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况-高电压及电磁兼容北京重点室

教学情况-高电压及电磁兼容北京重点室
教学情况-高电压及电磁兼容北京重点室

电力工程系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研究所2004年度年鉴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研究所

2005-1

目录

一、研究所情况简介 (1)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 (4)

三、教学情况 (6)

四、教学相关活动情况 (8)

1.03/04学年度的考核 (8)

2.高压实验室搬迁工作 (8)

3.编写、制订、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9)

4.组织高压实验室建设立项申报,获得35万元的建设经费 (11)

5.其他工作 (11)

五、科研情况 (11)

六、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成果及学术交流情况 (13)

附录:发表论文清单 (14)

一、研究所情况简介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研究所主要开展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技术、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复杂电磁场数值分析、现代电磁测量技术、电力系统电磁环境与保护、电工新技术及电气绝缘基础理论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目前一共有成员12人,其中教授6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后1人,讲师1人,助教1人。研究所成员情况简介如下:

研究所所长

李成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分别于1982年、1984年在华北电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9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伦塞勒理工学院工作。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IEE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员会委员,高电压专委会电绝缘分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新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工学科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等30余项。已发表论文117篇,其中10篇被SCI检索,45篇被EI检索,获省部级三等奖两项,获专利三项。长期从事脉冲功率技术、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工新技术等领域中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电气绝缘与材料、高电压技术等。

研究所副所长

丁立健,博士,教授。1995年哈尔滨电工学院电工材料系电工材料与绝缘技术专业硕士毕业,2000年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博士毕业。1998年10月聘为讲师,2001年12月破格副教授,2004年1月低职高聘为教授,2004年11月破格教授。IEEE会员;机械工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电压技术》分会委员;第一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委会变电站电磁兼容学组委员。2002年被入选华北电力大学“151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2003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负责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电力公司科技项目子项目各一项,同时还是其它多个纵向和横向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负责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有9项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和验收;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

进步三等奖一次、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近年来,在国际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6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34篇,ISTP收录18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电介质理论与电气绝缘技术、放电理论及其应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强场电磁兼容技术以及电工新技术等。

屠幼萍,硕士,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高电压技术与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高电压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曾负责和参加了包括国家计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个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IEEE汇刊和IEEE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1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力系统电磁环境与保护、电气绝缘技术、高电压新技术等。

研究所成员

王泽忠,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2年、1984年、1989年清华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7月至今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从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97年1月晋升为教授职称。2000年1月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理论电工教研室副主任,电力工程系副主任。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磁场》教材1部,编著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教材《工程电磁场》1部。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电机工程中大型涡流问题及其有效解法的研究”获1998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研究项目“新型电工实验成套装置的研制”获电力部1996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度被批准为北京市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测试与仪表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教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电磁测量与信号处理以及电磁兼容技术等。

李卫国,2004年9月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7月出生于北京市,祖籍辽宁省黑山县。1982年华中工学院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学士,1987年重庆大学理论电工专业硕士,1998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博士。1998年在长沙电力学院评为教授,并于2001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电力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主持过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青年资

助项目、湖南省电力工业局科技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主持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建设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工科专业电路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在电网络拓扑中利用计算机自动系统生成网络函数方面,也作了相当的工作。曾担任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被选拔为湖南省第三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研究内容为网络图论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基于局域网的低成本“真空开关真空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基于短距离无线接力通讯的“输电线路杆塔信号采集系统”等。

全玉生,博士,教授。1982年华北电力学院理论电工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东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高电压技术)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晋职讲师,1993年晋职副教授,2000年晋职教授。长期从事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EI、ISTP收录;承担了输配电网故障选线和测距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长期致力于输配电网故障分析与定位技术、高压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方面研究,在输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技术方面有所创新。主要研究方向是输配电线网的故障分析与定位技术、高电压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等。

王伟,硕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电力系,后在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工学硕士学位,IEEE会员。曾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和New South Wales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工作,曾在《电机工程学报》、《高电压技术》以及IEEE的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有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信息处理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应用技术、高电压应用与新技术等。

王景春,学士,高级工程师。1981毕业于北京电力专科学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1989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于高电压实验教学与高电压试验研究工作。

卢斌先,硕士,在读博士,讲师。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理论电专业,硕士。1989-1994年工作于哈尔滨电业局,从事变电站的设备维护工作。1994-199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电工学习。1996年至今在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任教。主要从事"电路"、"电工学"和"电磁测量"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1999

年承担电力部青年科技出进费资助项目"配电线故障分析及定位"的研究工作。自1999年以来,先后在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电测与仪表、现代电力、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报、黑龙江电力及各种国际会议、国内会议共计发表十余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是电力系统传输线故障分析、电力线路故障测距、变电站电磁测量和变电站电磁兼容等。

程养春,硕士,在读博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任助教,2000年任讲师,2004年破格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压输电线路绝缘子带电检测、发电机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局部放电信号处理、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等研究。讲授《高电压技术》、《电气设备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曾负责和参加了多个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两个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国际领先”水平认定;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初评,等待终审)、华中电力科技二等奖1项、河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1等奖、华北电力大学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核心刊物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5篇,其中EI收录19篇。

王伟(小),硕士,助教。2004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承担过河南电力公司,华北电网公司,东北电网公司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压器、GIS、电缆等电气设备局部放电的检测。2001年以来,共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4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詹花茂,博士后,2004年12月调入。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参加和承担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个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华东电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核心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EI收录7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过电压仿真、电磁场计算及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研究所承担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两个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本研究所目前在读研究生一共5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名(含在职2名),硕士研究生38名,工程硕士6名,具体见下表1。本研究所在2004年度培养了毕业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8名,其中包含工程硕士2名,详见表2。

表1:在读研究生情况

表2:2004年已毕业研究生情况

三、教学情况

研究所在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共承担3门本科生课程、8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还指导27名电气00级的本科和31名函授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任务。

研究所在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共承担了9门本科生课程、7门研究生课程、5门函授生的教学任务;承担电自01、高压01的课程设计以及高压01的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任务。

此外,本所老师还承担了高压00、高压01的学分制导师工作。王景春担任电气0304班、屠幼萍担任电气0306班、丁立健担任电气0201班的班主任工作。

本学年承担课程的具体情况如下:

四、教学相关活动情况

按照学校、系领导的布置,本所积极开展了各项教研活动。其中主要的有:

1.03/04学年度的考核

根据学校、系考核领导小组的时间安排,组织了本教研组成员的考核活动。10月26日接受系里布置任务后,马上通知了各有关老师准备相关材料,并于10月28日召开教研组会议,每位老师就自己的教学、科研等情况分别进行了述职,然后进行了民主评议,最后评选出丁立健、王伟老师为优秀,其他老师为合格。

2.高压实验室搬迁工作

根据学校的安排,有条不紊的对在原清河校区的高压实验室进行了搬迁。在得到了学校的搬迁通知后,组织有关老师摸清了清河高压实验室的设备、分布及使用情况,据此向学校提出了临时用房申请,并就此后的高压实验开设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王景春老师、王璁老师、程养春老师、屠幼萍老师等汇同其他相关人员于2004年9月圆满完成了搬迁任务。

