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黑大近代史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近代史: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资政新篇: 是1859年洪仁玕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外交:独立自主。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是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没有提到人民关心的土地的问题,而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方案。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思想解放运动。
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全盘否定或肯定中方、西方文化。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初中知识点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பைடு நூலகம்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该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后的一场历时100天的维
新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善晚清政府的形势,恢复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
在晚清朝廷及社会各界的呼声下,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实行百日维新,以回应国内的改革要求。
维新的关键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
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宪政制度,推行君主立宪,设立摄政王、议政机构等,以加强皇帝与内阁、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制衡。
此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正性。
在经济方面,百日维新试图推行自立自强政策,通过扶持工业、发展商业、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调整国家财政,提高军费,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同时,还试图改革税制和海关,吸引外资,推动经济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百日维新提倡新式教育,鼓励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军事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加强军队的组织、管理和武器装备的改革,通过培养军事人才、改进军事制度等措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
然而,百日维新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和皇帝自身的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持续实施完整的计划。
光绪皇帝被迫撤回改革政策,并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员进行清洗和处罚。
尽管百日维新未能取得长远的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并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辛丑条约》:是 1901 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因为 1901 年正好是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Hundred Days of Reform简介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详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是指1900年10月10日,日本皇太子宣布临时摆脱汉语中的“政治枪杆子以及社会半个世纪的前日本”,在以后的100天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加中央集权,改变帝国社会制度,加强日本竞争力,形成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举措。
政治改革:除养活士族外,改编意见制前型古典政体,引入新宪政体,实行内阁民政,共和君主主义;开创外交体制,建立弱日本书,实行普遍性选举权制度,组织中央政府的统一力量,以接受历史的流变,实现从东洋文化到西洋文化的政治转变。
经济改革:主要是以促进做事效率,降低政府调控的财政支出,改革国家财政和税收,简化官僚机构,提高各部门协调合作能力为主,普遍推行信用制度,蓄谋新街口,引进工业和现代金融技术,大力发展日本特色的全国银行系统,完善日本货币制度,促进工商业发展。
文化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与节点可以看出,百日维新的政治文化重要成果是以西洋学问为基础,建立日本新文化。
其中包括实行宽恕政策,弘扬自强自尊、民族觉醒,更换中学教育制度,发展社会教育,国家鼓励知识分子发展和推广相关学术,加快新学术的发展,鼓励和减少禁渔法,等等。
社会改革:除了经济和文化改革外,社会改革是百日维新的重点。
为了防止家庭向士族进行财产的继承和地位的传统,政府禁止了封建机构的延续;加强人民的政治权利;推行“传统婚姻”,以一种有情感的“爱情政治”,消解理论上的“婚姻应被视为人口计划和调控的工具”;减少犯罪数量,改善传统的家庭制度以及贫穷武士的政治,加大政府对官僚地位的限制。
百日维新是一次历史变革,其影响维系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日本经历了由内阁民政到民主政治,由社会经济封闭状态到开创全球经济,走上了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加快了实施宪政民主化、科学技术发展,为其他知名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政体和社会主义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年后,日本就成为世界的一个强大的民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及问答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题目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答案解析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人物介绍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人物介绍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社会改革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政治改革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是指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发生后,慈禧太后为了应对社会压力和改革需求,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期间的百日间所展开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转折点之一。
以下是百日维新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维新:维新一词意味着“改革创新”,在百日维新中指的是清政府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维新派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动的一次改革运动。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教育、法律等方面的改革,旨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3. 向皇后:庚子赵氏,慈禧太后的侄女,是一位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
她对维新运动持开放态度,积极支持改革。
4. 瑞德学堂:瑞德学堂是由维新派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倡导西方科学和现代文明,成为推动维新运动的重要力量。
5. 立宪派:立宪派是当时的维新派政治团体,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设立议会,赋予人民基本权利。
6. 新政:新政是维新派在百日维新期间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措施的总称。
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如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修订刑法等。
7. 论辩会:维新派在百日维新期间举办了一些论辩会,用于交流思想、讨论政策以及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8.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维新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终结了近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9. 光绪帝:光绪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维新运动发生时正值他的统治时期,他对维新运动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10.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维新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于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割让给日本的抗议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解读

