限制。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一定要加强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自主学习感知觉通道偏爱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能力培养
【正文】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
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我觉得这“渔”不是简单学习知识方法的传授,应该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以下是笔者关于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根椐学生的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选择教学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首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老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习惯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这样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收不到良好教学效果。
所以因材施教要根椐学生的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选择教学方式。
我个人更偏重根据学生对学习感知觉通道偏爱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将多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动觉型的学生的培养,由于这些动觉型的学生十分“好动”难以适应
要严守纪律的课堂教学(被告诫在课堂中不可乱动),而成为一些教育的“牺牲品”,甚至被当“问题学生”对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性和自觉性源于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因为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学生的注意力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所以要多运用多媒体等直观化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不断变换操练方法让学生感受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
三、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短期性的。
学习态度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且会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所以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1、利用小学生的群集性和模仿性内化强化小学生头脑中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2、再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快乐等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逐步加深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为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的规律和特点。
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家长老师要学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合理的爱好和兴趣,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发展,学会“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
同时,家长老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3、引导小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什么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也可将学生的认知(“如果长大了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现在就必须努力学习。
”“如果个人没有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便会一亊无成。
”“努力学习才能拼得过富二代!”)提升到情感方面(“我对新的知识总有一种遏不住的好奇心。
”“我能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感到莫大的快乐。
”)和意向方面(“我总想在学习上超过其他同学。
”“对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努力钻研,直到弄懂为止。
”),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
同时对照先烈和贤哲们找差距,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4、有了理想和方向,老师、家长和社会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学生成功的向往和体验,使他们学习态度日趋长期和稳定。
总之,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四、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自我批评和自我监护的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有序的预习、复习。
同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游戏,比赛、表演等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拓宽思维空间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积累。
总之,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最后,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
”
参考文献:
1、顾援:《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
2、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版;
3、汪启富、薛理银、姚志红编著:《远程学习导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论文题目: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者:邓灶莲
作者单位:高要市活道镇中心小学
参评学科:小学英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