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案例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总结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总结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定义:等比数列 中任意一项与它 的前一项的比值 是常数



an=a1*q^(n-
1),其中a1是首
项,q是公比
推导:由等比数 列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累乘法或迭 代法得到通项公 式
应用:用于求解 等比数列中的任 意一项,以及解 决与等比数列相 关的数学问题
公式推导过程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第n项为a1*q^(n-1) 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1*q^(n-1) 公式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公比的取值范围,当公比为1时,等比数列变为等差数列 公式推导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等比数列的性质,即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都相等


an=a1*q^(n-1)
推导过程:利用 等差数列和等比 数列的定义,通 过数学归纳法或 极限法推导出变 式公式
运用:在解决实 际问题时,根据 已知条件选择合 适的变式公式进 行计算,提高解 题效率
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案例
银行存款:计算利息 股票投资:计算股票价格 保险费用:计算保险费 工资计算:计算工资总额
公式形式上的异同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q^(n-1)
相同点:都包含首项a1和公 差或公比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a1+(n-1)d
不同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包含项数n,等比数列通项
公式包含幂指数(n-1)
应用场景的异同
等差数列:常用 于描述连续变化 的量,如温度、 人口增长等
等比数列:常用 于描述连续增长 的量,如复利、 人口增长等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WPS

数列裂项归纳总结

数列裂项归纳总结

数列裂项归纳总结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构成。

数列的性质和规律研究在数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数列裂项归纳是一种常见的数列求解方法,本文将对数列裂项归纳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数列与数列裂项数列由一系列具有顺序排列的数字所组成。

按照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数列可以分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多种类型。

在数列中,数列裂项是指在数列中间出现断裂的项。

数列裂项归纳就是通过找出裂项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推导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其他属性的求解方法。

二、数列裂项归纳的基本思想数列裂项归纳是一种递归的思想方法,通过观察数列中裂项的特点,逐步推导出数列的规律。

一般来说,数列裂项归纳的具体步骤如下:1. 观察数列中裂项的位置和数值,寻找规律。

2. 推测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其他属性,通过数学归纳法进行验证。

3. 如果推测的规律成立,那么可以使用该规律来求解数列的其他性质或问题。

三、数列裂项归纳的实际应用数列裂项归纳在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列裂项归纳的实际应用:1.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数列裂项归纳可以用于时间序列数据中的趋势分析和预测。

2. 物理学中的运动学分析:数列裂项归纳可以用于研究物体在运动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属性的变化规律。

3. 经济学中的经济指标分析:数列裂项归纳可以用于分析经济指标中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

四、数列裂项归纳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列裂项归纳的应用,我们来看几个案例分析。

案例一:等差数列已知等差数列的前6项依次为3,6,9,12,15,18,若数列从第4项开始断裂,则求数列的后续项。

解:观察数列的前6项,可以发现数列的公差为3,即每一项之间的差值都是3。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3n,其中n为项数。

根据数列裂项归纳的思想,我们可以将数列的剩余部分表示为an = 3n,其中n大于等于4。

将n分别代入4,5,6,7...等数值,即可计算出数列的后续项。

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摘要:一、数列的定义与意义二、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1.顺序表示法2.通项表示法3.递推表示法三、各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四、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五、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正文: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数学分析、概率论、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数列,我们有必要了解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顺序表示法、通项表示法和递推表示法。

1.顺序表示法顺序表示法是指用自然数表示数列中的每一个元素。

例如,等差数列{a1, a2, a3, ...},其中a1表示数列的第一个元素,a2表示第二个元素,以此类推。

顺序表示法直观地反映了数列中元素的位置关系,但当数列的项数较多时,记忆和计算都会变得复杂。

2.通项表示法通项表示法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方法。

例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 - 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通项表示法简洁地反映了数列的规律,方便进行分析和计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通项表示法适用于具有规律性的数列,对于无规律的数列,通项表示法可能不适用。

3.递推表示法递推表示法是用前一项与当前项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数列的方法。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式为:fn = fn-1 + fn-2。

递推表示法揭示了数列中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发现数列的性质和规律。

但递推表示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涉及到复杂的递推关系,计算和分析难度较大。

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顺序表示法适用于描述简单有序的数据,通项表示法适用于研究具有规律的数列,递推表示法适用于分析复杂数列之间的关系。

