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教学课件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爆发,导致维新变革 的重点转向军事反应。
百日维新对中国的影响
启示意义
百日维新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和 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桥梁作用
维新运动将中国推向了现代化 的道路,沟通了中外历史的过 渡。
教训与反思
维新的失败启示我们不能只依 赖个别政策的改革,而需要全 面的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1
过程
2
变法以各项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为目
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科
举、建立宪政等。
3
起因
戊戌变法是清朝推行改革的尝试,旨在 挽救国家。自贝勒爷上书呈请后,慈禧 太后同意展开变革。
压力和阻力
改革受到保守派势力和保皇派的强烈反 对,压力和阻力逐渐加大。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目标
百日维新的历史地位
百日维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改革思潮和现代化的开 端。
教学反思和展望
通过学习百日维新的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变革的道路。
1 政治改革
2 经济改革
建立宪政体制,取消内阁 制度,设立新的政府机构。
推进现代工业和商业,实 行税收改革和金融改革。
3 文化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推动教育 改革和科技进步。
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
保守势力抵制
保守派势力对维新抱有强烈的敌 意,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皇太后的干预
慈禧太后的干预和反复无常,导 致改革动力受到削弱。
《百日维新》教学课件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帝国主义侵略和内部腐败问题加剧了民众 的不满情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清末的社会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3、4课《百日维新》(共35张PPT)
百日新政 ——变法高潮
目的及概况 内容及评价 新政特点
百
日 戊戌政变
政变的标志
新 ——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
政
戊戌余音
性质及评价
——变法影响 认识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 年中国说》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爱国性) 国
揭露了帝国主义
促进了中华
近
瓜分中国的阴谋
民族的觉醒
代
化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启蒙性) 历
传播了西方政治
西学变革成
程
学说和科学文化
为时尚潮流
问题2: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得 到什么认识?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只有实现民族独 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文教方面
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 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股
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增强军事实力
军事方面 裁洋汰操军绿。有 播营实队和利,行近精征培于练兵养西代陆制人学军;化才传,添改设习海 军。
挽救民族危亡
裁汰绿营
问题3:结合百日新政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特 点?
(1)新政内容: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等多方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 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者: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 力量的薄弱。
政变的标志;失败的原因。
探究三:戊戌余音——变法影响
探究三:戊戌余音——变法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百日维新。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使其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使其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其历史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历史课《百日维新》课件
历史课《百日维新》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百日维新的历史发展•百日维新的重要人物•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影响•百日维新的评价与反思•相关历史事件与资料链接01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国内政治腐败,官僚体系臃肿,社会矛盾激化。
西方现代文明与技术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历史背景01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02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成为列强欺凌的对象。
03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经济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即“百日维新”。
文化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优越性,开始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受到了批判和反思,例如封建迷信、官僚主义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西方现代文化和技术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和挑战。
02百日维新的历史发展1早期发展23介绍清朝末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困境,以及光绪帝进行改革的初衷和动力。
背景阐述早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兴办学校、奖励实业等。
早期改革分析早期改革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反响,包括对改革持不同意见的人和团体的态度和行动。
社会反响介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光绪帝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中期发展中期改革的背景阐述中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推行新政、创办银行、修建铁路等。
中期改革的措施分析中期改革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包括对清朝政府财政状况的改善、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期改革的影响03晚期改革的结果分析晚期改革的结果和影响,包括对清朝政府统治的动摇、对民主政治的促进等方面的作用。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发展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 百日维新的过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戊戌政变。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选拔人才、兴办学校、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等。
4. 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政变失败,维新派人士被捕杀,变法运动告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
2.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了解百日维新的相关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后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5.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百日维新》 说课稿
《百日维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日维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百日维新》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改革运动,而百日维新则是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次改革尝试。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曲折与探索,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包括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以及维新思想的传播等,为百日维新的出现做了铺垫。
然后详细叙述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最后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在理解其背景、改革措施的内涵以及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体会到改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 百日维新的过程:维新派的形成、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实施。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4. 百日维新的结果: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历史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探讨其历史价值。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百日维新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清朝末年的困境,引发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兴趣。
2. 讲授背景:讲述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为学生理解百日维新提供背景知识。
3. 讲述过程:介绍百日维新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努力。
4. 分析内容:讲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其改革措施。
5. 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探讨其历史价值。
6. 总结启示:总结百日维新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百日维新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百日维新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百日维新历史评价和启示的理解。
3. 作业批改:通过检查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对百日维新的掌握情况及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百日维新与中国的其他历史改革进行对比,如洋务运动、改革开放等,探讨其异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百日维新》课件PPT人教版1
1.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 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2、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 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园,但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维新思想传播,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中 1898年4月北京
“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
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 原因是“民 智未开”。“上然之”。故未涉及到这一内容。设制度局,军 机大臣说:“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必不可开。”后来改为 从部院官员中选拨轮值备顾问。制度局不了了之。
变法阻力大,维新派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 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 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④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
②维新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 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第二,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第三,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第四,维新时期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 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第五,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它激发了人们 的民族意识。
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相关阅读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 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百日维新》教案ppt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百日维新的过程:维新变法的具体措施、主要人物。
