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火把节
《火把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课件)
任课教师:郑雪沛
•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 个民族,你了解多少呢?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 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 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 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 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 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 彻夜狂欢。
5.围着篝火跳舞
文章写了有关火把节的什么传说? 表现了彝族人民怎样的性格 ?
表现出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 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精 神和品德。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 火把节是在每年农历的 六月二十四日 。到了那天,
围着篝火狂欢 人们点起火把 游行,举行 斗牛、 摔跤、 等纪念活动。 2 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 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 的象征。
整体感知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主 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 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 课文一共14个自然段,把文章分段并 概括段意。
• 能够充分体现彝家人热情的句子, 你能找到么? • 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什么呢? 描写了彝家人热情、好客,以及他 们对生活非常热爱的情感。
继续走进火把节
• 感受它的热烈场面 • 了解彝家人的民族风情以及 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开始,彝 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 从这些准备中您能体会出什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 每个场面是如何让描写的呢? 1.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饭菜
2.斗牛
3.摔跤
4、点燃火把
《火把节》课件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课件
习俗与传统
火把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如舞狮、舞龙、放鞭炮等,展示 了各地区的民族文化。
火把节的意义
1
文化传承
火把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珍 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2
丰收祈福
火把节是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通过庆祝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3
驱邪避灾
火把节也被视为驱邪避灾的时刻,人们点燃火把,祈求神灵的保佑。
火把节的准备工作
火把制作
人们会提前制作火把,用于 节日表演和庆祝活动。
舞蹈排练
舞蹈团体会提前排练各种传 统舞蹈,以展示美丽的舞蹈 表演。
食物准备
人们会准备各种传统食物, 如粽子、糕点等,以供节日 期间享用。
火把节的神话传说
阿诗玛的传说
舞龙舞狮的起源
火把节传说中,有一个叫阿诗玛 的女孩,她为了拯救爱人而献身, 成为了火把节的精神象征。
火把节的舞龙舞狮起源于一场白 族的神话故事,寓意着驱邪和祈 福。
妹子投河的传说
火把节的妹子投河传说讲述了一 个勇敢的姑娘为了民族的繁荣而 牺牲的故事。
火把节的火焰意象
神圣之火
火把节的火焰象征着神圣和力量,人们相信它能驱逐邪灵和带来好运。
团结与繁荣
火焰的融合象征着人民的团结和社区的繁荣,人们通过点燃火把表达对集体力量的祝福。
黄金的希望
火把节的火焰如同黄金般闪耀,象征着希望和富饶的未来。
火把节的传统舞蹈与表演
1
舞龙舞狮
火把节上的舞龙舞狮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舞动的巨龙和活泼的狮子给人们带来欢 乐和热闹。
2
腰鼓舞
火把节上的腰鼓舞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的舞蹈表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
七班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火把节之歌原文浏览苏教版
火把节之歌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
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
年节祭品要逐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纯净。
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
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
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
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风俗。
然而,像我国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方式固定上去,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
关于火把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很久很久之前的一个夏天,旱情十分严峻,庄稼长得瘦弱不堪。
可是,天神仍然派出差役,下界催租逼债。
人们苦苦求饶,还是颗粒不留,统统被收走。
这激怒了英雄惹地豪星,决心把这个恶差除掉。
结果在六月二十四这天,在竞赛摔跤时,把他摔死了。
合理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天神放出天虫,铺天盖地的天虫转眼之间便把一片片庄稼吞噬净尽。
豪星看了心痛如焚,情急生智,动员男女老幼采来蒿杆扎成火把,漫山遍野燃烧起来,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毕竟消灭了天虫,保住了即将收获的庄稼。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也为了祈祷丰收,年年都点燃火把,久而久之,就构成了火把节。
我们来到凉山时,恰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
吃过早饭,大家就乘车来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拖木沟的一处非常开阔的草坪,四周天然隆起,形似看台,上上下下曾经坐满了人,据说达三万多。
彝家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
意思是,过年讲究吃好喝好,而火把节讲究的是穿戴打扮,好玩耐看。
放眼望去,尽是姑娘们的七彩裙、花头帕、绣花坎肩和小伙子们的白披毡、蓝披毡、花腰带,好像一个硕大无朋的五彩花环罩在青苍的碧野上。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4《火把节》课件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欢度火把节, 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
姑娘们
彩 衣
帕
头
小伙们
披毡
花包
赶 赴
盛 会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 哪几个场面?
