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考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点精析:人物分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点精析: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f402b18762caaedd33d4b1.png)
考点精析:人物分析
1.考点名称:
人物分析题
2.考点讲解
这一类题型答题的核心是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切忌架空文章来答题,不能远离文本,应以文解文分析人物形象,从正面描写(外面、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借助侧面描写,补充人物性格。
要求学生读懂文章,读懂人物,能够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
3.例题印证及解析
例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是一个严厉,知识渊博,仁慈,古板的人。
【解析】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4.类题答题技巧
①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②结合具体描写方法分析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提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d74d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5.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斑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确凿záo 攒cuán成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 蟋蟀xīshuài 蝉蜕tuì人迹罕至hǎn 油蛉línɡ倜傥tìtǎng 缠络chán luò 觅食mì 竹筛shāi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 葚收(liǎn) 敛脑(suǐ) 髓人声(dǐng) 鼎沸(kuī) 盔甲3.用恰当词浯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16本《坟》《二心集》等。
1.重点:第2段(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2.动作描写: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初一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
![初一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c5de2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b.png)
初一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 知识点框架:
- 作者鲁迅简介。
- 文章结构:百草园部分、三味书屋部分。
- 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趣事描写。
- 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生活描写。
- 思维: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展现童年生活。
- 体会从自由欢乐到相对拘束的转变思路。
-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妙处。
- 难点: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理解。
- 易错点:一些字词的正确写法。
- 补充点:
- 相关的鲁迅作品介绍。
- 同时代其他作家类似主题作品比较。
-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总结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 思考自己的童年与文中的异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58203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1.png)
课堂笔记: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2.“确凿”和“似乎”矛盾吗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3.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4.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5.这一节用了哪些修辞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拟人低唱、弹琴、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6.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7.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8.通过各种感官来看: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9.作者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什么趣事写这一故事有什么作用呢该部分在记叙顺序中属于什么顺序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插叙10.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1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12.“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13.“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由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14.“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15.“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16.第9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结构+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我”对被送到书塾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依恋;对三味书屋的反感..然段有什么作用结构+内容17.“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作者强调的是哪部分内容;并用这句式仿写一段话..习题册:1.这位寿镜吾先生是鲁迅一生都很尊敬的老师..你如何看待这位先生2.在三味书屋发生了哪件事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从不过瞪几眼;大声说:读书”体现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现了作者对他的怎样的感情4.“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体现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现了作者对他的怎样的感情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6.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d5c9b0eff9aef8951e069d.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精梳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精梳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0415db700abb68a982fb28.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一、基础知识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诗集。
答案: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野草》2..从标题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文章可分为哪两部分?答案:空间顺序百草园的童年趣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段):写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第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二、内容分析(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百草园的,百草园的,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
答案:介绍看百草园的(主人)百草园的(历史)百草园的(名字)概括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2、解词:“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之久,记忆模糊,表示猜测;确凿是成人化的眼光,对小时候的趣事、乐园生活印象深刻,所以表示确定。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1.归纳段意: 。
答案:百草园的快乐生活2.作者紧紧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征着力从、、、四个方面描写,充满情趣。
答案:颜色形状声音味道3.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分)答案: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4.文中的静态景物有、、、、、等。
(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40d60f7f1922791788e837.png)
(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 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3d130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4.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知识点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判: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那个散文集里。
3、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邻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那个地点读书。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画面,里边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要细心体会。
4、把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渊博沸腾倜傥锡箔桑葚油蛉斑蟊收敛珊瑚骨髓秕谷罕至绣像盔甲叵测窦5、把握下列词语说明: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纯朴方正倜傥攒宿儒尊敬人声沸腾鉴赏缠络拗敛6、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即找出所要描画的景物专门而又细微的地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予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7、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按照情况发生、进展和结局的时刻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有头有尾。
倒叙是把后发生的情况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情况写在后面。
如此的顺序能够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
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先的情况,对要紧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8、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a55a2fa32d7375a417809b.png)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15
内容上: 1.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点明/暗 示主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结构上: 确认文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题目,与结尾相呼应,点明主旨,营造氛 围。 中间:承上启下、铺垫伏笔、与结尾相照应/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写出对比的表达作用)、转换内容。 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篇,首尾呼应,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7
重点段落赏析
第四段“美女蛇的神秘传说”简析: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为百草园抹 上一层神话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的无限 情趣。
8
第七段“冬日雪地捕鸟”简析: 1.捕鸟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 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2.捕鸟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 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 了。 9个动词简洁准确、贴切生动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 表现了儿童捕鸟的乐趣,体现了冬日百草园的无限生机。 3.捕鸟结果: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文学常识江绍兴人,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 集有《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鲁迅”是他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3.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3