3. 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历史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百日维新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四、教学难点1. 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与联系。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结果。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
教案部分内容示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清朝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困境、民族危机。
2. 介绍百日维新的过程:光绪皇帝的改革决心、维新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阐述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历史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中的具体措施。
2. 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3. 针对学生的反馈,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八、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和视频资料,以深入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分析评价百日维新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2)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果和不足;(3)运用史料实证法,探究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 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 百日维新的意义和影响。
难点:1.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 评价百日维新的成果和不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戊戌变法?它的目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标记出关键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百日维新的意义和影响。
5. 史料实证: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探究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6.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果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四、课后作业:3. 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光绪皇帝,你会如何进行改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二、教学重点:1. 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百日维新成败原因的分析。
2.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
4.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百日维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百日维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百日维新的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回答问题:百日维新的目的是什么?其主要措施有哪些?3. 讲解与讨论:(1)讲解百日维新的过程和结果。
(2)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是什么?4. 评价与反思:(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百日维新。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道相关的历史题目进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观点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百日维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百日维新》课件
02
改革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能缺乏群众基础
。
改革需要实现真正的政治变革
03
改革需要实现真正的政治变革,建立现代政治制度,保障人民
的权利和自由。
05
《百日维新》与现代社会 的联系
现代社会的改革与《百日维新》的相似之处
改革背景
两者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时 进行的改革,旨在推动国家进步
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启示现代社会 应加强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
促进经济现代化
百日维新倡导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启示现代社会 应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现代化进 程。
从《百日维新》看现代社会的改革方向
01
02
03
04
加强法治建设
借鉴百日维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经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
对后来的改革的影响
政治
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 基础,对后来的政治改革 产生了影响。
经济
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 了后来的经济改革。
文化
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产生了 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后来 的文化改革。
04
《百日维新》的反思与评 价
改革的成功之处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百日维新引进了一些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为中 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 和阶级矛盾加剧。
政治背景
清朝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急需 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现民主权利。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清朝政 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现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课件
➢ 日本1898年4月,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经济上: 19世纪末,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注重资本输出。
贷款
筑路
开矿
办厂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
(1)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3)爱国官员: 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 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有 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击 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 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文教方面:废除八股,设立学堂,改变了官僚机构的构成,有利
出国留学,翻译外国书刊
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
作用:重申国家危机,阐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进一步取得光绪帝的支持。
(2)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
光绪皇帝命令总理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 法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 等书进呈上来,皇帝对此十分欣赏,将书“置御 案,日加披览”。 (作用:坚定光绪帝变法决心)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 亡”“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 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除旧布新, 与民更始。 ……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 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 王公卿士,仪皆平等”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阅读教材132页,总结维新派的政治实践活动有哪些? 有何作用?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百日维新的历史资料;(2)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败得失;(3)运用辩证思维,全面认识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如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败得失;(3)百日维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短视频,介绍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百日维新的过程;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百日维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四、课后作业2. 思考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意义;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其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价其对百日维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历史短视频、展示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日维新》 说课稿
《百日维新》说课稿《<百日维新>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日维新》。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百日维新》是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上承戊戌变法的背景,下启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影响,在整个戊戌变法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和过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意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理解百日维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已经对戊戌变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百日维新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原因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1、问题导学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史料分析法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百日维新》课件
问题一:什么是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广义:19世纪90年代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 狭义: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 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 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深入经济、教育、 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始于《定国 是诏》颁布,结束于戊戌政变,历时103天。 (2)开始的标志: 《定国是诏》的颁布 公车上书
3、评价 (1)进步意义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 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 政治改革: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 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涉及实行 君主立宪) 经济改革: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理论宣传: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百日维新
有爱国心官员的推动
问题四:百日维新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 什么愿望?(113班12、14组)(114班1组)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 阶级提供了参政议政;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 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 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 进步意义。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 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 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 从此开始。
2、变法的内容 (1)政治方面: 内容:告诫廷臣…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政府精简机构 ,提高行政效率。 局限性:没有涉及实行“行宪法、大开国会 ”,君主立宪等主张。
