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汇编.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教师职业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恒于研究, 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成长三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师职业的责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教师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对未成年人保护主要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有四方面特点。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

凯洛夫);交往起源说(叶澜)。

20世纪以后教育新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人的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学科特征。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