末段作用答题格式
内容上: 1.结尾点题 写了……(概括段落内容) 2.揭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具体写)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小 见大等。 3.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为下文……(具体内容)做了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兴趣。 结构上: 1.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题目。 2.与开头相呼应/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对比的表达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76a5cde2bd960591c6777e.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①||②③④⑤⑥⑦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有无限的趣味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乐园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整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e9c3029a5e9856a561260b4.png)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常识(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2)鲁迅名言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4、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3)《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旧事重提》,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二、整体感知1、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哪几部分?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在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9)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活。
第三部分(10~24)记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生活。
•划分层次如下:1. 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2. 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原因(2-8)A、有趣的的动植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9ad559767f5acfa1c7cda1.png)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一.课文问答1.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诗歌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 )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宿儒(rú)敛(liǎn)脑髓(su ǐ)陌生(mî)觅食(mì)竹筛(shāi )秕谷(bǐ)窦(dîu )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倜傥(tì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人迹罕至(hǎn)3.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19b4c94028915f804dc22b.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1、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2、作者连用两个“不必说”和一个“单是”有什么作用?连用两个“不必说”毅然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景,紧接着用“单是”一句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乐趣,可见整个百草园的乐趣更多。
3、“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中的“肥胖”有什么含义?不仅写出了体态肥大的黄蜂在菜花上的情态,而且写出了儿童特别的感受。
4、“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5、对百草园景物描写的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6、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动物到植物7、作者写了在百草园中的几件趣事?翻段砖按斑蝥,捉蜈蚣,拔何首乌,摘覆盆子8、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作者的哪些感官?视觉描写:碧绿的菜畦听觉描写:蟋蟀在这里弹琴味觉描写:覆盆子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9、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插叙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10、“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欲扬先抑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11、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12、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13、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14、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哪些是?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在课堂上画绣像。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995530227916888486d76f.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1、解题:你从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
这篇课文是以空间的转换为序记叙的。
2、百草园留给“我”的总的印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总的印象:“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
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3、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乐景),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乐闻),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乐事)。
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和依恋之情。
4、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先用两个“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属静态描写。
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属动态描写。
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文章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5、本段细致描写景物的作用: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6、“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那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并仿写句子。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
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仿写1: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
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
仿写2:不必说雄伟的颐和园,美丽的花园,热闹的公园,繁华的游乐园;也不必说高耸的山峰,浩瀚的大海,广阔的草园,单是田野中的小小池塘,就可以让人乐而忘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bb9487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4.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笔记嘿,朋友!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篇文章的重点笔记。
一、百草园的奇妙世界我一想到百草园,那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魔法的小天地。
百草园对小时候的鲁迅来说,那可是个超级乐园。
里面的植物可丰富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你就想啊,那菜畦绿得像什么呢?就像一片绿色的小海洋,风一吹,说不定还能泛起绿波呢。
石井栏光滑得就像被大自然精心打磨过的玉石,摸着就特别舒服。
皂荚树高高大大,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站在那里。
还有那紫红的桑椹,一想到就忍不住流口水,就像一颗颗小宝石似的挂在树上,那是大自然给予的甜蜜宝藏啊。
百草园里的动物也不少呢。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那声音就像是大自然演奏的交响曲中的高音部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
嘿,你说这像不像一个小小的音乐会现场呢?斑蝥更是有趣,要是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斑蝥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术师,总是能给人惊喜。
还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听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这就像一个神秘的传说一样,在小小的鲁迅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我记得有一段关于雪地捕鸟的描写特别精彩。
冬天的百草园也别有一番风味。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多像一场人和鸟雀之间的小小博弈啊。
你说那鸟雀怎么就这么容易上当呢?大概是那秕谷的诱惑太大了,就像我们面对美味的蛋糕一样,难以抵挡。
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从百草园这个充满自由欢乐的地方,鲁迅来到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个私塾,有寿镜吾先生在那里教书。
那时候的读书方式和现在可大不一样呢。
刚到三味书屋,鲁迅就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
书屋里的布置很有特色,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初一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初一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2f1ea12cc58bd63186bdaf.png)
初一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1、衬托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
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考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0df3c4227916888586d7b7.png)
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本课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文章是以空间变化为顺序记叙的。
简答:一、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2分)“乐园”。
第一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有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二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句话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单是”突出了下面的内容,让人感到百草园的乐趣比比皆是。
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不必说那盛开的百花,也不必说那绿意盎然的杨柳,单是那沁人心脾的气息,就足以让人心神俱醉。
4.给第二段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五彩缤纷的乐园。
5.文段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用两个“不必说”来突出下边“单是”一句的内容,由一盖全,表现出百草园的乐趣无穷,反映作者感受的特有情趣。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点精讲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点精讲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8340e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f.png)