阻力重重
当皇上之改革也,满洲大臣及内务府诸人, 多跪请于西后,乞其禁止皇上……后因不善帝之 所为,久有废立意。(《清代通史》) 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 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 弃。……他们绝望了……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用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 黻《中国近代史》)
来自外界的评价:
• 1898年上海英文版的《字林西报》载: “激进的改革举世震惊。第一:他们终止 了令人憎恶的闭关政策,倡导全国开放。 第二:改革了那个愚蠢的自称为世界第一 的教育制度。第三:不以中国文明而自满,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 的一系列措施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 场“来自上面的根本革命——那今日中国 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定 国 是 诏
……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 小学堂,…… 京师大学堂为各 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方今各国交通,使才为当务之急, 着各直省督抚于平日……酌保数 员交总理……衙门带领引见,以 备朝廷任使。
维新措施 政 裁冗员 除特权 君主立宪、 荐人才 治 允上书 开言路 进化论、开 经 开工厂 造铁路 学校、改科 济 办邮政 撤驿站 举、变官制、 文 设学堂 荐人才 办学堂 化 改科举 改科举 废八股 批判纲常名 办报馆 译书刊 教…… 军事 练新军 添兵船 裁冗兵 维新理论在百日维新中是否都实现了? ……
百 日 维 新
主要内容
失败:戊戌政变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 固派强大;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人 民群众;变法过程中的策略失误……
历史意义:爱国、进步、启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 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 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 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 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 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 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 运动的什么情况?(4分)
2021中考历史备考知识之戊戌变法

2021中考历史备考知识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考历史备考知识之戊戌变法_中考戊戌变法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历史备考知识:戊戌变法1.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2.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了消息传到北京,在京举子掀起“公车上书”运动。
)3.舆论:创办学堂,创办报纸(《时务报》和《国闻报》)。
4.百日维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加深)(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时间:1898年6月;(3)内容:提倡开办实业;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4)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5.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6.谭嗣同等六人不愿逃跑,愿以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最后被杀于菜市口,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
7.戊戌变法的评价: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8.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将变法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没能发动群众;触及了顽固派的利益。
9.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0.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11.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12.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考历史备考知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时间:1900年2.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1.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2.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
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
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3.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
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比较完善的农民社会改革方案;由于脱离社会实际而无法实现。
4.《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由干王洪仁玕提出。
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新闻官,破除成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5.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6.百日维新:又称为戊戌变法。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
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镇压。
7.中国同盟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孙中山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百日维新一般指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等。
百日维新的时间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到1898年9月21日结束。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1)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2)经济上,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3)政治上,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
百日维新的影响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店铺,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变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百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光绪皇帝下诏开放言路,就连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同时撤销了很多衙门,精简机构,在制度上效仿康熙和乾隆的旧制。
经济建设:百日维新代表人物康有为强调工商立国,鼓励发展民办企业、农工商总局等,并且在各省设立分局,广泛地开展农会。
教育改革:百日维新期间所有的书院、社会、祠庙等都改成了学习西方的学堂,并且在省会设立了高等学堂,把中等中学设立在郡城,有很多私人开办的学堂也在鼓励下越来越多。
为了增加人才,维新派还挑选了学生到日本游学。
军事方面:把原来的军事训练方法改成了西洋军史训练,将一些没有战斗力的老兵和残兵遣散,减少军粮,同时也不再学习弓、箭、剑,改为学枪炮。
百日维新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事件概述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动光绪帝变法。
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一、选拔维新人才。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
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
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
