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来自: Emily瑤 >《[国学]》《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奢纵第二十五【原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①,多者八百余年②,少者犹四五百年③,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
岂无僻王④,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
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
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此其所以卜祚遐长⑤而祸乱不作也。
【注解】①传祚相继:帝位一代一代相传。
②多者八百余年:指周传三十七王,历八百六十七年。
③少者犹四五百年:史书载,夏从禹至桀共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共历四百七十一年。
殷凡三十一世,历六百二十九年。
东西两汉共二十四帝,凡四百二十四年。
④僻王:僻,不正。
僻王指昏庸之王。
⑤卜祚遐长:意谓上天赐予帝位时间长久。
【译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说:我一一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
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
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
《儒林公议》[宋] 田况
儒林公议 [宋] 田况《儒林公议》,宋田况着。
传本有一卷或二卷之别。
是书所记起自宋太祖建隆下迄仁宗庆历间朝廷政事及士大夫行履得失,涉及徐铉、杨亿、钱惟演、石介、寇准、范仲淹等事迹,甚为详明,而五代十国时事亦间附一二。
书中持论平允,且无门户之私。
尤以有关西昆体之记载,为世瞩目。
田况仕至枢密使,书中所记入阁会仪诸条,明悉掌故,皆足备读史之参考。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着录旧抄本一卷。
是书今传主要有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稗海》诸本。
田况(1005-1063),字元均,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河北失陷后徙居开封(今属河南)。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又举贤良方正,通判江宁府。
西夏事起,夏竦经略陕西,辟为判官,寻为陕西抚副使,历知成德军、秦州、渭州、成都府。
累官三司使、枢密使。
因病,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谥宣简。
(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及储玲玲《儒林公议》点校说明)是次录文,据储玲玲整理之《儒林公议》(见于《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五卷,大象出版社,2003年)。
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一卷本为底本,主校以《稗海》二卷本,并将底本中清讳字如「虏」「寇」等据《稗海》本径改。
2005年3月26曰 ver.1.0太祖承五代易姓之后,知人心未固,以太宗身试囏危,有英睿之断,可以主天下,故居常以主社许之。
一曰,太宗被疾惫甚,车驾幸其邸,勉令灼艾,因自指所御赭袍示之曰:「此当付谁耶?」末年,友爱弥笃,终以大宝授之。
太宗纂嗣,下河东,海内生灵寖安,不知有他姓矣。
大哉,圣人之烈也!舍其子而立其弟,以公天下,追惟尧、虞之心,岂远是道哉!太宗下河东回,止跸常山,谋伐幽蓟,及不利,班师,遂留驾前刻漏及浑仪于行宫。
盖深愤丑虏凭陵,志在必复疆宇,以拔生民,抑亦示艰难于子孙也。
庆历甲申岁,予既平保寒叛卒,留治常山,缮葺宫殿,藻垩一新。
宴殿特瓌壮,两庑修敞,不减京都集英制度。
盖宴犒军校之所也。
太祖天表神伟,紫而丰颐,见者不敢正视。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原文:作者:荀况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
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云胫?址钪??蛔悖煌馐略蛘┷ハ?欤?⒐濉#??涫滦幸踩羰其险污淫??病1斯剃伦愠坪醮缶?又?旁眨?/p>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
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
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
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
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
诈心以胜矣。
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有灾缪者,然后诛之。
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
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耍??坏靡云シ蚶稀9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
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耍?瞧渌?晕R病?/p>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v;主信爱之,则谨慎而?椋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
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
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
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贞观政要·安边(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安边(3)原文|翻译|全文【原文】贞观十四年,侯君集①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
魏徵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
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
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
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
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
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
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注释】①侯君集:唐时三水人,以才雄著称。
从太宗立战功,破吐谷浑,平高昌,累拜吏部,封潞国公。
后恃功专横,参与太子承乾谋反之事被杀。
【译文】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想在高昌设立州县。
魏徵反对说道:陛下当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高昌王最先来朝谒,后来经商的胡人多次告发高昌王不向朝廷进献贡奉,加上他们对大国的使者不以礼相待,终于获得罪名。
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麹文泰一人定罪,也还合情合理。
依臣之言,不如安抚他的臣民,拥立他的儿子。
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安抚他的百姓,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
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
现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立州县,必须经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里守卫,并且几年要更换一次人马。
每次换防,士兵们都往来奔波,死于劳顿的不计其数。
士兵们还要添置衣物,离别亲人,饱受背井离乡之苦。
十年过后,甘肃以西的地区肯定会人财空虚,而陛下始终得不到高昌一把谷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
这其实是拆散有用的东西,去侍奉无用的东西。
我看不出有什么益处。
唐太宗不听他的意见,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置西州属地,定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马驻守该地。
【原文】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是以周宣薄伐,至境而反;始皇远塞,中国分离。
抗美援朝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 继光在离家那天,就曾经告诉我说,他要到朝鲜去打万恶 的美国鬼子,不消灭美国鬼子决不回家。他叫我在后方把 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听光儿说话这样有志气, 我心里真是高兴。但我更明白这是您和共产党把他教育好 的。
你们了解了60年前那场战争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那些在朝鲜殊死而 战的志愿军将士,那些死在严寒和烈火中的志愿军将士,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他们抬起了我们 民族的头颅,他们是死得最有尊严,最有价值的中国人。我们 的课题 即将结束了,但你们的学习仍将继续、不会结束。让我们感知历史、面 向未来,共同成长!