3.编写、制订、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2004年9月份组织本组相关教师进行了相关本科课程中的15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编写、制订和修订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1月份组织相关老师修订、编写了8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组织填报了实验室工作日志、实验室情况介绍。

组织研讨了新版的成人和函授教学计划,布置了新版成人和函授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任务。

函授教学大纲及自学进度表课程一览表

脱产成人教学大纲课程一览表

4.组织高压实验室建设立项申报,获得35万元的建设经费组织相关教师和实验人员申报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实验室建设立项申请,并制定了详尽的建设计划。通过本次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面向电力系本科生400人的《高电压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本期建设完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高压实验“只看不动”的窘况,通过改善实验环境、更新实验设备,将加强实验与现场的密切联系,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5.其他工作

除了以上主要工作外,开展了多次学科发展规划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讨论;组织申报教师教学工作量、安排每学期的教学工作、组织安排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答辩工作;还组织部分研究所教师参加了拟引进人员的试讲活动、02级学生分专业方向前的专业方向介绍、01级考研学生的专业及相关内容介绍等;组织学习了新版监考规则、本专科实习工作细则等;还有及时完成了其它一些由上级部门布置的与教学相关的任务及工作(如实验室情况申报、协助保定校区申报河北省重点学科等)。

五、科研情况

本研究所2004年度新签订科研项目一共有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1项、与ABB国际合作项目1项,其他横向科研项目共10项,合计总经费263.746万元。

本年度本研究所科研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六、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成果及学术交流情况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研究所在本年度中除了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教学任务和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成果:

依托于本研究所的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5月9日由北京市科委、教委批准,6月10日举行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日本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JIEE)出版的《EINA》(Electrical Insulation News

in Asia)杂志在2004年11月出版的第11期上详细介绍了高电压与电磁兼

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情况。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瑞士ABB公司正式签订了研究开发合同。

获科技进步奖:“合成绝缘子带电检测技术和装置的研究”,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7月初审通过)。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一种带电检测高压输电线路绝缘子的方法”(程养春、李成榕、王景春、丁立健),申请号:02158545.8,发明专利,2002年

12月25日提交,2004年10月通过审查。

申报发明专利2项:

1.大电机电磁场非接触传感器

2.一种带电检测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的方法

申报实用新型专利4项:

1.基于人(手)孔传感器安装方式的变压器局部放电超高频(UHF)在线

监测装置

2.气体绝缘变电站(GIS)局部放电超高频在线故障定位装置

3.复合绝缘子憎水性及憎水迁移性在线检测装置

4.非接触式发电机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方向传感装置

王泽忠、全玉生、卢斌先老师编写完成了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的《工程电磁场》教材(2004年9月出版)。

王泽忠老师担任教育部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参与教育部立项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评

估体系”二个项目工作。作为主讲教师参与通过河北省将《电磁场》课程申

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工作。

李成榕老师被批准为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两名老师破格晋升职称:丁立健破格晋升教授、程养春破格晋升副教授。

李成榕、全玉生、丁立健、程养春老师获03/04年度校级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屠幼萍、丁立健老师获03/04年度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丁立健老师获03/04年度校“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本年度研究所成员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一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6篇,详见附录(发表论文清单)

2004年度本所教师参加各类相关领域学术会议的情况如下:

1.丁立健于2004年9月赴美国参加IEEE2004国际电气绝缘会议。

2.王泽忠于2004年9月在保定参加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

电磁场、电路及其相关领域战略研讨会。

3.李成榕、王伟、丁立健于2004年11月去重庆了参加2004年中国电机

工程学会高电压技术年会。

4.李成榕、丁立健于2004年11月分别在上海、武汉参加了2004年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高压领域战略研讨会。

5.李成榕、屠幼萍、程养春于2004年11月在深圳参加2004 ACEID。

附录:发表论文清单

[1]Generator PD Measurement by Using UHF and HF Sensors,Xin Li, Chengrong. Li, Lijian Ding,

Wei Wang, Weijiang Wan,2004 IEEE ISEI

[2]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e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Flashover Performance of

Ceramics in Vacuum,Lijian Ding, Youping Tu,C. R. Li, et al,2004 IEEE ISEI

[3]VHF PD Detection of 110kV XLPE Cable Accessories,Wei Wang, Bing Wei, C. R. Li, Lijian

Ding, 2004 IEEE ISEI.

[4]An on-line UHF PD monitoring system for power transformers,Wei Wang, C. R. Li, Et al,2004

IEEE ISEI.

[5]PD Pattern Recognition in Transformer by Using UHF Technology,李成榕王伟(小),2004

IEEE ISEI,2004

[6]XLPE-Cable Partial Discharge Measurement of Using VHF Sensor,Xin Li, Chengrong Li, Wei

Wang, Bin Wei1, Weijiang Wan,ICSD2004,2004

[7]Application of UHF on Partial Discharge Detection in Generator Stator Bar,Xin Li, Chengrong

Li, Wei Wang, Weijiang Wan,ICSD2004,2004

[8]Overvoltage Analysis of 110-kV Transmission Line with Extra-length for Qinghai-Tibet

Railway: Part I- Power Frequency Overvoltage,Tu Youping, Ding Lijian, Zhan Huamao, Li Chengrong, Hu Linlin,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China,19-22 Nov. 2004,paper no. F20, pp.629-632 [9]Overvoltage Analysis of 110-kV Transmission Line with Extra-length for Qinghai-Tibet

Railway: Part II- Non-three-phase Operation Overvoltage,Tu Youping, Ding Lijian, Zhan Huamao, Hu Linlin, Li Chengrong,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China,19-22 Nov. 2004,paper no. F21, pp.633-636

[10]Overvoltage Analysis of 110 kV Transmission Line with Extra-length for Qinghai-Tibet

Railway: Part III- Switching Overvoltage,Tu Youping, Zhan Huamao, Ding Lijian, Li Chengrong, Hu Linlin,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China,19-22 Nov. 2004,paper no. F22, pp.637-640 [11]Overvoltage Analysis of 110 kV Transmission Line with Extra-length for Qinghai-Tibet

Railway: Part IV- Resonant Overvoltage,Tu Youping, Li Chengrong, Ding Lijian, Zhan Huamao, Hu Linlin,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China,19-22 Nov. 2004,paper no. F23, pp.641-644 [12] A new directed sensor for PD detection on turbo generator,Cheng Yangchun, Li Chengrong,

Wang Wei and Liu Dong,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B18, pp.240-243

[13]Discuss of Capacitive Sensor for PD Detection of Generator,Cheng Yangchun, Li Chengrong,

Wang Wei,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5,paper no. B18, pp.240-244

[14]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Ming Li,Chengrong Li,

Huamao Zha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A25,pp.126-127

[15]Experimental Attempt on Feasibility of PD Location in Transfomer by UHF With Primitive

Geometrical Models ,Tang Zhiguo,Li Chengrong,Huamg Xingqua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B8,pp.202-205 [16]The Possibility of UHF PD Calibration in Power Transformers,Wei Wang(s),C.R.Li,Zhiguo

Tang,Zhili Li,Yansheng Ding,Fei Peng,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B17,pp.236-239

[17] A Way to Prepare Samples Used for Hydropobicity Study,Zhao Linjie,C.R.Li,Song Wei,

Chen Xiujuan,Huang Xingqua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E14,pp.536-538