五个场面
准备节日饭菜 点火把 斗牛 摔跤 围着篝火跳舞
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准 备 节 日 饭 菜
斗 牛
斗 牛
火 龙 穿 行
欢快的舞蹈
傣 族 泼 水 节
粽布智斗魔王, 死后,人们为了纪 念她,在每年过年 的时候,就相互泼 水,用洁净的水洗 去身上的污垢,迎 来吉祥的新年。
侗 族 林 王 节
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 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彝族马缨花节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 是我们彝族的节日。 这一天,男女老幼一 齐跳舞,唱山歌,还 要杀鸡煮肉庆贺,把 马缨花插到各处。
火把节有关知识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 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 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 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 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 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 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2006年5月20日, 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激情四溢” 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 把节的热烈场面。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 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4. 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读准下列词语
头 帕( pà)披毡 (pīzhān)山寨(zhài)
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及说课稿整合
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及说课稿整合一、教材分析《火把节》是一篇描写彝族人民传统节日的散文。
文章通过讲述彝族人民在火把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习俗。
3. 学会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四、教学难点1.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火把节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彝族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习俗。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喜悦心情,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7.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彝族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彝族风情的学习氛围。
2.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节奏和情感朗读课文。
3. 关键词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文化渗透:引导学生了解彝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火把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火把节
火把节又称"东方的狂欢节",是彝族的节日,过火把节的还有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
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将会进行"三天三夜的狂欢活动"。
第一天:祭火。
一般由寨子里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人在山上进行祈求,祭祀,杀鸡宰牛羊,然后用最原始的方法获取火种,进行保存,等到第二天。
第二天:传火。
白天会赶集,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选美比赛,歌舞表演等。
晚上,由当地地位高的人一起用取来的火种点燃事先准备好的主火把,然后每家人在主火把处取火,进行游街仪式,随后就是火把狂欢,一起撒火把,跳左脚舞。
第三天:送火
期盼来年会带来好运,丰收。
下午回召集所有男人,不管老少,聚集在一起吃饭,代表火把节的结束!。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三篇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三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火把节》教学反思范文
《火把节》教学反思范文《火把节》教学反思范文《火把节》教学反思范文1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权力,战胜灾难的英勇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激情四溢的火把节,全文的感情也可以用热情奔放、充满民族自豪感来概括,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假如分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才能的培养。
《火把节》教学反思范文2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重点引导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权力,战胜灾难的英勇、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在详细的教学环节中,先以“闯关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此环节学生表现得异常活泼,继而,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通过充分地朗读,感受了五个场面的热闹非凡,学生用比赛的形式完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习。
缺乏之处:1. 对于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五个场面的描写,刚开场大多数学生很难答复正确,只是外表地理解成场面热闹的一些形容词,应中选择第一个场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进展概括,由引导再到放手,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
2. 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篝火晚会局部的朗读没有完成,最后简单完毕了全课,这是值得深思的,在下一节课的试教中应当防止此问题的发生。
第4课-火把节
白 族 的 三 道 茶
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 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 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 蜜和几粒花椒。
傣族的泼水节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 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 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 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 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 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 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 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 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 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 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 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 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 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 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彝族火把节的主要活 动在夜晚,人们或点 燃火把照天祈年,除 秽huì求吉,或烧起 篝火,兴行盛大的歌 舞娱乐活动。节日期 间,还有赛马、斗牛、 射箭、摔跤、拔河、 荡秋千等娱乐活动, 并开设贸易集市。
男子头饰“英雄角”,显得英气十 足。
女子头饰“鸡冠帽”、“荷叶帽”
赛
马
赛
马
赛
马
斗 鸡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