根据问题的需求,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例如,在研究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采用通项表示法,将求和公式表示为Sn = n/2 * (a1 + an),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 表示第n项。

而在分析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时,我们通常使用递推表示法,通过迭代计算来揭示数列的规律。

等差数列数学教案精选案例大全

等差数列数学教案精选案例大全

等差数列数学教案精选案例大全等差数列是指从其次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一种数列,常用A、P表示。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优质课程《等差数列》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推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洁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归纳力量和严密的规律思维的力量,体验从特别到一般,一般到特别的认知规律,提高熟识猜想和归纳的力量,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老师指导下同学的自主学习、相互沟通和探究活动,培育同学主动探究、用于发觉的求知精神,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让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同学养成细心观看、仔细分析、擅长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的同学是我校高一(7)班的同学(平行班同学),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同学学问阅历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进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力量和演绎推理力量,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爱好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意从详细的生活实例动身,注意引导、启发、讨论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同学的心理进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力量的进一步进展.【设计思路】1.教法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同学对学问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乐观性,发挥其制造性.①分组争论法:有利于同学进行沟通,准时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同学的乐观性.①讲练结合法:可以准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2.学法引导同学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力量的同学引导熟悉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从0开头,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方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假如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头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根据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根据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老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同学:1:0,5,10,15,20,25,….2:18,15.5,13,10.5,8,5.5.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同学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别到一般,激发同学学习探究学问的自主性,培育同学的归纳力量.二:观看归纳,形成定义①0,5,10,15,20,25,….①18,15.5,13,10.5,8,5.5.①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思索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思索2依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思索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老师:引导同学思索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同学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同学:分组争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肯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根据肯定挨次排列的…只要合理老师就要赐予确定.老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老师引导同学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对肯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看、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同学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头抓住:“从其次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精确表达.)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1)1,1,1,1,1;(2)1,0,1,0,1;(3)2,1,0,-1,-2;(4)4,7,10,13,16.老师出示题目,同学思索回答.老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留意的问题.留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同学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2思索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老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同学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现.依据同学在课堂上的详细状况进行详细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同学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同学观看、归纳、猜想,培育同学合理的推理力量.同学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要逐一点评,并准时确定、赞扬同学擅长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同学的制造意识.鼓舞同学自主解答,培育同学运算力量)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1推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老师:给出问题,让同学自己操练,老师巡察同学答题状况.同学:老师叫同学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老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设计意图:主要是熟识公式,使同学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熟悉“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七:归纳总结:1.一个定义: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2.一个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二个应用: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老师:让同学思索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终老师给出补充(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同学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熟悉和把握基本概念,并敏捷运用基本概念.)【设计反思】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同学学习数列的爱好.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通过分析、观看,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详细到抽象,由特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本节课教学采纳启发方法,以老师提出问题、同学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绽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学问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把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等差数列前n项和PPT优秀课件

等差数列前n项和PPT优秀课件

n 个 2 S ( a a ) ( a a ) ( a a ) n 1 n 1 n 1 n
n ( a a ) 1 n
n ( a 1 a n) S n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其它形式
n ( a 1 a n) S n 2 n ( n 1 ) S na d n 1 2
解: 由题意 , m 是 7 的倍数 , 且 0 m 100 .
练习1.
课 堂 小 练
1. 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
a n 的 S
( 1 ) a 5 , a 95 , n 10 ; 1 n
( 2 ) a 100 , d 2 , n 50 ; 1
n
练习2.
解得: n = 4 或 n = 6 a1=6 或 a1= -2
M m |m 7 n ,n N , 且 m 100 例3. 求集合
的元素个数 , 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
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得 : ,7 7 0,7 1, 7 2, 7 , 14 , 21 , , 98 . 14 .即 共有 15 个元素 , 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记为 a , n 15 ( 0 98 ) a 0 , a 98 S 1 15 735 15 2 答 : 集合 M 共有 15 个元素 , 和等于 735 .
= 7260 120 = (1 + 120 ) · 2
120 (a1 a120) · 2
(三)构建数学:猜测
问题 1: 问题 2: S120=1+2+ · · · · · ·+12 0 120
(a1 a120 )· 2

以《等差数列》为例探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

以《等差数列》为例探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

以《等差数列》为例探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导言:高中数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不仅是一种必备的知识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等差数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内容,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学习和探究,可以有效地渗透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以《等差数列》为例,探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从而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列类型,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同时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推理和证明。