◆朝鲜战争
毛主席接见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的母亲
敬爱的毛主席:
我叫邓芳芝,今年六十一岁,家住四川省中江县通山区 石马乡第三村。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黄 继光就是我的三儿。
光儿光荣牺牲以后,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 团尹超凡副团长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 四川省各界人民慰问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区工作委员会都派代表从很远的地方到 中江来参加光儿的追悼大会。他们还带了许多慰问品来慰问 我。大家亲切地喊我"黄妈妈"。大家都说愿作我的儿女,请 我到他们工厂、机关、学校、乡村去耍。尹超凡也告诉我说, 前方志愿军战士都愿认我做他们的妈妈。我真感到说不出的 光荣。这时我就想起了您,我心里明白,今天的光荣,是您 给我的。
我们向您提出以上意见,盼望即予 指教! ---------金日成
◆朝鲜战争
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继 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 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 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 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 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 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卷八-论贡赋》(贞观政要)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关于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论贡赋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朝集使曰:“任土作贡,布在前典,当州所产,则充庭实。
比闻都督、刺史邀射声名,厥土所赋,或嫌其不善,逾意外求,更相仿效,遂以成俗。
极为劳扰,宜改此弊,不得更然。
”贞观中,林邑国贡白鹦鹉,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愍之,付其使,令还出于林薮。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贡方物,太宗谓群臣曰:“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怀危惧。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不减二主也。
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
惟藉公等直言正谏,以相匡弼。
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其莫离支遣使贡白金。
黄门侍郎褚遂良谏曰:“莫离支虐杀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以之兴兵,将事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辱之耻。
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
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大庙,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百官象之,又何诛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置诸大庙,其若之何?’夫《春秋》之书,百王取则,若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将何致伐?臣谓莫离支所献,自不合受。
”太宗从之。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高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献二美女,太宗谓其使曰:“朕悯此女离其父母兄弟于本国,若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
”并却还之本国。
历代华夷论
历代华夷论华夷,尚矣。
《诗》《书》所称,《春秋》所辨,《礼记》所述。
盖自轩辕而始分华夷,衡阳王子所以为《黄书》也。
名始于黄帝,而义备于孔子。
孔子以为《春秋》褒贬,内诸夏而外夷狄,诸侯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用夷礼则夷狄之。
朱子曰:“春秋大指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而已。
”谨严于华夷之辨,使华夷不相越,而又用夏变夷,以天下为一家。
为之界而不相乱,义之确乎不拔也;用夏变夷,所以平天下,仁之广大无外也。
而界不可泯,用夏变夷,而不可用夷变夏。
汉儒继之,多明华夷。
汉之华夷意识颇强,而四夷宾服,世称强汉。
至浮屠之入中国,平等之说兴,而华夷之界几泯矣,华夷之防驰。
五胡乱华之后,虽有盛唐,不过瞬间荣光,而后有弱宋之祸,蒙满之劫。
夷狄蹈天,莫大之祸,仁者惧之,宋之郑所南,明之方正学,丘琼山、王船山诸君子皆著书严明华夷之辨,以为后世之诫,使勿复蹈于前辙,其言详矣,意念深矣,而晓明华夷之辨者莫如王船山也!多录其言。
清末刘师培著《攘书》以反清,其论多韪,颇动志士之心,后虽变节,然君子不以人废言,故亦取其说。
辛亥革命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义而覆满清,然满清虽覆,汉统不明,五族共和,民族平等。
至于国初,则以贡阐而没华夷之义,民族平等之说昌,而华夷为世讳,甚者诋为封建糟粕,民族歧视,以不利民族团结,凡古之夷狄,皆改称少数民族,尚何有乎华夷之辨?所为教科书,五胡乱华乃称少数民族南下。
古称五胡乱华者,以为夷狄之祸也,今乃称为少民南下,则非夷狄之祸,而南下,惟帝王之师可称也,是何歪曲历史之甚而尊夷狄之至也!而前车之覆,后不知诫矣,歪曲史者,叛史也,叛史者,叛道也。
华夷为世讳,而义隐于今至此之极,吾甚悲之!特选录历代华夷论以示能知者。
世之论华夷亦多偏,或以华夷者,文化之辨耳,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则夷狄窃中华之礼乐,亦以为中国耶?盗中国之土,而奉为中国之主耶?此说兴,而中华之败类媚虏酋而无惭矣。
闻用夏变夷,而不许夷狄之窃,夷狄之僭也。
优秀文言文摘抄