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 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 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 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 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 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 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 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 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小学三年级作文彝族的火把节习俗
彝族的火把节习俗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个叫彝族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独特而有趣的传统节日,那就是火把节。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当人们沐浴在雪花中时,整个村庄都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在火把节的前一天晚上,村庄的人们会踏雪前行,亲手去取松树的枝条,并将其点燃成火把。
当火把点燃时,村庄的街道瞬间被火光点亮,仿佛夜空中多了许多流星。
火把节的当晚,人们手持火把,排成长队,沿着街道向山坡上走去。
伴随着欢快的鼓点声和喜庆的歌曲,大家一步一步往前走,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笑容洋溢。
有人手牵着手,串成一条长龙,有人手持火把,燃烧的火焰跳舞着,仿佛要为整个山村带来好运。
等到大家走到山上时,已经到了午夜时分。
此时,人们会将手中的火把同时抛向天空,火光在半空中交织成一片美丽的画面。
而后,大家又开始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欢乐的舞蹈。
整个山村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一幕仿佛是一场狂欢的盛宴。
火把节的由来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彝族的村庄被一群凶恶的鬼怪袭击,村民们想尽办法驱赶它们。
有一晚,一个智者发现鬼怪害怕火光,于是,他带领村民们点燃了火把,并高呼着赶跑了鬼怪。
从此以后,村民们每年的这一天都会点燃火把,以纪念这个勇敢的智者。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们的欢庆日,也是展示他们的团结和勇敢精神的重要时刻。
通过火把的燃烧,他们表达了对凶恶鬼怪的不屈和反抗,同时也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带走了一年的疲惫和祈愿来年的平安。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举办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火把的照亮下,村庄的邻里们互相交流,欢快地唱歌跳舞,这使得整个节日更加有趣而且充满活力。
彝族的火把节习俗,让节日不再只是单调的庆祝,更是一种在歌声中传承的文化,一种在手中的火光中传达的希望。
这个节日不仅给彝族的人们带来了快乐,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
火把节,燃烧的火焰带给我们希望和幸福;火把节,村庄的街道闪烁着吉祥和欢乐。
五年级语文《火把节》PPT课件
刘三姐的传说
•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 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 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 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 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 据传壮族人人会唱歌,是因为有刘三姐这 位歌仙。人说:三姐骑鱼上青天,留下山 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 口传。
Hale Waihona Puke 歌圩( xū )•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 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 、”圩逢“、”笼峒(tóng)"、"窝坡"等。歌 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 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 意思。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 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由于这种活 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 墩圩"。
• 山峰婉蜒重叠,江流曲曲弯弯,一片红色 的朝霞,映现在山峦的隐处,顺着水流飘 来了刘三姐的歌声: • 唱山歌。 • 这边唱来那边和, • 山歌好比春江水。 • 不怕滩险弯又多……
• 一只小船载着三姐和他的哥哥刘二顺水划来 ,来到村口江边码头,听到一阵争吵声,原 来是地主莫怀仁的管家莫福仗着莫家势力来 强抢青年猎手阿牛射中的一只野兔,阿牛正 和他据理力争。刘三姐走到近前,看此情景 正义感使她非常气愤,说:“天地山川盘古 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 吃野兔带箭来。”莫福听了威吓道:“你是 什么人?可晓得莫家的厉害!?三姐道:“ 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抬;横梁不 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莫福在众人 的骂声中只得灰溜溜地走了。人们围上三姐 询问来历,才知道她就是顶顶大名的山歌能
• 自唐代以来,刘三姐的故事就已经在广西各 族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她不仅被壮族人民称 为自己民族的歌仙,还被广西其它少数民族 称为歌仙,她是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勇 敢的壮族姑娘,能歌善唱,常以山歌赞美大 自然,歌颂劳动,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 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达劳动人民的意志和 愿望,所以她赢得了广大壮族劳动人民的爱 戴。但她的反抗精神和智慧,却触怒了封建 统治阶级,他们百般迫害,使她不得不四处 漂泊。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火把节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版
4 火把节(教学反思参考1)
《火把节》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情场面和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呈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用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英勇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品德。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专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
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纳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要多朗读,特殊是像这样的课文,假如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情的活动场面——打算节日饭菜,摔跤,斗牛,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感受彝族人民对生活的酷爱,对美妙生活的憧憬。
并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沟通,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实力的培育。
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还感悟到新的内容,如:让学生了解到这篇课文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开头和结尾,向即将到来的客人发出盛情邀请。
在感悟的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学问的教学,向学生讲解比方的另两种形式,并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新课的教学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起先就抓住学生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最终简洁结束了全课。
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化,只是停留在表面。
《火把节》课件
• 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火光照 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 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 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表达了彝 族人们对生活的什么?)