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等。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学习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渗透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差数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金融领域中的利息计算、物理领域中的匀速运动等等。

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其概念和性质,还需要应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问题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差数列在高中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其定义、性质、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在学习等差数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一些适当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思维训练。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等差数列的应用领域和局限性,让他们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高中数学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是学习数列的两大精髓.“从基本量出发,知三求二.”这是方程思想的体现.而“将数列看成一种特殊的函数,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n的函数.”则蕴含了数列中的函数思想.借助有关函数、方程的性质来解决数列问题,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功效。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方程思想在数列上的应用,仅供考生阅读。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含具体案例)本文列举几例分类剖析:一、方程思想1.知三求二等差(或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集中了等差(或等比)数列的五个基本元素a1、d(或q)、n、an、Sn.“知三求二”是等差(或等比)数列最基本的题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1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0=30,a20=50,(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若Sn=242,求n的值.解(1)由a10=a1+9d=30,a20=a1+19d=50,解得a1=12,因为n∈N*,所以n=11.2.转化为基本量在等差(等比)数列中,如果求得a1和d(q),那么其它的量立即可得.例2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6―a4=24,a3a5=64,求{an}的前8项的和S8.解a6―a4=a1q3(q2―1)=24.(1)由a3a5=(a1q3)2=64,得a1q3=±8.将a1q3=―8代入(1),得q2=―2(舍去);将a1q3=8代入(1),得q=±2.当q=2时,a1=1,S8=255;当q=―2时,a1=―1,S8=85.3.加减消元法利用Sn求an利用Sn求an是求通项公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方程思想中加减消元法的运用.例3(2011年佛山二模)已知数列{an}、{bn}中,对任何正整数n都有:a1b1+a2b2+a3b3+…+an―1bn―1+anbn=(n―1)?2n+1.若数列{bn}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将等式左边看成Sn,令Sn=a1b1+a2b2+a3b3+…+an―1bn―1+anbn.依题意Sn=(n―1)?2n+1,(1)又构造Sn―1=a1b1+a2b2+a3b3+…+an―1bn―1=(n―2)?2n―1+1,(2)两式相减可得Sn―Sn―1=an?bn=n?2n―1(n≥2).又因为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bn=2n―1,所以an=n (n≥2).当n=1,由题设式子可得a1=1,符合an=n.从而对一切n∈N*,都有an=n.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n.4.等差、等比的综合问题这一类的综合问题往往还是回归到数列的基本量去建立方程组.例4设{an}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3=7,且a1+3,3a2,a3+4构成等差数列,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根据求和定义和等差中项建立关于a1,a2,a3的方程组.由已知得a1+a2+a3=7,(a1+3)+(a3+4)2=3a2.解得a2=2.设数列{an}的公比为q,由a2=2,可得a1=2q,a3=2q.又S3=7,可知2q+2+2q=7,即2q2―5q+2=0,解得q1=2,q2=12.由题意得q>1,所以q=2.可得a1=1,从而数列{an}的通项为an=2n―1.二、函数思想数列是一类定义在正整数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特殊函数.可见,任何数列问题都蕴含着函数的本质及意义,具有函数的一些固有特征.如一次、二次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在数列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a1+(n―1)d=dn+(a1―d),前n项和的公式Sn=na1+n(n―1)2d=d2n2+(a1―d2)n,当d≠0时,可以看作自变量n的一次和二次函数.因此我们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有关知识,以它的概念、图象、性质为纽带,架起函数与数列间的桥梁,揭示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分解数列问题.1.运用函数解析式解数列问题在等差数列中,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故可用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进行解题.例5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且S10=100,S100=10,求S110,并求出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大值.分析显然公差d≠0,所以Sn是n的二次函数且无常数项.解设Sn=an2+bn(a≠0),则a×102+b×10=100,a×1002+b×100=10.解得a=―11100,b=11110.所以Sn=―11100n2+11110n.从而S110=―11100×1102+11110×110=―110.函数Sn=―11100n2+11110n的对称轴为n=111102×11100=55211=50211.因为n∈N*,所以n=50时Sn有最大值.2.利用函数单调性解数列问题通过构造函数,求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从而证明数列的单调性.例6已知数列{an}中an=ln(1+n)n (n≥2),求证an>an+1.解设f(x)=ln(1+x)x(x≥2),则f ′(x)=x1+x―ln(1+x)x2. 因为x≥2,所以x1+x<1,ln(1+x)>1,所以f ′(x)<0.即f(x)在[2,+∞)上是单调减函数.故当n≥2时,an>an+1.例7已知数列{an}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bn=1+anan.(1)若a1=―52,求数列{bn}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的值;(2)若对任意的n∈N*,都有bn≤b8成立,求a1的取值范围.(1)分析最大、最小是函数的一个特征,一般可以从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入手,用来研究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研究数列的最大项或最小项.解由题设易得an=n―72,所以bn=2n―52n―7.由bn=2n―52n―7=1+22n―7,可考察函数f(x)=1+22x―7的单调性.当x<72时,f(x)为减函数,且f(x)<1;当x>72时,f(x)为减函数,且f(x)>1.所以数列{bn}的最大项为b4=3,最小项为b3=―1.(2)分析由于对任意的n∈N*,都有bn≤b8成立,本题实际上就是求数列{bn}中的最大项.由于bn=1+1n―1+a1,故可以考察函数f(x)=1+1x―1+a1的形态.解由题,得an=n―1+a1,所以bn=1+1n―1+a1.考察函数f(x)=1+1x―1+a1,当x<1―a1时,f(x)为减函数,且f(x)<1;当x>1―a1时,f(x)为减函数,且f(x)>1.所以要使b8是最大项,当且仅当7<1―a1<8,所以a1的取值范围是―73.利用函数周期性解数列问题例8数列{an}中a1=a2=1,a3=2,anan+1an+2an+3=an+an+1+an+2+an+3且anan+1an+2≠1成立.试求S100=a1+a2+…+a100的值.分析从递推式不易直接求通项,观察前几项a1=1,a2=1,a3=2,a4=4,a5=1,a6=1,a7=2,a8=4,a9=1,…可猜测该数列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数列.解由已知两式相减得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与说明,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列的教学中,应重视方程函数思想的渗透,应该把函数概念、图象、性质有机地融入到数列中,通过数列与函数知识的相互交汇,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优化与完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发展与提高.高中数学思想方法介绍,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与讲解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等差数列教学案例

