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阿Q正传人教版第五册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 阿Q正传 边城 教学课件
《阿Q正传》(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 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 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 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 福》、《孔乙己》、《故乡》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 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 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 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
结语:
黑格尔曾经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 吸取到任何教训。幸好,我们还有文学世界。文学家会把世间的丑与恶尽 收眼底,以期用文字带给世间以反思;文学家也会把世间的美与善尽藏心 间,愿以文字带给世间以爱和希望。即便是以笔代戈的鲁迅,也是改造国 民性中的逆行者,坚韧地追寻着人性中的“诚”与“爱”!希望通过今天 的这节课,我们都能够在文学的时空中找到人生之美的追求,不断丰富和 提高自己的生命体验,阅读着,思考着,成长着!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爱好
无 癞头疮
押牌宝、喝酒
妄自尊大
愚昧无知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麻木健忘 奴性十足
恃强凌弱
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人物形象——翠翠
(四、第21段)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
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
——天真纯洁
(四、第33段)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就被
第六页,共二十二页。
《边城》(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字 崇文,湖南凤凰人。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 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边城》于1934年创作完成,是“田园牧歌”式小说的代表, 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高中语文 阿Q正传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第五册 教案
●备课资料[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人物。
他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乡村的一个旧式地主,当时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早已经灭亡,可是,这位旧式的地主却仍然要去做游侠骑士,结果处处碰壁。
他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把农家女孩当成天下第一美人……而每次碰壁吃亏之后,他又总是认为有一个魔法师在捣鬼。
他完全生活在幻想的王国里,做事情不分地点、时间、不看对象,结果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往往是落得一个害己又害人的下场,他经常由于同别人打斗而被打得遍体鳞伤,他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阿Q的异域同胞。
[鲁迅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一位永远不知疲倦而奔走着的人物,他就是夸父。
据《山海经》的《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在中外思想、文化史上,存在着一个像吉卜赛人一样永世流浪的“精神探索者家族”,他们似乎也像该隐和阿哈斯瓦尔那样命中注定必须永不停息地走着。
不!他们更像是与日竞走的夸父,他们主动选择了与太阳赛跑的生活方式,而像夸父一样渴死于道中则是他们悲剧境遇的象征性写照。
这类探索者在中国古代大量存在着。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大批精神探索者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四方奔走,席不暇暖。
老子骑着牛西出函谷关传教、孔子乘牛车奔波于列国,宣扬仁义学说的典故已广为人知,而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都无不匆匆行走于宣扬和探索真理的旅途上。
鲁迅的历史小说《非攻》集中笔墨,渲染了墨子由鲁国前往楚国劝说楚王和公输般放弃武力攻伐宋国计划之途中的辛苦和劳累,鲁迅反复写墨子行走的艰苦、旅途的劳累,塑造了一位为制止荼毒生灵的战争而八方宣传“兼爱”学说的圣徒形象。
墨子为保护民众的生命不受摧残,摩顶放踵、不辞辛苦,被鲁迅视作“中国的脊梁”。
屈原也是经常出现在鲁迅作品中的古典精神探索者形象。
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探索挽救国家衰败之路的神圣事业,却被楚王放逐,他长期流浪于湘水和沅水流域,上下求索,继续探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以死抗争,怀沙自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ppt
骂。――口讷者 打。――气力小者 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 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 被人揪打――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 “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钱被抢 ——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 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睡着了。
4、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阿Q保持了内心的平衡?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蓬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要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高中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三单元之《阿Q正传》课件
阿Q的女性观是:
女人都是水性杨花的;女人是害人 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其灵魂之肮脏,讽刺了“男尊女卑”的 封建教条,同时也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 先生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 娼的实质.
旁批13
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愣,于是两手扶着 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 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 篷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 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第七章问题
1、为什么在未庄人眼里还用“白盔白甲,穿崇祯皇帝的素”这种 说
法来表示革命?应如何理解?
2、阿Q 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3、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什么含义?
