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区别对比

合集下载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一、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是指19世纪90年代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它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主要举措有:1、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2、改革身份制度;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

3、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发展近代教育。

4、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比较及分析同是变法,为何两者结局却截然不同?正所谓,历史的精髓在于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才更能得出结论。

首先说说两者的相同点:1、历史背景相近: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3、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相同点: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上溯到北宋。

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其中,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

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

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

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

这两次维新有著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的历史背景相近、时间相隔不远,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两个东亚前现代国家。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结局和命运却非常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是昙花一现,迅速失败,光绪被幽禁,维新人士遭屠杀,改革新政全成泡影。

中国不但没有阻挡住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而且在半殖民地深渊里越陷越深。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何以走入了迥异的发展路径?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维新势力能否掌握政权。

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这一变革。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日本维新者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夺取藩政实权、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他们同腐败的门阀保守势力反复较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倒幕的武装力量和基地。

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集中力量打击幕府,符合日本民众渴望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社会心理要求,以结束当时国内由 260 多个藩的割据造成的分裂局面;顺应日益高涨起来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以结束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适应千百年来形成的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舆论,具有极大号召力。

1868 年初,维新势力以天皇名义宣告“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幕府旧势力当然不肯自动交出政权,由此日本历经了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最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历史上,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比日本强。

19世纪末,两个国家同样是封建社会末期,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同样实施了变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呢?我们以前把原因过多的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光绪没有实权,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全面。

其实,当时两个国家有很多环境是不一样的。

1. 民族的同质性。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人,亦称“和人”,约占总人口的99%以上。

日本集中的少数民族就两个,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据统计,日本现在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在日本冲绳县,也就是琉球群岛,还有大约120万琉球人。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华侨和朝鲜人。

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众多强悍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古代史一直伴随少数民族的入侵与民族融合。

清朝的满汉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单一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思维,习惯,传统,行为,认同感等都比较一致,更容易共同去完成一件事。

2. 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上,19世纪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也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自大的心理。

中国很早就称自己是“华”,把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作“夷”。

我们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把出口叫做赐予,把进口叫做纳贡。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去侵略,殖民,赚钱,而是去显示一下中国的强大和富。

长期的自大心理惯性使我们直到多次被别人用武力教训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

反观日本,长期以来就知道海的对面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民族心理是谦虚的,进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的南朝刘宋密切交往,到了唐朝达到高潮,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先后大概有六七千人出使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成败:清朝:可以说完全失败,变法目的几乎都没达到日本:基本成功,但留有大量封建残余,导致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性质:清朝: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历史背景:清朝: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同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摘录)日本: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史称德川幕府。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

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中国清朝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成败意义上有什么区别?1。

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

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

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

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

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

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

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

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868年向西方开放的一系列改革,由于当时日本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状态,经济发展迟缓,国家力量弱小,面临着外部压力,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改革行动,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明治维新的宗旨是:改革全国政治体制,创立君主立宪制,全面实行民主政治;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科学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改革军队,实行全民兵役制,强化军事力量;改革传统习俗,改变封建传统,促进社会进步。

明治维新的成果十分显著,不仅使日本受到外部认可,而且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成为20世纪初经济和军事强国。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日本1930年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日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强化国家的权力,实行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统一法律、制定国家政策、实施国家主义教育、实行财政改革、制定新的政治结构、实行经济计划、以及强化军事力量等。

百日维新的成果是:使日本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统治者从君主立宪制向专制统治转变;使日本社会更
加团结,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使日本经济发展加快,全民兵役制实施,使日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会失败纵观世界近代史,19世纪无论对于东西方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西方,从19世纪初的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到中期的英国宪章运动和美国内战,再到70年代的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先后统一。

而且,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更是在19世纪末期完成。

而在东方,则有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然而,位于世界东方的自称“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中国,却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了一段屈辱史和灾难史。