[18]Estimating the Level of Hydrophobicity of Composite Insulators by the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X.J.Chen,C.R.Li,W.Song,L.J.Zhao,X.Q.Huang,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E15,pp.539-542 [19]Lightni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Towers With Transmission Line Arresters,

Zhao Huamao,Li Chengrong,Chen Xiujuan,Li Xi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Discharge,19-22 Nov. 2004,paper no. F7,pp.578-581

[20]Improvement of PD location in GIS,Xin Li,C. R. Li,Lijian Ding,Jing Yang,Hailiang

Li ,2004 IEEE Annual Report-CEIDP,2004

[21]Effect of Ultraviolet Preionization on forming Atmosphere Glow Discharges in Air,Zhan

Huamao、C.R. Li, et al,2004 IEEE Annual Report-CEIDP,2004

[22]The feasibility of locating PD source in transformer using the UHF technology,Tang zhiguo,

C.R. Li, 2004 IEEE Annual Report-CEIDP,2004

[23]Field Practices of UHF Technique for On-line PD Monitoring and Site Testing of Power

Transformers,Tang Zhiguo, C. R. Li, et al, PSCE,2004

[24]UHF法进行变压器局放定位的可行性探讨,唐志国,李成榕,骆立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高压专业委员会,2004,第一卷,第232~238页

[25]污秽复合绝缘子憎水性和憎水迁移性的图像度量法,陈秀娟,李成榕,赵林杰,中国电机

工程学会高压专业委员会,2004,第二卷,第691~697页

[26]气体压强对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詹花茂,丁立健,李成榕,李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

压专业委员会,2004,第二卷,第698~700页

[27]复合绝缘子憎水性在线监测的初步探讨,赵林杰,李成榕,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压专业委

员会,2004,第二卷,第6721~725页,

[28]真空绝缘的沿面闪络预击穿现象的研究,丁立健,李成榕,屠幼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

压专业委员会,2004,第二卷,第763~773页

[29]大型发电机局部放电波形的测量,程养春,李成榕,王伟,刘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压

专业委员会,2004,1卷,pp.149-153

[30]采用MOA的输电线路雷电响应分析模型,詹花茂,李成榕,陈秀娟,李信,高电压技术,

2004,第8期,第1-2页

[31]旋转法带电检测直流合成绝缘子技术的研究,程养春,李成榕,丘东峰,张云,王伟,马

小华,高电压技术,2004,30卷9期,pp.33-34

[32]局部放电UHF信号检波及其仿真,王伟(小),李成榕,丁燕生,李信,唐志国,高

电压技术,2004,2(30)

[33]新型GIS局部放电超高频传感器抑制干扰的研究,李信,李成榕,丁立健,杨静,赵清娇,

高电压技术,2004,2(30)

[34]VHF钳型传感器在线检测110kVXLPE电缆局放,韦斌,王伟,李成榕,李信,李华春,

高电压技术,2004,7(30)

[35]线路避雷器安装方案及效果分析,詹花茂,李成榕,陈秀娟,李信,电瓷避雷器,2004,

3(199)

[36]超高频法在发电机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万伟江、王伟、李成榕等,高电压技术,2004

年第30卷,第9期,第38~40页

[37]超高频法在发电机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王伟,李成榕,高电压技术,2004,第30卷,

第9期第38~40页

[38]用虚拟材料参数法计算含有电位悬浮导体的电场分布,黄成,王泽忠,刘姜玲,现代电力,

2004年,第1期,第55-59页

[39]500kV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场测量与研究,卢斌先、王泽忠、李成榕、丁立健,中国电

机工程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3-138页

[40]带串联电容的传输线分布参数节点导纳方程,卢斌先、王泽忠、郭丽军、刘东起,现代电

力,2004年,第4期,第50-52页

[41]基于过采样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精度的新方法,张新刚、王泽忠,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年,第14期,第58-61页

[42]电力系统中瞬态干扰的模拟与应用,肖保明、王泽忠等,安全与电磁兼容,2004年,第3

期,第48-53页

[43]恒定磁场镜像法的三维表述,王泽忠、卢斌先、王炳革,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

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5月南京

[44]全玉生,张煜,邱庆春等,“基于GPS的双端故障定位新算法”,电网技术,2004年,第

28卷,第6期,第48~52页

[45]李宏刚,全玉生,邱庆春等,“一种基于DSP技术的配电网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装置”,继

电器,2004年,第32卷,第9期,第63~66页

[46]李宏刚,全玉生,徐广军等,“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感应调压器控制器”,电气化铁道,2004