4、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 … 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 讽
刺意味。
革命不准革命——七、八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
阿Q的精神胜利法 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 里?请举例说明。(语言、 行动、心理)
阿Q正传
⑵、‚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 而视再到自轻自贱,被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 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就心满意足地得胜 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 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
两章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 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七、八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 意图有两点: •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 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 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 “引起疗救的注意”;
高中语文《阿Q正传》自主学习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
1.简要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
2.《阿Q正传》一文的线索是什么?参考答案:《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
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3. 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参考答案: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4. 每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用心爱心专心 1。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点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
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以下是整理的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作品内容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guì),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
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
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
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人物介绍
名字由来
1922年,叶永矱把《小小十年》小说稿送请鲁迅修改。
一天,他问鲁迅:阿Q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取外国名字?鲁迅说: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鲁迅自己所说的阿Q取名原由是的确如此,还是一时的笑谈,多年来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
阿Q正传[经典导入]在讲课之前我先借用了一首诗: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著名人物——阿Q![教学目标](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1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
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
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2,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3梳理课文内容。
第1部分:革命(1)未庄风传革命①未庄闭塞落后②全村人心摇动③反动势力勾结(2)阿Q宣布革命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A革命纲领B革命对象C革命目的②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①样样都照旧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第2部分:不准革命(1)未庄没有革命①城里剪辫子②未庄盘辫子③阿Q学盘辫(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4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人教版第五册《阿Q正传》
一 声 咳 嗽 , 新 夫 妇 分 了 手 。
升 学 机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 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 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 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 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 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 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 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 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 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 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 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 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 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那么,鲁迅是如 何思考国民性的问题的呢?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 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 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 的弱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 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 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 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 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 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 “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 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鲁迅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 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被压迫者的地 位和他身上具有的勤劳吃苦的劳动人民的优点,以及 他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 他一生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惨死于冤案, 这样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他的死令人痛心。但 同时他身上确实又存在许多“无价值的”东西,尤其 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他的狡猾无赖等 等,在小说里显然遭到作者的否定和批判。小说正是 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映衬下展开了艺术描写,使作 品读起来更加令人感到心酸,使那悲剧性的东西更加 令人深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鲁迅的文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以下是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进行练习。
【模拟试题】一. 结合小说中的下列语句,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第一组:(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3)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性格特点:第二组:(1)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指王胡)。
(2)“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小尼姑)的面颊。