一次次的战败,一款款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同时伴随的还有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的一次次的救国图存的尝试,和一次次的失败。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1889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在我看来,中国的百日维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彻底打破旧的封建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

而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弹丸小国——日本,却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先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的过程。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由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

其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之后,明治政府分别在军事,经济,文化层面上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是日本在短期内走上强国之路的根本。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又名戊戌变法、戊戌维新,是清光绪年间有光绪皇帝领导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拔维新人才。

这项决议是当时维新派和顽固派冲突最严重的一项,而由于顽固派势大,这项决议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百日维新VS明日维新

百日维新VS明日维新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成功
百日维新——失败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1、国际环境 2、统治者于维新派实力比较 3、统治者力量 4、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

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 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 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 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 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 “惟一富源”。列强纷纷 在中国强租借地、划分势 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 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易于接受外来文 化的民族性格)
环海隔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岛国都有
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
被欧洲大陆各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 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但是,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并且使日本逐步 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唯 一强国。但他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一些 特权大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把日本推 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罪魁祸首。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 却规定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近代中 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 意义,同样功不可没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 本主义 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 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 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 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 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 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论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论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论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张锐霞内容提要:在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个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虽然两个事件中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可结果却截然不同。

中国继续飘摇在以西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和列强的剥削中,而日本却就此走向的资本主义、开明开化的道路。

此文就个人观点,从国际、国内,文化、基本国情等多方面论述为何两国维新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关键词:明治维新、百日维新、国内外环境、国情、文化思想。

19世纪,中国、日本两国先后被列强强行打开了国门。

在两国人民被无情的帝国主义剥削时,国人也都为门外的世界所震惊。

迫于国内,国外的压力,两国都进行了一场自救的爱国运动。

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持续了103天后就夭折于西太后和列强手下,而日本明治维新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不断进步着,强大着,甚至后来强大的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为什么原以中国为师的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失败了呢?两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戊戌变法时,列强国家的资本主义正向帝国主义进化着,列强的野心也在瓜分世界的狂潮后继续熊熊燃烧着,这时他们就把目光完全投上了我们这片富饶、广袤无垠的土地,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此情此景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救亡图存的爱国分子想通过改革让中国摆脱列强控制。

而中国越是想要挣扎,列强的手就抓的更紧,抢的更凶,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极力的反对和扼杀中国的改革和变法运动。

而日本明治维新时,世界还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殖民主义的狂潮还未开始,而且当时亚洲兴起很多民族独立运动,特别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都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变法环境和参考作用。

当两个人想要做一件本就很难的事情是,受到外部干扰更大的那一个人失败的可能当然更大。

除了外部因素外,接下来的几个自身因素更是影响重大。

两国的基本国情的不同。

日本维新时期,国家的实权没有掌握在天皇手中,而是分散再各个大将军手中,特别是德川幕府。

所以为了推翻幕府、为了变法的成功,人们必须先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于是大家都推崇天皇成为实际的政权掌握者,天皇自然就支持变法。

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公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比如说坂本龙马是武士出生,眼见着许多武士为了推翻幕府被屠杀,多少次地方诸侯的反抗被镇压,他自己也一直被追杀,终于领悟到只通过盲目的暗杀行动来推翻幕府是行不通的。

他通过海运知识的学习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长期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他创办了从事国际贸易的“海援会”,这不但为推翻幕府培训了海军人才,还为推翻幕府积累了资金,帮助与幕府分庭抗礼的诸侯从国外秘密购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让不同的诸侯入股“海援会”的方式将原本分裂各自为阵的地方各大诸侯联合起来。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只是一个脆弱无能的皇帝和几个没有丝毫从政经验的热血文人,他们既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甚至不了解基本的国家管理的常识。

没有成熟领导者的乌合之众,是不可能让主宰数亿人命运的大国改革获得成功的。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中国与日本的改革文章摘要: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虽然中国与日本乃一苇之隔,在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几乎是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土地上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关键词: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明治维新政治根本正文: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