年,第1期

高电压技术 总结

第一章 1.极化: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电场方向产生弹性位移现象和偶极子的取向现象。类型: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 2.吸收现象:原因分界面上积聚起一批多余的空间电荷,这就是夹层极化引起的吸收电荷。电荷积聚过程所形成的电流称为吸收电流。 3.介质损耗:定义: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总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包括由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某些有损极化(例如偶极子、夹层极化)引起的损耗。组成:电导、有、无损极化。影响因素:漏电、电压频率、温度、材料。 第二章 1.气隙中带电质点的产生的方式:①气体分子本身发生游离②处于气体中的金属阴极表面发生游离。消失方式:①与两电极的电量中和②扩散③复合 2.击穿理论:①汤逊理论(电子的碰撞游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造成的表面游离所引起。适用范围:低气压、短气隙。)②流注理论[适用范围:高气压、短气隙。流注通道:正负离子(浓度相等)、良导体、弱电场]。 3.电场:均匀、不均匀。 4.极性效应:对于电极形状不对称的不均匀电场气隙,极性不同时,间隙的气晕电压和击穿电压各不同。极性效应是不对称的不均匀电场所具有的特性之一。 5.冲击电压标准波形击穿电压:指间隙上出现的最高电压。放电时间的组成为:tb=t1+ts+tf。 6.提高气体间隙击穿场强的方法:①改善电场分布,使其尽可能均匀②改变气体的状态和种类。 7.沿面放电:定义:在大气中用绝缘子支撑或悬挂带电体,当绝缘子两级电压超过一定值时,绝缘子与空气交界面出现放电现象。形式:干、湿、污闪。污闪:沿着污染表面发展的闪络。污闪过程:污闪层受潮→电导增大→泄漏电流增大→发热→形成干区→干区电阻大分压高场强高→放电形成→干区扩大→击穿。污闪事故的对策:①调整爬距②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扫③涂料④半导体釉绝缘子⑤新型合成绝缘子。 第三章 1.液体体介质击穿现象:发热膨胀、出现气泡。固~:电击穿是有强电场引起的(特点:击穿电压高、时间短、击穿前介质发热不显著) 2.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杂质、温度、电场的均匀程度、电压作用时间、压力。~固体~因素:电压作用时间、温度、电场的均匀程度、电压种类、积累效应、受潮、机械负荷。累积效应:固体介质在不均匀电场中,介质内部可能出现局部损伤,并留下局部碳化、烧焦或裂缝等痕迹。多次加电压时,局部损伤会逐步发展。 3.组合绝缘原则:①必须有优异的电气性能②有良好的热性能、机械性能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能③各种介质的特性相互合理配合,优缺点进行互补。 4. 绝缘的老化定义:电气设备的绝缘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致使其电气、机械及其他性能逐渐劣化现象。~形式:电、热、机械、环境老化。 第四章 1.预防性试验:①绝缘电阻和吸收比的测量②泄漏电流测量③介质损失角正切测量④局部放电测量。试验结果:①绝缘电阻和吸收比能发现绝缘中贯穿性导电通道、受潮、表面脏污等缺陷②和绝缘电阻一样③测量tgδ能发现绝缘中存在的大面积分布性缺陷④能检测出绝缘中存在的局部缺陷。 2.耐压试验:工频、感应、直流、冲击~。试验结果:①能有效地发现绝缘中危险的集中性缺陷②能对绕组的纵绝缘和相间绝缘进行试验③更易检查出其中的缺陷④能良好地检验高压电气设备对雷电冲击电压和操作冲击电压的耐受能力。 3.星三角接法:正、反接法。 4.绝缘试验有:绝缘特性试验、耐压试验。 第五章 1. 波过程含义:实质上是能量沿着导线传播的过程,即在导线周围空间储存电磁能的过程。波阻抗: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即面积乘质点振动速度)之比,介质密度p与波速V的乘积。波阻抗与电阻的区别:阻抗是电路中包含了电阻,电感,电容几个元件或其中的两个;而电阻只是单个电器元件的纯电阻。 2.折射系数(α):折射电压波与入射电压波的比值。反射系数(β):反射电压波~。 3.线路串电容作用:可降低短路电流;降低入侵波陡度。~并电感作用:可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改变波形。 4.绕组行波特点:初始电压分布、稳态~。过电压在绕组中的分布特点? 5.中性点过电压保护方法:①采用避雷器或避雷棒间隙②配置零序过电压和间隙零序电流保护。中性点绝缘水平情况:全绝缘、分级绝缘(经济性好)。 第六章 1.雷电参数: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波陡度,波形,雷暴日与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 2.防雷直击雷: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类型:保护间隙、排气式避雷器、阀式~、氧化锌~。 3.接地装置形式:工作~、保护~、防雷接地。 4.变压器绕组中的波过程影响因素:绕组的接法、中性点接地方向、进波情况。 5..防雷措施:架设避雷线、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装设自动重合闸、加强绝缘、采用排气式避雷器。 第七章 1.输电线路雷击过压:直击雷~、感应过电压。 2.反击定义:绝缘水平不高的35kV以下的配电装置,构架避雷针容易导致绝缘逆闪络。防止反击:接地装置必须接地良好,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必须合格,独立避雷针的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25欧,避雷针与设备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3.感应过电压:由雷击线路附近大地,由于电磁感应在导线产生的过电压。 4.输电线路防雷性能指标:耐雷水平、雷击跳闸率。 第八章 1.独立避雷针与构架~的区别:独立的避雷针为单独的用角钢或是22的圆钢做成的,用于35KV及以下配电装置;而构架避雷针是用建筑物的钢架或别的可导电物体做为接接闪器,用于110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 2.进线段保护:对全线无避雷线的35~11OkV架空线路,应在变电所1~2km的线路上架设避雷线。进线段作用:①雷电过电压波在流过进线段时因冲击电晕而发生衰减和变形,降低了波前陡度和幅值②限制流过避雷器的冲击电流幅值。 第九章 1.内部过电压类型:暂时过电压(工频电压升高、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切断空载线路~、空载线路合闸~、切断空载变压器~、断续电弧接地~)。

高电压技术实验参考资料剖析

高电压技术实验参考资料 一、高电压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 1.熟悉和掌握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 2.通过实验,培养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初步掌握进行实验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3.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是进行高压试验特别强调的问题,思想上必须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4.培养同学重视实际、遵守制度、爱护国家财产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 1.掌握高电压试验的基本安全技术。 通过实验,同学们不仅在思想上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养成严格的安全习惯。所以,要求同学们正确而熟练的掌握以下的基本安全技术。 a、掌握高压实验中必须的安全措施(防护栏、联锁、接地和安全距离)以及试验前的安全检查内容。 b、按照实验规则的要求,呼叫口令,并按实验程序进行操作。 c、掌握基本安全工具——接地杆的使用和检查。 2.学会安排试验条件和掌握工频试验变压器的正确使用。 3.掌握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方法和典型仪器的使用。 a、掌握主要电力设备(套管、避雷器、电力变压器、线路绝缘子、电缆、电容器等)绝缘的基本检查和试验方法,包括绝缘电阻、泄漏电流、介质损耗因数、局部放电等的测量。以及击穿试验、耐压试验等。 b、掌握测量球隙、静电电压表、多种分压器、兆欧表、以及数字量的测量和使用方法。

三、对同学们的要求 1.预习:要求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及基本原理,并选择试验所需设备、元件、仪器、仪表(包括使用方法)及试验点。画出试验线路图和原始记录表格。 2.实验:必须认真操作,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记录每次数据,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听从教师指导,实验后清理现场。 3.写出实验报告: 格式如下: a、实验目的 b、实验线路图,线路图要整齐、清楚(不得徒手画),并对图中设备的符号列表说明 c、实验内容及数据整理:数据应列表,对所用符号的含义和单位应加以说明,需计算部分应列出引用的公式和说明计算方法。必要时,应绘曲线。 d、现象描述:主要是放电现象,或在实验中遇到的其它现象(如故障现象),若无此内容,可省略。 e、分析讨论:对整个实验的数据、波形、实验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加以总结。 f、.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迟到、早退。按时交报告。 四、高压实验室学生实验规则: (一) 实验前: 1.预习与组织: a、同学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教师要提问检查,不预习者不得参加实验,实验前应交前次实验报告。 b、每实验组推选组长一人,组内可轮流担任,并兼安全监护人。 2.实验前的检查: a、检查设备、仪表有元损坏。如有损坏.应立即向教师报告。

高电压技术实验实验报告(二)

高电压技术实验实验报告(二)

----高电压技术实验报告 高电压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实验一.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QS1型西林电桥测量介质损耗正切值的方法。 二.实验项目 1.正接线测试 2.反接线测试 三.实验说明 绝缘介质中的介质损耗(P=ωC u2 tgδ)以介质损耗角δ的正切值(tgδ)来表征,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等于介质有功电流和电容电流之比。用测量tgδ值来评价绝缘的好坏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因而被广泛采用,它能发现下述的一些绝缘缺陷: 绝缘介质的整体受潮; 绝缘介质中含有气体等杂质; 浸渍物及油等的不均匀或脏污。 测量介质损耗正切值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平衡电桥法(QS1),不平衡电桥法 及瓦特表法。目前,我国多采用平衡电桥法,特别是 工业现场广泛采用QS1型西林电桥。这种电桥工作电 压为10Kv,电桥面板如图2-1所示,其工作原理及操 作方法简介如下: ⑴.检流计调谐钮⑵.检流计调零钮 ⑶.C4电容箱(tgδ)⑷.R3电阻箱 ⑸.微调电阻ρ(R3桥臂)⑹.灵敏度调节钮 ⑺.检流计电源开关⑻.检流计标尺框