优秀文言文摘抄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2、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文子3、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苏轼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非战也,拔人之城非攻也,毁人之国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5、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7、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
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
——王褒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9、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10、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楚辞·离骚》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12、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13、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
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
以是善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
——柳宗元14、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15、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阮籍1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7、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2025届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成熟的社会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任何个人权利都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不得破坏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伤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B.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产品在各个领域代替人类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变革和发展。
C.文学艺术如果说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诗则是“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史诗级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引领时代精神,焕发并凝聚国民精神的火光。
D.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时代需要并呼唤着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
_______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
①“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
②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
③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
④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
⑤鲁迅就是这样。
⑥“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
A.①④③②⑤⑥B.⑥③⑤②④①C.①④⑤⑥③②D.⑥②④③⑤①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其产生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又伏睹四月二十三日德音云:"方、召侯伯有位之士,无或弃吾谓不可教。
其有违道伤理,徇欲怀安,面刺廷攻,无有隐讳。
"则是陛下纳诲从善,道光祖宗,不尽忠规,过在臣下。
况玄鹅天马,椈豹盘绦,文彩珍奇,只合圣躬自服。
今所织千匹,费用至多,在臣愚诚,亦所未谕。
昔汉文帝衣弋绨之衣,元帝罢轻纤之服,仁德慈俭,至今称之。
伏乞陛下,近览太宗、玄宗之容纳,远思汉文、孝元之恭己;以臣前表宣示群臣,酌臣当道物力所宜,更赐节减。
则海隅苍生,无不受赐。
臣不胜恳切兢惶之至。
优诏报之。
其缭绫罢进。
元和已来,累敕天下州府,不得私度僧尼。
徐州节度使王智兴聚货无厌,以敬宗诞月,请于泗州置僧坛,度人资福,以邀厚利。
江、淮之民,皆群党渡淮。
德裕奏论曰:"王智兴于所属泗州置僧尼戒坛,自去冬于江、淮已南,所在悬榜招置。
江、淮自元和二年后,不敢私度。
自闻泗州有坛,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在规避王徭,影庇资产。
自正月已来,落发者无算。
臣今于蒜山渡点其过者,一日一百余人,勘问唯十四人是旧日沙弥,余是苏、常百姓,亦无本州文凭,寻已勒还本贯。
访闻泗州置坛次第,凡僧徒到者,人纳二缗,给牒即回,别无法事。
若不特行禁止,比到诞节,计江、淮已南,失却六十万丁壮。
此事非细,系于朝廷法度。
"状奏,即日诏徐州罢之。
敬宗荒僻日甚,游幸无恒;疏远贤能,昵比群小。
坐朝月不二三度,大臣罕得进言。
海内忧危,虑移宗社。
德裕身居廉镇,倾心王室,遣使献《丹扆箴》六首,曰:"臣闻'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此古之贤人所以笃于事君者也。
夫迹疏而言亲者危,地远而意忠者忤。
然臣窃念拔自先圣,偏荷宠光,若不爱君以忠,则是上负灵鉴。
臣顷事先朝,属多阴沴,尝献《大明赋》以讽,颇蒙先朝嘉纳。
臣今日尽节明主,亦由是心。
昔张敞之守远郡,梅福之在遐徼,尚竭诚尽忠,不避尤悔。
历史趣谈古代中国人为何歧视匈奴人?匈奴人有何可恨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中国人为何歧视匈奴人?匈奴人有何可恨之
处
导语:看历史书,常常有古代中国人歧视匈奴人的记载,如《汉书匈奴传下》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