(3)“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性格特点:第三组:(1)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2)“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3)“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性格特点:二. 指出下列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1)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答:(2)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答:三. 阅读茅盾的《阿Q相》完成1—5题。
①想来读过《阿Q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Q的思想意识罢《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这种“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9.阿Q正传(鲁迅)》教案设计
9.阿Q正传(鲁迅)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的学习,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学内容一、整体感知1、阅读(1)阅读课文(2)阅读《语文读本》中P229—295中有关课文的内容。
2、写作背景《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例如,在武汉,曾任清廷21混成协协统,多次破坏湖南革命党人活动,又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的黎元洪,却当上了革命后湖北省军政府的大都督;在绍兴,曾在徐锡麟案件中直接筹划杀害秋瑾的章介眉,也当上了革命后绍兴军政府的“治安科长”。
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
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
辛亥革命流产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1创新设计]一、教学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认识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
理解和鉴赏社会环境的描写在表现作品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课时:三课时.课型:探究研讨型三、预习要求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仔细阅读课文,理出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描述这一过程的意义。
注意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味其对人物刻画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蓝图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探究和研讨,剖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小说的情节对阿Q精神胜利法作准确的诠释,对鲁迅先生之所以写作《阿Q正传》和倾注全力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 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便成为一个共名,而改造国民性的弱点,克服“精神胜利法”也成了一切进步力量、有识之士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课文所节选的只是《阿Q正传》中的七、八两章,因此,我们要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与研讨,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把全书的主题,同七、八两章着重表现的思想加以适当区分;二是把阿Q形象的总体性格特征与这两章中突出表现的阿Q的思想性格侧面加以适当区分。
既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更不能以后者涵盖前者。
当然两者又不能截然割裂;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固然应放在对小说总体理解的框架中进行,但尤应以课文节选的内容为重点。
教学《阿Q正传》这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文,应引导学生作一些深入的探究和研讨。
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获奖学案
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获奖学案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获奖学案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获奖学案教学目标〔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随堂练习:一、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不朽xiǔ高擎qíng 僭称jiàn 面颊通红xiáB.癖好pì聚敛jiǎn 编纂zuǎn 牵强附会qiǎngC.口讷nè庇护bì小觑qù祓除缢鬼báD.赧然nǎn 怃然wǔ逾垣yuán 初隽秀才jùn二、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名目烦多报歉兴高采烈布置B.筹神祈福上谕出言无状唏落C.诚惶诚恐打鼾不足挂齿怠慢D.视若草芥晦饰元宵嘉节喝彩三、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引车卖浆者流(拉车)著乎竹帛,传乎后世(写)B.有乖史法(违背)不能收其放心(安心)C.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拭目) 咸与维新(全部)D.斯亦不足畏也矣(这) 素不相能(亲善,和睦)四、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指包括小说家在内的诸子九家.B.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
C. “童生〞是指明清时列名县学,准备考秀才的小孩,“翰林〞是明清时代的文职官员。
D.祟祯是明代的最后一个皇帝,自缢于景山;光绪、宣统都也是明代的皇帝。
五、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填空1.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 家。
原名_______,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__________ 》时使用的笔名。
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9 阿Q 正传积土成山长河浪花1.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的封建家庭。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坟》《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作品集,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 这个精神胜利法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2.《阿Q 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在阿Q 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我们从《阿Q 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 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 得势,将是一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一个活脱脱的阿Q 。
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 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这便是《阿Q 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易混易错知识点1.掌握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僭.称(jiàn) 确凿.(záo) 醉醺醺.(xūn) 鬼馁.(něi) 祓.除(fū) 提.防(dī) 躄‧进(bì) 初隽‧(juàn) 黑魆魆‧(xū)口讷.(nâ) 似.的(shì) 分.外(fân) 敌忾.(kài) 行.状(xínɡ) 2.注意辨别下列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3.注意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区别⎪⎩⎪⎨⎧∙∙言谮越僭 ⎪⎩⎪⎨⎧∙∙籁天簌簌 ⎪⎩⎪⎨⎧∙∙名签赏鉴 ⎪⎩⎪⎨⎧∙∙藉狼贯籍 ⎪⎩⎪⎨⎧∙∙脚蹩进去躄 4.积累下列词语僭称:超越身份等级的冒称。
高中语文《阿Q正传》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第五册
高中语文《阿Q正传》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第五册高中语文《阿Q正传》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第五册A.嚄.〔huō〕僭.称〔jiàn〕行.状〔xíng〕初隽.〔juàn〕B.蛊.〔gǔ〕赧.然〔nǎn〕托庇.〔bǐ〕栅.〔zhà〕栏C.馁.〔něi〕褒姒.〔sì〕一畦.〔qí〕号咷.〔táo〕D.忾.〔kài〕拗.断〔ǎo〕凛.然〔lǐn〕翰.林〔hàn〕解析:庇bì答案:B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编纂胡说诚惶诚恐手舞足蹈B.赌徒藉贯视若草芥素不相能C.轻蔑口碑价廉物美自轻自贱D.咒骂喝彩兴高采烈咸与维新解析:“藉〞为“籍〞。
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而且了。
②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
这一节,听的人都了。
③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这一节,听的人都了。
A.赧然肃然欣然悚然B.欣然悚然赧然肃然C.悚然欣然肃然赧然D.肃然欣然悚然赧然解析:赧然:惭愧脸红的样子。