生活热爱以及美好未来的向往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你的感受。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火把节有关知识
•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 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 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 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 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 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 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2006年5月20日, 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看出彝家人准备火把节愉悦和欢迎客人 与他们一起过节的盛情。
• 自读1—4自然段,说说以“我”第一人称 口吻 • 来写的好处?
“我”第一人称的好处
(体现了彝族人们的热 情好客,使人倍感亲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 哪几个场面?
五个场面
准备节日饭菜 点火把 斗牛 摔跤 围着篝火跳舞
矫( jiǎo)健 摔 跤(jiāo)嫉妒(jí dù)
蝗(huáng)虫 蒿(hāo)枝 熊(xióng)猫 宰(zǎi )鸡 彝(yí )族 犄(jī)角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矫健
充满强烈列的,具有 爆发性的情感 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服 强壮有力
嫉妒
忌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 忌恨心理
• 学习第三部分 自读课文说说“火把节的由 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及说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预习提纲
4、火把节导语: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满山遍野不约而同人声鼎沸兴高采烈日上三竿不屈不挠企盼
⑶“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附:板书设计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民族服饰、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火把节》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火把节》
第4课 火把节
05.1班
执教者:花花老师 时间:2030.11.1
所有文字均可更改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 过节的情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背景介绍
火把节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 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 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 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 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你知道火把节的传说吗?请你从文章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从 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了什么?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间的幸 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数不胜数的蝗(huánɡ)虫。它 们噬(shì)咬着庄稼,也噬咬着人们的心。但是 ,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屈服于天神的淫(yín)威 。他们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想出了用火来消 灭蝗虫的办法。人们点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 间地头捕烧害虫。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人们终于 灭掉了“天虫”,保护了庄稼。为了纪念这次用火 把消灭“天虫”的胜利,庆贺五谷丰收,每年的农 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各 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特有的民族风情。 4. 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字词正音
hāo zhài jiǎo jī huáng
蒿寨 矫犄蝗
头帕(pà) 屠宰(zǎi) 矫(jiǎo)健 蝗(huáng)虫
披毡(zhān) 山寨(zhài) 嫉(jí)妒(dù)
激情四射:指精神亢奋,充满激情,像阳光一样
光照大地,影响别人,积极向上。
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关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的资料。 2.体会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品格,写一 篇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欢乐的火把节—新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描写民族风俗_六年级叙事作文
欢乐的火把节—新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描写民族风俗在彝家山寨里,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会响起“朵格啦,格啦朵格啦(来啊,来庆祝火把节)的欢呼声,人们吃完砣砣肉,喝完杆杆酒后,便点燃熊熊的火把庆祝火把节。
一阵阵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举着火把如潮水般涌来,好像整个大地都是一片火海。
火把节的夜晚,一支支火把从各家各户出来,在庄稼地里游动。
从远处看去,山上山下,尽是火把,无數的火把犹如夭空中的星星,使人分不清哪是火把,哪是星星。
一支支火把又从四面八方聚拢,汇成一条火龙。
接着,人们把火把聚在一起,点燃一个巨大的火堆,大家便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弹琴……粗犷的欢呼声,悦耳的歌声,美妙的琴声,汇成了一首交响曲,在山谷中回荡。
第二天是火把节活动的高潮。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场坝上。
彝家姑娘穿着美丽的服装,打着五颜六色的花伞,把这里装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
姑娘们各个花容月貌,婀挪多姿,似云彩、似花朵……她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圓圈儿,唱歌、跳舞,这里成了姑娘们的世界,成了歌的世界,成了舞的世界!姑娘们跳完舞,男士们又幵始了精彩的斗牛、赛马。
最有趣的是斗牛。
看,双方牵来的两头公牛,一头是3号,一头是6号,它们两眼瞪得红红的,甩尾扬蹄,要向对方冲去。
比赛口哨声一响,双方同时将绳索放开,只见两头公牛迎面冲去,“砰”的一声,牛角绞在了一起……两头牛竭尽全力,想打敗对方,可谁也没有被打敗。
于是两头公牛用尽全身力气,蹬开四蹄向前猛頂,在它们脚下,踏出了一个个深坑。
它们的主人好像比它们还要紧张,一边大叫,一边跳来跳去,似乎在栺挥着他们的勇士……周围的人被这情景逗得大笑,笑声、叫声搅在一起,回荡在空中,整个山寨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大约斗了30多分钟,3号公牛终于把6号公牛斗败了,人们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接着3号公牛又斗敗了其他公牛,取得了“冠军”。
人们把大红花戴在它头上,由主人牵着,缓缓地绕场一周,展示“英雄”的风采。
五下4《火把节-》课件
嫉妒jídù
蝗huáng虫
彝yí 族
蒿hᾱo枝
山寨zhài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 分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节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火把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火把节的来历。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欢度火把节, 彝家人做了哪些准备?