”《史记陈子续列传》
看历史书,常常有古代中国人歧视匈奴人的记载,如《汉书.匈奴传下》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
”《史记.陈子续列传》云:“彼匈奴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从小在民主、自由、平等、文明、博爱等人类普世价值观的熏陶中长大的现代中国人,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好意思,以为我们的祖先是狭隘的种族主义者。
直到某天,一位玩古董的朋友拿来一本不知怎么得到的,新出土的、失传已久的古书《大汉逸志》,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本《大汉逸志》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作者的姓名和生平均不详,推测大概是东晋时期的汉室后人,书中记载了两汉时期一些奇闻异事,怪力乱神等等,虽然大多数故事荒诞不经,但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其中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
话说汉武帝元空二年,有一个匈奴史官,本名不知道了,只知道起了个汉名字叫燕从日(这名字够怪的),到长安太学堂讲学,宣传匈奴的历史文化,其话语中充满胡说八道,颠倒是非,令人反感。
当燕从日说到:当年冒顿五次带兵杀掠山东,掠走人牲十万头,站在汉朝的角度看,是悲剧,站在匈奴的角度看,是喜剧,历史是多维的,很难说喜,也很难说悲。
这些话终于把台下的太学生激怒了,一个学生走上台打了燕从日一个巴掌。
此事轰动一时。
(奇快的是,我翻遍了《史记》、
生活常识分享。
古人对高丽的评价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
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
”
----- 《旧唐书.房玄龄》
译:高丽人,(是在我大唐)边陲(生存的一些)野蛮贱种,不够(让我天朝上国)以礼相待,也不能用正常的礼教去要求。
(他们)自古以来就靠吃鱼鳖(这种我们不屑的东西)来繁衍(畜,养也),(所以我们)对他们应该宽容。
若决心要灭其族,恐怕(他们)会做困兽之斗。
……假如高丽(做了)有失臣子礼仪(的事),陛下可以(下旨)消灭它;骚扰我们的百姓,可以消灭它;(发展的)时间长了,能威胁天朝的利益,那也可以消灭它。
若高丽触犯以上三条之一的话,就算(天朝的军队)每天屠戮数万(高丽)人,我们也没必要感到惭愧。
(因为杀的野蛮贱种)。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偿从其父至京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籓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
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
”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①,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踧觯若无所容。
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自非罪状无赦,搢绅同尤,不可以一犯一愆,轻示遐弃。
陛下必矜玄龄齿发,薄其所为,古者有讽谕大臣遣其致仕,自可在后,式遵前事,退之以礼,不失善声。
今数十年勋旧,以一事而斥逐,在外云云,以为非是。
”玄龄曾上书曰:“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
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
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冤痛也。
寻薨,年七十。
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故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谓曰:“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
”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高宗嗣位,诏配享太宗庙庭。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
钱穆《国史大纲》摘录八
钱穆《国史大纲》摘录八1.内用聚敛之臣,外兴无名之师,嗜利黩武,并不能在文治上树立基础。
此下因蒙古未有早定储之制度,帝位相续,均由诸王拥戴,故屡起纷争。
2.【太祖西征以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
中使别迭等佥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
”太祖然其言,以耶律楚材谏而止。
直至世祖入治中国,上种观念仍未徹底变去。
】3.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4.郑氏以怯薛拟之周官,甚是。
蒙古制度本多带有古代封建社会之意宋。
汉初郎官入仕,亦与怯薛差似。
惟汉代经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提倡以孝廉及博士弟子补郎,遂将封建意宋改革。
蒙古则只是封建政治自己之腐烂。
要之。
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如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
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
5.明袭元弊,不能大事荡涤者多矣。
至清则同为盗憎主人。
自乐于循用矣。
黑鞑事略:“鞑人只是撤花,【找外快钱。
】无一人理会得卖贩。
只是以银与回回,令其自去卖贩以纳息。
回回或者自转贷与人,或自多方卖贩,或诈称被劫而责偿于州县民户。
”又曰:“其贾贩则自鞑主以至伪诸王、伪太子、伪公主等,皆付回回以银,或贷之民而衍其息,一锭之本展转十年后,其息一千二十四锭,【锭五十两。
】谓之‘羊羔儿息’。
民间普通以缗取三分为常。
”【见牧庵集十三。
】回民相率殖产卜居于中原,尤以江南为盛。
【周密癸辛杂志续集。
】四十巴里失,杀一汉人其偿价与一驴相等。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六月,括诸路马,凡色目人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悉入官。
成宗大德四年,定诸职官荫叙之制,诸色目人视汉人优一等。
静修文集二十一:“保州屠城,惟匠者免。
予冒入匠中,如予者亦甚众。