肃然:严肃认真;庄严。
欣然:喜悦的样子。
悚然:惧怕的样子。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对于以为“一定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时常留心看,然而伊并不对他笑.B.这个城市的住房是否抗震,成了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大问题.C.像小牛犊一样的邓亚萍,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付出超人的代价,就能取得超人的成绩〞。
D.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解析:“是否抗震〞与“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不对应。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句意不明确的一句是〔〕A.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古人或古代英雄,或圣贤人物,却都失去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的本相,这与传统文本中的人物无异.B.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卑怯和贪婪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思想阻力之一.C.小说通过一个“狂人〞之口,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阿Q正传》说课稿 人教版第五册
《阿Q正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
《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
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教学分析:这是一篇有趣又不失深沉的小说,学生会因为感兴趣而提前阅读,这就为教学打下了基础。
尽管这样,还是要在课前布置预习,要求是:通读课文,用铅笔画出认为精彩的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结果可用铅笔记下。
本文旁批问题多,不可能一一给予详细回答,这一点教师要灵活处理,大部分问题点一两句就可以了,不搞联想发挥;有些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回答。
课文人物性格分析是本文的难点,作者描写的很多人物都是通过性格分析来表现国民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讲给学生,只能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或者大致设计出一个或几个讨论题目,如:吴妈该不该那样做?阿Q应该怎样革命?《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何在?等等。
或者进行一次班级辩论比赛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
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
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二)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四、教学设想1.加强课后讨论,注意文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在教学媒体的运用方面,由于本课的重点是对国民灵魂的解读与剖析,而国民的灵魂又是通过人物的行为隐性的表现出来,这些单靠讲授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视频欣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三、时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
所以,革命遭到了失败。
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与帝国主义勾结,一起向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
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
辛亥革命失败了。
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他们仍然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位。
本文创作的目的在于:一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二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当堂诵读。
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快速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 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 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讨论分析人物形象:1.阿Q《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见“有关资料”中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
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
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特征。
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偏偏要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表现出盲目的妄自尊大;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龙虎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
“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
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
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表现阿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
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
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不觉醒。
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无师自通”地喊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他的性格至死未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赵太爷父子《狂人日记》中有一句话:“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把这句话用在赵太爷父子的头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这就是赵太爷父子。
阿Q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因此赵太爷命令地保将他传去,先是满脸溅朱地喝斥,再是跳过去打嘴巴,并且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这喝、打、骂,活画出赵太爷的骄横、霸道。
人的姓氏本自祖宗,赵太爷竟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并用“会”“配”这样的字眼,实在是猖狂蛮横到了极点。
赵太爷本是个土财主、吝啬鬼,而在阿Q舂米时他又破例准许点灯,这并不说明他的大方慷慨,而是说明他对阿Q的残酷压榨,充分表现他的土财主式的精打细算。
赵太爷本身妻妾成群,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却标榜自己是礼教制度的维护者。
所以当阿Q向吴妈求爱时,赵秀才就用大竹杠来维护礼教纲常了。
他们父子合谋订出五个“条件”,把阿Q剥夺得只剩一条裤子和一件破夹袄,并且造出舆论,断了阿Q的生路。
其残酷狠毒,鲜有所闻。
阿Q“中兴”回到未庄,他们为了便宜货,竟然打破不点灯的常规,连“深闺”中的秀才娘子都出动了。
没有讨到便宜,便又把阿Q逼回了“末路”。
他们又是何等的贪婪!当革命的风暴刮到未庄时,他们昔日的威风无影无踪,竟谦卑地称阿Q为“老Q”,又显出兔子似的胆怯和狐狸似的狡猾。
而他们一旦了解到革命大势无可阻挡时,便改变手法,投机钻营。
赵秀才成了未庄第一个“盘辫家”,相约假洋鬼子到静修庵革命,并且不惜花四块大洋买了一块“银桃子”成为革命党人。
小说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封建反动势力混迹革命内部,使革命夭折的历史。
3.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
他是钱太爷的儿子。
未庄两个“文童”之一。
他没有像赵秀才那样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是“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
他竟然高视阔步,装出了绅士派头:剪掉辫子,穿着西装,拄着文明棍。
他的剪辫,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步文化影响的结果。
然而他一回到以留辫为正统的中国,因为没有辫子而要误“做大官”的前程时,他就又装上了假辫子。
难怪连阿Q也会看不起这种人。
假洋鬼子的剪辫再留辫,虽然也许部分反映了他的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但更主要的还是表现了他的投机心理。
他在日本混迹半年的时间里,无疑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使他封建思想中混入一些另外的东西,成为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的怪胎。
当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和赵秀才革掉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还偷了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