等差数列教学案例

精品文档等差数列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5)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1.教法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差中项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高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

高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

高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要为学生主体达到学习目标服务,也就是就教师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必须辅之以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为学生思维指路搭桥。

通过学生自主的尝试活动,使他们在感知的基础上有效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堂课的设计正是以这个原则为主旨的。

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1.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2.几何能直观地启迪思路,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职中类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来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

3.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研究前n项和的最值。

2.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差数列的求和与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的求和与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的求和与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差数列的求和与应用一、介绍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而等差数列在数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在等差数列中,求和是一项重要的运算,同时等差数列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并介绍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在等差数列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等差数列中,常用的求和方法是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对于等差数列$a_1, a_2, a_3, ... , a_n$,其求和公式如下所示:$S_n = \dfrac{n}{2} (a_1 + a_n)$其中,$S_n$表示前n项的和,$a_1$和$a_n$分别表示首项和末项,n表示项数。

2. 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首先,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_1$,公差为d,那么第n项可以表示为$a_n = a_1 + (n-1)d$。

然后,我们对前n项进行求和:$S_n = a_1 + (a_1 + d) + (a_1 + 2d) + ... + (a_1 + (n-1)d)$观察式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括号中的项都可以写成$a_1 + (n-1)d$的形式,于是将上式进行化简:$S_n = n(a_1 + (n-1)d)$进一步化简得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_n = \dfrac{n}{2} (2a_1 + (n-1)d)$通过这个推导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原理,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个方法。

三、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1. 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设计:(1)引入阶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花费、车速等,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

(2)知识讲解阶段: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公式和性质,解释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计算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计算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计算数列是我们在数学中经常遇到的内容之一,它由一系列按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

在解决数列相关问题时,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计算是两个基本且重要的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理解。

一、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是表示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其序号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公式。

通项公式的存在可以方便我们计算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而无需逐个列举。

常见的数列通项公式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对于等差数列来说,其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n - 1)d其中,an代表第n个数,a1代表数列的首项,d代表公差,n代表数列中的项数。

而对于等比数列来说,其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r^(n-1)其中,an代表第n个数,a1代表数列的首项,r代表公比,n代表数列中的项数。