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

剥析历史,探究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社会政治的一败一成的原因:从政治方面、军事方面、教育方面、经济方面、改革内容上等等,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说,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至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是日本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是1868年太平天国叛乱结束之后,
为了让日本进入近代化发展道路而发动的一次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而百日维新则是明治维新之后,为了实现国家全面发展而发起的变革。

明治维新,政治上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它把日本的权力从某一集团转移到宪法体制下的行政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组织。

在军事上,为了让日本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匹敌,明治政府实行了士兵制、穿制度,并改革军事和治安体系,使日本取得了近代化军事发展。

从文化上看,明治政府还倡导开放思想,将日本对外开放,接受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进而出现了炎黄子孙的伟大贡献。

百日维新,就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为了让日本的发展走上快车道,百日维新发动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涉及的内容有:政治上的宪法体制建立、经济改革、社会体制调整、文化变革等。

政治上,百日维新加强了宪法的实施,使宪法成为日本国家政治事务的基础;经济改革,百日维新采取了大力的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商业新兴势力,使传统的经济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社会体制调整,百日维新改革了日本的婚姻制度、封建制度和地方制度,使人们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有了不同的看法;文化变革,百日维新推行严格的新教育,开放了新的思想,使人们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使日本进入近代文明。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是日本近代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他们不
仅为日本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日本人民的斗志,催生了先进的文明思想。

因此,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对日本以及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怀念和继承。

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异同

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异同

法学134 田园 1307030419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异同近代的中国和日本为救亡图存先后开展了维新运动,清政府的维新变法从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道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仅仅106天,清朝的改良实践终以失败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生产力迅速上升,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工业大国,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

为什么清政府泱泱大国变法失败,千年来以华为师的日本却成功了呢?对此,我们应当比较以下两国维新运动的背景、特点和措施的异同,以史为鉴,以图今朝。

一、相同点1、国际形势: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逐步丧失,国家面临巨额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大量白银外流,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美国的佩里“黑船叩关”,被迫开放,并有《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黄金的量外流,经济日趋恶化,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因此,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2、维新本质及经济模式: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中国的资本主义自北宋萌发,到明中叶的略见发展,虽萌芽甚早,但资本主义生产始终处在萌芽阶段,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

浅谈光绪维新与明治维新

浅谈光绪维新与明治维新

浅谈光绪维新与明治维新题:浅谈光绪维新与明治维新清末,国家未来走向,朝野之议有四种。

一是既得利益者,主张一切遵祖宗之法,以慈禧为代表,是为守旧派(掌权派);二是主张通过技术强国,尤其是走军事强国路线,是为洋务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三是主张通过制度强国,主张以皇帝为核心,从上至下改革,以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是为改良派(维新派);四是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走向共和,是为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属于民间力量,当然他们也是被政府通缉的对象。

甲午海战(1894年),清廷大败,割地赔款,守旧派,洋务派都傻眼了,改良派上位,要求变法图强,于是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内容是什么呢?“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

”“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

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

”“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摘要:九世纪后期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震动全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然而这两次运动却推动着两国朝着不同的历史轨迹发展,前者为百日维新,后者为戊戌变法,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乃是一衣带水的关系,文化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那为何明治维新将一个落后封闭自守的日本改变成一个现代文明强大的国家,反观中国改革几乎没有起到丝毫作用,甚至于连改革者的生命都丢掉了呢?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改革;部分西化和全面西化;统治者引言:人类规律来讲,凡事要比较同一时代的两次改革,便避免不了要将两者放入相同的历史背景进行讨论,其影响因素就来源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风传统习俗等,今天我谈论这两次改革就想从统治者、此次改革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将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到某种地步,是否使民众真正的认识到此次改革的真正内涵,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切实可行的利益方面来说明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