彩衣 头帕
披毡 花包
赶 赴 盛 会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激情 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 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4.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 美德。
读准字音
头帕pà 矫jiǎo健 熊xióng猫 宰zǎi 鸡 摔 跤jiāo 披毡 pī zhān
你还知道火把节还有哪些 活动?跟同学交流。
除秽
斗鸡
斗羊
朵洛荷舞
课外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民俗节 日?说说它们的来历, 风俗。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
五个场面
准备节日饭菜 摔跌 斗牛 点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节日饭菜
斗牛
摔跤
“火龙”
你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了什么?
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 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 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讨论交流
4、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 族、纳西族、基诺族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 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 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 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 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2006年5月20日, 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
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
典。
第三部分(11-14):写彝族的火把节是彝家人
课前谈话,激发学生
兴趣,学生把自己从不同
渠道获得的资料和大家分
享,感受分享的喜悦,并
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形近字和难写字多分
析,多书空。不面面俱到,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4火把节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路:
《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
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
美德。
本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
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第二部分介
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
3.课件。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火把节
2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说起“火把节”你会想到哪些
场面?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矫健、摔跤、嫉妒、蝗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
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
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
1.检查生字新词。
(1)出示课件(展示课件第三屏),指名读词
语。
(2)全班齐读。
(3)师:这一课生字较多也较难记忆,你能不
能给同学提个醒呢?重点指导:
读音:蒿()犄()嫉()矫()跤( )
形近字:蒿和篙、矫和娇、熊和能
难写字:“淫”最后一横为短横;
“宰”倒数第二笔也是短横。
2.反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绍火把节的几个场景脉络清晰,按时间顺序写了一天的庆典活动。读这一部分要
注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清晨到夜晚,从第一天到第三天这节日的气氛,
从而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蒿、寨、矫、犄、蝗”5个生字;会写“帕、披、毡、宰、
寨、矫、跤、熊、嫉、妒、蝗”11个生字;掌握“头帕、披毡、山寨、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发挥小组合作力量,
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
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
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
较难的问题大家一起讨
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
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
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
把握。理清文章的条理和
顺序。
引导学生搞清楚火把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火把节
说,赞美彝族人民勇于战
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
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
品德。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
了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民
族,热爱我们的国家,感
受民族的伟大力量。
(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人民的火
把节,去感受一下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吧!齐读课题。
二、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
词。和同学交流生字的注意要点。
(二)从文中画出下列生字词。(展示课件第
三屏)
(三)小组合作学习: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反馈,理清层次
(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强
不息、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
屈不挠的品德的民族、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每一个民
族的人民,热爱我们的国家,感受民族的伟大力量。)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节描写的几个场面,想象
当时的情景。
通过复述火把节的传
3
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
日。
四、再读课文,把握重点
(一)在描写火把节的时候,主要写了哪几个
场景?(展示课件第四屏)
2.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相机展示课
件第五屏、第六屏、第七屏、第八屏)
3.文章描写了有关火把节的什么传说?表现了
彝族人怎样的性格?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面对这样的民族,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