⑼.+tg δ/-tg δ及接通Ⅰ/断开/接通Ⅱ切换钮 ⑽.检流计电源插座 ⑾.接地 ⑿.低压电容测量 ⒀.分流器选择钮 ⒁.桥体引出线 1)工作原理: 原理接线图如图2-2所示,桥臂BC 接入标准电容C N (一般C N =50pf ),桥臂BD 由固定的无感电阻R 4和可调电容C 4并联组成,桥臂AD 接入可调电阻R 3,对角线AB 上接入检流计G ,剩下一个桥臂AC 就接被试品C X 。 高压试验电压加在CD 之间,测量时只要调节R 3 和C 4就可使G 中的电流为零,此时电桥达到平衡。由电桥平衡原理有: BD CB AD CA U U U U = 即: BD CB AD CA Z Z Z Z = (式 2-1) 各桥臂阻抗分别为: X X X X CA R C j R Z Z ?+= =?1 4 44 41R C j R Z Z BD ?+= =? 3 3R Z Z AD == N N CB C j Z Z ?1= = 将各桥臂阻抗代入式2-1,并使等式两边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可得: 3 4R R C C N X ? = 4 4 R C tg ??=?δ (式 2-2) 在电桥中,R4的数值取为=10000/π=3184(Ω),电源频率ω=100π,因此: QS1西林电桥面板图 QS1西林电桥面板图

高电压技术学习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

高电压技术学期学习总结 通过一学期对高电压技术的学习,有一下重点难点总结: 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 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⑴带电粒子的产生 气体分子或原子产生的三种状态 原态(中性) 激发态(激励态)从外界获得能量,电子发生轨道跃迁。 电离态(游离态)当获得足够能量时,电子变带电电子,原来变 正离子。

电离种类: A:碰撞电离 B:光电离 C:热电离 D:表面电离 ⑵带电离子的消失 A:扩散,会引起浓度差。 B:复和(中和)正负电荷相遇中和,释放能量。 C:附着效应,部分电负性气体分子对负电荷有较强吸附能力,使之变为负离子。 ⑶汤逊理论的使用条件和自持放电条件 使用条件:均匀电子,低电压 自持放电条件: (1)1 s eα γ?≥ ⑷巴申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A:巴申定律的物理意义 ①p s(s一定)p增大,U f增大。 ②p s(s一定)p减小,U f减小。 ③p s不变:p增大,密度增大,无效碰撞增加,提高了电量的 强度,U f增大。 P减小,密度减小,能碰撞的数量减小,能量提高,U f增大。 P s不变,U f不变。 B:巴申定律的应用

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气体的压力来提高气体的绝缘强度。如:高压直流二极管(增加气体的压力) 减小气体的压力用真空断路器。 ⑸流柱理论的使用范围及与汤逊理论的关系 流柱理论的使用范围: a、放电时间极短 b、放电的细分数通道 c、与阴极的材料无关 d、当ps增大的时候,U f值与实测值差别大。 流柱理论与汤逊理论的关系: a、流柱理论是对汤逊理论的一个补充 b、发生碰撞电离 c、有光电离,电场 ⑹极不均匀电场的2个放电特点(电晕放电,极性效应) 电晕放电的特点: a、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持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是极不 均匀电场的特征之一。 b、电晕放电会引起能量消耗。 c、电晕放电的脉冲现象会产生高频电磁波,对无线电通讯造成干 扰。 d、电晕放电还使空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氮氧化物是强氧 化剂和腐蚀剂,会对气体中的固体介质及金属电极造成损伤或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实验四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耦合 (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自感磁链:11ψ=1N 11Φ 22ψ=2N 22Φ 互感磁链:21ψ=2N 21Φ 12ψ=1N 12Φ 2.伏安关系 耦合线圈中的总磁链:1ψ=11ψ±12ψ=1L 1i ±M 2i 2ψ=22ψ±21ψ=2L 2i ±M 1i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及楞次定律:电路变化将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自感,电压U L1,U L2和互感电压U M21,U M12。 于是有: dt di L dt d L U 11111== ψ dt di L dt d L U 2 2 222 == ψ dt di M dt d M U 1 2121== ψ dt di M dt d M U 21212==ψ 两线圈的总电压U1和U2应是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的代数和。即: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211 1211±±=±±=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1 22 2122±±=±±= 仿真图: 图中,信号源选择sources 中的AC power ,互感线圈选择Basic Virtual 中的TS Virtual 元件 图 10-1 耦合电感 M + _ + _ * * i 1 1L 2L i 2 u 1 u 2 图 10-2 同名端

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1

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1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 高电压专业实验室 2007-4-12

安全规则 1.实验前必须熟悉试验内容,并检查设备及仪表是否正常。 2.在合电源之前,务必有两人以上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接地是否可靠,做好分工,专人记录。 3.在高压电源和带有高压的设备周围围以遮栏,以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实验时应站在遮栏之外,不得向遮栏内探头或伸手。 4.在实验进行中不允许交谈或议论,有问题需要讨论时,要切断电源。 5.实验完毕,应先用接地棒使设备放电,尤其是在做完电容器或者电缆等大电容试品实验后,务必仔细放电,同时须将试验场地恢复整齐。 6.在未亲眼看到设备接地之前,不得接近或触摸高压设备。 7.使用升压设备时,升压必须从零开始,使用完毕后,要退回零位。 8.实验中发生事故或异常现象时,应立刻拉闸切断电源,放电后检查线路和设备,如果发生人身事故应立刻进行抢救。 凡在本高压实验室进行试验之人员必须遵守本规则,并保持实验室整洁及良好的工作秩序。

冲击电压放电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冲击电压发生器的结构、产生冲击电压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了解用分压器与示波器测量冲击电压的方法; 3.观察气体间隙放电、击穿现象; 4.观察在均匀电场和不均匀电场下的气体间隙击穿电压以及不同幅值冲击电压作用下击穿电压波形中放电时延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测量冲击电压波形,了解用分压器与示波器测量冲击电压的方法; 2.观察在均匀电场和不均匀电场下的气体间隙击穿电压及电压波形,不 同电压下放电时延的变化,了解冲击电压下的放电时延特性。 3.回答思考题。 三、实验装置及接线图: 冲击电压发生器接线原理图如下图: 冲击电压发生器原理接线图 图中: T:高压试验变压器 D:高压硅堆 C:主电容 R b:充电回路保护电阻 R:充电电阻 g0:点火球隙 g1~g3:中间球隙 g4:隔离球隙 R g:阻尼电阻 R t:波尾电阻 R f :波头电阻 C f :包括负荷电容和电容分压器的电容