”又蒙古入汴,依旧制,攻城不降则屠之,耶律楚材谏不听,乃曰:“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皆聚此城,杀之则一无所得。
《贞观政要》卷九·论安边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九·论安边原文及译文卷九·论安边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
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
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
且其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
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
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
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厚恩,终无叛逆。
”魏征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
前代覆车,殷鉴不远。
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
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
”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
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
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
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
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
”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
《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原文及译文卷九·论征伐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滑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
”乃请返命。
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
萧瑀、封德彝等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
今若放还,必谓我惧。
”乃遣囚之。
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
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
强弱之势,在今一策。
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
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
”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
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
诏将军蔺謩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秘书监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疬,山川阻深,兵运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
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
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侍臣奏言:“冯盎、谈殿往年恒相征伐,陛下发一单使,岭外帖然。
”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
”乃赐征绢五百匹。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
”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
’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
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
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
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
辛弃疾《美芹十论》原文
辛弃疾《美芹十论》原文辛弃疾(1140-1207)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
《美芹十论》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说起“美芹”,人们还会想到“黍离”。
黍即小米。
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美芹十论》总序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
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
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
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常令臣两随计利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
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逮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夏,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
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
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
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
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
惟是张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蹂躏,由未若是之酷。
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肓之大病,亟遂齚舌以为深戒。
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
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
恭惟皇帝陛下。
聪明神武,灼见事机,虽光武明谋,宪宗果断,所难比拟。
一介丑虏尚劳宵旰,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
举贤勿拘品行令原文及翻译
原文: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①,管仲②,桓公贼也③,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④,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⑤,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⑥,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⑦。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⑧,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注释:①伊挚、傅说:二人都是奴隶出身。
伊挚,就是伊尹,辅佐商汤灭掉了夏朝、建立商朝。
傅说:商王武丁任命他为相。
②管仲:春秋时期的政治家。
管仲原先追随齐桓公的兄长公子纠,还曾差点射死齐桓公。
但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重任管仲。
③贼:对敌人的蔑称。
此句指管仲曾经是齐桓公的敌人。
④萧何、曹参:汉初时期的丞相,都是县吏出身。
⑤韩信、陈平:韩信,汉初的大将,少年落魄,曾受胯下之辱。
陈平:汉初的丞相,相传他收受贿赂,还私通嫂子。
⑥吴起:战国初期的卫国人。
鲁国国君想要任命他为将,但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对此有些迟疑。
于是,吴起杀掉了妻子,做了鲁国大将,打败了齐国。
吴起年轻时曾立誓,不做卿相不还乡,所以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回来。
吴起这么多污点,还是先后辅佐鲁国、魏国、楚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勋。
⑦三晋不敢南谋:三晋,魏、赵、韩原本是晋国的三家世卿,后来各自立国,所以称为三晋。
南谋:吴起做楚相,魏、赵、韩三国不敢侵犯。
⑧文俗之吏:从事普通文墨工作的官吏。
翻译:当年,伊挚、傅说出身极为卑贱;管仲,是曾经谋害桓公的贼人,他们都被重用创造了盛世。
萧何、曹参,原本是个县吏;韩信、陈平在之前名声都不好,常常被别人当反面典型,而他们都是王佐之才,后来立下了不世之功。
吴起为了当将军,把自己的妻子杀掉而取得国王的信任,散劲家财贿赂用人单位,母亲去世都不带回家看一眼的,然而他效力魏过的时候,秦国军队不敢惦记河东,在楚国效力的时候赵、魏、韩三国不敢谋划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在韩国,上从总统下到平民异口同声一致遣责中国歪曲历史,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
韩民众更身穿民族服装在汉城的中国大使馆日夜示威。
韩各行各界的团体也举行的各种形式的抗议。
韩副外长李秀赫宣示:“政府要以强硬态度对应中国歪曲高句丽历史,要不惜一切代价打美国牌,台湾牌。
“。
韩总理李海珊也一度宣布“捍卫高句丽历史是当前政府施政的第一议题”。
韩国的主流媒体除了高分贝地抗议中国歪曲历史,更一度从政治,经济,民俗和体育各个方面对当前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负面报道。
2004年9月17日,由中国方面提议,中韩两国的历史学者在汉城举行了关于高句丽历史归属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
会上中国学者,“东北工程“的创始人孙进已一段简短的发言,使得原来群情激昂怒火冲天的韩国政界,学界和媒体全部陷入了无从反驳哑口无言的困境。
现在,韩国方面停止了对中国的公开抗议,争议在表面上是平静下来了。
但在平静的下面却隐藏种种的逆流,如果中国政府处理不当,这些隐患随时都会在以后的岁月里重新爆发成新的更大的外交冲突,影响着两国近期,中期甚至是远期的关系,也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要了解和掌握中韩两国这场高句丽历史争议的实质,就要了解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和争议的起源.高句丽历史姓中还是姓韩?高句丽王国起源于公元前37年中国的东北,趁着中原分裂为战国和南北朝,内战不止,高句丽不断在东北扩张并向朝鲜半岛伸延。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以后,高句丽对中原的统治秩序,进行了种种的反抗,隋皇一气之下挥兵攻打高句丽但败兵未果。
唐朝开国后,唐太宗明诏:辽东本乃我中原的固有国土,决不容将其分离之。
并亲御指挥讨伐高句丽,公元668年大唐军毁灭了高句丽。
与高句丽同时期并存在朝鲜半岛的还有半岛中部的百济和南部的新罗。
在高句丽灭亡了两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世纪初,新罗军事毁灭了百济,创国号为王氏高丽,这就是今天韩国的起源。
之后王氏高丽改朝换代为李氏朝鲜,日本殖民到今天的南北分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东北地区陆续发掘出了高句丽时代的古城和王陵遗址,在当时国内国际的考古界引起了一番轰动。
95年中国政府拨出专款成立了“东北工程“对高句丽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研究,此时南北韩双方无一提出任何的异意。
到了2001年,北韩在鸭绿江边几公里的地方也发现了高句丽的古墓群并马上向联合国申遗,此时韩国的学界才开始发声说中国歪曲高句丽历史,高句丽是属于韩国的历史!2004年6月在苏州举行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三处高句丽遗址和北韩申报的一处遗址同时获得了批准。
中国的媒体在大会的报导中,以高句丽一直向中原王朝进贡为由,认为高句丽与中原是棣属关系,是中国的地方政权。
韩国的舆论反驳:进贡册封是古代亚洲的一种外交行为。
高句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如果高句丽是中国的地方政权,中国的隋唐朝就不会派兵攻打自己的地方政权。