考点 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真题模拟] (洛阳期中)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
语句(“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
[答题支架]
确定动词描写的内容
精准刻画人物行为
结合语句分析动词的作用 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体现人物的品质、性格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运用动作描写,用了“扫”“露”“支”“撒”“系”“牵” “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 表现出雪后的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排比。三个“也许是因为……”构成排比,猜测家人 送“我”去私塾的原因,表现了“我”对以后不能常到百 草园玩耍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 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 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考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1. 请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的中心事件 (主要内容)。
2. 文中主要写了哪 几件事? 请简 要概括。
1. 抓住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指的是文章 的标题、总领句、过渡句、主旨句等。
2. 要素串联。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时间 文章写于1926年。
缘由
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 他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这是鲁迅人 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 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 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 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https://img.taocdn.com/s3/m/f4b88d550b1c59eef8c7b4c9.png)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点1写景角度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些角度写百草园的?结合课文分析。
(1)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则是味觉描写。
(2)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本段写到的植物有菜畦、皂荚树、桑椹、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动物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3)这里有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季的,蝉在夏季鸣叫,蟋蟀到秋天才叫。
考点2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考点3品味语言1.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捕鸟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运用了拟人修辞,用与朋友告别似的话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huó)菜畦.(qí)攒.成(cuán)B.倜.傥(zhōu) 脑髓.(suǐ) 桑椹.(shèn)C.斑蝥.(máo) 秕.谷(bǐ) 盔.甲(kuī)D.锡箔.(bó) 蝉蜕.(duì) 收敛.(liǎ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方正搏学人迹罕至B.倘有轻捷人生鼎沸C.相宜私孰潜龙勿用D.蟋蟀消释颠倒淋漓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片人迹罕至....的沼泽,除了有几只大鸟在天空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本课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文章是以空间变化为顺序记叙的。
简答:一、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2分)“乐园”。
第一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有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二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句话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单是”突出了下面的内容,让人感到百草园的乐趣比比皆是。
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不必说那盛开的百花,也不必说那绿意盎然的杨柳,单是那沁人心脾的气息,就足以让人心神俱醉。
4.给第二段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五彩缤纷的乐园。
5.文段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用两个“不必说”来突出下边“单是”一句的内容,由一盖全,表现出百草园的乐趣无穷,反映作者感受的特有情趣。
6.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每件事不超过6个字)(4分)答案:(1)找蜈蚣(2)拔何首乌(3)按斑蝥(4)摘覆盆子7.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例如: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来比喻覆盆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样子,让读者对这种又酸又甜的果实心生向往。
8.这段文字是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祥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祥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9.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
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的语气。
10.本段写景的重点是什么?(用原文中一句话来回答)答案:但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1.这段景物描写扣住了景物各自的特点。
描写菜畦、桑葚,突出了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石井栏,突出了它们的形状;描写蟋蟀、油蛉,突出了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了它的味道。
12.哪一句运用了联想手法?答案: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吃了便可以成仙。
13.文段写景很有特点,试作简要赏析:提示: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色彩的调配,高低错落的掩映,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
14.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选你感受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的表达作用。
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岭、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的乐趣。
15.文段中有许多动词用得精练传神,选其中一例作简要赏析。
如“伏”既写出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16.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3分)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好。
“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16.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17.仿照例句,用一组排比句向朋友们简介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朋友,百草园真是我童年的“乐园”呀!春天,你看那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草长莺飞。
夏天,我们来听神奇迷离的美女蛇故事;冬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雪地上捕鸟去。
18.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是:(B)A百草园的动物五彩缤纷 B百草园的生活丰富多彩C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D百草园的各个角落美丽如画19.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强调的是“单是”以后的内容,将儿童眼中的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B.第2段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如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受。
C.第2段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捕鸟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D.第2段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局部,再写整体的“泥墙根一带”;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
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为序,而且活泼多姿。
三、阅读第3-9段答题。
(11分)(1)第4-6段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2)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惊险、恐怖,然而符合儿童心理,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儿童倍感百草园新奇有趣。
B.作者善于联想:写何首乌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等,这样写使文章显得太散乱,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了。
C.第7段写百草园的冬天,先写“无味”,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样写,把儿童爱玩的心理突现出来了。
D.作者写百草园的生活,始终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四、阅读第10-24段答题。
(11分)(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2分)——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
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生;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3分)(1)严厉。
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
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3分)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有趣。
(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
(4)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完全相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等。
B.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也有不同之处: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C.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五、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③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④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冬天的百草园很有趣味。
C.冬天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少了趣味。
D.冬天的百草园比春天、夏天、秋天的百草园趣味少,但还很有趣味。
2.作者以简明生动地句子写捕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表现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喜悦,突出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3.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不知道”写出了对家人送自己进书塾的不解与自己的无奈,也包含着淡淡的忧伤;连用三个“也许”表现了告别百草园时作者无可奈何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4.本选文属于说明性的文字是第3段,属于记叙性的文字是第4段。
5.用简介语言分别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每点不能超过6个字)冬天捕鸟、告别百草园、简介三味书屋、介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