《高电压试验技术》复习与考试题

《高电压试验技术》复习与考试题 1 ?画出工频交流电压试验回路的一般接线图,并解释其中各元件及设备的作用。 2. 工频交流电压试验回路中,调节电压的调压器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3. 工频交流电压试验中,可能发生那些异常现象,为什么?如何避免或消除? 4. 测量工频交流电压的方法有那几种?最常用的分压器是那一种,为什么?它的误差特性如何? 5. 如要用球隙测量有效值为750kV的工频交流电压,请问球径至少为多大?为什么? 6. 描述直流电压都用那几个量?请分别给出其定义(数学表达式表达或语言表达)。 7. 对于直流电压测量而言,高压静电电压表测得的是什么电压值?使用该值时对直流电压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8. 试画出倍压整流电路的原理图,并解释其中各元件及设备的作用。为什么这种电路可以输出两倍变压器高压侧电压峰值的两倍? 9. 直流电压测量通常使用那几种方法?要测那几个量?要求如何? 10. 用高阻串联微安(或毫安)表进行直流电压测量时,高阻阻值应如何选取?为什么 11. 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冲击电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画出其放电时的等值电路图,并指出其中各元件的作用。 12. 试给出雷电冲击电压近似计算法的计算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13. 现有一冲击电压发生器,其放电等值电路中的各元件参数分别为:Rf=37.4欧,Rt=653 欧, C1=0.1微法,C2=0.011微法,求所产生的雷电冲击电压的波头时间Tf,波长时间Tt为多少? 14. 可以用来测量雷电冲击电压的分压器有那几种?可以用来测量操作冲击电压的分压器有那几种?为什么? 15. 试画出测量冲击电压的分压器测量系统的接线图,并指出其中各元件的作用。 16. 评价冲击电压测量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有几种?冲击电压测量系统阶跃波响应有那几个主要参数? 17. 工频串级试验变压器的级数一般不超过3级,这主要是因为其容量利用率随级数的增加而减少而漏抗随级数的增加而增加; 18. 高压静电电压表测得的是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其突出的优点是输入阻抗极高; 19. 测量直流高电压一般用高欧姆电阻串连微安表;测量交流高电压一般用电容分压器、电阻 分压器配低压仪表或示波器;测量冲击高电压一般用电阻分压器、电容分压器、阻容串连分压器、阻 容并连分压器配合峰值电压表或示波器进行; 台直流高压串级发生器,级数n为3级,已知其左右柱电容器电容量相等,左右柱每级 20. 电容器电容量C均为0.02微法,交流电源的频率f为50赫兹,输出电压平均值U为900千 伏, 输出电流平均值I 为6毫安,问此时该发生器输出电压的脉动系数等于多少?是否满足试验标准的

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全

一、填空和概念解释 1、电介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使用的绝缘材料。 2、击穿:在电压的作用下,介质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 3、击穿电压:击穿时对应的电压。 4、绝缘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或厚度上承受的最小的击穿电压。 5、耐电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上或厚度所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 6、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增加的过程。 7、去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减少的过程。 8、碰撞游离: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碰撞中性分子产生的游离。 9、光游离:中性分子接收光能产生的游离。 10、表面游离:电极表面的电荷进入绝缘介质中产生的游离。 11、强场发射:电场力直接把电极中的电荷加入电介质产生的游离。 12、二次电子发射: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阴极放出电子。 13、电晕放电:气体中稳定的局部放电。 14、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间:击穿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形成时延 15、统计时延:从间隙加上足以引起间隙击穿的静态击穿电压的时刻起到产生足以引起碰撞游离导致完全击穿的有效电子时刻。 16、放电形成时延:第一个有效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碰撞游离形成流注,最后产生主放电的过程时间。 17、50%冲击放电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绝缘放电的概率在50%时的电压值。 18、沿面放电:沿着固体表面的气体放电。 19、湿闪电压:绝缘介质在淋湿时的闪络电压。 20、污闪电压:绝缘介质由污秽引起的闪络电压。 21、爬距:绝缘子表面闪络的距离。 22、极化: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对外呈现电极性的过程。 23、电导: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过程。 24、损耗:由电导和有损极化引起的功率损耗。 25、老化:电力系统长期运行时电介质逐渐失去绝缘能力的过程。 26、吸收比:t=60s和t=15s时的绝缘电阻的比值。 27、过电压:电力系统承受的超过正常电压的。 28、冲击电晕:输电线路中由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晕。 29、雷暴日:一年中听见雷声或者看见闪电的天数。 30、雷暴小时:一年中能听到雷声的小时数。 31、地面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每雷暴日的落雷次数。 32、耐雷水平:雷击输电电路不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大的雷电流幅值。 33、雷击跳闸率:每百公里线路每年在雷暴日为40天的标准条件下由雷击引起的跳闸的次数。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 结

?为什么要有高电压:提高输送容量,降低线路损耗,减少工程投资,提高单位走廊输电能力,节省走廊面积,改善电网结构,降低短路电流,加强联网能力。 ?电介质:在其中可建立稳定电场而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的物质。 ?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部产生宏观不为零的电偶极矩。 ?电介质极化的四种基本类型: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 ?介电常数:用来衡量绝缘体储存电能的能力,代表电介质的极化程度(对电荷的束缚能力) ?液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影响因素(频率):频率较低时,偶极分子来得及跟随电场交变转向,介电常数较大,接近直流情况下的εd;频率超过临界值,偶极分子转向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介电常数开始减小,介电常数最终接近于仅由电子位移极化引起的介电常数εz。 ?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的电导有本质上的区别:金属电导是由金属中固有存在的自由电子造成的。电介质的电导是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移动造成的。气体:由电离出来的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而造成的。液体:分子发生化学分解形成的带点质点沿电场方向移动而造成的。固体:分子发生热离解形成的带电质点沿电场方向移动而造成的。 ?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由于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有损极化损耗,总称为介质损耗。 ?电介质的等效电路:电容支路:由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为纯容性。/阻容支路:由有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分为有功和容性无功两部分。/纯阻支路:由漏导引起的电流,为纯阻性的。 ?介质损耗因数tgδ的意义:若tgδ过大会引起严重发热,使材料劣化,甚至 可能导致热击穿。/用于冲击测量的连接电缆,要求tgδ必须小,否则会影响到测量精度/用做绝缘材料的介质,希望tgδ。在其他场合,可利用tgδ引起的介质发热,如电瓷泥胚的阴干/在绝缘试验中,tgδ的测量是一项基本测量项目 ?激励:电子从近轨道向远轨道跃迁时,需要一定能量,这个过程叫激励。?电离:当外界给予的能量很大时,电子可以跳出原子轨道成为自由电子。原来的中性原子变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 ?反激励:电子从远轨道向近轨道跃迁时,原子发射单色光的过程称为反激励。 ?平均自由程:一个质点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距离,其与密度呈反比。

全桥实验报告

《EDA技术应用》大作 业 --全桥开关电源设计与测试 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13应用电子技术2班 指导老师:严添明 姓名:王浩 学号:1305220147 日期:2015-01-10

目录 全桥电源开关电源的设计与测试 (1) 1.1作业内容 (1) 1.2芯片工作原理 (1) 1.2.1VIPER22A芯片管脚功能 (1) 1.2.2VIPER22A芯片内部构图 (1) 1.2.3TOP246Y芯片管脚功能 (2) 1.2.4TOP246Y芯片内部构图 (2) 1.2.5TL494芯片管脚功能 (3) 1.2.6TL494芯片内部构图 (4) 1.3电路工作原理 (5) 1.3.1高频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 (5) 1.3.2软开关技术 (5) 1.3.3功率因数校正技术(PFC) (5) 1.3.4低电压大电流技术 (5) 1.3.5整理滤波 (5) 1.3.6填谷式功率因数校正 (5) 1.3.7辅助电源模块设计 (6) 1.3.8PWM脉冲产生模块设计 (7) 1.3.9驱动模块设计 (8) 1.4原理图 (1) 1.5印制板 (3)