二、前n项和的计算前n项和是指数列中前n个数的和,也是另一个重要的计算概念。

计算前n项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总体性质和规律。

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为:Sn = (n/2)(2a1 + (n-1)d)其中,Sn表示前n项和,n表示数列的项数,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对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为: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案例:求解等差数列1,4,7,10,13...的第20项以及前20项的和。

解析:首先,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等差数列,通过观察相邻两项的差为3,可以得出公差d=3。

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代入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得出第20项的值:a20 = 1 + (20-1) * 3 = 1 + 19 * 3 = 1 + 57 = 58接下来,我们来计算前20项的和,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Sn=(n/2)(2a1 + (n-1)d),代入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得出前20项的和:S20 = (20/2)(2*1 + (20-1)*3) = 10(2+57) = 10*59 = 590所以,等差数列1,4,7,10,13...的第20项为58,前20项的和为590。

1+2+3...+99的详细计算方法

1+2+3...+99的详细计算方法

1.概述1+2+3...+99是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被称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该问题的计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

2.数学原理在解决1+2+3...+99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而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如下:Sn = n/2 * (a1 + an)其中,Sn代表前n项和,n代表项数,a1代表首项,an代表末项。

3.解决方法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来解决1+2+3...+99的求和问题:步骤一:确定等差数列的首项和末项在这个问题中,首项a1为1,末项an为99。

步骤二:确定等差数列的项数项数n为99。

步骤三:带入求和公式进行计算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将首项、末项和项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S99 = 99/2 * (1 + 99)= 99/2 * 100= 49504.结论通过以上步骤的计算,我们得出1+2+3...+99的和为4950。

这个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求解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类似的数列求和问题中。

5.拓展与实践除了上述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数学规律等方法来解决1+2+3...+99这个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将这个问题拓展到更大的数列求和问题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在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步骤来解决了1+2+3...+99的求和问题,通过拓展与实践,我们也可以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更多类似的数列求和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在我们解决了1+2+3...+99的求和问题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等差数列的性质和求和方法。

在数学中,等差数列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数学概念,它不仅在数论、代数等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自然科学、工程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原理课案例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

原理课案例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

原理课案例教学——等差数列前 n项和一、教学内容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第三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和简单应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这为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核心是研究高斯求和的过程,对本节的研究为后续学习数列求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倒序相加求和法。

所以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研究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进一步研究了等差数列这一特殊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很早就了解了高斯首尾相加求和的故事,所以对本节课学习学生入手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中项数n的处理,学生会产生困惑,这里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如何把首尾相加求和优化为倒序相加求和,从而自主探索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生成过程及记忆技巧,让学生充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属于原理课中的公式课教学,在以往的公式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经常出现的模式是对公式进行简单的介绍或推导,随后迅速进入到公式的运用环节上,最后就是课堂练习,大部分老师是淡化公式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忽略了学生发现意识和猜想意识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公式,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本堂课的设计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问题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一步步经历公式生成的过程,并通过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公式形成的不同方法,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和直观感知,能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推导的方法。

数学旅游攻略空白手抄报模板

数学旅游攻略空白手抄报模板

数学旅游攻略空白手抄报模板标题:数学旅游攻略一、概述数学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它将数学原理和概念应用于旅游规划和游览体验中。

通过数学旅游,您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还可以在旅行中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本攻略将为您介绍数学旅游的常用概念、规划方法和实践案例,帮助您在旅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二、数学旅游常用概念1. 等差数列:在数学中,等差数列是一组按照公差递增或递减排列的数。

在旅游规划中,等差数列可以用来安排行程,使得每天游览的景点数量或游览时间逐渐增加或减少。

2.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的和。

在旅游规划中,斐波那契数列可以用来确定行程的间隔时间,使得行程更加紧凑。

3. 矩阵:矩阵是数学中的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表示和计算线性变换。

在旅游规划中,矩阵可以用来表示景点之间的距离和游览时间,帮助您制定更加高效的行程。

三、数学旅游规划方法1. 利用等差数列规划行程:根据景点的开放时间和游览时间,使用等差数列安排每天的行程,使得每天游览的景点数量逐渐增加或减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控行程节奏。

2. 利用斐波那契数列规划行程间隔:根据景点的分布情况,使用斐波那契数列确定行程的间隔时间,使得行程更加紧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利用时间。