”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
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
第二次护法运动名词解释

第二次护法运动名词解释
第二次护法运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期间涌现了大量的名词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1. 护法:指清朝时期皇帝的摄政,以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秩序。
2. 光绪帝:即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护法运动期间在位,其政治态度游移不定,最终被废黜。
3. 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母亲,拥有实际的权力,是护法运动的主要推手之一。
她反对改革,维护封建专制,因而引起了大量的社会不满。
4. 戊戌变法:是护法运动的政治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军事制度等。
然而,由于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这些改革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5. 德惠战争:是护法运动期间发生的一场军事冲突,由于清朝政府的无能和内部矛盾,导致了对外战争的惨败,进一步削弱了清朝政府的威信。
6.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政府的一次维新运动,旨在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这次维新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坚决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7. 新政: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系。
新政是护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前期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日维新
事件概述
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
动光绪帝变法。
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
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
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
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
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
一、选拔维新人才。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
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
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
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
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
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
”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
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
可惜礼部堂官的撤换和军机四卿的任用,离戊戌政变仅半个月,实际未起多大作用。
二、文化教育改革。
首先,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百日维新开始以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已多次上折痛陈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危害,6月17日御史宋伯鲁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请改八股为策论折》,要求各级科举考试,一律废止八股文体,改试策论。
光绪帝接受此建议,经慈禧太后准许后,于6月23日颁布上谕,宣布自下科起,“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即八股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6月30日、7月19日、8月19日连下三次谕旨,令各省生童岁科考试即行改为策论,不必等候至下届;同时对考试的场次和考试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并宣布废除朝考制度。
至此,维新派废除八股取士的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只是改革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
在考试内容上保留“四书”、“五经”的同时,增加了中国历史和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法律知识。
其次,创办学堂,提倡西学。
废除八股取士之诏颁行后,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又屡上奏折,主张在全国创办近代化学堂,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1898年6月11日发布的《明定国是诏》明令首先举办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
7月3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7月10日又谕令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及民间的祠庙“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省会改设高等学校,郡改设中学,州县改设小学。
以后又陆续颁发谕旨,令各省筹办矿务、海军、农务、编译、医学、茶务等专门学堂;设立译书机构,翻译外国新书;提倡出国游历、游学等。
但各省督抚对光绪帝的谕令延宕不办,举动寥寥。
三、经济改革。
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屡颁经济改革谕令,包括如下内容:
1.保护及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
投资,修筑铁路,开采矿产;令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
2.命各省地方官兼采中西各法,切实振兴农业。
3.奖励科学著作发明,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规定对士民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者,或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
4.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广设邮政分局,裁撤驿站。
5.编制国家预、决算,由户部按月公布。
6.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但各省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办理新政外,其余皆置若罔闻,借故推托。
光绪帝异常愤怒,曾严旨切责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1822--1905)。
但直至政变爆发,经济改革收效甚微。
四、政治改革。
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光绪帝采纳了前太仆寺少卿岑春煊提出的裁冗官的建议,于七月十四日发布上谕,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及不办运务之粮道、仅管疏销之盐道;各省同道佐贰等官,并无地方之责者,均著裁汰。
由于事先未对大批被裁官员的出路作适当安置,造成矛盾空前激化,加速了政变的到来。
其次,清政府广开言路,鼓励上书言事。
8月2日、9月2日、9月13日先后发布的谕旨,宣布大小臣工及一般士民均有权上书言事,各部官员上书,由各堂官代奏;士民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地方士民上书由本省道府随时代奏。
规定“不准稽压”,“倘有阻格,即以违旨惩处”。
同时还发布谕旨,鼓励各地开设报馆,发行报纸,并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
五、军事改革。
包括裁减旧军,筹建海军,以西法练兵;力行保甲,实行团练等。
由于维新派的推动、光绪帝的倡导,在短短的百日之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一次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封建旧学受到沉重打击。
康有为曾兴奋地赞颂百日维新“扫两千年之积弊”,“顺四万万之人心”,“百日变政,万汇昭苏,举国更始以改观,外人色动而悚听”。
但它引起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慈禧太后在后党顽固派支持下发动政变,9月21日重新宣布训政,10月8日软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除京师大学堂一项成果得以保留外,其他均被废除,百日维新失败。
参考文献
1.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0页。
2.王宪明、张勇、蔡乐苏:《戊戌变法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3
~881页。
3.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8~272页。
4.《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