1.6元件清单 (3) 1.7调试过程 (5) 1.7.1前级辅助电源调试 (5) 1.7.2TL494 PWM产生调试 (5) 1.7.3死区电压比较电路 (6) 1.7.4输出控制电路 (7) 1.7.5驱动电路和功率变换调试 (8) 1.8总结 (10)

全桥电源开关电源的设计与测试 1.1作业内容 (1)使用DXP2004软件,画出TOP246Y PCB板及元件封装。 (2)熟悉掌握制作PCB板的流程,成功制作出TOP246Y PCB板。 (3)调试TOP246Y电路板。 (4)了解TOP246Y电路的工作原理。 1.2芯片工作原理 1.2.1VIPER22A芯片管脚功能 图1.1 VIPER22A芯片管脚图 1.2.2VIPER22A芯片内部构图 图1.2 VIPER22A 芯片内部构图

高压试验技术方案

华润电力焦作有限公司#1 泵站增容高压试验方案; 一、执行标准 1、本方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标准》GB50150-200; 2、《电业安全作业规和》2005 版 二、设备概况: 该试验包括10KV高压开关柜3台、2000KVA变压器一台、10KVPT柜1台,高压电缆电缆5根,配变 装置总容量为2000KVA: 三、施工部署 初步根据设备各部位的情况及甲方的要求,在甲方安排的停电时间内,确定施工员为7 人,其中项目 施工项目经理1 人,技术监督总监1 人,电气负责人1 人,土建负责人1 人,试验调试班组2人;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以满足安全及生产需要。 三、组织管理措施 根据电气试验调试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试验工作必须在设备停电状态下进行,为缩短停电时间和避免试验人员误入带电设备间隔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甲、已双方单位密切协调配合、统一步调。 1 、试验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甲方单位应向乙方单位提供完整的设备及线路图纸资料(包括各设备的合格证和技术参数表格等),以便乙方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乙方向甲方提供的试验方案内容应包括:具体的施工内容和范围、工作人员 数量、停电时间以及需要停电的带电设备。甲方接到乙方施工方案后及时安排设备停电检修事宜。具体停电时间和范围经甲方有关部门确定后,及时与乙方连络并通知乙方到场开展工作时间。 2、试验工作现场施工: 出于对设备的熟知程度和安全的角度,所有现场的停送电倒闸操作均由甲方单位运行人员执行。乙方 应在正式接到甲方现场协调员的设备已停电的通知后,方可安排试验班组人员进入现场验电、放电、挂设 警示标志、围栏等安全防护措施。为了安全管理工作,试验工作开始时除甲方协调员及监督人在试验现场 协调工作以外,应避免其他闲杂人员在现场走动。试验工作中实验人员认真做好现场记录,实验完毕乙方应检查清理试验现场,确保无遗漏无错误方可撤离现场并通知甲方人员恢复供电。 3、乙方在试验工作完毕后,根据现场试验记录进行实验报告的编制,试验报告完成经乙方审核部门审核盖章后尽快送达甲方有关单位。 4、文明施工 施工现场周围要设置围栏、屏障等,并张贴标志或悬挂标志牌,防止有人误入,发生危险。施工现场 施工机具以及实验设备摆放整齐,不得随意放置。设备接线要求符合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施

高电压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 1、空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其中氧分子的电离电位较低,为12.5V。 (1)若由电子碰撞使其电离,求电子的最小速度; (2)若由光子碰撞使其电离,求光子的最大波长,它属于那种性质的射线?(3)若由气体分子自身的平均动能产生热电离,求气体的最低温度。 2、试论述气体放电过程的α、γ系数。 3、什么叫帕邢(巴申)定律?在何种情况下气体放电不遵循巴申定律? 4、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放电机理、放电过程和放电现象有何不同? 5、长间隙放电与短间隙放电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试解释长空气间隙的平均击 穿场强远低于短间隙的原由,形成先导过程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章 1、气隙的伏秒特性是怎样绘制的?研究气隙的伏秒特性有何实用意义? 2、试说明在雷电冲击电压作用下,导线对平行平板气隙(S/D>10)和球-球气 隙(S/D<0.5)的伏秒特性形状有何不同,并解释其原因。 3、试解释50%击穿电压。 4、标准大气条件下,下列气隙的击穿场强约为多少(气隙距离不超过2m,电 压均为峰值计)? 5、为什么压缩气体的电气强度远较常压下的气体为高?又为什么当大气的湿 度增大时,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增高。 6、某110kv电气设备如用于平原地区,其外绝缘应通过的工频试验电压有效值 为240kv,如用于海拔4000m地区,而试验单位位于平原地带,问该电气设备的外绝缘应通过多大的工频试验电压值? 7、为提高棒-板间隙的击穿电压,分别采取了以下五种措施,试讨论这些措施 的有效性?为什么?(1)增大气压;(2)在适当位置设置极间障;(3)抽真空;(4)充4.5大气压的SF6气体;(5)将板极的尺寸增大。 8、一般在封闭组合电器中充SF6气体的原因是什么?与空气比较,SF6的绝缘 特性如何? 9、为什么SF6气体绝缘大多数只在均匀电场和稍不均匀电场下应用?最经济 适宜的气压范围约为多少,采用更高气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数电课程设计-温度计实验报告(提交版)

一、设计项目名称 温度采集显示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1,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对单路温度进行测量,并用数码管显示当前温度值系统硬件设计,并用电子CAD软件绘制出原理图,编辑、绘制出PCB印制版。 要求: (1)原理图中元件电气图形符号符合国家标准; (2)整体布局合理,注标规范、明确、美观,不产生歧义。 (3)列出完整的元件清单(标号、型号及大小、封装形式、数量) (4) 图纸幅面为A4。 (4)布局、布线规范合理,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 (5)在元件面的丝印层上,给出标号、型号或大小。所有注释信息(包括标号、型号及说明性文字)要规范、明确,不产生歧义。 2.编写并调试驱动程序。 功能要求: (1)温度范围0-100℃。 (2)温度分辨率±1℃。 (3)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3.撰写设计报告。 提示:可借助“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实现或验证软件、硬件系统的可靠性。

温度传感器 摘要:温度的检测与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应用之一,随着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利用新型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 实现对温度的测试与控制得到更快的开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单 片机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科研,各个领域。一种数字式温 度计以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作感温元件,它以单总线的连接方式, 使电路大大的简化。传统的温度检测大多以热敏电阻为传感器,这类传 感器可靠性差,测量温度准确率低且电路复杂。因此,本温度计摆脱了 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利用单片机STC89C52对传感器进行控制。这样 易于智能化控制。 关键词:数字测温;温度传感器DS18B20;单片机STC89C52; 一.概述 传感器从功能上可分为雷达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热电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超声波测距离传感器等,本文所研究的是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是最早开发,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利用物质各种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把温度转换为电量的传感器。这些呈现规律性变化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半导体。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测量仪表的核心部分,品种繁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温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工业、环境监测、医疗、家庭多方面均有应用。从而使得现代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微型化、集成化、数字化正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三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耦合 (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高电压技术复习题参考版