3. 利用矩阵优化行程路线:根据景点的距离和游览时间,使用矩阵表示景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帮助您制定更加高效的行程路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您节省时间和精力。

四、数学旅游实践案例1. 案例一:等差数列规划欧洲之旅行程安排:本次旅行以法国巴黎为起点,按照等差数列的顺序依次游览意大利罗马(第二天)、德国柏林(第四天)、荷兰阿姆斯特丹(第六天)和英国伦敦(第八天)。

每天游览一个城市,每个城市的游览时间逐渐增加。

优点:行程节奏平稳,每个城市的游览时间逐渐增加,适合初次尝试数学旅游的游客。

2. 案例二:斐波那契数列规划东南亚之旅行程安排:本次旅行以泰国曼谷为起点,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顺序依次游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第二天)、柬埔寨暹粒(第三天)和越南河内(第五天)。

高二数列教研活动(3篇)

高二数列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数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二数列的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提升高二数列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提高高二数列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教研组长组织全体高二数学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介绍了数列教学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强调了数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列意识等。

随后,各位教师针对数列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数列极限的概念和计算等。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数列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课堂观摩为了提高数列课堂教学效果,教研组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

第一节课由青年教师小王执教,课题为“等差数列的性质”。

小王老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等差数列的特点,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第二节课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张老师执教,课题为“数列极限的概念”。

张老师以生动的实例解释了数列极限的概念,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性质。

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堂效果良好。

3. 教学研讨观摩课后,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研讨。

首先,两位执教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自己的教学亮点和不足。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列课堂教学的趣味性?(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列意识?(3)如何处理数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4)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列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三、活动总结本次高二数列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利用等差数列分析数据趋势

利用等差数列分析数据趋势
思考题
请思考等差数列模型在哪些实际场景 中可能应用?并尝试给出具体的例子 和数据支持你的观点。
练习题
给定一组数据,请判断其是否符合等 差数列模型,并尝试利用等差数列的 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进行分析和预测 。
THANKS
感谢观看
模型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建议根据数据特点选择 合适的模型。
参数设置问题
模型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建议通过交叉验 证等方法优化参数设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应对策略制定
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环境,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预测提供参 考。
应对策略制定
针对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调整模型参数、优化 数据来源等,以提高预测准确性。
衡量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值的平方的平均值,MSE越小,预测准 确性越高。
均方根误差(RMSE)
对MSE进行开方运算,更好地反映预测误差的实际大小,RMSE越 小,预测准确性越高。
误差来源剖析及优化建议提
数据来源问题
数据质量不高、样本量不足等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建议提 高数据质量、增加样本量。
模型选择问题
公差
等差数列中任意两项之差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公差,用字母d表示。公 差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等差数列性质总结
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 一项都是前一项与公差的和。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a1+(n-1)d,其中a1是首项 ,d是公差,n是项数。
等差数列的任意两项之和等于首 尾两项之和,也等于中间两项之 和的2倍。
非线性拟合
采用非线性函数对数据进行拟合,如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等。通过选择合适的函数形式,可以描述数据间的非线性关系。

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解释说明

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解释说明

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amb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术语,代表着"ambiguous"(模糊不清)的缩写。

在数学中,amb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存在多个可能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本文将重点讨论amb三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情况。

在数学中,等差数列是由一系列数字组成的序列,其中每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之间的差值保持相等。

而当三个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时,我们称之为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本文将探讨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含义、特点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同时,还将讨论确定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情况的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中。

接下来的章节将逐一介绍和探讨这些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知识和理解。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和讨论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各章节的内容涵盖范围。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amb的含义,并分析amb三点的特点,探讨它们在图像中的意义和作用。

随后,我们将解释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原因,从数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在结论部分,将强调确定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重要性,并探讨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此外,将对整个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解释和探讨amb三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特点和原因,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理解和启发,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总结总结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提供一些展望或思考。

a的3次方列应用题

a的3次方列应用题

应用背景a的3次方列是指以a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中每一项都是a的3次方。

这种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金融投资等领域。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a的3次方列的实际应用情况。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a的3次方列经常被用于描述物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1. 物理规律描述例如,在天文学中,科学家经常使用a的3次方列来描述行星运动轨迹。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与其平均距离的3/2次方成正比。

因此,可以利用a的3次方列来表示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并进一步推导出行星运动速度、轨道周期等重要参数。