把高句丽视为中国的一部分是大中国主义的民族霸权行为!朝贡是定时定量,周而复始的向中央王朝进贡,尤如今天的中央财政税收,试问当今有哪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会向别国作这样义务性,制度性的交税?而册封则是主君对下属的君王和郡主等下的委任状,同理,又有哪一国的最高领导人需要别国元首的任命状?显然高句丽并不符合当今一个主权国家的定义。
但是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那时一个主权国家的定义又是什么?恐怕很难有具体的标准。
韩国所说的进贡册封是一种外交行为也是不那么能令人信服的:外交行为是一种平等的互动,为何只有高句丽向中原朝贡,从未见有反向的操作?也从来没有见中国和附近的邻国如日本,印度等有过进贡册封的“外交行为“。
民主政治的真谛是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意见。
在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之时,除非韩国人能说服中国的学术界承认高句丽历史属于韩国,否则是无权单方面指责说中国歪曲历史的。
韩国政府一方面把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编入本国的教科书,并出版专门的小册子规定韩大中小学生必读;另一方面则派副外长专程赴北京施压,不准中国把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编入中国的教科书,否则韩国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打美国牌,台湾牌。
一段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争议与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美国和五十多年历史的台湾议题究竟有何相干?韩国人此举只能说明韩国无法举出令人信服的历史史实,企图借用一些毫不相干的现代议题来威迫中国政府承认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
韩国朝野的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对民主政治的原则在国家关系中运用的一种讽刺!2004年9月17日,在被韩国命名为“高句丽在韩国的历史作用”的有多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学者,沈阳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孙进已发言重申:“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因为高句丽的主体发生在中国,直至今天,原高句丽2/3的领土都在中国,而在当时3/4的高句丽居民都归顺了中国”.“在高句丽的大部分历史里,高句丽一直归属中原。
虽然韩国主张高句丽历史由‘一统三韩’(新罗统一三国)的过程而由新罗继承。
但高句丽不属于‘三韩’,历史事实是唐朝合并高句丽,而新罗合并百济“.本来,为准备与中国学者激辨,韩国专门组成了庞大的“高句丽财团”,进行了长时间的蕴量,要在“进贡册封”是否属于“地方政权”的议题上与中国学者决一死战。
然而,在9月17日的研讨会上,面对中国学者的一席发言,韩国方面与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全都语失一时无法回答。
韩《朝鲜日报》在报道此消息时仅有气无力的写道:“对此(指中国学者发言),高句丽研究团研究企划室室长林起焕反驳说:‘孙进已主张的只不过是以现在的领土中心主义为基础的。
但历史的继承权应与现在的领土主权明确区分”。
显而易见,林起焕的回答不但是答非所指,而且是语无伦次。
即使按照韩国人的论点高句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那么当时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就有四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唐朝合并高句丽,唐朝名将薛仁贵在高句丽的最后一个首都平壤(高句丽前后有过三个首都)接受了高句丽王的无条件投降书后,大唐军接收了高句丽全部的领土,以及除了小部分逃避战争的难民外的绝大部分的高句丽居民,也就自然继承了高句丽文化。
而此时韩国的前身王氏高丽还没有诞生。
在高句丽灭亡了二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世纪初,由原高句丽旁边的新罗合并百济组成了高丽王朝。
今天北韩境内所拥有的那部分高句丽故土,是四百多年前由明朝皇帝亲下诏书保证永不犯朝,并大笔一挥主动将两国的边界从汉城北边的汉江北移到了鸭绿江,白白赠送了几乎今天整个北韩面积的大幅领土。
当朝鲜王朝接受明皇的这份恩赐的时候,被恩赐的中国领土是一块在高句丽灭亡后经历了近千年的中国统治,已经非常中国化的高句丽故土。
林起焕究竟有什么理由能证明高句丽历史的继承权是属于韩国的呢?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具体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不管今天如何看待古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无论是将其视为中原的一个地方政权还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高句丽都是中国的历史!3秦始皇灭燕被韩国任伪造为高句丽王灭燕韩《朝鲜日报》2004年11月18日报道了韩国作曲家罗仁荣最近新编写的歌剧《啊,高句丽!广大土好太王》。
用罗仁荣的话说歌剧“把重点放在了用音乐表现扩展韩民族的领土,同时还扩大了精神影响力的高句丽广开土大王的传记”。
“以同时向西延伸到蒙古草原,向西南扩大到大凌河流域的广阔土地。
”。
剧情的结尾是高句丽征服了燕国,燕国将高句丽的好太王供奉为主君。
剧本作家李永武露骨地说“广大土大王是为找回故土不断进行战争的征服的人物”。
这不是什么新编历史剧,而是一部典型的历史胡说剧!辽东在七雄时期是燕国,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历史,秦始皇灭燕怎会突然之间就会突发奇想地在韩国的舞台上变为高句丽王灭燕?韩国人的目的是伪造”满洲历史上属于高丽”,梦想着将来中国解体,韩国就要所谓”收回故土”吞并满洲.记得前几年,美国有两位议员提议要调查中国间谍偷窃美国的技术而成功研制了原子弹。
当时有一位美国的核子专家写书,以自己9次深入中国的核基地访问所了解到的事实,反驳这两位美议员的凭空指责,从此美国人对中国的这个间谍指控也就人间蒸发了。
通过这件事,让人看到了美国社会的言论自由和尊重事实,起码表面上是如此。
再看看眼前的韩国,居然在众目睽睽时下公开由一个国家一流的艺术家来信口雌黄,把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秦始皇灭燕运用时空倒灌一千多年的卑劣手法伪造为高句丽王灭燕,嘴里还振振有词:是中国人在歪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