你答案说明(仅供参考): 第一个数字为相应书名(1:高电压绝缘技术;2:高电压试验技术;3:高电压工程基础);后面的为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固体电介质,施加下列电压,其中击穿电压最低的是(C(1:200~201)) A.直流电压B.工频交流电压C.高频交流电压 D.雷电冲击电压 2.下列的仪器及测量系统中,不能用来测量直流高电压的是(B(2:84))A.球隙B.电容分压器配用低压仪表C.静电电压表 D.高阻值电阻串联微安表 3.以下四种表述中,对波阻抗描述正确的是(D(3:121-122)) A.波阻抗是导线上电压和电流的比值 B.波阻抗是储能元件,电阻是耗能元件,因此对电源来说,两者不等效 C.波阻抗的数值与导线的电感、电容有关,因此波阻抗与线路长度有关 D.波阻抗的数值与线路的几何尺寸有关 4.波阻抗为Z的线路末端接负载电阻R,且R=Z.入射电压U0到达末端时,波的折反射系数为(A (3:125)) A.折射系数α=1,反射系数β=0 B.折射系数α=-1,反射系数β=1 C.折射系数α=0,反射系数β=1 D.折射系数α=1,反射系数β=-1 5.氧化锌避雷器具有的明显特点是(C(3:159)) A.能大量吸收工频续流能量 B.能在较高的冲击电压下泄放电流 C.陡波响应能得到大大改善 D.在相同电压作用下可减少阀片数 6.避雷器距变压器有一定的电气距离时,变压器上的电压为振荡电压,其振荡轴为(D(3:177-178)) A.变压器工作电压 B.变压器冲击耐受电压 C.避雷器冲击放电电压 D.避雷器残压 ?7.在架空进线与电缆段之间插入电抗器后,可以使该点的电压反射系数(B(3:125)) A.β<-1 B.-1<β<0 C.0<β<1 D.β>1 8.如下电压等级线路中,要求限制的内过电压倍数最低的是(D) A.60kV及以下 B.110kV C.220kV D.500kV 9.开头触头间电弧重燃,可抑制下列过电压中的(C(3:208) A.电弧接地过电压 B.切除空载变压器过电压 C.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 D.空载线路分闸过电压 10.纯直流电压作用下,能有效提高套管绝缘性能的措施是(C) A.减小套管体电容 B.减小套管表面电阻 C.增加沿面距离 D.增加套管壁厚 11.按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工频耐压试验时,在绝缘上施加工频试验电压后,要求持续( A(2:2)) A.1 min B.3 min C.5 min D.10 min 12.根据设备的绝缘水平和造价,以下几种电压等级中,允许内过电压倍数最高的是( A ) A.35kV及以下B.110kV C.220kV D.500kV 13.液体绝缘结构中,电极表面加覆盖层的主要作用是( D(1:233)) A.分担电压B.改善电场 C.防潮D.阻止小桥形成 14.雷电流通过避雷器阀片电阻时,产生的压降称为( C ) A.额定电压B.冲击放电电压 C.残压D.灭弧电压(允许作用在避雷器上的最高工频电压)15.GIS变电所的特点之一是( D ) A.绝缘的伏秒特性陡峭B.波阻抗较高

高电压技术知识学习情况总结(20201213140940).docx

.\高电压技术学期学习总结 通过一学期对高电压技术的学习,有一下重点难点总结: 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 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⑴带电粒子的产生 气体分子或原子产生的三种状态 原态(中性) 激发态(激励态)从外界获得能量,电子发生轨道跃迁。 电离态(游离态)当获得足够能量时,电子变带电电子,原来变 正离子。

电离种类: A:碰撞电离 B:光电离 C:热电离 D:表面电离 ⑵带电离子的消失 A:扩散,会引起浓度差。 B:复和(中和)正负电荷相遇中和,释放能量。 C:附着效应,部分电负性气体分子对负电荷有较强吸附能力,使之 变为负离子。 ⑶汤逊理论的使用条件和自持放电条件 使用条件:均匀电子,低电压 s 自持放电条件:(e1) 1 A:巴申定律的物理意义 ①p s (s 一定) p 增大, U f增大。 ② p s (s 一定) p 减小, U f减小。 ③ p s 不变: p 增大,密度增大,无效碰撞增加,提高了电量的 强度, U f增大。 P 减小,密度减小,能碰撞的数量减小,能量提高,U f增大。 P s 不变, U f不变。 B:巴申定律的应用

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气体的压力来提高气体的绝缘强度。如:高压直流二极管(增加气体的压力) 减小气体的压力用真空断路器。 ⑸流柱理论的使用范围及与汤逊理论的关系 流柱理论的使用范围: a、放电时间极短 b、放电的细分数通道 c、与阴极的材料无关 d、当ps增大的时候,U f值与实测值差别大。 流柱理论与汤逊理论的关系: a、流柱理论是对汤逊理论的一个补充 b、发生碰撞电离 c、有光电离,电场 ⑹极不均匀电场的 2 个放电特点(电晕放电,极性效应) 电晕放电的特点: a、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持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是极不 均匀电场的特征之一。 b、电晕放电会引起能量消耗。 c、电晕放电的脉冲现象会产生高频电磁波,对无线电通讯造成干 扰。 d、电晕放电还使空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氮氧化物是强氧 化剂和腐蚀剂,会对气体中的固体介质及金属电极造成损伤或

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_学生用_

实验一.电介质绝缘特性及电击穿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气隙击穿、液体击穿以及固体沿面放电等现象及其特点,认识其发展过程及影响击穿电压的各主要因素,加深对有关放电理论的理解。 二.预习要点: 概念:绝缘;游离;电晕;电子崩;流注;先导放电;自持放电;滑闪放电;沿面放电;小桥;电击穿;热击穿。 判断:空气是绝缘介质;纯净液体的击穿是电击穿,非纯净液体的击穿是热击穿,绝缘油的击穿电压受油品、电压作用时间、电场分布情况及温度的影响较大,电弧会使油分解并产生炭粒;沿面放电是特殊的气体放电,分三个阶段,沿面闪络电压小于气隙击穿电压。 推理:变压器油怕受潮;油断路器有动作次数的限制; 相关知识点:电场、介质极化、偶极子、介电常数、Paschen定律、Townsend理论、流注理论、伏秒特性、大气过电压、内部过电压。 三.实验项目: 1.气体绝缘介质绝缘特性及电击穿实验 ⑴.电极形状对放电的影响 ①.球球间隙 ②.针板间隙 ③.针针间隙 ⑵.电场性质对放电的影响 ①.工频交流电场 ②.直流电场 ⑶.极性效应 ①.正针负板 ②.负针正板 2.液体绝缘介质绝缘特性及电击穿实验 ⑴.导电小桥的观察 ⑵.抗电强度的测试 3.固体绝缘介质绝缘特性及电击穿实验 ⑴.刷状放电的观察 ⑵.滑闪放电的观察 ⑶.沿面闪络的观察 四.实验说明: 1.气体绝缘特性: ⑴.气体在正常情况下绝缘性能良好(带电粒子很少); ⑵.气体质点获得足够的能量(大于其游离能)后,将会产生游离,生成正离子和电子; ⑶.气体质点获得能量的途径有:粒子撞击、光子激励、分子热碰撞; ⑷.气隙中除了有气体质点游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外,还存在金属电极表面的逸出电子; ⑸.气隙加上电场,气隙中的带电粒子将顺电场方向加速运动,造成大量的粒子碰撞,但产生气体质点游离的撞源粒子是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