2. 数学模型建立在生态学研究中,科学家常常需要建立物种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如果假设物种数量随时间变化符合a的3次方列,那么可以通过观测一段时间内的物种数量数据,拟合出最佳的a值,并进一步推断出环境因素对物种数量的影响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在工程设计中,a的3次方列可以被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考虑材料疲劳寿命。

假设某种材料在n次循环后会发生疲劳断裂,而每个循环所受到的应力是a的3次方列。

通过分析a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测该材料在特定应力下能够承受多少个循环。

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中,a的3次方列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具体案例:1.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a的3次方列可以用来描述楼层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在一个多层建筑中,每层楼高度递增为a、a3、a6、a^9……等等。

这样设计能够使得楼层之间的高度变化更加均匀,并且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

2. 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中,a的3次方列可以用来描述道路的坡度变化。

例如,在山区道路的设计中,为了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设计师通常会采用a的3次方列来控制坡度变化。

这样能够减少车辆在上下坡时的冲击感和燃料消耗,并提高行车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1)(8)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1.教法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并通过一定的实例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关键: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性质”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

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

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倾听课堂引入探索研究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

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

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

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

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分观察分析,发表各自的意见引向课题第1年10 000 10 072第2年10 000 10 144第3年10 000 10 216第4年10 000 10 288第5年10 000 10 360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发现规律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四个数列:0,5,10,15,20,……①48,53,58,63 ②18,15.5,13,10.5,8,5.5 ③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④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得到:对于数列①,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5 ;对于数列②,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5 ;对于数列③,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2.5 ;对于数列④,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72 ;由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以上四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

通过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知识的兴趣,引导揭示数列的共性特点。

总结提高[等差数列的概念]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72。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相关概念,找出关键字。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关键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概括能力,学会抓重点。

提问:如果在与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由学生回答:因为a,A,b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由定义可以知道:A-a=b-A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所以就有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 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深入探究,得到更一般化的结论引领学习更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结提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以上的等差数列,我们能不能用通项公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⑴、我们是通过研究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去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

下面由同学们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写出这四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学生经过分析写出通项公式:①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是5,第2项是10(=5+5),第3项是15(=5+5+5),第4项是20(=5+5+5+5),……由此可以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②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是48,第2项是53(=48+5),第3项是58(=48+5×2),第4项是63(=48+5×3),由此可以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③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是18,第2项是15.5(=18-2.5),第3项是13(=18-2.5×2),第4项是10.5(=18-2.5×3),第5项是8(=18-2.5×4),第6项是5.5(=18-2.5×5)由此可以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④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是10072,第2项是10144(=10172+72),学会发现规律,并加以总结。

第3项是10216(=10072+72×2),第4项是10288(=10072+72×3),第5项是10360(=10072+72×4),由此可以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⑵、那么,如果任意给了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d,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归纳:所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与推导,从而得出公式。

总结提高思考:那么通项公式到底如何表达呢?……进一步的分析。

得出通项公式: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得出:以为首项,d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了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就可以表示出来了。

思考,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时空。

应用巩固例1、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⑵-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让两个学生分别对这两小题加以分析。

让学生参与课堂。

分析:⑴要求出第20项,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出来。

首项知道了,还需要知道的是该等差数列的公差,由公差的定义可以求出公差;⑵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上面那个问题的一个逆问题。

要判断这个数是不是数列中的项,就是要看它是否满足该解:⑴由=8,d=5-8=-3,n=20,得⑵由=-5,d=-9-(-5)=-4,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由题意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4n-1成立。

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项数是否有意义。

解这个关于n的方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例题评述:从该例题中可以看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实就是一个关于、、d、n(独立的量有3个)的方程;另外,要懂得利用通项公式来判断所给的数是不是数列中的项,当判断是第几项的项数时还应看求出的项数是否为正整数,如果不是正整数,那么它就不是数列中的项。

聆听教师点评通过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对关键问题的认知水平。

随堂练习:课本45页“练习”第1题;完成练习讲练结合,有利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例2.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 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 (不含4千米)计费10元。

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解: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km时,每增加1km,乘客需要支付1.2元.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来计算车费.令=11.2,表示4km处的车费,公差d=1.2。

那么当出租车行至14km处时,n=11,此时需要支付车费答:需要支付车费23.2元。

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生活中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评述:这是等差数列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简单应用,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差数列模型,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