二. 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
《百日维新》教学课件
03
程
改革方案的制定与推行
改革方案的制定
在《百日维新》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方案的制定 过程,包括改革的目标、内容、措施等。
改革方案的推行
教师需要讲解改革方案的具体推行方式,包括如何将改革方 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实 施。
改革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困难与挑战的识别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教学资源 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经济改革
总结词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实业救国
详细描述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实业救国。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建立银行、发展交通、建设铁路等 。
教育改革
总结词
建立现代教育体制,推广西学
详细描述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主张建立现代教育体制,推广西学。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建立现代 教育体制,推广西学,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应对策略的制定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应对困难和挑 战的策略,例如优化教学资源、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等。
改革的结果与影响
改革结果的分析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改革的结果进行分 析,包括改革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
VS
改革影响的评估
教师需要评估改革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包 括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 面的改变和影响。
社会背景
经济背景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但整体 经济水平仍然落后。
文化背景
西方传教士和资本家在中国积极宣传 西方文化,使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 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
《百日维新》课件
(2)实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历史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 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 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主题 2] 保国会的成立 情境材料 材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 ——《保国会章程》 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 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
[主题 1] 维新变法的内容 情境材料一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探究思考 (1)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2)材料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 (1)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其实质内容就是设议 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2)当然,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着力督导下,也有些新 政部署得以实行。例如,一度裁撤了一些闲散或重叠的旧衙 门,设立了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等新机构;文教方面 的有些方案也曾付诸议办,特别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即使 政变发生后也没有废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 1.原因 1897 年,德国出兵强占 胶州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表现 (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变法,革旧图新。 (2)康有为再次上书,即著名的《 应诏统筹全局折 》 。他指出 救亡图存,非变法不可,还提出了具体措施。 (3)1898 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大力宣传维新 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百日维新》 学历案
《百日维新》学历案一、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的危亡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挺身而出,倡导变法维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二、主要人物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
他在宣传变法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文章犀利,思想激进。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他英勇无畏精神的写照。
三、变法内容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四、变法过程1895 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在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诏令,推行改革措施。
然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极力反对变法。
五、变法失败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历时 103 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这次变法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六、失败原因从客观上看,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他们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坚决反对变法。
从主观上看,维新派自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幕:瓜分狂潮现危机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民族危机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 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 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 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加之圣教 式微,种族沦丧,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 者也。”
中央:翁同龢 (解除职务)
荣禄
人事任免权 (提升、重用)
地方:陈宝箴
军权
地方大多数官员
群众基础薄弱
袁世凯
统治基础雄厚
(两面派、见风使舵)
1898年9月21日,慈禧 太后囚禁光绪帝,重
新 “ 训政 ”。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
大肆搜捕维新派, “戊戌六君子”被 杀于北京菜市口。
谭嗣同 杨锐
例1.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 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A 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思考: 1、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僚的
利益?哪些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探究二: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第二组:扮演顽固派角色,主要完成戊戌政变这一 子目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问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过程?
问题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政变原因)
问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过程?
标志:1898.9.21慈禧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
维新派
顽固派
光绪帝
慈禧太后
(弱、受约束) 争夺焦点 (强、主宰)
问题1:百日新政的目的及概况?
问题2:百日新政的内容并评价其进步性 和局限性? 问题3:结合百日新政的相关信息分析其 特点?
问题1:百日新政的目的及概况?
(1)目的 ①直接目的:摆脱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在维护清政府统治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2)概况 导火线:德国强占胶州湾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开始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持续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 史称“百日维新”。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愿望和要求?
(1)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 阶级参政议政;
(2)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 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问题2:百日新政有的利内于容有识并之评价其进精简步机性构和,局提限性?
类别
颁布士的参与新政法治
高改行革政的效旧率制
政治方面 允政许治官民民上主书言化事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经有局济利限方于面性民院:族开、没资垦实经荒有行地济涉,君矿及工修主产筑维。业立铁新路宪化派,制开提等产出政的奖治开励主国农张工会。商、业设发议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康、梁变法思想 的成熟
•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 领导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 成立的时间、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戊戌变法资料》第四 册,页384、385
第二幕:百日维新救危亡
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 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索中 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入新课:结合第1—2课内容: 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变法阻力大,维新派想减少阻力;也说明 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 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问题3:结合百日新政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特 点?
(1)新政内容: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等多方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 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 力量的薄弱。
本主义的开发办展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
教育近代化 文教方面
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 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股
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增强军事实力
军事方面 裁洋汰操军绿。有 播营实队利和,行近精征于培练兵西养代陆制学人军;化传才,添改设习海 军。
挽救民族危亡
裁汰绿营
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 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 一定进步意义。
3.从思考2看,变法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 要求,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也有人认为,变法内容是 一种落后的体现。你如何看待?
(1)落后的表现: 变法措施中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群众基础: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 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实施过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5)最终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慈禧(1835 年11月29 日—1908年 11月15日) 即孝钦显皇 后,叶赫那 拉氏,咸丰 帝的妃嫔, 同治帝的生 母。
必须遵守“君为臣纲”的原则,所以 “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 不可变通,”否则“不十年而二十三省变 为贼盗渊薮(sou)矣。”又必须遵守 “父为子纲”的原则,否则“父殴子坐狱 三月,子殴父坐狱三月,轻重罕别,伦理 灭绝,不出十年而四万万之种夷于禽兽 矣。”
——《王干臣吏部实学评议》, 《翼教丛编》卷三,页14
时间、地点:
北京保国会遗址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
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探究一:百日新政——变法高潮
第一组:扮演维新派角色,主要完成百日新政这一 子目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