改革背景是一项改革是否需要进行的决定性因素,戊戌变法前的中国社会饱受列强欺虐,吏治腐败,国力衰弱,清政府公然与外国势力勾结,人们被地主 ,官僚资本家,外国侵略势力“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同时期日本当时的情景也跟中国类似,幕府统治下的经济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和城市的商品经济结合而成的,同中国明清时代苏杭地方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样,日本仔17世纪到18世纪由于在畿内、阿波、备中等地方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雇佣方式,但也由于幕府政府的专制独裁,运用其政治特权压制其生长,这与中国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何其的像啊,再也言,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属性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反观日本,也是由一套从幕府-将军-大名-武士-平名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幕藩制兵农商分离体制下,武士和工商都集中在城下町,身份制禁止武士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只能专事统治和“教化”人民,武士在经济上成为依靠贡出租米度日的纯粹消费阶级,到19世纪初期,武士贫困已经成为令幕府十分头痛的社会问题,据当时的文书记载,武士穷困潦倒,以至于进当铺卖刀、卖荣誉勋章以换取金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风气,与此同时,19世纪的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让人们产生疑问,相似背景的两个国家,同样是改革,同样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运动,为何结果会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走向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呢?以下是我个人收集一些资料得出的一些意见1.领导者个人发动这两场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人物有中国的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和日本的“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太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先看中国,光绪就不用多说,康梁二人打小接受传统儒家经学教育,其思想终究逃不出传统文化的束缚,例如被人批判笔下的孔子只是换了西装的康有为著书《孔子改制考》曾假借孔子的思想来做外衣,宣城孔子为改制的祖师,实际上宣传其自己的西方政治思想,其实就反映出其骨子里的软弱性和对改革变法的不坚定性,再比如康有为虽然两次浏览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再加上自己经历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反观日本领导者,大多都出生于中下层阶级,相对比来说更了解下层民众的需求,且斗争经验丰富,例如出生于下层阶级的西乡隆盛就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于几十次战役,战斗经验十分丰富,太久保利通明治四年亲自任岩仓考察团的副使,周游欧美各地,见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从而为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历史上,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比日本强。

19世纪末,两个国家同样是封建社会末期,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同样实施了变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呢?我们以前把原因过多的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光绪没有实权,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全面。

其实,当时两个国家有很多环境是不一样的。

1. 民族的同质性。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人,亦称“和人”,约占总人口的99%以上。

日本集中的少数民族就两个,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据统计,日本现在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在日本冲绳县,也就是琉球群岛,还有大约120万琉球人。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华侨和朝鲜人。

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众多强悍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古代史一直伴随少数民族的入侵与民族融合。

清朝的满汉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单一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思维,习惯,传统,行为,认同感等都比较一致,更容易共同去完成一件事。

2. 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上,19世纪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也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自大的心理。

中国很早就称自己是“华”,把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作“夷”。

我们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把出口叫做赐予,把进口叫做纳贡。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去侵略,殖民,赚钱,而是去显示一下中国的强大和富。

长期的自大心理惯性使我们直到多次被别人用武力教训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

反观日本,长期以来就知道海的对面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民族心理是谦虚的,进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的南朝刘宋密切交往,到了唐朝达到高潮,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先后大概有六七千人出使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 响 与 结 果
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顺应资本主义发 展潮流,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维新派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
领时代新风。
THANK YOU!
背 景 差 别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 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 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 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 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 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的主张。“公车上书”揭 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内 容 差 别
明治维新: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
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提倡 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内 容 差 别
百日维新: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 倡开办实业;修筑 铁路,开采矿藏; 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明 治 维 新
百 日 维 新
背 景 差 别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西方资本主 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 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 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日本 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 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 了明治政府,从而为明治维新 创造了条件。
意 义 区 别
明治维新:
富国强兵,摆脱外来压 迫;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 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 治。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 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 本主义)道路的转折点。
意 义 区 别
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 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具有进步意义;爱国救 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 意识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 中国人民的觉醒。
影 响 与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 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 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
义国家;
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 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 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 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 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 意义的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